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出塞》教案.doc

【六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古诗)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

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者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

介绍王昌龄资料)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资料)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辑有《王昌龄集》。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三、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3、指名读,生评议。4、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5、师:好!味道读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6、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的诵读,从而读出古诗的独特美感。]四、明诗意,悟诗情。3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出塞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出塞》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 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 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边塞诗人,他们 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 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 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 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4、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5、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 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 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 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7、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 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古人曾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2.学生齐背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我们很早就学过边塞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2.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试一试了,同学们给不给老师机会? 生回答:给!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停气不停,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再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两名学生读。 师相机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激情澎湃、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则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我们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明月如故,雄关依旧。然而,同学们齐读诗的第二句——

《出塞》教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 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 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 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 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 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 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

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

21《出塞》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其一《出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重难点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出塞》课件,观赏插图,进入古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句 1.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字形。 2. 作者及诗题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3. 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划分节奏,教师作指导。 三、整体感知,品读欣赏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把握情感,朗读回顾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朗读了诗文,结合注释理解了诗词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查找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朗读体会。

出塞王昌龄幼儿园教案

出塞王昌龄幼儿园教案 【篇一:出塞王昌龄幼儿园教案】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感受一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诗的气势。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 (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 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小精灵网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 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 怨朝廷腐败 )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 (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人教部编版《出塞》优秀教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出塞》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 2、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明确学法: 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朗读指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

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能运用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理解本诗的意思。 2、初步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用典”的写法。 3、读诗文,能展开想象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以 及保家卫国的壮志,进而引起对战争的思考。 4、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 体悟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设: 一、回顾引入,解诗题,知诗人 1、孩子们昨天回家自学了一首古诗,(指题,生齐读课题——《出塞》) 2、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古诗,回忆一下,要读懂一首古诗,我们要读懂它的哪些内容呢?(板书:诗人诗意诗境诗情) 3、现在,我们就走进这首诗,看看诗题,你是怎么理解?(到边关去)你对出塞这个题目还了解些什么?(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4、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生介绍) 师出示,生阅读(PPT: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著有《王昌龄集》。)(意图:本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王昌龄)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下面,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王昌龄的这首诗?其他孩子听一听他的字音读准了

没有。(抽生朗读) (全班齐读) 2、读出节奏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停顿,在师生配合读(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然后交换)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抓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初知“互文”。 1、能读出诗的节奏更有利于诗意的理解,这首诗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交流,注意用好自学时给重点字词做的注释。 2、诗中哪些地方理解起来有困难?(生交流,生作答) (追问:“但使”和“不教”的意思) (第一句的意思,渗透“互文”的写作手法。) (为了诗句的工整,两个意思互相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互文”。)(板书:互文) 3、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读《出塞》。(齐读) 四、走进诗境悟诗情,感情朗读,初知“用典”。 (一)、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悲凉”之情。 1、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大唐边塞。闭上双眼,边听边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诵一、二句,生闭眼想象。)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提炼“悲”:悲凉、悲痛、悲伤、悲哀、悲苦、悲戚、悲愁、悲酸……,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师总结板书:在孩子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中,我们都看到了(板书)“明月”“关”“未还人”,“悲”从中来。(走进了诗的意境,才能体会到诗中之情)孩子们,读出你们的感受吧——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为什么“人未还”?(生讲:战争没有结束,不得回;牺牲了,回不了。) 5、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请孩子们默读。 ppt出示“小资料” ①秦汉、唐和北方民族的关系: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入侵。从秦起,至汉,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出塞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浏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

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1.第一句:浮现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省优获奖教案 出塞 1 公开课获奖教案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想象法和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à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材

《出塞》教学设计教 案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出塞》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出塞》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 2、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明确学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

(封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 读一读。 ⑵ 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 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 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 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