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重点word版本

人体发育学重点word版本
人体发育学重点word版本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

语言学习5~6岁之前

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25.儿童身高体重生长特点

体重非等速增长。随着年龄增加,体重的增长

逐渐减慢。

身高

26.语言发育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病因:(1)听力障碍(2)精神发育迟滞(3)家庭因素(4)发音器官的影响(5)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6)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1)构音异常(2)嗓音问题(3)流利性问题(4)语言问题

27.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性发育迟缓和偏离

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28.孤独症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发育障碍(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

硬的行为方式(4)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5)智力障碍和认知偏移(6)患儿早期较难抚养,睡眠少、尖叫、倔强和固执,或特别安静、有特殊兴趣等

29.筛查性的测验包括哪些方法:(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2)绘人测验(3)图片词汇测验

30.丹佛发育筛查测验适用对象:<4.5岁儿童。

3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分为四个能区:个人-社会、细运动与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

32.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适用对象:4周至3岁的婴幼儿。

33.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包括:大运动、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适应性行为。

34.发育商:用以表示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商数,以发育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表示。

第二章

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2.胚泡:受精卵进入子宫腔后,卵裂球增大至100个左右,细胞间隙融合成一个大腔,呈

泡状,称胚泡。

3.胚胎期有哪三个附属结构?有哪些作用?

胚胎期的三个附属结构:羊膜囊、胎盘、脐带。

羊膜囊:含羊水,羊水有缓冲作用。

胎盘:借脐带将营养成分运送给胚胎。

脐带:连接母体与胎儿,运输养分的通道。

4.胚层分化方向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

外胚层皮肤、头发、指甲和部分牙齿、感知器官

和神经系统

中胚层肌肉、骨骼、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循环

系统

5.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

极低:

超低:

6.早产儿:胎龄足28周不足37周的活产胎儿。

7.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有哪些

①发生畸形,出生后出现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等②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脑发育不良③导致脑白质发育不良④导致髓鞘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8.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发育顺序:(从脊髓向脑干的上位中枢进展的过程)

延髓-脊髓→中脑-桥脑-脊髓→间脑-中脑-桥脑-脊髓

9.胎儿在多大以后具备宫外存活能力?

10.正常孕期范围:37~42周。

11.胎动: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12.胎动异常:胎动若少于10次或逐日下降超过50%,表示胎儿有缺氧的可能,如果胎儿

突然剧烈活动,接着胎动停止,往往提示胎儿宫内急性缺氧,危险性更大。

13.胎儿在八个月左右有哪些记忆?听觉记忆。

14.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15.胎教的首选方法:音乐胎教

16.胎儿生长发育的特征:

(1)生长速度:胎儿体重每日增加的量,到38周为止,呈加速度的趋势。(2)体重递增:若将某周中1天体重增加数化为上周体重的百分数称之为递增率,胎儿期递增率是逐渐降低。(3)器官发育:在胎儿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其中肌较慢,神经系统最快。

17.胎儿最初的运动形式:胎动反射

18.宫内Apgar评分:①胎儿心血管系统检查②胎儿呼吸系统检查③神经运动系统检查

19.胎儿听觉的传导途径:声波穿透腹壁的肌层而进入羊水,再经此介质传经颅骨-鼓室-前

庭窗-迷路外淋巴-内淋巴-基底膜- Corti器产生音的感觉。

20.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主要有哪些途径?

(1)因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观察,记录其自然行为和其对某些电、机械刺激的反应。

(2)对早产儿进行研究,观察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和行为。

(3)采用某些仪器设备对子宫内的正常胎儿进行测量研究。

21.胎儿发育的检测方法与内容:

(1)胎动

(2)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

(3)胎心率检查

(4)羊水检查

(5)胎儿宫内评分

(6)超生多普勒监测

(7)胎儿心电图

(8)实验室检查

22.胎儿心率正常范围:120~160次/分钟。

第三章

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1.握持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

的动作。

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存在时期:0~4个月。

2.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存在时期:0~2个月

3.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3个月。

4.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0~6个月。

5.立直反射:矫正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

6.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

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7.围巾征: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

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个月小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8.与粗大运动相关的反射:原始反射、直立反射、平衡反应。

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

四肢肌张力的变化。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意义: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

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头后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意义: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头前屈时,上肢屈

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意义同ATNR

12.直立反射中枢:中脑&间脑。

功能: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影响直立反射的原因: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直立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智力反射的建立。

13.颈直立反射持续的时间:6~8个月。

14.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

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

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15.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

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持动作。

意义: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16.平衡反应中枢:大脑皮层。

17.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

18.前庭系统感受器包括:①前、后、外三个班规管内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②前庭迷

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19.仰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

眼的协调发育。

20.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21.立式姿势运动发育阶段

2个月阳性支持反射逐渐消失,下肢出现半伸展、半屈曲的状态而不能支持体重3个月

膝部与腰部屈曲,可以短暂支持体重

4个月由于伸肌张力较高,下肢伸展并支持体重,多呈足尖支持状态

5~6个月

使小儿站立时,出现跳跃动作,此阶段称为立位跳跃阶段7~8个月扶持小儿腋下站立,多数可站立,髋关节多不能充分伸展,称为扶站阶段

9个月小儿可抓物站立或抓住检查者的手后自行站起,脊柱充分伸展,称为抓站阶段

10个月在抓站的基础上,由于立位平衡功能的逐渐完善,小儿可独自站立,开始时间较短,逐渐延长,称为独站阶段

11个月

小儿站立稳定后,则可以牵手向前迈步,称为牵手走阶段12个月

可以独自步行,称为独走阶段(一般不应晚于18个月)

22.

23.

25.

26.粗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

年龄头与躯干控制

翻身坐

爬、站、行走

2个月短暂抬头,臀、头

同高

半前倾不支持

4个月抬头45°~90°,

头高于臀部,玩两

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扶腰坐足尖支持

6个月随意动作增多,抬

头>90°俯卧位至仰卧位独坐

手支撑

7个月双手或单手支撑,

支撑向后成坐位

直腰坐肘爬、扶站8个月胸部离床扭身坐腹爬

9个月手或肘支撑,腹部

离床坐位自由

变换体位

后退移动、抓站

10个月四爬、独站

12个月跪立位前移、独走15个月独走稳、蹲着玩2岁跑步、跳

27.脑瘫患儿姿势运动发育的主要特征

①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②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

③固定的运动模式

④抗重力运动困难

⑤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

⑥发育不均衡

⑦肌张力不均衡

⑧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不出现

⑨感觉运动发育落后

⑩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28.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的表现

29.如何检查肌张力

30.如何针对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①平衡反应评定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⑤对

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

1.手的基本动作包括哪些?[选择]

非抓握动作: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

抓握动作:力性抓握(球形抓握、柱状抓握、拉)、精细抓握(尖捏、指腹捏、侧捏、三指捏)

2.抓握动作发育的规律:①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②动作的概括化,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选择】

3.无意识抓握出现的时间:3个月左右【选择】

4.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5.触觉识别: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

6.精细运动能力:个体凭借手的动作,在感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7.视觉发育分为:①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②物体辨认阶段③精细辨认物体阶段

8.婴儿视觉功能发育特点:(1)儿童天生就具备对面孔特征进行加工的能力,周边视力比中

心视力好。(2)2月龄的婴儿能将注意力指向物体的多个特征,并成像于视网膜的中央凹。但是,注意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刺激的最明显特征上。(3)婴儿实力的强制性注意。

9.3个月时婴儿双眼追视移动物体范围可达180°。

10.何时才能判断出儿童哪只手为利手:4~6岁。

11.连续的抓我动作包括哪些过程:①视觉搜索物体②接近物体③抓住物体④放开物体

12.运动功能的特殊发育障碍:存在与儿童发育早期,在完成精细与粗大运动时的动作协调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的协调困难,也称发育性协调障碍。

13.婴幼儿视觉功能评定方法:①单眼遮盖试验②光觉反应③注视和追视④眨眼反射⑤双眼同视功能

14.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常出现上肢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手握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肢姿势异常可导致手的抓握动作、手的知觉功能、双手协调动作、手眼协调功能等精细运动障碍。

15.常见的婴幼儿精细运动异常包括:

①精细运动发育落后②精细运动发育障碍③精神发育迟缓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⑤学习障碍⑥其他: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福山型肌营养不良等神经肌疾病……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考查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通过了解人体生理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发育过程及其规律,加深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形成,促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生活活动能力。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体运动学的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康复治疗、康复保健、康复教育等康复治疗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它以《康复医学概论》、《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融合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标准,以人体运动学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项目进行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采用任务驱动、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上课讲义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免费下载】人体发育学

生长growth 指各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变化,可以用度量衡测定,有相应的测量值。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机体质的变化,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不能用数量指标来衡量。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 体重( Weight,W ) 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0~3.30kg, 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最初2-3天由于摄入少、水分丢失和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生后第一年是增长最快的一年为生长的第一个高峰。 体重增加的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前3月体重的增加约等于后9月的体重增加,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体重(kg)年龄身高(cm) 3~12月[年龄(月)+9]/2 出生时50

1~6岁年龄(岁)×2+8 12月75 7~12岁[年龄(岁)×7-5 2~12岁年龄(岁×6+77 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增长,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用“公式”或人群均数当作标准值。 身高(长)(height or length)指头、脊柱、下肢长度的总和,即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男婴较女婴略长。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约为25cm,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身高约为 85cm;2岁以后每年增长约5~7cm。1岁时身高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13~14岁时约为3倍。 青春期身高的增长明显加速,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平均增长28cm;女孩每年可增长6~8cm,平均增长25cm。 身高(长)增长规律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为生长第一高峰。 身长(高)增加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前3月=后9月身长(高)的增长。是一个非匀速增长过程。 坐高(顶臀长)Sitting height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

人体解剖学练习题运动系统资料

1、下列对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骨髓腔、骨膜和关节软骨构成 B. 骨骺由骨密质构成 C. 成人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 D.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E. 每块骨均不能视为一个器官 2、不成对的脑颅骨有( ) A.顶骨 B.颞骨 C.蝶骨 D.上颌骨 E.泪骨 3、解剖学姿势的描述,下列何者是错误的( ) A、身体必须直立 B、两眼平视前方 C、上肢在躯干两旁自然下垂 D、手掌面对躯干 E、两足跟靠拢,两趾接触并指向前方 4、骶管麻醉须摸认的骨性标志( ) A.骶正中嵴 B.骶岬 C.骶角 D.骶后孔 E.都不对 5、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是( ) A. 上颌窦 B. 额窦 C. 蝶窦 D. 筛窦中小房 E. 筛窦后小房 ( ) 、开口中鼻道的鼻旁窦是6 以上都是 D. 筛窦中群 E. A. 上颌窦 B. 额窦 C. 筛窦前群( ) 不能由于重力作用而引流的鼻旁窦是7、在直立姿势下, 以上都不对筛窦 E. D.额窦 B.蝶窦 C.上颌窦 A.( ) 、下列何骨属于长骨8 椎骨跟骨 E. B.舟骨 C.趾骨 D.A.第八肋骨(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人体九大系统9 .感觉器.内分泌系统 E.脉管系统C.免疫系统 DA.消化系统 B( ) 、有关骨髓腔正确的是10 A.位于骨骺内 B.位于长骨的骨干内 C. 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 D.成人骨髓腔内含红骨髓 E.小儿骨髓腔内含黄骨髓( ) 11、有关各部椎骨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胸椎体的横断面呈肾形 B.颈椎体的横断面呈心形A .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D.腰椎体的横断面呈椭圆形C E.胸椎横突有孔啊( ) 12、胸骨角 B.是两侧肋弓形成的夹角A.位于胸骨体和剑突的交界处2肋间隙C.两侧平对第2肋 D.两侧平对第肋E.两侧平对第3( ) 、骶管麻醉时须摸清的骨性标志是13 E.骶岬 D.骶角.骶管A.骶前孔 B.骶后孔 C( ) 14、不属于肩胛骨的结构是.喙突 E.滑车切迹 BA.肩峰.肩胛冈C.肩胛下窝 D( ) 、桡神经沟位于15 股骨 C. D.胫骨 E.尺骨.肱骨A B.桡骨( ) 16、蝶窦开口于鼻前庭蝶筛隐窝中鼻道A.下鼻道 B. C.上鼻道 D. E.( ) 17、开口中鼻道的鼻旁窦是筛窦中小房筛窦前小房额窦上颌窦A. B. C. D. E. 以上都是( )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修改)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 绪论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 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 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 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PAS反映:糖经过碘酸(H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PAS反应。PAS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 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 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矢状轴(面),冠状轴(面),垂直轴(面)。见书P5 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 第一章基本组织 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5-10um,直径约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纤毛具有向一定方向节性摆动的能力。 5.微绒毛:是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6.连接复合体: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不同和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凡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即称为连接复合体。 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的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I带,暗带称A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H带,H带中有M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9.肌浆: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因此称为肌纤维。肌细胞胞质称为肌浆。 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 12.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可供细胞间交换离子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和协调细胞功能等。缝隙连接还与细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 13.外分泌腺:根据分泌腺的分泌物派出方式不同,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汗腺、胃腺和唾液腺等。 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 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16.肥大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Z线水平。 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19.环层小体:又称帕奇尼小体。主要功能是感受压觉和触觉。 20.触觉小体:多见于手指,足趾掌面的真皮乳头内。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 21.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并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终末与一条骨骼肌建立突触联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简称终板。 2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运动单位。 23.突触: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 学分: 2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考查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任务是通过了解人体生理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发育过程及其规律,加深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形成,促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生活活动能力。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体运动学的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康复治疗、康复保健、康复教育等康复治疗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它以《康复医学概论》、《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融合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标准,以人体运动学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项目进行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 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现场教学、启发式、鼓励式、点评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及主动性。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 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 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 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 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 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 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 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 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 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 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 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 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 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

5.微绒毛:是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I带,暗带称A 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H带,H带中有M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 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 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Z线水平。 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23.突触: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24.尼氏小体:光镜下呈噬碱性的颗粒或小块。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与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 25.神经纤维节(郎飞氏节):光镜下,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髓鞘和神经膜都有节段性,段与段之间的缩窄部位称郎飞节。 4.骨连接:是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根据他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接和滑膜关节连接两种形式。 5.关节:(滑膜关节连接,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接。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教大,这种连接叫关节。 15.膈: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1.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大循环或体循环。 2.肺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叫小循环或肺循环。 5.微循环:是指由微静脉到微动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

人体发育学试题

一、单选 1此模式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大部分有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但如果存在过久则可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这种模式也可用于临床治疗() A.原始反射模式 B.本体反射模式 C.前庭模式 D.皮肤介导模式 E.运动模式 2 儿童运动发育自头端向足端进行所遵循的发育规律是()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3 下列有关原始反射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4 幼儿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能够指出自己的“鼻子”、“眼”的年龄是() A.3~5个月 B.6~8个月 C.9~11个月 D.12~18个月 E.2岁 5 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 A.20% B.30% C.45% D.50% E.60% 6婴儿由最初的全身性的、不精确的动作逐步分化为局部性的、精确的动作所遵循的发育规律是()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7下列关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不正确的说法是()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 B.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 C.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 D.追求自我的形成(6岁) E.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8下列有关语言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 B.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 C.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D.11个月的婴儿出现双音节 E.12个月的婴儿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9儿童擦腿综合征属于()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人体发育学概论第一章二、名词解释、体重、头围、)(身长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胸 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发育:3. 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4.成熟: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简答题(三 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分期:⑧成人期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关键龄,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胎儿期第二章 名词解释(二) 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胎儿期:1. 天。个月左右,约280到分娩共10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2.胎动:)简答题(三: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胎儿期认知发育学习的可能性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第三章名词解释( 二)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粗大运动发育:1. 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10.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平衡反应12.平衡反应: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简答题三)( 14个)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4.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解剖学课程介绍及课程标准

课程介绍及课程标准 课程简介 《正常人体结构》是一门经典而又充满着活力的重要的医学核心课程。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地从临床医学的发展中获得更新和发展的动力。课程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整合而成,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人胚发生发育规律。在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医学及医学相关行业的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着重培养学生崇敬、珍惜生命和救死扶伤的职业敬业精神,为职业道德的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社会能力做早期铺垫,在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护理、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疗美容、医学影像等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为学习后续医学课程以及各专业岗位实践,如护理专业正确的健康评估和临床护理操作等专业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10121 学时:96学时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护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基础教育的奠基和支柱课程。其在护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其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和胚胎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的范畴。 (二)课程定位 《正常人体结构》与医学各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药理及各门临床学科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否则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在标本、模型和活体上辩认人体形态结构。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突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把课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需求。

人体发育学b卷

姓… 业… 专 学…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人体发育学》试卷(B) 年级_____ 专业康复治疗技术__________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一二二二-三四总分 得分复核 得分 阅卷人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成熟 2.拥抱反射 3.手眼协调 4.语言发育迟缓 5.认知功能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 ) A.2个方面 B.3 个方面 C.4 个方面 D.5 个方面 E.6 个方面 2.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般在( ) A.1?2岁以前 B.2 ?3岁以前 C.3?4岁以前 D.4?5岁以前 E.5 ?6岁以前 3.正常健康小儿前囟约半数闭合时间为 ( ) A.0.5?1岁 B.1 ?1.5岁 C.1.5 ?2岁 D.2 ?2.5岁 E.2.5 ?3岁 4.母亲几个月可感觉到胎动( ) A.3个月 B.4 个月 C.5 个月 D.6 个月 E.7 个月 5..哪个孕期最容易受放射线、药物、感染及代谢毒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 响,不利胚胎发育成长,可致胎儿畸形( ) A.胚芽期 B. 胚胎期(受精后3?8周) C. 胎儿期 D.胚胎期(受精后2?8周) E. 胚芽期(受精后o ?3周) 6. 描述巴宾斯基反射哪项不正确( ) A. 指触动胎儿足底时,足趾成扇形张开、足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B. 直到出生后第12个月才消失 C.3 个月的胎儿已出现 D.直到出生后6个月消失 E. 巴宾斯基反射阳性表明锥体束受损或皮层发育不成 熟 7.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其反应分为两型,其中拥抱型存在时期为 () 得分 阅卷人

人体解剖学练习题运动系统

1、下列对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骨髓腔、骨膜和关节软骨构成 B.骨骺由骨密质构成 C.成人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 D.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E.每块骨均不能视为一个器官 2、不成对的脑颅骨有( ) A.顶骨 B.颞骨 C.蝶骨 D.上颌骨 E.泪骨 3、解剖学姿势的描述,下列何者是错误的( ) A、身体必须直立 B、两眼平视前方 C、上肢在躯干两旁自然下垂 D、手掌面对躯干 E、两足跟靠拢,两趾接触并指向前方 4、骶管麻醉须摸认的骨性标志( ) A.骶正中嵴 B.骶岬

C.骶角 D.骶后xx E.都不对 5、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是( ) A.上颌窦 B.额xx C.蝶窦 D.筛xx小房 E.筛xx后小房 6、开口中鼻道的鼻旁窦是( ) A.上颌窦 B.额xx C.筛xx D.筛xx E.以上都是 7、在直立姿势下,不能由于重力作用而引流的鼻旁窦是( ) A.额xx B.蝶窦 C.上颌窦 D.筛xx E.以上都不对

8、下列xx属于长骨( ) A.第八肋骨 B.舟骨 C.趾骨 D.跟骨 E.椎骨 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人体九大系统( ) A.消化系统 B.脉管系统 C.免疫系统 D.内分泌系统E 10、有关骨髓腔正确的是( ) A.位于骨骺内 B.位于长骨的骨干内 C.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 D.成人骨髓腔内含红骨髓 E.小儿骨髓腔内含黄骨髓 11、有关各部椎骨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胸椎体的横断面呈肾形 B.颈椎体的横断面呈心形 C.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D.腰椎体的横断面呈椭圆形 E.胸椎横突有孔啊 12、胸骨角( ) A.位于胸骨体和剑突的交界处 B.是两侧肋弓形成的夹角 C.两侧平对第2肋 D.两侧平对第2肋间隙 E.两侧平对第3肋 13、骶管麻醉时须摸清的骨性标志是( ) A.骶前孔 B.骶后孔 C.骶岬 D.骶角 E.骶管 14、不属于肩胛骨的结构是( ) A.肩峰 B.肩胛冈 C.肩胛下窝 D.喙突 E.滑车切迹 15、桡神经沟位于( )

人体发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A1型题] 1.生长发育取决于( E )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D.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 E.上述各项因素 2.人体发育学属于( c ) A.儿童精神医学的分支领域 B.儿童行为医学的分支领域 C.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D.儿童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E.儿童保健医学的分支领域 3.人体发育学是在( A ) A.发育心理学与发育行为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B.发育心理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发育心理学与儿童精神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D.发育行为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E.发育行为学与儿童神经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4.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为( D ) A.比奈 B.格塞尔 C.赫伯特·斯宾塞 D.弗洛伊德 E.特曼 5.《儿童的思想与起源》的作者为( E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E.瓦隆 6.美国的《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发行于( D ) A.20世纪60年代以前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前 E.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儿童心理之研究》的作者是( A ) A.艾华 B.陈大齐 C.陈鹤琴 D.黄翼 E.朱智贤 8.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于( E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3年 E.2004年 9.格塞尔提出的儿童适应性行为,主要包括( B ) A.知觉、定向行动、姿势、移动、运动等发育 B.知觉、定向行动、手指操作能力、注意、智力等发育 C.知觉、定向行动、模仿能力等发育 D.知觉、定向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等发育 E.知觉、定向行动、相互理解沟通能力等发育 10.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 B ) A.2个方面 B.3个方面 C.4个方面 D.5个方面 E.6个方面 11.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为( B ) A.面颊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人体发育学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3.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境的影响。 视觉发育出生后半年内 语言学习5~6岁之前 19.脑的可塑性:经验可改变脑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20.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复习大纲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复习大纲 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窦肇华主编 一、组织 1、掌握上皮组织的特性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3、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4、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血液 1、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功能。 2、掌握血液各有形成分在血液中所含的正常值。 三、骨骼系统 1、掌握骨的分类、构造。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熟悉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3、掌握颅骨的分部,了解脑颅的位置、形态特征;掌握翼点、颅底内面的结构特点。 4、掌握主要四肢骨的形态特征。 5、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了解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 6、掌握椎间盘的构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7、掌握肩、肘、髋、膝和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了解腕、踝关节组成,了解骨盆的构成及性别差异。 四、肌学 1、了解肌的辅助结构 2、了解头肌的分部、斜角肌间隙 3、熟悉主要的背肌、胸肌; 4、了解膈的位置、形态及裂孔 5、掌握腹肌的层次关系,掌握腹股沟管的构造。 6、熟悉主要上、下肢肌及其分群。 五、神经系统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及物质基础;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掌握脊髓的位置及外形的特点;掌握脊髓灰质中主要核团的位置、功能;主要上、下行传导束的位置和功能。 3.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和外形;掌握脑神经核的分布规律;了解脑干内主要神经核的性质及分布; 掌握脑干内白质的主要变化;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及机能。 4.熟悉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及其功能;了解内部构造;掌握第四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5.掌握间脑的分部;了解其位置和外形;掌握背侧丘脑,后丘脑及下丘脑的主要灰质团块的位置并了解其功能;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及功能关系。 6.掌握大脑半球的位置、外形和分叶;熟悉大脑半球主要沟、回的位置和名称;熟悉基底核的组成,掌握纹状体并了解其功能;了解白质的分部;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传导束; 掌握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的定位;了解侧脑室的形态特点。 7.掌握躯干和四肢深感觉、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特点;熟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了解听觉传导路;掌握锥体系的组成及传导途径,了解上、下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和功能。 8.掌握脑和脊髓被膜分层及各层被膜形成的结构;掌握硬膜外隙和蛛网膜下隙的概念,了解硬脑膜窦的形成并熟悉主要的硬脑膜窦。 9.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 10.了解脊髓的血液供应;掌握脑的动脉来源;熟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在颅内的主要分支及供血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人体发育学)

基础知识:六.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正常发育 康复医学角度人体发育:重(运动发育)和(心理社会发育) 1.生长发育的一半规律** A:分为:不平衡性逐渐性和个体性 B: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①开始发育速度是平均一的 ②发育过程中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的两个高峰期,一个婴儿期,另一个青春期 ③器官的功能发育不等速:脑发育最早,5岁时脑的大小及重量已接近成人 ④性器官则要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C:生长发育的逐渐性表现: 由头到尾、由近道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的规律 D影响生长发育的差异是: 遗传、环境 2.运动发育规律** A:①第一年:人类特有动作—手的动作和直立的出现,标志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②第二年:相对稳定 ③第三年:迅速发展时期 B:①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动作全身性,不精确的,以后局部性、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②从上到下:头到足 ③从近到远:从生体中部,越近躯干部位动作发育越早,然后逐渐向远端发育 C:粗大运动发育顺序** ①指:姿势或全身(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 ②抬头:新生儿几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抬头较稳定;4个月抬头稳定; ③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坐稳 ④翻身:7个月有意仰卧位→俯卧位→在到仰卧位 ⑤爬:8-9用双上肢向前爬 ⑥站、走、跳:11可独自站立片刻:15月独自走稳;24月双足并跳;30单腿跳 D: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①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能力 ②精细动作多为小肌肉的运动,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手指是精细动作重要。 ③3-4月握持反射消失 ④6-7月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⑤9-10月可用拇指、食指拾物,喜撕纸 ⑥12-15月学会用匙,乱涂画 ⑦18月能叠2-3块方积木 ⑧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⑨4-5岁儿童则能用剪子剪东西 ⑩6岁能系鞋带并打活结 3.反射发育** A反射分类:** ①根据施加的刺激:分为伸张反射、加速反射、对光反射等。 ②根据感觉器存在部位:分为深部反射、浅部反射等。 ③根据构成反射弧的突触数量:分为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