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的曙光

苏美尔的曙光
苏美尔的曙光

苏美尔的曙光

在现今伊拉克的沙漠里,有两条大河在蜿蜒流淌。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两河之间的土地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两条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最后一同流向波斯湾。

两河的沿岸是一片片麦田,下游一带遍布枣林。一队队骆驼商队缓步其间,远处的沙漠里不时露出一些巨大的丘岗。走到丘岗近处,在风化了的瓦砾堆中还躺着一些石板,石板上刻着像尖楔一样的符号。人们并不知道,在这滚滚的沙丘上,曾经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这就是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苏美尔文明,它比我们已知的任何文明都要古老。

苏美尔的发现与一个名叫萨才克的法国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1877年,一个秋日的黄昏,太阳还未落山,一个法国人骑着马走进两河流域的一个村落。他叫萨才克,是法国领事馆的一位官员。他非常热衷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并从发掘中寻找乐趣。

此时他正走向村长家,沿途他不时地向村民打招呼。到了村长家,只见村长家已是高朋满座,大家饶有兴趣地向这个法国人打听考古趣闻。

谈论中,一个村民对他说:“先生如此喜欢古迹,离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您一定会感兴趣的。我每次经过那里时,总能看到一些雕像的碎片。”

萨才克眼睛一亮,决定立刻前去探察。

第二天一早,萨才克便骑马上路,按照村民所指的路线西行。不久,他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土丘。他骑马走近土丘,并绕着土丘慢慢走了一圈。

正像那位村民所说的,那里不仅满地都是陶器、泥板和雕像的碎片。在土丘脚下还躺着一块巨大的石块。萨才克下马对石块仔细地观察,原来这是一座雕像,并且在雕像的臂膀处还有一段铭文。这座雕像似乎没有完工便被扔在这里。雕像的雕刻手法十分原始、粗糙。

“这是谁刻的呢?为什么如此巨大的雕像会躺在这里?”萨才克百思不得其解。“这周围肯定还有其他文物。”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他立刻动手,在土丘上没挖多久就发现了大面积的建筑物和各种器物碎片。他越挖越觉得这是个不平常的发现。萨才克决定回一趟巴黎,以证实自己的想法。他挑选了一些挖出的古物,装箱运回了法国巴黎。

当萨才克向学识渊博的罗浮宫博物馆馆长出示他的发现时,馆长差一点惊奇地叫出声来。馆长一眼瞧出这些古物的不凡之处,尽管它们显得粗糙笨拙,但这肯定是人类早期的艺术,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古老民族的艺术。

馆长证明萨才克的猜想完全正确,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发现。他对萨才克说暂时不要公开他的发现,继续回去发掘,直到挖掘得差不多时再向外界公布这惊人的消息。

萨才克回到美索不达米亚继续工作。随着发掘到的古物日益增多,向外界宣布惊人发现的这一天来临了。萨才克以激动的口气发布了这一消息:“考古学终于又向前跨了一大步。我认为我发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古老的居民——苏美尔人。”

这则消息好比一枚重磅炸弹,在全世界掀起了波澜。

通过对古物的研究,人们知道了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是他们创

造了比古埃及更久远的文明。人类文明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进到六千年以前。

聪明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一套文字,它是刻在泥板上的,被称为楔形文字。考古学家通过对楔形文字的译读,渐渐了解了苏美尔的历史。

苏美尔人是最早的农人。他们定居在两河流域,开掘沟渠,修建了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他们驯养牛犁田耕地,用管状播种机播种。稻麦收获后,又使用木制的打谷机给谷物脱粒。由于使用先进的灌溉和耕作方法,农作物产量非常高,可以养活众多人口。随着人口增加,城镇渐多,终于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建立了早期的法律体系。在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与法律有关。苏美尔人的法律几乎无所不包,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即是苏美尔法典的修订本。

在数学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六十进位制,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原始时代的人们用手指计算数字,数到十就得重新数起,很自然就产生了十进位法。富有想像力的苏美尔人,在计数时把五个手指和一年的十二个月份结合起来,五乘以十二等于六十,因此产生了六十进位制。一个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一小时分为六十分钟,一分钟分为六十秒。这些计算单位至今仍被使用,成为数学发展的基础。

苏美尔人很早就知道使用铜和锡,慢慢地还懂得了把这两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合金——青铜。青铜犁取代了木犁和石犁,耕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古代的苏美尔人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的许多发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轮子的发明,就是苏美尔人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开始用木材和石料制成轮子,用来制陶。在一个竖轴上固定一个水平的圆盘,形成一个转轮,工匠们把一团泥放在圆盘上,转动圆盘,可以方便地制作圆形器皿。后来,人们获得灵感,将转轮稍加改进制成轮车,发明了新型运输工具。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苏美尔人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辆四轮车,由四头驴牵拉。不过这时的轮子是用两块半圆形木头做成的。 苏美尔人留给了后人许多文学遗产,有谚语、神话和史诗。有些谚语特别有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一则谚语这样说:“妻子是丈夫的未来,儿子是父亲的靠山,儿媳是公公的克星。”另一则谚语是生活经验的总结:“鞋子是人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吉尔伽美什》则是苏美尔人创作最成功的一部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

公元前2300年,两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征服了苏美尔城邦。以后,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又相继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

苏美尔王表

苏美尔王表(Sumerian King Lists )?当王权自天而降, ?王权在埃利都。 ?埃利都,阿鲁利姆为王,王28800 年; ?阿拉勒伽王36000 年。 ?两王共王64800 年。 ?我放下埃利都, ?王权被带到巴德提比拉。 ?巴德提比拉,恩门鲁安那王43200 年; ?恩门伽勒安那王28800 年; ?神都木吉,一个牧人,王36000 年。 ?三王共王108000年。 ?我放下巴德提比拉, ?王权被带到拉拉克。 ?拉拉克,恩西帕吉安那王28800 年。 ?一王王28800 年。 ?我放下拉拉克, ?王权被带到西帕尔。 ?西帕尔,恩门杜尔安那为王,王21000 年。 ?一王王21000 年。 ?我放下西帕尔, ?王权被带到淑鲁帕克。 淑鲁帕克,乌巴尔图图为王,王18600 年。 ?一王王18600 年。 ?五城,八王,王241200年。 ?洪水冲过。洪水冲过后,当王权自天而降, ?王权在基什。 ?基什,伽……乌尔为王,王1200年; ?……王960 年。 ?帕拉吉那提姆王900 年; ?南基什里什玛王……年; ?巴西那王……年; ?布安乌姆王840 年; ?卡里布姆王960 年; ?卡鲁姆王840 年; ?…… ?谁是王?谁不是王? ?伊吉吉为王; ?南努为王; ?伊米为王; ?埃鲁鲁为王; ?他们四人为王,王3年。 ?杜杜王21年; ?杜杜之子舒图鲁勒,王15年;

?十一王共王181 年。 ?阿卡德被打败, ?王权被带到乌鲁克。 ?…… ?乌尔被打败, ?王权被带到伊新。 ?伊新,伊什比埃拉为王,王33年; ?伊什比埃拉之子神舒伊里淑,王10年; ?…… ?十四王共王203 年。 ?凡39王王14409 年3个月另3天,基什有四次,22王王2610年6个月又14天半;乌鲁克有五次,12王王396 年;乌尔三次,三王王356 年,一次在阿丸,一王420 年,一次在哈马兹,一王王90年,阿达布一次,6王王136 年;马里一次,6王王99年;阿克萨克一次,11王王197 年,阿卡德一次,21王王125 年又40天;一次在古提乌的军中,11 王王159 年。一次在伊新。 ?11座王城,共134 位王,凡28876 年……月……天。 ?Jacobsen, T编,郑殿华译,《苏美尔王表》,三联书店1989年版。 萨尔贡自传 吾名萨尔贡,伟大之君——阿卡德之王。 吾母本高级女祭司;然不知吾父为何人。 吾叔占据高山。 阿祖皮拉努乃吾城,位于幼发拉底河畔。 吾母得知有孕,悄悄生我。 置我于苇篮之中,在肚脐涂上石油。 将我放入河中,无法再回去。 河水载我,来到汲水工阿克奇的身边。 阿克奇汲水的时候将我捞起。 汲水工阿克奇将吾收养。 我做花匠的时候,伊斯塔尔神眷顾我。我统治了……年。 我控制了整个人间。 我用镐开辟山路。 我来到高山之巅。 我踏平众多小山。 我三次环游大海。 Dilmun向我称臣。 我向大神…… 我移开巨石。 那个王做我的接班人 就让他统治…… 让他控制人间。 让他用镐开辟山路。 让他登上高山之巅。 让他踏平众多小山。 让他环游大海三次。

苏美尔人与苏美尔文明4

苏美尔人与苏美尔文明4 四、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民族之一。“苏美尔”这一名字不是他们自己起的,是后来的阿卡德人的发音。因为苏美尔人最早来自遥远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的文字描述中,自称为“黑头”。 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和在公元元年前后被最终废弃的一幅全景画。 1、历史起源 苏美尔人可能性是从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岭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型地带)的,因为出土的苏美尔人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按照木结构原理建造的,而木结构建筑通常只是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才被广泛采用,不过,这与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却发生了矛盾。 另一个相反的可能性则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来到这大河入海的地方。可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之中,却只有一金一银各长约0.6米的,只能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小船模型。 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在从阿富汗山区到印度河谷的居民之中,来寻找到苏美尔人的踪迹,这一区域大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东将近2500公里的半径以内。这个假设似乎很快就得到了考古学者的证明,因为在印度河河谷发掘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之中,有几个长方形的印章,无论从制作外观上,还是从图案风格上,看起来都与吾珥古城遗址中被挖掘出来的十分相似。 无论如何,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在远古时代,一个古老的民族或国家,有没有可能全部迁徙到一个远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同时既没有在民族神话中留下一丝线索,也没有在文化典籍里保留一点记载。然而,苏美尔人从何处来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答。 2、文明演进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讲解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关系 苏美尔人的Y-DNA 以前对苏美尔人知道得很少,看到网络上的讨论后,想到要了解一下外国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状况,即他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苏美尔人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别处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吗?是何时、从哪里来的呢?从有关资料看到部分国外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比较有影响的看法或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于“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有不同的理解。在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民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可能包括农耕、游牧和渔猎族群。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缺少适当的古人类遗存材料,迄今一直没能测试苏美尔人的Y-DNA[1]。根据其它方面的资料,有人猜测苏美尔人的Y-DNA可能为G、J、L、T或某种R[2],也有人认为是R1b[3]。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找到了一具古人类骨骼,来自6500年前的苏美尔人首都乌尔(Ur),其保存完好的牙齿,可能有足够的软组织进行DNA 测试[1]。鉴于,苏美尔人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不知这一测试结果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揭示苏美尔人的奥秘。 一、沼泽阿拉伯人的Y-DNA 关于苏美尔人的Y-DNA,由伊拉克、意大利、印度的几位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研究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遗传特征的文章(以下简称《印迹》)影响最大。文中指出,有人认为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可能与苏米尔人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也有观点认为沼泽阿拉伯人为外来移民,并与家养水牛的出现有关,也即可能与南亚农业文化人群有关[4]。该文关于沼泽阿拉伯人Y-DNA研究的要点如下面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印迹》中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所有居民。但通常所理解的苏美尔人,其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按照这种说法,古闪族应该不属于“苏美尔人”。若据此对《印迹》的观点加以修正,则苏美尔人的基因池中可能不包括或只有很少的闪族Y-DNA单倍群J,主要成分可能是以下单倍群(子群)中的一种或几种:G-M201、R1-L23(R1b1a2a)、Q-M25 (Q1a1b)、L-M76、Q-M378(Q1b1)和R2-M124(R2)。 1、父系Y染色体的多样性。根据对143例健康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男性的父系Y染色体进行的测试结果,得到其Y-DNA的谱系关系以及频率,参见下图(原文图2)。超过90%的基因池可以追溯至西部欧亚大陆成分:中东单倍群J-M304,近东的G-M201、E-M78和E-M123,

苏美尔文明

浅谈苏美尔文明 上过中外文明史课后,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讲述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古老文明的存在。苏美尔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和在基督降生前后被废弃的一幅全景画。 人们一般总是从两个方向来追寻远古的历史,一个是沿着众多神话提供的线索来进行追踪,因而人类有了神的历史渊源;一个则是沿着文化典籍展示的文明更迭的轨迹来进行跟踪,因而人类有了人的历史发展。因此,各种各样的考古成果,往往不是证明了神的预言就是证实了人的假想。几乎所有的发掘成果都在证实,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黑发民族。因为他们是来自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的铭文中,自称为“黑头”。自从来到这个堆积着两条大河携带来的肥沃泥土的三角洲上重新立国,苏美尔人就发现既没有故土那样的石头存在,也没有埃及那样的纸草生长,于是便发明了这样的书写方式:将软泥做成泥版,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以后烤干,以便文书的保管。由于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是采用尖头的笔,因而写出来的字是楔形的,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的起源。 众所周知,苏美尔文明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之一。有些人认为他们发明了轮,他们发明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之一,并且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不仅如此,苏美尔人在发展生产力与社会经济上也有所成就,在贵族政体的政治制度上,在以神庙为中心的土地制度上以及关心现世的宗教信仰上都为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其文明成就,

苏美尔文明与埃及早期王朝美术人物主题浮雕比较研究

苏美尔文明与埃及早期王朝美术以人物主体浮雕比较研究 苏美尔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800年间,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展了最早的城市国家——乌鲁克。从乌鲁克时期起,就有建筑保存下来,同时还有一些有浮雕手法雕成的精美雕刻品,其中以《浮雕瓶》堪称精品,瓶身上雕刻大量人物形象,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公元前315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埃及进入早王朝时期。而在“鹰之城”希拉孔波利斯出土的《纳美尔调色板》,是见证上下埃及统一的重要物证。 埃及文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受到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通过交流和往来,埃及人了解到苏美尔文明美术并受到其影响,在两种文明的艺术表现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宗教信仰、统治制度、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的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又产生了极大地差异。 苏美尔美术中,大量浮雕作品都是以人物为刻画的主要内容,《浮雕瓶》堪称其中精品,它出土于伊拉克瓦尔卡,所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是用半透明雪花石制成的大瓶。《纳美尔调色板》是纪念上埃及战胜下埃及所制,出土于埃及希拉孔波利斯,为板岩材质,所处年代约公元前3150年—前3125年。两件作品所处年代有所重叠,便于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 一、《浮雕瓶》及《纳美尔调色板》构图比较 瓶身被不等分水平分成三层,底层表现的是动物和植物,其中层表现的是裸体的奴隶正在搬运谷物、酒等祭祀物品。顶层表现了一

个裸体男人正在向一位女性奉献祭品,这位女性可能是丰产女人伊南娜,也节能是她在人间的代表,如一位高级女祭司。【1】P20 《外国美术史简编》张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通过构图的水平分成,清晰的表现了宇宙秩序中的等级划分。 《纳美尔调色板》其正面和背面表现了不同的内容。背面石板被三条直线不等分水平的分成四层。底层表现了一头健壮的公牛正在摧毁一栋建筑物,在公牛脚下是一个倒下的人,中间是两头长颈怪兽颈部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的调色凹槽,怪兽的颈部栓有绳索,两侧的奴隶在竭尽全力地控制两头怪兽。在其之上,是纳美尔头戴下埃及红色王冠,在他的侍从的陪同下检阅被砍了头的俘虏。【2】P21《埃及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Egypt》许朝华北京出版社石板的正面被两条直线不等分水平分成三层,底层表现了两个逃跑的战败者,中间层表现了头戴上埃及白色王冠的纳美尔左手抓住跪倒战俘的头发,右手高举权杖准备击打,纳美尔身后是为他提鞋的仆人,而他的对面是一直鹰,鹰是埃及天空之神荷鲁斯(Horus)的象征,荷鲁斯站在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上,抓着一条绳子套着一个下埃及居民的头颅。石板正反面的顶层两侧都刻画了人面公牛头,中间刻着纳美尔的名字。 从构图上看,1)两个作品都会把画面用直线来切割画面,把画面水平分成三到四层,成横带状排列。且这些直线也是人物和动物立足的地平线。但其区别在于《纳美尔调色板》直接用直线来进行画面的分割,而《浮雕瓶》在每一个层次之间会空有一段空白空间,使分层

西琴和苏美尔人

西琴和苏美尔人 如果你还没读过西琴的作品,你会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他的第一本书叫《第12 颗行星》,但我想推荐其它 两本,《失去的王国》和《游创世纪》。他写了许多基督教圣经里描述的城市,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是虚构的巴比伦、阿卡德、埃雷克,因为没人能证明他们的存在,甚至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迹象。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一座城市,并由一个引出下一个,最终,他们发现了圣经里提到的所有城市。? 这些古城大概是在过去的120 年间被发现的,其中大多数是最近才发现。他们发现了数千块圆柱形的泥板,上面详细地记载着苏美尔和地球的历史,他们的文字叫 楔形文字。我将告诉你的并不仅仅是西琴的解释,现在许多其他的学者都能理解楔形文字,当他们翻译出同样的结果,它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观;就像约翰?安东尼奥?韦斯特关于师身人面像的著作,正影响着现代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我们最后会回来解释苏美尔人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知识。苏美尔人的记录是在地球 上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至今已5800 年。但他们描述的却是几十亿年前的事,并且

45万年前之后的事记载得更加详细。西琴认为人类存在了大约30 万年,但科学的考察、苏美尔人的记录、透特、麦基洗德﹙遍布宇宙的圣人团体﹚都认为约20 万年。在这20 万年里,地球上存在于尼菲林人﹙圣经中提到的﹚之前的文明,比尼菲林人以及后来我们所知的任何文明都先进得多。这本书的最后你会理解,当他们离开时,为什么没有留下任何踪迹。?通常,对于历史事件的最古老来源,我们都给予最高的信任,因为它最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除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可能更早之外,苏美尔人的记录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人告诉我们一个在许多方面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故事。即使科学家知道它一定是对的,也很难去接受它。? 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故事都是他们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历史的观点,来解释他们对一些事情的了解。例如,不仅多贡人知道所有的地外行星,苏美尔文明甚至一开端就知道这些。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明,起源公元前3800 年。苏美尔人很清楚从外太空接近太阳系时可以看到的景象,他们知道所有的地外行星,并能数出这些行星从外到内有多少个。正如多贡人洞穴中的壁画,苏美尔人也描写了行星之间的相对大小和它们的详细情况,就好像他们真的曾经在太空中穿过所有的行星,知道这些行星的外观、行星上的水以及云的颜色。这一切早在公元前3800 年就被记录下来!这就是事实!这怎么可能?也许是我们对自身的起源是一无所知。?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探测器,穿越地外行星,探索外层空间之前,西琴就已经把苏美尔人描述的各个星球的景象发给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当探测器穿过一个个行星,他们发现,苏美尔人所描述的果然是完全正确的。另外,苏美尔文明刚开始,苏美尔人就知道春分点岁差;他们知道,黄赤交角为约23°,也就是地轴倾斜约23°,并且地轴旋转一周大约25,920 年。?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有科学背景的历史学家,他们知道,必须至少花2160年持续不断的观察夜空,才会知道地球的摆动。但苏美尔人在他们文明开始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那么他们是如何知道的?这些泥板提供了大量的惊人证据,但是这些知识现在还没有被大众吸收。正如我在学校所学的,摩西在公元前1250 年写下了创世纪,距今约3250 年。但苏美尔人的泥板比摩西生存的年代至少提前了2,000 年,但他们竟然和圣经的第一章一模一样,几乎一字不变。这些泥板甚至记载了亚当和夏娃,包括他们儿子和女儿们的名字,创世纪中记载的全部内容都在其中。这证明了创世纪的作者不是摩西,显然,这样的事实是不会被基督教的世界所接受的。因此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知识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被现代文明所接受,因为它与我们公认的地球历史有很大的偏差,摩西这件事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苏美尔文明的启示简述

苏美尔文明的启示简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在古巴比伦的前面,曾经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即苏美尔文明。《苏美尔年表》以“大洪水”为界限,详细记述了苏美尔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其开篇即讲:“王权从天而降,王权在埃利都,阿鲁利姆为埃利都国王,他统治了28800 年。” 阿鲁利姆(Alulim),是传说中的第一位国王。然后是阿拉勒伽,埃利都的第二位国王。《苏美尔王表》讲:“埃利都衰落了,王权转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权转移到拉尔萨”,“拉尔萨衰落了,王权转移到西巴尔”,“西巴尔衰落了,王权转移到书珥鲁帕克”,接着是“大洪水来临”。《苏美尔王表》开始新的历史叙述,称:“大洪水之后,王权再次从天而降,王权在基什。”其间,出现牧羊人伊塔那(Etana),《伊塔那史诗》(Epic of Etana):称:“他升到天上,统一了所有国家。”历史出现恩美巴拉格西(En-me-barage-si),即《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基什王阿伽的父亲,他征服了埃兰,“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埃安那”。叙说中的历史出现诸多

的“基什王朝”。这里的埃安那即乌鲁克城内神庙。乌鲁克王朝出现太阳神乌图的儿子美什千加舍尔,而“美什千加舍尔走向大海消失了”。历史又分别出现“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尔姆”、“乌尔姆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万”、“阿万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基什”,历史再次出现“基什王朝”,“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克沙克”、“阿克沙克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基什”。苏美尔王权出现新的循环:“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卡德” ,阿卡德的萨尔贡(Sargon)“击败乌鲁克的卢加尔扎克西,接管苏美尔,并建立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库提人的军队”,“在库提军队中,一开始并没有著名的国王,他们是他们自己的国王,这样统治了3年”,“库提军队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尔姆”、“乌尔姆被打败,苏美尔的根基被撕破,王权转移到了伊辛”。历史进入“伊辛王朝”,出现“乌尔·尼努尔塔”(Ur-Ninurta)和“恩利尔巴尼”(Enlil-bani)等可以称颂的时期,但是,苏美尔文明终究还是破灭了。《苏美尔王表》再现了苏美尔文明从公元前4000 年到公元前2000 年存在的历史,每一个时期都形成两河流域

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政治 39 2019.3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文/沈志华 余伟民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与斯巴达的冲突为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提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被后人称为国际关系的“铁律”。近代以来,这种历史现象仍不乏其例,最典型的就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德国(在欧洲)和日本(在亚洲)的所作所为及其后果。战后苏美关系的变化,也是如此。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苏美是怎样从大国合作走向全面对抗的?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对于调整当前的国际体系,尤其是处理中美关系正在出现的危机,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 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美苏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主导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英苏三国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和私下会谈,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通过在这些会议和会谈中达成的协议、发表的宣言和公告、组建的国际组织等,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由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最突出,故名之为“雅尔塔体系”。 在雅尔塔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大国一致与合作”、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维持大国利益的平衡,并使他们分摊责任。 在战争后期的历次首脑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讨论的中心问题都涉及上述原则,而作为具体的安排,丘吉尔与斯大林的“百分比协定”和美英苏三国的“雅尔塔协定”最为典型地贯彻了上述原则。前者划分了战胜德国后英国(和西方)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雅尔塔会议对此有所调整,并得到美国认可),后者划分了战胜日本后美苏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大致以中国长城和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这样的安排基本符合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在西线和东线抵达的前沿。在这样的安排中,既体现了美苏对战后秩序的支配作用,也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初步形成了“大国一致与合作”的局面,雅尔塔体系就是在 这样的美苏战略协调中构建而成的。 苏联是雅尔塔体系的倡导者和获益者,因此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保证这一体系的运行。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宣布解散共产国际,表明苏联放弃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基本任务的世界革命方针的意向。在战争接近尾声和战后初期,苏联则大力推行以建立“联合政府”为目标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东欧),体现为推动建立多党联合执政的议会政府,不强制推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其势力范围之外(法、意、希),则“劝告”各国共产党放弃武装力量,以合法身份参加议会选举和组建政府。由此,美苏之间的合作在战争后期形成了“高潮”。在这段时间内,作为与美国一起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的“中心国家”,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美国没有很大区别,其行为遵循了大国政治的逻辑,并表现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色彩。 欧洲冷战起源:美苏之间的战略互疑和防范 当美苏共同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时,两国在国际政治层面找到了利益的重合点,也愿意就战后世界的安排进行战略协调,寻求“大国一致和合作”的途径。但是,美苏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就必然形成双方战略上的互疑和防范心理,并由此衍生出难以调和的各种矛盾。 苏联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推翻资本主义世界为己任。在国内,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国有化加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高压统治的政治体制;在国外,苏共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质是将理论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实践中的落后国家现代化及民族解放运动联结在一起的“世界革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替代性选择”。在这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对抗中,处在资本主义世界汪洋大海包围中的苏联首要考虑的自然是安全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孤岛意识”。在斯大林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一种不安全感的困扰。出于这

神秘的苏美尔文明

神秘的苏美尔文明 天空中的恒星和行星。令人惊奇的是,在苏美尔人的古老典籍中,我们能找到与现代星相图几乎毫无二致的图案。难道他们在当时就已发明了现代的测绘仪器? 人们一般总是从两个方向来追寻远古的历史,一个是沿着众多神话提供的线索来进行追踪,因而人类有了神的历史渊源;一个则是沿着文化典籍展示的文明更迭的轨迹来进行跟踪,因而人类有了人的历史发展。因此,各种各样的考古成果,往往不是证明了神的预言就是证实了人的假想。事实上,所有从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意义主要就在于:对远古历史空缺能够进行某种形式的填补。也许不少文物的确能够发挥连接历史片断的作用,而更多的文物则只是标示着历史片断的现实存在,从而留下一片历史的朦胧,甚至历史的神秘。 几乎所有的发掘成果都在证实,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民族,因为他们是来自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的铭文中,自称为“黑头”。自从来到这个堆积着两条大河携带来的肥沃泥土的三角洲上重新立国,苏美尔人就发现既没有故土那样的石头存在,也没有埃及那样的纸草生长,于是便发明了这样的书写方式:将软泥做成泥版,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以后烤干,以便文书的保管。由于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是采用尖头的笔,因而写出来的字是楔

形的,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的起源。 那么,苏美尔人是从何处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呢?一个可能性是从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来,因为出土的苏美尔人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按照木结构原理建造的,而木结构建筑通常只是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才被广泛采用,不过,这与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却发生了矛盾;另一个相反的可能性,则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来到这大河入海的地方,可是,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之中,却只有一金一银各长约0.6米的,只能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小船模型。 图为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也许是一种偶然,古老的苏美尔发明了一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将软泥做泥板,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后把泥板烤干,以便长期保存。由于写的时候使用的是尖头笔,写出来的字是楔形的,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的由来。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在从阿富汗山区到印度河谷的居民之中,来寻找到苏美尔人的踪迹,这一区域大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东将近2500公里的半径以内。这个假设似乎很快就得到了考古学者的证明,因为在印度河河谷发掘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之中,有几个长方形的印章,无论从制作外观上,还是从图案风格上,看起来都与吾珥古城遗址中被挖掘出来的十分相似。但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在远古时代,一个古老的民族或国家,有没有

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解读

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解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苏美尔(Sumer)一词是古代的地域名称,其苏美尔语形式是ki-en-gi。苏美尔文明则是指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的文明,其历史时间大约是从乌鲁克IV 到伊辛—拉尔萨时期(公元前3200 年到公元前18 世纪)这千余年的两河流域文明(拱玉书2001 :2)。对苏美尔文明的研究是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世界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一书的出版适逢世界史学科升级成一级学科,而世界上古史领域恰恰又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的薄弱之处。有鉴于古代文字的艰难生涩,文献资料的匮乏等原因,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包含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等)更是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软肋。因此,该书的出版确实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诸多空白,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该书第一作者吴宇虹教授是目前国内楔形文字研究领域的权威,他能够熟练阅读楔形文字文献,掌

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关注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动态。因此该书应该是作者立足于对一手的楔形文献史料以及最新的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之上而完成的。该书作者试图做到集通俗趣味和学术知识于一体,将枯燥乏味的楔形文字以及历史文明的研究栩栩如生地展现给广大读者。因此它应该是一本既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又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的书籍。 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对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方位、详细的介绍和阐述。作者首先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自然物产资源、商贸路线等方面内容,并由此得出苏美尔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吴宇虹等2013 :7)。这一结论是作者基于翔实的文献资料并分析而提出的,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苏美尔文明的特点进行的定性。此后作者简要地概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考古挖掘以及楔形文字破译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些地方也给读者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历史细节描写。但较为遗憾的是,该书并没有将近七十年以来的考古和学术研究状况进一步详细地介绍给读者,从而弥补目前国内学界对西亚考古研究的不足(拱玉书2002)。 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从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本身

冷战时期中国对苏美外交政策的特征与启示

冷战时期中国对苏美外交政策的特征与启示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是不断变化着的,在大部分时段是十分严峻的。一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先后或同时成为我国安全的重大威胁,中国的一些邻国受大国的幕后指使,如印度和越南等,也因历史和边界等问题同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国际安全和周边安全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并推行的对外战略,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外交政策。本文旨在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影响外交政策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探索上述特征和因素对我国今后的影响。一、严峻的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总体上较为严峻。这个时期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国在东北、东部、东南三方向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推行遏制政策所造成的;二是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这得益于中国对苏联的“一边倒”政策及其两国间的同盟关系;三是中国政府推行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睦邻外交,促成了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好转,使得外交环境在50年代中后期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主要威胁。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2、中国北部边疆安全可靠。建国后,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中国的争取下,中苏两国于1950年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加强两国友好合作、保障两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若干周边国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达成了一系列解决双边重大问题的条约、协定或谅解,有助于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外交环境。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参加亚非会议期间,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

苏美尔人的艺术

苏美尔人的艺术 摘要:苏美尔人的艺术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许多留传下来的精美高超的艺术品被陈列在欧美及伊拉克的各大博物馆里,或是被私人收藏。本文本着介绍与欣赏的原则,展现苏美尔人艺术的美仑美奂,以及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关键词:苏美尔人;艺术;圆雕;浮雕;滚筒印章 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文明。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并不是这一地区最原始的居民,他们是大约从欧贝德文化期(约公元前5300-前3500年)开始陆续迁入该地的。因此,我们说苏美尔人的艺术,只能从欧贝德文化期开始。继欧贝德文化期之后的是乌鲁克文化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即古朴苏美尔时期(Early Sumerian Period)。在乌鲁克晚期,出现了最早的泥板文书(字体为图画文字,后发展为楔形文字),标志着文明的产生。之后,苏美尔地区进入城邦争霸时期(或称早王朝时期Early Dynastic Period,约公元前2900-前2300年)和苏美尔帝国时期(主要包括古地亚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50-前2004年)。公元前2004年,伊朗地区印欧族埃兰人攻破乌尔城,最后一个苏美尔人的王朝灭亡了。苏美尔人在从城邦到帝国的政治道路上走到了尽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丰富文化遗产,却被两河流域的塞姆人牢牢地继承下来。 苏美尔人的艺术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许多留传下来的精美高超的艺术品被陈列在欧美及伊拉克的各大博物馆里,或是被私人收藏。它们是19-20世纪欧美考古工作者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发掘出来的。2003年,一场备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不但使得在此地的考古工作根本无法进行,而且在战争期间伊拉克境内的博物馆也没有逃过厄运,里面大量的精美珍贵文物被盗或被毁。这从另一个方面引起了世人对艺术的关注。本章本着介绍与欣赏的原则,展现苏美尔人艺术的美仑美奂,以及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一古朴苏美尔时期 苏美尔人的艺术作为一种对明确含义和发达文化的表达,是首先从建筑艺术开始的。虽然建筑艺术起初十分简单,但是它仍然表现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在埃瑞都最古老的神庙由一个单独的四边形房间组成,在中央处有一个祭坛。但是后来的建筑已经增加了一个壁龛状墩座的偏间。甚至这一时期这两种最古老的神庙已经有了四个角落朝向主要的界点位置。这些早期建筑物已经变成适合本地区的带山墙顶的木质房屋,这是由新定居者引进的造型。例如,从欧贝德中期开始,苏美尔地区早期建造的房屋的正面设计上都仿造了这一造型,为的是在墙壁上挖一个壁凹,这是所有宗教的特色。 建筑的另外一个发展也开始于欧贝德时期,并发展成为后来古朴苏美尔时期的纪念性神庙。神庙内部分若干房间,在一个长方形的中心处是一个平台和一个祭坛,通过房间的许多门可以进入室内。后来的神庙的隔间越来越规范,整个神庙的计划犹如一座四角塔。 欧贝德中期的这些建筑风格的许多方面在后来得到了新的创新发展。埃瑞都的神庙如今屹立在台阶上,这些台阶本来是阶级塔的高台阶。欧贝德晚期的建筑物没有增加新的样式。埃瑞都的阶级神庙样式几乎都是对称的。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私人住宅似乎已经是所谓的“围场”式风格了,这是Mesilim时期最流行的建筑式样。 两河流域早期的陶器显示了当地彩绘艺术的丰富多样。苏美尔地区的装饰艺术相对简单。在埃瑞都繁盛时期后,原先的艺术风格又维持了很长时间,其艺术风格变得越来越敷衍

剖析中国三大人种:通古斯人,马来人,苏美尔人

剖析中国三大人种:通古斯人,马来人,苏美尔人剖析中国三大人种:通古斯人,马来人,苏美尔人一:通古斯人种 通古斯棕色人种,是蒙古人种北支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北美洲北部与东北亚、朝鲜半岛、西日本。 通古斯人种可分为南支与北支。南支因与南来民族有较多混高细,长脸,小眼睛,以满族与赫哲族为代表。北支则保持了更多原来特征,以鄂温克人为代表。 有时爱斯基摩人也被划入通古斯人种,但多数划入亚北极人种。特点分析: 一通古斯人种特点: 1、长脸、大方脸、饼子脸 2、眯眯眼、三角眼 3、塌鼻子、眉毛稀少 4、部分一代通古斯颧骨面部突出(如下图) 性格分析: 一通古斯人种性格: 外热内冷,属于狼性。 (比如一见面就当你是朋友,热情好客的,肯定是通古斯人,如果有利益关系相犯,肯定致你于危险境界)

二:马来人种 马来人种,又称南方蒙古人种或海洋蒙古人种,最初是由德国科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的人种概念,认为是棕色人种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南九州、复活节岛、马达加斯加。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来人种常用来形容南岛民族。 特点分析: 一马来人种特点: 1、高颧骨(这图位置有错误,专门查了一下,应该是眼睛下面的骨头) 2、凹眼 3、嘴突 4、肤黑 5、唇外翻 6、大嘴 性格分析: 外冷内热,属于猴性 (比如一见面就当你是敌人,冷漠的表情,时刻保持警惕,但互相了解后当你是朋友的一定是马来人)

三:苏美尔人(华夏人) 典型的黄种人,现代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特意区分华夏人,与马来人和通古斯人。笼统地称为蒙古人种。其实上这是刻意回避这三大人种的基因上的差别。 曾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苏美尔人,古埃及,玛雅人,汉族人,都是华夏人种。 面部柔美,性格温和儒雅,雍容而充满自信。

苏美尔的曙光

苏美尔的曙光 在现今伊拉克的沙漠里,有两条大河在蜿蜒流淌。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两河之间的土地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两条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最后一同流向波斯湾。 两河的沿岸是一片片麦田,下游一带遍布枣林。一队队骆驼商队缓步其间,远处的沙漠里不时露出一些巨大的丘岗。走到丘岗近处,在风化了的瓦砾堆中还躺着一些石板,石板上刻着像尖楔一样的符号。人们并不知道,在这滚滚的沙丘上,曾经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这就是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苏美尔文明,它比我们已知的任何文明都要古老。 苏美尔的发现与一个名叫萨才克的法国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1877年,一个秋日的黄昏,太阳还未落山,一个法国人骑着马走进两河流域的一个村落。他叫萨才克,是法国领事馆的一位官员。他非常热衷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并从发掘中寻找乐趣。 此时他正走向村长家,沿途他不时地向村民打招呼。到了村长家,只见村长家已是高朋满座,大家饶有兴趣地向这个法国人打听考古趣闻。 谈论中,一个村民对他说:“先生如此喜欢古迹,离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您一定会感兴趣的。我每次经过那里时,总能看到一些雕像的碎片。” 萨才克眼睛一亮,决定立刻前去探察。 第二天一早,萨才克便骑马上路,按照村民所指的路线西行。不久,他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土丘。他骑马走近土丘,并绕着土丘慢慢走了一圈。 正像那位村民所说的,那里不仅满地都是陶器、泥板和雕像的碎片。在土丘脚下还躺着一块巨大的石块。萨才克下马对石块仔细地观察,原来这是一座雕像,并且在雕像的臂膀处还有一段铭文。这座雕像似乎没有完工便被扔在这里。雕像的雕刻手法十分原始、粗糙。 “这是谁刻的呢?为什么如此巨大的雕像会躺在这里?”萨才克百思不得其解。“这周围肯定还有其他文物。”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他立刻动手,在土丘上没挖多久就发现了大面积的建筑物和各种器物碎片。他越挖越觉得这是个不平常的发现。萨才克决定回一趟巴黎,以证实自己的想法。他挑选了一些挖出的古物,装箱运回了法国巴黎。 当萨才克向学识渊博的罗浮宫博物馆馆长出示他的发现时,馆长差一点惊奇地叫出声来。馆长一眼瞧出这些古物的不凡之处,尽管它们显得粗糙笨拙,但这肯定是人类早期的艺术,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古老民族的艺术。 馆长证明萨才克的猜想完全正确,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发现。他对萨才克说暂时不要公开他的发现,继续回去发掘,直到挖掘得差不多时再向外界公布这惊人的消息。 萨才克回到美索不达米亚继续工作。随着发掘到的古物日益增多,向外界宣布惊人发现的这一天来临了。萨才克以激动的口气发布了这一消息:“考古学终于又向前跨了一大步。我认为我发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古老的居民——苏美尔人。” 这则消息好比一枚重磅炸弹,在全世界掀起了波澜。 通过对古物的研究,人们知道了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是他们创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苏美尔的“泥版书屋”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苏美尔的“泥版书屋” 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美国学者S·N·克莱默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古巴比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首创的27个“第一”.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这就是“泥版书屋”。这所学校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比埃及最早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年左右。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所房舍包括一条信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房中没有讲课用的讲台,但发现了很多泥版,像是学生的作业。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学校。如果这一推断正确,那么美索不达米亚的学校要比古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出现宫廷学校早1000年左右!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发掘出了许多学校的“教科书”。这些泥版“教科书”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存在于苏美尔了。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

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这三类学校究竟谁占据主要地位,就现有材料来说还无法作出结论。有的学者认为神庙学校可能居于主导地位,但缺乏有力证据。 苏美尔的学校称“埃杜巴”,意思是“泥版书屋”,又可称书吏学校。其办学目的主要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大体上分为三类——语言、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创作。语言是最基础的课程,首先要学苏美尔语,以便适应神庙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需要。苏美尔语是显贵阶层的语言,在古巴比伦时期,懂得苏美尔语被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计算、几何以及其它科学知识,以适应管理土地和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在苏美尔出土的一些教科书,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在组织和管理上,泥版书屋已经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了。在苏美尔,学校最高领导叫“乌米亚”,意思是专家、教授,因其学识渊博而受到学生们顶礼膜拜,被称颂为“你是我敬仰的神”。教师在苏美尔语中叫“泥版书屋的书写者”,每个教师负责一门学科。助教称“大师兄”,负责给学生准备泥版、检查作业等。学校还有一些教辅人员,叫“泥版书屋的管理者”,负责图书馆和其它后勤工作。对学生,则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来管理。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则实施处罚,一般是用鞭子抽打或用铜链锁住双脚关禁闭,严重的开除学籍。

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美关系

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美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一种鲜活具体的方式留在了一本辞典里。作者偶然见到一本1953年由上海春明出版社出版的《新名词辞典》,读这本辞典,能时时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能真切地体味到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候。 褒苏贬美 五十几年前,新的国家一建立,就奉行起“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所谓“一边倒”,即在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坚决地倒向苏联一边,而誓死与美国为敌。这种“一边倒”的“历史”在这本《新名词辞典》中也表现得极其鲜明。关于苏联的词条远远多于关于美国的词条。其时苏联的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都作为一个条目加以解释,而美国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找不到踪影。在评价上,当然更是绝对地褒苏贬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在当时被视作是建国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条约当然是辞典细加解释的词条。与此相关的,还有两个词条:“斯大林七十寿辰”和“毛主席访苏”。对于“斯大林七十寿辰”,辞典是这样解释的:“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斯大林的七十寿辰,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领导人均亲往莫斯科参加,我国毛主席亦亲临祝贺,盛况空前。庆祝斯大林,正如毛主席所说,不是应时的点缀,而是拥护他,拥护他给人类批示的方向……斯大林的名字已与世界劳动人民的心紧扣在一起了。所以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成为一九四九年国际间的一件大事。”而对“毛主席访苏”是这样解释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到达苏联首都莫斯科,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毛主席在苏联逗留两个月以上,于一九五0年二月二十七日离莫斯科返国。……访苏期间,曾参观许多工厂和农场,并参加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招待。最重要的是……于二月十四日由两国外交部长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友好条约签订极不顺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久,毛泽东即赴苏祝寿并谋求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此时,国家的事情可谓千头万绪,可毛泽东却在苏联一住就是两个月。一个国家的元首对另一个国家进行这么长时间的访问,这在国际交往史上恐怕都是极其罕见的。当时的人们,只能相信是因为苏联太美好太有吸引力,以至于毛泽东流连忘返。但我们今天知道,毛泽东之所以在苏联逗留如此之久,是因为友好条约的签订极不顺利。最终,毛泽东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段,才如愿以偿。吴冷西回忆中苏关系的《十年论战》一书,披露了毛泽东此番访苏的真实情形。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共当然必须作出回应。3月2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发表讲话: 毛主席说,我们党同苏共的关系,历史上斯大林整了我们四次。……毛主席说,这些事想起来就有气。 毛主席这时停了一会,大家知道他还没有说完,谁也没有插话。他接着说了六年来一直藏在心里的话。他说,最后一次是我访问莫斯科的时候。我在莫斯科整整待了两个月(从1949年12月16日到达至1950年2月17日离开)。这两个月很不好受。当然我们是去祝寿的。斯大林70寿辰,世界各国共产党都去向他祝寿,但我此行的目的不单是祝寿,主要是要订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