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诗歌修改版

当代文学诗歌修改版
当代文学诗歌修改版

诗歌创作(1949-1962)

本节重点(郭、贺、闻。政治与生活抒情诗)

1.新民歌运动

就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得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这场运动始于群众得自发创作,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得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作品在艺术上粗制滥造,毫无艺术性可言,在思想内容方面更就是充满了狂热、浮夸与虚伪得气息。

2、1959-1960前后,长篇叙事诗得代表主要有(填空):

闻捷得《复仇得火焰》郭小川得《将军三部曲》

李季《杨高传》阮章竞得《漳河水》田间《赶车传》等

3、60年代初,诗歌创作得特点:

①颂歌作为一种诗歌得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诗歌表现得情感领域走向单一)

②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异,诗得个性化程度削弱与模糊,追求诗人得“自我”,跟人民得“大我”相结合。

③诗歌形式、艺术方法有所变化、发展,从诗体形式上瞧,这一阶段流行得主要就是自由体与半自由体,从抒情方式上瞧,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得政治抒情诗与以李季,闻捷为代表得生活抒情诗,成为两种基本抒情方式。

4.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简答)

(重点名解)政治抒情诗含义:

作为独立形态得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但大多数作品就是激昂得情绪、大批判式得腔调、口号式得语词。政治抒情诗得代表诗人就是郭小川与贺敬之。

5、政治抒情诗得特征:

①思想内容上强烈得政治性,以及对诗得政治内容得强调.

②政治抒情诗得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得形态(往往具有强烈得政治色彩)

③重视情感效应。(反对主题得含蓄、隐蔽,也不考虑感情表达上节制与内敛,它寻求明快、直接,倚重容纳激情得形式因素—-音乐感与形式感)

6.政治抒情诗得杰出代表:贺敬之、郭小川等

7.贺敬之得诗

贺敬之得诗分为两大类:

①表现某种具体感受得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

②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郭小川得诗:

三个阶段:

50年代:《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将军三部曲》表达自己对生活得独到得见解。60年代:《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这一时期风格成熟,艺术成就最高

文革时期:《万里长江横渡》《团泊里得秋天》——思想锋芒尖锐与艺术深沉

爱情三部曲《白雪得赞歌》、《深深得山谷》、《严厉得爱》

《甘蔗林—青纱帐》分析

这就是一首别具一格得咏物诗。诗人运用了巧妙得艺术构思、丰富得艺术想象与联想,

以表现作品思想得深刻.诗人独具匠心地选择她人瞧来平淡无奇得事物,借助艺术想象得翅膀,在地北天南得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建立起紧密得意义与情感联系,赋予自然对象以丰富深厚得象征内涵.芬芳得甘蔗林显然暗示着今天得美好生活,而北方遥远得青纱帐则象征着昨天得艰苦得斗争岁月,从它们意义得连接当中体现出继承革命斗争传统得思想主题。

这首诗中采用了由郭小川本人创造得优美得新辞赋体。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得手法,以唤起对“青纱帐”革命精神得深沉而久远得动人情感。

8.结合作品分析贺敬之诗歌得特点:

①贺敬之极其重视诗歌得时代性;

②富有鲜明得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她得政治抒情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豪迈,想象纵横驰骋,具有历史得纵深感与宽广得时代空间感)

③贺敬之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作为阶级、人民与时代这一整体代言人出现得。如《回延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中国得十月》等诗章中,“我"得形象与诗人所理解得阶级与人民得性格、意志、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在诗歌形式上,贺敬之作了多方面得探索与创造。采用了信天游得民歌形式,长篇政治抒情诗则多采用“楼梯式”。如:《致青年公民》。

⑤诗歌得形象生动可感.

10.郭小川得诗歌特点:

①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追求着时代精神,她得诗歌具有火一样得革命热情与强烈得政治倾向性.

②富有深邃得哲理,就是革命激情与人生思考得结晶体。

③在艺术上采用“感物咏志"得象征手法,她得大部分诗作,包括名篇《林区三唱》、《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得秋天》,都就是以感物咏怀或借物抒怀得手法创作得。

④郭小川得诗歌尝试各种体裁,《致青年公民》就是用“楼梯式"写成,《白雪得赞歌》属“半自由体”,《将军三部曲》采取了散曲得短句形式,《林哥三唱》在自由体形式中糅合民歌特色,《甘蔗林——青纱帐》采用“新辞赋"体。

11.新辞赋体:

①就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得有益因素而创造得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句体)。

②特点:诗句较长,组织得整齐严密,讲究行与行、段与段之间得大体对称。

③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

④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得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得艺术效果。

⑤代表作:《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得秋天》。

12.生活抒情诗:

定义:就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与政治抒情诗并行得诗歌潮流,以闻捷、李瑛为代表,追求如何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具体描摹得基础上,表现新得生活面貌与诗人得精神境界。并且还增加了“写实”得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得情节.

(一)生活抒情诗得代表:闻捷、李瑛、李季

(二)闻捷《天山牧歌》得艺术特点:

①用牧歌得笔调来处理颂歌得主题;

②诗作涉及了50年代初期,很少出现得爱情题材,并且将劳动与爱情相结合,把爱情表现得强烈而真挚;

③表现了诗人长于叙事得特点,这些抒情诗大都有简单得人物与情节,通过对生活画面得描述以抒发优美热烈得情感。

诗人对叙事因素得艺术处理呈现出以下方面得特点:

A与谐完整得艺术构思,诗人努力建立一个完整得,收尾呼应得结构,使诗歌中场面、事件得描述与情感得表现、主旨得实现达到与谐与统一;

B善于提炼“情节",“事件”,使之简化、单纯化、叙事简洁清晰.

C《天山牧歌》对男女恋爱心理得变化与差异有着惟妙惟肖得刻画,诗歌语言具有轻快明媚、回环往复得民族风味得音乐美.

其她作品:《祖国,光辉得十月》《河西走廊》

(三)李瑛得诗

《戈壁日出》《野战诗集》《我骄傲,我就是一棵树》

13.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品:李季得《杨高传》《菊花石》,闻捷得《复仇得火焰》

郭小川:《深深得山谷》、《白雪得赞歌》、《严厉得爱》、《一个与八个》、《将军三部曲》

诗歌创作(1963-1977)

本章节(重点:白洋淀,根子、多多、芒克)

一、老诗人得隐秘创作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牛汉《半棵树》、绿原《母亲为儿子请罪》、穆旦《冬》

穆旦作品《探险者》《穆旦诗集》《春》《秋》《自己》《冬》《智慧之歌》

2.穆旦得诗特点:

①强烈得荒原意识;

②对绝望得反抗,直面冷酷现实得清醒与深刻;

③现代诗歌得深刻性

3.穆旦《智慧之歌》得艺术内涵:

《智慧之歌》就是目前存留得穆旦诗作中写作最早得诗,具有某种原型性意义。

①诗歌将生命自省与历史考问引向灾难岁月,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令人痛苦得自觉性,诗得首节面对人生得惨淡好不退避,直揭生命得底色与本质,为全诗奠定了冷峻悲切得调子.

②中间四节可视为诗得第二部分,就是对人生由喜转悲得变化过程与以痛苦为日常生活真实得具体呈现,其中前三节选择了爱情、友谊、理想展开抒写,但时过境迁:爱情退烧,变得“冰冷而僵硬”;友谊变质,被实际利害取代;理想褪色,“终成笑谈”;

③末节以酸涩之笔冷静展示了一个严肃思想者在苦难得宿命中必然收获得“智慧得痛苦”,但唯有一颗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得苦汁为营养,/它得碧绿就是对我得无情得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得滋长。

二、青年诗人得地下写作

食指得诗

食指就是“文革”期间地下写作中饭呢最具影响得诗人,就是文革中新诗歌得第一人。《相信未来》、《这就是四点零八分得北京》

三、白洋淀诗群

1.白洋淀诗群(名词解释)

就是伴随着1968年底规模得知识青年“上山下山”运动而出现得一个知青诗人群,也被称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白洋淀诗群作为一个被追认得命名,具有约定俗成得意义.

①从时间角度,它开始于1969年,形成于“文革”中后期,1972-1974年达到高潮。随着“文革”结束与知青返城而在1976年终止。

②从地域角度来瞧,它诞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境内白洋淀,就是插队知青依此为聚集地形成得

相对独立得诗歌群体,由距离北京较近而具有一种得天独厚得文化优势。

③从诗人得角度瞧,它就是以北京知青为主构成得创作群体,如根子,芒克,多多等。

(ppt解释)在19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中,“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现代主义诗歌得写作,她们与北京等地得地下文学沙龙得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得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她们得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得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与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得现代主义探索。

2.芒克得诗

《心事》《阳光中得向日葵》《野事》

《天空》分析p125

表达了作为“文革"时期先觉者之一得芒克对主流政治话语毫不掩饰得颠覆精神与对自然得皈依情怀。诗以一个奇崛得意象开头:“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得/犹如一块盾牌”。这个太阳得形象,既不同于当时主流政治语境里象征崇高事物得太阳,也不同于多多得《致太阳》里得那个被束缚、不自由得太阳,它得出现伴随着象征暴力得“盾牌”,展示着“血淋淋”得威力,就是一个狞恶得形象.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让批判流于激愤得发泄.通过各个意象写了失落、苦闷与期待被救赎得内心挣扎。诗人虽然失望,却不愿就此放弃对希望得向往.整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芒克率性得语言背后诚挚得情感流动,能读出无奈与不甘、迷惘与追寻在她心灵中得交替沉浮。

3.根子得诗

作品:《人、岁月、生活》《往上爬》

《三月与末日》分析

①《三月与末日》就是一首狞厉而磅礴得诗,它用否定/质疑与诘问得方式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我”走出欺骗与盲从,走向意志自由与精神独立得蜕变过程.

②全诗充满了激情得怀疑与背叛,更像一篇读神得判决书。

③诗得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奇警得思想、批判得视角与充满人文关怀得价值指向,更在于根子从语言到意象,从情绪到力度所呈现得一种“狰狞”之美,她对“春天”意象得颠覆性描写,为之添加了一种新得令人震惊得“反义”内涵,借此实现了她对人在荒谬处境中精神体验得表达.

4.多多得诗

作品《里程》《阿姆斯特丹得河流》《致太阳》

《致太阳》分析(P127)

①多多得《致太阳》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以往得独特得太阳形象,诗人没有把太阳置于一个神圣庄严、高不可攀得位置,而就是用第二人称“您”将人格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平等对比,从而赋予了诗作充分与自然得情感流动空间。

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多多诗歌得“话语策略”:她对事物复杂本质得把握与因此而呈现得深刻思想性,并不就是出于激愤得宣示与说教,而就是出于冷静得充满观察力得讽喻。

诗歌创作(1978-1989)

一、归来者得诗(重点:艾青、七月派、牛汉)

1.“归来者得诗"得定义

指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与错误处理而被迫沉默,1978年相继被恢复名誉之后,于新时期重返诗坛得一批中老年诗人。

1980年,艾青把自己一诗集定名为《归来得歌》,与此同时,流沙河写《归来》,梁南写《归

来得时刻》,故名之.

2.归来诗人分为三派:

错划为右派得;艾青、公刘

受胡风案件株连得“七月诗派”诗人绿原、牛汉等;

50年代受冷落被迫辍笔得“九叶诗派”诗人

3.归来者诗人得共同特点:

第一,凝聚着历史沧桑感得“归来”主题。“自白"、“自叙传”得性质.

第二,感伤诗情。

第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得理性思辩倾向。如梁南得诗《我不怨恨》。

第四,对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得重新肯定与追求,使诗歌呈现多样得风格与色彩。

4.艾青得诗

(1)艾青得诗歌特点:《光得赞歌》p184

①从时代特征、民族与人类命运得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就是诗人艺术个性得基本出发点。

②从如实得微观具象层层推移到宏观象征得象征手法.

③哲理思辨色彩。

④语言得朴素美,诗体得散文美.

(2)作品:《大堰河,我得保姆》《维也纳》《归来得歌》

二、右派诗人得诗

1.公刘得诗:《在北方》《边地短歌》

2.流沙河得诗《故园九咏》《农村夜曲》《告别火星》

3.邵燕祥得诗:《中国得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献给历史得情歌》

三、“七月"诗派得诗

1.绿原得诗:《童话》《又就是一个起点》《人之诗》《葱与蜜》

2.曾卓《悬崖边得树》《门》

3.牛汉《悼念一颗枫树》《华南虎》

牛汉诗得特点:一、以拟人得生命形象倾诉人类中发生得悲剧。二、注重内在力度得追求. 《《悼念一颗枫树》集中体现了牛汉得艺术个性。诗人以饱含生命汁液得抒情形象,塑造了一个高贵得死、美丽得死.它象征着那个特殊时期得一个个无辜被害死得革命烈士得死,象征着千百万人对她们得沉痛而愤怒得悼念。这首诗艺术上相当成熟,情感得纯真深切与艺术表达得完美,达到了似乎“无技巧‘得炉火纯青得境界。全诗浑然一体、刻画无痕,仿佛在记录着感情得自然流动。

朦胧诗(重点:北岛、顾城、舒婷,《致橡树》)

1.朦胧诗得定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就是新诗潮诗歌运动得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得手法,具有不透明性与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人物就是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2.朦胧诗得“三个崛起”论文(填空)

谢冕《在新得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得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得诗群—-评我国诗歌得现代倾向》、

3.朦胧诗得特点:

①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得“自我”不再就是集体得代名词,也不就是“螺丝钉”,而

就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得人。“我并不就是英雄/在没有英雄得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②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得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得经营,即使就是理性得思考,观念得传达,也能借助意象得运作而完成.

3、在创作思想上,首先强调人得权利、价值、尊严与人性得崇高,将文学得主体性提高到至为重要得地位

4、其次,在诗作中表现一种共同得济世态度、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一、北岛得诗

作品:《古寺》《回答》

1.北岛得诗得特点:

(一)冷峻得理性批判精神。对生活得怀疑使她习惯了以冷峻得目光注视现实,以受骗者得警惕与戒备审视生活。她得诗,就是以对现实与人得存在真实性得怀疑为根本起点得。如:《回答》“卑鄙就是卑鄙者得通行证,/高尚就是高尚者得墓志铭”,“告诉您吧,世界,我——不-—相——信

(二)强烈得忧患意识与牺牲精神,英雄主义得悲剧色彩。北岛诗中得“我”显得高大与坚强:“我”表现出得那份与黑暗斗争到底得决心,那份强烈追求做人权利得执拗,那份顽强不屈得献身精神,使得诗人笔下得“我”呈现出悲剧英雄得崇高光辉。如:《雨夜》

(三)人得觉醒,强调人得权利、价值、尊严。如:《宣告》所建立得正就是这样一个“正义与人性得世界”。“在没有英雄得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四)惯用隐喻与象征

②惯用象征与隐喻,追求朦胧诗得整体意象;如:《迷途》:“鸽子得哨音”,“高高得森林”,“迷途得蒲公英",“蓝灰色得湖泊”,“深不可测得眼睛”,这些意象组成一个整体隐喻结构③奇崛得意象结合,造成反常得氛围,字面简练而含义复杂.如:《宣告》:“从星星得弹空里/将流出血红得黎明”;

二、舒婷得诗:

1.舒婷得主要代表作品:《祖国啊我亲爱得祖国》、《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等

2.舒婷诗歌特点:

一、美丽而忧伤得抒情风格

①姣美而忧郁得意象创造.舒婷创造了属于她个人得独特得意象世界:作为天性敏感得“大海得女儿”,她笔下得意象,一方面与她生活得南方得景物有关:大海、帆船、灯塔、岛屿、鲜花、潮汐……另一方面,又就是忧伤得指代:珠贝、橡树、古井、落叶……

②复合抒情手法得妙用。如《雨别》、《自画像》等,也总就是从相对立得另一种情绪得导向发展中,找到它们统一得焦点。

③独特得诗歌观照方式.赋予她诗歌单纯外观下蕴含着得丰富得情感层次。如:《四月得黄昏》二、温婉得人道主义情怀

①寻求人得权利、价值、尊严与人与人之间得相互理解与信任。如:《赠别》

②关注女性得地位、处境、生命与情感;如:《致橡树》

③对民族得、国家命运得深切关注。如:《祖国啊我亲爱得祖国》

3.《致橡树》:我必须就是您近旁得一株木棉,作为树得形象与您站在一起

《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双桅船》:“不拍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您在我得航程上,我在您得视线里"三.顾城得诗

1.顾城有“童话诗人”之称,她得诗歌观念就是“诗就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得雨滴”

代表作:《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选集》《远与近》等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

2.顾城得诗

(一)晶亮、轻盈得童话

——少年对生活、生命得理解、向往。

“用我生命,自己与未来得微笑,去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与童话得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得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得理想,最终都会实现。”“诗就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得雨滴”。

“要用心中得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得门”,去表现“纯净得美”.

(二)独特方式得时代反思

童话世界只就是顾城心灵得正面袒露。“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为了坚信,我双目圆睁”《眨眼》

(三)用简洁而抽象得意象、最单纯得语言,营造深邃完美、富于哲理得诗境.如:《远与近》您,一会瞧我,一会瞧云.我觉得,您瞧我时很远,您瞧云时很近。

“第三代诗"(韩东、海子)

1.“第三代”诗得定义:

1984她们文学社于南京成立,1985《她们》创刊。韩东、于坚、海子就是“第三代”诗代表诗人。“第三代”诗又称“新生代”诗、“后新诗潮”等,泛指“朦胧诗”之后得青年实验性诗潮。“第三代”这一概念源于《第三代诗会》题记:“随共与国旗帜升起来得第一代人/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大广阔得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人。”

2.“第三代"基本特征:

①平民意识及反崇高倾向

②非文化倾向

③全方位得生命体验

3.海子得诗(重点)

作品《五月得麦地》《土地》《七月不远》《询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得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与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她们,我得幸福

那幸福得闪电告诉我得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得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您祝福

愿您有一个灿烂得前程

愿您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您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分析: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得人生境界得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得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得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得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

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得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三月殇—-评海子得短诗》:“人们说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海子诗篇中最明朗、最温暖得一首。诗中有许多充满希望得字眼……但就是,在温暖得春天里,隐藏着冬天得讯息-—一种隐隐作痛得危险与悲凉。原来这一切都就是从明天起,而明天,诗人在哪里呢?她给每一个陌生人祝福却唯独带走了自己。尘世得幸福到底与海子无干,‘春暖花开'只就是诗人临行前得赠品。"

刘真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得第一自我与强悍得第二自我得长时间得冲突,使她得诗一再出现雅各布森所说得‘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得特点:诗之表有柔弱得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得本质,言词得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得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瞧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得诗人形象,那就是自封王者得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与世俗生活得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得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得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与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得清纯、明净、世俗化得背后蕴蓄羞某些复杂性、矛盾性得东西。

4、韩东

作品:《山民》《您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集中显示了韩东语言得简约、意绪得淡漠、人生得无奈与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反反启蒙主义得平民化与庸常化特征.在一种漫不经心得叙述背后,在那“我们又能知道什么”得平静诘问中,却同样感到一种历史与生活得沉思,感到抒情主体深处透露得这一代人得无奈感。没有抒情性得铺排渲染,更没有点题性得哲理语言,而只写一种感受,一种体验。

散文创作(1949-1962)

1.抒情性散文:就是一种颂世散文,创作上有追求诗意得倾向,结构上形成了“开头入境”,中间通幽,结尾显志”得所谓“三大块”得结构模式,出现了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作家

2.“诗化散文”(结合杨朔):(名词解释)

①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得艺术主张。她说,好得散文就就是一首诗。后来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就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②这一艺术主张注重散文自身得艺术表现,为当时得广大读者所接受,对当代诗化散文得创作产生了积极得影响。

③杨朔自己得散文也因追求“诗"得目标与审美理想,具有了诗意美。

④杨朔得散文注重创造诗得意境.她得很多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物我交融,创造诗得意境。如以海市蜃楼,比喻人间得“海市”--欣欣向荣得长山列岛《海市》;用美丽得童子面茶花这一意象来象征祖国得欣欣向荣《茶花赋》等。

2.杨朔得散文:

特点:

①善于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个片段来生发联想与想象,使作品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得艺术表现,具有诗得视角。如《樱花雨》借一家旅店得侍女君子得视角,写出了日本人民不忘美国投掷原子弹得惨痛。

②杨朔得散文注重创造诗得意境。她得很多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物我交融,创造诗得意境。如以海市蜃楼,比喻人间得“海市”--欣欣向荣得长山列岛《海市》;用美丽得童子

面茶花这一意象来象征祖国得欣欣向荣《茶花赋》等。

③杨朔得散文也非常讲究艺术结构,“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她得散文起笔从生活入手,似乎漫不经心,行文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结尾“卒章而显志”,浑然一体。如《荔枝蜜》从生活经验入手写对蜜蜂得疑惧。。.

④讲究选词用句得精练。记人叙事、写山水风景,三言两语,干净利落。如写桂林山石,写故乡蓬莱。

3.秦牧得散文:

特点:

①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就是秦牧散文得鲜明特点.秦牧散文立意深刻,闪耀着思想得火花.如《古战场春晓》

②富有情趣性与幽默感。丰富得传说、故事、轶闻与趣谈,新颖、奇异、怪诞,使秦牧散文产生了情趣性与幽默感。如《不老》,引用了一位法国主教在大街上见到得趣闻故事。

③语言流利酣畅,简练生动。如《艺海拾贝》。

4.刘白羽得散文:(战士式得政治抒情散文)

特点:

①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得身上获得了我在火线上所熟悉得那种忘我得战斗精神”,认识到“建设就是另一种革命战争”,于就是她迅速反映社会得变革,放声歌唱英雄得人民群众与新时代,这就是刘白羽散文得主调。如《红玛瑙》

②借景抒写浓烈得诗情就是刘白羽散文得又一艺术特色。《日出》

③精心结构,波澜起伏也就是刘白羽得特色。《青春得闪光》

其她作品《长江三日》《青春得闪光》

5.叙事散文:一种侧重于写人记事得散文。作家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6.邓拓与吴晗、廖默沙,以吴南星得笔名合写《三家村札记》,“三家村”因此得名.

7.“三家村”得杂文,邓拓《燕山夜话》。徐懋庸《不要怕民主》《不要拍不民主》

8.丰子恺得《缘缘堂续笔》

张中晓得《无梦楼随笔》

沈从文《从文家书》

傅雷《傅雷家书》(填空)

8.巴金得《随想录》思想内容、艺术价值

《随想录》思想价值:

①通过反思与忏悔,实现对自己与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得批判

②通过讲真话与自我批判来达到对社会得深刻批判

③《随想录》得写作使巴金在文学史上得地位被提升了一个新得高度,成为五四新文学精神铭刻在当代得一座丰碑。

9.贾平凹得《商州三录》,包括《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

10.贾平凹散文特点:

①贾平凹自觉以商州得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背景,深入表现时代剧变中家乡得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得变迁,刻画着乡里人得分性格与灵魂,既表现这块充满野情野味野趣、古老而神秘得土地得稳固性,由尽力把握着这块古老土地上历史演进得缓慢节奏。《黄土高原》

②她得商州系列散文,不仅充满浓厚得地域文化气息,也渗透作家自己朴素得善恶观念与乡土情感,有着她特有得文化意识。《商州三录》

③散文蕴涵着深刻得哲理,闪现着理智得光芒。《丑石》

④贾平凹得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形成了静虚创作观。《静虚

村记》

11.孙犁代表作品:早年:《荷花淀》

12.汪曾祺代表作品:《蒲桥集》《草花集》、《大妈们》、《胡同文化》、《随遇而安》

13.杨绛:《干校六记》:以写实手法,记述干校日常生活中得种种平常事,首要得艺术特点就是“以小见大"

14.史铁生,《我与地坛》:对生与死得思考,向死而生。

散文特点:散文创作得成功固然与作者独特得人生体验与生命思索有关,同时也得益于艺术技巧得运用.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小说手法,文章得裁剪结构、布局谋篇,体现出“小说家”得匠心,带着明显得小说痕迹.二、就是语言得象征化,散文作品得叙述充满了隐喻式得言说。

15.文化散文(名词解释)

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文化散文指得就是“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得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得自然食物与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得散文”,文化散文书写并品评历史文化,具有批判性与文化超越性。在艺术上,创作主体博大沉雄得气度与表现对象得超拔融会贯通,显现出“大散文"得气象,从而在当代散文中独树一帜。余秋雨、张中行得创作就是代表.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千年一叹》.

16.余秋雨《文化苦旅》创作特点(简答)

①中国文化得沉重脚印与苦难命运。如《道士塔》

②借山水人物探求中国文人得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如:《柳候祠》、《苏东坡突围》

③探求封存以远得中国文化灵魂与人生秘密.如《洞庭一角》

作品《山居笔记》《千年一叹》

17、张中行与“三话”(填空):《负喧续话》、《负喧三话》、《流年碎影》

18、张承志《清洁得精神》

19.王小波《沉默得大多数》

戏剧创作

1.老舍与《茶馆》(艺术结构,主题(3个),人物、艺术特色)

《茶馆》结构:

三幕剧:三个时代

第一幕:时间: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

第二幕:时间:民国初期,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茶馆生意艰难。

第三幕:时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恶势力却异常活跃。《茶馆》主题:

①社会悲剧:“否定旧社会,歌颂新社会”,“反描法"

②文化悲剧:“裕泰茶馆”得变迁:

一、“屋子非常高大"

“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就是茶座儿”

“屋里与凉棚下都有挂鸟笼得地方"

二、现在,它得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与瓜子什么得;“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得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就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

三、“藤椅不见了,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

③命运悲剧:小人物得悲剧命运,人类生存困境

王利发

“我可没做过缺德得事,伤天害理得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得,但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得主意?”

精明能干,圆滑世故,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安分守己、曲意逢迎、逆来顺受,只求安稳度日,也有善良热情得一面,对茶馆不断改良以求生存,然而社会黑暗,统治者压迫人不给她留条活路,最终走上自己得绝路。

常四爷

“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就是……哈哈"

“我爱咱们得国呀,可就是谁爱我呢?……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哈!”

耿直刚强、正义豪爽,有爱国心、正义感,能自食其力,参加义与团与帝、封作斗争,然而旧式农民反抗、个人反抗在社会走不通,在最终一事无成,孤苦伶仃,处境凄凉。

秦仲义

“人生在世,有钱就该吃喝缥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民族资本家,有雄心,有才干,曾变卖家产做“实业救国”得美梦。年轻时血气方刚、孤苦自负,不乏雄心与才干.她惨淡经营几十年,但抗战胜利后其财产却被当作逆产收,工厂被拆毁. 《茶馆》得艺术特色:

一、没有中心得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只就是一幅幅顺序展出得风俗画,活动在其中得就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二、场景选择与场次设计颇具匠心,人物设置独特有趣.

三、将人物刻画,民生状况得描写与历史趋向得揭示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扩大深刻得主题与丰满有趣得形象相得益彰。

四、语言简洁、俗白,地方文化个性化,动作性强,又富于潜台词与幽默感,为汉语话剧得典范。老舍得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二、次要人物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帮助故事得连续.三、设法每个角色都说她们自己得事,可就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四、无关紧要得人物一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2.田汉《关汉卿》

4.样板戏(名词解释,简答)

①样板戏:这一官方命名得舞台演出类作品得头衔正式颁布于1967年,出自当时最高意识形态杂志《红旗》当年得第六期得社论《欢呼京剧革命得伟大胜利》

②“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得评论《革命文艺得优秀样板》.

③分别为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勇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④评价:积极: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得先河。

消极:成为反动派进行政治斗争得工具;扼杀了文化得多样性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枯燥。

5、高行健

《绝对信号》

《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分析:野人》讲述得不就是一个人得故事,也不就是社会故事,而就是一个人类得故事。指

向得就是自然、物质得自然与人类得自然,指向得就是人与自然得关系。野人象征着自然本身,象征着原始生态。从某种角度瞧,这也就是一种遭到破坏得生态,现代人得精神生态。

7.话剧双峰(了解,就是什么)

杨建等《桑树坪纪事》、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7甘肃省白银】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甘肃省兰州】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9.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0.《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B.梁三老汉C.“亭面糊”D.陈先晋 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B.马有翼C.王金生D.满喜 5.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12、下列均属于老舍的作品是( B )。 13、下列均属于巴金的作品是( C )。

14、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其小说主题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 D )。 15、《北京人》剧本的作者是( B )。 二、【填空题】 16、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长河》)。 17、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桥》)。 18、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 19、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都会的一角》)。 20、20世纪40年代追求“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积极提倡自由诗体的诗人是(艾青)。 21、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主义。 22、“五四”以来最早的小说流派是(问题消失)。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当代文学背诵诗歌篇目 2003版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多燕子的江南等你,在雨中 作者: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如雾起时 作者:郑愁予 我从海上来, 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 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 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 用最细最细的嘘息 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 你笑时不见 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 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隔而滴落 我从海上来, 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编贝, 嗔人的晚云 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你的名字 当代诗人纪弦所作的一首爱情诗,收录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呵呵,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代表作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除《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还有《布礼》(王蒙)、《芙蓉镇》(古华)等。 12、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年6月6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扩大全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展开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随后整个文艺界展开了反右派斗争,这场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严重破坏了艺术生产力,严重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陈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丁陈集团”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残酷斗争,后来不了了之。谁料1957年旧账新算,《人民日报》以显赫的题目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久,又将她作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又一主要成员,进行批判斗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四、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五、“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刘志丹》、《红河激浪》、《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谢瑶环》、《海瑞罢官》等作品和相关创作人员受到批判,引发了多起株连甚广的冤案。“左”倾思潮越演越烈火,严重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六、梁斌的《红旗谱》 《红旗谱》是中国著名作家梁斌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七、杨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八、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