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兵车行原文

【兵车行】兵车行原文
【兵车行】兵车行原文

【兵车行】兵车行原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

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gān):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

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还(hái)

边庭:边疆。

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况复:更何况。

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

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行役的人。

敢:岂敢,怎么敢。

且如:就如。

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官府。

比邻:近邻。

青海头:即青海边。兵车行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烦冤:愁烦冤屈。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兵车行的诗意/兵车行的意思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

声。

兵车行赏析

作品题材: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体诗一般采用四言,如《诗》中的诸多篇目都采用四言,著名的如《关雎》、《蒹葭》等。

《杜臆》: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周礼》有兵车之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②。牵衣顿足拦道哭④,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叙送别悲楚之状,乃纪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纪言。辚辚,众车之声。萧萧,鸣不喧哗。行人,

行役之人。)

①《诗》:“有车辚辚。”又:“萧萧马鸣。”又:“行人彭彭。”《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②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魏文帝诗:“妻子牵衣袂。”③《楚辞》:“蒙世俗之尘埃。”【钱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元和郡县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以与便门相对,因名,汉武帝造。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秦始皇造。皆架渭水。《一统志》:便桥,唐时名咸阳桥。④何逊诗:“儿女牵衣位。”《国策》:张仪说秦,顿足徒裼。《酷吏传》:路温舒顿足而叹。

⑤《北山移文》:“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过者问行人①,行人但云点行频②。或从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营田④。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⑤。边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开边意未已⑦。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⑧,干村万落生荆杞⑨。纵有健妇把锄犁⑩,禾生陇亩无东西(11)。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12)。

(次提过者行人,设为问答,而以“君不闻”数语作收应。曰防河、曰营田、曰戍边,所谓点行频也。开边未已,讥当日之穷兵。至于村落萧条,夫征妇耕,则民不聊生可知。本言秦兵,而兼及山东,见无地不行役矣。)

①古乐府词:“观者盈道旁。”②师氏曰: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③【钱笺】《旧唐书》: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围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④《唐·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杜臆》:营田,乃戍卒备吐蕃者。⑤《韩非子》:里正与伍老。《海录碎事》:唐制,凡百户为一里,里置正一人。《二仪实录》: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周武帝裁为襆头。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揖甲也。韩驹曰:归来头已白,又屯戍边疆,言役使无已时也。《史记》:中国扰乱,诸秦所徙戍边者皆复去。⑥《后汉书》:“卧鼓边庭。”《史记·蔡泽传》:“流血成川。”《杜臆》:《唐鉴》:天宝六载,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帝不快。董延光自请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不克。八载,帝使哥舒翰攻拔之,士卒死者数万,故有“边城流血”等语。

⑦【钱笺】唐人诗称明皇多云武皇,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少事武皇帝”,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班固曰:武帝广开三边。谢灵运诗:“辞殚意未已。”⑧《汉书》:汉家自有制度。黄希曰:古所谓山东,即今之河北晋地是也。今所谓山东,古之齐地,青齐是也。阎若豫曰:此谓华山以东,不指泰山之东,亦不指太行之东。秦时,河山以东,强国六,皆山东地。《十道四蕃志》:

关以东七道,凡二百一十六州。《杜臆》云:隋得天下,改郡为州,唐又改州为郡,凡一百九十二郡。曰州,仍旧名也,曰二百州,已尽天下矣。阎若璩曰:旧注云,山东者,太行山之东,非也。《通鉴》:秦孝公时,河山以东,强国六。胡三省注云:河自龙门上口,南抵华阴而东流,秦国在河之西。山自鸟鼠同穴,连延为长安南山,至于太华,秦国在山之西。韩、魏、赵、齐、楚、燕六国,皆在河山以东。又考:贾谊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可见自秦之外,皆谓之山东矣。⑨《世说》:陆士衡入洛,次河南惬师逆旅。妪曰:“此东数十里无村落。”阮藉诗:“堂上生荆杞。

”【邵注】兵乱地荒,尽生荆棘拘杞。⑩王彦辅曰:健妇耕,则夫远征可知。古乐府:“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王粲诗:“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11)《史记》:“项羽起陇亩之中。”师氏曰:疆竭不修,故东西莫辨。《史记正义》:“南

北为阡,东西为陌。”(三)《杜臆》:秦兵,即关中之兵,正此时点行者。因坚劲耐战,故驱之尤迫。今驱负来者为兵,直弃之耳,与犬鸡何异。《孔丛子》:秦兵将至。骆宾王诗:“龙庭但苦战。”《左传》:“行出犬鸡。”

长者虽有问①,役夫敢伸恨②?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③。县官急索租④,租税从何出⑤?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⑥。生女犹得嫁比邻⑦,生男埋没随百草⑧。君不见,青海头⑨,古来自骨无人收⑩。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嗽(11)。

(再提长者役夫,申明问答,而以“君不见”数语作总结。未休戍卒,应上开边未已。租税何出,应上村落荆杞。生男四语,因前爷娘妻子送别,而为此永诀之词,青海鬼哭,则驱民锋镐之祸,至此极矣。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①《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②《左传》:“呼役夫。”③戴暠诗:“召募取关西。”【鹤注】《通鉴》:天宝九载冬十二月,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击吐蕃,克五城,拔树敦城。④《汉·食货志》:县官当衣租食税而已。《史记·索隐》:谓国家为县官者,畿内县即国都,王者官天下,故曰官也。⑤《严助传》: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朱注】名隶征伐,则当免其租税矣。今以远戍之身,复督其家之输赋,岂可得哉。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⑥陈琳诗:“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汉卫皇后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⑦孔融书:“州里比邻,知之最早。”《周礼·族师》:“五家为比。”又《遂人》:“五家为邻。”⑧庾信《哀江南赋》:“身名埋没。”江淹诗:“零落被百草。”⑨《哥舒翰传》: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龙驹岛,以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蕾不敢近青海。《水经注》:金城郡南有湟水,出塞外,又东南经卑禾羌海,世谓之青

海。《旧唐书》:吐谷浑有青海,周回八九百里。高宗龙朔三年,为吐著所并。仪凤中,李敬玄与吐著战,败于青海。开元中,王君■、张景顺、张忠亮、崔希逸、皇甫维明、王忠嗣,先后破吐蕃,皆在青海西。⑩梁横吹曲:“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11)《左传》:夏父弗忌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鲍照诗:“烦冤荒陇侧。”后汉陈宠为大守,洛阳城每阴雨,常有哭声。晋歌曲:天阴不作雨。汉乐府:“呜声何啾啾。”【周注】啾啾,犹言卿卿,呜咽声也。单复曰: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调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吁!为人君而有穷兵黩武之心者,亦当为之侧然兴悯,惕然知戒矣。

王道俊《杜诗博议》:王深父云:时方用兵吐蕃,故托汉武事为刺,此说是也,黄鹤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丧师沪南,制大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前,故

有”牵衣顿足”等语。按:明皇季年,穷兵吐蕃,征戍驿骚,内郡几遍,当时点行愁怨者不独征南一役,故公托为征夫自诉之词,以讥切之。若云惧杨国忠贵盛而诡其词于关西,则尤不然。太白《古风》云:“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壮士,南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位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已明刺之矣,太白胡独不畏国忠耶?

蔡宽大曰: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生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颠》但咏鸡,大抵类此。甚有并其题而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虽李太白亦不免此。唯老杜《兵车行》、《悲青权》、《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海宁周甸曰:少陵值唐运中衰,其音响节奏,骎骎变《风》、变《雅》,与《骚》同功。唐非无诗,求能仰窥圣作,

稗益世教,如少陵者,鲜矣。

胡应磷曰:六朝七言古诗,通章尚用平韵转声,七字成句,读未大畅。至于唐人,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三五错综,而又加以开因,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体,至是大备矣,又曰:少陵不效四言,不仿《离骚》,不用乐府旧题,是此老胸中壁立处。兵车行然风骚、乐府遗意,杜往往得之,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俱相去悬远。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又云:乐府则大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倘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例如见。张王欲以拙胜,所谓差之厘毫;温李欲以巧胜,所谓谬以千里。

兵车行的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

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丌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亍点行频。 戒仍十亏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不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巫。 君丌闻汉家山东事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戓,被驱丌异犬不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甲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仍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丌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句注释 1. 行: 本是乐府歌曲丨癿一种体裁。 兵车行: 是杜甫自创癿乐府新题。 1 / 12

2. 辚(ln)辚: 车行走时癿声音。 3. 萧萧: 马蹄声。 4. 行人: 仍军出征癿人。 5. 耶娘妻子: 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癿幵称。 仍军癿人既有十几岁癿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癿成年人,所以送行癿人有出征者癿父母,也有妻子呾孩子。 耶,同爷,父亲。 6. 咸阳桥: 又叨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癿大桥。 7. 干(gān): 冲。 8. 过者: 路过癿人。 这里指诗人自巪。 9. 点行频: 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兵车行》原文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三、《兵车行》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高中语文兵车行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将.就将.领将.进酒将.错就错 B.伉.俪扛.活抗.生素慷.慨激昂 C.纤.巧忏.悔歼.灭战安土重迁. D.幽.咽悠.扬幼.稚病怨天尤.人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跑步 B.被驱不异.犬与鸡异,不同 C.纵.有健妇把锄犁纵,即使 D.生女犹得嫁比.邻比,到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或,有人 B.长者虽.有问虽,即使 C.且.如今年冬且,况且 D.行人但.云点行频但,只是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行人 ..弓箭各在腰 B.尘埃 ..不见咸阳桥 C.汉家山东 ..二百州 D.耶娘妻子 ..走相送

答案:B 5.把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1)拉着衣角跺着脚拦路哭泣,哭声震天动地直冲云霄。 (2)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扶犁耕种,田里的庄稼还是杂乱不成行。 6.将下面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他是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 (2)“歌、行、引(吟)”是我国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我们学过的《兵车行》等。 答案:(1)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 (2)古代诗歌自由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I i 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 i 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 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 2.教师配乐诵读 3.学生自由朗读 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 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学生读,评价) 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 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 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干----------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词连用,点出了亲人的痛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兵车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 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 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 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 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 大规模战争, 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 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 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 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 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 诗歌 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 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 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 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 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 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 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

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 语文版必修2

《兵车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 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

兵车行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作品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也作“耶娘”大众翻译为前),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译文注释: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 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9.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10.但云:只说11.点行(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12.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13.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15.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17.还(hái)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24.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26.况复:更何况。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30.敢:岂敢,怎么敢。31.且如:就如。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33.县官:官府。34.比邻:近邻。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36.烦冤:愁烦冤屈。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

兵车行-带拼音

兵b īn ɡ车ch ē行h án ɡ 杜d ù 甫f ǔ 车ch ē 辚l ín 辚l ín ,马m ǎ 萧xi āo 萧xi āo ,行x ín ɡ 人r én 弓ɡōn ɡ 箭ji àn 各ɡè 在z ài 腰y āo 。 耶y ē 娘ni án ɡ 妻q ī 子zi 走z ǒu 相xi ān ɡ 送s òn ɡ ,尘ch én 埃āi 不b ú 见ji àn 咸xi án 阳y án ɡ 桥qi áo 。 牵qi ān 衣y ī 顿d ùn 足z ú 拦l án 道d ào 哭k ū ,哭k ū 声sh ēn ɡ 直zh í 上sh àn ɡ 干ɡān 云y ún 霄xi āo ! 道d ào 旁p án ɡ 过ɡu ò 者zh ě 问w èn 行x ín ɡ 人r én ,行x ín ɡ 人r én 但d àn 云y ún 点di ǎn 行x ín ɡ 频p ín 。 或hu ò 从c ón ɡ 十sh í 五w ǔ 北b ěi 防f án ɡ 河h é ,便bi àn 至zh ì 四s ì 十sh í 西x ī 营y ín ɡ 田ti án 。 去q ù 时sh í 里l ǐ 正zh èn ɡ 与y ǔ 裹ɡu ǒ 头t óu ,归ɡu ī 来l ái 头tou 白b ái 还h ái 戍sh ù 边bi ān !

边bi ān 亭t ín ɡ 流li ú 血xu è 成ch én ɡ 海h ǎi 水shu ǐ ,武w ǔ 皇hu án ɡ 开k āi 边bi ān 意y ì 未w èi 已y ǐ 。 君j ūn 不b ù 闻w én ,汉h àn 家ji ā 山sh ān 东d ōn ɡ 二èr 百b ǎi 州zh ōu ,千qi ān 村c ūn 万w àn 落lu ò 生sh ēn ɡ 荆j īn ɡ 杞q ǐ ! 纵z òn ɡ 有y ǒu 健ji àn 妇f ù 把b ǎ 锄ch ú 犁l í ,禾h é 生sh ēn ɡ 陇l ǒn ɡ 亩m ǔ 无w ú 东d ōn ɡ 西xi 。 况ku àn ɡ 复f ù 秦q ín 兵b īn ɡ 耐n ài 苦k ǔ 战zh àn ,被b èi 驱q ū 不b ú 异y ì 犬qu ǎn 与y ǔ 鸡j ī 。 长zh án ɡ 者zh ě 虽su ī 有y ǒu 问w èn ,役y ì 夫f ū 敢ɡǎn 申sh ēn 恨h èn ? 且qi ě 如r ú 今j īn 年ni án 冬d ōn ɡ ,未w èi 休xi ū 关ɡu ān 西x ī 卒z ú 。 县xi àn 官ɡu ān 急j í 索su ǒ 租z ū ,租z ū 税shu ì 从c ón ɡ 何h é 出ch ū ? 信x ìn 知zh ī 生sh ēn ɡ 男n án 恶è , 反?f ǎn 是sh ì 生sh ēn ɡ 女n ǚ 好h ǎo 。

高中语文《杜甫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 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 《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 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 府新题创作《兵车行》 ,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 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千云霄。 ”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 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 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 、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 ,极形象地表 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 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 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 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 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 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 “或从十五北防 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 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 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 “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 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

《兵车行》阅读训练

《兵车行》阅读训练 兵车行唐栋 六月的喀嘲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襄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 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 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 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 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 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漫慢开过河。磨磨蹭蹲,上官星的病……我想 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江刻,冰抉撞击着车体,水 从门縫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 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 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窒,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 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 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倾刻就落满一层雪。 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 又紅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 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 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 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諍地注视 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 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扫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