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凡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不应考虑手术。

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综合:

⑴、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⑵、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⑶、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多不考虑手术。

⑷、意识障碍: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⑸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注:嗜睡:病人意识存在,对刺激有反应,瞳孔、角膜、吞咽反射存在,唤醒后可作出正确回答,但旋即入睡,合作欠佳;朦胧:意识未完全丧失,对刺激有反应,浅反射存在,可回答简单问题,但常不正确;浅昏迷:对刺激反应迟钝,呼之偶应,但不能回答问题,深、浅反射存在;昏迷:对重刺激可有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亢进,常有尿失禁;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张力消失或极度增高,并有尿潴留。

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通常皮质下、壳核外侧出血者,手术疗效满意。丘脑出血则较差,脑干出血更差。小脑出血如诊断治疗及时,外科疗效明显由于内科。出血量多少和脑组织破坏及受压呈正比,因此,出血量越多,预后也越差。但是从治疗角度看,出血部位更重要。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07-20T15:30:50.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杜安东1 蒋庆军1 李傲2 别鹏飞1 李敏1 许世[导读]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摘要】目的:探索传统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家属自由选择随机法将其分为开颅组(28)和微创组(30),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较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并发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4-02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致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旦发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精神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探索永无止境。不同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手术是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旨在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2~80岁。手术在发病后24h以内进行。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并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约30~60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8分26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3例。鉴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脑梗死后等引起的脑出血者,出血导致患者发生脑疝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均予以排除。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合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在全身麻醉下沿血肿中心位置,作一个约5~6cm左右的切口。撑开头皮开约3~4cm大小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切开,电凝皮层穿刺,通过小吸引器将血肿腔内的血肿清除。出血点双极电凝予以止血,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常规手术关颅。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吸收情况2~3d拔除引流管。 实验组: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根据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选择无大血管经过以及距血肿最近头皮作为穿刺标记,在局部麻醉下切开5mm头皮,手锥直径5mm锥开颅骨,刺破硬脑膜,带针芯的12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逐步进针。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小心抽除部分血肿使得颅内压得到一定缓解,确认引流管位置引流通畅后,于头皮妥善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装置。对残留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8万U每次,盐水溶解后注射到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再出血及血肿溶解情况,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一般术后3~4d血肿引流满意拔除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给予预防感染、止血、抑酸、降低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对昏迷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轻脑缺氧、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Z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df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共30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共28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9例、应激性溃疡4例、伤口感染3例。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肺部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率、伤口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钻孔引流组肺部感染小于开颅手术组。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CT扫描出血量为30~50 ml,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尿激酶冲洗血肿腔1~2 d。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率较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是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颅内压,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的功能[1]。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量<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出血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3~65岁,平均55.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病程2~15年,平均8年。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6例,丘脑3例;GCS计分3~5分1例,6~9分17例,10~12分2例。 1.2 方法 患者均于发病后7 h内手术,全身麻醉,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量最大且距皮层最近处层面为切口位置。纵行切开头皮约4 cm,小乳突拉钩撑开后,妥善止血。颅骨钻1孔,扩大骨窗直径至3 cm左右,骨缘用骨蜡止血之后电凝硬脑膜血管。悬吊硬脑膜后呈十字切开。选择脑皮层表面相对血管少的区域,用脑穿针依CT片上血肿定位及深度穿刺以探明脑内血肿部位、方向及离皮层的距离。电凝烧灼脑皮层之后,在小型脑压板协助下,用湿盐水脑棉保护脑组织,逐渐进入血肿腔,清除全部或大部分血肿(至少80%以上)。对于活动性出血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小的渗血用明胶海绵轻压之,不必要求彻底清除干净,尤其是血肿壁的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且相对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病情危急、预后较差、较高致残概率及较高的致死概率等特点[1-2]。并且大部分该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功能障碍等严重的情况。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均有100万人因该疾病死亡[3]。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导致患者脑部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4]。有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概率为30%,而在死亡患者中有75%的死因为基底核区出血。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概率也逐年提升[5]。就目前而言,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然而并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因此需要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具有极高的作用和意义[6]。本次笔者所在医院对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4.31±3.72)岁;脑叶出血患者有10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5例,混合型出患者有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64~86岁,平均(74.49±3.86)岁;脑叶出血患者有9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8例,混合型出患者有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出血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凡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不应考虑手术。 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综合: ⑴、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⑵、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⑶、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 多不考虑手术。 ⑷、意识障碍: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⑸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注:嗜睡:病人意识存在,对刺激有反应,瞳孔、角膜、吞咽反射存在,唤醒后可作岀正确回答,但旋即入睡,合作欠佳;朦胧:意识未完全丧失,对刺激有反应,浅反射存在,可回答简单问题,但常不正确;浅昏迷:对刺激反应迟钝,呼之偶应,但不能回答问题,深、浅反射存在;昏迷:对重刺激可有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亢进,常有尿失禁;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张力消失或极度增高,并有尿潴留。 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通常皮质下、壳核外侧出血者,手术疗效满意。丘脑出血则较差,脑干出血更差。小脑出血如诊断治疗及时,外科疗效明显由于内科。出血量多少和脑组织破坏及受压呈正比,因此,出血量越多,预后也越差。但是从治疗角度看,出血部位更重要。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软通道术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与软通道术疗效比较 孟 强 杨 卓 四川省新津县人民医院 611430 摘要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接受普通开颅手术治疗,基本治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81.3%;30例通过软通道引流治疗,基本治愈14例(46.7%),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手术 软通道 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4-0425-02 Curative Effect Compare of Craniotomy with Soft Channel in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NG Qiang,YANG Zhuo.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n County,Sichuan Province 61143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raniotomy hematoma evacua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soft channel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Clinical data of 62cases of 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Results:32patients accepted craniotomy with 9ca-ses(28.1%)of basic cured and 2patients died(6.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3%;30cases treated with themethod of soft channel drainage with 14cases(46.7%)of basic cured and in no death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93.3%.The differences of the basic cure rate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hould strictly grasp surgicalindications,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iming of surgery and the surgical approach,which coul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and life quality,and reduce morbidity.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raniotomy,Soft channel,Efficacy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治疗显示出了较内科治疗更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尤其是显微外科和立体定向技术,很好的推动了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快速发展,疗效明显[2]。为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患者,男40例(64.5%),女22例(35.5%);年龄31~84岁,平均(54.1±10.5)岁。入院前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血压136~227/92~125mmHg(1mmHg=0.133kPa),平均163/103mmHg。均经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43例(69.4%),脑叶出血19例(30.6%),伴丘脑出血8例(12.9%),破入脑室13例(21.0%)。外伤性脑出血、脑干出血、入院时已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者,或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 1.2 手术方法 普通开颅手术组:在全身麻醉下于 患者血肿体表投影处行马蹄形头皮切口,按常规骨瓣开颅后剪开硬膜,取血肿距皮层最浅处切开皮层,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根据患者脑肿胀程度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软通道治疗组: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根据患者头颅CT片确定的穿刺点位置用手锥钻开颅骨及硬脑膜,用脑针将引流管送到血肿边缘,抽出部分液体后,逐步置入硅胶脑引流管,建立软通道引流。根据患者情况可以使用尿激酶利于残留血肿的清除。根据头颅CT所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或残余血量不足10ml时考虑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标准 术后随访半年,按照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疗效:基本治愈:日常生活完全恢复;显效:正常生活大部分恢复;有效:身体有残疾,家庭生活需要他人协助;无效:卧床,但意识清醒;恶化:植物生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32例接受普通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基本治愈9例(28.1%),死亡2例(6.3%),总有效率81.3%;另外30例通过软通道引流治疗,其中基本治愈14例(46.7%),没有死亡病例,总有 5 2 4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1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内科组46例,外科组64例。按发病—治疗时间分为:﹙1﹚≤7h,﹙2﹚≤7-24h,﹙3﹚>24h三组,分别进行内、外科疗效比较和组间外科疗效比较。疗效判定指 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死亡率、优良率和病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发病—治疗时间>24h组,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2)发病治疗时间≤7h和7- 24h组,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异;(3)发病—治疗时间≤7h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风 险高,超过7h后在出血率下降;(4)发病—治疗时间>24h组,外科组的呼吸、泌尿和消化系统并发症率高于内科组。结论发病后7-24h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间 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开展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 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优于内科规 范化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预后非常重要。本 文对不同治疗时间的病例组做疗效比较分析,提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的建议,共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见表1,将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分别 归入内、外科组,按课题组制定的规范化方案,开展治疗。 内科组:主要采用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外科组:手术方式包括: (1)CT简易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2)血肿穿刺术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3)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 (4)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前按以下标准进行临床分级:轻型GCS13—15;中型GCS9—12;重型GCS7—8。如有以下任何一项者作升一级评定:①年 龄≥61岁,②有脑卒中史,③既往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④体温﹥38℃,⑤糖尿病。 1.2 按发病—治疗时间将病例分为: (1)≤7h组; (2)7-24组; (3)>24h组,共三组,分别进行相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内、外科疗效比 较和不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外科疗效比较。 疗效判定指标: (1)近期疗效,根据GOS量表评定,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 为差,1分为死亡; (2)远期疗效,依据Barthel评分表评定,5分为优:患者恢复工作,无神 经功能障碍;4分为良: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分为中:生活不能 自理;不能自行走动;2分为差:植物生存状态;1分为死亡; (3)死亡率,包括近期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 (4)优良率,Barthel评分4-5分病例的结构成比和; (5)并发症发生率,指院内治疗期间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均衡性检验采用x2检验,采用cmhx2法进行有序定性资料的均衡性检验,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疗效的优劣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目的: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3种常见手术方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估。方法:对291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术式治疗6个月后,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随GCS评分的增高而降低。GCS评分11~14分组中定向钻孔引流组伤残人数比例较骨瓣开颅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个体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逐渐趋向于微侵袭技术。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缺血、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分解产物刺激,给脑组织一个近似的生理环境,阻断由脑出血而带来的全身损害,尽可能恢复脑功能。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本研究就术前评分和术式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91名符合条件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11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钻孔引流组163例,骨窗开颅组27例,骨瓣开颅组101例。GCS-M评分:3~6分42例,7~10分142例,11~14分107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经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36例、脑深部出血126例、合并脑室出血187例、中线移位(>0.5 cm)者65例。 1.3 分类 按照GCS-M评分分为三个组,即3~6分组、7~10分组、11~14分组。比较三种术式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6个月后致残率以改良ADL评分+死亡率作为指标,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评分Ⅰ~Ⅲ分定为自理,Ⅳ、Ⅴ分定为伤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2.0上处理,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及其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瞬间已基本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医生的努力在于迅速中断脑出血引起的恶性循环,把血肿压迫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外科治疗目的是清除脑内血肿以解除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梗死和病残率;中断和预防出血后和脑疝的恶性循环降低死亡-病残率。改善功能预后是更为重要的手术目的。 脑出血的部位不同治疗方针也不同。对于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历来充滿着争论。直到后期以CT为手段观察血肿量作为手术适应症的依据,同时注意到血肿部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血肿量,方制定了临床分级、CT分级和预后判断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明确了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方针应根据多种因素作个体化考虑,既可开颅也可定向穿刺,扩大了手术治疗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 大脑半球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因各学者的观点和选择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优劣不一,因而争论很多。一般认为: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效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现代对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 1、手术前神经病学分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级主要根据术前意识状态而定,手术效果与其精神病学分级有密切关系。病情分级在3、4a级手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而4b和5级病例即使能保住生命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在功能预后方面:分级为1、2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3、4、5级者手术稍胜于保守治疗,但差别不显著。 2、CT分级:壳核出血按CT分类的死亡率分析显示,病情为1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2级和3级者,手术与否死亡率无显著差别,4级和5级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 3、血肿量:基底节出血量在30 ml以下者,手术治疗因附加损伤不如保守治疗死亡率低,但如血肿体积大于30ml时,手术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年人群发生率在150-200人/10万. 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者占75%-85%,脑出血者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里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结果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脑出血手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1.适应征 (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40毫升,小脑出血大于10毫升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 (2).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 (3).意识状况: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 (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2.相对禁忌征 (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 (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 (3).脑干出血. (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 (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 二.手术方法 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为传统手术方法.随着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血肿纤溶引流术及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法的开展,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上述手术方法各具优缺点,近年来临床上联合使用的报道明显增加,外科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一).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究竟哪种更能让患者获益 呢? 2018-01-13 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自强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年人群发生 率为150?200人/10万。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脑 出血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部分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证(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40ml,小脑出血〉10ml应行手 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2)出血部位:浅部位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3)意识状态: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相对禁忌证(1 )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2 )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3)脑干出血。(4 )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者。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究竟哪种更能让患者获益呢? 2018-01-13 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自强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年人群发生 率为150~200人/10万。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脑 出血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 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只介绍与高血压脑 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部分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 病死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 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 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证(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40ml,小脑出血>10ml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 手术干预。(2)出血部位:浅部位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 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3)意识状态:意识轻-中度障 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相对禁忌证(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3)脑干出血。(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5) 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者。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发表时间:2015-07-02T13:32:25.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任建国 [导读]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常造成患者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任建国 (湖北省黄石市第四医院 435006)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47-02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常造成患者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手术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我院自2006—2014年共对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钻颅血肿碎吸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38—82a,平均64.2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均明显增高。 1.2 病情分级 按临床常用高血压脑出血五级分类法[1]标准对患者病情分级,Ⅰ级10例、Ⅱ级38例、Ⅲ25例、Ⅳ16例。入院时GCS评分9~12分32例,6~8分46例,4~5分8例。 1.3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基底节区78例,丘脑6例,皮层下2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18例。出血量[2]按多田公式(∏?6LS×层面数=血肿量ml)计算,平均出血量30~80ml74例,80ml12例。 1.4 手术材料及方法 手术材料采用北京万福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针径3mm,针长3cm、5cm二种型号,根据血肿部位深浅选用不同型号)。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CT扫描定位。局麻后在最接近血肿的脑非功能区,直接钻颅穿刺血肿。对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有呕吐误吸、呼吸道内有较多分泌物患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术。术中采取振荡手法首次抽吸液态血肿30%~50%,术后常规应用尿激酶1~2万U+生理盐水5ml胭肿腔灌注并夹管4h后开放引流,2~3万/d,置管时间5~10d,每日引流管接口及穿刺部位消毒1次,根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病情好转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破入脑室者待脑室引流管引流液清亮,夹管24h 无异常后拔出引流管,缝后瘘口,并尽早行高压氧舱治疗。 2.结果 接ADL(日常生活能力)⑵评价疗效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20例,Ⅱ级部分恢复可独立生活38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走12例,Ⅳ级卧床但意识清楚10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3例,基底节血肿出血破入脑室,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3.讨论 3.1 ①发病机理[3] 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动脉尤其是脑内穿通动脉的玻脑样或纤维样变性,形成局灶性缺血坏死和?或微小动脉瘤,血压骤升时可引起血管坏裂处漏血或微小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出血。脑出血一方面使出血部位的脑组织遭受直接破坏,大的血肿尚压迫其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微血管缺血,痉挛性梗阻和坏死;另一方面血肿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使血肿周围脑组织由近及远发生水肿变性、出血、坏死,并进一步影响脑功能活动。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及其周围脑水肿,脑血液循环障碍结果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脑疝和继发性脑干功能损害[3]。 3.2 手术优点 ①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采用钻一体化设计,具有硬通道技术,不切割神经,颅骨自锁固定技术,具有专用血肿针型血肿粉刺器,便于术后注药及灌注引流,管腔不易堵塞;②手术创伤小,术中患者仅受一次性直径约3mm点状穿刺损伤,时间短无出血,20~30mm即可完成,手术中无出血,避免了全麻开颅手术费时长,创伤大,术中失血多部分高龄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的缺点;③术后可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注射,持续灌洗引流处理残留血种;④由于避免了大切口,去骨瓣的缺点,便于术手患者护理,基本无伤口感染,也避免了由于患者躁动,颅压变化大,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引起继发性出血。 3.3 缺点 对活动性脑出血,血肿位于侧裂血管附近,出血原因为动静脉畸型或动脉瘤破裂引起。此外,血管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出血,由于血肿与脑组织混杂,不易引流,需慎用该方法。 3.4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因素较多[4] 术后相关病症的处理也十分重要①ICU动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严密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再出血及血压过低脑灌注不足;②降低颅内压,控制体温减少氧耗;③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角质平衡;④防止脑血管痉挛;⑤预防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⑥防止上消化道大出血;⑦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0. [2]金虎,曹作为,等.重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⑴:61—62. [3]李义召,张东君,等主编.脑血管病治疗学〔M〕.第1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39—40. [4]焦保华.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9,4⑴:25—27.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一) 作者:李绪雄覃世英龙晓宇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1]。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 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 〔2〕。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3〕,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1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 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 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 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

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 性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 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 微小。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 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他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 脉络丛后内动脉等。 病因 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先使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 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弹力降低,脆性增加。血管壁张力丧失并 有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动脉在血压冲击下呈纺锤体或球状凸出,即粟粒状,血液还可侵 入管壁而形成夹层。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引起出血。 另外,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出血。此外,脑内 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少,且无外弹力层,可能导致多于其他内脏出血。 临床表现 性常在活动时、激动时、用力排便等时刻发病,起病急骤,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 展到高峰。临床表现视出血部位、出血量、全身情况等因素而不同。一般发病为突然出现剧烈,恶心、呕吐,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 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加重,遂出现,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危象,出现呼吸障碍, 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检查 头颅CT、或磁共振扫描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周围脑组织情况。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呕吐及等,常高度提示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肝昏迷,、低血糖等引起的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 2.颅内占位病变 颅、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 3.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 如、,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治疗 积极合理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重症须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 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动脉血氧保护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和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