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设计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设计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设计

学号

电子设计

设计说明书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起止日期:2012 年6 月18 日至2012 年 6 月29 日

学生姓名

班级信科(一)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6月29 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 —20 学年第学期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电子线路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6月 18 日至 2012 年 6月 29 日共 2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可另加附页):

1.设计一电路可以对某一系统的温度进行测量,并能自动地控制、调节该系统的温度。

2.技术指标:

⑴被测温度和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

⑵测量温度为0~1200C,精度为±0.50C;

⑶控制温度连续可调,精度±1O C;

⑷温度超过额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信号。

3. 设计思路

(1)对温度进行测量、控制并显示,首先必须将温度的度数(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然后采用电子电路实现题目要求。可采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并通过放大、滤波后送A/D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然后进行译码显示。

(2)恒温控制:将要控制的温度所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基准电压V

REF ,用实际测量值

I

v与

V

REF

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输出状态)自动地控制、调节系统温度。

(3)报警部分:设定被控温度对应的最大允许值V

max ,当系统实际温度达到此对应值V

max

时,发生报警信号。

(4)温度显示部分采用转换开关控制,可分别显示系统温度、控制温度对应值V

REF

,报警

温度对应值V

m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2年6月15 日

目录

一、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分析 (3)

1.1 摘要 (3)

二、整体构思和方案选择 (3)

2.1 方案 (3)

2.2 整体构思 (4)

三、具体实现和各部分定性说明及定量计算 (4)

3.1、温度传感器 (5)

3.2、A/D转换器 (5)

3.3、电压比较器 (6)

3.4、控制电路(温控电路) (7)

3.5、声光报警器 (8)

3.6、转码电路 (9)

3.7、显示电路 (9)

3.8、加热电路 (10)

3.9总电路原理图 (11)

四、元件清单表 (12)

五、收获体会 (14)

六、参考文献 (14)

一、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分析

1.1 摘要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是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广泛的测量电路。本次设计主要运用基本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从基本的单元电路出发,实现了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思想:一、达到设计要求;二、尽量应用所学知识;三、设计力求系统简单可靠,有实际价值。温度传感采用热电偶和温度补偿原理。大家共同商议共同确定了总的电路结构,将设计分为2部分,汪鹏负责温度传感部分,李小龙负责温度控制部分;二进制到8421BCD码的转换用EEPROM 281024实现;显示译码部分用74LS48和数码管实现;温度控制范围设定采用数字设定方式,用74LS160十进制加计数器和锁存器74LS175实现;温度的判断比较数值比较器74LS85的级联实现;通过使用74LS160和ADG508F实现了多路温度循环监测功能。声光报警加入了单稳态。温度控制执行部分采用555构成的单稳态电路,提高了加热系统与降温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A/D转换控制温度声光报警二进制转BCD 译码显示

题目分析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是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广泛的测量电路。本次设计主要运用基本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同时综合温度传感器的相关应用,实现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的设计。

二、整体构思和方案选择

2.1 方案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用来测量被测体的实时温度并转换成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过滤波放大电路,成为有用信号分两路进入后续电路:一路进入A/D转换电路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显示;电压信号的另一路进入电压比较器,与输入控制温度电压信号进行比较,比较结果信号将驱动温度控制装置工作,对被测体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电压比较器的比较结果将决定是否发出声光报警。此方案是将测量温度与输入控制温度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比较,从而实现了温度的控制。

图1

2.2 整体构思

总体设计框图如下图2所示,从温度的采集到与设定温度的比较,再到控制过程都是模拟信号,在显示电路中,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显示。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温度传感器、A/D转换器、电压比较器、控制电路(温控电路)、声光报警器、转码电路、显示电路、加热电路。

图2

三、具体实现和各部分定性说明及定量计算

下面就整体构思中提及的八大模块,依次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工作原理、原理图、元器件的选择、参数计算。最后附上元件的清单表。

3.1、温度传感器

a)铂测温金属:

金属具有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增大的特性,电阻率与温度的具体关系为:ρ=ρ0(1+αt),其中ρ0为零度时导体的电阻率,α为导体的温度系数。利用金属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通过监测金属电阻的变化实现温度测量。制作测温电阻的材料除了铂以外还可以是铜活镍等,而铂的纯度大于99.999%,是最佳的测温材料。

常见铂测温电阻的标称电阻值为100Ω,温度系数是3850×10-6/℃。标称值的误差影响偏置,而温度系数的误差影响增益。温度跨度越大误差也越大。标称值的误差可用一点调整,而温度系数的误差要由间隔温度的两点调整。当要求很细微的调整温度时,要选用温度系数一致的传感器。

b)测温基本电路:

电路的输出: Eout=R1ΔRVIN /(R1 +R0 +ΔR)(R1 +R0 )

由于分母中有ΔR项的存在,在恒定条件下工作除了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外,还有恒压电路产生的误差,使得误差变得更大。为此在恒压下工作必须要有线性校正电路。

线性校正电路: 恒压工作时,在传感器自身的非线性误差上还有一个由恒压工作带来的非线性误差,不进行校正就无法实现该精度测量。

校正的方法采用正反馈线性校正。如图3,在电路中,把运算放大器A 2 的输入反馈到输入端V in ,反馈量由R 3、VR 3 、R 4 决定,而且是串联加到V in 。这样V out 大,对传感器所加的电压V B 也大,结果使得V out 变小,实现了线性校正。

图3

3.2、A/D转换器

A/D转换部分方案:

利用集成芯片AD574,再结合两片74LS283(4 位二进制超前进位全加器)构成。该方案工作原理是先将模拟量转换成9位二进制数,再将最低一位和前八位相加这样就可以将测量精度提高到±0.5℃.即AD574来实现A/D转换。设计原理图如下图4所示:滤波放大信号的输出作为A/D转换的模拟量输入,进入引脚20VIN,引脚D0~D9作为数字信号输出,当电路图如此连接后就可以实现模数转换功能,当经过滤波放大的电压信号输入时,经过转换就可以输出9位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将这9位数字信号的高8位与最低一位相加,从而将转换精度提高。

图4

3.3、电压比较器

LM324是运放集成电路,电路模型如图5所示。它的内部包含四组形式完全相同的运算放大器,除电源共用外,四组运放相互独立。每一组运算放大器可用图6所示的符号来表示,它有5个引出脚,其中“+”、“-”为两个信号输入端,“V+”、“V-”为正、负电源端,“Vo”为输出端。两个信号输入端中,Vi-(-)为反相输入端;Vi+(+)为同相输入端。LM324的引脚排列见图6。

图5 图6

3.4、控制电路(温控电路)

由于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温度后,将温度值转化为电压值,因此,利用电压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就可以控制温度的大小。我们调节温度是将其转化为电压的形式,通过改变电压值来实现控制温度与被测温度的比较。所以,利用刚才介绍的LM324电压比较器来完成控制电路的核心控制,由于比较器最小输入电压差为40mV,而温度测量中输出电压精度在5mV,因此需要加大电阻以提高电压值,以实现两个电压的正常比较。控制电路图如下:

图7

温度控制选择可通过电位器W2来实现.通过调节W2可使其中间头的电压在0~1.2V之间的范围内变换,对应的控制温度范围为0~120℃,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加热需要。将开关K打在2的位置,电位器W2中间头的电压经过电压跟随器A后送到数显表头输入端来显示控制温度数值.

调节电位器W2,数显表头所显示的数值随之变化,所显示的温度数值即为控制温度值.电位器W1为预控温度调节,其电压调节范围为0——0.27V,对应可调节温度范围为0——27℃.此电位器调整后,其中间头的电压与电位器W2中间头的电压分别送入比较放大器B(放大倍数为1)的反相及同相输

入端,B输出端的电压为二输入电压之差.此电压对应两个设定的温度值之差.当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小于B的输出电压时,C输出高电平。

当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大于B的输出电压而小于A的输出电压时,表明实际温度已接近控制温度,C输出低电平,电压比较器D输出高电平。当实际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大于1V,电压比较器D输出低电平。

3.5、声光报警器

该报警装置如图8所示,主要构成器件为555定时器集成芯片。它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再加上发光器件和扬声器,就构成了此声光报警器,当前置电路产生的逻辑信号为高电平时,则该声光报警装置工作,发出声光报警。该设计的发声频率为:

f=1.44/[(R1+2R2)C1] ≈10KHZ

所以,发声持续时间:T=1/f≈1×10-4s

图8

当测温电路测量出温度时,信号传送至RST端即可,电路如图9:

图9

3.6、转码电路

当电压信号经过A/D转换器转换后变成了8位二进制的数字信号,而后续电路需要的是8421BCD码,所以需要进行码制转换。我们选用集成芯片74185来实现这个功能,如图10是74185的元件图:

图10

3.7、显示电路

如图11所示,为控制温度的显示电路。这里采用的是七输入数码管,即七段显示数码管,这种数码管有共阴极和共阳极之分。应用此种数码管时,必须前置译码电路,即7448N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

图11

3.8、加热电路

图12

加热电路如图12,当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小于B的输出电压时,C输出高电平,可控硅T1因获得偏流

一直导通,交流220V直接加在电热元件两端,进行大功率快速加热.当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大于B 的输出电压而小于A的输出电压时,表明实际温度已接近控制温度,C输出低电平,可控硅T1因无偏流处于截止状态,电压比较器D输出高电平,可控硅T2仍处于导通状态,交流220V需要通过二极管D2加在电热元件两端,进行小功率慢速加热

当实际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大于1V,电压比较器D输出低电平,可控硅T2也截止,电热元件断电,停止加热。

3.9总电路原理图

以下是用总线连接的原理图和最终的总电路原理图。其中总线连接的原理图中各分电路在上述的模块设计已经详细指出,只需要用总线连接在一起即可。另外,附上网上的一个原电路图,图中有部分参数和元件我已经做了修改,仅作参考而已!!!

采用总线形式连接的原理图

网上总电路原理参考图

四、元件清单表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器件表序号元器件型号名称功能数量

1 AD548CH 运算放大器 1

2 AD648CH 运算放大器 1

3 AD57

4 12位A/D转换器 1

4 74LS283D 4 位二进制超前进位全加器 2

5 74185 二进制~8421BCD转换器 3

6 LM324D 差动输入四运算放大器 4

7 74LS32D 两输入或非门 1

8 02BZ2.2 稳压管 1

9 SONALERT 蜂鸣器 1

10 555 定时器 1

11 7448N 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 3

12 7输入数码管7输入数码管 3

13 2N5444 可控硅 2

14 1N1202C 整流器 1

15 VCC/VEE 直流电压源若干

16 导线连接电路若干

17 电阻1MΩ 4

602KΩ 1

500KΩ 1

100KΩ 1

51KΩ 1

47KΩ 1

38KΩ 1

22KΩ 2

11.4KΩ 1

10KΩ10

3KΩ 2

2KΩ 2

1KΩ 1

390Ω 4

100Ω 2

2Ω 1

0Ω 2

18 电容100mf

5.6mf 2

0f 1

100uF 1 19 滑动电阻47KΩ(key= A 50% ) 1

10KΩ(key= A 50% ) 1

1KΩ(key= A 50% ) 1

50Ω(key= A 50% ) 1

100Ω(key= A 50% ) 1

500KΩ(key= A 50% ) 1

468Ω(key= A 50% ) 1

35.6KΩ(key= A 50% ) 1

五、收获体会

在电路图往一起合并的时候,都非常激动。大家的通力合作,才完成了整个设计。这次课程设计中,我负责温度传感模块的设计,大部分是模电方面的内容。

第一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非常兴奋,就和学了一门外语以后和老外交谈的感觉一样。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心里想着,不就是一个传感器接几个显示装置么,应该很简单。但是开始一点一点做的时候才发现,远非如此。具体到怎么传感,怎么显示,怎么报警,甚至是一些其他小问题,比如怎么截图,怎么画电路,都成了拦路虎。然后我们开始分工,我负责传感部分。最开始遇到的难题就是,温度范围要求很广,一般热敏电阻的线性关系到高温时就很差了,然后就想找一个线性修正电路,但是后来发现线性化修正电路十分复杂。然后在查阅很多资料之后想到了热电偶这个方法,突然又感觉马上就能大功告成了,结果在资料中发现了要进行冷接点补偿,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只能硬着头皮查资料,问老师,最后才得以克服。然后是算法的问题,通过资料,采用了一种利用函数与反函数关系的方法,把温度的单位直接换成了mV,1比1对应,自己感觉这一点应给是很有特点的地方。最后又进行滤波电路设计,模拟,写论文,最终完成了课程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产生一种“马上就要完成了”的错觉,但是每次又遇到新的问题,所以不能急躁,要想得全面一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次实验中发现,不能完全依靠理论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操作。

在进行课设的过程中,发现团队合作十分重要,分开部分各个击破,使问题变得容易了很多,不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一个人做的话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时间也不够。最后的一点体会是,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绕不过去,就要努力克服,可以求助于老师,同学,查阅资料,不要轻易放弃和改变已选定的方法。总之,这次课设投入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并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工作,感觉这次课设对我有很大帮助,课程设计的确是一门好的课程。

六、参考文献

1、《电子技术实验》郝国法粱柏华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5版

3、《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五版》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5版

4、《数字电子技术》吴建国张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及实验》李维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6、《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李素梅郭荣生编著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7、《Multisim8仿真与应用实例开发》从宏寿程卫群李绍鉊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8、《数字电子技术》James Bignell Robert Donovan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PT100温度传感器测量电路

PT100温度传感器测量电路 温度传感器PT100是一种稳定性和线性都比较好的铂丝热电阻传感器,可以工作在 -200℃ 至650℃ 的范围.本电路选择其工作在 -19℃ 至500℃ 范围。 整个电路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一是单片机 A/D 转换和显示,控制,软件非线性校正等部分。 前置放大部分原理图如下: 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接入非常简单,从系统的 5V 供电端仅仅通过一支 3K92 的电阻就连接到 PT100 了.这种接法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非线性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单片机的软件校正作为后盾,因此就简化了传感器的接入方式. 按照 PT100 的参数,其在0℃ 到500℃ 的区间内,电阻值为 100 至280.9Ω,我们按照其串联分压的揭发,使用公式:Vcc/(PT100+3K92)* PT100 = 输出电压(mV),可以计算出其在整百℃时的输出电压,见下面的表格:

单片机的 10 位 A/D 在满度量程下,最大显示为 1023 字,为了得到PT100 传感器输出电压在显示 500 字时的单片机 A/D 转换输入电压,必须对传感器的原始输出电压进行放大,计算公式为:(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 mV/℃ ) ,(Vcc=系统供电=5V),可以得到放大倍数为10.466 。 关于放大倍数的说明:有热心的用户朋友询问,按照 (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不能得到 10.466 的结果,而是得到 11.635的结果。实际上,500 个字的理想值是无法靠电路本身自然得到的,自然得到的数字仅仅为 450 个字,因此,公式中的500℃ 在实际计算时的取值是 450 而不是 500 。450/1023*5/(0.33442-0.12438)≈10.47 。其实,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关键是要按照传感器的mV/℃ 为依据而不是以被测温度值为依据,我们看看加上非线性校正系数:10.47*1.1117=11.639499 ,这样,热心朋友的计算结果就吻合了。 运算放大器分为两级,后级固定放大 5 倍(原理图中 12K/3K+1=5),前级放大为:10.465922/5=2.0931844 倍,为了防止调整时的元器件及其他偏差,使用了一只精密微调电位器对放大倍数进行细调,可以保证比较准确地调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数(原理图中 10K/(8K2+Rw)+1)。

温度检测与控制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三十二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线总线接口的使用 二、实验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硬件实验,分两大功能:温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控制。 1.DALLAS最新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简介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 DS18B20测量温度围为 -55°C~+125°C,在-10~+85°C围,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 DS18B20部结构 DS18B20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寄存器。DS18B20的管脚排列如下: 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为电源地;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中的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看作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64位光刻ROM的排列是:开始8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 着的48位是该DS18B20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循环冗余校验 码(CRC=X8+X5+X4+1)。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 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位转化为例:用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为符号位。 Bit7 Bit6 Bit5 Bit4 Bit3 Bit2 Bit1 Bit0 232221202-12-22-32-4 Bit15 Bit14 Bit13 Bit12 Bit11 Bit10 Bit9 Bit8 S S S S S 262524这是12位转化后得到的12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比特的RAM中,二进制中的

智能型温度测量控制系统

河北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智能型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2010140 指导教师 2014年02月23日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温度的测量及控制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生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业对象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在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中的关键是测量温度、控制温度和保持温度。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广泛实用于地热、空调器、电加热器等各种家庭室温测量及工业设备温度测量场合。随着微机测量和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采集与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生活中对温度的控制水平。近年来,温度的检测在理论上发展比较成熟,但在实际测量和控制中,如何保证快速实时地对温度进行采样,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并能对所测温度场进行较精确的控制,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主要是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掌握系统总体设计的流程,方案的论证,选择,实施与完善。通过对温度控制通信系统的设计、制作、了解信息采集测试、控制的全过程,提高在电子工程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初步培养在完成工程项目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培养研发能力,通过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初步掌握在给定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以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巧妙合理地去设计工程系统中的某一部分电路,并将其连接到系统中去。提高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 当今社会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系统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到工业冶炼,物质分离,环境检测,电力机房,冷冻库,粮仓,医疗卫生等方面,小到家庭冰箱,空调,电饭煲,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温度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这方面研究意义非常的重要。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国外对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在今后的温控系统的研究中会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准确,更加稳定可靠。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①冷冻库,粮仓,储罐,电信机房,电力机房,电缆线槽等测温和控制领域。 ②轴瓦,缸体,纺机,空调等狭小空间工业设备测温和控制。③汽车空调,冰箱,冷柜以及中低温干燥箱等。④太阳能供热,制冷管道热量计量,中央空调分户热能计量等。温度是一种最基本的环

温度检测电路

第1章绪论 1.1 引言 温度检测在自动控制系统电路设计中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系统往往需要针对控制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温度条件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如:补偿某些参数、实现某种控制和处理、进行超温告警等。因此,对所监控环境温度进行精确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一些对温度检测精度要求很高的控制系统更是如此。良好的设计可以准确的提取系统的真实温度,为系统的其他控制提供参考;而相对不完善的电路设计将给系统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对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两种在实际应用中验证过的设计方案。 1.2 设计要求 1.确定设计方案画出电路图 2.完成所要求的参数计算 3.对电路进行焊接与组装 4.对电路进行调试 5.写出使用说明书 1.2.1 设计题目和设计指标 设计题目:温度检测电路 技术指标:1. 量程:0-30摄氏度 2. 两位数码管显示 1.2.2 设计功能 1. 温度检测

2. 信号调理 3. 数码显示 1.2.3 硬件设计 1.传感器可选择LM35(因为热敏电阻的精度不高)。 2.模数转换,译码可选择集成芯片ICL7107芯片。 3.显示电路可以选择数码管三位显示室温。 1.3 需要做的工作 1.器件选型 2.原理图绘制 3.各个流程设计 4.仿真之后做出实物

第2章电路的方框图 2.1 数字温度计电路原理系统方框图 数字温度计电路原理系统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电路原理方框图 2.2 方框图工作流程介绍 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到温度信号,经过放大电路送到A/D 转换器,然后通过译码器驱动数码管显示温度。在温度采集过程中我们选择多种传感器进行比较,但我们最终选择LM35温度传感器,因为它校准方式简单,使用温度范围适中。在A/D转换和译码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ICL7107芯片,因为他集模数转换与译码器于一体,使得外围电路简单,易于焊接,而且抗干扰能力强。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 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系统由TL431精密基准电压,NTC热敏电阻(MF-55)的温度采集,A/D和D/A转换,单片机STC89C51为核心的最小控制系统,LCD1602的显示电路等构成。温度值的线性转换通过软件的插值方法实现。该系统能够测量范围为0~100℃,测量精度±1℃,并且能够记录24小时内每间隔30分钟温度值,并能够回调选定时刻的温度值,能计算并实时显示24小时内的平均温度、温度最大值、最小值、最大温差,且有越限报警功能。由于采用两个水泥电阻作为控温元件,更有效的增加了温度控制功能。 关键词: NTC TL431 温度线性转换 Abstract: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L431 as precise voltage,the temperature acauisition circuit with NTC thermistors (MF-55), the transform circuit of A/D and D/A, the core of the minimum control system with STC89C51, 1the display circuit usingLCD1602, etc. Ge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inear transformation by the software method. The range of the measure system is 0 ~ 100 ℃, measurement accuracy + 1 ℃.It can record 24 hours of each interval temperature by per 30 minutes selected of temperature.The time can be calculated and real-time display within 24 hours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maximum value, and each temperature sensor has more all the way limit alarm function. Due to the two cement resistance as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s, the more effective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function. Keyword: NTC TL431 temperature linear conversion

热敏电阻温度测量电路

热敏电阻温度测量电路 下图是温度在0~50℃范围的测量电路。当温度为0℃时输出电压是0V ,温度为50℃时是5V 。他可以与电压表链接来测量温度,也可以连接AD 转换器变换为数字量,利用计算机之类进行测量。 1、工作原理 该电路由检测温度的热敏电阻和1个运算放大器电路,以及将0~50℃的温度信息变换为0~5V 电压的2个运算放大器电路构成。 热敏电阻检测温度时,利用热敏电阻TH R 与电阻3R 分压后的电压作为检测电压进行处理,在这里是利用运算放大器1OP 的电压跟随器电路提取的。输出电压的极性为正,随着温度的上升,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降低,所以输出电压也下降。 检出的信号加在1OP 和电阻~4R 7R 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的正输入端上,而加在负输入端上的是由8R 、9R 、1VR 对5V 分压后的电压,这部分是电压调整电路,可以在温度为0℃时将1OP 的输出电压调整为0V ,这样就可以输出与温度上升成比例的负电压。 2OP 的输出加在由3OP 构成的反转放大电路上被放大,放大倍数为—10211/)(R VR R +倍。调整2VR 可以使温度达50℃时3OP 的输出电压为+5V 。 通过调整1VR 和2VR ,可以在0℃时得到0V 的输出电压,50℃时得到5V 的输出电压,使输出电压与温度成比例。 2、设计 (1)温度测量范围以及输出电压、电源电压的确定:设定温度测量范围为0~50℃,这时的输出电压是0~5V 。电路使用的电源为±15V ,基准电压为5V 。 (2)热敏电阻和运算放大器的选定:这里使用NTC 型热敏电阻,选用25℃的电阻值为10K Ω,误差在±1%以内的NTH4G39A 103F02型,这种热敏电阻的常数为B=3900。 (3)补偿电阻3R 的确定:电阻3R 的作用是当热敏电阻的温度变化时,将相对应的输出电压的变化线性化。设线性化的温度范围是0~50℃,,那么补偿电阻3 R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河南中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单片机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0级计科班 学号:2010180042 学生姓名:郭文珠 指导教师:谢志豪 2013年11月13日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这次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当中,掌握系统总体设计的流程,方案的论证,选择,实施与完善。通过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控制、测试的全过程,提高对单片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在完成工程项目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自己的查阅资料,语言表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温度控制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都有分厂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多方面对温度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单片机进行温度的调节就具备很高的可靠性[1]。 国内外现状 国外对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行指进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2]。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3]。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4]。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可靠性差等缺点[5]。在今后的温控系统的研究中会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准确,更加稳定可靠。 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解决的具体问题或实现的基本功能,研究中的重难点分析、实用性及创新性分析,预期达到的成果等。不得低于800字): 计划实现的基本功能 温度控制系统主要是完成温度信号采集、处理、显示等功能[6]。设 计叙述了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的设计以 及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在硬件设计上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 采集,把温度转成变化的电压,然后由放大器将信号放大,通过转化器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学院(部)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生姓名郭鹏 学号 13 指导教师(签字) 前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传统的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温度,不仅测量时间长、读数不方便、精度不够高而且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于是我们提出,测温电路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外界温度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将温度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到比较有利于我们测量的温度范围,然后利用A/D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后通过编程让FPGA实现8位二进制数与BCD码之间的转化,实现温度的显示;并利用比较器来实现对放大电压信号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控制;再者还加载了报警装置,使它的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

本设计是采用了温度的测量、信号放大、A/D转换、温度的显示、温度的控制、报警装置六部分来具体实现上述目的。 目录 摘要与设计要求 (4) 第一章:系统概述 (5) 第二章: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 (5) 1) 方案选择 (5) 2)设计原理与参考电路 (6) 1 放大电路 (6) 2 低通滤波电路 (7) 3 温度控制电路 (8) 4 报警电路 (9) 5 A/D转换器 (10)

6 译码电路 (11) 第三章:系统综述、总体电路图 (14) 第四章: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元器件明细表 (15) 收获与体会,存在的问题等 (16)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摘要: 利用传感器对于外界的温度信号进行收集,收集到的信号通过集成运算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过A/D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间的转换,再通过FPGA编程所实现的功能将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实现温度测量过程。放大的信号可以与所预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如果超出预定范围,则自动实现声光报警功能,实现温度控制过程。 关键字:温度测量温度控制信号放大 A/D转换声光报警 设计要求: 1. 测量温度范围为200C~1650C,精度 0.50C; 2. 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 3. 控制温度连续可调; 4. 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

基于热电偶的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燕山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热电偶的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

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 2011年6 月26 日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评审意见表

目录 第1章摘要 (2) 第2章引言 (2) 第3章电路结构设计 (2) 3.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2) 3.2 冷端补偿电路设计 (5) 3.3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6) 第4章参数设计及运算 (8) 4.1 补偿电路的计算 (8) 4.2 运算放大器的计算 (9) 4.3 仿真器仿真图示 (10) 心得体会 (12) 参考文献 (13)

第一章摘要 本文所要设计的是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具有冷端补偿的热电偶测温。 所要设计包括三部分,热电偶,冷端补偿,运算放大器。热电偶选用的为K型热电偶,补偿采用是桥式补偿电路,运算放大器则用的是运放比例较大而输出阻抗比较小的仪器仪表放大器。 第二章引言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是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温度测量中,热点偶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测量围广,精度高,惯性小和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等许多优点。另外,由于热电偶是一种有源传感器,测量时不需外加电源,使用十分方便,所以常被用作测量炉子,管道的气体或液体的温度及固体的表面温度。热电偶作为一种温度传感器,热电偶通常和显示仪表,记录仪表和电子调节器配套使用。热电偶可以直接测量各种生产中从0℃到1300℃围的液体蒸汽和气体介质以及固体的表面温度。 第三章电路结构设计 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是一次仪表,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组成闭合回路,当接合点两端的温度不同,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也称为补偿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安阳师范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学号:101102041 学生姓名:刘亚敏 指导老师:李建法 日期:2011/12/14

目录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1 -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 1 - 三、总体设计思想.......................................... - 1 -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 1 -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 2 - 六、总体电路:............................................ - 6 - 七、仿真结果:............................................ - 6 - 八、实际测量数据分析...................................... - 7 - 九、设计感想.............................................. - 7 - 附录1:元器件清单......................................... - 8 - 附录2:参考文献........................................... - 8 -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1引言 (2) 1.1问题的提出…………………………………………………………… (2) 1.1.1什么是温度控制…………………………………………………………… (2) 1.2设计目的…………………………………………………………… (2) 2设计方案 (3) 2.1硬件设计方案…………………………………………………………… (3) 2.2软件设计方案…………………………………………………………… (3) 3硬件设计 (5) 3.1主控制部分AT89S51的设计方案 (5) 3.2温度采集模块…………………………………………………………… (7) 3.3显示模块…………………………………………………………… (7) 4软件设计 (9) 4.1温度采集…………………………………………………………… (9) 4.2键盘输入…………………………………………………………… (10) 4.3 LCD显

示…………………………………………………………… (11) 5总结 (12) 6参考文献 (15) 附录1设计原理图 (14) 附录2设计程序 (15)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温度是工业生产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与之相关的各种温度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领域。温度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过程控制,有些工艺过程对其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 1.1.1什么是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系统由温控器和热电偶组成,热电偶检测温度并转换成电信号传给温控器,温控器根据所设定的温度发出控制信号,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上限停止加热系统或开启降温系统,低于设定温度下线停止降温系统或开启加热系统。 1.2设计目的 本设计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温度信号由温度芯片DS18B20采集,并以数字信号的方式传送给单片机。由键盘输入预设温度,比较实际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再由单片机做出相应的处理已以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

pt100温度测量电路图(电子发烧友)

PT100与热敏电阻相反,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电阻值越小 pt100温度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PT100是一种稳定性和线性都比较好的铂丝热电阻传感器,可以工作在 -200℃ 至650℃ 的范围.本电路选择其工作在 -19℃ 至500℃ 范围. 整个电路分为两部分,一是传感器前置放大电路,一是单片机 A/D 转换和显示,控制,软件非线性校正等部分. 前置放大部分原理图如下: 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接入非常简单,从系统的 5V 供电端仅仅通过一支 3K92 的电阻就连接到 PT100 了.这种接法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非线性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单片机的软件校正作为后盾,因此就简化了传感器的接入方式. 按照 PT100 的参数,其在0℃ 到500℃ 的区间内,电阻值为 100 至 280.9Ω,我们按照其串联分压的揭发,使用公式: Vcc/(PT100+3K92)* PT100 = 输出电压(mV),可以计算出其在整百℃时的输出电压,见下面的表格:

单片机的 10 位 A/D 在满度量程下,最大显示为 1023 字,为了得到 PT100 传感器输出电压在显示 500 字时的单片机 A/D 转换输入电压,必须对传感器的原始输出电压进行放大,计算公式为:(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 mV/℃ ) ,(Vcc=系统供电=5V),可以得到放大倍数为 10.466 。 关于放大倍数的说明:有热心的用户朋友询问,按照 (500/1023 * Vcc)/传感器两端电压不能得到 10.466 的结果,而是得到 11.635 的结果。实际上,500 个字的理想值是无法靠电路本身自然得到的,自然得到的数字仅仅为 450 个字,因此,公式中的500℃ 在实际计算时的取值是 450 而不是 500 。450/1023*5/(0.33442-0.12438)≈10.47 。其实,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关键是要按照传感器的mV/℃ 为依据而不是以被测温度值为依据,我们看看加上非线性校正系数:10.47*1.1117=11.639499 ,这样,热心朋友的计算结果就吻合了。 运算放大器分为两级,后级固定放大 5 倍(原理图中 12K/3K+1=5),前级放大为:10.465922/5=2.0931844 倍,为了防止调整时的元器件及其他偏差,使用了一只精密微调电位器对放大倍数进行细调,可以保证比较准确地调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数(原理图中 10K/(8K2+Rw)+1)。 通常,在温度测量电路里,都会有一个“调零”和另一个“调满度”电位器,以方便调整传感器在“零度”及“满度”时的正确显示问题。本电路没有采用两只电位器是因为只要“零度”调整准确了,就可以保证整个工作范围的正确显示,当然也包括满度时的最大显示问题了。 那么,电路中对“零度”是如何处理的呢?它是由单片机程序中把这个“零度”数字直接减掉就是了,在整个工作范围内,程序都会自动减掉“零度”值之后再作为有效数值来使用。 当供电电压发生偏差后,是否会引起传感器输入的变化进而影响准确度呢?供电变化后,必然引起流过传感器的电流发生变化,也就会使传感器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可是,以此同时,单片机的供电也是在同步地接受到这种供电变化的,当单片机的 A/D 基准使用供电电压时,就意味着测量基准也在同步同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只要参数选择得当,系统供电的变化在 20% 之内时,就不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通常单片机系统并不允许供电有过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在温度测量电路中的要求。)

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测控电路课程设计_____ 题目名称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_ 学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 月1日

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光机电一体化方向11(1-2) 姓名关汉记 学号3111002392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设计内容 (1)详细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差动放大器工作原理及调零过程; (2)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Matlab,用Matlab画出测温放大电路温度-电压关系曲线及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3)详细分析电路中滞回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对温控电路的作用和影响; (4)计算差动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计算所实现电路的滞回门限宽度; (5)详细分析测温电桥的工作原理; (6)分析如何设定温度控制点。 2、电路仿真 根据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工作原理,选用相应软件实现电路的仿真,并画出电路各点的信号波形,观察电桥输出、差动放大器输出及比较器输出信号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3、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布局PCB板,使用热转印或者曝光方法制作电路板,根据系统原理图及所选择的元件及参数,购买相应元器件,完成电路焊接、调试。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1、完成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讨论与分析,制作与调试,演示与答辩,提交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电路原理图设计; 2、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3、电路参数计算与分析; 4、电路原理仿真; 5、电路制作、调试; 6、撰写设计报告; 7、实物演示与答辩。 四、课程设计进程安排 序号课程设计各阶段内容地点起止日期 1 布置设计安排;讲授设计内容;说明设计要求待定13.12.23 上午 2 方案设计、分析与比较实验楼 1-412 13.12.23 下午 3 确定方案和电路参数,理论计算、分析与仿真实验楼 1-412 13.12.24 4 绘制电路原理图;电路制作、调试;实验楼 1-412 13.12.25 5 撰写设计报告;实验楼 1-412 13.12.26 6 实物演示、答辩、成绩评定实验楼 1-412 13.12.27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雄等编。测控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 2.赵负图主编,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 3.刘征宇主编,线性放大器应用手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4.蔡锦福等编,运算放大器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 5.7. 5.自编,测控电路设计型实验任务书.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3年12月20日指导教师签名:计划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0日系主任签名:主管院长签名:

温度测量控制技术

温度测量控制技术 一、目的 1. 学会使用触点温度计,掌握恒温槽的控制技术。 2. 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其安装和使用方法。 3. 测绘恒温槽的灵敏度曲线。 二、仪器和试剂 玻璃缸恒温槽和超级恒温槽各一套(浴槽、加热器、触点温度计、电子继电器、搅拌器、精密温度计) 三、原理 许多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一般采用恒温水浴来获得恒温条件,恒温槽是常用的一种以液体为介质的恒温装置,恒温槽包括玻璃缸恒温槽和超级恒温槽。 1.恒温槽的结构 讲解本实验所用玻璃缸恒温槽装置,超级恒温槽的结构。 恒温槽一般由浴槽、温度调节器(水银接点温度计)、继电器、加热器、搅拌器和温度计组成。当浴槽的温度低于恒定温度时,温度调节器通过继电器的作用,使加热器加热;当浴槽的温度高于所恒定的温度时即停止加热。因此,浴槽温度在一微小的区间内波动,而置于浴槽中的系统,温度也被限制在相应的微小区间内而达到恒温的要求。 恒温槽各部分设备介绍如下: ⑴浴槽当控温范围在室温附近时,浴槽常用玻璃槽,便于观察系统的变化情况,浴槽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而定。在常温下,多采用水作为恒温介质。为避免水分蒸发,当温度高于50℃时,常在水面上加一层石蜡油。 ⑵加热器常用加热器(如电阻丝等)。要求加热器惰性小、导热性好、面积大、功率适当。加热器的功率大小会影响温度控制的灵敏度。 ⑶温度计恒温槽中常以一支0.1℃分度的温度计测量浴槽的温度。 ⑷搅拌器搅拌器以马达带动,常采用调压器调节其搅拌速率,要求搅拌器工作时,震动小、噪声低、能连续运转。搅拌器应安装在加热器的上方或附近,以使加热的液体及时分散,混合均匀。 ⑸温度调节器它是决定恒温槽加热或停止加热的一个自动开关,用于调节恒温槽所要求控制的温度。实验室中常用水银接点温度计(又称水银触点温度计)水银接点温度计下半部为一普通水银温度计,但底部有一固定的金属丝与接点温度计中的水银相连接;在毛细管上部也有一金属丝,借助磁铁转动螺丝杆,可以随意调节改金属丝的上下位置。螺杆的标铁和上部温度标尺相配合可粗略估计所需控制的温度。 浴槽升温时,接点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上升,当达到所需恒定的温度时,就与上方的金属丝接触;温度降低时与金属丝断开。通过两引出导线与继电器相连,达到控制加热器回路的断路或通路。 水银接点温度计只能作为温度的调节器,不能作为温度的指示器,恒温槽的温度由精密温度计指示。 水银接点温度计控温精度通常是±0.1℃。当要求更高精度时,可选用控温精度更高的温度调节

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

1 前言 温度和湿度的检测和控制是许多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不论是货品仓库、生产车间,都需要有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然而温度和湿度却是最不易保障的指标,针对这一情况,研制可靠且实用的温度和湿度检测与控制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温湿度的检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温湿度的高低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由于温湿度的检测控制不当,可能使我们导致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生产车间温度与湿度的监测工作,但传统的方法过于粗糙,通过人工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这种人工测试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且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目前,在低温条件下(通常指100℃以下),温湿度的测量已经相对成熟。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但人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数字单片机技术入手,一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对于国外对温湿度检测的研究,从复杂模拟量检测到现在的数字智能化检测越发的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对于温湿度研究,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为体积小、操作简单、量程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湿度传感器除电阻式、电容式湿敏元件之外,还有电解质离子型湿敏元件、重量型湿敏元件(利用感湿膜重量的变化来改变振荡频率)、光强型湿敏元件、声表面波湿敏元件等。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抗污染性差,在检测环境湿度时,湿敏元件要长期暴露在待测环境中,很容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 2002年Sensiron公司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SHT10型智能化温度/温度传感器,体积与火柴头相近。它们不仅能准确测量相对温度,还能测量温度和露点。测量相对温度的围是0~100%,分辨力达0.03%RH,最高精度为±2%RH。测量温度的围是-40℃~

热电阻的测温电路

Pt100热电阻的测温电路 [摘要]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热电阻大都由纯金属材料制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铂和铜,此外,现在已开始采用镍、锰和铑等材料制造热电阻。 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在温度检测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这种传感器比较适用。目前较为广泛的热电阻材料为铂、铜、镍等,它们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温度范围宽、加工容易等特点。用于测量-200℃~+500℃范围内的温度。 温度测量系统应用广泛,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从降低开放成本扩大适用范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出发,设计一种以Pt100铂热电阻为温度信号采集元件的传感器温度测量系统。才测量系统不但可以测量室内的温度,还可以测量液体等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电路设计简单实用。 [关键字] 传感器 Pt100热电阻温度测量

目录 1 前言 (4) 1.1 传感器概况 (4) 1.2 设计目的 (7) 2 设计要求 (8) 2.1 设计内容 (8) 2.2 设计要求 (9) 3 原器件清单 (10) 4 Pt100热电阻的测温电路 (11) 4.1 总体电路图 (11) 4.2 工作原理 (11) 5 Pt100热电阻测温电路的原理及实现 (12) 5.1 测温电路的工作原理 (12) 5.2 测温电路的实现 (14) 5.3 测量结果及结果分析 (15) 6 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16) 6.1 制作过程 (16) 6.2 注意事项 (17) 7 总结 (18) 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