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实验指导书

材料分析实验指导书
材料分析实验指导书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指导书

使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20

开课周:3~6周

材料科学实验室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定性鉴定的光谱方法

(综合实验第一部分)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综合5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回顾吸收光谱知识,学习利用吸收光谱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纯度的检查:2.了解溶剂的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溶剂:3.学会UV-4501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吸收光谱——以不同波长的光依次通过一定浓度的被测物质,并分别测定每个波长的吸光度。以波λ为横坐标,吸光皮A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为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综合知识回顾

紫外光谱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波段

远紫外10-200nm

近紫外200-400nm

400一一800nm 0.75um一1000um

产生机理

分子吸收紫外辐射后

引起的外层电子跃迁。分子吸收可见光后

引起的外层电子跃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引起

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

跃迁

研究对象

电子光谱

不饱和有机物,特别是共轭

体系有机物

电子光谱

无机物

振一转光谱。

分子振动过程中伴随偶极

矩变化的化合物

(利用紫外光谱可对有机物进行鉴定及结构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图形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当不同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发色团。它们的吸收光谱的形状就大体相似,所以该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紫外光谱对共轭体系的研究,如利用分子中共轭程度采确定未知物的结构有独特的优点。所以紫外光谱是对有机物进行定性鉴定及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本实验主要完成以下几个内容:

1.定性分析(未知芳香族化合物的鉴定):.

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标准比较法:测绘未知试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并同标准试样的光谱图进行比较。当浓度和溶剂相同时,如果两者的图谱相同(曲线形状、吸收峰数目、入max和εmax)说明两者是同一化合物。

2.纯物质中杂质的检查:

一些在紫外光区无吸收的物质,如果其中有微量的对紫外光具有高吸收系数的杂质也可定量的检出。如乙醇中杂质苯的检查,纯乙醇在200-400 nm无吸收如果乙醇中含微量苯,则可测到:200 nm强吸收(ε=8000)255nm弱吸收(ε=215,群峰)。

3.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对化合物吸收峰的波长、强度、形状以及精细结构都有影响。

极性溶剂有助于n →π* 跃迁向短波移动:π→π*跃迁向长波移动:并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完全消失,所以实验中分别以极性不同的正己烷、乙醇、水为溶剂,了解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三、仪器与试剂:

1.UV-4501S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带盖石英比色皿:容量瓶若干:

2.试剂:苯甲酸、无水乙醇、正已烷、去离子水、水杨酸、丙酮等。

四、实验步骤:

1.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光路示意图(图1-1):

(1) 光源:氘灯、溴钨灯。光谱范围在190一1100 nm;

(2) 单色器:作用是将连续光源分光,分离山所需的足够窄波段的光束:

(3) 吸收池:

(4) 检测器:光电管。

图1-1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光路图

2.仪器操作方法:

(1) 打开外设电脑,点击UV-4501S图标,开仪器主机。(等待灯预热及仪器自检约10分钟)。

计算机显示“就绪”:

(2) 进入“波长扫描”“0K”:

(3) 设置参数:

(4)“启动”计算机自动描绘出吸收曲线并给出入max ,A;

3.试样制备及测定:

(1)定性分析;领取未知试样的溶液,以去离子水为参比,用1cm石英比色皿,

在220—360nm范围内测吸收光谱。

(2)乙醇中杂质苯的检出:以纯乙醇为参比液,以含杂质乙醇为试液,在220—

280nm范围测绘紫外吸收光谱。

(3)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异亚丙基丙酮的正己烷、氯仿、乙醇、水溶液等的配制取四只100mL容量瓶各注入10LlL的异亚丙基丙酮,然后分别用正己烷、氯仿、乙醇、水稀秆到刻度,摇匀。以相应的溶剂作参比液,测绘各溶液的吸收光谱。异亚丙基丙酮的结构为:

五、结果与讨论:

1.记录未知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的条件(波段、A),确定峰值波长,并计算εmax,较与标准图谱进行比较,确定化合物名称。

水杨酸的参数:C = 15mg/L A=ε · C mol/L · L cm

入max = 231.5 nm , A=0.7504 , ε1 = 8420 mo1-1·cm-1·L

入max = 296.5 nm , A=0.4090 , ε2 = 4520 mol-1·cm-1·L

2.记录乙醇试样吸收光谱及实验条件,根据吸收光谱确定是否有苯吸收峰,峰值波长多少?

(纯乙醇CH3-CH2OH是饱和醇,在200 —400 nm无吸收)

苯在紫外区有三个吸收带

π→π*180-184 nm ε=47000 —60000 (远紫外意义不大)

π→π*200-204 nm ε=8000 (在远紫外末端也不常用)

π→π*230-270 nm ε=204 (弱吸收的带π→π*是苯环精细结构或苯带,常用

于识别芳香族化合物)。

3.分别记录不同溶剂中丁酮和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及实验条件,比较吸收峰的变化,了解溶剂的极性对吸收曲线的波长、强度的影响。

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

1,本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光谱纯或经提纯处理:

2。石英比色皿每换一种溶液或溶剂必须清洗干净,并用被测液荡洗三次。

3.注意仪器开关顺序:先开外设计算机,再开仪器主机。关时相反。

七、思考题:

1.试样溶液浓度过大或过小,对测量有何影响?应如何调整?

2.为什么溶剂极性增大,n—n·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紫移,而n—n·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则发生红移?

附录:

水杨酸化学名称邻羟基苯甲酸,俗称柳酸。本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味微甜,后转不适。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在空气中稳定。比重1.483。熔点158~161℃。难溶于冷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松节油和沸水。76℃升华,有解热镇痛作用。本晶可用作食品防腐剂、染料中间体、消毒剂、医药软膏、阿司匹林生产,也可作为香料生产原料。

(综合实验第二部分)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法(综合5学时)一、实验目的

掌握荧光法测定特定有机物含量的基本原理。.了解普通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并能简单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B2是含多共轭环的有机物,具有较强的荧光物质,并且在低浓度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浓度呈正比:

I i =k c

基此,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维生素B2的荧光强度,然后以荧光强度对维生素B2浓度作标准曲线,再测定未知浓度维生素B2的荧光强度,把它代入标准曲线方程求出其浓度。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WGY-10型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1000 mL(或其它容量)容量瓶2只,100 mL 的容量瓶若干支,1 mL的吸量管1支。

2.试剂

(1)市售维生素B2药片若干:

(2)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

(1)用电子天平测量少量维生素B2,用蒸馏水配置成确定含量的标准溶液,注意浓度范围控制在10-4 g L-1左右,不要太浓。

(2)在300~600 nm范围内扫描维生素B2标准溶液激发光谱;在400~700 nm范

围内扫描其荧光发射光谱。

(3)尝试调节标准液的PH值,重新测量荧光光谱,记录数据;

(4)尝试使用不同溶剂配置维生素B2,重新测量,考察溶剂的影响;

(4)更换固体粉末夹具,将少量维生素B2的粉末安放在固体样品支架上。(5)测量维生素B2在固体状态下的荧光光谱

(6)在计算机导出以上各谱图数据,比较液体和固体荧光光谱的特点。

四、注意事项

1. 维生素B2的浓度不要太高。

2. 实验结束后,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关闭电源顺序是否正确。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维生素B2具有较强荧光?

2. 荧光分光光度计有哪些部件组成?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通常不重叠?

4.荧光光谱的激发峰与紫外吸收峰有什么联系?

5. 哪些因素可能会对有机物的荧光产生影响?

七、附录

维生素B2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味微苦;溶液易变质,在碱性溶液中或遇光变质更速。本品在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比旋度避光操作。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碳酸盐的氢氧化钾溶液(取氢氧化钾20g,加无醛乙醇制成20%的溶液,放置过夜后,吸取上清液,加无醛乙醇稀释成0.1mol/L,经标定后,再精密量取18ml,加新沸过的冷水至100ml,摇匀)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mg的溶液,依法测定,并严格控制温度,比旋度为-120度至-140度。

维生素B2水溶性较低,但在碱性溶液中容易溶解,在强酸溶液中稳定,光照及紫外照射引起不可逆的分解。核黄素在机体中有递氢的作用,并是机体中一些重要的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发现历史 1879年英国著名化学家布鲁斯发现牛奶的上层乳清中存在一种黄绿色的荧光色素,他们用各种方法提取,试图发现其化学本质,都没有成功。几十年中,尽管世界许多科学家从不同来源的动植物都发现这种黄色物质,但都无法识别。1933年,美国科学家哥尔倍格等从1000多公斤牛奶中得到18毫克这种物质,后来人们因为其分子式上有一个核糖醇,命名为核黄素。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1.7mg。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请增加摄取量。

7、与维生素B6、维生素C及烟酸一起作用,效果最佳。成年人每日吃1两动物肝可满足需要;成年人每日吃约2斤黄豆,或3棵生菜,或3~4只鲜香菇即可满足需要。食物来源:奶类制品、动物肝脏与肾脏、蛋黄、鳝鱼、胡萝卜、酿造酵母、香菇、紫菜、鱼、芹菜、橘子、柑、橙等

实验三有机物红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5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苯甲酸、山梨酸、蔗糖的红外光谱特征,掌握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鉴定方法:

2.熟悉溴化钾压片法制样:

3.熟悉红外光谱仪使用方法;

4.了解未知有机物结构测定的综合过程。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JIj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 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

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 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 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6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

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山梨酸、苯甲酸的标准红外线光谱如图2—1、2-2所示。

三、仪器与试剂

1,红外分光光度计(FT_IR200美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2.压片机;玛瑙研钵;红外灯;干燥器:不锈钢刮刀。3.试剂KBr(AR):山梨酸(AR)、苯甲酸(AR)、蔗糖(AR)。

四、实验步骤

(一)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

图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构成示意图

(二)上机操作步骤

1、开机

A、打开仪器光学台的电源开关;

B、打开计算机电源,检查仪器工作状态。

2、收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A、设定光谱收集参数

B、收集样品的红外光谱

放入样品在样品架上固定好,确认后按”OK"。计算机自动收集样品的谱图信息。

3、在计算机内对红外光谱谱图的处理

A、单击”Absorbance:”按钮,将收集到的样品的光谱从%TRANSMITANCE形

式转换成吸光度的形式:

B、单击"Au Bsln”(automatic baseline)按钮进行基线校正;窗口出现两条谱线,

其中红色的为经基线校正之后的谱线:

C、在谱图上标注吸收峰的位置.

4、打印出该未知样品的谱图

5、.标准谱库检索

(三)样品的制备:

溴化钾压片法是将1-2 oS试样与200mg则纯溴化钾研细混匀.置于模具中,用(5--10)*l07MPa压力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试样和KBr都应干燥处理,研磨到粒度小于2ll m,以免散射光。KBr在4000--400cm-1光区不产生吸收,因此可测绘全波段光谱图.

将2—4mg苯甲酸放在玛瑙研钵中,加200 —400mg干燥的KBr粉末,混合均匀,使其粒度在2.0 μm (通过250目筛孔)以下,用不锈钢刮刀移取200 mg混合粉末于模具中,用(5--10)*l07MPa压力压成透明薄片,然后放在光路中进行测试的方法。

用同样方法制得山梨酸的锭片。

五、数据处理

1.解析谱图

比较苯甲酸、山梨酸,蔗糖三张红外光谱图,解析图谱,指出主要吸收峰的归宿,确定未知物的结构。

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

1.制备试样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红外图谱的准确性,对固体样品经研磨后也应随时注意防止吸水,否则压出的片子易沾在模具上。

2.仪器注意防震、防潮、防腐蚀。

七、思考题

1。分别说明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和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影响基团振动频率的因素有哪些?这对于由红外光谱推断分子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3.考虑实际面对未知有机物时可以先做那些测定,以便综合红外谱测定结果达到目的?

实验四混合有机物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谱(演示,5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混合液中待定组分的含量,掌握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折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定量测定咖啡因传统分忻方法是采用萃取分光光度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混合液中各组分分离,若流速和泵的压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恒定的,测定它们在色谱图上的保留时间t R(或保留距离)和峰而积A后,可直接用t R定性,用峰面积作为定量测定的参数,采用工作曲线法(即外标法)测定特定组分的在混合液中的含量。

测定特定谱峰信号的检测器(在本实验中)实际上就是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其原理见UV光谱实验。根据实验条件和兴趣,同学可选用如下几中方案:(1)先测定纯咖啡因的UV谱,再根据特征吸收峰选好色谱检测信号,将已配制的浓度不同的咖啡因标准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色谱图,选择峰面积或峰高等参数为变量,绘制工作曲线;然后将饮料中的咖啡因与其它组分(如:单宁酸、咖啡酸、蔗糖,维生素等)分离后,在工作曲线中标定出饮料中待测咖啡因的含量。同时可以尝试归一化法;

(2)选用苯,苯甲酸,水杨酸等常见化合物作为混合液,结合UV谱,先测出各自特征吸收峰,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它们混合液中特定组分的含量,方法同上,可选用工作曲线法或归一化法。

三、仪器和试剂

1.高效液相色谱仪,UV(254nm)检测器

2.色谱柱:ODS(n--C18)柱

3.超声波发生器或水泵

4.注射器:50 μL ·

5.容量瓶:100 mL,25 mL若干。

6.移液管:2mL、4mL,8mL。

7.咖啡因标准试剂:待测饮料试液/或其它常见芳香族衍生物

8 流动相:30%甲醇+ 80%水,1L;制备前,光调节水的PH≈3.5,进入色谱系

统前,用超声波

发生器或水泵脱气5min。

四、实验步骤

1.标准储备液的配制:准确称取25.0 mg咖啡因标准试剂,用配制的流动相溶解,转入1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2.用标准储备液配质量浓皮分别为25 μg/ml,50 μg/mL,750 μg/mL,100μg/mL,1250 μg/mL的系列标准溶液.

3.启动泵,打开检测器,设置泵的流速为2.3mL/min,检测器的灵敏度设在0.08AUFS,打开记录仪,将纸速设在l cm/min.当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约5~10min,记录仪上基线稳定后,开始进样。

4.将进样阀放在装载(LOAD)位时,用注射器取25 μL浓度最低的标准样(比进样阀上定量管多5μL以上),注入进样阀中。

5.将进样阀从装载(LOAD)位转向进样0NJECT)位.同时按标记钮(MARKER),使在记录纸上打上

进样信号。

6.当咖啡因色谱峰出完后,按照4—5步骤连续操作2次,使最低浓度标准试液获得3张色谱图。

7.按标准试液浓度增加的顺序,按步骤4~6操作,使每一种标准样获得3个数据。

8.取2mL咖啡饮料试液放人25mL容量瓶中(或取5m入茶液放人50mL容量瓶中),分别用流动

相稀释至刻度.

9.按步骤4~6操作,分析饮料试液(咖啡或茶)。

五、结果处理

1.用长度表示保留时间(保留距离),测定标样色谱。图上进样信号与色谱峰极大值之间的距离。

2.根据标准试样色谱图中的保留数据,找到并标出咖啡或茶样色谱图中对应咖啡因的色谱峰

3 记录每一张色谱图上的峰面积,并对每一个样品求出平均值。

4.用标准试样的数据作峰面积A对质量浓度p(mg/mL)的工作曲线。

5.从工作曲线上求得咖啡或茶中咖啡因的质量浓度(mg/m1),(注意步骤9的稀释),

六.问题讨论

1.解释用反相柱n—℃18测定咖啡因的理论基础。

2.在本实验中,用峰高h为定量基础的校正曲线能否得咖啡因的精确结果? 3.思考归一化法的可行性和特点。

##################################################################### 每次实验完成后,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格式规范、文字清楚整齐,语言简洁扼要。可参考范例的书写格式,最重要的是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实验

实验项目数 4 总学时20

专业年级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级

姓名

学号

教师张明昕讲师

总成绩

日期2014 年月日

实验一

题目XXXXXXX (综合性)

时间: 地点: 学时数: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N

CH 3

N H 3C

CH 3

+

实验指导书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绘—溴化钾压片法制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熟悉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应用领域。 3、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时粉末样品的制备及红外透射光谱测试方法。 4、熟悉化合物不同基团的红外吸收频率范围.学会用标准数据库进行图谱检索 及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的分子光谱。当化合物受到红外光照射,化合物中某个化学键的振动或转动频率与红外光频率相当时,就会吸收光能,并引起分子永久偶极矩的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频率的透射光强度减弱。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振动频率不同,会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光,检测并记录透过光强度与波数(1/cm)或波长的关系曲线,就可得到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反映了分子化学键的特征吸收频率,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定量测定。 根据实验技术和应用的不同,我们将红外光划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2.5μm;13158~40001/cm),中红外区(2.5~25μm;4000~4001/cm)和远红外区(25~1000μm;400~101/cm)。分子振动伴随转动大多在中红外区,一般的红外光谱都在此波数区间进行检测。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系统五部分组成。红外光经迈克尔逊干涉仪照射样品后,再经检测器将检测到的信号以干涉图的形式送往计算机,进行傅立叶变换的数学处理,最后得到红外光谱图。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波数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材料科学、生物学、物理、环境科学、煤结构研究、橡胶工业、石油工业(石油勘探、润滑油、石油分析等)、矿物鉴定、商检、质检、海关、汽车、珠宝、国防科学、农业、食品、生物医学、生物化学、药学、无机和配位化学基础研究、半导体材料、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物证检验等)、气象科学、染织工业、日用化工、原子能科学技术、产品质量监控(远距离光信号光谱测量:实时监控、遥感监测等)等众多方面。 三、仪器和试剂 1、Nicolet 5700 FT-IR红外光谱仪(美国尼高力公司) 2、压片机(日本岛津公司) 3、压片模具(日本岛津公司) 4、玛瑙研钵(日本岛津公司) 5、KBr粉末(光谱纯,美国尼高力公司) 6、苯甲酸(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样品的制备(溴化钾压片法)

实训指导书4.3进货数据分析图表

实训指导书4.3进货数据分析图表 【实训目的】 掌握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的方法;掌握使用图形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实训内容】 任务1: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 任务2:使用图形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 【实训资料】 山东海弘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进货数据分析图表资料如下: 任务1: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 山东海弘家纺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8月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请根据采购业务表相关资料,完成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的操作。 采购业务表资料: 任务2:使用图形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 山东海弘家纺股份有限公司需要使用图形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任务一所完成的数据透视表,完成使用图形对进货数据进行分析的操作。

【实训准备】 准备实训素材、教学素材、任务单、实训室、2016版office软件 【实训要求】 根据任务要求,完成以上任务操作。 【操作步骤】 任务1: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 ※操作指导 1-1使用数据透视表对进货数据按商品进行分析 (1)新建工作表 打开“进销存管理”工作簿,单击按钮,新建一张工作表,然后将该工作表重命名为“商品进货分析”。 (2)输入标题 选择区域A1:E1,转到“开始”选项卡,在“对齐方式”功能组中单击按钮 ,合并该区域,在该区域内输入“商品进货分析”,在“字体功能组”中设置字体为“微软雅黑”,字号为“20”,在“单元格”功能组中单击“格 式”按钮的行高,设置行高为“40”。点击按钮,选择双底框线,选中区域A1:E1,右击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点击填充按钮,选择图案颜色,图案样式,点击确定。 (3)输入日期 选择区域A2:E2,合并并居中。输入“2017-08”,设置字体为“Arial”,字号为“12”,行高为“20”。然后选择区域A2:E2,右击,点击“设置单元格格式”选项,在“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点击“数字”按钮,在“分类”列表框中选择“日期”,在“类型”列表框中选择“2012年3月”格式,单击“确定”按钮,关闭对话框,即完成对日期格式的设置,日期显示为“2017年8月”。 (4)创建数据透视表 选择单元格A3,在“插入”选项卡中选择“表格”功能组中的“数据透视表”按钮,弹出“创建数据透视表”对话框,在“请选择要分析的数据”中勾选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指导书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性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应用《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高分子材料压制成型和注射成型实验,制得的高分子材料试样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掌握常用塑料的压制成型和注射成型工艺流程,了解影响塑料制品性能的因素,初步锻炼学生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 1、塑料压制成型: (1)熟练操作开炼机、高速混合机、平板硫化仪成型设备,操作步骤见附录1; (2)制备出塑料试样。 2、塑料注射成型: (1)了解实验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操作步骤见附录2; (2)了解注射成型设备对制品性质的影响; (3)掌握如何根据聚合物的性质,确定注射成型机料筒温度和模具温度; (4)制备出塑料试样。 3、塑料制品拉伸性能测试: (1)掌握电子拉力机测定塑料拉伸试样的基本操作,操作步骤见附录3; (2)依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出各种力学参数(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 4、塑料制品硬度测试:利用邵氏A型硬度计测定试样的硬度,操作步骤见附录4; 5、塑料制品导电性测试:利用高阻仪测定试样的表面电阻。测试时,将充分放电后的试样,接入仪器测量端,调整仪器,加上实验电压一分钟,读取电阻的指示值。 三、实验原理 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尤其是热塑性塑料)可以通过压制和注射成型。 压制是板材成型的重要方法,其工艺过程包括下列工序:(1)混合:按照一定配方称量各组分,按照一定的加料顺序,将各组分加入到高速分散机中进行几何分散;(2)双辊塑炼拉片:用双辊开炼机使混合物料熔融混合塑化,得到片材;(3)压制:把片材放入恒温压制模具中预热、加温、加压,使片材熔融塑化,然后冷却定型成板材。正确选择和调节压制温度、压力、时间以及制品的冷却程度是控制板材性能的工艺措施。通常在不影响制品性能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压制温度,降低成型压力,缩短成型周期对提高生产效率是行之有效的;但过高的温度、过长的加热时间会加剧树脂降解和熔料外溢,致使制品的各方面性能变劣。 注射成型亦称注射模塑或注塑,是热塑性塑料的一种重要成型方法。注射成型是将塑料(一般为粒料)在注射成型机的料筒内加热溶化,当呈流动状态时,熔融塑料在柱塞或螺杆的加压下被压缩并向前移动,进而通过塑料筒前端的喷嘴以很快的速度注入温度较低的闭合

VPI上机实验指导书-学生.pdf

VPI 光纤通信仿真实验指导书

2014‐ 4‐ 20

目录 实验一光传输系统的组成 (2) 实验二LD的光谱与噪声特性 (10) 实验三LD调制特性 (12) 实验四MZM工作原理 (14) 实验五ASK信号调制 (16) 实验六PSK信号 (18) 实验七光纤的损耗与色散 (20) 实验八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23) 实验九光纤中的受激散射 (25) 实验十光接收机 (28) 实验十一误码率与接收机灵敏度 (31) 实验十二相干光接收机 (33) 实验十三信号的损伤与补偿算法 (38) 实验十四无源光网络的组成 (41) 实验十五掺铒光纤放大器 (43) 实验十六前向纠错码 (45) 1

实验一光传输系统的组成 1.实验目的 ●熟悉VPI TransmissionMaker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基本特性。 2.仿真模块与系统 仿真模块包括Tx_OOK(内部包含LaserCW、ModulatorDiffMz_DSM、PRBS、CoderDriver_OOK)、Signal Analyzer、FiberNLS和Rx_OOK等模块,仿真系 统如图所示: 图一、光发射机的组成(包含光信号分析仪) 图二、光通信系统的组成(包含了信号分析仪)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 搭建上述系统 搭建光发射机的具体步骤如下: ● 从 Resources 资源列表库中选择 TC Modules >Optical

2

Source>LaserCW.vtms,将 LaserCW.vtms 拖拉到工作区主界面中。 ●选择TC Modules >Optical Modulators >ModulatorDiffMz_DSM.vtms,将 ModulatorDiffMz_DSM.vtms拖到工作区主界面下。注意:一般情况下,VPI 软件默认设置下,器件的端口之间的连接不会自动连接,需要手动对应的连接起来。当然可以设置为自动连接:选择工具栏中的Macros下拉列表下的 Link Components。 ●选择TC Modules >Information & Coding,将PRBS.vtms和 CoderDriver_OOK.vtms 依次拖到工作区主界面下。 ●连接各器件,并保存文件。搭建 光传输系统的具体步骤如下: ●从Resources资源列表库中选择TC Modules >Transmitters>Tx_OOK.vtmg, 将Tx_OOK.vtmg拖拉到工作区主界面中。点击右键菜单>look inside可以看到其内部组成与图1相同。(注:有若干后缀名为vtms的元器件组成的子系 统可以保存为后缀名为vtmg的子系统模块,以供直接使用。) ●从Resources资源列表库中选择TC Modules >Fibers>FiberNLS.vtms,将 FiberNLS.vtms 拖拉到工作区主界面中。 ●从Resources资源列表库中选择TC Modules >Receivers>Rx_OOK.vtmg,将Rx_OOK.vtmg 拖拉到工作区主界面中。 ●连接各器件,并保存文件 3.2 查看和编辑全局变量的参数 全局变量的参数设置是对所有的VPI仿真都相同,当你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工程时,你必须定义全局仿真参数,这些全局参数对仿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在仿真中对与之相关的每个器件都有影响,而且它们在系统的设计阶段就能决定系统的工作速率、精度、内存需要量。双击工作区的空白区域,将出现全局参数设置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设置参数如下: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统计量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N 有效 22 22 22 缺失 均值 1116.82 747.86 2336.41 中值 727.50 530.50 1499.50 方差 1031026.918 399673.838 4536136.444 百分位数 25 304.25 239.75 596.25 50 727.50 530.50 1499.50 75 1893.50 1197.00 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 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 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5.00 0 . 56788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2 )W 检验 结果:在Shapiro-Wilk 检验结果972.00 w ,p=0.174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习题1.5 5 多维正态数据的统计量 数据:

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指导书 【试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验证并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Excel和SPSS中的实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原理、基本条件、实现步骤、结果的内涵等问题。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任务和条件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试验内容】 Excel和SPSS中的统计分析功能,包括: 1、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包括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数据透视表与分类汇总、制作频数分布表和绘制各种统计图。计算描述统计量,选择适合的描述统计量反映统计数据的集中和离中趋势。 2、SPSS的参数检验,包括单样本的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配对样本的T检验。 3、SPSS的方差分析。 4、相关与回归分析,包括Excel及SPSS中相关系数的计算、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各种检验指标的给出、线性拟合图的制作等问题。 【实验要求】 1、按学校要求的试验报告格式打印。 2、用WORD文档输出,宋体,5号。 实验一、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实验介绍 统计分析工作是以通过实验或调查收集到数据为起点的,有了统计数据之后,首先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我们如何能知道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它们有哪些特点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

先粗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点,考虑到数据的代表值,数据的分散程度以及数据的分布形态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呈现。方法之一就是统计分组,即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所得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或分类。统计分组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编制数据次数分布,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数据分组或分类;通常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面对数据可以通过基本的统计量来刻画数值结果,而通过次数分布表或次数分布图来直观地了解这些信息。 1.2 实验目的 分别掌握SPSS和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显示,并利用描述统计分析的功能,能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等集中趋势指标和方差等变异指标;并能绘制统计图表。 1.3 实验内容 1) 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显示及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1) 描述统计 (2) 频次分析 2) 使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 (1) 描述统计 (2) 频次分析 1.4 实验准备 电脑、SPSS 11.0 1数据分析工具。 实验1: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材料硬度测定(综合性) 一、实验内容 1.金属布氏硬度实验。 2.金属洛氏硬度实验。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金属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硬度试验方法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 三、实验条件及要求 (一)实验条件 1.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和显维硬度计,读数放大镜,标准硬度块。 2.推荐试样用材:灰铸铁、经调质处理的45钢、淬火低温回火的T10钢。 (二)要求 制备试样过程中不得使试样因冷、热加工影响试验面原来的硬度。试验面应为光滑的平面,不应有氧化皮及污物,测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时试验面的粗糙度Ra≤0.8μm。 试验时,应保证试验力垂直作用于试验面上,保证试验面不产生变形、挠曲和振动。试验应在10~35℃温度范围内进行。 不同硬度试验对试样及试验操作尚有具体要求。 四、实验相关知识点 1.硬度试验原理。 2.对试样的要求。 3.硬度试验方法的选择。 4.各种硬度计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试验数据的获得。 6.不同硬度试验方法的关系。 五、实验实施步骤 (一)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金属布氏硬度值是单位压痕表面积所承受的外力。

1.试验规范的选择 布氏硬度试验时应根据测试材料的硬度和试样厚度选择试验规范,即压头材料与直径、F/D2值、试验力F及试验力保持时间t。 (1)压头材料与直径的选择压头为硬质合金球。 球体直径D的选择按GB/T231.1-2009《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有五种,即10mm、5mm、2.5mm、2mm和1mm。压头直径可根据试样厚度选择,见压头直径、压痕平均直径与试样最小厚度关系表。选择压头直径时,在试样厚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用10mm球体作压头,以便得到较大的压痕,使所测的硬度值具有代表性和重复性,从而更充分地反映出金属的平均硬度。 (2)F/D2、试验力F及试验力的选择 F/D2比值有七种:30、15、10、5、2.5、1.25和1,其值主要根据试验材料的种类及其硬度范围来选择。 球体直径D和F/D2比值确定后,试验力F也就确定了。 试验须保证压痕直径d在(0.24~0.6)D范围内,试样厚度为压痕深度的10倍以上。 (3)试验力保持时间t的选择试验力保持时间t主要根据试样材料的硬度来选择。黑色金属:t=10~15s;有色金属:t=(30±2)s;<35HBW的材料:t=(60±2)s。 2.布氏硬度试验过程 (1)试验前,应使用与试样硬度相近的二等标准布氏硬度块对硬度计进行校对,即在硬度块上不同部位测试五个点的硬度,取其平均值,其值不超过标准硬度块硬度值的±3%方可进行试验,否则应对硬度计进行调整、修理。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试样安放在试验机工作台上,转动手轮使工作台慢慢上升,使试样与压头紧密接触,直至手轮与螺母产生相对滑动。同时应保证试验过程中试验力作用方向与试验面垂直,试样不发生倾斜、移动、振动。 启动按钮开关,在施力指示灯亮的同时迅速拧紧压紧螺钉,使圆盘随曲柄一起回转,直至自动反向转动为止,施力指示灯熄灭。从施力指示灯亮到熄灭的时间为试验力保持时间,转动手轮取下试样。 (3)用读数显微镜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测量出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d1 。

SAS软件运用实验指导书

数据分析 实验指导书 理学院实验中心数学专业实验室编写

实验一SAS系统的使用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SAS系统,熟练掌握SAS数据集的建立及一些必要的SAS语句。 【实验内容】 1. 启动SAS系统,熟悉各个菜单的内容;在编辑窗口、日志窗口、输出窗口之间切换。 2. 建立数据集 表1 Name Sex Math Chinese English Alice f908591 Tom m958784 Jenny f939083 Mike m808580 Fred m848589 Kate f978382 Alex m929091 Cook m757876 Bennie f827984 Hellen f857484 Wincelet f908287 Butt m778179 Geoge m868582 Tod m898484 Chris f898487 Janet f866587 1)通过编辑程序将表1读入数据集sasuser.score; 2)将下面记事本中的数据读入SAS数据集,变量名为code name scale share price: 000096 广聚能源8500 0.059 1000 13.27 000099 中信海直6000 0.028 2000 14.2 000150 ST麦科特12600 -0.003 1500 7.12 000151 中成股份10500 0.026 1300 10.08 000153 新力药业2500 0.056 2000 22.75

3)将下面Excel表格中的数据导入SAS数据集work.gnp; name x1 x2 x3 x4 x5 x6 北京190.33 43.77 7.93 60.54 49.01 90.4 天津135.2 36.4 10.47 44.16 36.49 3.94 河北95.21 22.83 9.3 22.44 22.81 2.8 山西104.78 25.11 6.46 9.89 18.17 3.25 内蒙古128.41 27.63 8.94 12.58 23.99 3.27 辽宁145.68 32.83 17.79 27.29 39.09 3.47 吉林159.37 33.38 18.37 11.81 25.29 5.22 黑龙江116.22 29.57 13.24 13.76 21.75 6.04 上海221.11 38.64 12.53 115.65 50.82 5.89 江苏144.98 29.12 11.67 42.6 27.3 5.74 浙江169.92 32.75 21.72 47.12 34.35 5 安徽153.11 23.09 15.62 23.54 18.18 6.39 福建144.92 21.26 16.96 19.52 21.75 6.73 江西140.54 21.59 17.64 19.19 15.97 4.94 山东115.84 30.76 12.2 33.1 33.77 3.85 河南101.18 23.26 8.46 20.2 20.5 4.3 湖北140.64 28.26 12.35 18.53 20.95 6.23 湖南164.02 24.74 13.63 22.2 18.06 6.04 广东182.55 20.52 18.32 42.4 36.97 11.68 广西139.08 18.47 14.68 13.41 20.66 3.85 四川137.8 20.74 11.07 17.74 16.49 4.39 贵州121.67 21.53 12.58 14.49 12.18 4.57 云南124.27 19.81 8.89 14.22 15.53 3.03 陕西106.02 20.56 10.94 10.11 18 3.29 甘肃95.65 16.82 5.7 6.03 12.36 4.49 青海107.12 16.45 8.98 5.4 8.78 5.93 宁夏113.74 24.11 6.46 9.61 22.92 2.53 新疆123.24 38 13.72 4.64 17.77 5.75 4)使用VIEWTABLE格式新建数据集earn,输入如表所示数据Year earn 1981 125000 1982 136000 1983 122350 1984 65200 1985 844600 1986 255000 1987 265000 1988 280000 1989 136000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王连琪郑洁徐兴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形工艺》介绍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等方面的知识,为配合教材达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能理性认识材料成形的方法,拟定了铸造、锻压、焊接实验。 一铸造性能实验 实验1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定 1.1 实验目的: 1)测定铸造合金成分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2)测定浇注温度对该合金流动性的影响。 1.2 实验的基本原理 流动性是铸造合金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对铸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如补缩、冷隔、浇不足等。为了获得优质铸件就必须对流动性加以研究。 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定义为液态金属本身充满铸型的能力,它与合金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合金的流动性与合金的充型能力是两个概念。合金的充型能力是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由于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很多,很难对各种合金在不同铸造条件下的充型能力进行比较。所以,常常用固定条件下所测得的合金流动性来表示合金的充型能力。 1.3 实验合金与试样 1)纯铝和铸铝102。 2)试样—取一箱一件螺旋形试样如图1.1 通过实验研究成分对流动性的影响。取纯Al和ZL102合金在相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试样,进行比较。在实验时,要求铸型相同(透气性、紧实度等)和过热温度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研究温度对合金流动性的影响,纯Al和ZL102合金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浇注螺旋形式样,比较螺旋式样的长度。 1.4 实验设备与材料 1)熔化设备:坩埚电阻炉两台或感应电炉石墨坩埚两个 2)合金材料:工业纯Al 铸铝102 3)铸型:三副模板、三副砂箱、造型型砂及制型工具 4)热电偶(镍铬-镍硅)两支及毫伏表 5)去气剂:氯化锌

最新食品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指导课件

食品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指导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佳

2016年5月

实验一苦味饮料中硫酸奎宁的荧光法测定 1. 目的意义 喹啉结构是“苯并吡啶”。即一个苯环与一个吡啶环稠合而成。奎宁是喹啉的衍生物,其结构如下: N 喹啉 CH2 CH N CH 3 O C H OH C H 2 N CH2 CH2 CH2 奎宁 奎宁是金鸡纳树皮中含有的苦味晶状粉末,抗疟疾药。疟疾曾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猖獗流行的疾病,曾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7世纪末,奎宁由欧洲传入我国,曾称为“金鸡纳霜”,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药。后来,瑞典纳尤斯对这种植物的树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取了其中的有效成分金鸡纳碱,起名为“奎宁”。“奎宁”这个词在秘鲁文字中是树皮的意思。直到1945年,奎宁才实现了人工合成。奎宁是碱性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盐,俗名硫酸奎宁。 在饮料中硫酸奎宁是调味料,主要用在滋补品和苦柠檬水中,有调味及预防疟疾之功效,例如汤力水是Tonic Water的音译,又叫奎宁水、通宁汽水。是苏打水与糖、水果提取物和奎宁调配而成的。可作为苦味饮料或用于配制鸡尾酒或其它饮料。奎宁饮料以其微苦的口味成为畅销的解渴饮料,特别是在夏季人们大量饮用,但大量消费含奎宁成分的饮料对一些个体有害,如新陈代谢紊乱或对这种物质有超敏性的人要避免摄取奎宁,特别是孕妇。对怀孕期间每天饮用一升以上奎宁饮料的孕妇进行的调查显示,出生后24小时,新生儿就出现神经战栗症状,在他们的尿液中发现了奎宁成分,但2个月以后这些症状就不存在了。为此,对奎宁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原理: 本实验包括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测定,以及苦味饮料中硫酸奎宁含量测定。硫酸奎宁是强荧光性物质,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发射蓝色荧光。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与硫酸奎宁浓度成正比,可根据荧光强度求出硫酸奎宁浓度。 荧光(发射)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在不同的波长下测定所发射的荧光强度,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所作曲线为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是选择最大荧光发射波长的依据。 荧光激发光谱: 固定荧光发射波长(一般在最大发射波长处),改变激发光波长,得出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强度,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所得曲线称为激发光谱。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信计0班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0-3-11 实验地点:实验楼505 实验名称: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使用软件名称:MATLAB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均值、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偏度与峰度,中位数、分位数、三均值、四分位极差与极差; 2.熟练掌握jbtest与lillietest关于一元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掌握统计作图方法; 4.掌握多元数据的数字特征与相关矩阵的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安徽省1990-2004年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以及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比重见表6.1.1,解决以下问题:表6.1.1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及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占GDP比重 年份 万元工业GDP 废气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 固体物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废 水排放量 环境污染治理投 资占GDP比重 (立方米)(千克)(吨)(%)1990 104254.40 519.48 441.65 0.18 1991 94415.00 476.97 398.19 0.26 1992 89317.41 119.45 332.14 0.23 1993 63012.42 67.93 203.91 0.20 1994 45435.04 7.86 128.20 0.17 1995 46383.42 12.45 113.39 0.22 1996 39874.19 13.24 87.12 0.15 1997 38412.85 37.97 76.98 0.21 1998 35270.79 45.36 59.68 0.11 1999 35200.76 34.93 60.82 0.15 2000 35848.97 1.82 57.35 0.19 2001 40348.43 1.17 53.06 0.11 2002 40392.96 0.16 50.96 0.12 2003 37237.13 0.05 43.94 0.15 2004 34176.27 0.06 36.90 0.13 1.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各指标的偏度、峰度、三均值以及极差; 3.做出各指标数据直方图并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利用boxcox变换以后给出该数据的密度函数; 4.上网查找1990-2004江苏省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安徽省与江苏省是 否服从同样的分布?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C语言版)-罗先文

——信息管理系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DATA STRUCTURES》 罗先文 LUOXIANWEN 西南大学信息管理系Iinformation dept. SouthWest University January 24, 2010

写在上机实习之前 上机实践是学生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一种全面、综合的能力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通常,实习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习题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实习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培养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能使书上的知识变“活”,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平时的练习较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而实习题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程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机器是比任何教师都严厉的主考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篇安排了7个主实习单元,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在于基本的数据结构,而不强调面面俱到。各实习单元与教科书的各章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在个别实习单元中安排有难度差别不等的多个实习题,以便学生选做。 此外,每个实习题采取了统一的格式,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程序实现、程序运行情况和源程序清单等5个部分组成。 在每个实习单元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现代码,仅供同学们参考,绝大多数的同学在上机实习时千万不要机械的照抄本附录所提供的范文。而是应该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设计你的算法和程序,并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上机工作任务。对于个别成绩较差的同学,实在是没法完成任务的建议你不妨抄一遍附录中的样题,以增强你的感性认识,强化你的实践基础,提高你的实践能力。本附录样题全部用c语言编写,并全部上机调试通过,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样题中提供的算法和程序并不是最好的算法和程序,相信不少的同学一定有能力设计出更好的算法和程序。随着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使用的语言工具越来越丰富,在本篇中的实习示例还只是应用面向过程的语言进行设计和编写的程序,同样的实习题,读者也可以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来实现。我们希望实习报告示例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习和积极使用以后,更多更优良的设计范例能不断涌现。 文中存在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一:无机陶瓷粉体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钛酸钡陶瓷粉体制备工艺和实验操作 (2)了解粉磨过程和粉磨原理, (3)掌握高效率粉磨的操作方法和影响粉磨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1、钛酸钡陶瓷简介: 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超细粉体技术是当今高科技材料领域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之一。由于其具有的高科技含量,粉体细化后产生的材料功能的特异性,使之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产业。钛酸钡粉体是电子陶瓷元器件的重要基础原料,高纯超细钛酸钡粉体主要用于介质陶瓷、敏感陶瓷的制造,钛酸钡(BaTiO3)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具有ABO3型钙钛矿晶体结构的典型铁电体,它具有高介电常数,低的介质损耗及铁电,压电和正温度系数效应等优异的电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高介陶瓷电容器,多层陶瓷电容器,PTC热敏电阻,动态随机存储器,谐振器,超声探测器,温控传感器等,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对陶瓷元件提出了高精度,高可靠性,小型化的要求. 为了制造高质量的陶瓷元件,关键之一就是要实现粉末原料的超细,高纯和粒径分布均匀. 研究可以制备粒径可控, 粒径分布窄及分散性好的钛酸钡粉体材料的方法且能够大量生产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有多种:固相合成法、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等,本实验采取的是球磨法。 2、球磨机粉磨原理 球磨是最常用的一种粉碎和混合装置。被粉碎的物料和球磨介质(亦称料和球)装在一个圆筒形球磨罐中。球磨罐旋转时,带动球撞击和研磨物料,达到粉碎的目的。 影响球磨效果的因素: 一般来说,球磨机转速越大,粉碎效率越高,但当球磨机转速超过临界转速时就失去粉碎作用。 另外,影响球磨效果的因素还有:

数据挖掘试验指导书

《商务数据分析》实验指导书(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编写人:戴爱明

目录 前言 (1) 实验一、SPSS Clementine 软件功能演练 (5) 实验二、SPSS Clementine 数据可视化 (9) 实验三、决策树C5.0 建模 (17) 实验四、关联规则挖掘 (30) 实验五、聚类分析(异常值检测) (38)

前言 一、课程简介 商务数据分析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商务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的广义观点:数据挖掘就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有趣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又称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因此,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的协同工作,一方面,可以迎合和简化数据挖掘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能力,确保数据挖掘中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数据仓库应用中极为重要和相对独立的方面和工具。 数据挖掘有机结合了来自多学科技术,其中包括:数据库、数理统计、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图像与信号处理、空间数据分析等,这里我们强调商务数据分析所处理的是大规模数据,且其算法应是高效的和可扩展的。通过数据分析,可从数据库中挖掘出有意义的知识、规律,或更高层次的信息,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浏览察看。所挖掘出的知识可以帮助进行商务决策支持。当前商务数据分析应用主要集中在电信、零售、农业、网络日志、银行等方面。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种质资源调查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 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 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方法.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等。计划学时:4(时间不足,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一、实验目的:熟练掌握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方法.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 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 二、实验内容: 1、种质资源调查、分类、研究。 2、种质资源调查状况、利用、及分析评价。 3、本地种质资源保存方式、发展趋势预测。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皮尺(2)、测高器(1)、直径卷尺(2)、生长锥(1)、直尺(1)、,放大镜(1),精密不锈钢尺(1)、指南针(1)、游标卡尺(1)、高枝剪、(1)钢卷尺(1)、海拔表(1)、林业调查测量用表(1)、讲义夹记录本(1)塑料标签牌(2)、种子袋(5)。 注:以上以组为单位 另外还应该配备共用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烘箱,冰箱,精密天平,GPS(2)、数码照相机(2)计算器(2)、温度计,剪刀、镊子解剖针等。 四、实验要求: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各自独立完成(利用课余时间)。 1,每人提交一份种质资源的专题报告并进行交流。 2.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本地种质资源名录及检索表。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测试: (一)实验步骤: 1、查阅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 2、制定调查方案、路线、仪器设备准备。 3、按照种质资源调查要求进行外业调查、拍照、记载、采集材料。 4、材料整理、分类、测定、研究、分析评价。 5、种质资源保存。 (二)结果测试: 外业现场进行抽查;内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六、考核形式:内、外业成绩各占50%。 七、实验报告要求:

原子吸收光谱仪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原子吸收光谱仪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拟制: 审核: 批准: 万年万拓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1、目的 为保持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过程中校准状态的可信度,使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制定

本规程。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期间核查。 3、依据文件 JJG 694-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职责 4.1 核查人员记录期间核查数据。 4.2 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情况。 4.3 实验室主任审核期间核查记录。 5、期间核查周期 在两次校准/检定之间进行至少一次的期间核查。 6、环境条件 6.1 环境温度:10~30℃。 6.2 相对湿度:≤80%RH。 7、计量性能要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计量性能要求见表1: 表1 仪器计量性能要求

8、通用技术要求 8.1 仪器应有下列标识: 仪器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制造厂名、制造日期、额定工作电压及频率。 8.2 所有紧固件均应安装牢固,连接件应连接良好,各调节旋钮、按键、和开关均能正常工作,无松动现象,电缆的连接插件应接触良好。 8.3 气路连接正确,不得有漏气现象,起源压力应符合出厂说明规定的指标。 8.4 外观不应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损伤。仪表的所有刻度线应清晰、粗细均匀。指针的宽度不应大于刻度的宽度,并应与刻线平行。 9、期间核查步骤 9.1 标志、标记、外观结构检查 按照第8章的要求,用目视及手动方法逐一进行检查。 9.2 基线稳定性 在0.2nm 光谱带宽条件下,按测铜的最佳火焰条件(波长为324.8nm ),点燃乙炔/空气火焰,吸喷二次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0min 后,用“瞬时”测量方式,设置时间常不大于0.5s ,通过观察,记录15min 内零点漂移(以起始点为基准计算)和瞬时噪声(峰-峰值)。 9.3 火焰原子化法测铜的检出限 9.3.1 将仪器各参数调至正常工作状态,用空白溶液调零,根据仪器灵敏度条件,选择系列1:0.0,0.5,1.0,3.0μg/ml 或系列2:0.0,1.0,3.0,5.0μg/ml 铜标准溶液,对每一浓度点分别进行三次吸光度重复测定,取三次测定的平均值后,按线性回归法由仪器换算出工作曲线(i i bc a I +=)及其线性相关系数(r)。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方差1031026.918399673.8384536136.444百分位数25304.25239.75596.25 50727.50530.501499.50 751893.501197.00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9.00 0 . 122223344 5.00 0 . 56788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 检验 身高N60正态参数a,,b均值139.00

标准差7.064 最极端差别绝对值.089 正.045 负-.089 Kolmogorov-Smirnov Z.686 渐近显着性(双侧).735 a. 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 b.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2)W检验

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指导书(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系统原理 实验指导书 (本科)

目录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1) 实验二SQL Sever中的单表查询 (3) 实验三SQL Serve中的连接查询 (4) 实验四SQL Serve的数据更新、视图 (5) 实验五数据控制(完整性与安全性) (7) 实验六语法元素与流程控制 (9) 实验七存储过程与用户自定义函数 (11) 实验八触发器 (12)

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 2.掌握SQL语言的DDL语言,在SQL Server2000/2005环境下采用Transact-SQL实现表 的定义、删除与修改,掌握索引的建立与删除方法。 3.掌握SQL Server2000/2005实现完整性的六种约束。 二、实验内容 1.启动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并连接服务器。 2.创建数据库: (请先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 1)在SQL Server2000中建立一个StuDB数据库: 有一个数据文件:逻辑名为StuData,文件名为“d:\db\S tuDat.m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不受限制,文件的增长率为2MB; 有一个日志文件,逻辑名为StuLog,文件名为“d:\db\StuLog.l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为10MB,文件的增长率为10% 2)刷新管理器查看是否创建成功,右击StuDB查看它的属性。 3.设置StuDB为当前数据库。 4.在StuDB数据库中作如下操作: 设有如下关系表S:S(CLASS,SNO, NAME, SEX, AGE), 其中:CLASS为班号,char(5) ;SNO为座号,char(2);NAME为姓名,char(10),设姓名的取值唯一;SEX为性别,char(2) ;AGE为年龄,int,表中主码为班号+座号。 写出实现下列功能的SQL语句。 (1)创建表S; (2)刷新管理器查看表是否创建成功; (3)右击表S插入3个记录:95031班25号李明,男性,21岁; 95101班10号王丽,女性,20岁; 95031班座号为30,名为郑和的学生记录; (4)将年龄的数据类型改为smallint; (5)向S表添加“入学时间(comedate)”列,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datetime); (6)对表S,按年龄降序建索引(索引名为inxage); (7)删除S表的inxage索引; (8)删除S表; 5.在StuDB数据库中, (1)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82页的学生-课程数据库创建STUDENT、COURSE 和SC三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 并输入相关数据。 (2)将StuDB数据库分离,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下找到StuDB数据库的两个文件,进行备份,后面的实验要用到这个数据库。 6.(课外)按照《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P74页习题5的SPJ数据库。创建SPJ数据 库,并在其中创建S、P、J和SPJ四张表。每一张表都必须有主码约束,合理使用列级完整性约束和表级完整性。要作好备份以便后面的实验使用该数据库数据。 三、实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