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性高校通识课程多样化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性高校通识课程多样化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性高校通识课程多样化改革的必要性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建设.doc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计算机类专业 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 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 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 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 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 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所以,问题空间子空间既不是整个问题空间,通常也 不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问题子空间。这就要求专业点申办者必须真正弄清楚、并瞄准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更不是网上下载的、人云亦云的“需求”。而且要明确我真的是要,而且能够培养出面向这个问题子空间的合格人才。 第二,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有一个体现学生擅长和学科优势的、吻合于“问题子空间”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专业预期,而不是毕业时在专业内“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教学、管理”什么都能干的“高级人才”这种笼统目标。其次要有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专业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应该不低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毕业要求,且有自身特色。目标清楚准确,专业毕业要求就会体现专业所培养出 来的人才的特色。再次是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 分解为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达成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更不是在原有某个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或者更换几门新课程就构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我阅读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教师的思索和实践,正是这些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对学生的吸引力,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做得更好。 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问题主要表现是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2、教案过于详尽。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的行动: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提倡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集体备课出实效。 第二: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多用激励,慎用批评。寻找学科的魅力,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第三: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作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开启社会百科全书,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第四: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何把握这个度,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这就需要谈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建立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OBE的教学改革及其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OBE的教学改革及其实践 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催生了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计划[]。计算机类专业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人才需求旺盛,专业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其中,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借鉴国内外一流工程教育高校的先进经验,在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中探索适合“新工科”建设的教学方法:立足“工科”的本质,结合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围绕新工科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工程体验引导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并在专业基础课“数据库系统”、“Java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中进行实践,经过一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关工作 “新工科”是一种新的工科形态,强调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我国自年年初提出“新工科”建设[],已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从专业建设、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展开探索。例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基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一些高校采用了CDIO(构思、设计、实施、操作)[]、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 国外也在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在工程教育上强调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强化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和工程实践、与社会和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伦敦大学学院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投入真实工程项目的沉浸式学习来强化知识在实践

有感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习心得 新乐小学唐平虎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对这一理想的最美好的注脚,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这里成长。 拜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收益匪浅!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梦想。然而,课堂正失去往日的魅力,成为教师和学生都遭受折磨的地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他,重建课堂的魅力,让每一节课能够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和成长的场所。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的潜价值。 以往的教学主要是教师来设计,来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太多,教案管理过于死板,过于详尽,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事件,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风气严重,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孕育空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真正的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究,这

也需要教学机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从统治者的神坛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互动,探究。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的力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波,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他能发掘出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科学组建合作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制定好小组合作规则,比如: a.一个一个的说,说出自己的见解; b.别人说的尽量不重复; c.注意听,听不懂马上问; d.轻轻的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 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大组交流等,同时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个学生都应当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报告者,记录者,操作者等,并且角色应该互换,增加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要建立好面向小组而不是面向个人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加强合作意识。

在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综合评价的误区 伴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从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来衡量。但是关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在农村小学一直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标准和操作方法。怎样对小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理解不深,无法把评价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及时,灵活、有效的评价,也有的教师把综合评价误以为是综合评分,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并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学生互评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做讲解和有力的引导,导致出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很难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 另外,“分数至上”的观点还普遍存在与农村教师的观念里,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事情是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的一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⑴唯分数论,将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评分混为一谈,以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 ⑵过程繁琐,不易操作 现在应用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虽然对学生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但实际操作起来,占用了教师和家长很大的精力,不易操作。 ⑶没有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使得信息收集的不足,导致评价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评价作用的发挥。 二、解决方法 1、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将素质综 合评价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方法,例如,将《素质教育评价手册》改为评价卡,不但便 于携带,利于操作,便于随时记录和随时抽阅,具有非常强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证明材料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证 明材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关于同志实施课程改革的 证明材料 同志在我校期间,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突出成绩。该同志能以生为本,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主体作用、自我教育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实践、展示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该同志能认真指导学生能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做一件好事,干一次家务等,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任现职以来,在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格次,2008年12月主讲的《分数除法》荣获县优质课赛讲一等奖;2014年9月主讲的《圆的面积》荣获县优质课赛讲一等奖,2012年9月被评为南阳市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8月所写论文《如何加强学生的倾听能力》获县一等奖;2014年8月所写论文《如何科学处理学生的作业》获县一等奖。2009年5月被评为第三届小学骨干教师。2013年所辅导学生杨驰的作文《心田上的康乃馨》获市级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2年参与的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策略与实践研究》获市级二等奖。 特此证明。 2014年11月20日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练习及答案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50分;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 2.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 3.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强调评价策略。( ) 4. 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理的预设就必然有理想的生成。( ) 5.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教学目标的现象目前仍大量存在。() 6.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既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使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 7.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8. 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 9.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10. 有人认为,把课堂教学设计搞得越天衣无缝,教学效果就越好。() 11. “填鸭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缺乏交流,教师一味讲授,课堂呈单线状态。() 12. 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多用批评,慎用激励。() 13. 教师应一切为了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14. 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15. 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为主,忽略三维目标落实。() 16.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7. 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按照升学目标的要求办事。() 18. 只要有使用价值,都属于教学资源。() 19.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20.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21. 不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22.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大,有意注意的时间会逐渐延长 23.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4.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总体设计者,又是主要组织者。() 25.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26. 合作学习只要在合作的基础上都能进行,并取得好效果。() 27. 考试成绩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28. 在小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评价俗套化,应因人而异进行评价。() 29.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 30. 教师的口头评价也是一种正式评价。() 31. 一个教师的课如果讲得好,那么他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 32. 教学中教师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往往会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33. “马太效应”有助于教师科学评价学生。() 34. 教师应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 35. 教师应从评价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6. 教师在实施口头评价时,信息反馈越及时,对即时反馈越有利。() 37. 教师评价学生,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唤起他们的自信,以调动学生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素质教育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和时间上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探索。因此,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的素质,因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进程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迫使我们及时有效的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课程改革。 怎样才能扎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上,我国旧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国五十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回顾旧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2005年秋季全国统一推行新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完善和延续。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和对新课标的实施。 (作者单位:408103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大柏树中学)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

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 (二)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信息闭塞的遗憾,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推进现代化教育提供了保证。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室子备课室”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浏览最新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电子备课室”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同时,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技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 略》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但是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二、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三、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行教育梦助推中国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优化育人环境,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立足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和谐科学发展。旨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经常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针,贯彻落实今年“两会”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现场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课改搭桥铺路。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做到领导班子年轻化,教师队伍专业化,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3.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尽快组织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积极宣传,组织师生选好地方课程。 5.狠抓国家课程的教学,开齐国家课程门类,开足课时,牢

固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关。 6.彻底改变片面的传统的评价办法,特别是要改变单纯的以考试成绩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要在逐步改革的前提下平稳过渡,制定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课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 7.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8.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所以说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教育教学只能狠抓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元素,并积极扎实推进实施。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好一所学校,其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就是由此而引起的,因此我们确立了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德立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思想。 (二)、制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把推行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素质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是人的主体教育,要注意开发人的智慧,不但要注重人的发展,更要注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时代在进步,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通过这次远程培训学习,学到了很多实用性的东西。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的行动: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提倡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集体备课出实效。 第二: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多用激励,慎用批评。寻找学科的魅力,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第三: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作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认真

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开启社会百科全书,开发教材的饿第二生命。 第四、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新次序,合理的教师期望与真诚的关爱,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有趣的学习活动,机智的处理课堂问题,控制教学时间与节奏,提供有益的反馈和评价。 第五: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评价的内容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评价语言要简洁而具体,有启发性和指向性,语言要自然、亲切,尊重学生,富有真情实感,从评价时机入手,寻找恰当的口头评价时间,把握学生特点入手,因人而异实施评价。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区、联系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优缺点;联系 在近些年来对应试教育的种种批评中,许多人把应试教育理解为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品德、兴趣、爱好等。并且由于过分重视考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造成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缺点,并且有着一定的联系。 1.1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简单地说,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选拔或者淘汰为主要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具体来说有五个特征: 1)是一种淘汰或者选拔的教育; 2)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 3)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因而与全面发展个性背道而驰; 4)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是以死记硬背,全面灌输为教学方式。 5)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于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除了在内涵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不同外,由于受到价值取向的不同,二者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和达成所要的结构也有不同。 2.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在应试教育中,太过于强调考试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考试对于学生的牵引作用表现得过于突出,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能服从考试制度的安排。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制度的设立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考虑,缺乏应该以何种制度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虑,这就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相反地,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更为合理科学。在素质教育体制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受到知识教育,同时,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德智体各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养。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价值的培养。素质教育体制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或模式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中来,以最大限度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