香港人最看不惯内地人什么(全民话题社)

香港人最看不惯内地人什么(全民话题社)

大家好,欢迎收看新一期的全民话题社,我是嘉宾主持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香港”。香港,东方之珠,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小时候从爸妈所看的一部港片中获知的,在那个还比较封闭的年代里,香港可能是中国人除了自己的城市之外,醉宿昔的一个城市了,那些反复出现在想电影中的地名,像维港、庙街、中环和铜锣湾,似乎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003年香港的自由行全面开放,给双方带来方便的同时呢,也带来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下面来让我们来看一段相关的新闻。

《网中人》是八十年代在香港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现在看来啊,这部剧最大的贡献就是“阿灿”这个词。剧中的廖伟雄饰演一名从大陆来到香港谋生的青年,名字就叫作“阿灿”,剧中的他呢性格愚昧,好吃懒做,于是乎“阿灿”就逐渐成为港人对内地人的一个贬称。时过境迁,我们在经济上已经输于人后,但在公民素质上又成为了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新黑点,好像无论如何香港人都能找到新黑点来鄙视内地人,那对于这种现象,双方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在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当中,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习俗;而另一方面热情好客,以客为尊,也是传统的美德之一。大陆人不能要求香港人接受我们的一切习惯,那么港人也不能强求所有的游客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生活标准,百余年的分割让两地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而双方对彼此的不满意,似乎又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对待这个问题,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香港有一种青年,被当地人的批评者称之为“废青”,意思就是“废掉的青年”。便溺事件之后呢,废青们多次模仿幼童便溺,以这种行为艺术来讽刺和嘲笑内地人。改革开放已经让我们摘掉了经济上“阿灿”的帽子,但是我们还没有彻底摆脱“阿灿”的认识。就像采访里所说的那样,香港和内地还需要加强交流和理解,虽然说“一国两制”但重点在“一国”,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又何必相煎何太急呢。好了,今天的全民话题社就先到这里,我们下周四,不见不散。

张敬轩,一个大陆歌手在香港的故事

2007年,张敬轩因为粤语大碟《酷爱》的好评,积累上以前的优秀作品,得以在2008年红馆举办他的第一个红馆个人演唱会。 香港乐坛新人王侧田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可在这个充满传奇、梦幻和辉煌历史的红馆开演唱会,红过又过气,过气气了又红回香港的古巨基等了11年。陈奕迅1999年第一次在红馆举办了他的个人演唱会,那年他在红馆连开四场。 而1999年,18岁的张敬轩被几个香港骗子要去3万快,他们告诉他可以带他去香港当明星,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那以后的许多年,张敬轩写了很多歌,唱了很多歌。 他从xx走向红馆,走了9年时间。 xx——追风筝的人 2007年,夏秋时分,香港环球唱片公司旗下歌手张敬轩发新唱片,粤语专辑《酷爱》甫一上市便在香港好评如潮。于是舆论纷纷颂扬,新上位的张敬轩人气飚升,真正走红云云。 其实追本溯源,张敬轩哪里是新上位,多少年前《断点》在内地也红过,些许粤语歌也从广东卖过海,引起过关注。再推算去,他可以算唱了有八年,从少年唱到青年,广东唱到香港,从小公司唱到环球片。大概惟独这一年,算是很圆满。然而掐指算算,这一年他也不过26岁。 张敬轩1981年生人。父籍北京,生长于广州。自小身体不好,有哮喘痼疾年年发作。从小爱音乐,便发明星梦。17岁那年受香港皮包公司骗,拿了家中三万元,说是要当明星。很快公司不知所踪,钱自然打了水漂。香港第一次向他这个大陆仔招手,却成镜花水月。 其年,香港乐坛最有分量的颁奖礼,叱咤乐坛流行榜,男歌手金奖是许志安。 因为学习不好,只得去念职业学校,家中担忧他前途,命令他学习会计专业,也都顺利拿到会计证书。后来时有访问,会自豪的说,我到现在数钱还是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完整版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2016-04-15 商政参考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广东人,由细喺深圳大,中学去左香港,大学嚟左英国一路到宜家,目前生活在英国Oxford。后生嗰时比较唔生性,到处流浪,去过L.A.去过温哥华,一路以来睇到不少人和事,都算有返少少经历。在这个版见大家讨论很热烈,希望我的经历可以share俾大家提供下参考。 可能不一点全面但想以我的经历想说几个热点话题: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3.英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5.美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 其他欢迎大家提意见,thx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 香港人对大陆北方人的印象说实话真的就只有那两个: (1)暴发24镀金厕所那种(2)在香港街上做某些事情经常上头条 这都是很客观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印象。 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 也是两个:(1)老表(positiveornegative)(2)能够融入香港社会的人,或许因为文化与语言接近,文化认同感较北方人强。3.英国人怎麽看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我想强调一下,以我的经历来说,英国人听说你来自香港第一反应真的就是 "Oh,reallyItscool!Andalotofhigh-risebuildingsthere"十个有九个是

这种反应,绝对不是某些大陆人YY的什麽「二等公民」「英国人的狗」啊,但是,英国人比较有文化,他们不仅知道香港怎麽样,还知道自己所有的以前的殖民地怎麽样,他们知道美国的很多事,知道大陆的很多事,知道泰国的很多事,甚至是Burma(maybe),还知道香港的Dimsum,知道香港说Cantonese而大陆说Mandarin。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在香港是中国的,虽然有时候会把你特别对待,比如班上有几个香港来的,几个日本,韩国,大陆的。他们有时候会把香港的分在一个Team说HongKongteam。但是大多数时候把你当做Chinese是真的。尤其是英国受教育不高的人,根本不知道有什麽区别。但是他们却能知道台湾是不一样的。他们知道台湾不是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最让我惊讶的。伦敦是个很colourful的城市,这里什麽人都有,最显眼的人群,是中东人。尤其是Saudi和Kuwait他们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但是现在他们很富,媒体永远关注的都是他们,他们永远在伦敦城开豪车、买豪宅,而中国人(包括香港人)就不那麽显眼了。不会有太多人关注whereruactuallyfrom但是在美国,即便你是ABC,人家也一定会问清楚你这个问题。不过最近,大陆首富王健林在Ksnsington(伦敦一个富人区和大使馆区)买了个豪宅7000万英镑上了头条,英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大陆人。 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 说真的,就像我上面说,伦敦是个很大的城市,比纽约大两倍。伦敦的人除了英国人本身还有欧洲人(欧洲人可以自由来英国工作生活,无需签证,如果你入境英国,你会发现英国custom只有两个方向, UK/EUpassports,Allotherpassports,不管是香港人,中国人,台湾人,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差异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差异 最近走访了一些来港不久的内地英才,颇有一点体会,同是中国人,香港与内地人对于买房的态度真是大相径庭。在内地,大部分我所认识的年轻人都已经在讨论买房的问题;而在香港,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甚至有一些资深人士,还仍然在讨论租房问题。 在香港,租房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笔者认识的一些很有钱的朋友,都宁可每月花两三万港元租房子,也不愿意去买大房子住的;而香港年轻人之中,想买房子的当然不少,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并不多,想买大房子的年轻人更少。 在香港住久了会发现,很难说服一个香港年轻人“一步到位”地买下较大的房子。在他们的观念中,买房子就应该一步步来,先买小的,大约一室一厅或是两室一厅的,通常面积只是在40~50平方米,两个人住;等工作几年,升官有钱而且家里人口增加了,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更大一些的,但也多是大的两室一厅,或是小的三室一厅。只有非常有钱了,而且是有一定闲钱的人,才可能去买较大的、接近10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不少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能进入豪宅级别)。 另外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人普遍把买房子当作投资,即使是没有学习过任何财经知识的人也认为,买房子是可以出租养老的。这是因为香港人没有退休金或养老金,退休时凭工作年限一次性从原公司拿走一笔钱,今后就靠这笔钱度日了。那些没有大公司背景的港人,需要退休之后再打工——这时如果有一两套房子出租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了。 房子之所以可以养老,当然还是由于香港租金普遍较高,虽然其回报不如股市或是其他投资品种,但是对于那些不懂股市投资,或是希望分散风险的人来说,这些租金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 造成香港人上述观念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投资市场产品丰富,大部分香港人更愿意在年轻时把钱投入投资领域如股市、黄金、外汇等市场生钱;等老了再考虑用房子来养自己。 大体来说,真正想买一套房子后一辈子住在里面的香港人比较少。这其一是香港的房价的确是变幻莫测,忽高忽低,更像是一个投资产品市场,而不是“不动产”。我就认识一投行人士,原来不想卖房的,但在2007年的时候,房价从当年300万涨到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近500万的地步了,就赶紧卖掉了,然后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又买了一套500万左右的——当时的500万可是远远高于2007年的500万的房子质量哦! 造成住在香港的人并不一定想一辈子守住一套房的另一个原因是,香港的房子质量实在太差。笔者在香港看过的房子不下百套,但没有一套是“零缺点”的:最大的问题是小,大部分现代的香港公寓楼,其主卧只能容得下一张1.5米的双人床,放1.8米宽的双人床根本挤不下;小卧室就别提了,连双人床都挤不进去(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香港的街道这么挤了吧?人在家里根本没法呆)。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香港未来仍定位于连接中国与世界

香港未来仍定位于连接中国与世界 “未来,香港仍将义不容辞地继续担任连接者的角色,实现更好地把中国内地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对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Leung Chun Ying)在今天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说,这个定位对于香港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去年11月推出的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被认为是香港将继续扮演“超级连接者”角色的一个印证。因为,这不仅使得“世界各国机构投资者和各地投资者能在香港购买本地和内地上市的股票”,同时也推动大陆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进程,推动中国大陆经济的良性发展。 香港作为超级连接者的角色,“要在中国内地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中得到更好体现”。因此香港人非常关注大陆正在进行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改革红利,对法治改革也同样保有极大期待。 梁振英认为,香港下一步的机会是“领先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中心”,尤其是在成为人民币结算和贸易中心方面,蕴含着极大的潜力。“不管是用美元,还是用人民币还是用其他货币,进行正向、反向结算和清算,都能够在香港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机遇”。 为此,香港政府正在积极研究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调整政策。据介绍,截止去年11月,已经有200多家银行参与到人民币试点改革当中,其中有199家已经在香港和内地分支机构从事人民币跨境结算、离岸交易。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角色定义地非常清楚:一方面要服务好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则要服务好全球金融市场。而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对香港扮演好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当大家来到香港时,其实来到的还是中国;但又能感觉到香港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地方,因为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梁振英举例说,比如港币的自由兑换,这是香港能够成为超级连通者的一个额外优势。同时还有比如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ment,《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与内地在经贸方面享受免息、免税的待遇。 以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中心为例:一国允许香港在统一环境中开展业务;而市场则永远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这也使得其能在全球性的ETF、金融股本基金拓展以及以人民币为基础和结算的交易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梁振英指出,一国两制对香港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来自内地的支持,加上自由竞争的市场和高度透明的市场规则的优势,在香港自199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 据介绍,去年港股市场的IPO总量中,85%来自中国内地;其中新兴企业占据了募资总额的60%。这种作用也体现在资产、直接融资当中,2014年上半年中国直接投资中的35%、中国进入海外市场直接投资中的18%,都是以香港作为中转站。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各个方面的差距

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各个方面的差距 人均GDP 以2014年为例,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6747美元。而中国香港的是3777美元,这是将近6倍的差距。如果说北上广深天是大陆最发达的地区,那么北上广深天也与香港差的太多。以省级行政区来算的话,天津是最高的,才17219美元,还不到香港的一半。可见香港的发达程度比大陆高出多少。 货币交易额 2013年,人民币日均交易量飙升至1200亿美元。成世界第九大交易货币,首次超过港币。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但是香港人口才700多万,而中国大陆呢。哪个城市没有1000万的人口,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大城市。京沪渝更是超过2000万人口。大陆却没有一个城市能超过香港,包括大陆第一大城市——-上海。 吸引外资金额 香港每年吸引外资金额都在700亿美元左右。就总量来说大陆超过香港了,可是还没超过香港一倍。好多大城市人总觉得外资企业很多,可是和香港一比,那就是小屋见大屋了。上海是一个很“洋气”的城市,黄浦江畔有很多外资企业。可是除了这里以外就不多了。看来大陆还需努力“种梧桐树”,来吸引“金凤凰”。 高校排名

北大清华复旦,这是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可是就是这几个学校,已经和香港中文大学基本持平,可是在世界的排名还没有超过香港大学。那么别的学校就更别提了,北上广高校数量都不输给香港。可是在质量上却差了很多。大陆的顶级高校中没有和香港大学和东京大学等量齐观的。可见,在教育领域大陆还需要努力。 股市的吸引力 中国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香港了不少。可是大陆不少都存在高市盈率的公司。而有不少大陆大企业都没在大陆上市,而是选择到香港上市。特别是新兴的一些行业中的龙头,大多到香港上市。看来沪深两市也要学习香港股市。 娱乐 上世纪自打改革开放,香港的影视作品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直至现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仍然不错。15年的福布斯名人榜中香港占19人。而大陆有60多人,虽然和以前比大陆多了不少。但是只要一平均就差了很多。大陆还是缺少天王级人物。 体育 体育香港做的也很好。以足球为例,世预赛2015年9月3日,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国足主场0-0闷平中国香港。好多人

最新整理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公司吗

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公司吗 香港人可不可以注册大陆公司来做经营呢?香港人可以注册大陆的公司吗?学习啦小编把整理好的香港人注册大陆公司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香港人如何在大陆注册公司 一、香港人注册大陆外资公司所需材料 1、个人身份证明:香港身份证或港澳通行证。 2、个人银行资信证明 3、公司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比例及联系方式。 4、公司注册地址证明 5、公司章程 6、可行性研究报告 7、董事、监事任命书或委派书 8、进出口产品目录(外资外贸公司需要) 9、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若投资人不能亲自签署材料,可委托代理人签署) 10、外资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照片 11、财务人员身份证与上岗证复印件 12、其它材料

如果公司经营范围中涉及到特殊行业审批的,需在公司名称核准后,办理行业审批许可证。 二、注册外资公司的流程 1、委托代理公司,并准备公司注册所需材料 2、公司查名,办理《企业名称预先申请核准书》 3、办理批准证书 4、办理营业执照 5、刻章 6、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8、办理税务登记证 9、办理财政登记证 10、办理统计证 11、办理外汇登记证 12、开设外汇帐户 13、变更营业执照 如果注册外资进出口公司,在外资公司注册完毕后,还需办理进出口备案手续。 进出口许可证办理 一、出口许可证发证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出口货物许可证暂行条例》和《出口许可证申领签发工作规范》,以及商务部的授权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签发进出口许可证。 三、领证人资格: 1、进出口许可证应由进出口单位指派专人申领。 2、出口许可证不能委托他人代领。异地办证,确因特殊情况需委托他人代办的,要出示领证单位的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四、申领出口许可证应提交的文件材料: 1、出口许可证申请表(正本,一式两份。也可在我办网站下载)。申请表需申领单位逐项填写清楚,不得涂改,并加盖公章; 2、有效的出口合同(正本复印件); 3、有关主管部门下达的出口配额文件; 4、第一次办理出口许可证的申领单位应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审定证书》(正本复印件)及营业执照(正本复印件)。 五、办证时限 凡通过网上申领的领证的企业在递交申请材料的当日即时领取许可证;暂未办理网上申领的可在递交申请

中港矛盾-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中港矛盾,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身份认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的成熟和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其国民高度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而言,大陆与香港之间的部分矛盾就在于香港人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不统一,香港曾在英国的统治下经历了150多个春秋,致使现在香港回归近20年,仍有部分香港人没有建立起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如何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成为了近几年来专家、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1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现状 目前,在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中,主要有四种情况,即香港人、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中国人,其次才是香港人、中国人。许多专家、学者近几年来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随着香港回归的时间越久,大陆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对香港的影响越来越大,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每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趋势,即越来越认同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 1995年,几名学者随机对街头的三百多位香港成年人进行了调查问卷,其中一项即为身份认同,那时是香港回归前夕,许多香港人对大陆抱有不赞同甚至敌对的态度,因此这次的身份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香港人认同自己为“香港人”和“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林瑞芳等同样在回归前对香港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和成人的认同一样,大部分认同自己为“香港人”和“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香港回归之后,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调查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最近几年,香港民众办理中国护照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也同样说明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每半年就香港民众进行一次电话问卷调查,内容是香港民众对大陆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身份认同,近几年的问卷调查表明了香港民众对大陆的印象越来越好,也更加认同大陆的文化、经济、政治,并且对自己是中国人越来越感到自豪。 2影响香港人建立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九七回归后的香港不论是在生活、政治,还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 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莫过于李小龙,《精武门》以及《猛龙过江》将李小龙乃至香港电影带进了国际影坛,一度创造了武打片的神话。但终究这个成功的偶然性太大,随着李小龙的猝死,香港的武打片跌入了一个低谷之中,可喜的是成龙和洪金宝用另一种方式的诠释,将喜剧元素加入武打片中,为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摘要】:近几年来,香港与大陆的矛盾似乎与日俱增,仅仅隔着一条维多利亚海峡都能闻到两岸同胞的火药味,那么这些矛盾和争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大陆日益发展壮大,大陆人民的自信得到膨胀还是由于“港灿”(指从小在香港学习、成长,自以为学贯中西,见过世面,实则目光如豆;对殖民时代无线缅怀,却又自知曾被舍弃;不齿大陆暴发户的嘴脸之余,却又晓得自我安慰,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港人比起大陆人高一等,不屑说普通话)的现象增加,两岸人民的相处态度是否都是如此还是仅仅是个别?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又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这样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和描述。 【关键词】大陆,香港,矛盾,网络,旅游 说到香港与大陆,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香港的发展背景和香港为什么会崛起。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早期的香港是内地和西方贸易的一个最佳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在这样的时期中,香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的影视作品和大陆少见的外来商品,这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共同影响,触发了大陆人的“崇港”心理,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将子女送港留学的父母。 然而,大陆与香港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一旦大陆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那么势必影响到香港这条贸易链,导致香港的“繁荣”消失。而这一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印证,大陆在飞速地发展着,对外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对外的贸易港口不断增加,如果能够直接将货物运送到大陆,为何还要走香港这条路呢?很多运送商将眼光直接对准上海、深圳、天津等等大型运输口岸,这不仅仅是一次运输,更多的是货物背后的快速消耗。之前很多货物运输到了香港,香港需要转运到大陆,甚至从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货物购买法律和出口的限制,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消耗量,而直接到达大陆之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大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市场,使得外来货物一经到达就快速被消耗,如此便捷以及轻松的方式,运送商何乐而不为呢? 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的经济和发展处于“缩水”状态,而香港的“港灿”却愈发壮大。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越来越的多的港灿试图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且加以夸张化和丑化。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去香港旅游,由于对于产品不太了解,于是咨询了身边的售货员,而这位售货员听出了我朋友说的是普通话却以粤语回应,并且表情十分不耐烦,而讽刺的是,我朋友刚走就有一对白人夫妻前来咨询,售货员以标准的英语微笑的解释着。同样令我想到早前香港爆出大陆游客的小孩去香港旅游随地大小便,而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外国人身上则并没有反应。那么我想并不是事件本身有多恶劣,而是香港部分群众对于大陆人民是有一定的排斥的,而这种排斥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那么这部分的港灿就靠着互联网将此类事实夸张化之后公布出去,黑化中港人民的关系,导致中港火药味渐浓。 而上述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的香港人对于大陆人还是非常友好的,之前就看到一个香港公众人物——TVB新旦梁烈唯录制了一段中港关系不应该在恶劣下去的视频,视频中列举了一些香港人与大陆人所谓矛盾来源的几件事情,比如大陆人疯狂购买香港药妆和游客随地大小便等,并解释香港人也曾去日本大肆扫购日本药妆店,被日本人称之为蝗虫,他表示,我们港陆同胞要连结在一起,不能被少数港灿黑化。 除了演艺界人士对大陆的频繁示好,很多大型的香港公司也转移到了内地,这也使得港灿滋生出了不平衡的心理,觉得大陆在过多的剥夺香港的原始积累和竞争机会。97年香港刚刚回归中国的时候,人均GDP与新加坡一样,而现在只有新加坡的一半,如果说是由于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优势,但是反观新加坡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类似的优势啊,香港为什么会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

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买房观念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 最近走访了一些来港不久的内地英才,颇有一点体会,同是中国人,香港与内地人对于买房的态度真是大相径庭。在内地,大部分我所认识的年轻人都已经在讨论买房的问题;而在香港,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甚至有一些资深人士,还仍然在讨论租房问题。 在香港,租房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笔者认识的一些很有钱的朋友,都宁可每月花两三万港元租房子,也不愿意去买大房子住的;而香港年轻人之中,想买房子的当然不少,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并不多,想买大房子的年轻人更少。 在香港住久了会发现,很难说服一个香港年轻人“一步到位”地买下较大的房子。在他们的观念中,买房子就应该一步步来,先买小的,大约一室一厅或是两室一厅的,通常面积只是在40~50平方米,两个人住;等工作几年,升官有钱而且家里人口增加了,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更大一些的,但也多是大的两室一厅,或是小的三室一厅。只有非常有钱了,而且是有一定闲钱的人,才可能去买较大的、接近10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不少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能进入豪宅级别)。 另外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人普遍把买房子当作投资,即使是没有学习过任何财经知识的人也认为,买房子是可以出租养老的。这是因为香港人没有退休金或养老金,退休时凭工作年限一次性从原公司拿走一笔钱,今后就靠这笔钱度日了。那些没有大公司背景的港人,需要退休之后再打工——这时如果有一两套房子出租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了。 房子之所以可以养老,当然还是由于香港租金普遍较高,虽然其回报不如股市或是其他投资品种,但是对于那些不懂股市投资,或是希望分散风险的人来说,这些租金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 造成香港人上述观念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投资市场产品丰富,大部分香港人更愿意在年轻时把钱投入投资领域如股市、黄金、外汇等市场生钱;等老了再考虑用房子来养自己。 大体来说,真正想买一套房子后一辈子住在里面的香港人比较少。这其一是香港的房价的确是变幻莫测,忽高忽低,更像是一个投资产品市场,而不是“不动产”。我就认识一投行人士,原来不想卖房的,但在2007年的时候,房价从当年300万涨到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近500万的地步了,就赶紧卖掉了,然后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又买了一套500万左右的——当时的500万可是远远高于2007年的500万的房子质量哦! 造成住在香港的人并不一定想一辈子守住一套房的另一个原因是,香港的房子质量实在太差。笔者在香港看过的房子不下百套,但没有一套是“零缺点”的:最大的问题是小,大部

中国大陆迁入香港的人口研究

一、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 由于1974年11月后,香港政府可以将在边界与新界被捕的人遣送回中国,所以1974年前后对香港人口迁入影响较大,故单独将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列为一小节研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从内地逃难到香港的人口返回家乡,一度使香港人口降至60万人。抗战胜利的欢乐气氛很快就被全面内战的阴云驱散,从1946年开始,大批的中国内陆人口再度涌入香港,开始了新的一轮人口迁入高潮。 表1中的人口迁移增长率是根据人口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大体上可以反映香港1946年后的人口迁入历程。根据表中资料,1947年至今,除了少数几个年份是人口净迁出外,绝大多数年份是人口净迁入。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把1974年前香港的人口迁入状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6—1947年,正值中国大陆内战爆发初期,香港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人猛增到1947年的175万。1948与1949年,人口迁移的高潮才稍微减退。对于这次移民高潮的形成,估计与当时中国大陆经济萧条,许多从香港回到大陆的人谋生困难有关。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大陆解放初期。1949年底广州解放,再一次触发了一次人口迁入高峰,1950年香港的人口迁移增长率186%。迁入香港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当时国民党政权的党政军官员及其家眷,这批人中间的大部分陆续从香港转到台湾或者其他地区。因为中国大陆的战争平息,1951年有许多逃避战乱的人重返内地,使得1951年的香港人口有大批人迁出,导致了1951年香港人口的迁移增长为-123%。50年代初,中国内地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触及相当一批人,也导致了1952—1955年间香港的迁入人口比较多,人口的迁移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1956年以后,随着这些运动的结束,这一迁移高潮逐步平息下去。 第三个阶段是三年困难时期,内地的经济困难导致了大批广东居民进入香港,据称,仅1961年4、5月份,至少有6万人成功进入香港[1]。不过这些人并没从人口统计上反映出来。人口统计显示,1963和1964两年的人口迁移增长率的突然加大,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后果。 第四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的影响同样在香港的人口迁移中表现出来。这一期间虽然中国内地陆陆续续有人来到香港,但是香港的人口迁移增长率则明显降低。十年动乱初期,一些极左行为,如冲击中港边界,在香港搞贴大字报等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注意到香港迁入人口少于迁出人口的4个年份中有3个(1966、1972、1976)均发生在文革期间,就不难理解十年动乱的恶劣影响。在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香港楼价一度大跌,房地产的变化反映出当时香港人的心态,也可以说明为什么1966年香港人口的迁移增长率为-09%。 表11946—1993年香港人口变动情况(千人、%)年中出生死亡人口自然人口迁移年中出生死亡人口自然人口迁移年年总人口人数人数增长率增长率总人口人数人数增长率增长率1946155031170.91971404577201.50.7 1948180047131.91.01972407879211.5-0.7 1947175042131.711.21973416080211.50.5 1949185755162.10.91974432082221.41.1 1950223761181.918.61975439678211.30.5 1951201569212.4-12.31976444476231.3-0.2 1952212672192.53.01977451079231.30.2 1953224275182.62.91978459779231.20.7 1954236583192.72.81979487982261.24.9 1955249091192.13.21980506385261.21.5 1956261597193.02.01981518384251.21.2 1957273698192.91.81982526483251.20.4

香港居民在内地遗失回乡证应如何处理

1. 香港居民在內地遺失回鄉證應如何處理? 經公安機關辦理,手續如下: a) 向遺失地的公安派出所報失; b) 公安派出所人員會給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申請表》和《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表》填寫; c) 派出所人員會將遺失證件經過記錄在案,並發出一份報案回執,帶齊以下文件前往暫住地區公安局或縣級市 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辦理遺失手續; *己填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申請表》和《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表》 *3張一寸正面藍底兔冠彩色相片,其中1張相片張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申請表》上; *遺失地公安派出所的報案回執: *遺失證件經過書(內容應包括遺失地點、證件名稱,證件號碼); *能證明案主身份證明文件(如:旅行件複印本)。 註﹒倘若所有的證件均已遺失,則憑以上文件直接到市公安局或省公安 廳的出入境管理處辦理。 經深圳香港中國旅行社辦理: 遺失回鄉證人士在當天下午三時前抵達辦證中心,一般可即日辦妥出境文件。 地址:深圳火車站連廊2樓C4舖(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大樓之間) 電話:(86755)82347136 辦公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至晚上九時三十分,節假日照常辦公。 2. 香港居民在內地遺失金錢或其它財物怎麼辦? 香港居民倘若在內地遺失金錢或其他財物,應先向當地公安機關報告,並索取報失證明。如需進一步協助,可聯絡香港特區 政府駐粵辦或香港入境事務處24小時求助熱線電話:(852) 1868。工聯內地諮詢服務中心亦樂意提供服務。 3. 香港特區政府及工聯內地咨詢服務中心可以如何協助? 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及香港入境事務處,工聯內地諮詢服務中心會應當事人的要求,聯絡其在港親友,請他們給予當事人 金錢上的援助。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从传媒谈起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香港与内地媒体文化对比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文化联系日益密切。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以及文学作品在内地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也带来香港文化在内地的风靡,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得不归功于香港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以及港媒与内地媒体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状况: 作为亚太区的资讯中心之一,香港传媒业的发达令人称奇。拥有60多种报纸,平均每4人每天购买1份报;有600多种期刊,每万人阅读1种;有2家广播公司,94%的港人仍保留收听广播的习惯,人均每天收听时间达2小时12分;有5家电视台,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不少于3.7小时。 香港的文字传媒和电子传媒几近与欧美同步发展,如今在诸多方面已赶超欧美,走在世界前列。因此香港媒体对海外辐射能力很强。一些重要报纸如《明报》、《文汇报》、《大公报》在北美、欧洲或者东南亚华人地区发行海外版,以凤凰卫视、TVB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台也制作了大量的专题和方艺节目销往港外。 内地传媒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可谓是风声水起,360多家地面频道,出版期刊9549种,报纸数量接近2000种。但媒体节目、报道的质量还亟需加强,媒体的群众影响力也有待提高。新兴传媒还始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还需要大力发展。 报道风格: 港媒报道时多以社会新闻作头条,报道多夸张渲染,语言风格犀利。如今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香港某报纸头版便以“他妈的”表最严厉抗议。以斗大“他妈的”三大字,作为头版标题,配以巨幅照片,质疑和谐号出事后,相关单位态度的草率、轻蔑,体现了港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香港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文化长期浸染的地区,香港人对香港以外的新闻的关注正在衰减。除非有重大国际新闻波及香港人的生活,香港报纸上清一色“港闻”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很难改变。 香港的记者大多年轻,出道时间不长,但“港记”的敬业精神令人称道,无论什么场合,他们都会追逐官员和名人,他们都会提当下最热点的问题,哪怕提问对象与问题“八杆子打不着”,比如,分管医疗的官员会被追问如何看待“三三四”教育改革。 而内地主流媒体主要以政治新闻、国际国内大事作头条。由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监管较为严格,媒体舆论监督的稿件有时会被主管部门勒令停止刊发,内地媒体也就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在同一事件上,相比港媒的批判精神,北京《人民日报》头版却出现“党的恩情比天山高”几个大字,对比之下,相当讽刺。 但内地也不乏一批传统政治报纸之外的新媒体,如南方周末等,在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报道风格,获得了一定的赞誉。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多次于不同场合强调自己对香港媒体的偏爱,甚至将港媒作为鼓励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例子。他曾感叹说:“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批评可以尖锐,这是新闻自由。” 但另一方面,港媒的报道也有一定缺陷。商业化运作、市场导向是香港大多数媒体的准则。香港社会信息透明度高,挖掘独家新闻不易。一些媒体就会“剑走偏锋”,来些“出格”的新闻,包括“八卦”新闻,期望以此吸引读者,导致了一些媒体在市民中的公信力不高。

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内十年创业路

ShowGood的故事:一个香港人在国 内十年创业路 虎嗅注:或许有人知道ShowGood这家公司,或许有人看过《小兵的故事》、《大话三国》等曾火爆一时的Flash动画片。后来,有不少好作品的ShowGood网站却默默的倒掉了,而它的创始人还有话要说。 我是陈君,在国内创业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Flash动画公司——ShowGood;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现在创建了奇宝。从ShowGood到奇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希望能给现在和我一样走在创业路上的伙伴一些启发。 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e4292204.html, 1999年,网络经济席卷全球,其中一家美国蓝山电子贺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们的网站上,用户可以互相发送设计精美的电子贺卡。这种互动的形式使得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全球性的传播,绝对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电子贺卡中设计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发送,从而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来聚集一定的

知名度,就像迪士尼里的动画人物一样,形成一个品牌,这样的商业前景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我来到广州成立了一家做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米老鼠”。 转变——从网络公司变成动画公司 在开发一系列电子贺卡的过程中我在思考:塑造怎样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我选出了四个主题,找来了不同的人分别开发。当时有一批广州美院的学生在帮我们制作电子贺卡,我就挑选了其中一个学生负责三国这个主题。在开发的过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升级,慢慢地开发的内容超过了一个电子贺卡能承载的范围,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超过一分钟的网络动画片。 完成后的作品就发布在公司的网站上,反馈信息很快来了,最受欢迎的是三国系列,考虑到当时资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个系列的内容开发,全力开发三国系列。 经过2000年到2003年这三年多时间没日没夜的开发,过百人对这个项目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使得《大话三国》系列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国外网友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作品,延伸开发出来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国外传》等等;产品有公仔、图书、DVD和授权开发的网络游戏等。根据网易曾经提供数据:《大话三国》单一的作品月浏览量超过1.6个亿。另外,漫画出版第一本就热卖十万多册,动画片更是有很多的电视台争相盗播,ShowGood也从一家原意只是发行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摇身变成了原创动画公司。 反思:网络电视台(SGTV)与退出 2001年,伴随着《大话三国》的流行,我更相信网络经济的潜能是巨大的,在对网络自由传播的力量和传播速度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个自己的内容发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给我们的会员提供自主开发的原创精品内容以及优质的服务,而我们则通过收取广告费和一定的会员费来支撑这个平台更好的运转。网络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随时观看,不受时间限制,从而产生足够的眼球经济,这就是SGTV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个商业模式和现在国内的乐视TV以及国外的Netflix推出的会员付费观看频道的是一样的。) 但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太超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和投资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曾经有一个投资人当场反驳我:“你知道搭建一个电视台需要多少钱吗?”然后他就直接走掉了。很无奈也很可惜,SGTV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像现在的乐视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经达到几百亿。 不管其他人怎样想,我还是继续坚持。在2002年的时候,为了能够推出SGTV,我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来开发专门的收费内容。就这样,《小兵的故事》系列动画

香港人与大陆内地人办理离婚时需要对在香港领取的结婚证进行公证认证

香港人与大陆内地人办理离婚时需要对在 香港领取的结婚证进行公证认证 香港人与大陆内地人在香港注册结婚后是否可以在大陆办理离婚需要哪些公证认证? 随着香港人和大陆人在香港结婚,在大陆生活的增多,在大陆办理离婚手续也随着增加,那么香港人在大陆办理离婚的方式有哪些?流程怎样,时间多久,需要香港结婚证公证手续吗? 香港人如何在内地办理离婚手续,当事人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选择离婚的方式。 身份要求: 身份要求当事人其中一方必须是香港人,另外一方是内地的公民;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是香港居民,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内地不能够办理,应该在香港办理。 离婚方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第十二条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一)未达成离婚协议的; (二)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三)其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根据上述规定,香港人在内地办理离婚手续必须要做出离婚方式的选择: 1、如果当事人是在内地登记结婚,则可以选择协议登记离婚或者向内地一方的户口所在地的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2、如果不是在内地办理离婚登记的,则不能够选择协议离婚,只能够选择向内地一方的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证据要求 大陆离婚需要准备什么样的证据: 第一,身份证、回乡证,这是用来证明你主体身份的问题,说明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可以在你的经常居住地提起离婚诉讼,这里有个小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回乡证是有时间限制的,你提起离婚诉讼时,不管是哪一方持有此证,应当在有效期内。

第二,结婚证书,当然是在香港取得的结婚证书,这个证书在香港颁发的时间只有一份,不像是我们大陆结婚证是两份(结婚证都是两个,人身一本,互相无纠纷),对于这个证,如果不幸放在不想离婚的一方手里,那另一方就惨了,会遇到好多麻烦,没有结婚证怎么证明你结过婚呢?这边离婚离不了,那边想结没法结,但如果你执意结婚道是可以结,因为大陆是查不到你的结婚登记情况(香港与大陆之间还没有联网),你结婚没问题,国家不会限制你,但是如果另一方拿出在香港的结婚证就坏了,重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所以千万别冒险,另为个新欢把牢底坐穿。如果对方把结婚证给藏起来也没事,律师有办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上的工作你可以重新拿到结婚证的副本,好了,离婚越来越近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结婚证在国内查不到也有一个坏处,这个坏处就是法院不这个结婚证效力,那怕是原件也不行!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证是真的还是假的,呵呵,没办法,你还得去完成最后一道程序工作——“结婚证书公证”。虽然香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