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守仁的乡约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试论王守仁的乡约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试论王守仁的乡约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试论王守仁的乡约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李兵

(红河学院政治系,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乡约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组织,是传统乡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之一。王守仁的《南赣乡约》对当时乡村社会的自治组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王守仁的乡约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王守仁;乡约思想;现实意义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长期担任地方官吏,曾任江西卢康县知事、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等职,巡抚南赣、汀、漳等地,主持镇压农民运动和少数民族起义,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为维护朱明封建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漳期间,提出了乡约思想,并推行《南赣乡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乡约的发展(明朝之前)

乡约,乃乡规民约的意思。“据考察,乡约渊源于周礼的读法之典。”①西周时期,统治者控制下的基层单位分为“国”和“野”,“国”、“野”其间为“郊”,以郊为界,郊之内为国中,设有“六乡”,“六乡”是指“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②这里的“六乡”的设置规定与后代乡约的内容有些是雷同的,“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相宾”中都含

见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4.5。

见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第25页。

有邻里相帮、互助友爱、团结的一面,而后代的乡约也是如此。

“乡约是北宋吕和叔(11世纪)受古代儒学经典--《周礼》和《礼记》的启发而创立的一种乡民共同活动及互相帮助的乡村组织形式。”①北宋吕大钧、吕大忠、吕大防、吕大临(并称“四吕”)所著的《吕氏乡约》,作为乡里民众共同遵守的约章。《吕氏乡约》定规四条,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每条之下又有详则,如德业相劝包括: “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具体的做法就是乡民“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过”则包括犯义之过六: 酗博斗讼, 行业谕违, 行不恭逊, 言不忠信, 造言诬毁, 营私太甚;犯约之过四:德业不相劝,过失不相规,礼俗不相交, 患难不相恤;不修之过五:交非其人, 游戏怠惰,动作无仪,临事不格,用度不节。礼俗相交包括:婚嫁丧葬按照礼经所载或家传旧仪,乡人交接和往还书问共同商量一法,相互庆吊约定一法,婚嫁庆贺的礼物约定一个标准,婚丧之礼相互帮助器物和人力。患难相恤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妄、贫乏,届时都要相互帮助。虽然这一设想能够促进当时社区的管辖和治理,但是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使之得到贯彻实施,“人心不同,故好恶未尝一而俱”②的刚勇受到了挫折。

到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增损吕氏乡约》。其中规定约中之人“推有齿德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月轮一人为直月。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

③由直月掌管三籍,每月月底告于约正。可见,在宋时,乡约作为民间群众自订的规条,是一种乡里之民互劝互助, 族善惩恶的形式。《损益吕氏乡约》以教化为纲,纲目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它开篇提出: “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

见徐勇《中国古代乡村行政与自治二元权力体系分析》,载《中国史研究》1993年4期。

见吕大钧,《答仲兄》。

见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凡此皆谓之德。”①这是全约的灵魂, 其他约规不过是这个灵魂的要求和体现。这个灵魂恰亦是儒家伦理关于教化的核心。朱子的乡约思想是对吕氏乡约的继承和发展,对吕氏乡约的进一步完善。这些成果无疑给王阳明在进一步深化乡约思想过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王守仁的乡约思想

(一)王守仁乡约思想形成的原因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乡村社会,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自春秋战国时期以降,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建立了旨在控制基层农民的组织体系,形成了适合统治者需要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乡村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基层农民的组织体系及其控制模式的建构问题。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就已出现了乡、党、朋、闾、族、邑、邻、里、什、伍等有关农村基层组织的概念,这意味着,乡村治理问题在先秦时期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列国时代的地方区划,其大的,不过是后世的乡镇”。为此,他援引了两部典籍的记载为证:据《尚书大传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另据《周官》记载:五家为比,比有长。五比为闾,闾有胥。四闾为族,族有师。五族为党,党有正。五党为州,州有长。五州为乡,乡有大夫。遂以五家为邻,邻有长。五邻为里,里有宰。四里为赞,赞有长。上述资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农村基层的组织体系就已经比较完备,对乡村的治理已经纳入政治控制的轨道。到秦汉时期,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日臻完备,乡里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乡村治理已成为政治控制中的重要内容。秦汉基层组织体系的结构是:五家为伍,伍长主之;二五为什,什长主之;十什为里,里正主之产十里为亭或乡,事由亭长主之,主捕盗贼,维持治安,管理驿馆;乡有秩、三老、啬夭、游激,分别主管赋役、教化、争讼、治安等事。吕思勉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将秦汉时期基层组织体系的分工及其运作状况勾画得更清晰:其时的制度

见朱文公,《朱文公文集》卷七四。

系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里百家,有里魁检察善恶,以告监官。十里一亭,亭有.....十亭一乡、有秩啬夫、游激。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人民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由于秦汉时期确立的基层组织体系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保障政治稳定,确保中央政府的行政统摄和经济提取具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因此,这一体制在以后各朝代都基本沿袭下来,大体不变。只是不同的朝代,基层组织的名称和具体编制略有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例如,唐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里,五里为乡。杜甫《兵车行》诗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诗中“里正”就是当时的一里之长,这是唐代基层实行乡里体制的写照。

唐代以前的乡村治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备的基层组织体系和设置相应的基层官制来实现的,但尚无明确的约法规章。但是到了宋代,情况就有所变化了。宋代的乡村治理中,开始订立乡规民约,试图以约法规章制约农民行为,以达到对农民行为。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北宋时期,吕大钧创办了乡村社区组织——乡约,史称“吕氏乡约”。吕氏乡约的基本特色就是,在一个农村社区之内,引导乡民自发互助,以共同承担经济、军事、治安、教育方面的事务,通过订立相应的盟约而形成一个农村社区共同体。南宋时期,朱熹又根据吕氏乡约进行发挥,以推动乡村治理。乡约的推行意味着对农村基层的治理从刚性的行政控制转向行政控制与有限的基层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宋代儒士们以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思想为依托所推行的乡约制度,看似一幅温情脉脉的大同世界景象,其内里,实则是为了防止农民同地主阶级之间,地方同中央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同时,在宋代,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已经引起社会的急剧变迁。儒士们作为正统思想的卫道土,他们试图寄希望于以乡村的不变来抗拒整个社会的江河日下。

自南宋以后,中国农村社会逐渐陷入混乱无序之中,地主豪族大举兼并土地,土地更加集中于少数大地主之手,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或是沦为雇农,或是成为无业游民而涌入新兴的城市;农村基层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使农民不堪重负;匪患连年,恶势力横行乡里,滋扰乡民。不堪重负的农民揭竿而起,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政权。

明朝中叶开始,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皇室、贵族、宦官以及大官僚、大地主进行激烈的土地兼并,加深了农民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据《明史》记载:弘

治十五年(公元1503年)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相比,税田总额由8,507,632顷下降到4,228,058顷,减额超过一半。减额的原因,“徘拨给予王府,则欺隐于猾民。”税田减少,税额不变,负担自然转嫁到农民头上,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农民生活极其贫苦。而当时贵族、宦官对农民的压制是“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辨,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民心伤痛入骨”。残酷的压迫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农民起义的频仍使明朝政权危机四伏。

王守仁在镇压了几次农民起义之后,特别是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汀、漳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被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心中贼”指农民心中犯上作乱的思想与造反精神。为此,他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效法宋代吕大钧、朱熹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了《南赣乡约》,为了推行乡约,他发布了多项文告,还向皇上请示调整某些地方的行政区划建制,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王守仁的乡约思想逐渐形成。

(二)王守仁乡约思想的内容

正德十三年十月,《南赣乡约》正式出台,王守仁的乡约思想正式形成。

《南赣乡约》亦称《阳明先生乡约法》,“此中丞阳明公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也”①。其文示云:

咨尔民,昔人有言:“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呜呼!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尔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旧恶而不与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

①邹见邹守益《东廓邹先生遗稿》卷9,《乡约跋》,第7页。

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①

《南赣乡约》的规条共十六款。包括约内职员与彰善纠过簿册的设置, 约众会饮的开支、会期、请假、缺席的规定, 约所地址的选择、纠过方式、彰善、以及乡约所遇疑难杂事、寄庄人户完纳粮差、大户客商放债取息、约众斗殴争执的处理还包括禁止军民人等阴通贼情, 贩卖牛马, 禁止吏书、义民、总甲、里老、百长、弓兵、机快人等下乡要索, 劝谕新民改过自新, 新民良民和睦相处, 以及男婚女嫁,父母丧葬、集会礼仪等。综其大意则可归为四点:一是约中主事由约众的推选, 二是约众赴会为不可规避的义务, 三是约长会同约众得调解民事纠纷, 四是约长于集会时询约众的意见以彰善纠过。

1、约内职员的设置

“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日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一个组织必须得有领导者,乡约作为一个基层自治组织也同样得有领导者进行领导,这个人必须是在众人中年纪较高、德高望重而且是约众来推选的,具有一定的威望,能够为约众所谋利益。故设约长1人,副约2人;推约正4人,这4人必须拥有公正、率直、果断的品质,其职务是对彰善纠过做出公正的判决;又有4人来做约史,通达明察,能够发现约中的善举和过错的人;再推精明能干的4人担任知约来登记和管理同约中的约众姓名;约赞2人,由熟悉礼仪习俗者担任。约内职员和职位的设置是乡约能够实施的前提基础。

2、乡约任职者的经费来源

“同约之人每一会,人出银三分,送知约,具饮食,毋大奢,取免饥渴而已。”乡约中任职者的俸禄由同约之民按每人每月出银3分收取,有知约管理,这主要用于贴补乡官的生活费用,不存在奢侈浪费。

3、会期、请假、缺席的规定

“会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约;无故不赴者,以过恶书,仍罚银一两公用。”乡约组织的开会制度是,每月之初召开一次同约①见王文成,《王文成全书》卷17,《公移》,四库本。

大会,由约长主持,入约者都必须出席,如因故不能出席者,须事先向知约报告,无故缺席大会者,记过一次,并罚银一两以充公用。这一制定对乡约大会的出勤率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利于保证大会出勤率的稳定。

4、乡约大会地址的选择、彰善纠过的方式

“立约所于道里均平之处,择寺观宽大者为之。”在当时,没有一家人的场院能够容下一个同约中的约众,即使有也不会去占用别人的时间和空间。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在附近的较为宽大的寺院召开大会,这样既不会打扰别人家的生活,也有利于大会的顺利而高效的完成。“一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闻某于事兄敬长之礼,颇有未尽;某未敢以为信,姑案之以俟;凡纠过恶皆例此。若有难改之恶,且勿纠,使无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恶矣。约长副等,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众共诱掖奖劝之,以兴其善念,姑使书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表彰具有善行美德的乡民,将其事迹记载于文簿之中。揭示通报有过的乡民,将其劣迹记载于专门记过的文簿之中,并由有过的乡民当众认错、反省,并宣誓改过,弃恶从善,以便同约多民监督,观其后效。若多次纠其改过无效,则借助官府进行处置。

5、约中疑难事、寄庄户纳粮、大户商人应放债收息等处理

“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不得坐视推托,陷入于恶,罪坐约长约正诸人。”同约中一旦有疑惑难解的事,必须得有约长和约众一起来解决,约长不得推托坐观其变,对这些事不睬不理。“寄庄人户,多于纳粮当差之时躲回原籍,往往负累同甲;今后约长等劝令及期完纳应承,如蹈前弊,告官惩治,削去寄庄。”寄庄户往往在缴纳粮食时候逃避上缴,这一情况严重影响了官府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约长对这一问题进行整治,令其缴纳应该承担的纳粮,如不听取则告官府惩治,取消其寄庄的资格。“本地大户,异境客商,放债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贫难不能偿者,亦宜以理量宽;有等不仁之徒,辄便捉锁磊取,挟写田地,致令穷民无告,去而为之盗。今后有此告,诸约长等与之明白,偿不及数者,劝令宽舍;取已过数者,力与追还;如或恃强不听,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大户、商

人应依常例常法放债收息,不得累计盘剥,不得趁人之危;债务人应如期还债付息。不得恃强赖帐,如确有困难,应请求债主宽待。

6、对约众斗殴、贩卖牛马、官员下乡索要等民生问题的处理

“亲族乡邻,往往有因小忿投贼复仇,残害良善,酿成大患;今后一应门殴不平之事,鸣之约长等公论是非;或约长闻之,即与晓谕解释;敢有仍前妄为者,率诸同约呈官诛殄。”同约中一旦有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就得立即解决,由约长等人进行处理,责令不止的就上交官府处置。“军民人等若有阳为良善,阴通贼情,贩买牛马,走传消息,归利一己,殃及万民者,约长等率同约诸人指实劝戒,不悛,呈官究治。”约中不得勾结贼人作恶,不得向叛反起义军通风报信,以及提供牛马给养。“吏书、义民、总甲、里老、百长、弓兵、机快人等若揽差下乡,索求赍发者,约长率同呈官追究。”官员不得滥用自己的职权去做一些危害人民的事情,应当处处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

7、约中的婚嫁、丧葬、生计的相关规定

“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要求男女成年之后应及时成家,男女双方家庭不得以男方聘礼不厚或女方嫁妆不丰而拖延婚期;同时,乡约要求妇女遵从丈夫,格守妇道,保住贞节。“父母丧葬,衣衾棺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设宴乐,倾家费财,俱于死者无益;约长等其各省谕约内之人,一遵礼制;有仍蹈前非者,即与纠恶簿内书以不孝。”子女在父母去世时以寿衣人殓,以棺停葬之,尽诚尽孝。但同时规定,办丧事应量力而行,力求节俭,不必盛设宴乐,耗尽家财大肆铺张以显示孝心。办丧事时铺张浪费者,记过一次,以不孝论处。生计方面,普通良民应勤耕勤织,买卖公平,弃恶扬善;有过之人(包括参加农民起义而被降服者)应痛改前非,悔过自新。

三、王守仁乡约思想的现实意义

王守仁的乡约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由于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因此,可以说他在乡村治理的思想及实践方面也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这一思想对极大促进了后来的农村基层建设,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层民主建设

王守仁的乡约思想中领导小组的担任是由同约中的约众选举产生的,同样在当今社会中的村民委员会也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民主集中的体现。在组成成员中,王守仁乡约思想中设约长一人,副约长二人,约正四人,约史四人,约赞二人,共十三人。而在今天的村民委员会中设有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理论上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对乡约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在对同约中的善恶行为处置过程中与今天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有一定的联系。

(二)维护基层社区的治安

约长会同约众可调解民事争讼,同约成员出现“投贼复仇”、斗殴不平之事,都由约长公正处理,不听约长裁决者由约长率同约成员报告官府处置。开展社会监督,约长等对社区内的“寄庄人户”、外地客商、本地大户甚至地方官吏等各种人的行为都要进行监督,不服从约长劝戒的,要“呈官惩治”①。移风易俗,约长要省谕所有成员,力戒“奢靡相尚”的陋习,务求达到“共兴恭俭之风,以成淳厚之俗”的目标。这些做法对现在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了为实现新农民、新风尚建设: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和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政治文明的成果,树立崇尚科学的现代意识,在农村创建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和谐的乡邻关系。

(三)加强政府对乡约基层的指导

农村基层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意义显而易见。一是农村的管理组织结构系统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指导,二是社区的运作模式需要政府的支持,三是村委会无力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处理。从王守仁的社区建设实践看,政府的参与贯穿社区的建立和运作的整个过程,这对当时的乡约基层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有的基层政府在社区建立后,对社区的运作采取放任的态度,对社区面临的困境漠不关心,这显然不利于基层的管理与发展。

见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398页。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金洪.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1999(4).

[3] 魏佐国. 王守仁社区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南昌高专学报

2008(6).

[4] 牛铭实. 中国历代乡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5]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科版,2004.5.

[6]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7]徐勇.《中国古代乡村行政与自治二元权力体系分析》,载《中国史研究》

1993年4期.

[8]吕大钧.《答仲兄》.

[9]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10]朱文公.《朱文公文集》卷七四.

[11]邹守益.《东廓邹先生遗稿》卷9.

[12]王文成.《王文成全书》卷17.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

王阳明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阳明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阳明学曾产生过广 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且至今仍然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青睐。众所 周知,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 项重要内容。不可否认,以“致良知”为核心内容的阳明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其对我国当前广受热议的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公众良知湮没现象,以及德育效果实质性低迷的现状等,显然具有重 要的借鉴价值。另外,从阳明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近代以来,学界针对 阳明学的研究多从哲学、史学视角切入,伦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系 统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从当前学校德育亟待改善 的几个层面出发,通过深入研究王阳明德育思想的系统内容,发掘其 对提高当前学校德育实效的借鉴意义。本文所论述的王阳明的德育思想,主要是指王阳明在讲学过程中,向门人所阐发的关于道德修养的 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等。为了准确地呈现出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全貌和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王阳明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理论 渊源和时代背景,并对其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从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基本范畴出发,着重从逻辑起点(心即理)、核心主张(致良知)、终极追求(圣人人格)、路径设计(实践功夫)和方法保证(知行合一)这五个方面来详细剖析王阳明德育思想的体 系构成。再次,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内涵及精 神实质,体现其“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特征,本文还对王阳明德育理论的现实关切进行了一番考察,并从训蒙主张、君子之学和社会教化

三个方面来深化学者对王阳明德育思想的立体感知。此外,为了有效发掘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着实事求是和批判继承的基本原则,本文还对王阳明的德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综合评析,既充分肯定了其思想体系当中的闪光点,又明确指出了其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最后,为了贯彻古为今用的研究宗旨,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现实境况,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认为,王阳明的德育思想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价镜鉴:一是要高度重视德育地位的巩固加强,通过“就才成德”落实德育为先;二是要切实保障德育原则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德育过程中各环节在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三是要重新审视德育内容之间的本末关系,强化良知教育的基础作用;四是要积极探索德育方法的杂糅并用,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的自省意识;五是要着实谋求德育途径的开拓创新,实践“处处是进德之资”的德育理念。

王阳明教育思想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初步研究 王阳明(自号)即守仁(1472-1528),我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三十几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成份,因此在那极左的年代里遭到猛烈的批判。作为处于科学高度发达时代的现代人,自然不应该苛求古人。如果我们能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实践经验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留给后人的仍然光耀照人。 1.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这一说法,与当今所强调的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的提法是何等相似。 2.致良知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学习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精神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他说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心学的根本,即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方法而已,犹如跛人需要拐仗,只是为了走路一样。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他认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相反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而且还隐约提出了学习更需创新,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那怕平庸些也是可贵的。一位五百年前的学者有如此的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把良知赋予新时代的特色即为人之潜能,把致理解为人的认识过程,并结合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认为: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潜在素质的发挥和得益程度上着眼,遵循以启发、独立个性解放为主导的教育原则,致良知的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的心理特点,切合教育的心理程式,完全可资借鉴。 3.王阳明的施教方法与最优化教学理论相符合 诚然,最优化教学的理论是由巴班斯基比较完整系统地总结出来的,不过,王阳明所倡导的施教方法,也内含着这一理论的精髓。王阳明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他不仅承认人的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而且承认在同龄段中的人与人之间,才能与资质也不同。他的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拿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还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 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 1.心即理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 “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中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长期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其门徒遍天下,形成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阳明派。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9),自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其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现,并曾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影响。 二论教育的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其混蔽“的思想。 三论道德教育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下列四个主张。 (一)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二)事上磨练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

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主张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那样或这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要改错必须对过错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 四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的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二)儿童教育必须应对儿童的性情 (三)儿童教育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的法律思想

王守仁的法律思想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中期人士。王守仁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有政治家与军事家,可谓是一位集大成的人士,其著有《王文成功全书》,这本书不仅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理论,同时还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在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中得到了彰显。 明朝中期,朝政混乱,宦官刘瑾当道,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正在这多事之秋之际,一个名为王守仁的人从家乡余姚前往千里之外的帝都北京为官。而在此期间其因为上书反对宦官刘瑾,而遭到贬谪,王阳明之后前往贵州开始了他的贬官生涯。而就是在这个偏远的山区里,开始思考着他的哲学理论。 当时明朝推崇的是程朱理学,而朱熹的所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被人们广为接受,而朱熹所提倡的思想理论,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明王朝的法律制度体系中。从现在看来,朱熹是唯心主义者,其所提倡的“天理”,即所谓的封建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理念被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脑海中。而王阳明开始对于朱熹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批评。 在他被贬官的贵州农场,他开始每天格物致知,希望能够成为圣贤,能通晓万物之理,即“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他认为朱熹的理论“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其实天理存在人的心中,而不须通过纷繁复杂地程序来获得,也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的“心学”,近取陆九渊、陈献章,远源子思、孟子。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主宰,它在人类社会中则体现为封建道德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即人与生俱来的“良知”。只要保持和发挥人的“良知”,则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你一想到孝,你就完成了孝,“一念而善即善人”,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因此,完全不必去“格物致知”, 只要闭目沉思,“求理于吾心”,就能获得“天理”。【1】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中来一窥王阳明所提倡的法律思想。 (一)因时制宜进行立法 首先王守仁特别强调在立法时应考虑时代的特殊性,认为法律的制定“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即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2】明朝中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各地藩王也相继叛乱,为了镇压这些起义和叛乱,朝廷需要花费大量的银两,而此时中央政府因为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而国库亏空,如果将税收的负担更多地施加给百姓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要求改变一贯禁商止贩的被动措施,提倡“商贾疏通”;但同时应制定税法,对商贩“照例抽税”。【3】而在此过程中,王阳明也认识到了适当开放商品市场能给社会带来稳定性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重本抑末”的明王朝,王阳明的此项措施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而且还增加国库税收。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其因时制宜的立法思想的体现,虽然该思想并没有逃脱封建伦理纲常的范围,一定程度是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2. 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在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3. 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要求读得过多。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儒学自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良发展。发展至明代,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思想发展出阳明心学,二人合称“陆王学派”。后继者王艮更是创立泰州学派,将心学发扬光大。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先后平定“宸濠之乱”等“八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王阳明为明朝屡建奇功,“事功”卓越,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数不胜数。王阳明更为后人所推崇,乃至顶礼膜拜的是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他开创的心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 而他的社会思想可以总结精炼为“致良知”。 一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忠于统治阶级的,但是实际上王守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所描绘的社会之美好,可以说已

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阶层所能达到的巅峰。但他的社会思想不是空想,他的一生恰恰是为他的社会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生。他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暨谢遐龄教授所总结的“天下一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人求“尽其力”,人与人之间就能达到共同的饱暖逸乐,实现不亚于先秦圣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特点鲜明。首先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其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四,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其五,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显然,这一社会思想模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王阳明也非穿越之人,又怎能超越历史情境的局限?况且二程,朱熹,乃至陆王,都自视上承圣学之端绪,下开治世之先河。实在不必求全责备,反而应该看到他们的思想中的光辉璀璨之处。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在知与行的关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浅论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姓名:陈泓君学号:312030505003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对封建伦常道德的外在式追求转向到内在于人心,人心的良知就是一切价值的标准。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更有强调行动的一面,这样,道德自觉就不仅仅体现在主体的心的主观层面上,而是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实现知行合一,良知是基础,良知与行动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成圣成德的理想。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良知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时代。明初长期稳定,天下承平,统治者渐次骄奢淫逸,政务荒疏,朝臣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宦官乘机窃权专政,扰乱朝政,加之边患频繁,藩王反叛,下层人民的武装暴动,使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礼教失去了对人心的控制,人们普遍心怀不满,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只知道趋炎附势,追官逐禄,醉生梦死,“方今之俗,廉耻未兴,……奔竞未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了。其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禁锢天下的局面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立德践行、知行合一,给沉寂积年的思想界注人了活力。 一、知行关系的理论探讨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知先行后”提出的,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知行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如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不可以截然分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任何现实活动, 都应该是理性与行为的合一。现实活动中理性指导的方面就是知, 而实地行动的方面就是行。知表现为对于行为的意向、推理、决断, 行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对理性指令的现实作为。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一个现实活动,一般来说,总是创意于知,实行于行,知与行是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的,“君子之学”不能“离去事为而废论说”。 具体来讲,在“知行关系”之前还有一个“知”域本身的“内还原”阶段。“知行合一”的细意即指由“知2向行1的还原”。这个所谓的“还原”就是“合一”。直观表述的阳明此一指令句的重要的心学认识论贡献,就表现在他将孔孟心学进一步细腻化: 先把心域过程(认知和感受) 分为两段(知1和知2),再把行为过程分为两段(行1和行2)。但后者分属心的内外两域。这样,阳明学等于暗示存在着一个“心、行”(内外) 兼融的“中介区”: “心行区”,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在至真至善的状态下,心将认识到条件的需要,并因此认识到条件的性质。心会自然回应它所认识到的条件需要,这便是“发”。此回应的结果即是所谓的“德”。但作为善与德,它们不仅是知,更是行:它们关系到做实事,是在知善应德的同时行善行德。由此可知,知是有目的的指向与价值判断介入的。对形势的认识带来需要的判断,以及完成此需要所必须或应当做什么的判断,于是出现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纲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选题依据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堪称儒家人格的典范,封建时代的完人。他的一生兼内圣于外王为一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俱全,成为后世人格追求 的楷模。王阳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发 扬和深化了心学一途的学思脉络。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资源,直至 今日,从道德伦理和环境伦理等角度都对我们有可取之处。对各种亟待 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王阳明心学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对于个人来讲, 体会“致良知”学说中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对于我们从内心 深处自觉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大有裨益。作为年轻 一代,我们应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呼唤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使命感; 体会这一点,能够加深我们去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文献作品为切入点,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做研究。第一部分考察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论基础,即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前提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阐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 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重点放在“致良知”学 说的理论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 第三部分评析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价值与启示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第一,心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 第二,心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第三,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四论文进度 12月收集资料(图书馆,电子期刊,万方期刊网,百度) 1月分析和完善提纲。 1月—2月中旬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2月中旬—3月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五参考文献 [1]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方志远.王阳明评传[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3]陆九渊: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 年。 [4]王阳明:传习录[M],张怀承注译,岳麓书社,2004 年。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摘要:明朝中期很多有志之士想冲破朱学的形格势禁,不想再做拘泥守常的虚假知识分子。明朝自武宗后,国民贫困,豺狗当道,忧时之士对于忘国之音颇为不解,找不到世风下滑的根源,于是便归为人心之不正,而人心不正又归于圣学不明。思想界的巨擘—阳明先生便应势而生,他通时达务、揣时度力,一面在学业中获得突围,一面积极梳理朱学的脉络,意欲重新评估他的价值。这位学名昭昭、武学赫赫的大儒扛起圣学振兴的旗帜,把儒学内圣之道发挥到极致,将儒家的明伦之学诠释到顶峰。 关键词:王阳明明朝心学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人伦之外无学理解影响现代教育启示 一、王阳明的生平和心学思想的由来 (一)阳明先生的生平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可以说他是文官掌管兵符,他出兵时度力、拘神捕将,他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可惜功高震主,遭人罗织陷害,唯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志业。从贵州龙场驿的开门授徒到绍兴、余姚书院的重建,他的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的归程中病逝。 (二)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的由来 阳明讲学起初也信奉程朱理学,但是对当时的学者乐于空谈“义理”颇为不满,他发现与空谈伴生的就是轻视道德践履,他将这个根源归结为“义理”与“吾心”的割裂,以及“知”与“行”的割裂。后来社会之不治成为学者的共识,然而“社会之不治”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阳明认为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为“士风衰落”,二为“学术不明”。阳明渴望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解放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 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解放。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 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 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 名守仁, 字伯安, 阳明是他的号, 浙江余姚人, 生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年) , 死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年) 。他的父亲王华, 是成化年间的状元, 一宫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在家庭的熏陶和时代的刺激之下, 既要做官, 又想当圣贤, 既仇视农民起义, 又感慨士风的败坏。他曾被权阉刘瑾迫害流放, 却并不改变对朝廷的忠心。他亲自带兵旗压了闽赣两广等地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 平定了宗室宁王宣嚎对朝廷的 反叛。同时, 他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这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庞大体某, 将它所论证和宣扬的 纲常者分, 天理人欲等核心思想, 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不论是学术还是“事功”, 王阳明都是统治阶级所玉需的人物。他的主观唯心论, 是陆九渊学说的引伸和发展, 而i 又带有更浓烈的佛教禅宗的色彩。阳明心学是禅宗化的儒学。 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 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 长期被 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 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 以全扬他的良知学 说, 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 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 一时, 《明史·儒林传》说, 阳明学“门徒偏夭下, 流传渝百年”, “嘉、隆而后, 笃信程、朱, 不迁异说者, 无复儿人矣。”程朱理学, 从根本上说来, 是适应封建制度、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 大体说来, 王阳明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这样的工作。第一, 进一步强调主观精神( 人心) 的决定作用, 以整伤人们的封建道德; 第二, 给普通人指出一条道德修养乃至成 贤成圣的迅速简易的道路, 也就是把百姓变为圣贤的愚弄人民的道路。 二,王阳明心学的大体内容及其思想解放作用 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心之本体”,人的固有道德意识,即“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先天具有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道德标准。知与行都是内心的道德标准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知行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批判了“先知后行”和“重知轻行”的观点。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学问,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程朱理学曾抑制了几百年的思想自由,对此, 王阳明首先否定了“理”的外在性,主张把理置于每个人的心中, 从而建立起尊重各人主体作用的“心学”。朱熹主张客观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1472- 1529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 三十八卷传世。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而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破山中贼,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 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①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于是,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为己任,从攻讦朱学入手,企图另辟蹊径,从思想谋略上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当时的社会探寻一条新的再生之路。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王守仁潜心探索心学理论,最后完成了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根据王畿的记载,叙述了王守仁学术的创立过程: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②按照这个意见,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经过三次转变后形成的。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政治命运相伴随,另一方面也与对朱熹思想的认识有关。我们着重看后一方面。 王阳明早年就开始接受朱熹思想,他曾向吴与弼的弟子娄谅问学。开始他遍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发现朱熹思想的矛盾,即所谓物理、吾心终判为二,由此产发了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的疑问。《年谱?阳明集要》上说: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以陈献章等人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已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从娄谅学格物之学,表面上是遵循朱熹穷理的路子,然而实际上,娄谅已受吴与弼的影响,其格物之学已带上心学的色彩。吴与弼的大弟子之一胡居仁说:娄克贞(即娄谅)说他非陆子之比,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公甫(即陈献章)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以愚观之,他亦不是穷理。他读书只是好圣贤言语来扩己见,未尝虚心求圣贤指意,舍己以从之也。还说:娄克贞、陈公甫分明是禅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都是重视不够的,这是一些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深有研究的人都在大声疾呼的问题。就像王阳明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但却人人都感慨他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一、xx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心学"的人少。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什么叫“天理”?《礼记?乐记》中说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1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美国有个演员叫尼古拉斯的,他要环球演出,叫股票经纪人

每天发一封电报给你,把他所关注的几个股票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都发给他,然后他根据这些信息,在头脑中构想出这些股票的波动情况,大意是,股价突破波动的“箱顶”,证明股价有向上的动量,买进;股价向下跌穿“箱底”,证明股价没有承托的力量,要平仓。他把这种理论叫“箱体理论”。他用这种办法,把几万元钱炒到一百多万元。 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他反省自己,恢复过去的做法,重新参加演出,远离市场,叫经纪人每天按过去的方法给他发电报。他的头脑又变得清晰了,感觉得到了股市的脉动和节奏,看清了股价的走向。很快,他的账户又恢复到以前的一百万以上了,而且在股市大跌之前就全部清仓了,躲过了惨痛的崩盘。 对尼克拉斯来说,那几个“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就是股市了,那潮水般的时分图,就是“日内噪音”了。但西蒙斯肯定不同意这种看法。他的团队里有世界上运转最高速的电脑和服务器;他把办公大楼搬到交易所的旁边,就是为了快千分之几秒的优势;他所有的模式都是极短时间的日内操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试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性善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 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编者按: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他 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 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 正文:

[原文]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訚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