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危险度评价法

装置危险度评价法

1.2危险度评价法

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分类》(HG/T20660-91)等有关标准、规程,编制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见附表1-1。按单元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危险度分级见附表1-2。

注:*1.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2.见《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20660-91)表1、表2、表3;*3.①有触媒的反应,应去掉触媒层所占空间;②气液混合反应,应按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

化工库危险度评价法分析

化工库危险度评价法分析 危险度评价,,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2001年修改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20660—2000)等有关标准、规范,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见表3.4—4。表3.4一4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分值项目10分(A) 5分(B) 2分(C) O分(D)物质(系指原材料中间体或产品中危险程度最人的物质)1.甲类可燃气体;2.甲A 及液态烃类;3.甲类固体;4.极度危害介质1.乙类可燃气体;2.甲。、乙A及液态烃类;3.乙类固体;4.高度危害介质1.乙B、丙A、内B类可燃液体:2.丙类固体;3.中、轻度危害介质不属A—C项物质容量气体1000立方米以上;液体100立方米以上;(1)有触媒的反应,应去掉触层所占空间:(2)气液混合反应应按照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气体500一1000立方米;液体50—100立方米气体100-500立方米;液体10-50市方米气体<100 立方米;液体<10立方米温度1000℃以L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队L (1)1000℃以上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存燃点以下:(1)在25肚1000℃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低十250℃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在低于250℃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之下压力100MP。f1000公斤/平方厘米以上20一100MP。(200-1000公斤/平方厘米)l一20MP。(10-200公斤/平方厘米)1MP。(10公斤/平方厘米)以下操作(1)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应操作;(2)在爆炸极限范围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参考文本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参 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976年,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方 法”。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制造 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时,按下述六步骤进 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评价,应将 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 特性、工程系统图、各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 全教育计划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目进行定性 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3.定量评价。把装置分成几个工序,再把工序中各单元的危险度定量,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工序的危险度。单元的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五个项目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10点,5点,2点,0点计分,然后按点数之和分成三级。 4.安全措施。根据工序评价出的危险度等级,在设备上和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方面的措施有11种安全装置和防灾装置,管理措施有人员安排、教育训练、维护检修等。 5.由事故案例进行再评价。按照第四步讨论了安全措施之后,再参照同类装置以往的事故案例评价其安全性,必要的话,反过来再讨论安全措施。属于第B、皿级危险度的装置,到此步便认为是评价完毕。 6.用事故树(FTA)进行再评价。属于第1级危险度的情况,希望进一步用FTA再评价。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 产损失 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 失 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 产损失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危险源辨识、评价半定量分析LEC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评价半定量分析LEC评价法 (L ikelihood E xposure C onsequence)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 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 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 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表1 表 表3

D(D anger)——危险性分值。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 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 险等级划分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实例: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气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气。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气容易扩散的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则有:D=LEC=3×6×15 =270 评价结论:270分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属“危险源等级为4级,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

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城市较多地消耗各种能源,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气污染,从而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各地环境卫生工作者对此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陈秉衡教授近年来结合我国国情对上海市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运用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危险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各地从事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读者提供借鉴,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以期使此类研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可行,从而促进城市建设与保护居民健康协调发展,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 第一讲绪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报道已证实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但是如何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并以此作为政府部门决策的依据,尚无成熟和规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对严重大气污染事故与居民超死亡关系的定量认,和嗣后政府决策部门对大气污染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使伦敦大气质量获得明显改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国内外又相继在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次系列讲座的目的拟介绍国际上近年通用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系统阐述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based risk assessment),又称健康风险评价,是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之间的桥梁。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1994年作了补充修改和肯定。这一框架已为国际学者和国际研究机构广泛接受。我们认为,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应遵循这一框架的精神并加以具体化(图1).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大气污染即使是低浓度的大气污染也和居民的超死亡数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80万人的死亡和460万寿命损失年(lost life years)与城市大气污染相关(WHO2002)。但是大气污染的这项健康负担在全球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项负担主要落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他们承担了全球大气污染相关的死亡和寿命损失年60%。问题在于,由于目前亚洲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资料的欠缺和不足,对亚洲所作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北美、西欧的研究结果及暴露/ 剂量-反应关系。而这些亚洲国家的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特征及浓度,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谱,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世界银行出版的《蓝天碧水》(Blue skies Clean Waters)中曾以国外研究为基础,对我国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超死亡数作了初步估计。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和开端,但需要进一步从中国资料出发,作出更为准确和结合我国实情的判断,并为相关环境和能源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进行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时,必须搜集和分析以下重

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LEC法)评价表》内。 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 大于320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160-320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70-160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简易版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 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1976年,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化工装置安 全评价方法”。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 产品的制造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 时,按下述六步骤进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 评价,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 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 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 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

目进行定性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3.定量评价。把装置分成几个工序,再把工序中各单元的危险度定量,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工序的危险度。单元的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五个项目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10点,5点,2点,0点计分,然后按点数之和分成三级。 4.安全措施。根据工序评价出的危险度等级,在设备上和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方面的措施有11种安全装置和防灾装置,管理措施有人员安排、教育训练、维护检修等。 5.由事故案例进行再评价。按照第四步讨论了安全措施之后,再参照同类装置以往的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危险度评价及我国安全评价方法、程序

第十一章危险度评价及我国安全评价方法、程序 1. 1983年任命专门小组制定颁发了危险度评价的程序。 A、英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 B、英国委员会 C、美国委员会 D、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 E、法国委员会 2. 危险度低至可以忽略的程度,可认为该物质对人体: A、致病率低 B、安全性高 C、死亡率低 D、无安全度 E、无危险性 3. 实际安全剂量是指可接受的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A、安全度 B、无危险度 C、危险度 D、发病率 E、死亡率 4.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第阶段。 A、一 B、二 C、三 D、四

E、五 5. 可接受的危险度是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 A、安全度 B、无危险度 C、危险度 D、概率 E、可信度 6. 危险度评价的第一个阶段是: A、危害认定 B、接触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D、危险度特征分析 E、危险度评价中的不确定因素 7. 化学物质对不产生潜在的危害,可视为具有安全性。 A.老、弱、幼、残 B.老、孕、妇、幼 C.妇、孕、幼、残、病 D.老、弱、病、幼、孕及后代 E.老、弱、病、幼、孕、残及后代 8. 化学物质对人群的安全性是: A.绝对的、理论意义上的安全 B.绝对的、实用意义上的安全 C.相对的、理论意义上的安全 D.相对的、实用意义上的安全

E.对人群没有危险性 9. 毒理学评价采用分阶段进行的原则是: A.缩短周期 B.节省经费 C.结果可靠 D.按顺序进行 E.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得到最可靠的结果 10. 一般来说,对于一种新产品投产上市之前,必须进行: A.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全程试验 B.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一、二阶段试验 C.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一、二、三阶段试验 D.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 E.急性毒性、蓄积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11. 完整的毒理学评价分为: A.不分阶段 B.二阶段试验研究 C.三阶段试验研究 D.四阶段试验研究 E.四阶段试验研究和相关人群资料 判断: 1. 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总结阶段。 2. 理学安全性评价是通过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小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健康的目的。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方法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但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危险性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的情况不确切。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确定几个中间值,如将“不常见,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3,“相当可能发生”的分值规定为6。同样,在0.1与1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1)。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2。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的背景材料。4.分析步骤 (1)参照过去同类产品或系统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查明所开发的系统(工艺、设备)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2)了解所开发系统的任务、目的、基本活动的要求、包括对环境的了解;(3)确定能够造成受伤、损失、功能失效或物质损失的初始危险; (4)确定初始危险的起因事件;(5)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可能方法; (6)在危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分析最好的预防损失方法,如隔离、个体防护、救护等; (7)指出采取并完成纠正措施的责任者。目前用于初始危险分析格式有列表格式和叙述性两种,分析人员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格式的组合。下表为预先危险性分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3894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示范文本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 示范文本 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976年,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方法”。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制造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时,按下述六步骤进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评价,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目进

行定性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3.定量评价。把装置分成几个工序,再把工序中各单元的危险度定量,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工序的危险度。单元的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五个项目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10点,5点,2点,0点计分,然后按点数之和分成三级。 4.安全措施。根据工序评价出的危险度等级,在设备上和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方面的措施有11种安全装置和防灾装置,管理措施有人员安排、教育训练、维护检修等。 5.由事故案例进行再评价。按照第四步讨论了安全措施之后,再参照同类装置以往的事故案例评价其安全性,必要的话,反过来再讨论安全措施。属于第B、皿级危险度的装置,到此步便认为是评价完毕。

危险性评价常用方法

专家打分法:由对地质灾害的机理和研究有相当经验的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现场调查,逐点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进行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这种方法考虑了大量的现场因素,因各点分析情况为专家置身该处,现场分析而具备较强的真实性,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相当的人为随意性,其判断的规则因人而异,因而很难产生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分析。 监测类比法:通过对单灾体的变形破坏情况的长期及细致的观测及分析,得出针对于该地质灾害的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于与之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类似的一类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测以及危险性分析中。此种方法应用于滑坡或崩塌等单独灾害现象的危险性分析,在数学上要求虽较为严格,然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仅仅以相似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且需要较为长期,细致的监测工作。 传统统计分析法:将已有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量化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与灾害发生与否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数学方法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方程。而后将总评价区划分为不同单元进行区划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因素和地质环境等级之间的模糊之间的模糊矩阵,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其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危险性分析中的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其使用隐含规则解决问题,进行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然后其因素各状态打分困难且权重难以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这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危险性分析转化为有层次结构的有序递阶事件。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事件内部结构排序的算法,用事件矩阵特征值求出测度排序,并对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此法为一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简洁实用,所需数据少。而同样具有定性分析的缺点,在定量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人为随意性,且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较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

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二级评估应将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或危害,以及建设项目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或专项分析。应基本查明评估区内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影响,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8821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 法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976年,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方法”。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制造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时,按下述六步骤进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评价,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评价法是对建设工程或装置各单元和设备的危险度进行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是随着我国安全工作的发展从日本引进并经简化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分析装置或单元的“介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等5个参数而对装置或单元进行危险度分级的,进而根据装置或单元危险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算,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 目 分值 A(10点)B(5点)C(2点)D(0点) 物质1.甲类可燃气体 ① 2.态烃类 3.甲类固体 4.极度危害介质 ② 1.乙类可燃气体 2.甲B、乙A类可燃液体 3.乙类固体 4.高度危害介质 1. 乙B、丙A、丙B类可 燃液体 2.丙类固体 3.中、轻度危害介质 不属于左边的 容量1.气体1000m3 以上 2.液体100m3以 上 1.气体500-1000m3 2.液体50-100m3 1.气体100-500m3 2.液体10-50m3 1.气体≤100m3 2.液体≤10m3 温度1000℃以上使 用,其操作温度 在燃点以上 1. 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 温度在燃点以下 2.在250-1000℃使用,其操 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1. 在250-1000℃使用,其 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2. 在低于250℃使用,其操 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在低于250℃使 用,其操作温度 在燃点以下 压 力100MPa 20~100MPa 1~20MPa1Mpa以下 操作1.临界放热和特 别剧烈的放热反 映操作 2.在爆炸极限范 围内或其附近的 操作 1.中等放热反映(如烷基化、 酯化、加成、氧化、聚合、 缩合等反映操作 2.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 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 3.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 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 4.单批式操作 1.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 水合、异构化、烷基化、磺 化、中和等反应) 2.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 反应 3.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 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 4.有一定危险的操作 无危险度操作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 1 评价步骤 1.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1.2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业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故聘请专家时应慎重,以避免评价结果失真。 2 赋分标准 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

的分值,见表1。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2.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0值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有打分的标准见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

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

设施或场所,评价单元应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便于进行危险度评估。 2、①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的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②见《压力容器中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 类》表1、表2、表3。 3、表中“物质”是指单元中原材料、中间体或生成物中危险、有害程度最大的物质,其取值不累加。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是 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物质。 4、表中“容量”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计算取值,其中R 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中的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q/Q= q 1/Q 1 +q 2 /Q 2 +…+ q n /Q n ,式中q 1 ,q 2 ,…, q n 为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Q 1 ,Q 2 ,…, Q n ,为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

附件2 企业风险评估分级信息表 企业名称:详细地址: 2.按照《危险度评价分值表》,对各单元的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工艺等五项风险因素进行评定,最后按照各项分数 之和(危险度分值=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工艺),来评定该单元的危险度分值。 3.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分类:红色等级(非常高危险度,危险度分值≥21);橙色等级(高危险度,16≤危险度 分值≤20);黄色等级(中危险度,11≤危险度分值≤15);蓝色等级(低危险度,危险度分值≤10)企业的评估风险 等级取各单元最高的评估风险等级; 4.对周边有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交通、商业、文化、旅游以及住宅小区、街道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危险化学品生 产经营使用企业(零售业务的店面除外),其最终风险等级应在评估级别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 一、概述 危险度评价分级法借鉴日本劳动省“六个段法”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9年修改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分类》(HGJ43)等有关标准、规程,中石化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值”表,见表4.1-1。规定单元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见表2。 表 1 危险度评价取值

注:*1.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9年修改版)中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 类; *2.见《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J43)表1、表2、表3; *3.①有触煤的反应,应去掉触煤层所占空间; ②气液混合的反应,应按其反应形态选择上述规定。 16分以上物质+ 容量+ 温度+ 压力+ 操作 =11-15分 0 —10 0—10 0—10 0--10 0--10 1-10分 表2 危险度分级 注:11-15分为2级,需要同周围情况用其他设备联系起来进行评价 二、适用范围与以及在进行评价过程中的步骤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制造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时,按下 述六步骤进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评价,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3.定量评价。把装置分成几个工序,再把工序中各单元的危险度定量,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工序的危险度。单元的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五个项目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10点,5点, 2点,0点计分,然后按点数之和分成三级。 4.安全措施。根据工序评价出的危险度等级,在设备上和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方面的措施有11种安全装置和防灾装置,管理措施有人员安排、教育训练、维护检修等。

危险度评分

3.2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 分析步骤如下: 1.熟悉对象系统。 2.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和诱导因素。 3.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危险、危害程度。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果的危险等级。 5.制定相应安全措施。 常用的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如附表4.2-1所示。危险性等级划分见附表4.2-2。 附表3.2-1 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附表3.2-2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3.3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1992)(1999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分类》(HG 20660-2000)等有关标准、规程,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见表 3.3-1。规定单元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危险度分级见附图3-1、附表3.3-2。 附表3.3-1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

注:核算容积时应:①有触媒的反应,应去掉触媒层所占空间; ②气液混合反应,应按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 附图3-1危险度分级 ·物质:物质本身固有的点火性、可燃性和爆炸性的程度; ·容量:运行温度和点火温度的关系。 ·压力:运行压力(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 ·操作:运行条件引起爆炸或异常反应的可能性。 附表3.3-2 危险度分级表 ?? ? ???????=??????+??????+??????+??????+??????点点点以上操作压力温度容量物质10~115 ~1116 10~010~010~010~0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