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4燃烧理论基础

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

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

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

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

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

M V

N n C X N n C M Y M n

ρρ==

===∑∑∑∑∑==aA bB cC dD

+→+,,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

=-=-==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

ττττ

-=-==?=

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

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

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

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

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

r hr

ττττ-=-====-=-==b B a A C kC =r

RT E Ae k -=

化分子(自由基、活化中心、活化络合物、中间不稳物)

? 化学反应中,由普通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

最小能量---活化能E ;(讨论活化能对反应速率影响,

通过阿累尼乌斯定律) ? 阿累尼乌斯定律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阿累尼乌斯定律。

4. 反应物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5. 混合气体:取决于可燃气所占组分,可燃气所占组分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⑥化学当量比:燃料与空气刚好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

⑦化学反应的分类:

1. 物态:单相反应、多相反应

2. 基元反应(分子数分):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P102)

3. 反应机理复杂程度:简单反应、复杂反应

4. 反应级数:1级反应、1.5级反应、2级反应

5. 基元反应:能够一次完成的反应,即反应物的粒子只经过一次分子间的碰撞而实现的化学变化。

6. 总反应:(P102)

?????↑→↓↓→↑W E W E a a

⑧质量作用定律:一组化学组分消失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幂函数的乘积成正比。(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k:反应速率常数或比反应速度,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k ,其大小直接反映了速度的快慢和反应的难易,并取决于反应温度及反应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⑨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反应: 正反应速度: 逆反应速度: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均不变,但反应没有停止。)

化学平衡常数: (kf, kr 取决于反应温度及反应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⑩化学反应级数:

实验表明,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着一定量的关系。 ? k n :反应的比反应速度常数; ? x+y:反应级数,一般由实验测定。

化学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

a b A B

W C k C =aA bB cC dD

+→+a b f f A B

W k C C =c d r r C D

W k C C =f r a b c d f A B r C D

r r k C C k C C ==c d f C D C a b r A B k C C K k C C ==aA bB cC dD

+→+A x y n B dA W k C C d τ

=-=

反应的级数按实验测定的动力学方程来确定,而反应的分子数则根据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少分数目来确定;

简单反应的级数常常与反应式中作用物的分子数相同;

复杂反应,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净反应速度与其反应机理相关,其某一化合物的净反应速度应是该化合物在各个基元反应中的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2活化分子碰撞理论

?在简单反应中,由于反应物中存在着大量作不规则热运动的分子,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当碰撞能破坏反应物原有分子键结构,生成新键时化学反应发生。

?只有相互碰撞的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超过一定反应能级水平时才能进行化学反应,这一能级称为活化能。

?分子之间需要通过碰撞才能引起化学反应;不是所有的碰撞都会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所需的临界能量叫活化能。

?能量大于活化能的分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间的碰撞可以发生反应;单位时间内碰撞次数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活化能越小,物质的化合能力越强。

4.3链锁反应理论

链锁反应:P112

链锁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

链的形成(引发)

?链的增长(发展)

?链的中断(终止)

链锁反应分两大类:

?直链反应(不分枝链锁反应)

?分支链反应(分枝链锁反应)

链的引发(形成):由反应物分子生成最初活化中心的过程。(稳定物质,生成活化分子过程)

链的传播(增长):活性中间产物与原物质作用产生新的活性中间产物的过程。(消耗一个活化分子,又产生一个或多个活化分子)链的增长可以是直线、不分枝式,也可以是分枝式,即:

直链反应:一个活化分子参与反应产生一个活化分子

分枝链反应:一个活化分子参与反应产生多个活化分子链的中断:活化分子消失成稳定物质的过程。

5气体燃料的燃烧

5.1气体燃料燃烧原理及特点

1、单相(同相、均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阶段、混合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加热和着火阶段、完成燃烧化学反应阶段。全预混燃烧(无焰燃烧、动力燃烧)4、两种类型预混燃烧:半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有焰燃烧)

①一次空气系数:燃烧前已与燃气混合的空气量与该燃气

燃烧的理论空气量之比。

②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0而小于1时,称为半预混燃烧;

③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称为全预混燃烧

④预混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室

燃烧,这种燃烧成为预混燃烧。

⑤扩散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不预先混合后,而是通过各

自管道送入燃烧室燃烧,此时燃气内部无一次空气,这

种在燃烧室内边混合边燃烧的方式称为扩散燃烧。

5.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与燃烧

1、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两个基本阶段:着火阶段、着火后的燃烧阶段

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方法:

点燃

自燃热自燃:

链锁自燃:

预混燃烧的特点:P135

爆炸式化学反应

3.热自燃理论:

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自热体系着火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系。

发生热自燃时的温度称为热自燃温度或着火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当燃气完全燃烧时,燃气温度达到最高值Tmax ,称为理论燃烧温度(绝热燃烧温度)

预混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绝热热自然条件: 上式的物理意义:①只有当温度升高而使反应速度的0

dW t

增加速率超过因燃料消耗而引起反应速度下降速率时,预混合可燃气体在绝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热自燃。②绝热过程不是引起热自燃的充分条件。只要过程开始后,反应物浓度足够大,初始温度较高,虽初始反应速度较低,但随后的反应速度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热自燃着火。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反应放热:

向环境散热:

着火取决于放热量与散热量的相互关系及其随温度而

增长的性质。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不同To 时的热自燃:

T B

10E

a b RT A B q qW qk e C C -==()20A q T T V α=-

? A 点:低温区稳定点,其绝对值太低,熄灭状态,对应于一个反应速率很小的缓慢氧化工况。

? B 点:着火点(临界点)有波动→要么回到B 点,要么着火

? C 点:高温非稳定点,两种发展方向,对热自燃而言不可能出现的工况。

? 着火温度(着火点B 对应温度):指在一定的混合物压力P 和一定的壁温To 下引起自燃着火的最低温度。 ? 线Ⅲ:Q1>Q2,没交点,着火

? 线Ⅱ(Q Ⅱ):Q1≥Q2,一个切点,特定系统的临界散热直

线。

? 热自燃着火的临界条件: ? 系统发生热自燃的条件::Q1≥Q2

? 着火临界温度的影响因素: ①仅能在T 0=T 0Ⅱ时才能实现临界自燃着火,即T B 与T 0有关。T0越低,着火温度越低。增加散热后,自燃条件被破坏。

②η↓有利着火

③燃料活性强(E 小或k0大)易着火

④T0↑ 容易着火

? 着火感应期τi :指预混可燃气体从初始温度加热到着火温度T B 所需时间。(当可燃气体的温度、压力、燃气浓度2112Q Q dQ dQ dT dT =???=??()B T f α=0可燃混合气,

p,A /V ,T

升高时感应期可缩短,有利于着火和燃烧性能的改善)

4.点燃理论

①点燃与热自燃的区别:

?热自燃整个混合气的温度较高,反应和着火在容器的整个空间进行的。点燃使混合气的部分气体受到高温

点火源的加热而反应,然后向空间传播。

?点燃温度一般高于自燃温度、

?点燃不仅取决于炽热体附近局部气体是否着火,且还取决于该着火能否被传播。

②点燃方法:炽热物点燃、电火花或电弧点燃、小火焰点

燃、压缩点燃、高温气体点燃。

③影响着火浓度界限(可燃极限)的因素:P143

1、压力 p↓→可燃极限↓

2、流速 w↑→着火范围变窄

3、可燃混合物初温 T0↓→着火范围变小

4、掺入其它物质

⑤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

当可燃混合气的某一局部点燃着火时,将形成一个薄层火焰面,火焰面产生的热量加热邻近层的混合气,使其温度升高至着火温度而发生燃烧。这样一层一层地着火燃烧,把燃烧扩展到整个混合气,称为火焰传播

根据流动状况,预混燃烧可以分为层流燃烧和湍流燃烧

两种

层流燃烧:

火焰前锋:正在进行激烈发光反应,同时发出光和热的气体薄层(温度最高)

火焰前锋特点:P147

层流流动下火焰前锋沿法线方向相对于新鲜混合气的移动速度称为“正常传播速度”或“层流传播速度”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①热力理论:火焰中化学反应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导入使分子热活化而引起的,所以火焰前沿的反应区在空间中的移动决定于从反应区向新鲜预混可燃气体传热的传导率。

②扩散理论:火焰中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由活化中心向新鲜预混可燃气体扩散,促使其链锁反应发展所致。

热力理论不否认火焰中有活化中心存在和扩散,但认为活化中心的扩散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是主要的。热力理论与实际较为接近。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预混可燃气体的热扩散系数a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平均化学反应时间t 的平

方根成反比

?火焰前锋面厚度d与火焰传播速度成反比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可燃气体混合物的性质

?燃料分子的结构

?过量空气系数

?可燃混合气的压力

?可燃混合气的初始温度

?混合气中的惰性气体

湍流燃烧:

?湍流火焰与层流火焰的区别:P151

层流:火焰锋面光滑,火焰前锋厚度很薄,火焰传播速度小。

湍流:火焰长度缩短,火焰前锋变宽,并有明显的噪声,火焰前锋不再是光滑的表面,而是抖动的粗糙表面,火焰传播快。

?湍流火焰传播理论:皱折表面燃烧理论、容积燃烧

理论

?三种湍流火焰:P152

?为什么紊流火焰传播速度更快?

(1)湍流流动使火焰变形,火焰表面积增加,因而增大了反应区;

(2)湍流加速了热量和活性中心的传输,使反应速率增加,即燃烧速率增加;

(3)湍流加快了新鲜氧气和燃气之间的混合,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燃烧速度。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S T的影响因素:P154更好

可燃混合物浓度的影响:与层流相似,存在前沿传播的浓度界限和最大传播速度

Re的影响:Re越大,最大传播速度越大。气流速度增加,最大传播速度显著增加

可燃混合物的初始温度:初始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大

? 均相预混气体火焰的稳定

? 火焰稳定的两个基本条件P155

? 什么是回火、脱火?稳定及相应措施

P155、P394、P396

? 火焰稳定器:P157

⑥气体燃料的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特点:P58

层流扩散燃烧:P159

影响扩散火焰长度的因素:P160

燃烧器:P162 火焰根部必须有一个有足够能量的固定点火源

必须满足余弦定理

6液体燃料的燃烧

6.1液体燃料的燃烧原理

?液体燃料的燃烧方式:主要为扩散燃烧

?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先蒸发气化为油蒸汽,进而

进行均相燃烧。(1、雾化2、蒸发3、掺混4、燃

烧)

?液体燃料燃烧特点:1、扩散燃烧2、非均相燃烧

?液体燃料与气体燃料的不同点:液体燃料在与空气

混合之前存在着蒸发气化过程

?液体燃料在在着火燃烧前发生蒸发与气化的特点,

可将其燃烧分为,液面燃烧、灯芯燃烧、蒸发燃烧、

雾化燃烧。

?燃油雾化燃烧:

油的雾化

油滴的蒸发

油滴的燃烧过程

?雾化燃烧:用雾化器将燃油分裂成许多微小而分散

的油滴,以增加燃油单位质量的表面积,使其能和

周围空间的氧化剂更好地进行混合,在空间达到迅

速和完全的燃烧。

?雾化的方法可分为机械式雾化和介质式雾化。

?液体燃料雾化的目的(为什么用雾化、为什么说雾

化过程是液体燃料燃烧的关键):(P185)

?雾化性能及质量的评定主要指标:(P185)

?雾化过程的几个阶段:(P185)

?雾化角等概念(P186-P191好好看看)

?常用雾化方式及装置:①机械雾化、介质雾化、混

合式雾化、组合式雾化。②

?配风器的作用(任务):P195

?配风原理及配风器应该满足的要求:P196-P197

?合理的稳焰技术:P203

?对于重油燃料,燃烧器应?P204

?加强液体燃料的燃烧方法:P201

(1)加强雾化,减小油滴直径,选用合适的雾化器;

(2)增加空气与油滴的相对速度。相对速度越大,越有利于燃料和空气之间的扩散、混合,加强燃烧;

(3)及时、适量供风

及时供风,避免高温、缺氧造成燃料热分解;

适量供风,提高燃烧效率。

(4)供风原则

少量一次风送入火焰根部,在着火前与燃料混合,防止油在高温下热分解;

保证后期混合,提高风速,使射流衰减变慢;

在着火区制造适当的回流区,保证着火;

燃烧中保证油雾与空气强烈混合,气流雾化角与油雾扩散角相适应。

燃烧学复习题

燃烧学复习题 第二章 1.简述比热容和物质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P14 一般而言,物质原子个数越多,比热容越大。分子内能由三个部分组成:平动、振动和转动。单原子分子只有平动动能,双原子分子中,能量储存于振动的化学键和基于两个正交轴的转动动能中,也有平动动能,双原子分子的比热容大于单原子分子的比热容,三原子分子比热容更大,一般而言,分子结构越复杂,摩尔热容越大。比热容Cv和Cp通常都是温度的函数。分子结构越复杂,其摩尔热容越大。机理分子内能由三部分组成,平动,振动,转动。根据量子理论,振动和转动的能量储存模式随温度的增加而变得活跃。 2.什么是生成焓?绝对焓、生成焓和显焓之间的关系。P23 标准状态下元素的化学键断裂并形成新的键而产生所需要的化合物时的净焓变化值.。绝对焓定义为生成焓和显焓之和。 3.什么情况下物质的生成焓为0?P23 在标准参考状态(T=298K,P=1atm)下所有稳定的元素在其最自然的状态时的生成焓设定为零。 4.什么是反应焓?和热值之间的关系?P27 完全反应条件下,在某一特定状态下产物的焓与反应物的焓的差叫作反应焓。热值与反应焓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5.低位热值和高位热值有何区别?燃料和燃烧产物在什么状态下的放热量最 大?P27 高位热值(HHV)是假设所有产物都凝结成液体水时的燃烧热。这一情形下释放出最大的热量。低位热值(LHV)是指没有水凝结成液体的情况下的燃烧热。 6.当量比的定义?不同的当量比对于什么燃烧工况?P20

7. *化学当量空燃比和实际空燃比有何区别? 理论上每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时需要空气的质量,这种空气和燃料的比例称为化学当量比。为了完全燃料,实际送入的空气量要大于理论空气量, 8. *绝热燃烧温度的定义?有哪些因素导致实际燃烧温度总是低于绝热燃烧温度? 绝热燃烧温度,亦称“绝热火焰温度”,是燃料在绝热条件下实现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包括定压绝热燃烧温度和定容绝对燃烧温度。在高温度燃烧中,燃烧产物不是简单的理想产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离解产生次要成分。 因为实际燃烧时散热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完全燃烧,实际送入的空气量要大于理论空气量,以及火焰在高温时,部分燃烧产 物C02和H20分解成CO 、H2和02时要吸热。所以,实际燃烧 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燃烧温度。 9. 定质量孤立系统中,燃烧化学平衡组分如何确定?P33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状态方程 10. *在使用吉布斯函数来确定燃烧化学平衡组分时,有哪些限定条件?P33 给定温度、压力和化学当量比的条件下计算混合物的组成。G=H-TS 11. 如何用分压力计算平衡常数K p ?P35 12. 平衡常数K p 和0T G 的关系,及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35

燃烧学复习题(超全)

1.说明煤的化学组成、挥发份及灰分、水分、碳分等对煤质特性的 影响? 煤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碳(C)、氢(H)、氧(O)、氮(N)、硫(S)等元素组成: 碳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在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煤的炭化程度越高,含碳量就越大;含碳量高的煤难以着火与燃烬,但是发热量很高。 氢也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有效氢的发热量很高,是碳发热量的3~4倍,煤中氢含量先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煤中含碳量为85%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氧是煤中有害的不可燃元素,煤中含氧量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煤中氧含量的存在会使煤发热量降低。 氮是煤中的有害不可燃元素,其存在不但降低煤的发热量,而且会生成NOx 等污染物; 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会生成SOx等有害污染物。 挥发分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850℃时析出的气体。挥发分含量多的煤,着火容易,着火温度低,燃烬容易;挥发分含量少的煤,着火温度高,着火困难,燃烬非常困难。 灰分是指煤中所含的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经过高温分解和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一些固体残留物。灰分含量高的煤不仅使煤的发热量减小,而且影响煤的着火与燃烧。由于燃烧烟气中飞灰浓度大,使受热面易受污染影响传热、降低效率,并使受热面易磨损而减少寿命。同时,对排烟中的含尘量必须采用高效除尘措施,使排烟中含尘降低到合格的排放指标。在煤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煤的灰熔点,否则容易造成结渣,不利于燃烧过程中空气的流通和气流均匀分布,破坏燃烧过程的稳定运行。 水分是煤中的不可燃成分,其存在不仅降低了燃料的可燃质含量,含水量大的燃料发热量低,不易着火、燃烧,而且在燃烧时还要消耗热量使其蒸发和将蒸发的水蒸气加热,降低燃烧室温度,使锅炉效率降低,并使排烟损失加大,还易在低温处腐蚀设备。含水量大的煤使得制粉设备制粉困难,需要高温空气或烟气干燥。同时,水分大的煤也不利于运输,并使成本增加。但是,在高温火焰中水蒸气对燃烧具有催化、媒介作用,可以加速煤粉焦碳的燃烧,可以提高火焰黑度,增加火焰及烟气的辐射放热强度,加强燃烧室炉壁的辐射换热。另外,水蒸气分解时产生的氢分子和氢氧根可以提高火焰的热传导率。这样,水分使飞灰中碳粒减少,从而使机械不完全损失减少,TSP减少,同时水分的蒸发有利于疏松煤层,增加孔隙率,改善燃烧。因此综合考虑,应以合适水分为好。 煤中碳分包括固定碳和游离碳。固定碳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煤中挥发分析出后剩下的固体物质中的含碳量;游离碳是指挥发分中的含碳量。一般来说,煤的煤化程度越高,挥发分含量越少,固定碳含量越高。煤中固定碳含量高,不利于煤的着火和燃烧,煤难以燃烬。 2.什么是有效氢,什么是化合氢? 有效氢:与碳、硫结合在一起的氢,也叫可燃氢,可进行燃烧反应,并放出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这个是大四考的,他们貌似今年刚学,不知道和我们的一样不!大家看看吧。。。。。 名词解释(20选10) 1、化学当量比:常用来定量地表示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的配比情况 2、空燃比: 化学恰当反应时消耗的空气-燃料质量比,某数值等于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3、燃烧焓: 当1mol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气混合物以一定的标准参进入稳定了流动的反应器,且生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把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焓 4、平衡常数 5、等压绝热火焰温度;当燃料/空气比及温度一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高温度) 6、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与整个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 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又称比例常数,是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系数,它在名义上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 8、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9、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的由反应微粒一步实现的且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 10、链锁反应:一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这种链载体参加到反应的循环中,并且它在每次生成产物的同时又重新生成 11、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沿法线方向朝新鲜气传播的速度。 12、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是指湍流火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鲜可燃气运动的速度,可用流经火焰的可燃预混气的体积流量Q除以湍流火焰的表观面积A f来表示S T≡Q/A f 13、邓克尔Damkohler数 14、扩散燃烧:燃料和氧化剂没有预先混合,分别输入燃烧室,由扩散过程控制的燃烧。 15、动力扩散燃烧: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16、斯蒂芬stefan流:在相分界面处由于扩散作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垂直于相分界面处的总体物质流。 17、费克扩散定律: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通散与该组分质量分数梯度绝对值成正比,反之相反,比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18、可燃极限: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条件下,并不是所有混合气成分都能够着火,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浓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混合气就不可能着火 19、蒸发常数k 20、淬熄距离d q:当管径或容器尺寸小到某个临界值时,由于火焰单位容积的散热量太大,生热量不足,火焰便不能传播。这个临界管径叫淬熄距离d q 二.简答题(20选8,简单请尽量详细) 1、试说明等压绝热火焰温度计算过程2.试说明温度与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压力升高,平衡态朝体积减小方向进行 b. 温度升高,平衡态朝吸热方向进行 3、什么是离解?试说明离解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离解是燃烧产物的分子在高温下吸收热量而裂变为简单分子或原子的现象 影响:离解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压力越低,离解程度越大,吸热也越多。这是由于燃烧反应而放出的的热量将重新又吸回分子中去。燃烧产物离解使燃烧不完全,放热量减少,从而使燃烧温度降低 4、试说明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间的关系

工程燃烧学复习卷子

工程燃烧学复习卷子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一章 1、什么是燃烧燃烧涉及哪些物理化学过程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涉及物理过程:质量传递、气流运动、组分扩散、能量传递、相变、压力变化等 涉及化学过程:反应机理、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与控制等2、燃烧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1)动力工程 (2)材料生产、工业供热 (3)家庭供热 (4)安全与火灾 (5)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烟尘等 前三者是有利的,后两者是不利的 3、工业燃烧工程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针对不同燃料的特性提出合理的燃烧方法 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研究和设计特殊性能的新型燃烧装置 研究和设计高效节能型燃烧装置 研究低噪声、低污染的燃烧技术 为计算机控制的工业燃烧过程提供数学模型 4、工业燃烧工程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针对不同燃料的特性提出合理的燃烧方法 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研究和设计特殊性能的新型燃烧装置 研究和设计高效节能型燃烧装置 研究低噪声、低污染的燃烧技术 为计算机控制的工业燃烧过程提供数学模型 5、烟煤可以分为哪些小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 中粘煤)、弱粘煤、不粘煤、长焰煤 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10的前提下 以反映粘结性的几个指标(粘结指数. ,胶质层最大厚度Y和奥—阿膨胀度b)对烟煤进行细分 当粘结指数. <=85时,用Vdaf和.来分类。 当粘结指数. >85时,用Vdaf和Y或用Vdaf和b值来分类。 如按b值和Y值划分类别有矛盾时,以Y值划分的类别为准 6、煤的成分表示方法和转换关系 应用基(也称收到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ar Car%+Har%+Oar%+Nar%+Sar%+Aar%+War%=100% 干燥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d Cd%+Hd%+Od%+Nd%+Sd%+Ad% =100% 可燃基(也称干燥无灰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daf Cdaf%+Hdaf%+Odaf%+Ndaf%+Sdaf% =100% 7、煤中的水分有哪些工业分析中的水分包括哪些 外部水分:不被燃料吸收而是机械地附在燃料表面上的水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燃烧学期末复习资料

1.阿仑尼乌斯定律:在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浓度相等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质量作用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在任何瞬间的反应速率与该瞬间参与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 3.盖斯定律: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4.着火延迟期;在混合气体已达到着火条件下,由初始状态到温度聚升的瞬间所需的时间。 5.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在层流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中焰面沿其法线方向移动的速度称为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面移动速度:指当预混可燃气体在管中燃烧,产生的火焰不稳定时火焰面沿管轴线移动的速度。火焰面移动速度反映了火焰不稳定时火焰面移动的快慢)6.折算薄膜:把边界层的传热传质近似看作通过球对称的边界层薄膜传热传质阻力。 7.淬熄距离:刚刚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小管道尺寸。 8.绝热火焰温度:燃料和空气的初始状态一定,绝热过程燃烧产物能达到的温度。 9.雾化角:喷嘴出口到喷雾炬外包络线的两条切线之间的夹角,也称为喷雾锥角。 10.斯蒂芬流:在燃烧问题中,在相分界面处存在着法向的流动,多组分流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表面处将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因而可能形成各组分法向的扩散物质流。如果相分界面上有物理或化学过程存在,那么这种物理或化学过程也会产生或消耗一定的质量流。于是,在物理或化学过程作用下,表面处又会产生一个与扩散物质流有关的法向总物质流,称为斯蒂芬流。 11.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预混火焰是燃料和氧化剂充分混合后的燃烧火焰。火焰温度很高,没有黑烟,火焰短而强。扩散火焰是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全部由外界提供,靠可燃气体与空气中的氧相互扩散来完成燃烧过程的火焰。燃烧过程较长,火焰温度低,燃料不易燃尽,一般有碳烟,火焰很长。 12.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13.缓燃与爆燃:缓燃(正常传播):火焰锋面以导热和对流的方式下传热给可燃混合物引起的火焰传播,也可能有辐射(如煤粉燃烧时的火焰传播可能以辐射为主,也有可能为对流和辐射并重)。传播速度较低(1~3m/s,远小于声速),传播过程稳定。一般的工程燃烧均为此类。 爆燃:绝热压缩引起的火焰传播,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的温度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气推进,传播速度大于1000m/s,大于声速。如爆炸、压燃式内燃机的火焰传播 14.着火浓度界限:可燃气体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能够发生着火并引起着火燃烧的最低燃气浓度称为着火浓度界限的下限,能够发生着火并引起着火燃烧的最高燃气浓度称作着火浓度的上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着火浓度界限范围。当压力一定时着火浓度界限范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 15.火焰传播浓度界限:对于各种不同的可燃气体混合物,其燃料浓度过大或者过小时,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抵消燃烧区传向外界的热量损失,这时燃烧

高等燃烧学考试答案整理

1.煤的热解过程或阶段 第一阶段,室温~300℃,干燥脱气阶段,煤的外形基本无变化。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一般不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300℃~600℃,这一阶段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形成半焦。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在450℃左右焦油量排出最大,在450℃~600℃气体析出量最多。烟煤约350℃开始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在500℃~600℃胶质体分解、缩聚,固化形成半焦。 第三阶段,600℃~1000℃,以缩聚反应为主,半焦变成焦炭。该阶段析出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H2和CH4),又成为二次脱气阶段。从半焦到焦炭,一方面析出大量煤气,另一方面焦炭本身密度增加,体积收缩,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碎块。 2. 少油(微油)点火技术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雾化和压缩空气的高速射流将燃油挤压、撕裂、破碎,产生超细油滴后由高能点火器引燃,同时巧妙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燃油进行加热,使燃油在极短的时间内蒸发气化。 由于燃油在气化状态下燃烧,可以大大提高燃油火焰温度,并急剧缩短燃烧时间。气化燃烧后的火焰中心温度高达1800~2000℃。它作为高温火核在煤粉燃烧器内快速点燃一级煤粉。同时根据分级燃烧的原理,使煤粉在点火初期就尽可能充分燃烧,达到煤粉锅炉点火启动和低负荷稳燃的目的。 等离子点火技术:直流电流在一定介质气压的条件下引弧,并在强磁场控制下获得稳定功率的定向流动空气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在点火燃烧器中形成T>4000K的梯度极大的局部高温火核,煤粉颗粒通过该等离子“火核”时,迅速释放出挥发物、再造挥发份,并使煤粉颗粒破裂粉碎,从而迅速燃烧,达到点火并加速煤粉燃烧的目的。 等离子体内含有大量的化学活性粒子,如原子(C、H、O)离子(O2-、H+、OH-)和电子等。它们可加速热化学转换,促进燃料完全燃烧。这对于点燃煤粉(特别是贫煤)强化燃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等离子发生器由线圈、阴极、阳极组成。其中阴极和阳极由高导电率、高导热率及抗氧化的特殊材料制成,以承受高温电弧冲击。线圈在高温情况下具有抗直流高压击穿能力。电源采用全波整流并具有恒流性能。 其发火原理为:在一定输出电流条件下,当阴极前进同阳极接触后,系统处在短路状态,当阴极缓缓离开阳极时产生电弧,电弧在线圈磁场的作用下被拉出喷管外部。压缩空气在电弧的作用下,被电离为高温等离子体,进入燃烧器点煤粉。 3. 二氧化碳控制 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 发电系统是将煤气化, 在合成气进入燃气轮机之前进行脱碳。系统工艺流程:将空气分离制得的氧气输送至煤气发生炉内生成煤气, 煤气经除尘、脱硫、吸收CO2 后制得纯净煤气。煤气加压后用于发电燃烧; 对CO2 吸收液进行解析, 获取纯净CO2 。 2 富氧燃烧 基本工艺流程为: 空气经分离制得纯氧, 纯氧被输送到锅炉与煤燃烧, 产生的蒸汽用于发电; 烟气经除尘、脱硫脱硝、CO2 压缩等工序后获得纯净CO2。 3 燃烧后脱碳 胺吸收法:燃煤烟气经冷却塔降温、初步吸收CO2 后, 进入胺液吸收塔, 在塔内烟气中CO2 被二次吸收后净烟气经烟囱排出; 粗胺液经过解析塔将CO2 分离出来,获得高纯度CO2, 还原的胺液再次循环。该法生产CO2 是气态的, 需经吸附精馏进一步提纯净化、精馏液化, 才能进行液态储存和运输。

工程燃烧学简答题(二)

工程燃烧学简答题(二) 1. 燃料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1)空气消耗系数α=1,完全燃烧;(2)α>1,完全燃烧; (3)α>1,不完全燃烧;(4)α<1,不完全燃烧。 假设燃料与空气混合均匀,燃烧产物的热分解反应忽略不计,试列出四种情况下燃烧产物中可能包含的成分。假设燃烧产物是CO2,SO2,H2O,N2,O2,CO,CH4,H2中的几种气体。 或者:不同的过量空气系数情况下的燃烧产物有何区别? 答:(1)α=1,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包括CO2,SO2,H2O,N2。 (2)α>1,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包括CO2,SO2,H2O,N2,O2。 (3)α>1,不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包括不可燃气体CO2,SO2,H2O, N2,O2和可燃气体中CO,CH4,H2的一种或多种。 (4)α<1,不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包括不可燃气体CO2,SO2,H2O,N2和可燃气体中CO,CH4,H2的一种或多种。 2. 影响燃烧室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理论燃烧 温度? 答: (1)燃料性质 单位体积燃烧产物的热含量越高,其理论燃烧温度也较高。 (2)空气消耗系数 空气消耗系数影响燃烧产物的生成量和成分,从而影响理论燃烧温度。在α≥时,α值越大,理论燃烧温度越低。 1 (3)燃料与空气的预热温度 空气或燃料的预热温度越高,理论燃烧温度越高。 (4)空气中的氧含量 当氧含量小于40%-50%时,燃烧产物生成量随氧含量增加而减少,此时理论燃烧温度提高明显。当氧含量再升高时,理论燃烧温度提高趋势减缓甚至降低。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富氧空气来提高燃烧温度时,氧气的含量控制在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工程燃烧学复习卷子

工程燃烧学复习卷子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什么是燃烧燃烧涉及哪些物理化学过程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涉及物理过程:质量传递、气流运动、组分扩散、能量传递、相变、压力变化等 涉及化学过程:反应机理、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与控制等2、燃烧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1)动力工程 (2)材料生产、工业供热 (3)家庭供热 (4)安全与火灾 (5)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烟尘等 前三者是有利的,后两者是不利的 3、工业燃烧工程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针对不同燃料的特性提出合理的燃烧方法 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研究和设计特殊性能的新型燃烧装置 研究和设计高效节能型燃烧装置 研究低噪声、低污染的燃烧技术 为计算机控制的工业燃烧过程提供数学模型 4、工业燃烧工程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针对不同燃料的特性提出合理的燃烧方法 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研究和设计特殊性能的新型燃烧装置 研究和设计高效节能型燃烧装置 研究低噪声、低污染的燃烧技术 为计算机控制的工业燃烧过程提供数学模型 5、烟煤可以分为哪些小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 中粘煤)、弱粘煤、不粘煤、长焰煤 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 >=10的前提下 以反映粘结性的几个指标(粘结指数. ,胶质层最大厚度Y和奥—阿膨胀度b)对烟煤进行细分 当粘结指数. <=85时,用Vdaf和.来分类。 当粘结指数. >85时,用Vdaf和Y或用Vdaf和b值来分类。 如按b值和Y值划分类别有矛盾时,以Y值划分的类别为准 6、煤的成分表示方法和转换关系 应用基(也称收到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ar Car%+Har%+Oar%+Nar%+Sar%+Aar%+War%=100% 干燥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d Cd%+Hd%+Od%+Nd%+Sd%+Ad% =100% 可燃基(也称干燥无灰基)表示方法,用下角标daf Cdaf%+Hdaf%+Odaf%+Ndaf%+Sdaf% =100% 7、煤中的水分有哪些工业分析中的水分包括哪些 外部水分:不被燃料吸收而是机械地附在燃料表面上的水

燃烧学基础-概念与应用

燃烧学基础 —概念与应用 Stefen R. Turns 重庆大学2009/4/13

1引言 学习燃烧学的目的 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存在以来,就有了燃烧现象及其对燃烧的控制。燃烧是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现阶段,人类使用的能源的85%来源于燃烧[1,2],见表1.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冬季供热就是直接来源于锅炉等的燃烧,或者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发电来进行间接供热,实际上,电能的供给也主要是依靠燃烧。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约32%的电能供给是通过核电站或者水力发电来完成的,但仍然有一半以上的用电需量需要通过燃煤发电来供给。交通运输几乎完全依赖于燃烧,如航空和地面运输设备的动力就主要依赖于石油产品的燃烧。工业过程严重地依赖于燃烧,如钢铁和金属冶炼业中原材料的准备、热处理等工艺中都涉及到燃烧现象。其他工业燃烧装置包括锅炉、精炼和化工流体加热器、玻璃融化、固体干燥等。水泥行业也大量使用燃烧所释放的热能。 表1.1 1996年美国的能源消耗 我们可以看到,燃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燃烧过程还广泛于环境保护,如废弃物焚烧,发动机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已燃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以及各种形式的颗粒物等)的排放控制等;同时,燃烧失去控制后,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灾害,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燃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燃烧的定义 简单地说,燃烧就是快速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该定义强调了化学反应对于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燃烧过程对于将化学键内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并以不同的方式供人类应用的重要性。

燃烧学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2分/个) 1、不属于常用防止脱火的措施的为:D A喉口加装收缩段,但喉口直径不变B加稳焰器C使用冷却装置D利用钝体 2、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B A液体燃烧的过程包括雾化、受热蒸发、扩散混合、着火燃烧B油滴燃烧属于预混燃烧 C提高燃烧室的温度水平有利于强化油雾燃烧 D异相燃烧是指不同相的物质之间发生的 3、碳的()反应是自我促进的,而()反应是自我抑制。A A氧化/气化 B气化/氧化 C还原/氧化D氧化/还原 4、已知燃料成分,下列量可以确定的是:D A着火温度B理论发热温度C理论燃烧温度D实际燃烧温度 5、影响碳球燃尽速度的主要因素是:D A碳球表面二氧化碳浓度B碳球燃尽时间C碳球直径D碳球表面氧气浓度分 6、涡轮增压装置对汽车发动机的作用不包括:D A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的燃料气体的化学反应速度 B能减少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的燃烧 C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功率 D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理论发热温度 7、能用来描述动量、热量和质量相似的准则数是:C A普朗特数,雷诺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B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 C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D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雷诺数 8、依靠传热与传质进行火焰传播的是:C A爆震B爆炸C正常传播D爆燃 9、对于影响自燃着火温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散热系数减少有利于着火B燃料活性强易着火 C系统初始温度升高容易着火D产热散热相等有利于着火 10、静止空气中球形碳粒燃烧,当温度为900℃时:B A只存在二次反应B一次反应,二次反应并存C只存在一次反应D以上都不对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5分/个) 1、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由几步反应所完成,故可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物浓度关系。 答:错。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是由几步反应所完成的,故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非表示整个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故无法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关系 2、家用煤球炉在800多摄氏度能稳定燃烧,而大型煤粉炉要在1300℃以上才能稳定燃烧,因此,由细小煤粉反应活性好的理论可以得知:因此家用煤球炉比大型煤粉炉更实用。 答:停留时间是影响燃烧热工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停留时间越长,燃烧热工况越好。家用煤球炉中,煤的停留时间可以达到几个小时,而大型煤粉炉中,煤粉颗粒在炉膛内却只能停留2到5秒,因此家用煤球炉在较低温度下即可以维持燃烧稳定,而大型煤粉炉却需要较高炉膛温度来维持燃烧稳定。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工程燃烧学/Combustion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012232309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课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学时数: 48 ;其中: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0 ;学分数: 3 ; 编写人:;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分类及各种燃料的化学组成、定义、及燃烧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工程燃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熟练的解决工程改造和设计中相关的燃烧计算问题。 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燃烧计算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燃烧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解大部分内容,掌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料概论、工程燃烧计算、燃烧理论基础、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燃烧污染控制技术。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 后续课程:矿井热灾害防治、矿井火灾防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工程燃烧学》.汪军,马其良,张振东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 2.参考书目 (1)《工程燃烧学》.童正明,张松寿,周文铸.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2)《燃烧学》.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燃料概论(6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各种燃料的特点和使用性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2)教学难点 燃料分析方法。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4.教学内容: (1)燃料的概念与分类 (2)燃料的组成和特性 (3)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4)燃料分析方法 5.教学要求 理解: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的组成和特性; 了解:燃料分析方法; 掌握: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6.学生练习 选取3~5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二)工程燃烧计算(17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燃烧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基本计算。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燃烧空气量、烟气量、温度的相关计算。

西工大2012燃烧学考试题 回忆版

1绝热火焰温度:当燃料和空气的初始状态,即燃料/空气比及温度一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 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高温度)。 2.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具有的最小能量(E *)与整个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 )之差。简称活化能(E a )。E a=E *-E 3.标准燃烧焓:当1mol 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气混合物以一定的标准参考状态进入稳定流动的反应器,且生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 4.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由反应微粒一步实现的反应,而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 5.链锁反应:一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通过活化 粒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为链锁反应 二、1.为什么紊流火焰传播速度要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大得多?为提高紊流火焰传播速度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原因:(1)湍流流动使火焰变形,火焰表面积增加,因而增大了反应区; (2)湍流加速了热量和活性中间产物的传输,使反应速率增加,即燃烧速率增加; (3)湍流加快了新鲜混气和燃气之间的混合,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燃烧速度。 措施:增大Re ,增大P ,增大T ,增大u ’,改变混气浓度 2.简述支链爆炸的着火(爆炸)的半岛现象?(课本69页) 答:在压力-温度半岛图中,可爆与不可爆区域之间的界限称为爆炸极限。第一爆炸极限的压力最低,此时变为;显然,第一爆炸极限由碰壁销毁和链分支过程之间谁占优势决定。第二爆炸极限发生在中等压力下,通常简化为,此时,第二爆炸极限由气相销毁和链分支过程之间谁占优势决定。并不是所有燃料都存在第三爆炸极限。对大多数燃料,存在第三爆炸极限,它是由热损失决定的,此时爆炸热理论适用。 3.叙述质量、能量、动量输运定律的表达形式和物理意义? 答:1.费克扩散定律:在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 的扩散通量的方向与该组分当地质量分数梯度方向相反,绝对值正比于该梯度值,比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在双组分情况下,由浓度梯度引起的组分扩散通量可以用费克定律表示: 2.傅里叶导热定律:导热通量的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绝对值正比于该梯度值,比例 系数称为导热系数。 3.牛顿粘性定律:单位面积上剪切力方向与速度梯度方向相反,绝对值正比于该梯度值,比例 系数称为粘性系数。 )输运系数之间的关系: y w D J A AB A ??-=ρy T q ??-=λ y v ??-=μ τ质量输运速率能量输运速率 ===D a S p c r Le 能量输运速率 动量输运速率=== λμp c a v Pr 质量输运速率 动量输运速率 ===ρμνD D Sc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最新高等燃烧学复习题参考答案集资料

《高等燃烧学》习题集与解答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燃烧? 答:燃烧标准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答: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特征是:放热、发光、发烟并伴有火焰。 3、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 答: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原始燃烧的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一下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方法: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清除点火源 灭火方法:a、隔离法;b、窒息法;c、冷却法;d、抑制法 4、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 答:我国目前能源环境现状: 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 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二、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三、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我国农村人口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