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

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
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

09真题研究:全国卷语言分析——“社会心态”

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分析

“心态史学”这个专门术语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6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提出了心态史这一研究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法国年鉴学派勒高夫的《新史学》(1989)。勒高夫在《新史学》一书中认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的。”

综上,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作为新史学,它的突出贡献是使历史研究由“无人历史”转移到“有人历史”,把人作为研究主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使人物研究由平面性过渡到立体化,使历史主体变得饱满而丰富。

彭卫在《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一书说:“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理论思维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7.(2016·海南高考·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8.(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9.(2018·四川成都一模·30)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

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10.(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2.【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

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3.【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

4.【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

5.【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 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

6.【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的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观念变革

【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与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答案】D

8.【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9.【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夷人肇事所引起,而鸦片战争后则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民众不能再像鸦片战争前维持传统有礼有节的对夷态度,故A项正确;10世纪60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观念应是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利益的内涵,材料中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不能体现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故C项错误;民夷冲突发生后对清政府统治不利,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解析】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

【答案】B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社会心态

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社会心态 人民日报评论部连发4文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 社会心态

党报:我们应该如何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人民日报评论部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18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

1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分析 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其国家主人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减宏在《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则分别从民主与法治制度、自由与平等权利、公平与正义价值三个角度出发,指出公民意识教育应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的教育以及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教育。 张宜海在《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一文中指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综上,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 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古希腊最早提出实施公民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尽管对于公民教育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是都表达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个体德性的成全与成就只有在城邦事务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公民教育就是要促使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当前社会心态 的特点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俩个方面:壹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壹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俩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壹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俩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和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壹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壹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壹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和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能够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壹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且积极设法引导。 壹、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壹起的。笔者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38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夷夏观念” 一、“夷夏观念”的概念分析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魏淑霞在《“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充满着抗争、探寻和裂变,给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旧观念的突破、新思想的形成、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外来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新的观念和见解逐渐生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就被重新提上议程来。“夷夏之辨”的近代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第二,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末落的表现。第三,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辛亥革命期间“夷夏之辨”重新被提起,目标

直指“反满”,这是革命形势的需要。革命在完成反满之后, 会向着更深层发展,而正是在革命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民族革命、大民族精神才被唤醒,即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形成。贾小叶在《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中 指出,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自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在维新派收拾西方学理构建民族主义理论后,无论主张学习西方者,还是反侵略者,都不再在“夷夏之辨”上做文章。到 了20世纪初,革命派又重新拾起“夷夏之辨”的理论。不过,这一次,他们所针对的己经不是西方,而是满族。“夷夏之辨”一度成了他们排满革命的思想资源。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总结 调查人数:91人男:51人女:40人 调查对象:社会各界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企外企、个体、学生、工人阶级、自由职业、农民、无职业、离退休人员、其他 调研形式:问卷调研 “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是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现在社会各界 人员对我国当下社会的看法,面对不同阶级,人们对于中国现今的法律、经济、 生活、政府都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为我们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据此云南大 学旅游文化学院09级文新系汉语言专业在充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设计了“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问卷调查。此问卷以社会各阶级人员为对象,通 过对参与者所填写的问卷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 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次问卷调查中 我们调查对象是哪些?他们在这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问卷中基本状况 的1~3,问卷内容中1~2题涉及到了哪些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图一(您的性别?) 图二(您的年龄?)

图三(您的职业) 图四(您属于哪个区域的居民?)

图五(您平均月收入大于?) 从图一、二、三、四、五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士居多,而且年龄20~60之间,职位居多是自由职业,多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且由上可得月收入平均在于2000—3000左右。 二、您对于“社会当下现状”的看法: 这次我们调查的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人对于我国现今社会状况的看法都不

相同,那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您对其看法又是哪些呢?而又要如何根据这些状况来改进呢?这些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卷的第2、4、5涉及到这些内容,分析如下: 图六(您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图七(您觉得中国现在哪些问题较突出)(多选)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

高 三历史补充资料 ---3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中体西用(word版)

36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 ——“中体西用” 一、“中体西用”的概念分析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当今学术界通常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指的是以儒家文化 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等。“中体西用”论的持调者既看到了清王朝变的一面,同时也坚持清王朝的不变一面。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文教举措才能更好的维护清土朝的封建统治。 “中体西用”论最初提出是在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一书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首创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文化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1896 年4 月,沈寿康真正的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准确的表述出来,他说:“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鼎和梁启超也都使用这一说法来表述中西文化融合观。 1898 年春,张之洞立足中体西用的政治文化立场,撰成《劝学篇》,既批守旧派不知变通漠视西学,又批维新派不知国本动摇儒教,“绝康梁并以谢天下”,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文化原则;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早期改良派及其他洋务派的思想,集中阐释了已经流行晚清社会30 余年的“中体西用”论,成为“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 (二)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中体西用” 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谕“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这样,“中体西用”已作为晚清实行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而颁示天下了。 清末改革运动中也浮现出“中体西用”的影子,清末立宪改革是在社会危机刺激下产生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清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思想、目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超出“中体西用”的界限,这时期的“西用”已经深化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体西用”中的“西用”更加深入。 (三)民国时期的“中体西用” 民国建立后,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建构,人们依然沿袭着“中体西用”的模式。比如, 第1页/共6页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与分析

关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心 态调查报告 前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心态肯定多少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有所不同,更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成熟度的改变,从而对社会的心态不断的在改变。 对于当代大学生,从大一刚进学校,懵懂不知,对社会的心态总是美好的,因为不曾有过压力,学习也是看自己的兴趣,做什么事都是那么的无所畏惧,没有家长每个周的约束,没有老师像高中那样的时刻盯着、管着你,没有学校教条、校规的严酷约束,对社会总是那种想象中的美好,美好到开始幻想自己在社会中混得如鱼得水,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不曾有过压力,也不会想到真正社会中的那些复杂。到了大二、甚至大三上学期,才慢慢的发现自己离另一只脚踏入社会已经时日不多了,压力慢慢袭来,对社会的心态也就随之从大一时的美好、舒畅慢慢演变成“胸闷、气短”,像被什么压得喘不多气来,因为我们在这几年里经历了关于社会的太多,开始慢慢了解真正的社会了,我们有了压力,总是觉得现实的社会给了我们美好的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莫名的压力,面对社会,我们就要开始面对竞争激烈的工作、高昂的房价等等一切现实的个人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跟着父母永远过着每月领着父母大人每月固定时间发给的工资,而不用动手动脑的去干着社会上的那些“劳苦大作”。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找工作赚钱,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养得起自己,才能在养得起自己的前提下给父母最好的,当然想到给父母最好的这部分人毕竟总是那很少的几分之几。对于以前的还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而言,遇到不公平、不顺眼、看不过去的事总是会站出来义愤填膺的打抱不平,而现在的当代大学生,因为接触了社会的更多面,已经习惯了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慢慢的麻木了,不再那么冲动着不顾后果的去管那些“琐事”了。看到满大街以各种方式、各种名义要钱的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心软着递上父母给自己的钱,即使是一些些零钱,即使是一些些小小的心意,现在也消失不见了,这些一系列的善意之举就在对社会的慢慢认识当中不复存在了,因为在当代大学生的眼中,这个社会慢慢的显现出了它现实的一面,现实的人、现实的事、现实到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之前在我们心里的那些美好正在被这一系列的现实慢慢侵蚀,已经变得浑浊不堪。现在的我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曾经的梦想都只能当做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只能偶尔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幻想一下,过了就要回到现实当中,继续在现实中为将来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更好的生活去打拼,即使很苦很累也要学会接受着去加油努力。毕竟以后的几十年的生活得靠我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就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得心理感受与情绪反应,具有显著得大众性与弥漫性。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她无辜群众得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其她社会性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得原因就是多方面得,但从社会心态得角度来瞧,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得心态就是其共同得特点。这些事件频发,从一个侧面说明,重视社会成员心理与谐、优化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得现实问题。只有真正重视与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八大报告提出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社会心态问题表象 1、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得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就是一个不争得事实。而另一方面填补单位社会支持功能得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支持就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得物质与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得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就是突出得例子。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得就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与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与

“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得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得生活压力。 2、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 一方面,不断发生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得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一个本不属于热点得新闻受到中国媒体与民众得持续关注, 从智利矿难得发生到33名矿工在69天后被成功营救,民众不可能不 将之与我国频繁得矿难与高投入得救援与很低得救援成功率相比较。当前风险防范得突出问题就是对于关系个人得风险意识较强,而 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得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得、伤害性大得风险 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得、无直接生命伤害得风险防范不足。 3、社会信任面临困境 我国得公共权力机构与管理部门得社会信任程度高于其她机构与组织,但市民对这些机构得社会信任评价水平并不算高,接近“中度信任水平”,而市民对商业行业则处于“基本不信任”得水平;对中央政府得社会信任度高于地方政府;对中央媒体信任程度高于地方媒体。对中央政府得高信赖,仍然就是重要得社会整合得心理资源,但就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得公信力较低、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得 环境比较差得现状。在人际信任上表现出传统得人际观念,最信任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5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海洋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真题研究:25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 分析——“海洋意识”(word版) 25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海洋意识” 一、“海洋意识”的概念分析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的能力,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 (一)海洋意识的内涵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指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由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 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它包括人类对海洋的相互关系、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保护的方面的总看法。 海洋意识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对海洋各种属性的直接认识,它主要是海洋给人类留下的直观特征。另一层则是人类关于海洋对其生存价值的总体认识。这一块由于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国家所面对的环境不一样,其对海洋生存价值的理解也不一样。 (二)海洋意识的细化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更具体的将海洋意识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层次。自发 的海洋意识史前人类己经具有,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始居民从大陆转向江湖河海。自觉的海洋意识在中国见诸于先秦,在欧洲始见于古希腊、罗马时代。 何兆雄将海洋意识的内容分为海洋物质财富意识和海洋精神财富意识两大块。“海洋物质财富意识包括海洋资源、法权、环境和科技意识。”海洋精神财富意识则主要讨论海洋文化意识,包括殖民化或和平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商业性与农业性、少数民族的封闭性或开放性。 温广宇在《增强海洋意识,构建“蓝色工程’夕》中提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财富、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环境、海洋安全等六个方面。” (三)海洋意识的特点近代以前,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或许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 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由此派生出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通常而言,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重商意识,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 1 / 7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当今中国社会心态

当今中国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通常社会舆论就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局势是否稳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我们固然可以恨铁不成钢,去指责、去痛惜国民的这种心态,但一定要认识到,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为奋发进取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心态的培育亟待高度重视,但也不能急于求成。紧要的是,我们把社会环境营造好,并附之以科学的导引,使健康的社会心态在我们的社会中生长并形成气候。 这些年来,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也存在一些疏离隔阂,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不同阶层相互流动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有变化、能流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会。这些年来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可是上大学的“收益”却越来越渺茫,以至于有人提议农民的孩子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就别再上大学了。这样的提议固然荒谬,也让社会舆论不能接受,但这个提议中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吗?再看我们的一些发展行为。GDP的增速举世皆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可是民众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那样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仅不同步,甚至还呈现负相关态势。一些政府官员津津乐道的是漂亮的数据、看得见的高楼大厦,老百姓牵挂的却是孩子幼儿园的赞助费又涨了,老人在医院的住院费该交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国民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又该如何培育健康的心态?

2018届高三历史:30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辨据集证”(PDF版)

30真题研究:全国卷语言分析——“辨据集证” 一、“辨据集证”的概念分析 苗颖老师在《上海卷中的“辨据集证”考查及教学启示》中指出,“辨据集证”是指对史学证据材料的处理运用,包括“辨”和“集”两个部分。“辨”是对史料的判断,包括对史料种类的辨别、史料真伪的辨识和史料价值的辨析;“集”是对论证的探讨,可以分解为 史料到结论的归集、结论到史料的收集和多重史料的“交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 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次如下表: 素养水平史料实证素养 水平一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 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二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三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 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四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 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出很多类别。比较常用的是,根据载体的不同,史料被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 述史料、影像史料等类型。其中, 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口述史料是指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

监狱系统职工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

监狱系统职工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 监狱职工的社会心态是巩固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检验监狱职工稳定的一个晴雨表,只有真正掌握了广大职工对当前社会心态的深层变化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揭示影响监狱职工稳定,影响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并研究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解决途径。为了对职工心态稳定情况作出一些清晰的判断并使之建立在可靠的依据上,笔者对监狱部分职工,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职工当前的社会心态进行一些分析了解。 一、当前部分职工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 经过采取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反映监狱目前部分职工的心态:一是监狱职工对监狱目前整个系统的宏观决策运作和发展动态来判断(宏观感受);二是从职工对所在监狱的综合环境发展状况的判断(中观感受);三是从职工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来判断(微观感受)。 当前监狱职工对监狱系统的宏观和发展动态的判断,是微观心态的一种积极效应,又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监狱职工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满意者倾向于监狱系统的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乐观的判断,而对目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状况不满意者,却不一定必然产生对监狱系统的改革持悲观判断,而只有当其对监狱系统改革发展的走势判断与实施的政策和当前职工实际生活环境状况的预期不能消弭其不满时,才会构成对当前监狱

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监狱职工对当前自身状况的感受是其社会心态最切身感受的反映,也是目前整个监狱系统的改革宏观社会形势能整体推进,并保持稳定向上的基础和前提。 1 、目前监狱职工对整个全省监狱系统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总体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而对职工的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有关政策存在不太满意。 笔者通过对监狱200余名职工的调查发现,职工对当前监狱系统的总体宏观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科学发展观教育措施促进了当前整个监狱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职工占72.5%,而认为当前的改革从根本上没有完全解决职工的问题,甚至认为宏观决策上对职工政策的内涵还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持不太满意,认为监狱系统的改革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长此以往,视必影响监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占20.5%,另外,还有7%的监狱职工认为一般。而具体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状况水平,职工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表示对当前监狱职工的生活水平实际状况满意程度占职工的比重的35.6%,不满意的职工为22%。 2、当前监狱系统职工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对监狱200名职工调查结果显示,对存在的问题,主张通过正常途径向组织部门反映意见的比例比较高,占89.2%其次是通过新闻呼吁,有79%的职工提及;再次就是上访告状,上访占职工人数的占10%;其次,表示听天由命,发牢骚,无所谓占职工

2社会语言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 Introduction Language emerges and develops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irstly and simply, it is used a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Besides, it is a mirror of people’s thoughts. That is to say, individually, a person can express his ideas to others by the way of speaking or writing down the words.Furthermore, language is also related to culture. The thing is: how a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cogni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II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pair of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is unique to human society. Language cannot be cut out from the culture as a whole for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the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1 Language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re impossible without language. All the previous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stored in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is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ly through using language. It is language that reflects and preserves culture. We can get to know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objective world by virtue of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For example, “bat”is,by western people, seen as the evil and dark forces associated with devil. We can usually see in some foreign fictions or movies swarms of bats fly out with strange and ghastful noises when evil-doers and ghosts occur. While in China, it is auspicious, this is because “bat” and “Fu” in Chinese are homophone. “Fu” in Chinese means “lucky”“happiness”“beauty”. From this example we can see that the same thing can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culturally. Thus, when later generation are learning national language ,they, actually,are learn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2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culture Phonetic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parts of language system, are related to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so the meanings of concepts elements of their language sys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