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枯饼饲料的安全脱毒技术

几种枯饼饲料的安全脱毒技术
几种枯饼饲料的安全脱毒技术

蓖麻油浸提同步蓖麻饼粕脱毒技术的研究

蓖麻油浸提同步蓖麻饼粕脱毒技术的研究溶剂浸提法具有浸提效率高、设备要求低、便于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等优点,是当今大多数企业制取蓖麻油采用的技术。国内主要采用6号溶剂作为浸提蓖麻油的浸提剂。 6号溶剂主要成分是正己烷,该溶剂浸提蓖麻油效率低、易爆炸、有毒、污染空气,所以寻找一种浸提蓖麻油效率高、安全、绿色环保的溶剂替代6号溶剂显得格外紧迫。蓖麻籽中含有四种毒素,毒素毒性大,性质各异,使蓖麻饼粕脱毒困难。 现有脱毒技术存在对设备要求高,条件苛刻,工业成本高或者脱毒效果不理想等缺点,使蓖麻饼粕主要作为农田肥料使用,附加值低。为改进蓖麻油制取和蓖麻饼粕脱毒技术,提高蓖麻籽加工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建立了一套溶剂浸提蓖麻油同步脱除蓖麻饼粕毒素的工艺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甲醇、95%乙醇、丙酮、异丙醇做蓖麻油浸提实验,同时以正己烷作对比。结果表明:五种溶剂中,95%乙醇浸提后饼粕粗蛋白含量及NSI最高,浸提的蓖麻油质量较好,一次浸提蓖麻油提取率能达到89.55%,可将95%乙醇作为浸提蓖麻油的浸提剂。 分别用85%、65%、45%、25%的乙醇溶液浸提蓖麻饼粕。结果表明:浓度大于或等于65%的乙醇溶液具备浸提蓖麻油和脱除蓖麻碱的能力,浓度小于或等于45%乙醇浓度的乙醇溶液具备脱除变应原和蓖麻碱的能力。 优化了 95%乙醇浸提蓖麻油的条件,得到95%乙醇浸提蓖麻油的最优条件为:微波变性时间1 min、浸提时间1 h、料液比1:8 g/mL、浸提次数3次。在最优条件下,蓖麻油的浸提率为99.98%,饼粕残油率为0.07%,饼粕蓖麻碱残留量为

0.0188%。 考察了不同因素对25%乙醇脱除饼粕中变应原、蓖麻碱的影响,得到25%乙醇溶液脱除饼粕中变应原、蓖麻碱毒素的适宜条件为:浸提时间3 h、浸提温度80℃、料液比1:12 g/mL、浸提3次。在适宜条件下,蓖麻碱脱除率为98.43%,变应原脱除率为 98.64%。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张军民) 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全世界极为关注。据估计,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有几种方法一直被用来对收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进行脱毒或灭活处理,但是其作用极不稳定,或者不实用。 一、霉菌对饲料的危害自从1960年英国火鸡X-病爆发,世界开始注重对毒素中毒的彻底调查。已知有300多种真菌产生毒素,但除几种毒素外,人们对它们产生的毒素所知甚少。已知的重要的毒素有: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桔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这些有霉菌分布各异,都已从范围广泛的各种谷物及混合饲料中分离。真菌生长: 曲霉属菌属曲霉科,大多数真菌污染事件都发生在操作不当的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储藏过程中。饲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0~42℃都足以使真菌生长。而霉菌对饲料造成严重的危害。微生物活动是导致贮藏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微生物个体极小,在其未大量繁殖前,常不易被发现。当发现霉变颜色时,说明微生物繁殖已处于旺盛阶段,饲料品质已受到严重破坏。 1、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损失。 据研究,导致饲料霉变的孢霉菌,属一种腐生微生物。该微生物自身不仅不制造营养,而且常可通过分泌多种酶分解饲料养分,供其生长繁殖。因此,凡被霉菌污染的饲料,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并散发一股难闻的霉味。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污染的各类谷物、油料种子和饲料,约占其总量的10%左右。可见,霉菌是影响全世界农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危害,必须预以高度重视。 2、引起发热,使贮料发生质变。 霉菌在消耗饲料营养物质的同时,还释放出热量。料温升高的结果,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发生变化。首先使蛋白质发生质变,出现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纯蛋白减少、氨态氮增加、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含量下降。 3、产生毒素污染饲料。 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霉菌毒素对谷物和饲料的污染及其可能的脱毒方法。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至今仍是全世界受到重大关注的一个领域。霉菌毒素如果有的话一般是以微量污染物的形式存在于农产品中,其浓度范围以每克中含有多少纳克到多少微克计。对霉菌毒素的大力研究以进行了将近40年。1961年分离到了第一组霉菌毒素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它们由黄曲霉毒素组成。这是对1960年在动物中爆发的严重急性病进行研究的结果。1965年,继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之后又识别了另一组重要的霉菌毒素-赭毒素(Ochratoxins)。 二、霉菌毒素分类及危害霉菌毒素中毒的典型情况一般是由于发生急性临床症状。这

菜籽粕脱毒

菜籽饼脱毒 菜粕(菜籽饼)是一种利用价值极大的高蛋白饲料,含蛋白质 35%--40%、消化能10.46--12.55kj/kg、钙0.61%、磷0.95%,还含有铁、铜、锰、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但因含有芥子甙、芥酸、植酸和单宁等抗营养因子,使其用途、用量大打折扣。芥子甙遇芥子酶或在消化道内能产生多种有毒物质,使猪甲状腺肿大、消化道和肝、肾损坏;芥酸可以使动物生长受阻;植酸能与钙、镁、锌结合,影响肌体发育;单宁除了味苦,还妨碍蛋白质的消化。所以,菜粕都要经脱毒处理才能作饲料用。 一作用与功能 1、对杂粕棉籽饼棉粕、菜籽饼菜粕等含有毒素和抗营养因子的原料有良好的脱毒作用和消除作用。 2、改善其适口性,消除大量影响口感苦味的单宁、芥子碱、皂素、环丙烯酸,降解和软化粗纤维,分泌与合成大量活性益生菌、生物活性小肽类氨基酸、各种生化酶、促生长因子等营养与激素类物质,动物对其中的微生物菌体蛋白氨基酸、乳酸菌、酵母菌就象人饮用的氨基酸口服液、酸奶和啤酒中的成份一样养成一种嗜好,喜爱采食。 3、脱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益生菌,能调节机体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 4、全面替代抗生素生产无抗生物发酵饲料,解决由于过多使用抗生素引起动物耐药性而使动物多病和无法医治,即使生病也好治疗。

5、提高免疫力,预防并治疗肠道疾病,建立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增加有益微生物繁殖;对因胃肠道微生态失调而引起的细菌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性的下痢或拉稀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特别对乳仔猪的黄、白痢或拉稀的保健预防有特效,能有效的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除臭驱蝇,减少污染,控制细菌性疾病,能减少粪便中氮、磷、钙的排泄量,减少粪便臭味及有害气体排放,表现为动物粪便臭味逐步减轻,减少饲料蛋白质分解为氨气浪费,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7、改善肉蛋奶品质,生产“绿色肉”、“农家蛋”、“无抗奶”,本品通过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充分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成份及原料的天然色素,无需添加化学色素苏丹红、加丽素红造成对人体的有害物质及影响畜禽产品天然食用风味,可媲美家养畜禽肉。能天然增加动物产品着色度和食用风味,猪只皮肤红润,毛色发亮;肉鸡肉鸭颜色加深;改善蛋壳的质量和颜色,蛋清厚稠,蛋黄鲜红;水产动物颜色更加健康,无斑点。 二使用方法 发酵成熟的饲料可与玉米等能量饲料配合,加入其它添加剂做成全价饲料。 由于发酵时间比较短,可以防止及控制发酵物受其它杂菌的污染。另外,高活性生物制剂中的有益菌种大量生长,产生菌体蛋白、氨基酸、维生素、蛋白酶、淀粉酶等产物,可以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菜籽粕中单宁含量可以降低50%左右,从而改善了菜籽粕的适口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 摘要:植物病毒是制约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茎尖处理、茎尖结合热处理、冷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及愈伤组织处理等方法可以去除植物病毒。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资料,综合阐述了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冷处理脱毒等方法。 关键词:组织培养;脱毒;茎尖培养 正文: 植物病毒分布广、危害大,对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国外引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不规范的繁殖技术,病毒病开始流行,严重影响了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多用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来阻止病毒病的继续传播以便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本文对当前植物组织培养脱病毒方法作了综述,以期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促进植物脱毒方法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有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冷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处理脱毒、花药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珠心胚培养脱毒、茎尖微体嫁接脱毒等,其中由于茎尖培养脱毒效果好,是目前植物无病毒苗培育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研究表明,如果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效果会更好,通常将茎尖结合热处理来脱毒。 1、茎尖培养脱毒 茎尖培养脱毒原理:在染病毒植株体内,病毒分布并不均匀,在生长点病毒含量最低。病毒通过维管束和胞间连丝传播,在分生区内无维管束,病毒扩散慢,加之植物细胞不断分裂增生,所以病毒含量少,在茎尖生长点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切取茎尖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中茎尖取太小不易培养成活,过大又不能去毒。 1.1 茎尖培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消毒后的材料放置在20~40倍解剖显微镜下,用解剖刀剥取0.1~1 mm 的茎尖,迅速放入培养基中,如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就会因失水引起茎尖死亡。赵军良等人的研究表明,带有一个叶原基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成活率最高[3]。不同的植物材料茎尖剥取的方法和最适合脱毒的茎尖大小不同。在菊花的茎尖培养中,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消毒后的茎尖中用肉眼能看到的叶柄切除,在实体解剖镜下用解剖刀剥离顶芽至露出带有1~2片叶原基的生长点,生长点大小约在0.3~0.5 mm左右。大于以上尺寸脱毒率将会下降,反之成活率将会下降,迅速将摘出的生长点置于培养基中。就香石竹而言,切掉叶柄后,生长点是在几重叶原基的包围下,要从外到内逐一切掉外层叶原基,当生长点露出时把包括1—2片叶原基在内的生长点切下,迅速移入事先预备好的培养基内,注意生长点的方向及不要把生长点埋在培养基内。在康乃馨的茎尖培养中取带有1—2个叶原基、长0.2-0.3 mm的茎尖接种到培养基上,接种时只须沾取茎尖置于轻轻划破的培养基表面即可。洋葱可用0.5—0.7 mm茎尖培养,能有效地脱除洋葱中的O YDV和GI v病毒。在对白葱的茎尖脱毒研究表明,以带有1片叶原基大小为0.2-0.6 mm的茎尖外植体较为适宜。 1.2 茎尖培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方法 茎尖培养可能出现褐化、玻璃化等现象,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成活率,所以

菜籽饼粕脱毒处理

菜籽饼粕脱毒处理 菜籽饼粕含蛋白质35%~40%,各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而比例较适当,其品质接近大豆饼粕的水平,但由于菜籽饼粕含有许多与蛋白质组分有关的抗营养物质和有毒成分,使饲用价值降低,应用受到限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成分和有毒物质,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硫葡萄糖甙及其衍生物,二是植酸,三是单宁。据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品种的菜籽饼粕的含毒量各异,硫葡萄糖甙为5.6%~9.7%,植酸含量为4.4%~5.6%,单宁含量约为1.5%~3.5%。 硫葡萄糖甙本身无毒,只是其水解产物才具有毒性,其降解产物主要有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硫腈酸酯和腈四类。异硫氰酸酯有辛辣味,严重影响菜籽饼粕的适口性,。高浓度的异硫氰酸酯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或大量饲喂菜籽饼粕时可引起胃肠炎、肾炎及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异硫氰酸酯中的硫氰离子是与碘离子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单价阴离子,在血液中含量多时,可与碘离子竞争,而浓集到甲状腺中去,抑制了甲状腺滤泡细胞浓集碘的能力,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并使动物生长速度降低;硫氰酸酯的硫氰离子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其作用机制与异硫氰酸酯相同;恶唑烷硫酮的主要毒害作用是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大,故被称为甲状腺肿因子或致甲状腺肿素。同时,还可使动物生长缓慢,一般来说,鸭对恶唑烷硫酮比鸡敏感,鸡比猪敏感;硫葡萄糖甙在较低的温度及酸性条件会有大量的腈形成,腈对机体的毒性比异硫氰酸酯和恶唑烷硫酮大得多,腈可引起细胞内窒息,但症状发展较慢。抑制动物生长,使肝和肾肿大,单胃动物的胃环境很有利于腈的生成。 植酸具有很大的螯合能力,其螯合能力与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近似,植酸在消化道中能结合二价和三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镁、铜、锰、钴和铁等,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在pH=7.4的条件下,植酸和金属离子结合的能力:Cu2+>Zn2+>CO2+>Mn2+>Fe3+>Ca2+。这些螯合物即使在弱酸(pH=3-4)条件下,也极难溶解,不易被消化道吸收。因此,饲料中植酸的含量过高时,可使钙、锌等元素的利用率大为降低。特别是锌,在小肠上端pH条件下,锌形成极难溶解的植酸盐。据报道,高含量的植酸可使单胃动物对钙的吸收降低达35%。尤其是幼畜,植酸过多对钙的吸收的抑制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可导致佝偻病。 单宁通常存在于菜籽外壳中,主要是缩合单宁,单宁具有涩味,适口性差,首先影响动物的食欲,降低采食量。在消化道中单宁可与饲粮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也可与多种金属离子如钙、铁及锌等发生沉淀作用,从而降低它们的利用率。单宁还可和消化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和功能,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中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的允许量为≤4000毫克/千克;鸡配合饲料≤500毫克/千克;生长肥育猪配、混合饲料≤500毫克/千克。恶唑烷硫酮的允许量:肉用仔鸡、生长鸡配合饲料≤1000毫克/千克:

蓖麻粕脱毒

蓖麻粕有效成分及毒素 文章来源:点击数:190 更新时间:2011-11-06 蓖麻粕有效成分及毒素 1.1蓖麻粕的有效成分 蓖麻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的内蒙古、东北及广大南方地区都有大面积栽种。蓖麻籽仁含油占籽重的45~50%,其余部分主要为蛋白质。蓖麻饼粕中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含量约33~35%,为粮食作物的三倍。蓖麻蛋白组成中含有球蛋白60%,谷蛋白20%,清蛋白16%,不含或含少量动物难以吸收的醇溶蛋白,所以蓖麻蛋白绝大部分可被动物消化利用。脱毒蓖麻粕蛋白与大豆相近,大豆中赖氨酸比蓖麻高40%左右,而蓖麻蛋白的蛋氨酸比大豆高出40%,如果两者混合,可起到氨基酸互补的作用。 1.2蓖麻粕的毒素 尽管蓖麻蛋白有以上优点,却因含有少量毒素,未经处理不能食用。蓖麻籽中含有少量毒素,但毒性非常剧烈。据记载,成人食入10—25粒、小孩食入5—15粒蓖麻籽就会有生命危险。蓖麻籽中的主要毒素有: 1.2.1蓖麻碱 蓖麻碱存在于蓖麻的叶、茎和籽中,它占籽重的0.15%—0.2%,在脱脂饼粕中占 0.3%—0.4%。蓖麻碱属高毒性物质,可引起呕吐,呼吸抑制,肝和肾受损。饲喂试验表明饲料中蓖麻碱含量超过0.01%,能抑制鸡的生长,含量超过0.1%,鸡将中毒麻痹死亡。 1.2.2蓖麻毒蛋白 蓖麻毒蛋白是高分子蛋白毒素,它存在于蓖麻籽蛋白质中,含量占籽重的0.5—1.5%,为脱脂饼粕的2—3%。蓖麻毒蛋白是一种蛋白合成抑制剂,在蓖麻毒素中是毒性最剧烈的一种,1Kg毒蛋白可毒死360万人,连眼镜蛇毒、氢氰酸都无法与它比拟。毒蛋白对动物毒性极大,兔肌肉注射半致死量LD50为4.1μg/kg。毒蛋白在水中煮沸或加压蒸汽处理即凝固变性,失去毒性。 1.2.3变应原 变应原存在于蓖麻仁中不含油的胚乳部分,具有强烈的过敏活性及抗原性,其毒性对人只过敏不致死,对动物相对重些但也不会致死。 1.2.4血球凝集素 血球凝集素是高分子蛋白质,对一定的糖分子有特异亲合力,它与蓖麻毒素蛋白同时存在于籽仁中。凝集素遇热不稳定,100℃加热30min被破坏,所以在机榨饼或预榨浸油饼粕中,血球凝集素和毒蛋白同时变性而失去活性。 2蓖麻饼粕的脱毒方法 2.1化学法 化学法是将水、饼粕、化学药剂按比例加入到耐腐蚀并带有搅拌的去毒罐中,按照所需温度、压力,通(或不通)蒸汽,维持一定时间,出料进行分离,然后将饼粕进行干燥冷却即可。化学法中有酸处理法、碱处理法、石灰法、氨处理法等。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张晓琳汪洋*李爱科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摘要:真菌毒素是某些有害真菌产生的分子质量小、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也给畜牧业和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生物脱毒法不仅避免了上述缺点,还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本文对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物脱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探求实用高效、经济可行的真菌毒素生物脱毒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生物脱毒;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816.17;S3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在污染谷物或者食品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其引起的中毒症状被称作是真菌毒素中毒症状(mycotoxicoses)。目前,已经发现真菌毒素的种类达400多种,其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性质多种多样,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中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真菌毒素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相应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另外,2003年末至2004年秋,由于养猪行业大量使用发霉玉米,动物出现多种并发传染病,养殖场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据调查,仅河南省死亡猪只就达1 000万头。如果以平均每头100元计算,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果再考虑饲料转化率低下、动物药品消耗增加,则2004年中国范围仅养猪业损失就在100亿元以上[2]。因此,如何解决真菌毒素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对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人类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毒素污染饲料的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法。虽然物理、化学脱毒法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存在操作困难、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等缺点[3-4]。与物理、化学脱毒法相比,生物脱毒法具有作用条件温

棉籽饼粕脱毒方法综述

棉籽饼粕脱毒方法综述 摘要:棉籽饼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同时也含有对畜禽有毒害的游离棉酚,研究适宜的脱毒方法脱除或钝化棉籽饼粕中的游离棉酚,使之变成优质蛋白质饲料,对饲料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棉酚的结构、中毒症状谈起,综述了目前主要的棉籽饼粕脱毒方法效果和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棉籽饼脱毒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棉子饼粕、棉酚、脱毒 1、前言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棉籽饼粕生产量60万吨左右[1]。棉籽不仅是很好的油源,而且也是很好的蛋白质资源。但因棉籽仁和棉籽饼粕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其用途受到很大限制,用作饲料的不足30%[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蛋白质饲料的缺乏日益突出。2000年蛋白质饲料缺乏高达1800xl04万吨[3]。对棉籽饼粕的开发利用,无疑会对我国畜牧业和食品工业起到推动作用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棉籽饼粕的营养特性 棉籽经压榨处理的称为棉籽饼,溶剂浸提的称为棉籽粕。棉籽饼的营养价值随棉花的品种、种植环境、是否去壳及榨油的工艺不同而不同。一般蛋白质含量在34%以上,其中赖氨酸大约占蛋白质的1.3%~1.5%.蛋氨酸含量占1%,色氨酸1%,苏氨酸3%~3.2%.精氨酸含量特别高,精赖比在2.7以上(正常值为1.2~1.3),粗纤维一般在13%以上。此外,棉籽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等。去壳机榨的棉仁饼每千克含有产奶净能7.66MJ.kg-1,猪消化能为11.55 MJ.kg-1,鸡代谢能为8.19 MJ.kg-1;可消化蛋白263g.kg-1,无氮浸出物34.55%,祖纤维10.7%。去壳浸提的棉籽饼粕营养成分略低于机榨的棉籽饼,特别是粗脂肪降低35%以上。带壳土榨的棉籽饼中因壳及棉绒较多其营养成分含量比去壳机榨的棉仁饼减少20%~30%。另外,我国机榨棉仁饼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36.7%,较美国的41%低,而游离棉酚的含量比美国的0.04%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棉籽饼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 符国芳,李 青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植物病毒是制约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茎尖处理、茎尖结合热处理、冷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及愈伤组织处理等方法可以去除植物病毒。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资料,综合阐述了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冷处理脱毒等方法。 关键词:组织培养;脱毒;茎尖培养 中图分类号:S432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7)03-0255-04 Summarization on the methods of virus elimination by plant tissue culture FU Guo fang,LI Qing (Beijing Forestry U niversity ,Beij ing 100083,China) Abstract:Plant virus is the factor that inhibits flow er industr y development Plant v irus can be eliminated by shoot tip treatment,shoot t ip and heat treatment,cold treatment,chemical treatment and callus treatment,so o n By searching the research bibliog ra phies home and abr oa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s to eliminate v irus by shoot t ip culture,heat treatment,chemical treat ment,callus treatment and cold treatment,so on Key words:tissue culture;vir us elimination;shoot tip culture 植物病毒分布广、危害大,对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国外引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不规范的繁殖技术,病毒病开始流行,严重影响了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多用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来阻止病毒病的继续传播以便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本文对当前植物组织培养脱病毒方法作了综述,以期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促进植物脱毒方法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有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冷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处理脱毒、花药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珠心胚培养脱毒、茎尖微体嫁接脱毒等,其中由于茎尖培养脱毒效果好,是目前植物无病毒苗培育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1]。研究表明,如果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效果会更好, 通常将茎尖结合热处理来脱毒。1 茎尖培养脱毒 茎尖培养脱毒原理:在染病毒植株体内,病毒分布并不均匀,在生长点病毒含量最低。病毒通过维管束和胞间连丝传播,在分生区内无维管束,病毒扩散慢,加之植物细胞不断分裂增生,所以病毒含量少,在茎尖生长点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切取茎尖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中茎尖取太小不易培养成活,过大又不能去毒[2]。 1 1 茎尖培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消毒后的材料放置在20~40倍解剖显微镜下,用解剖刀剥取0 1~1mm 的茎尖,迅速放入培养基中,如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就会因失水引起茎尖死亡。赵军良等人的研究表明,带有一个叶原基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成活率最高[3]。不同的植物材料茎尖剥取的方法和最适合脱毒的茎尖大小不同。在菊花的茎尖培养中,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消毒后的茎尖中用肉眼能看到的叶柄切除,在实体解剖镜下用解剖刀剥离顶芽至露出带有1~2片叶原基的生长点,生长点大小约在0 3~0 5mm 左右,大于以上尺寸脱毒率将会下降,反之成活率将会下降,迅速将摘出的生长点置于培养基中 [4]。就香石竹而言,切掉叶柄后, 收稿日期:2007-01-08;修回日期:2007-03-15 作者简介:符国芳(1982-),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第34卷第3期 2007年9月福建林业科技Jour of F ujian Forestry Sci and T ech V ol 34 N o 3Sep ,2007

新型饲料脱毒剂的制备工艺及生产

新型饲料脱毒剂的制备工艺及生产 项目可行性报告 2012.2

目录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3) 1.1 立项背景 (3) 1.1.1 饲料行业发展形势 (3) 1.1.2 饲料污染情况 (5) 1.1.3 市场需求 (7) 1.2 项目的意义 (8)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0) 2.1 研究现状 (10) 2.2 发展趋势 (11) 三、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12) 3.1 研究开发内容 (12) 3.2 技术关键 (12) 3.3 主要创新点 (13) 四、项目预期目标 (14) 4.1 技术指标 (14) 4.2 经济指标 (14) 4.3 产业化前景 (14) 五、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16) 5.1 实施方案 (16) 5.2 技术路线 (16) 5.3 组织方式 (16) 5.4 课题分解 (17) 六、计划进度安排 (17)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8) 7.1 工作基础 (18) 7.2 条件 (19) 7.2.1 硬件方面 (19) 7.2.2 软件方面 (20) 八、经费预算 (20)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近十多年来,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的饲料产业,饲料总量连续19年世界第二。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2011年11月在全国饲料行业形势分析会上表示,预计2011年我国商品饲料总产量将达到1.69亿吨,同比增长4%。目前饲料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它一头牵着种植业,每年转化约1亿吨国产玉米和几千万吨豆粕、棉粕、菜粕等饲料原料;另一头连着养殖业,促进我国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增长,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饲料及原料易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给饲料原料的采购和销售带来了极大困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不稳定,极端气候的发生率增加,将影响霉菌毒素的发生率以及原料的生产量,霉菌毒素在饲料及原料中的污染也基本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目前几乎采购不到完全不受霉菌感染的饲料原料。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原料浪费,而且给动植物带来影响,更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影响畜牧业、食品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解决饲料污染问题最为可行的方法是是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但较为成熟有效的产品多为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领域。而国内产品发展则较为滞后,不仅产品种类较少,且存在水平低、效果差等问题,很多都是从国外直接购买价格高昂的酶制剂作为核心技术,没有自主技术和品牌,市场占有率小。 1.1 立项背景 1.1.1 饲料行业发展形势 近几年来,我国饲料行业运行总体延续了近几年来稳健的发展趋势,饲料工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均呈现稳步增长,详情可见下图1.1 2006-2011年饲料总产量趋势和下表1.1饲料工业2007-2010年产值情况。

浅谈棉籽饼粕脱毒方法

浅谈棉籽饼粕脱毒方法 新疆阿克苏农一师七团林牧站杨宏邮编:843016 乌鲁木齐市嘉嘉旺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李新民邮编:830058 乌鲁木齐市嘉嘉旺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春梅邮编:830058 新疆是我国的主产棉区,年产棉花约279万吨;棉花加工企业的副产品棉籽,年产量约486万吨,棉籽粗蛋白含量约35-38%,粗脂肪含量约17-19%,提取油脂后的副产品是棉粕或棉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约38-45%,年产量约267万吨。由于普通棉粕或棉饼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饲料中的添加量很小,一般为3%~8%。新疆是一个蛋白质饲料原料缺乏的地区,很多蛋白质原料都需从内地购买,如果能充分利用本地的棉籽加工副产品资源,可充分缓解我区蛋白饲料资源缺乏的状况,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 1棉籽饼粕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及毒性。 1.1棉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棉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为棉酚、环丙烯脂肪酸、单宁和植酸,其中制约其饲用价值的最主要抗营养因子是棉酚含量。棉籽中棉酚含量约为0.7%~4.8%,是一种多羟基多异构化合物,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游离棉酚和结合棉酚;结合棉酚在机体内不具毒性,它是指在高温蒸炒过程中,游离棉酚与棉仁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磷脂结合而成的,它在消化系统中不被吸收,可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游离棉酚也称自由棉酚(Free Gossypol,FG),研究表明FG多以脂腺体或树胶状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体中,通常占棉仁总重的0.8%~0.9%,分子式C30H30O8,相对分子质量518.5,熔点为181~185度,它是一种多元化合物,因有活性醛基和羟基而有毒性作用,具有多种异构体。在榨油过程中,由于蒸炒、压榨等热作用和浸出工艺的处理,部分游离棉酚会转变成结合棉酚。另一部分棉酚则以游离形式存在于饼粕及油品中。新疆地区的棉粕,在未经脱毒的情况下,其游离棉酚含量最低值为每千克411.9毫克,最高值可达每千克1445.4毫克。 1.2棉酚的毒性及中毒症状 游离棉酚主要由其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产生毒性并引起多种危害,棉酚被家畜摄入后,大部分在消化道中形成结合棉酚由粪中直接排出,只有小部分被吸收,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血、肾和肌肉组织,而以肝内含量最高,吸收后主要经胆汁随粪便排出,少量随尿排出,也可由乳中排出。采用放射性棉酚对家禽的研究表明,摄入棉酚的89.3%以粪便排出,8.9%进入鸡的组织中,而组织中的棉酚有50%集中在肝脏,棉酚的排泄比较缓慢,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因而长期采食棉籽饼粕会引起棉酚的积累而发生中毒。 1.2.1对细胞和组织的毒性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炎;吸收进入血液后,损害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血浆和血细胞向周围组织渗透,使受害的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出血性炎症和体腔积液;游离棉酚极易溶于脂质,能在神经细胞中积累而使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 1.2.2对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破坏动物睾丸生精上皮,导致精子畸形、死亡,直到无精子。因此,能使繁殖能力降低,甚至造成公畜性不育。 1.2.3干扰动物体正常生理功能游离棉酚在体内可与许多功能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酶

第四章 植物的脱毒与快繁培养

第四章植物的脱毒与快繁培养 第一节概念与意义 一、概念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细胞中的病毒,生产健康的繁殖材料。 二、植物病毒病简介及危害 (一)植物病毒病简介 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 症状: ①变色,叶片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积聚,从而产生花叶、斑点、环斑、脉带和黄化等。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变,使花色变成绿色或杂色等,常见的症状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症如烟草花叶病。 ②坏死,在叶片上常呈现坏死斑、坏死环和脉坏死,在茎、果实和根的表面常出现坏死条等。 ③畸形,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点异常分化形成丛枝或丛簇,叶片的局部细胞变形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带化等。 (二)病毒的侵染特性 ①有性生殖退化、仅用无性繁殖方法繁殖的植物,极易受病毒病的侵染。 ②大多植物病毒不经种子传播(专化性强的病毒除外)。 ③病毒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繁殖速度慢. (三)植物病毒的危害:已超过500种,随着生产栽培时间的推移,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现的病毒种类也越来越多。大多数植物病毒不经种子传播,对于有性生殖退化,仅能用无性繁殖方法繁殖的植物,一旦患病则毫无办法,从而使优良品种的生产力衰退。 目前受病毒危害严重影响生产的有: 大田作物:马铃薯、甘薯、甘蔗、烟草 蔬菜:白菜、大蒜、葱、番茄、萝卜 果树:柑橘、苹果、草莓、香蕉 花卉:香石竹、各种菊花、天竹葵、紫罗兰等 块根、块茎、鳞茎为繁殖器官的作物,每年相当一部分产品要用留作种。如:大蒜:留种量占产量的五到八分之一 马铃薯:留种量占产量的十分之一 贝母:留种量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表1 危害园艺植物的病毒数目 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菊花19 矮牵牛 5 葡萄26 康乃馨11 马铃薯17 樱桃44 水仙 4 大蒜24 无花果 5 唐菖蒲 5 豌豆15 桃23 风信子 3 百合 6 梨11 月季10 柑橘23 草莓24 天竺葵 5 苹果36 病毒的危害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如草莓病毒的危害,曾使日本草莓产量严重降低,品质大大退化,使生产几乎受到灭顶之灾。柑橘的衰退病曾经毁灭了巴西的大部分柑橘,花卉病毒的危害,表现在球极、宿根等花卉的严重退化,致使花小而少,甚至畸形、变色,观赏价值大大下降。 三、植物脱毒培养的意义 能够有效地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 生产无病毒种苗,防止品种退化; 快速繁殖新品种,使优良品种迅速应用; 节约耕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四、传统的植物脱毒技术简介 物理方法:X射线、紫外线、超短波、高温热处理等 原理:钝化病毒,从而达到抑制病毒蔓延的目的。 化学方法:采用化学抑制剂,干扰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复制。 生物学方法:选用抗病毒品种或采用种子繁殖方法。 传统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学方法防治病毒效果不显著。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或无病毒,通过分生组织培养,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获得脱病毒植株。 第二节植物脱毒的原理和技术 一、基本原理 早在1934年,White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在烟草根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越靠根尖(root tip)区病毒含量越低,在根尖的顶端不含病毒。 理论假说: (1) 能量竞争病毒核酸和植物细胞分裂时DNA合成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脱毒与快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脱毒与快繁 模块介绍 本模块针对组培研发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职要求,编排了试验方案设计和数据调查与分析二个实训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组培的基本理论、提高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措施、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等,重点阐述了组培快繁的程序与类型、组培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试验设计方法、组培快繁的常见问题、组培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等。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设计组培试验、撰写试验方案、编制组培试验观察表和技术指标统计分析,具备组培研发工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相应的职业素质。模块结构设计见表1。 表1 模块结构设计 项目1 蔬菜组培与快繁/马铃薯脱毒与快繁 一、学习目标

(一)终极目标 掌握植物脱毒与鉴定技术,培育马铃薯等蔬菜脱毒、快繁与脱毒苗的鉴定技术。(二)促成目标 1.熟悉植物脱毒的意义、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脱毒技术培育马铃薯等蔬菜脱毒苗; 2.掌握脱毒苗鉴定技术,清楚马铃薯等蔬菜脱毒苗鉴定方法; 3.清楚马铃薯等蔬菜脱毒苗的保存与无病毒苗繁育体系、方法; 4.提高操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 二、学习内容 1.蔬菜组织培养概况; 2.马铃薯组培概况; 3.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流程; 4.脱毒苗的优势(含病毒的种类、传染途径、表现症状与危害); 5.植物脱毒技术; 6.脱毒苗鉴定技术; 7.马铃薯脱毒苗培育与鉴定; 8.马铃薯脱毒苗快繁与微型薯诱导; 9.马铃薯等蔬菜脱毒苗的保存与繁殖; 10.甘薯脱毒与快繁技术要点(拓展); 11.大蒜脱毒与快繁技术要点(拓展); 12.紫背天葵组培与快繁技术(拓展); 13.结球甘蓝组培与快繁技术(拓展)。 三、知识点 1.蔬菜组织培养概况; 2.马铃薯组培概况; 3.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流程; 4.脱毒苗的含义、实质与培育优势(含病毒的种类、传染途径、表现症状与危害); 5.植物脱毒技术(热处理、微茎尖培养、其它脱毒方法); 6.脱毒苗鉴定技术(指示植物法、嫁接法等); 7.马铃薯脱毒苗培育与鉴定; 8.马铃薯脱毒苗快繁与微型薯诱导(实验室诱导、温室生产)。 四、技能点

植物种苗脱毒技术

第二节植物种苗脱毒技术 科目:生物备案人:学生:时间: 一.背景知识 1.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产量降低,品种退化。 2.分生区一般不会受到病毒侵染。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侵入植物体的病毒可以通过和扩散到所有的组织器官,但是植物的茎尖等分生组织处于阶段,其组织内还未形成。此时植物体内的病毒只能通过移动到分生区,而这一移动过程远不及速度。所以分生区一般不会受到病毒侵染。 3.种苗脱毒:把从感染病毒的植株上剥离,在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获得不含的,这一过程称为种苗脱毒。 二.实践案例——马铃薯脱毒苗的培养 1.材料用具:略。(注意:这里所提到的MS培养基是灭完菌的) 2.活动程序 (1)取材和消毒 剪下后用冲洗10min,在无菌室内用消毒后,再用冲洗2—3次。 (2)剥离和接种 在40倍下操作,用解剖针细心剥取所需的茎尖(约0.1~0.5cm),将茎尖接种于MS培养基上,接触培养基。 (3)培养 将接种的茎尖置于25oC.1500~3000Lx光照条件下培养。 (4)移栽 茎尖长成3~4片叶的小植株,即可移栽。 3.结果分析 (1).检测马铃薯脱毒是否成功 (2).计算脱毒成功率 三.探究活动 1.草莓脱毒苗的培养 2.探究切取茎尖的最佳长度(设计对照实验,自变量是)

[复习指导] 植物种苗脱毒技术复习以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为基础,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基本操作过程。复习该技术操作时,体会步骤和无菌操作。 [典例精析] 农业上许多作物体内都有病毒寄生。病毒繁殖速度极快,新产生的细胞一段时间后都会被病毒感染,且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影响下一代的品质。用农药杀死病毒已无明显效果,请设法用最快的方法培育大量没有病毒的后代植株。 [解析] 快速培育无病毒植株要选择刚分裂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 [答案] 植物茎尖生长点刚分裂的细胞不含病毒。所以在茎尖生长点处取大量的刚分裂不久没有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成植株,就能得到大量的无病毒植株。如脱毒马铃薯就是用此方法培育的。 [聚焦高考] (03全国)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C ) A.有丝分裂B.分化 C.减数分裂D.全能性 [自我测评] 1.马铃薯可以进行的生殖方式是……………() A.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B.分裂生殖和营养生殖 C.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D.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 2.马铃薯利用它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种植的世代多了以后往往会感染病毒而减产,为此农户都希望得到无病毒的幼苗进行种植。获得无病毒幼苗的最佳办法是……………()A.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B.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 C.利用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D.人工诱导基因突变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顺序是……………() ①外植体②根、芽③愈伤组织④脱分化⑤再分化⑥植物体 A.①④③⑤②⑥B.①④③②⑤⑥ C.①⑤④③②⑥D.⑥①④③⑤② 4.科学工作者把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出来,将单个细胞放入培养基中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的植株,这些植株的共同特点是……………() A.彼此性状相似B.变异频率较高 C.单倍体D.都是纯合子 5.在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快速繁殖月季 6.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形态发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而这除需要必备的营养和一些刺激因素外,还需要有起诱导作用的物质,它是……………()A.铜、锌等微量元素 B.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