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道路公路(XXXXXX)改建工程

K1+ 小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说明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

1 前言

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K1+ 小桥位于新建道路老路段,为现状小桥拆除重建,中心桩号K1+,拟采用跨径1×13m。

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桥梁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桥梁的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本次勘察的任务如下:

(1)查明拟建桥梁场地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

(2)查明覆盖层的厚度、土质类型、分布范围、地层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态等;

(3)查明基岩的埋深、起伏状态,地层及其岩性组合,岩石的风化程度及节理发育程度;

(4)查明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

(5)查明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及性质;

(6)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和环境水的腐蚀性;

(7)查明拟建桥梁建筑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8)对基础选型提出建议。评价拟建工程适宜的桩基持力层,选择桩型,提供桩基岩土设计参数;提出地基处理与浅基础方案的建议,并提出相应的岩土设计参数。

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6)《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7)由设计单位提供的1:1000地形图,黄海高程系统。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情况

勘察方法

根据本工程特点,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以及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

勘察工作量布置

根据拟建桥梁桥型、桥跨和基础型式,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个,钻孔深度分别为20和30m。

勘察工作过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外业工作于09月05日进行,使用1台XY-100型钻机。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于2013年09月06日完成。勘察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

3 桥位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拟建桥位地形起伏,地面高程~。

桥位处地貌为平原地貌,微地貌单元为凹地地貌。

地层分布及特征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调绘、野外编录、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桥位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上更新世冲积物(Q3al)。现将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按其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深度以及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Q4ml):上部米为混凝土路面,中部米为碎石,下部以密实状态素填土为主。分布于场地老路路基范围内,层厚,最深层底标高~。

②层粉质黏土(Q3al):黄褐色,硬塑状态,含铁锰结核。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平均层厚,层底标高~。该层上部受大气降水影响,雨季时期地基承载力会有所降低。

③1强风化泥质砂岩(K):暗红色,岩体破碎,难见原岩结构,岩芯呈坚硬粘土混粉细砂状或粉细砂状,手掰易碎,手握难成团,干钻难钻进,为软岩岩体。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平均层厚,层底标高~。

③2中风化泥质砂岩(K):暗红色,岩体完整,可见原岩结构,风化裂隙不发育,岩芯呈圆柱状,敲击易碎,该层局部岩体砂质含量较大,分布不

均匀。分布于整个场地,该层未钻穿。

地质构造

桥位区附近无活动断裂经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采取了土样、岩样,对其进行了室内试验。室内试验结果参见《土工试验报告》,岩石试验结果参见《岩石试验成果表》,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参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钻孔柱状图》。各分层岩土层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筛选、统计结果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2)。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隐伏断裂。在本工程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等影响本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

根据现场勘探、测试及室内土样常规试验、胀缩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对该场地膨胀土性能判定如下:

1、②层粉质黏土为弱膨胀土。

2、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有关膨胀土层试验指标统计结果见表3。

有关膨胀土层试验指标表3

地震及场地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参数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判定该工程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桥位处地面以下深度范围内无地震液化土层。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及地区经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市地区大气影响深度为,急剧影响深度为。

4 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隐伏断裂。场地内未发现影响本工程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

综上所述,本场地属于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地基土分布特点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地基土竖向基本成层分布。②层粉质黏土,硬塑状态,地基承载力大,压缩性小,工程特性好,可以作为桥梁扩大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基础方案评价

根据桥梁的桥跨、结构型式和场地地基岩土的分布及工程特性,拟建桥梁可采用扩大基础,以②层粉质黏土为扩大基础持力层。拟建桥梁也可采用桩基础,建议采用摩擦桩,以③2层中风化泥质砂岩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桩端埋置深度可根据上部荷载、桩型、土(体)力学性质计算确定。

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第节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有关规定,按层位提供各地基岩土层岩土设计参数,参见表4。

地基岩土层岩土设计参数表表4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拟建桥位处地形起伏,微地貌单元为岗地地貌。

拟建桥梁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上更新世冲积物(Q3al)。

拟建工程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本场地属不液化场地,场地土为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在本工程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影响本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

本场地浅层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建议

拟建桥梁可采用扩大基础方案,以②层粉质黏土为扩大基础持力层。也可采用桩基础方案,以③2层中风化泥质砂岩为桩端持力层,桩长、桩端埋置深度可根据上部荷载、桩型、土(体)力学性质计算确定。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桥位区③2层中风化泥质砂岩局部岩体砂质含量较大,分布不均匀。若采用桩基础,应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成孔方式。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桥位区10m深度范围内黏性土为弱膨胀土,故应加强基坑内排水,严禁地基土受水浸泡或长时间曝晒。

本报告中所作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是基于场地的钻孔资料,钻孔所揭露的岩性及深度为实测所得,但钻孔间地质界线是根据区域地质及岩石发育一般规律进行的合理推测,不排除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可能,因此建议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咨询工作,以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具体处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处理。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 建筑物设计参数表 表1-1 1.2.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 勘察等级划分表 表1-2 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 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 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 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 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 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 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 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 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 四、自然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地形地貌 (2) (三) 气象特征 (2)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 (五) 地震动参数 (2) 五、工程地质特征 (2) (一) 地层岩性 (2) (二) 地质构造 (4) (三) 水文地质特征 (4)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 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 附件: 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 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 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十、地质柱状图 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 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表1.1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 地理位置 XXXXX隧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XXXXX镇,位于XXXXX镇东北部的XXXXX 村,交通较为便利,村镇之间有公路连接。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山坡缓坡处,

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书

塔吊固定式基础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框剪结构,建筑高度60.8m,最高点为66.2m,建筑面积为36505㎡。 本工程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设计为一类高度,其耐火等级为地上一级、地下室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 二、塔机设置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一台塔吊,型号为TC5613A塔式起重机,位于本工程车道区域,详细在图中3-1~3-2/1-10~1-12之间(详见塔吊平面布置图),塔吊基础直接设置在底板下部,底板与塔吊基础连接做法详做法说明。 2、塔机用电独立设置配电箱,并设置在离塔机5米以外处。 3、地基周围,已清理场地,平整障碍物。 三、塔基计算 1、TC5613A塔式起重机主要技术性能 最大起重量8T 最大工作幅度56m 最小工作幅度2.5m 回转速度0~0.8R/min 2、根据塔吊说明书中基础承受的荷载如表: 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关于地基土资料 1-1层为素土层,层厚0~1m 左右;

1-2层为粘土层,黄——灰黄色,可塑,层厚0.7~1m; 2层为淤泥层,灰~褐灰色,可塑~软塑壮,层厚1.3~1.7m; 3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3.9~6.6m。 4层为粘土层,灰黄色,可塑,层厚1.1~4m; 5-1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11.7~18.1m, 5-2层为粉质粘土层,灰色~青灰色,饱和,软塑,层厚11.2~20.7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勘察点位置,塔吊可参照Z16、Z17点,根据地下室底板标高为-4.800,塔吊基础设计为1.35m,可以知道塔吊基础位于第3层淤泥质粘土。 由于建筑物最高度为66.2m,地下室标高为-4.8m,塔吊的独立高度为72.8m。塔吊采用附着式,分别在塔吊自下而上30.5m和52m设置附着架。塔吊基础拟采用水泥搅拌 A、基础自重 G=25×5×5×1.35=843.75KN B、垂直荷载 F=Fv+超高部分=619+95=714KN C、水平荷载:F=30.3KN D、塔吊作用在基础上的弯距:M=1827+30.3×1.35=1868KN·M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P max min =(G+N)/A±6M/b3=(843.75+714)/25±6×1868/53 得P max =62.31+89.66=151.97KN P min =62.31-89.66=-27.35KN 3)抗倾覆计算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点击此处下载全文) 资料目录 ?勘察基本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评价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水文地质评价 ?岩土设计计算参数评价 ?深路堑稳定性评价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评价 内容简介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地质评价】 填方路基段工程地质评价 LK0+220~LK0+260段地基土表层为种植土②,厚约0.7米;其下为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厚2.0~3.5米;再下为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厚度3. 6~大于4.5米。表层种植土②应清除,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压缩性较高,分布厚度较大,清除较困难,宜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回弹模量为13.2MPa。 …… 路堑段地基及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LK0~LK0+220段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④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 a;基岩全风化层⑤-1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40kPa。地基土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最高处为17.7米,建议分三级放坡,采用锚杆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其放坡坡率宜缓于1:1。 ……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表层种植土②与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应清除,其下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可作为管涵持力层。 ……

含:原状地形图、柱状图42张、地质纵断面图14张、地质平面图7张、公路勘察图例、路堑路堤管涵综合地质说明8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填方地段工程地质评价表、路堑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表、涵洞(通道)工程地质评价表、岩土的力学指标推荐值、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总表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受建设方委托,对此道路工程提出如下地质勘察要点: 一、勘察范围 本工程为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0m,西起湘芸路,东至西环线西辅道,道路全长2133.182米,平面图见附图。 二、勘察任务 通过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路基设计、确定设计回弹模量、路面设计、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管道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深基开挖、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岸坡设计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勘察内容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治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征,查明各类土层的类型、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查明基岩风化层厚度、分布界线及风化破碎程度,提出承载力指标,沿山地段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 3、查明沿线各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必要的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查明含水层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补给来源,并提供施工降水设计参数,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其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7、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加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四、布孔原则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前言 工程概况 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长度为。隧道最大埋深约,属长隧道。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出口端设计高程。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 ⑴设计行车速度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⑵隧道建筑限界 主洞建筑限界(m)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 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 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 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 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 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 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 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初勘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于2013年10月20日至2013年10月25日对隧道工程场址进行了初勘。本次初勘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完成主要工作量表表1-1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控制 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规程及《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规定;钻孔质量经监理检查和签署,确认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2、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隧址所在地位于宜昌市秭归县周坪界垭村。隧道进、出口端附近有乡村公路到达,交通较为

地质勘察报告

无锡恒隆广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编号:2007-8-38 一、工程概况 (一)前言 受无锡恒隆地产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无锡恒隆广场工程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为设计提供依据。 拟建工程位于无锡市人民中路、后西溪路之间和健康路东侧,拟建物包括一座购物广场和二座塔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4.3万m2,设计正负零为3.5m(黄海高程),购物广场共有7层,楼高32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西塔楼41层,高度216m,东塔楼47层,高度245m,另设3层地下室及1层地下夹层,地下室深度21.65m,以上深度参照正负零,塔楼结构体系筒体结构,其它为剪力墙结构。 接受任务后,我公司于2007年9月12日开始现场野外施工,因拆迁原因,中间几次进场施工,到2008年12月15日结束,2008年12月25日提供土工试验成果报告,2009年1月5日提供正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设计单位为: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顾问为凯达环球有限公司、结构顾问为迈进公司。 (二)勘察的目的与要求 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作出结论;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基坑工程支护等方案的选型提出建议;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根据本工程建筑类型,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如下: (三)勘察工作依据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按规范要求确定本次勘察的工 作依据与工作量。 1.工作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 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2008版) (6)《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8)《土的分类标准》 GB 145-90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92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003年6月版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2.地基设计等级、抗震等级、勘察等级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拟建工程主体工程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为甲级。 (2).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为重点设防类(乙类); (3).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以及地基复杂程度,按照《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第3.1条划分: 工程重要性等级:拟建工程为一级;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广东]新建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编制单位: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年10月

目录 一、概况 (1) 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 三、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层特征 (3) (一)区域地质构造 (3) (二)工程地层特征 (3) 四、水文地质条件 (5) (一)水文地质条件 (5) (二)水文地质试验 (5) (三)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6) 五、隧道围岩岩石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评价 (8) (一)岩石力学性质 (8) (二)工程地质评价 (8) 六、综合测井测试 (10) 七、封孔情况 (13) 八、结论 (13)

附图、附表 图号顺序号比例尺 1 1-1 区域地质图1:200000 2 2-1 SSZ-6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1:1000 3 3-1 抽水试验曲线图1、图2 4 4-1 综合测井成果图 附表: 附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报告 附表:岩石鉴定报告 附表:水质检验报告 其它:岩芯照片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评隧道SSZ-6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一、概况 黄竹坪隧道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境内,设计钻孔SSZ-6,里程为DK320+700右15m处。为查明隧道沿线两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特委托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南广铁路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深孔的钻探任务。 我公司受理业务后,迅速组织精干的技术人员、设备物质及资金,采用XY-300型钻机,于2008年7月23日进场,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08年8月3日至2008年8月11日完成钻探任务(终孔深度为150.0m),尔后又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及岩、水样的采取送验和电测井工作,直至2008年8月21日全部竣工,历时30天,共完成如下工作量(见表1、表2) 钻探施工期间,我公司严格按照《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勘察规程》(TB10049-200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钻探规程》等规程规范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勘察工程地质包括报告内容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勘察报告主要内容成都地质勘察报告 篇一:地勘报告包含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1)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 (2)拟建工程概述; (3)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的描述与评价; (5)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6)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7)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 (8)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9)必要的图件。

篇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重庆市城投公租房建设有限公司 经开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一、二组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次性勘察) 重庆市勘测院 二○一二年十一月 重庆市城投公租房建设有限公司 经开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一、二组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院长:总工程师:项目负责:参与人员:报告编写:审核:(一次性勘察)陈翰新教授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 冯永能教授级高工注册号:何忠良 工程师 注册岩土工程师 注册号: 何忠良、陈小平、陈永川、李沙、朱维、任亚飞陈小平高级工程师 注册岩土工程师

江景雄 教授级高工 注册号: 重庆市勘测院 建设部勘察综合类甲级证书号:311018-KJ 二○一二年十一月 . . 目录 4.2 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 ....................... 13 4.3 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 ....................... 16 4.4 小区道路 .................................................................... ........................................... 24 4.5 地基持力层及基础型式的选择 .................................................................... ....... 24 4.6 场地施工建议 ....................................................................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工程地质勘察中所获技术资料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工程设计和施工所依据的文件。报告书由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 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按若干章节进行叙述。一般由序言、场地自然地理概况、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分析、结论和建议等章节组成。 (1)序言。包括工程名称、设计单、委托单、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勘探方法、技术标准、工作量、勘察期限和其他必要的说明。 (2)场地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场地地理置、所处行政区划、地形地特征、地震烈度、气象水文条件等。 (3)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成;地层的成因和年代、岩性、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构造情况、结构面产状、接触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饱和粉土和砂土液化的条件;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和发育情况;特殊土的岩性和分布;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含水层渗透性、水、水质等。 (4)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各单元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提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确定设计所需的各计算参数和地基承载力。 (5)工程分析。包括地基土的变形分析和沉降预测,特殊性土的改造利用

分析,地基处理和基础选型的技术论证,地基液化势分析,高边坡、深开挖的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的岩土应力分析等。 (6)结论和建议。包括对设计施工所需参数提出可供选择的数据,推荐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和防治措施的建议,预测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和设计施工应注意的事项等。 图表部分 一般工程都必须提供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各种原试验成果图、室内试验成果表和水质分析成果表等。此外,根据不同类型、特点和工程设计的实际需要,可有选择地提供专题工程地质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地下水等高线图、基岩埋深图、坝基渗透剖面图、展示岩土性质的平面图和立体图、边坡或滑坡的稳定性计算剖面和计算成果图表、天然建筑材料储量计算图表等。

[重庆]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eup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0+891.69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阶段详勘) 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xx年六月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阶段详勘) 院长: 总工程师: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提交报告单位: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提交报告时间:xx年六月

自审意见 一、本次勘察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执行。勘察工作目的、任务明确,勘察工作质量达到规范、委托书要求。 二、本次勘察根据执行的规范、工程特点,结合工程区地质条件布置工作量,布孔、孔深及取样部位恰当。 三、勘察工作查明了工程区的地层岩性结构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场地的稳定性及道路建设适宜性评价正确,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 四、各类岩土样、原始资料和数据的采取较齐全,统计方法恰当,符合有关勘察规范的规定,提供的参数正确、可靠。 五、对道路分段评价合理,对路基边坡作出了详细评价,符合道路沿线实际情况,提出的工程措施建议可行。 六、报告文字简明,论述清楚,图件清晰美观,已按xx市xx区建筑勘察设计质量审查中心审查意见修改,可提交业主、设计、施工等使用。 审核: 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xx年六月

目录 1前言 (2) 1.1 工程概况 (2) 1.2 勘察目的任务 (2) 1.3 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3 1.4工程勘察等级 (3) 1.5 勘察工作经过 (3) 1.6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3 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5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5) 2.2 气象水文 (5) 2.3 地形地貌 (5) 2.4 地质构造 (5) 2.5 地层岩性 (6) 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6 2.7水文地质条件 (6) 2.8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7) 2.9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 (7) 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8) 3.1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 8 3.2试验指标统计结果 (8) 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9) 3.4岩土体土、石工程分级 (10) 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10) 4工程地质评价 (11) 4.1场区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1) 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11) 5拟建道路挖填施工建议 (15) 6拟建构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5 7结论与建议 (15) 附表 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表1-1 2、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2-1 3、泥岩、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3-1~3-2 4、拟建道路7-7剖面路堤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1 5、拟建道路9-9剖面左侧路肩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2 附图 1、图例 0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 01张 3、道路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500) 03张 4、道路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 19张 5、钻孔柱状图 67张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5.6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4.5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进洞口洞门拟采用端墙式,出洞口洞门拟采用削竹式,单洞净空(宽×高):10.25×5.0m。 1.2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隧址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地震勘探、EH4电磁法、声波测井、室内岩土试验以及利用初勘资料等综合勘察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区布置9个钻孔,洞口孔2个,洞身孔7个,孔号是SZK43~49及SZK201~202,利用初勘孔CZK104、CZK107~108及CZK363~364。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布置浅层震探及深层EH4大地电磁测线,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勘察日期为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14日,目前已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列。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1-1 2、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隧址所在地进口段及洞身段隶属于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出口段隶属于歇马镇,隧道进、出口附近有省道S223及村村通经过,交通条件较好。 2.2 地形地貌 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2.3 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孔等勘察手段得出,隧址区揭示出三叠系嘉陵江组(T 1 j)白云质灰岩、大冶 组(T 1 d)灰岩、二叠系龙潭组(P 2 l)页岩、茅口组(P 1 m)灰岩、栖霞组(P 1 q)灰岩、志留系砂帽 组(S 2 s)粉砂岩及罗惹坪组(S 1 lr)页岩。岩性特征见表2-1。 地层岩性特征表表2-1 1

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书(doc 7页)

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书(doc 7页)

塔吊固定式基础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框剪结构,建筑高度60.8m,最高点为66.2m,建筑面积为36505㎡。 本工程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设计为一类高度,其耐火等级为地上一级、地下室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 二、塔机设置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一台塔吊,型号为TC5613A塔式起重机,位于本工程车道区域,详细在图中3-1~3-2/1-10~1-12之间(详见塔吊平面布置图),塔吊基础直接设置在底板下部,底板与塔吊基础连接做法详做法说明。 2、塔机用电独立设置配电箱,并设置在离塔机5米以外处。 3、地基周围,已清理场地,平整障碍物。 三、塔基计算 1、TC5613A塔式起重机主要技术性能 最大起重量8T 最大工作幅度56m 最小工作幅度2.5m 回转速度0~0.8R/min 2、根据塔吊说明书中基础承受的荷载如表: 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倾覆力矩抗扭距工况619.0 30.3 1827.0 332 非工况526.3 62.0 2392.5 0.0 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关于地基土资料 1-1层为素土层,层厚0~1m 左右;

1-2层为粘土层,黄——灰黄色,可塑,层厚0.7~1m; 2层为淤泥层,灰~褐灰色,可塑~软塑壮,层厚1.3~1.7m; 3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3.9~6.6m。 4层为粘土层,灰黄色,可塑,层厚1.1~4m; 5-1层为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层厚11.7~18.1m, 5-2层为粉质粘土层,灰色~青灰色,饱和,软塑,层厚11.2~20.7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勘察点位置,塔吊可参照Z16、Z17点,根据地下室底板标高为-4.800,塔吊基础设计为1.35m,可以知道塔吊基础位于第3层淤泥质粘土。 由于建筑物最高度为66.2m,地下室标高为-4.8m,塔吊的独立高度为72.8m。塔吊采用附着式,分别在塔吊自下而上30.5m和52m设置附着架。塔吊基础拟采用水泥搅拌 1 A、基础自重 G=25×5×5×1.35=843.75KN B、垂直荷载 F=Fv+超高部分=619+95=714KN C、水平荷载:F=30.3KN D、塔吊作用在基础上的弯距:M=1827+30.3×1.35=1868KN·M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P max min =(G+N)/A±6M/b3=(843.75+714)/25±6×1868/53 得P max =62.31+89.66=151.97KN P min =62.31-89.66=-27.35KN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工程,全长约2500米,路基宽度为18米,道路等级Ⅲ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20km/h。工程主要内容有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 1.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1.2.1 勘察目的 为星子西湖新区道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 为道路中的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桥型方案的基础类型、基底设置高程、地基岩土的设计参数。 1.2.2 勘察任务 1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本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2 查明有无影响本工程建设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本工程建设的影响。 3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4 划分场地类别,查明有关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5 查明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6 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7 查明本区域场地气象条件,包括降雨、温度等情况。 1.2.3 勘察技术要求 建设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如下: 1.勘察范围和钻孔布置 勘察范围为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及桥梁部分,道路部分,孔位一般布设在道路中线,遇特殊地段,如水塘、小河等路段适当加布孔位。 桥梁部分孔位布设在桥梁墩台的原位处,拟建桥梁为3×10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共设桥台两个,桥墩一个。 钻孔坐标见附表,另附勘探孔位平面图。 2. 钻孔深度 道路部分要求单孔总钻孔深度一般情况下不大于8米。 桥梁部分要求探明中风化或微风化层分布,钻孔进入中风化或微风化层深度不小于8米,总钻孔深度一般不大于30米。当土层深度变化较大及不能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时,勘察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钻孔和适当延长钻孔深度(增加钻孔和延长钻孔深度前请通知设计方,经双方共同研究后决定)。 3.取土样 原则上各土层均需取土样,一般要求每1~2m取一组试样。 4.室内土工试验内容 天然含水量、比重、容重、孔隙比、液限、塑限、非粘性土颗分;压缩系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和固结系数、c、φ值、土的承载比试验(CBR值)、土的击实试验、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等。 5.现场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根据本工程需要布置标准贯入试验孔,各土层均须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竖向间距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各土层的强度及桩周摩阻力、桩端承载力标准值;若为岩层,需提供岩石饱和含水率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