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根据教学经验。众所周知,练习课学生是最不喜欢的。因为我们平时上练习课,往往就是让学生做大量的题,书本上的,练习册上的,老师补充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就是在不停地思考、解题以及听教师的分析讲解。枯燥、乏味就是学生累积下来的对练习课的印象。所以,怎么练,怎么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在上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后练习课中所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下来,有了些许味道,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学中有思考,学后有收获。回顾这节课,若说有些亮点,无非就是对备课时的三点思考:

一、让学生有趣地练

既然练习课对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备课时就要把如何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重要位置进行思考。一般而言,练习的内容有趣一些,练习的形式有趣一些,学生就能被吸引住了。在本节课中,针对计算的难易程度,我设计了“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超级水平”题,比赛形式以大组为单位,由于这些的改变,学生有了新鲜感,学习的积极情绪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让学生有效地练

练习课,学生一定会做很多习题,但是,让学生练习什么,在各个知识点上如何分部,练习时间如何设置,需要教师有一个

清晰的认识。不然,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抓住”,而有效的练习,一定是围绕知识的重点或学生的薄弱处展开的。本节课中,两个法则是分数乘除法计算题的关键。为此,我在这节课中,都是围绕这个点以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查漏补缺、提升水平。

三、让学生练有所得

练习课,除“双基”目标外,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均有所考虑。而相比之下,更难设计和实现的,或者说更有内涵和增长力的,往往是后两个目标。同样,在本科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于是“一看二想三动笔”就成为了贯穿课堂的线索,那就是做计算题乃至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或习惯。

以上“所得”,对学生而言,可能远胜知识的价值,练习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练习背后的东西。一课所获,仅仅是我的一点见解。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

分式的乘除法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乘除法,掌握了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在学习分式 的乘除法法则时可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进行类比学习。在前面学习了整式 乘法和因式分解,为分式的运算和结果的化简奠定基础。 能力基础:在过去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类比的学 习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具体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是分子、分母是多项式 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 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 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 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 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训练要求: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识 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活动内容 1、计算,并说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 (1)82174? (2)9 452÷;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数除以分数,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与被除数相乘. 活动目的: 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为学习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做准备。

教学效果: 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第二环节 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9 7259275,,53425432??=???=? 2 79529759275,,435245325432??=?=÷??=?=÷ 猜一猜:=?c d a b ;=÷c d a b 你能总结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吗?与同伴交流。 c b d a c d b a ??=?, d b c a d c b a c d b a ??=?=÷ 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活动目的: 让学生观察运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第三环节 知识运用 活动内容 例题1: (1)226283a y y a ? (2)22122a a a a +?-+ 例题2 (1)x y xy 2 2 62÷ (2)41441222--÷+--a a a a a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开学已经将近两周,在这两周时间内我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完成了本册第一单元的第一大部分《小数乘法》的教学。已经有了两年五年级教学经验的我自认为这部分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知识或是难以掌握的规律,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两周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第一周的小测,我班刘盼同学考了年级的最低分20分,而且不及格的同学就有6个,全班仅有班长得了100分。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均有以下几种:1)由于马虎出现计算性错误。2)两个因数中,第二个是中间有零的,学生计算时特别容易把数位对错。3)在计算结果中把积的小数位数数错,导致小数点的位置点错。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一、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只停留在填表格、分析变化的原因上,仍按照地地道道的传统模式,出示问题一一找答案一一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而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新课标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二、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我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这两种办法都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对于学生的做题情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我能够在例1和例2上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就不致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漏洞百出。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我班计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应该首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练习。 五、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如下: 一、小数乘整数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小数乘小数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都是学生自己总结的。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 (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1小数乘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针对小数乘法的教学,谈几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和做法: 1、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小数乘法应从生活经验开始,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亲切。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的教学。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1.50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1.50+1.50+1.50+1.50,1.50×4或4×1.50)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时紧抓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你能将1.50×4转化为已知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索新知的本领。 4、引导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学生解答后,应将主要的几种解法有序地、整齐地显示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做出评价,并从中选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重点分析、说理。先让用该法解答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 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为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提供条件。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通过独立思考

《分式的乘除(1)》教学反思

《15.2.1分式的乘除(1)》教学反思 汕头市蓝田中学黄秋娜 《分式的乘除》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学习的是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并会进行简单的应用,是一节计算教学课,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法则,再大量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必然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实质不能真正理解,对所学知识也容易遗忘,因此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动脑思考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探究,很自然地学习了新知识。 首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入分式乘除法的运算;在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分数的运算法则探究出分式的运算法则,并利用练习加深理解;在分式的乘除运算教学过程中,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巩固新知、提高计算能力。 这节课重点是熟练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教学设计提供给学生一个探索、思考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逐步探讨发现,通过学习既训练了猜想、归纳、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应变能力。 1.法则的引入。本节课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由小学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入手,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出分式乘除法的法则,课堂上学生能由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过渡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文字叙述,中下游学生有一定困难,但通过教师引导点拨,也能顺利归纳。类比让学生体验出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的紧密,参与到知识点的归纳过程更有利他们熟

练掌握法则,为后面法则的运用打下基础。 2.知识的归纳。本节的探究应用环节主要有三个,一是分子分母是单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二是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三是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三个部分,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探究完成知识的归纳,其基本流程是:自主探索——问题引导——形成规律。 3.练习的设置。本节课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探究环节中的练习题,我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习题,课堂上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演练,检验他们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合理评价他们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1)学生计算能力欠缺,解题速度慢,我在传授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时间足够,让学生自己互相点评同学的解题过程,指出同学错误的地方,效果会更加明显。(2)在解决习题时,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只是由教师在黑板上指出并强调,没有把学生的原题展示出来,所以效果不够明显。(3)为了赶时间讲完事先安排的内容,没有让学生进行板演,感觉学生参与度不够,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我相信不同的教学理念可以成就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课堂可以成就不同思想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民主、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一节典型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内容,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这些运算定律到底是否适合小数乘法,学生并不知道。因此,这是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因此,我让学生猜测以后,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确实适用。先猜测再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世间观养成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而不是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测、发现、验证。 知道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这一知识后,就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接着我出示:0.25×4.78×4 0.65×201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在括号里填上数,使计算简便”这一习题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简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名医诊断”,帮助学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上得比较顺利,感觉上课学生的配合比较融洽,而且难点学生们都暴露出来了,上课中也及时的得到了解决。 其实小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计算为基础的,而运算的定律也是如此。我想,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也相对容易,因为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数的形式不同而已,应用整数运算定律是凑成整十、整百,而小数中就是凑成整数,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感,要有扎实的数学计算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加强口算训练十分必要,也很关键,学生口算能力强,水平高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不在话下,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想到口算,即会很自然地应用计算定律来解决问题了。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总之,要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得靠平时的训练一点一点的积累.当然,我也会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

复习《分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式》复习(一)教学设计 班级八(5)班科目数学课题《分式》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 时间年月日执行教师王菊 设计说明 本节是第三章《分式》的复习课,共两个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回顾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概念与分式的运算时用到的性质,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分式的运算性质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和分式的运算法则应该基本掌握,就是在运算过程中应用不熟练,更说不上熟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前自己复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应善于归纳和总结,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收集典型题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利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一份问题归纳评价单老师:一份问题反馈评价单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备注 知识回顾(5分钟) 教师提出问 题;1、分式的概念及 判别.2、分式的基本 性质是什么?3、分 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是什么?引导学生 思考并做回答.(可 参考老师设计的“归 纳评价单”) 根据课前准备的 已细化了的评价单认 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回顾与思 考,使学生对分式的 基本性质、乘除法等 基本运算有一个更 深层次的认识. 题型展示(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各小组派 出代表将本组准备 的典型题展示出来 各小组商定后,派出代 表将本组准备的典型 写在黑板上。 通过典型题目的收 集、整理与展示,加 强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再认识. 讨论交流(15分钟)根据已展示的题目, 由各小组讨论交流 后派出代表交叉演 示,老师巡视其他同 学做的情况。 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 做已展示的题目,由展 示题目的一方来判断 正误。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反馈练习(15分钟)可参考老师课前已 准备好“反馈评价 单”,由各小组合作 完成,根据完成的速 度和正误情况给予 表扬。 小组合作完成 加强学生对分式概 念和性质灵活应用 技能的训练,提高学 生的运算能力,应用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设置恰当 的、有一定梯度的题 目,关注学生知识技 能的发展和不同层 次的需求. 课堂小结(5分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反思今天的学习收 获与疑惑,教师进行 补充。 各小组讨论后可派代 表说也可以自己说出 还有哪些知识点没弄 懂? 通过学生对知识点 的总结,让学生感受 成功的喜悦,从而培 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知识共有以下内容: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小数乘法验算、求积的近似数、连乘连加乘减、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本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内容看似简单,可是却是很麻烦的一个单元知识。因为和计算打交道,本来就比较乏味,再加上因数又是小数,所以,小错误比较多。根据平时上课和作业反馈,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中,大部分是方法上的错误:1、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有一部分学生弄不明白小数乘法其实就是根据一个转化思想——先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最后再在积的准确位置点上小数点,他们会把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或小数点对齐。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3、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在5.06×3.8的竖式下直接写出19.228,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乘的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这些问 题,随着平时的纠错和学习的升入,渐渐消除了,老师在刚开始这一单元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策略引导)“求积的近似值”这小块的知识中,学生从买东西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他们的准确值,买东西一般情况下是保留一位小数比较符合生活实际,也理解了在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的过程中,当求出小数的积后,也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而是要在笔算出准确积的情况下按要求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可是学生们在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的过程中会忽略得数保留几位小数而准确计算,这是其一;其二、在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习惯准确计算。所以,要特别加强审题训练。 “连乘、乘加、乘减”中,学生有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相对而言知识很简单,只要切实明白“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的道理就行了。但对于这样的乘加算式学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 7.3+2.7×20 =10×20 =200 要特别注意类似的纠错练习。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这部分内容是四下“整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延伸,对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运用的较好,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相对而言灵活性不够。主要有以下的主要错误:(1)10.01×4.5 =10×4.5+0.01 =45+0.01 =45.01 (忽略了要用10和0.01分别去乘4.5,再相加。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运用不灵活) (2) 8.8×12.5×0.6 =(8×12. 5)×(0.8×0.6) =100×0.48 =48(想当然的把8.8看成8+0.8,又运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混淆了知识)(3) 0.98×3.2,部分学生选择笔算,不知道把0.98看 成10-0.02的差,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巧算。 对于以上的问题,关键还要在平时注重专项知识的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简算意识。

分式的教学反思

分式的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了以前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1)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次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 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①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 ②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3)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课堂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特别强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

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同时,由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个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实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使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实行验证,感受规律的准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理解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使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准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个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使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实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最新“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知识共有以下内容: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小数乘法验算、求积的近似数、连乘连加乘减、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本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内容看似简单,可是却是很麻烦的一个单元知识。因为和计算打交道,本来就比较乏味,再加上因数又是小数,所以,小错误比较多。根据平时上课和作业反馈,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中,大部分是方法上的错误:1、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有一部分学生弄不明白小数乘法其实就是根据一个转化思想——先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最后再在积的准确位置点上小数点,他们会把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或小数点对齐。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3、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在5.06×3.8的竖式下直接写出19.228,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乘的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这些问题,随着平时的纠错和学习的升入,渐渐消除

了,老师在刚开始这一单元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策略引导) “求积的近似值”这小块的知识中,学生从买东西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他们的准确值,买东西一般情况下是保留一位小数比较符合生活实际,也理解了在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的过程中,当求出小数的积后,也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而是要在笔算出准确积的情况下按要求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可是学生们在运用这方面的知识的过程中会忽略得数保留几位小数而准确计算,这是其一;其二、在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习惯准确计算。所以,要特别加强审题训练。 “连乘、乘加、乘减”中,学生有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相对而言知识很简单,只要切实明白“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的道理就行了。但对于这样的乘加算式学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 7.3+2.7×20 =10×20 =200

《分式的乘除法》练习课教案

《分式的乘除法》练习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3.分式的乘除法 课型:练习 主备人: 审核人:初三数学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准确准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化简与计算。 二、重点:训练分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 三、难点: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技巧。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练结合 五、教具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出示ppt 课件) 1. 分式的乘除法则 =?v u g f , =÷v u g f = ,(0≠u ) 2.分式的乘方法则: n g f )(= ,(n 为正整数,0≠ g ) 3.分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顺序是 分式运算结果的要求: 化为最简分式。 4、学习方法指导: 类比分数的乘、除、乘方,掌握分式的乘、除、乘方;因式分解、约分是分式化简的必要途径. (二)基础训练(出示ppt 课件)

1、填空:(1)2a b b a ?= 。(2)x x y ÷= . (3)222()3a b c -= . (4)2222(2)()(2)x xy x y ?÷= 。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632x x x = B.21221x x -=-- C.2933m m m -=+- D. 11111 x x x x ÷?=++ (三)例题分析(出示ppt 课件) 通过分析例题,掌握运算技巧,熟练进行分式乘除混合运算。 例题:计算下列各题 1、222102515 x x x x x x -++?-- 解:原式=22(5)(1)(5)5(1)(1)5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2、222281616121 x x x x x x -+-÷--+ 解:原式=2222(4)(1)(4)(1)54(1)(1)(4)(4)(1)(4)5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技巧一:在分式乘法中,含有多项式,先考虑将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计算,并且对分子分母中公因式可以直接约分,减小计算量。 除法先转化乘法,把除式中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而被除式不变。 3、221112111x x x x x x x -+-÷?-+-+ 解:原式=2(1)(1)1(1)1(1)111 x x x x x x x x x +-----??=--+++ 4、22222()33a b a b ab a b a b a b +-?÷-+- 解:原式=22 2()2()()()2()()3()3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b ab +-+-+??=-+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10篇全面版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一): 透过小数乘法的教学,学生明白了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 这时有一道决定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道题是决定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必须是四位小数。对于这道题,大家众说纷纭,结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意见归纳如下: 书中关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说: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 有的同学认为是错的,意见归纳如下: 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四位小数,如0.1250.8的积本来是0.1000,但因小数末尾的零能够省去,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不必须是四位小数的状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意见,我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我提醒同学们,数学讲究严密性,处理后的积不能与原先的原始积混为一谈。做1.250.08时,我们先用 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状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们在决定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决定,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必须是四位小数。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二):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透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明白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了前应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5篇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5篇 篇一: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学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 这一节课。新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的同时,强化了算理的研究与算法的探索。在新课开始后,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发现自己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我 让学生动脑想想“怎样计算× 6”,他们就会去思 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接下来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针对这一算法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学生把“× 6”看作“586× 6”,然后再 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方法大

胆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看作586来乘”、 “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 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 在争辩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 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 了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还有学生想出了课 本上没有给出的方法,把分成58和两部份,分别 和6相乘:58×6=348、×6=、+348=。在这 里,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 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 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俗话说两个人每个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 个苹果,如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相互交换,那 么每人就有两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目 标所在,只有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互相交流,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经过日积月累也 会有”多题一解”的效果.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

八年级数学下册 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章分式2.分式的乘除法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乘除法,掌握了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在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时可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进行类比学习。在前面学习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为分式的运算和结果的化简奠定基础 能力基础:在过去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类比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具体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是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活动内容 1、计算,并说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 (1)(2);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数除以分数,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与被除数相乘. 活动目的: 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为学习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做准备。

教学效果: 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猜一猜:; 你能总结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吗?与同伴交流。 , 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活动目的: 让学生观察运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第三环节知识运用 活动内容 例题1: (1)(2) 例题2

分式教学反思

分式教学反思 《分式》一章检测结果出来了,学生成绩很不理想。学生们很多不该错的题做错了。是什么原因致使错误频出呢?我辗转反侧。 一是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项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二是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 (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⑴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⑵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三)是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篇二:《分式》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分式》第一节教学反思 大方县绿塘中学姜贤军 今天下午,我于多媒体教室对八(2)班学生教学《分式》第一节,该课是数理化教研组的组内公开课,在学生和参会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听课评课活动,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此,就我个人的看法做以下简单的反思: 一、个人认为的亮点。 1、情感教育。 在教学的情境引入上,就土地沙化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由“地球村”一词引入,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焚烧垃圾”是污染环境的不正确的做法、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她、植树造林对环境有很好的净化美化作用,通过学生思考交流,该目标基本达成。 2、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 在课前的前两天,我就发给学生学案,以每小组四人,每组发放一篇教学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学案上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且要求学生对我的设计充分提出要求 3、概念的创新教学。 在学习分式概念时,避免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直接给出,叫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课时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概念. 4、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课时观察分式与整式的异同时,就是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 5、课堂反馈效果良好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采用我特色的“学生互讨互进”的方法,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足之及时补充,有良好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上数学《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

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