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

13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
13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

金堂县城乡建设局金堂县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指南

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

一、前置条件

二、项目概述

1、办理窗口:县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城乡建设局24号窗口

2、法定时限:15个工作日

3、承诺时限:10个工作日

4、专家评审核查时限:5个工作日

5、是否收费:不收费

6、窗口电话:(028)84922061

7、投诉电话:(028)84922661

三、法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发布单位: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7日,适用条款和内容:第二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抗干扰设施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2、《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67号〕,发布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03年4月1日,适用条款和内容: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县级以上地震工作部门同意,并采取下列措施后,方可建设:(一)增建抗干扰工程,确保地震监测设施发挥正常工作效能。所增加的工程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二)拆迁地震监测设施,由地震监测设施使用单位负责办理拆迁手续,建设单位负责拆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全部费用。在新的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正常开展工作满1年后,原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方可拆除;因建设工作确需提前拆除的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的,应当由建设单位报国务院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批准。拆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国土、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审批手续。

四、办理程序

第一步:申请人向县建设局窗口提交申请材料,材料齐全无误的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二步:窗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然后组织县防震减灾局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审核申报书》进行审核,并在4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审核意见。

第三步:对符合办理条件的,自作出决定之日通知申请人领取《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审核批复》

第四步:申请人持《受理通知书》到建设局窗口领取《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审核批复》。

五、申请材料

1、符合申请条件的工程项目立项批准文件、项目平面图(核验原件,收复印件一份);

2、单位组织机构代码(核验原件,收复印件一份);

3、《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审核申请表》(窗口领取,填写后原件一式四份)。

六、收费标准及依据

不收费

七、备注

所有复印件用A4纸(图纸除外),并加盖报送单位或原件存放处公章并注明“此件与原件一致”字样;

八、行政审批年检或年审

九、事项类型(以法制办审定为准)

行政许可

十、网上预审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邱锐联系电话:(028)84922061

联系地址:金堂县迎宾大道一段388号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法规类别】地震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67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01.30 【实施日期】2003.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67号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已经2002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00三年一月三十日 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国家、省、市(州)、县(市、区)及企业和单位内部的地震台(站)、地震观测站(点)、地震遥测台网以及与地震监测有关的设施、设备。本规定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一定范围内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地震工作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各级国土、建设、公安、交通、水利、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四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震GPS观测站(点)及其附属设施; (六)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五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

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措施研究

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措施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相比 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的地震台站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也不例外。本文主要针对地震台站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对策来展开分析,在对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最后从地震台站的角度入手来提出加强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地震监测;设施;观测环境;保护 前言 在1998年3月时,我国第一部规范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与地震灾害预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压法》,下文简称《防震减灾法》,随着该法律的实施,这也预示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随着相关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与落实,有关部门领导的执法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相关的执法队伍建设、地震部门等也都得到了充实,就连社会各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我国防震减灾法律建设起步时间较晚,且整体的基础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1、观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任何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都是在得到准确、及时、连续的地震监测资料基础上实现的,而工作人员要实现对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其就必须要重视监测资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地震监测是分析震情趋势、进行地震速报的关键依据,但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则需要有良好监测环境与设备才能实现,所以为了保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就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基本条件的保护,因为一旦设备与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将会直接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 2、监测环境遭受破坏后产生的影响 2.1会对区域性地震监测预报系统造成破坏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某一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环境被破坏,那么不仅会造成台站资料的销毁,而且还会直接失去一个分析地震预报的参照点,这在时间上与空间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旦遭到破坏,其不但会影响该区域地震趋势的准确分析,甚至还会造成严重损失。 2.2会降低地震台站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地震台站的主要作用是分析预报与地震监测,当然也需要向上级部门上交相关的监测资料。如果地震监测环境遭受破坏,那么该区域所监测到的信息就会损失价值,而一旦工作人员使用这些资料来进行研究与地震分析,其就一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其次,由于其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信息,那么该台站就会失去自身价值。 2.3会导致环境无法排除干扰成分 监测环境干扰会比监测设施遭受破坏还要难发现,这是因为地震监测环境受到干扰之后,虽然相关的监测仪器不会立即停止工作,且数据也不会中断,但受干扰之后的数据会出现异常状态,即会与地震前兆信息结合到一起,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地震预报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2】。因此加强对监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3、当前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现状 3.1国家重视

环境法律法规汇总

环境法律法规名录大全 国际公约 1人类环境宣言1972-6-5 2内罗毕宣言1982-5-18 321世纪议程1992-4-3 4国际清洁生产宣言1998-9-29 5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6-10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12-10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0-7-23 8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9-9-11 9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0生物多样性公约 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3-12 12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1-5-1 13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95-9-22 14防治荒漠化的公约 15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6-25 16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11-23 17关于《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和《1 992年国际油污赔偿基金公约议定书》2000年修正案生效的公告2003-11-11 18京都议定书

环保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1999-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摘录)199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8-3 7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1990-11-5 8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1997- 9关于加强乡镇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10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1999-7-8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1990-7-10 12铁路环境保护规定1997- 13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1991-5-1 14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0-12-21 15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6-12-2 16电子工业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6-6-18 17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0-6-1 18建材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1986-2- 19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4-1-1 20轻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暂行条例1981-6-4 21冶金工业环境管理若干规定 22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10-1 23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1999-

简述地震的危害和救助

简述地震的危害和救助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震灾严重,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灾害的损失触目惊心。 那地震都会出现那些灾害呢? 一般分为原生灾害(直接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原生灾害外,还会带来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而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人的心理创伤等社会性灾害称为诱发灾害。 对此,我们理应时刻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面临地震灾害时,我们才能准确应对。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底层建筑可以尽快有序撤离至开阔场地,并抱头下蹲。高层建筑应尽快缩小目标并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 比如此刻正在教室内,那么我们应该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在操场或室外或者已跑到室外,可迅速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折回教室去。 若是在家中,要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若是在公共场所,听从指挥,保持距离,有序离开,避免出现踩踏事故发生,并尽快赶赴避难场所。 假如不幸被困之后,我们应如何自救呢? 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题注】国务院令第140号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 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 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 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章名】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 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 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八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 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6号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7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公布,自 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2011年7月29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运行、地震灾害防御基础工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地震应急准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防震减灾新技术推广应用、地震群测群防等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部署、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本级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建设、民政、财政、教育、卫生、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公安、科技、广电、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上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水平。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应急救援需要的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施、新装备。 第七条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本省防震减灾宣传周。 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506030.html,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白箐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05期 摘要: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 性地震突然发生时,大地震动,致使房屋崩塌,人员伤亡,甚至能够摧毁整座城市。在地震过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的次生灾害对人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提前监测到的,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地震监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震动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难以抚慰的伤痛。地震无法避免,只能预防。地震监测系统是做好防震预防工作的基础,保护地震监测系统,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环境不受破坏和干扰,提供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地震监测信息,是进行地震提前预报、震情监视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地震。 1 地震的监测和预防 地震的预防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检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前兆异常活动的监测和数据收集。目前地震的监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性监测,一种是群众性监测。专业性监测是指国家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使用各种检测仪器(水位仪、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等)来检测地震前兆中的微观信息。群众性监测则是人民群众根据观测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是否异常活动等现象,来观察地震前兆中的宏观现象。地震监测预报是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1.1 地震监测系统的组成 地震监测系统由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组成。由一定数量建立在固定地点的地震台和一个专门负责地震业务管理的部门,实行对目标区域地震活动情况的长期监测,是固定台网。而流动台网则是为了满足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学的需要,或者在某处区域内发生地震以后,为了监视地震区域以及相邻区域内的地震情况,临时建立的地震台和地震处理中心。 1.2 地震监测使用的方式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的一切异常现象,由于地球底板活动的复杂性,导致了地震前兆也具有变化多端、多种情况综合的特点。经过国家统一的规定和规范,将地震前兆现象分为以

地震的形成及危害

地震的危害(英文) 2014-5-10 21:20:58 Earthquakes are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events on earth, and their results can be terrifying. A severe earthquake may release energy 10,000 times as great as that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Rock movements during an earthquake can make rivers change their course. Earthquakes can trigger landslides that cause great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Large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ocean can create a series of huge, destructive waves called tsunamis (pronounced tsoo nah meez) that flood coasts for many miles. Earthquakes almost never kill people directly. Instead, many deaths and injuries in earthquakes result from falling objects and the collapse of buildings, bridges, and other structures. Fire resulting from broken gas or power lines is another major danger during a quake. Spills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re also a concern during an earthquake. The force of an earthquake depends on how much rock breaks and how far it shifts. Powerful earthquakes can shake firm ground violently for great distances. During

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

中国地震局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设11个职能司(室)。 (一)办公室 办公室:组织全局性重大会议与活动;负责起草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负责督促重要部署、领导批示及会议决定的贯彻落实;负责新闻宣传,指导地震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管理中国地震局网站;负责政务信息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国有资产工作,编制机关预决算,管理机关经费;负责局机关及指导京区单位安全保卫、消防、人防、房产、社会事务等工作;负责政务与震情值班、文电、电子政务、档案、信访、机要、保密、密码、信息安全、会议计划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发展与财务司、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 政策法规司:拟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组织开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指导地震系统开展政策研究;拟订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全局性重要文稿起草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组织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工作;负责对地震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承办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应诉工作;承担防震减灾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管理地震标准化和地震计量工作。 发展与财务司:负责国家防震减灾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负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改革;拟订发展与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负责预算、决算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负责防震减灾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管理;负责监管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费,组织财务稽察;负责国库支付和日常财务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监管;负责防震减灾行业统计工作;负责监管国有资产经营性活动。 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负责制订地震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参与地震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组织管理重点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指导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地震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负责科技保密工作;协助科技委开展工作,承担科技委办公室日常事务;负责联系地震学会;归口管理学术期刊;归口管理地震科技外事工作;负责双边、多边及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国际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智力引进、国(境)外破坏性地震快速反应和境外地震台网建设;牵头协调国际救援行动涉外工作。 (三)人事教育司 人事教育司:指导地震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组织编制防震减灾人才发展规划;拟订地震系统人事管理制度;负责地震系统干部队伍宏观管理及省级地震局、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承办局管干部的考核、任免、监督,参与巡视工作;负责系统参公人员管理;管理系统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劳动工资、保险、奖励、人员招录、专技人员职称评聘和专家工作;指导省级以下地震工作机构的相应工作;负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管理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局属高等院校;负责局机关干部人事工作。

地震监测系统

GIS地震探测系统 一、概述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的构造分为三层:即中心层地核、中间层地幔、外层地壳; 1.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极圈层。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岩石圈是它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地幔多以流体形式的岩浆等物质存在 3.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体的,所以又称外核液体圈。内核,是固体的,主要由铁、镍组成,又称内核固体圈。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下图为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图: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面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他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做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做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做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源深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 【 -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doc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2016年修订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整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1994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0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八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 干扰源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见附表1、附表2、附表3;未列入有关附表的铁路、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发电厂、建筑群、无线电发射装置等其他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第三章保护措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的分

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编制说明

国家强制性标准 《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 编制说明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准确测定出地震的大小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一、修订的必要性 震级的测定是地震监测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涉及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评估、震害防御、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我国于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该标准针对模拟记录的特点,规定了面波震级的测定方法,并将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该国家标准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地震观测系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是根据当时地震台网的实际工作情况,该标准将郭履灿和庞明虎提出的以北京地震台为基准的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用地震面波两水平向质点运动最大值测定。面波震级容易测定,适于表示5.0到8.0级地震的

大小,对于5.0以下地震会低估地震的大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出现“震级饱和”现象。 为了规范震级测定,1967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会议上,IASEI向全世界推荐了震级测定公式,国际地震中心(ISC)、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等国际机构和国家都采用了IASPEI推荐的震级公式,使得不同机构测定的震级一致性较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都没有采用IASPEI推荐的震级,使我国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际上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存在0.2的差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有新进展 国内外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2000年以后,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开始测定矩震级M W。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它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理想的物理量。 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年制订了“USGS地震震级的测定与发布策略”(USGS Earthquake Magnitude Policy)的管理规定,从2002年1月18日起执行。在该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地震台网在日常工作要测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

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7、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8、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地震监测业务管理平台系统

地震监测业务管理平台系统 地震监测业务管理平台 地震监测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的总体目标, 就是对各类型的监测台站、地 震台网及各种监测业务进行统一平台管理, 实现运维管理、 观测业务、 观测数据信息服务的统一管理和直观化展示, 从而使管理者可以对信息进行直观、方便、快捷的管理, 真正实现规范化统一管理的目 标。系统依托网络平台为基础, 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地震监测业务管理平台, 提供日常中心台站运维管理、观测 业务、观测数据一站式管理。 完全符合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国家十五前兆数 据等行业数据规范; 兼容国内外标准数据流服务、前兆十五数据通讯协 议; 与数字地震台网系统 J OPE NS 、 国家前兆十 五数据库 系统等友好、无逢对接; 兼容多种行业主流地震监测设备管理功能; 引进了地震台站监控单元概念,实现智能化、自动 化、分布式监控及管理台站观 测设备。 地震监测运维管理平台 (PC 客户端/移动手机客户端) 坊钓贯 视幔益控 心” 众” *a 富`心也 ,还 ," '" .舫.盗.邕.拧.., , .".. .".. .... - ... 丸宜.. "田 ,的 0 凇. , " " " (') (') (') (') (') (') (') (') , .. -· - .... 可 震 , . 霉 惆龟 ... ·- " 亏 " = ,_r _-_,, ., 一星 竺 .J 二 t 二 .字 . 一 · 餐[纳兆]台站俸效故霞 2小时卿 鲨 l!I 电 瀑 O 限 安中心小零 测震 鲨震 酌兆 胃[粕亢 l 台站.败放障 正寓 2 小射躺 ,, 瑾纣小掌 正霄 胃[鹤兆]台站簪咬故赡 2小时晌 O 渴享实翰中字 胃(纳和 台站网 Ill 断开 江霄 2 小厨鹤 0 厥置l 弓叠 断开 畏[倡震]臼贴网络断升 mm 2小射鹃 O 石良小孝 断开 胃[剽震]台站网络断开 2小呵粕 0 云蕾村委 胃[奄瀑l 台站电瀑断开 正寓 2 小射麟l O 扈喟I 弓委 嘶开 O J\一幅筐掌佼 正霄 : @ O :; >;- :.' ?. O 巳 只 专业地震监测系统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