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培养

儿童智力培养
儿童智力培养

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智商

2004年03月07日13:58 作者:于凡来源:妈妈宝宝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大中小】【打印】【关闭】

近日在报上看到美国康涅狄州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

博士提出的发现孩子天赋的20项测试,他认为4岁以内的孩子若具有这20项测试题的大部分情况,就说明这个孩子有可能是超智儿童。

由此可见,孩子聪明不聪明不在于孩子会识多少字,背颂多

少首儿歌,也不在于孩子上了什么特长班,掌握了什么技能,在

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可以提升孩子的智能。美国心理研究协会做了一项研究来检验遗传因素和家庭教育哪一个对孩子的智商影响较大。研究的结论是:遗传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几乎等同。克雷格·莱米教授也认为,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实施严格的、正统的家庭教育,创造一个随意但很富有启发氛围的环境对提高孩子的智商非常重要。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到底应该怎样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呢?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建议:

1.多与孩子交谈。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简奈伦·哈丁罗切尔博士认为,幼儿对语言的早期掌握对形成幼儿成功的智力机制非常重要。家长同孩子交谈可随时随地进行,走到哪说到哪,看到什么说什么,还要启发孩子去说去表达,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2.利用书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图书后,往往是孩子拿来一本,家长就给孩子读一本,读过之后便放到一边,然后再读下一本,只注重读的过程,全然没有注意孩子的阅读兴趣,这种作法不能很好地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家长给孩子讲书最好是拿过一本书家长先要问孩子这是一本什么书,它的名字应该是什么,这本书里都有些什么,提出问题让孩子先找出答案,然后父母再给孩子讲述,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讲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同孩子一同讨论,不断地提出问题,如他们

怎么了,想一想他后来会是怎样的,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3.家里摆放的东西要经常换一下位置,对孩子的右脑开发和观察力的培养都有好处。

4.家长带孩子外出购物时,家长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应该注意身边的孩子,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

5.多让孩子同小朋友在一起,不要怕孩子打架受欺负,即使是打架也有利于孩子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

6.游戏和玩具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3、4岁的小孩子玩具的可变性要强,如沙子和水;游戏对于孩子更为重要。

总之,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时,要融于生活,愚教于乐,挖掘身边可利用的因素,家长要有心教,但并不要求孩子用心去学,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从孩子发展出发,从孩子实际出发,让孩子学得自然,学出兴趣。专家说,以学知识为主教出的孩子没有后劲。

2012-04-19 21:44 摇篮网育儿问答|网友

您好!想要提高宝宝的智力,首先家长就不能偷懒,平时要

注意多和他语言交流,多带他出去结识朋友、给他提供适龄

的游戏和玩具。其次,可以在饮食上注意合理均衡的膳食和

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毕竟,一个棒棒的身体才是一切的本源。

另外,智力发育固然重要,但情商启蒙同样不可忽视,希望家长不要一味强调孩子的聪明博学,教会他坚强的品质、自信心、包容心、抗挫能力、道德礼仪等质素才能让他在这个世界更加幸福从容的生活。

最后提醒家长,提高智力切莫相信、依靠药物的功效。

评论|00

一、让孩子多运动,身体灵活的孩子,需要大脑多方面配合,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比如,训练爬、翻身、坐、站、走,跑跳、上下楼、拍球、跳绳、走平衡木等能力。

二、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手指的灵活性,对大脑要求很高:做手指操,经常摆弄物品,让孩子的小手多工作,多运动。

三、要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多教孩子一些常识,多认识生活中的场景。

四,多和孩子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会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等。

幼儿期随意动作、口语及感知觉迅速发展,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并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思维也较婴儿期增强,这为智力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幼儿智力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为幼儿创造合适的游戏运动环境:从游戏中促进幼儿运动和和技能的发展。

(2)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应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感觉。多教孩子说歌谣、唱儿歌,这不仅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训练他的音乐节奏感,培养艺术意识。

(3)让幼儿多看、多听、多动手:智力开发总是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而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看、听、摸等感知活动。应让幼儿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多动手以亲身感知事物,促进智力发育。2--3岁的幼儿听故事时会听得津津有味,家长应抓住孩子好奇、求知的这一心理经常给孩子讲些有趣易懂

的故事,这样可增长幼儿的知识。

(4)启发幼儿多提问题、多思考:好奇多问是儿童的天性,有些孩子喜欢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家长要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而不能敷衍了事;有些孩子提不出什么问题,家长应设法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提问,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

(5)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孩子在做游戏、搭积木时,应鼓励孩子的创造精神,引导孩子不重复别人的做过的东西等,而帮助孩子自己想象着做,孩子拆弄玩具时,不要求全责备,因在 "顽皮"的举动中,往往可能是创造力的表现。幼儿创造的欲望仅仅开始萌芽,需要家长、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如完全按大人要求的模式做,则会抑制孩子的创新精神。

、让孩子多运动,身体灵活的孩子,需要大脑多方面配合,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比如,训练爬、翻身、坐、站、走,跑跳、上下楼、拍球、跳绳、走平衡木等能力。

二、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手指的灵活性,对大脑要求很高:做手指操,经常摆弄物品,让孩子的小手多工

作,多运动。

三、要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多教孩子一些常识,多认识生活中的场景。

四,多和孩子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会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等。

智力开发的原则

(1)应根据小儿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

(2)循序渐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

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4)避免过度教育: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过多的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分保护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隐藏

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表达力篇(来自幼教专家)

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表达力篇

一、表达是孩子大脑发育程度的标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语言的掌握是一大分水岭。它标志着孩子大脑的显著发育,思维能力的基本成形。

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掌握程度的高低优劣。能否流畅、生动地使用语言这一工具表情达意,我们把此称为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人,也常遇到“口拙舌笨”、“不善言辞”之人。相比较而言,人们会很自然地把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与智力的高低联系起来。

当我们在跟陌生人到交道时,常常会不自觉地给对方下结论:这人挺聪明的,那么你是凭什么下的结论?恐怕就是对方的言谈举止吧?

读过小说《红楼梦》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那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吧。王熙凤虽然没有林黛玉、薛宝钗的诗书才情,但其伶牙俐齿、精明强干却要超过那两位。而她的精明能干从何表现?最明显的是她能在各种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敏捷机智、幽默风趣却又滴水不漏、井井有条,其口头表达能力的确令人羡慕。

表达力并非一种单向的智力,而是多种智力综合发展的一种表现。首先,表达里的优劣直接决定思维能力的强弱。人类的思维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除简单的形象思维外,较高级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必须用语言作为工具。因而,一个口齿清晰、表达流畅有条理的人,通常思维也是清晰的。反之,一个思维迟钝的人往往表现为说话啰嗦、前言

不搭后语、吞吞吐吐的,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是沉默寡言,并不是能说会道的,这跟他们性格内向有关,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用的科学语言或者书面语言却是那么的严谨,富有逻辑性。

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而语言训练的本身就能催进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退一步讲,假定你有善于思维的头脑,但却不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思想也只能储存在你的头脑中,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所以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阶段,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听、多看、多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思维,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

语言,作为信号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世界上万物就没有了名称,那么世界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混乱。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再人眼前的事物,并唤起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人们也正是靠了“远、近、左、右、高、低、上、下”之类的词汇,促进对空间的认识。语言更重要的是

帮助我们超越时间去认识事物。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科学知识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的记载才能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二、发现孩子的表达力

一般来说,表达力强的孩子总不会被父母忽视,因为他们总是像小麻雀一样唧唧喳喳。但可惜的是,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才华时常受到父母的抑制。当孩子兴高采烈,想向你诉说什么时,你却因为忙碌和烦躁把他推到一边;在你和别的成年人谈话时,你的孩子可能会不合时宜地插上几句嘴,这时,你的反应是不是一声呵斥:“去!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

终于有一天,你那个原来停不住口的小宝贝现在却一言不发。这是谁的过失?发现,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更不是说知道孩子有某方面的才能就高枕无忧。发现,意味着随时随地的关注、爱护、培养、扶植。

不要刚“发现”一棵幼苗,即刻就把它葬送在自己的脚下。表达里强的孩子一般有这样一些表现:

1、语言好奇心强

表达力强的人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对语言的无限好奇。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语言的鉴赏力。事实上,出

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语言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向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作出积极反应。而表达力强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语言好奇心和表达欲望。他们喜欢倾听大人交谈,听故事,听收音机和电视节目,对语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他们是爱说爱闹的一群,动不动就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在小朋友面前尤其如此。他还喜欢作语言游戏,尝试各种新鲜的表达方式,并从中得到乐趣。

2、语言的条理性

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复述故事来测验孩子语言的逻辑条理性。表达力强的孩子,会把故事的梗概和主要脉络讲的很清楚,一些细节他可能记忆得不准确,却能够凭自己的推理和想象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表达力差的孩子,复述故事则往往只能说出几个没有关联、支离破碎的片段。

3、词汇的丰富性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表达力的高低。表达力强的孩子,掌握词汇量比普通孩子要大得多,同时他们驾驭词语的能力一般也十分强。骆宾王7岁时便作了《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清朗如话,但对于色彩、形态词汇的使用几近炉火纯青!

4、敏捷的语言学习能力

孩子都喜欢模仿大人说话,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往往更强。他们会自觉地学习大人说话时的句式和词汇,甚至学习声调和语气。他们特别喜欢模仿收音机和电视节目中听到的言语。他们还能举一反三,把模仿的成果上升为规律,应用到自己其他语汇中去。当他们表达出现错误被大人纠正时,他们便不会重犯此类错误,甚至当父母和其他人犯了类似语言错误时,他还能迅速地指出。

三、训练孩子的表达习惯

1、与孩子交谈

随着孩子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交谈,给孩子提供讲话的机会,使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提高,与孩子交谈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要注意听孩子讲什么,而后再关心孩子是怎么讲的。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见闻感兴趣,在合情合理中帮助孩子做到语句完整、规范、尽量让孩子独立讲述,只在他们碰到困难时,提个醒,珍惜孩子对语言的好奇和表达的欲望。另外,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要吐字清晰,语言规范,措辞准确生动,尽量避免用方言和土语。

当孩子初步学会说话时,你就可以跟孩子(当然有几个孩子参加则更佳)一起玩玩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这时你可

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售货员、老师甚至警察的角色,这时的台词可以是预先准备的,更好的是让孩子自己发挥,父母此时的任务是启发、督促、纠正错误。这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游戏,孩子会很感兴趣,对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发挥想象力,培养记忆力都十分有利。

2、多姿多彩的语言游戏

(1)绕口令

绕口令在古时又叫做吃语诗。它通常是由语音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字、词和句子组成的一种游戏儿歌。它要说的准确、流利,不读错字,不走调,而且还有一定速度的要求,由于它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教孩子绕口令。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和清晰度,当然对记忆力的锻炼也大有益处。

(2)、以字找词

以字找词游戏是以一个中心字寻找相关的词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找出一个“电”字,你就可以找出许多与“电” 相关的词,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等等。这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发散思维能力极其有利。同时,父母也可以用这种游戏来检查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所

掌握的词汇量。这种游戏很重要的是要找好中心字,这个字必须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而且有较大的搭配性。不要找那些比较冷僻,孩子不熟悉,不易理解的字。

(3)、接字游戏

接字游戏就是要所有的词前后相连,形成一串词。例如“电灯”下面就可以接“灯泡”、“泡泡糖”、“糖果”、“果实”等。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做这游戏时,尽量想一些最后一个字容易接的词,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一游戏顺利的进行下去。这种接字游戏不仅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语言的能力,游戏本身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另外,父母在游戏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新词、新字,帮助孩子巩固原有的词汇。

(4)、讲故事和看图说话

日本的木村久一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实践照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对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故事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激素”。它有着曲折生动的情节,丰富而优美的语言,非常乐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孩子往往是听众,我们不妨让孩子主动参与。一个故事讲完了,让孩子再讲一回给父母听,或者父母开一个头,让孩子接着往下编,即便不和情理,也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孩子的思想最少束缚,常常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应得到父母的

的肯定和鼓励。当然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把故事编的合情合理些,特别要注意孩子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利。

看图说话也是如此,一副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画能唤起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一幅画能编一个故事,这对孩子是多大的吸引力。最开始父母给孩子讲解图画的内容,等孩子语言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就可以让孩子自由对画图进行描述、讲解和想象了。

宝宝的智力是爸爸妈妈一直都非常关心得问题,但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

里提供提高宝宝智力的40个方法,希望能对提高您家宝宝智力起到帮助。

一提高宝宝逻辑性

1、考推理

你和宝宝准备一起吃早点了,但还没有把早饭盒揭开,

父母可让孩子猜一猜:

“猜猜看,咱们今天早点吃什么?”“你希望是牛奶还是豆浆?”这种方法可提升孩子

的数学逻辑智能。

2、数数楼梯的台阶

上下楼梯会让孩子感到疲倦而无味,但倘若这时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能

让宝宝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宝宝吵闹着要大人抱自己上楼梯的状况也将会大大减少。

父母可带领孩子一级台阶一级台阶、一层一层地数数楼梯的阶数,在不知不

觉攀爬楼梯的过程中,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也会有所提高。

3、认路、数门牌

带孩子出门后,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时间,因为回家的路上时间很充足,

孩子的心情也大多比较放松。这个时候,面对四通八达的各条马路,让孩子分辨并记忆,

找出各条路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学会利用参照物来认路,

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在回家的路上,还可以指导孩子数门牌号码,分清哪边是偶数,

哪边是奇数,能强化孩子的数字概念,对提升数学逻辑智能很有帮助。

4、寻找节目时间表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孩子最爱看的节目是在什么时间播出呢? 可以在电视报上找出那个时间,教孩子认识时间。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而且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还能学会一些汉字。

5、和孩子一起数玩具

晚上睡觉之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父母

可以从旁协助,借此机会帮助孩子学到新本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

一起大声数玩具,数完一件放好一件。孩子通过模仿就能知

道数数的顺序,

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数和放玩具了。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智能。

6、看商品标价

逛商场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看商品的标签,让孩子知道每样商品都有它的

标价。然后再和孩子算一算,买两件要多少钱,妈妈有

10元钱,够买几样??

这能使孩子对金钱有个最初的概念,也能提升他的数学智能。

7、增减衣物学数学

天气暖和了,衣服要减少;冬天天气冷,衣服要相应地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可

以和孩子一起数衣服的件数,夏天穿单衣1件;秋天穿内衣+毛衣+外套共3件;

冬天穿内衣+毛衣+外套+防寒服共4件。宝宝在此过程中就会把天气冷和要保暖

及穿厚衣服,天气热和要凉快及穿薄衣服联系在一起,让孩

子从具体的生活经验

中提升本体感觉,认识自然。

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系纽扣,从上往下系,或是从下往上系,让宝

宝的数学逻辑智能得到提升。

二.增强与人交往能力

8、与人打招呼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人打招呼,向他们问好。打招呼的时候教孩子用不同的礼貌

呼如“叔叔,阿姨,奶奶”等,还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的招呼用语“您好”、“您去上班吗”等等。这可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

9、让孩子进行自我介绍

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让孩子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

不必说得太多,如果孩子害羞,只要介绍一下姓名、年龄就可以了,这既能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内省智能。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聪明,不过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呢?这是很多家长们都想知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都来阅读一下吧。 步骤/方法 (一)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和活动来发展力,搞什么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丝毫的价值。所以,要发展智力,必须准确处理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水平,却不具备人的思维水平。又例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至四岁左右时,林区的孩子来到城市,此时对他们实行智力测验,结果林区的孩子身体强壮而智力差,因为林区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给儿童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仅仅引导儿童(学生)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但不能促动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及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仅仅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巧。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实行测验,能够说明这个点。他能够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水准的人,但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其末考试卷,其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二版)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由美国韦克斯勒(D.Wechsler)教授制定,1949年出版,是继比内测验之后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6~16岁)。这一量表在1974年重新修订并建立常模,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在1991年正式出版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 这个量表的突出优点是语言(文字)和操作(非文字)测验兼而有之。“智力是一个人理解和处理他周围世界的全面能量。”“智力最好不要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独特的特性,而是一个合成的或整体的实体。”,韦克斯勒强调用尽可能多种多样的方式(语言、非语言的),即通过尽量汇合的多种多样的测验来探查智力。每一项分测验内测题有难易之分并按难度的递增依次排列。 1980~1986年由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并与全国22个单位协作修订的WISC-R,称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这些修订本在形式和年龄范围与原本相同,但一些分测验中的某些项目按我国文化背景修改,各修订本的修改幅度不同。我们选用的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语言量表由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量表由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6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中的背数和操作测验中的迷津属于备用测验。分别为某一同类测验失效时使用。 WISC-CR的每项分测验均单独记分,并可在记分纸封面WlSC-CR个人能力分布图(WlSC-CR剖面图)上标绘出来。这张图有利于形象直观地显示儿童在测验中哪些方面较强,哪些方面较弱。语言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均可分别求得智商分数。这样,来自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以及12个分测验分数的信息将更加有利于正确的评定、诊断智力,而这一点是其他量表不大可能做到的。 在实施本测验前,主试应检查十二个测验中应用的所有材料(放在工具盒内,祥见每个测验的施测说明)和一般工具:秒表(或带秒针的手表),记录纸和迷津、译码测验纸。保证全部实施手续正常进行。 测验的具体实施方法 1.测验的实施 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本指导书和记分纸都是按照这一规定编排测验程序的。 主试代被试填写记分纸第1页上应由被试提供的事实,其中被试人的上学期语文和数学成绩应由主试人向有关的班主任查明,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同儿童交谈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解除儿童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记分纸封面下方留有备注栏,为记录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特殊问题时使用,例如被试的不合作态度,测验中断的原因,语言障碍,左利手(写字、取物用左手)等等。

儿童智力测试表

3—6岁儿童智力测试表 您知道您宝宝的智商是多少吗? 您知道您宝宝的智龄是多少吗? 3岁大时, 智龄早两年、 智商为180左右的的儿童是绝顶聪明的! 3—6岁儿童智力测试表简介 《3—6岁儿童智力测试表》,摘录于张欣武和刘卫华(早期教育的信奉者和成功者)的《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一书,他们是从1997年出版的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主编的《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一书中获得的。 该测试表侧重测试“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不能反映孩子包括音乐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的整体智能的测试水平。因此,利用此表测试获得的智商,不能反映孩子的整体智能水平。 测试智力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测试孩子的智力年龄。无论几岁孩子,他能够答全几岁组的题目,智力年龄就是几岁。答不全的,每个小题算两个月的智力年龄。如一个孩子能够答全4岁

组的全部题目,还能答对5岁组的两个题目和6岁组的一个题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是:4岁+4个月+2个月=4岁6个月,即4.5岁。 第二步:算出孩子的智商。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按此公式计算,假如 刚才孩子的实际年龄是3岁,那么他的智商就是:(4.5÷3)×100=150。 1984年2月,刘卫华利用此法测试了她女儿刘亦婷的智龄和智商。这时,刘亦婷差一个月满3岁,测试的智龄为5岁4个月,智商为183。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在3岁时,一个心理年龄“早两年”的儿童是绝顶聪明的。

3岁儿童智力测试项目

(如果适龄孩子答对了3岁组的全部题目,还可以让他试着答4-6岁组的题目。) 3岁儿童智力测试成绩一栏表

非智力因素影响儿童外语学习现象研究

非智力因素影响儿童外语学习现象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02T16:05:18.89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田凤俊 [导读] 笔者建议,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这样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田凤俊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儿童“双外语”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虽然最为重要,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力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回族女童英语和阿语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一类影响她们“双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在对回族集聚地区回族女童阿语、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她们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或影响作了调研,并得出结论: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动机、意志、毅力、气质、兴趣、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对她们的“双外语”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其中回族女童在阿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倾向或态度大于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笔者建议,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这样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英语——阿语学习;情感动机;学习兴趣;意志;气质;学习习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民族地区‘双语’环境下回族女童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宁夏回族聚集地区为例”(09XYY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言学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的存在主要源于学习者风格及学习者个体差异、教学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学习内容及难易程度的不等、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的变化等各个因素。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成果自然就衍生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无论是哪一流派或是哪种学说,其主要是对学习者以及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研究已成为研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中间,对影响学习者及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是当前有关研究学习的热点话题。这类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情感等各个领域,诸多的研究推出了丰厚的成果,它对外语教学改革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影响巨大。对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其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性研究,采取实证或对比的方法积极探求“非智力情感因素”对学生外语学习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会对本地区儿童的英语学习,尤其是回族女童的英语-阿语“双外语”学习及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概念界定 1.学习概念的认识 “学习就是那种大家都可理解并都参与的社会活动”①,这种社会活动的“参与”涉及的范畴很广,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参与”,学校范围的“参与”或社会各类场所的“参与”等等不一而论。由此可知,“学习并非是教育体系范畴的唯一”。(Alan Pritchard, 2005:1)学界在不同时期对学习的认识和研究各有侧重,观点也略有差异。他们认为,学习是因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导致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学习是获取知识;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知识;通过学习、教学、指导或实验的过程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是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是一种行为得到改变、调整或控制的过程;它是个体基于更广范围资源内亲身体验如何建构理解的过程,等等。这中间,最为普遍或常用的对学习的界定就是“学习是获取更多知识的过程,或是了解怎样行事的过程”。(Alan Pritchard, 2005)因为人们所从事的研究和实验的领域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影响工作因素差异的存在,就会对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或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主要了解行为主义(Behaviourists)和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Constructivist)给予学习的界定。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相对持久的,由实验所致而引起的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不断的奖励和强化过程中发生,但“变化”在心理过程或内心理解方面所受的影响微乎其微。认知学派(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学习是因为实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对持久且主要表现在心里活动相联系方面,心理上的变化是内在的也是不易观察得到的。影响学习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因为认知心理学家是据此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者(Wray & Lewis 1997)认为,学习是心理建构的结果,它是在已知(being known)与在学(to be learnt)之间通过交互的过程而形成,它关注活动的“过程”(processes),如社会、环境、元认知等情境中行为活动的过程。他们还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再生,学习是各种现实的呈现。学习是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创设真实任务、对原先知识进行反思,要组织合作性学习、开展自主性学习等。(Jonassen et al. 1999)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概念、技能、态度是关乎学习的几个核心成分。(DES 1985)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心理学,它们共同强调了学习是一获得知识的过程或是指学会如何做事的过程。学习具有开放性、呈现性和多样性。在获取知识或能力或经验的过程中,影响其获得效果的因素的多方面的,其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力更大。 2.非智力概念解析 智力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词intelligence,是由英国哲学家H. Spencer(1855,1861)和生物学家Francis Galton(1869,1883,1889)于19世纪后期引入英文的,智力意为“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具体指“一种个人有目的行动,行动者具有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总和,此项能量能够使个人有目的的行事,使个人的思想有条理,并且能够对自身的环境作有效的适应”②。R.J. Sternberg(1977,1985)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是抽象思维与推理的能力,是适应不断变化或模糊多样的世界的能力,以及它是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③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思维、感知、记忆、想象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非智力概念或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概念或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情感、动机、意志、毅力、气质、兴趣、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因素,其中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是构成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成分。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力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方面。美国心理学家D. Wechsler(1949,1974)把非智力因素简要概括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各智力水平都反应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由此可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非智力因素在智力表现活动的过程中对智力起到调整、影响与制约等作用。国内学者(燕国材 2006;林崇德 1986,1992)对非智力因素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区别于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既不同于智力又与智力相互作用④。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虑到研究和论述的需求,本文主要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及对儿童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做一探讨。根据燕国材先生(2006)的观点,具体的非智力因素是由诸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12种因素组成。这些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或是外语学习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它们对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学习习惯与主动态度的形成以及学习成效的获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

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 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 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 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 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 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 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 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 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 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 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 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 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 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 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 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 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 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从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的人做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80%,从八至十七岁只获得剩下的20%。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人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 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智力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母爱能使孩子产生明显的神经效应,变得聪明。母亲对孩子的精心护理和爱抚,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放松,没有压抑和紧张感。一般认为孩子7岁之前的母爱对孩子智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为重要。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与胎儿之间传递着一种电信号完全不同于另一种信号,母亲的喜怒哀乐会导致内分泌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科学合理的胎教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与此同时,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

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 父母健谈,子女聪明 遗传基因是孩子的智力基础,但后天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与子女交谈,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希望,特别是多进行交互式的交谈,细致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多用启发式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交谈越深入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不要打孩子,要善于讲道理 “不打不成器”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能够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曾对900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认知能力测试,结果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在测试中得分较低。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不用打骂等方法,而应多讲道理,这样就会给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刺激机会。 音乐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听觉脑皮层要比一般人大25%,越早开始学习音乐,听觉脑皮层就越发达,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就越强。音调不同于普通声音,它需要更多的神经元来处理较多的音符,这种方式对大脑皮层的开发与一般情况不同,会有更多的神经元起协调作用。音乐有助于开发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人创造能力所需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同样,音乐在提高儿童抽象推理技能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开发复合智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汇总精编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汇总 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一、测验简介: 1.是国际公认通用的智力测验,许多国家都有修订本,在我国林传鼎和张厚粲于己于1986年作了修订,称为WISC-RC; 龚耀先和蔡太生于1993年作了修订,称为C-WISC. 2.由D.Wechsler所编 3.1949年出版,1947年重修,1991年第三版 4.适用于6-16岁儿童 5.用于一般智力的测量 6.分言语、操作二部分 7.采取分测验形式 二、WISC-RC的基本内容 以美国1974年的WISC-R为蓝本而修订,沿用WISC-R的基本测验构架,理论上仍遵循Wechsler的言语、操作智力两分法。采用分测验形式,只对分测验内容作了个别的修改。具体包括下面一些测验内容。 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 1.常识30’ 7.填图26’ 2.类同34’ 8.排列 3.算术19’ 9.积木62’ 4.词汇64’ 10.拼图33’ 5.理解 34’ 11.译码53’-93’ 6.背数16’-14’ 12.迷津

三、WISC-CR实施和记分原则 ?为保持儿童对测验的兴趣,避免疲劳和厌倦,言语分测验和操作分测验交替进行。 ?背数, (但非被选)和迷津(成人无)是被选分测验,一般情况下不做,只当同类测验中某项失效时才使用。 ?城市、农村儿童共用一个版本 四、常模形式及测验分数的转换 (一)分数转换 常模形式及测验分数的转换 粗分----量表分----智商 1 .量表分换算公式:量表分=10+(X-M)/SD×3 2. 智商换算公式:智商(IQ)=100+(X-M)/SD ×15(二)常模形式 1.量表分 ①均数为10,标准差为3。 ②按年龄。 ③分数范围:0—19。 2. 智商 ①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 ②相对有效范围:55—145 超出此范围,存在高分低估,低分高估现象。 五、 WISC-CR分数统计和转换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作为父母、老师,都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少年学有所长,长大事业有成。为子成龙,为生成才,都不惜一切代价,如春蚕,如蜡烛,如人梯,促其茁壮成长。有的学生天资聪灵,学习却一天天没了兴趣,成绩自然也不理想。作为家长无不唉声叹气,恨铁不成钢;作为老师,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 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 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 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1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文是在分析音乐与智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来阐述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

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二、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那么,孩子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5-6岁儿童智力测试题

5~6岁儿童智力测试题 五岁儿童智力测试 测试内容 测试方法 成绩 分辨左右 依次令儿童指出右手、左眼、右耳若儿童指错一个则重新指一遍。指对要改为左手、右眼、左耳。 三个全指对通过。 三角形拼成长方形 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其中一张按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要求儿童将此两个三角形拼成与另一张未剪开的长方形一样如有疑惑可再说明一次。 1分钟内拼对三次的通过 数13个物休 令儿童用手指指着数13个物体数两次。 对一次通过。 区别上下午 问“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如在下午测验应倒向问。再问“你每天早晨睡醒起床后是上午还是下午”“快吃晚饭是上午还是下午“ 三问全对通过。 说明性别 对男儿童问“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对女孩应倒向问如不回答则问“你是女孩子吗”对女童应倒向问如回答“不是”可再照第一次那样问一遍。接着指着自己问儿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女主试应倒向问 二问全对通过。 用手指数 先让儿童伸一只手问“你这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再让儿童伸出另一只手问“那只手有几个指头”然后问“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头”如儿童要数则加以制止。 三问全对通过。

六岁儿童智力测试 测试内容 测试方法 成绩 辨别整缺 在纸上画5个残缺不全的物体如鞋子、汽车、凳子等。令儿童指出少画了哪些部分。 全对者通过。 区别两种物休 令儿童说出一只鸟与一条狗、一块石头与一只鸡蛋、一双拖鞋与一双皮鞋等的差别。 说对两组通过。 倒数20—1 问“你能倒着数吗1、2、3要倒着数成3、2、1现在你从20开始倒着数一直数到1要20、19、18这样数你数吧” 数对或漏掉一个数算通。 解说图画 可出示一张有一定意义的图画令儿童说出图里画的是什么。 说出图画中的物体名称及动作或说出图画中的意思均算通过。 在迷津迷宫图上找出正确的通道注书店里的各种幼儿智力游戏书上可以找到这类简单的迷津图。 可出示两张简单的不同迷津图两张迷津图各画有一个儿童和一间屋子。第一张迷津图上从儿童到屋子标有黑线告诉儿童“这个小孩要走回家去必须走这一条路指黑线要是走别的路指一迷路就会碰到墙上过不去。”然后指着第二张迷津图说“现在这个儿童也要回家去应当怎样走呢你指给我看要小心指不要碰到墙。” 1分钟内找到通过。 指出谬误 说一句有明显谬误的句子令儿童指出谬误处并问理由。共三句每句至少半分钟。如“从昨天早晨下雨到今天已经下了3天”“她穿着白衬衣蓝裙子白袜白球鞋浑身上下一片白”“从自己屋里到街上也要上楼梯”等。 只说出谬误不算对要求改正过来才算对。答对二问通过。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指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从5岁到10岁,发展虽没有如此之快,但仍旧在发展.再过5年,发展就逐渐减慢.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room)认为,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经过多年研究,也认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幼儿期智力测验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另外,幼儿智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从各维度得分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幼儿高于农村的幼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中国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岁幼儿年龄增长,智商不断提高的趋势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发展的限度是14-16岁,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否定了这种看法.当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还可能有所增长,只是这种增长只限于智力的某一个方面,

而且比较缓慢.朱智贤教授指出:"关于人的智力的发展限度问题,目前还无十分可靠而一致的结果,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接近).在此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虽然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的智力可能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通常是身体健康、勤奋、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的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衰退迅速.布卢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近来,德国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160名20-111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的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60岁以后开始,90岁前只缩小百分之7-8. 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 营养建立了大脑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与链接,则源自孩子在生命初期所接受的感官刺激。 在生命的早期接受到的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恰当刺激,奠定了孩子日后的iq基础。大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在营养充分的基础上,感官刺激越充分的孩子,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就会越高,如同拥有一个更加大的容器一般。 当需要往容器里灌输东西时,越大的容器,能够容纳的东西便越多。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链接越加丰富复杂,意味着其能够处理的信息容量也越大。而脑细胞之间的这种链接,源自感官的刺激。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高、头脑聪明的孩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教学设计:是指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P184 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4)补偿性原则: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5)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P197 6)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 7)任务分析发: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的掌握该行为或技能(P198 8)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力障碍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9)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功能康复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10)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 11)社会适应(适应性行为/适应性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具有年龄特征,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简答题 1)智力障碍(智力残疾) 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2智力障碍的分级分类(2006) ?轻度: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 ?中度: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 9岁) ?重度: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 6岁) ?极重度: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 3)智力障碍儿童的第一性缺陷与第二性缺陷 4)智障教育发展的历史 1800年,法国某山区发现11岁野孩维克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学家着手研究;1800年12月,维克多由精神病医生伊塔德接手,采用了个别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训练 1837年,塞甘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教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5)智力障碍成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其他如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等 社会心理因素:母亲文盲;父亲文盲;与儿童交往少;母孕期、婴幼儿期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文化条件差;婴儿期住室光线差;语言刺激少;缺乏家庭教育;家庭不良社会心理因素6智力障碍三级预防的含义及主要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第五章 智力因素

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填空题 1.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是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英国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二是。 3.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 4.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模型。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三个维度去考虑, 5.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最低层次是。 6.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和。 7.根据卡特尔的理论,那种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叫做。 8.根据卡特尔的理论,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9.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1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论。 1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为三个分理论、、。 12.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13.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值来表示。 1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15.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一端范围较大,人数略多。 16.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17.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18.真正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的成分。 19.遗忘规律表明,遗忘进程是。因此对于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