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学,就其学科体系来看,在中国尚处于建构的过程中。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以专

著的形式出现,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初是在某一个领域,渐次发展为从整个传媒范畴的理论视野出发,已在20世纪末。

2、传媒经济学的多种定义:传媒经济学从广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最佳社

会效益与最佳经济效益统一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狭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

3、从本质上看,传媒经济学是以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为核心的交叉学科。

4、从1566年需要用一文钱才能阅读的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产生起,世界传媒经济市

场即宣告诞生。

5、传媒经济的多重属性(特性)

1).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共同的运行规律。

新闻信息产品的商品性在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1、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受方付费购买。例如,报刊杂志、收费电视; ○2、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同时又向广告客户出售版面或播映时间,这时收取的广告费,表面上是某一版面或播映时间的交换价值,其实版面或播映时间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们的价值来自新闻信息产品。

2)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政治的力量,依循政治经济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3).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特定的情况下,依循公益事业发展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6、注意力经济:一般认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H·高尔德哈伯(Michael H.

Goldhaber) 1997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HotWired上发表的《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一文中提出来的。

7、传媒经济在发展中面对的特殊制约,具体来讲,体现在经济制约、政府制约、社会制约

三个方面。

8、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以及受众与广告主形成的需求市场,是传

媒产业生存的先决条件。

9、传媒业的科技条件就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信息传播机构的传播科技条件,其二是受众所

拥有的传播科技条件,即信息接收终端。从狭义上来说,前者就是指传媒业所拥有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硬件设施;后者是指广播、电视、电脑等接收信息的载体。

10、我国传媒技术条件面临的问题

一是技术变革引发的媒体融合未充分开展。在我国,由于传媒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更谈不上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而引发技术创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技术融合。

二是技术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结构需要调整。我国传媒机构的广播电视等技术和设备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的突出问题。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的投人和产出之间结构失衡,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难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资源。

11、中国传媒经济条件存在的问题

1)总体实力差距悬殊:从媒体广告和市场收入来说,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大,甚至不在一个可比的层次上,因此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限。

2)收入结构不合理:我国传媒却存在一个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广告业是传媒的一个支柱产业,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一旦广告投放量发生变化,就会给媒体带来很大

的影响和冲击。

3)融资渠道单一:由于传媒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在传媒是否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方向。因此,在外资和业外资本能否进入,以何种方式进入以及进入到何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限制和壁垒。

12、我国传媒业的人才结构现状:

1)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在目前国内55万新闻从业人员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而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2)采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传媒行业对采编人才的需求在减少,另一方面是此类人才的供给在增加。但是,由于采编人才对传媒内容的重要性,高素质的人才仍是传媒所需要的,而目前的供需状况决定了传媒对采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3)复合型人才受青睐:所谓复合型人才,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新闻的采、写、编、评均能胜任,对市场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又能掌握运用各种不断变化的新技术的人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得新闻业务的人才。

4)数字技术人才需求巨大: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电视、互联网中的运用,传媒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目前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大约是15万左右。

13、版面的涵义:传统意义上的版面概念一般只涵盖平面媒体的版面。而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版面概念已经延伸到电子媒体领域。对于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体来说,都是有“版面”的。电子媒体的“版面”是节目、栏目,或者是虚拟的“网络版”。

传统意义上的版面概念,包含了两重涵义:

其一,版面是对报纸杂志每一页、每一面的总称。

其二,版面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报纸杂志所登载的各种信息元素组合之后所产生的新信息。(填)

14、传统版面的构成:版面是它们的“脸面”。版面一般包括八大要素:纸张、报头、标题、正文、图片、栏线、色彩、空白等。

◆纸张。纸张是指开版的大小,一般分对开( 540 X 385),四开《新华日报》( 385 X 270)《扬子晚报》、新型版(540 X 330)《华夏时报》和(420×270)《现代快报》几种类型。

15、版面的作用

◆首先,版面是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也是平面媒体的终极产品。

◆其次,版面(尤其是报纸版面)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可以通过不同的编排形式传达相应的立场和倾向。

◆第三,版面还是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内容、图片、色彩和组合方式等,形成吸引力和冲击力。

◆第四,版面可以形成媒体的个性与风格。

◆第五,通过版面可以起到塑造媒体品牌的作用。

16、版面内涵的延伸:现代媒体的版面不仅仅指报纸和杂志的各个“版”、“面”、“页”、“块”,也指电视媒体的“频道”、“栏目”和“节目”,以及广播媒体的“频率”和“节目”,此外还包括“第四媒体”的网络版等。“版面”的概念已经大大地从平面领域延伸到空间领域了。

17、电视版面的构成和内容:

1).电视频道:频道是指电视信号的固定播出系统,是占有一定宽度的频带,也是非常稀缺的电信资源。

2)电视栏目:又称“电视专栏节目”或“电视专栏”。通常,它是指在固定时间播出、有固定时间长度、形成固定节目风格、围绕特定主题并有明确定位的电视节目形态。

18、版面内容与报纸发行率:报纸的版面内容与报纸的发行率有着密切关系。版面内容的

好坏,直接决定着报纸的发行率。

■报纸入户发行率=个人或家庭订户数/地区期发行量

■地区发行率=地区期发行总量/发行区域人口总量

一般地说,报纸入户发行率〈地区发行率。

19、电视版面内容包括最为基本的三个要素:电视画面、电视声音和电视字幕。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电视节目等属于不同层级的电视版面,而电视画面(镜头)、电视声音、电视字幕等,属于电视版面语言的构成要素。

20、电视欣赏指数:电视欣赏指数是指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满意程度,它一般包括电视观众对节目的认知程度、了解程度、喜好程度、评价程度和推荐倾向等多项评价指标。21、媒体市场定位:美国传播学者托尼·哈里森的《传播技巧》一书中认为:传媒定位是指一个传媒的特点在受众心目中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传媒的地位、报道的质量、受众的类型以及该媒介有别于其他传媒的特质或价值。

22、媒体市场定位的策略

按不同细分变量界定目标市场六种经典模式

●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完全差异性市场策略。

●市场专业化策略。

●产品专业化策略。

●选择性专业化策略(或称散点式专业化策略)。

●集中性市场策略。

23、机关报的版面经营:由于机关报的定位独特,这就要求它们在内容上,主要关注国内、国际和本埠的重要政治、经济事件,主要领导人的政务活动,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报道等。

24、商业新闻报的版面经营:商业新闻报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关注社会上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尤其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这类报纸比较注重时效性,主打硬新闻,独家采访往往是它们的主攻方向。

25、晚报的版面经营:晚报通常以软新闻、社会热点新闻、突发事件报道、生活服务指南和休闲类题材的内容居多。与机关报相比,晚报少了政治味,多了人情味;少了宣传味,多了生活味;少了说教味,多了消闲味。

26、周末报的版面经营:对于周末报来说,它没有必要跟其他报纸拼时效性,也没有必要对一周发生的所有新闻都一网打尽,面面俱到。它所应该做的是关注重大的新闻、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然后把它们做深做透,要有深入的报道、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思想。

27、专业报纸的版面经营:专业报纸的读者大都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人士。办好专业报纸的主要途径,是在专业性方面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报纸办得太艰深,专业性太强,成了学术刊物,只有专家教授才能看的懂,那它的受众面会极其狭窄,在市场竞争中会进入死胡同;如果报纸办得太通俗化,失去了专业性,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8、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版面经营:这类报纸主要面向都市白领阶层,不以新闻报道为主,而以消闲情趣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内容时尚,追求品位,版面精美甚至豪华。文章写法细腻、精致,文笔活泼,版式多样,引领着人们的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向。如《东方卫报》

29经营电视新闻节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要把好政治关;▲在黄金时间或适当时间推出重要新闻; ▲把重要新闻置于节目的最前面; ▲正点播放新闻节目;▲注意树立新闻品牌栏目。

30、电视教育节目版面经营:

这类电视节目的经营,有其特殊的规律:

▲要根据受众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制作针对性和指向性很强的节目。

▲要增强教育节目的实用性。真正让观众“看有所得”,“看有所学”。

▲教育类电视节目可以完全推向市场。

31、何为发行营销?发行营销是媒体组织整体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营销人员通过设计一整套可操作的计划,来激发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使其采取购买行为的活动。

32、发行营销的特点:◆特定性。◆说服性。◆双向性。◆互利性。

33、美国报业公司主要使用三种类型的发行体系:

1)独立发行人是用于日报公司投递的主要发行体系。

2)第二种发行体系是合同发行人或代理人。报业公司向合同发行人或代理人付规定的费用,用于合同发行人或代理人投递各自发行的报纸或为报纸零售市场提供的服务,使用合同发行人或代理人的报纸大约占15%。

3)第三种发行体系是使用按小时收取工资或薪水的雇员进行报纸发行。大约有10%的报纸采取这样类型的发行体系。

34、美国报纸销售方式:

第一,订户投递。

第二,零售。零售又分为报摊销售、超市代销和售报机销售。

第三,邮寄。

35、美国杂志的发行体系:第一种是三级代理销售。简单、清晰的三级发行模式,是美国报刊零售的组织表现。

第二种是直复营销。直复营销是无店铺营销的一种方式。对于杂志社来说,所谓“直”,是指媒体利用各种广告媒介,如目录、邮件、电话、网络等直接刺激,推动并引发读者的购买欲望;所谓“复”,是指读者在接受广告信息后,作出迅速而直接的反应,以电话、信函或其他方式将购买意愿直接反馈给杂志社,媒体以邮件送货上门的形式发送杂志,从而完成最终交易。

36、美国杂志销售方式:读者可以直接通过订阅或从超市、报摊等零售商那里购买杂志。

37、我国报刊业发行渠道

(1)、报社的“邮发合一”发行模式

“邮发合一”,即把报刊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刊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送刊捆在一起,把多家报刊捆在一起,把报刊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邮发合一”的优势:首先,这一发行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利用现有资源,能减少浪费和混乱。

最后,中国报刊媒体企业化经营时间不长,自1985年《洛阳日报》自办发行以来,也就20年的历史,市场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报刊社并不具备自主发行的能力, 这就决定了,邮局发行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报刊发行的主渠道,也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发行渠道。

●“邮发合一”的市场弊端:第一,这种模式割裂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

第二,发行时效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第三,发行费用高。一般来说,本埠报纸发行费率,订阅为30%,零售为35%;外埠报纸发行费率一律为40%。邮发费率高,这就使报社、杂志社在降低发行成本上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

第四,报款返还迟缓。

(2)、报社的“自办发行”战略

●自办发行的竞争优势:

一是报纸投递时间提前。报协的调查同样显示:自办发行的报纸平均早于邮发报纸1小时以上。

二是便利的报纸获取方式。送货上门”的服务方式方便了读者对报纸的订阅与获取,使人们不必劳神费力地去邮局订购。

三是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产销一体”的方式使自办发行的送报员可以直接与读者见面,了解消费者对该信息文化产品的评价,听取有关意见。

四是降低了发行费率。报纸给发行部的发行费最多35%,少则25%,甚至更低。

自办发行网络面临的问题:

第一,组建一个发行公司本身就需要有资金实力,数千万元的投入,令许多财力薄弱的报社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自办发行的实体分配(投送)网络远不及邮局网络。自办发行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网络利用率不高

第三,“二渠道”由于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经营规模和市场覆盖面往往很小,存在不稳定性和帮会气。

38、电视节目的发行模式:

美国电视节目的供应来源主要有三类:电视网(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包括卫星频道传送网)节目,辛迪加(即节目销售和发行公司)节目和地方制作的节目。

电视节目辛迪加是一种发行和销售节目的专门商业机构,是节目通过交易市场被出售给各地电视台进行播出的方式。辛迪加往往代表节目制作方面的需要和利益,为其出售版权和节目播放权,是电视节目版权买卖的中介,在电视节目市场起着枢纽与核心的作用。

辛迪加的节目主要分三大类型:

●经售电视网播出过的节目。

●故事影片。

●原创节目

39、传播产品的发行营销策略:

1)货比货中让质量说话

2)降低购买费力程度的服务:施拉姆曾提出过一种粗略估计一个人选择某种信息的或然率的方式。它是这样描述的: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3)恰如其分运用价格杠杆

●报刊的价格策略

报纸杂志的定价方法大体有三种:成本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和顾客导向定价。

成本导向型定价:成本导向型定价是最传统的设计模式,考虑制作成本,在成本之上加一个利润空间来定价,那意味着报纸杂志的发行量将是主要盈利点。

竞争导向型定价:竞争导向型定价又分贴身竞争和差异竞争两种。比如要在市场上追赶一份领先的媒体,可以与跟第一名的定价一样来打比附战略。

顾客导向型定价:顾客导向型定价是产品同质与时代竞争激烈的产物。市场有细分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在主观上对该产品所理解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成本费用水平来定价。

●报刊定价与发行量的关系:报刊价格与发行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测量,需借“弹

性”这个概念来进行。如果价格改变之后,造成了供应量的较大变化,我们称此产

品的供应,具有弹性。如果价格改变之后,供应量并没有随之呈现显著的改变,则

我们称此产品的供应不具有弹性。

计算弹性的公式: 供应量的改变百分比/价格的改变百分比=供给的价格弹性。

按照弹性价格系数的大小,我国的报刊分为两大类:具有弹性特点的报刊和不具

有弹性特点的报刊。不同类的报刊,应当采取完全不同的价格策略,使发行营销取得最

优效果。

首先,对具有弹性特点的报刊来说,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寻求培养报纸的“特质”,竭力改变“同质”特性。在特质未被市场认可前,不能企图通过涨价增加收益。

具有弹性的报刊对价格高度敏感,不能通过涨价来增加收益,因为提升价格可能增加的收益被发行量下降减少的同等收益抵消了。

其次,不具有弹性特点的报刊的价格弹性系数小于0.5,即价格上涨10%,发行量的下降比例在5%以下。这类报刊在发行、广告两个市场均取得了成功,它们可以通过提高定价获得比较理想的预期收益。

40、电视节目的价格策略:为保证电视节目价格的合理性,可采用以下定价策略:

★价格调整机会策略:采用这种定价策略,一般应考察以下几种因素:1)市场情况

2)需求弹性3)受众心理状况

★折扣价格策略。这种定价策略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节目或电视剧的新旧程度以及不同播出量之间采用。

★声望价格策略。这种定价策略适应于在名牌节目或黄金时间播放的信息

★投资回报率取向价格策略。即制定电视产品价格时主要以投资回报率为依据的定价策略。

41、媒体广告投入份额与国民经济运行的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投放的行业类别差异主要是由各行业广告投放所产生的效用决定的,通过广告密度可反映各类行业对广告的依赖程度。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广告投入行业类别的转移反映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型所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广告投入量的增幅则取决于消费观念的演变和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传播媒体所在的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形成广告营业额的区位集中。

◆政府政策会影响媒体广告投入份额的波动以及广告投放在各媒体间的分配。

42、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媒体选择策略

1)、定量分析——广告投放的媒体能够达到目标市场的人数。这里是依据媒体的基本特征而展开的受众人数比较,其目的是将广告预算在不同媒体间比较,从而最大化地接触目标受众。因此正确地选择媒体,意味着广告预算的最大份额(购买空间和时间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其考察标准为每千人成本C. P. M( cost pcr mill)、观(听)众率、频度。

广告千人成本(CPM):由一媒体或媒体广告排期所送达每一千人(或家庭户)的成本。其计算方法是:每千人成本=单位广告信息成本/目标受众人数Xl 000

43、现代广告公司的两个本质特征:

其一,拥有专门人才。表现在具有准确独特的市场分析人才,从而给与商品和服务适当的定位,形成差别区分与竞争者的商品和服务。

其二,是能够把握媒体机遇买卖媒体单位。表现在能整体买进媒体单位通过规模化经营而降低媒体单位的买入价,然后,将媒体单位分割,以重新组合提高媒体单位要素应用的有效性而提高媒体单位的卖出价,通过买入卖出的价格差异获取利润。

44、广告代理制的内涵:广告代理制是指广告代理商作为中立的组织,介于广告主、媒介与受众之间沟通协调三者关系。

广告代理制主要有三方面基本内容:

▲广告客户必须委托有广告代理权的广告公司代理广告发布业务。广告客户不得直接通过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发布广告,但分类广告不在此列。

▲代理广告业务的广告、传播、营销等专业公司必须能够提供传播业务的媒介策划与创

意并实施媒介计划。

▲广告代理制的执行基础是广告佣金制。2000年12月1日,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其统一修正为15%。(填空)

45、报纸广告依据经济性质可分为四类▲商业广告▲分类广告▲公益广告▲公共关系广告。

46、报纸广告的版面规格

大部分的报纸版面是以水平线划分新闻栏和广告栏。水平线以下登载的广告通常称为“通栏广告”,一般由通栏、双通栏、半版通栏等几种版面规格。

47、电视媒体的广告规格及其意义。电视节目赞助型广告,分别有30秒、60秒、90秒的较长播放时间,能够对商品性能、服务内容进行多样化说明,较有说服效果。

电视插播型广告,主要以15秒为中心,适合于对商品或服务要点的集中宣传。

48、传媒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1)拓展经营领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体在经营好现有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产业本身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自然选择,也是壮大传媒产业经济实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

(2)分散风险,追求媒体发展的稳定性。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分散经营,采用多元化的增长方式。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多元经营的媒体与单一经营的媒体相比,相当于将原来的由多个单一化经营媒体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集团内进行,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9、媒体多元化经营的模式

1、同心多元化:亦称同轴多元化,即媒体利用现有的声誉、经验及其资源等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品种,扩展新业务,以同一圆心向外扩展业务经营范围。

2、水平多元化:也称横向多元化,即传媒利用原有市场,针对原有受众的其他需要,跨媒体发展新产品,增加产品品种。

3、纵向多元化:即媒体从事与业务范围有关的经营活动,可划分为后向多元化与前向多元化。对原有的原材料、资源进行新的加工利用,开发新的用途,进行新的经营,称后向多元化。而用其产品或副产品生产其他产品,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称前向多元化。

4、混合多元化:即传媒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企业,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扩展到其他行业,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50、媒介多元经营的两大原则

1、多元化前提是做好传媒核心业务:多元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至少企业在某一行业取得成功,即在该行业占据了相当稳固和非常有利的地位,核心业务经营良好,基础扎实,企业才能选择多元化增长。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核心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企业生存的基础。

2、多元经营要有利于巩固核心竞争力:多元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壮大媒体的经济实力,绝不是不需要主打媒体,更不是不需要核心业务。恰恰相反,任何一家媒体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拥有一个坚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主打媒体平台,尤其是建立在平台之上的超越其竞争对手的产品。

51、传媒资本的兼并经营

传媒产业的兼并是指被兼并的传媒实体将产权有偿转让给兼并方,并取消被兼并方传媒实

体法人资格的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传媒资本的兼并,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实现的,所以传媒资本的兼并又常常称为并购。

一般来说,并购分为企业合并(收购和兼并)、收购股权、收购资产三种形式。

52、传媒企业直接上市的含义:传媒企业直接上市是指传媒产业集团或传媒事业单位把它们所掌握的从事广告经营、有线网络服务、影视节目制作、媒介衍生产品等商业内容从宣传部门分离出来,并注册组建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进而获得上市资格,进人证券市场。

53、传媒资本的间接上市:传媒资本间接上市可分为买壳与借壳上市、分拆上市等形式。

54、所谓买壳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传媒产业实体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手段取得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及上市地位,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55、风险投资的含义:风险投资是一种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并以投资公司等组织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或产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索求高回报的投资形式。

56、成本的概念:企业的成本有两种最为基本的形式:一是固定成本(FC),二是变动成本(VC)。“固定成本是不随生产和销售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而变动成本则是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直接变化的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总和被称为全部成本”。也叫总成本:TC=FC+VC

每一张报纸的成本为:单位报纸成本=期报纸总成本/期报纸总印张

57、广播电视成本包括这样几个子概念:

1、广播电视制作成本。即电视台制作某个电视节目所直接花费的成本数量。

2、广播电视经营成本。也叫管理成本,即为了维持再生产和完成节目商业目的所发生的成本内容。

3、广播电视播出成本。即广播电视在制作完毕,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完成后,所需要在发布渠道上支付的成本。

58、如何控制报社在新闻纸上的投入成本:

首先,要根据报纸的定位、人力和财力等实际,确定科学的报纸开版。

其次,要根据报纸的定位和风格,确定所用纸张的档次。

第三,科学计算纸张的购买和存贮数量。

其采购量应该按照以下公式:

新闻纸采购量=月平均新闻纸消费量+月储备量-现库存量

月储备量一般宜按照全年消费量的20%进行储备。

59、市场营销是一种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的销售哲学。它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消费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并及时调整生产环节。

60、媒介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的媒体整合营销中,一切以受众为中心。在这种营销模式下,“内容为王”让位给“受众为王”。

▲媒体要具备统一而稳定的营销风格和传播形象。

▲媒体机构与受众之间应有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全员参与整合营销传播。

61、媒介整合营销传播的参与力量

▲领导机构。

▲间接营销部门。

▲直接营销部门。

▲外围营销部门。

62、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八个环节

1、建立媒体数据库为了达到有效的营销传播效果,媒体应该对目标受众非常了解,并能识别其潜在消费群。为此,媒体必须建立客户管理数据库。

2、对媒体受众进行评估媒体受众主要包括三类:目标受众、潜在受众、边缘受众。整合营销传播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恰当地对这些受众群体进行统计和区分

3、媒体接触点与媒体接触偏好设计在整合营销过程中,媒体需要制定接触点计划。这种计划包括:媒体接触内容、接触顺序、接触时间和接触重点等。

4、建立媒体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媒体可以采取一些亲情式传播、人性化传播、面对面传播等方式,改善受众对媒体品牌的印象。

5、媒体信息的设计与传播对于媒体产品来说,这是一个产品的加工工程和运输过程。它决定了媒体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信息传达的效果。

6、预测和分析ROCI ROCI的含义是“顾客投资回报”。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数就是投资回报。媒体应该经常对传播内容和效果进行监测,以预测和分析受众是否实现和提高了投资回报,从而及时改进媒体的工作,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7、媒体投资和资源有效配置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要求对媒体自身资源、可以借助的资源等进行有效的配置。

8、媒体市场营销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媒体市场整合营销的效果需要定期进行测量和评价。

63、传媒产业集团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1889年,斯克列普斯与朋友麦克雷合伙成立了斯克列普斯一麦克雷报业集团。该报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媒体集团。

64、西方传媒集团产生的社会化动因:

◆产业大融合推动了媒介之间的融合。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产业融合包括三种类型: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企业融合。正是在这种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产业才有可能将各种相关企业和相关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规模庞大的传媒集团,并形成规模效应。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集团的兼并和重组。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数字压缩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这种技术力量的推动下,许多媒介企业可以把电视制作、图文传输、动画制作、资讯娱乐、通信服务、门户网站、主题公园乃至旅游购物等行业,集纳到一个大的媒介集团麾下。

◆政府对媒介管理制度的改革刺激了媒介集团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国家开始放松了对商业电台和商业电视的管制,造成了媒体企业间的合并与整合。

65、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兴起传媒集团化的浪潮。其中,报业集团以1 996年组建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开端,电视集团以1995年组建的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为先河。66、1994年6月由新闻出版署主持召开的“杭州会议”,为各地组建报业集团确定了一些硬性指标:一、在媒体影响力方面,集团应有一张有影响的主报,并至少拥有4个子报或子刊;

二、在经济实力方面,拟组建集团的报刊依据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三、在人才资源方面,报社采编人员的高级职称不少于20%。管理和技术人员中的中级职称比例达15%以上;

四、在技术装备方面,集团应拥有独立的印刷厂,拥有现代化的激光照排和胶印设备,具备彩色胶印能力。

五、在发行市场方面,报业集团的母报、子报和子刊的期发行总量应在60万份以上

67、目前,我国报业集团在组织机构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集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集团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68、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结构模式:无锡广电模式江苏广电模式上海广电模式。

69、传媒集团化存在的问题

◆有的地方组建传媒集团的条件并不成熟,但也盲目跟风,拼凑组合,而且大有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之势。

◆在组建传媒集团的过程中,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强行捏合,而不是遵循市场机制调节的自觉自愿的自然结果。结果并未能迅速产生应有的合力与规模效益,大而不强,而且“四不像”(特别是广播电视集团)。

◆所谓“四不像”,是指:集团不像集团,企业不像企业,社团不像社团,机关不像机关。

◆集团化扩张过程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70、传媒集团的根本出路(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产权多元化,推行股份制

▲放宽媒体上市。

▲有效配置媒体资源,提高媒体产品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导入市场机制。

▲在媒体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真正把新闻事业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就是要实行股份制,实行产权多元化;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72、节目(栏目) 收视率指标体系

总体测量指标:1、收视率2、占有率

累积测量指标:1、到达率2、重复率

73、总体指标

电视收视率评价总体指标是关于特定时间内观众收视人数规模和所占份额的指标。在本指标系列中包括收视率和占有率。

▲收视率(Rating) 收视率是指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一个地

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节目所在的时段收视率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同样也是节目所在频道的收视率。

▲占有率( Share )占有率是指特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或频道)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打开电视机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也是特定时段内某一频道节目收视率占所有频道总收视率的百分比。它考察的是打开电视机的观众总体中,收看某台节目的观众所占的比例。正因为收视占有率针对实际打开电视机的观众而言,了解其中某一节目观众所占的份额,它更能表明一档节目(或频道)在视听市场上的竞争力。

▲到达率(Reach) 到达率指在特定时段内,收看过某一节目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占观众总数的百分比,主要考虑的是收视人数而不是收视人次。

▲重复率(Duplication )重复率指观众在一定时期内重复收看某一频道或栏目的比率。比如观众隔天或隔周继续收看带状播出的单元剧或连续剧的情况,可与频道忠诚度结合分析。74、固定成本(FC: Fixed Cost)是不随信息产品生产、传播数量变化的支出。

可变成本(VC: Variable Cost)是指随着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数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成本,如可增减的采编经营人员、报社印刷厂用的纸张,有线电视网络接入用户的成本等。

总成本(TC: Total Cost)即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总和为媒介运行的总成本(TC: Total Cost): TC = FC + VC。

边际成本(MC:Marginal Cost) 与媒介运行的总成本和可变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是边际成本,它是指媒介增加生产、传播一个单位信息产品所带来的成本。

问题:1、传媒经济学的概念是什么?

2、传媒经济有几方面特征?

3、学界对传媒经济的本质有几种观点?

4、传媒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方面制约?

1、传媒业的市场需求是什么?

2、目前我国传媒技术条件面临的问题?

3、传媒经济条件对传媒产业的意义?

4、中国传媒经济条件存在哪些问题?

5、中国传媒产业目前缺乏哪些方面人才?

1、传统的版面构成及版面的作用是什么?

2、网页的版面构成包括哪些元素?

3、谈谈媒体市场定位的几种观点。

4、影响媒体市场定位的因素有哪些?

5、概括按不同细分变量界定目标市场的6种模式。

1、“邮发合一”模式的优势和弊端?

2、“自办发行”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3、美国电视节目有几种发行渠道?

4、根据“弹性”理论分析具备弹性和不具备弹性报纸的价格策略。

5、论述传媒产品的发行策略。

1、论述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媒体选择策略。

2、广告代理制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说明千人成本、视(听)率、频度的内涵。

1 、传媒多元化经营的意义是什么?

2、媒体多元化经营有几种模式?

3、媒介多元经营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4、论述传媒资本经营的内涵和意义。

5、论述传媒资本直接上市的内涵和意义。

1、如何控制报社在新闻纸上的投入成本?

2、电视成本经营的特点和要领。

3、固定成本、边际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内涵。

1、整合营销的内涵及其特点。

2、媒介整合营销的特点及传播策略。

1、中国传媒集团化经营的动因。

2、中国传媒集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点 P9微观经济学视角包括哪些方面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 P19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纯公共物品;部分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准公共物品;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私人物品。 纯公共物品需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私人物品则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P24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谁提出的?内涵是什么?(问答题) “二元产品市场”由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1989年提出。 内涵:“二元产品市场”指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活跃于两个性质迥异的市场。媒介的二元市场存在两个产品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二元产品市场”是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P45什么是“共鸣效果”?“溢散效果”? “共鸣效果”: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反对议题”有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P48什么是媒介的“序参数效应”?(问答题)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不连贯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然而,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媒介的序参数效应将偶发事件、个体行为或单次商品消费纳入社会符号意义系统,同新闻资讯意义变成人们文化心理地图上的“地点”。媒介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亲和力和资源涵化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序参数效应”。 P58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预估受众:指媒介从业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 实测受众:指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 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 P62受众碎化?原因? 受众碎化指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的选项中的过程。 原因: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变为现实则要视政策许可而定。(在政策许可范围

《传媒经济学》 期末考试题(A)卷 2013年11月26日上午,交到动画学院319房间 电话: 一、概念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2、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3、什么是文化折扣 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二.简答题 1、请谈谈你对传媒产品性质的理解 传媒产品指的就是大众媒介所制造的能够满足观众、广告商及社会的信息或者是服务。传媒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同时还有公益属性。 媒介产品的经济属性指的是媒介产品是由商业性质的媒介公司制作出来的产品,其内容、刑事、数量以及买主(消费者)也都是由媒介公司所决定的。媒介产品的生产、销售为的是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不同于类似商业实体的媒介组织,它们生产媒介产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满意。有相当一部分传媒阻止其生产的动机在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这类媒体便是我们常说的“公共服务”媒体,它的运营经费一般由社会基金或市政府提供,这就决定了由社会基金赞助的媒体一般都有较强的公益性,“急群众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而由政府或是正当提供资金的媒体一般较容易沦落为政府或政党的“喉舌”,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一些有关良好的社会秩序建构的民生问题上来。媒体的此类性质也就决定了传媒产品也具有公益属性。媒介的发展不能只靠市场,或是只靠政府。良好的媒介环境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所共同构建起来的。不论是媒介自身、政府或是公众个人都应当既尊重市场规律又急急地执行政府的媒介公共政策。辩证地看待媒介及媒介产品的属性对于正确认识它们的性质及其功能,以及如何进行媒介运作等环节是有着

媒介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经济学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将稀缺的媒介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合理配置的问题。 2 目标受众 媒介的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指的是媒介产品所对应的人口群体。他们属于某一相同特征或属性的群体,如男性、女性、24-40岁的男性、学生等等。 3 千人成本 千人成本将媒介产品的曝光总频次与所需成本关联起来:媒介产品或广告的相关信息每到达一千人次花费的广告费用。千人成本=广告总费用/收视总人次(千人) 点收视成本将媒介产品的曝光频率与所需成本关联起来:媒介产品或广告的相关信息每到达一个收视点所花费的广告费用。千人成本=广告总费用/总收视点(GRP) 4 收视率 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收看了某电视节目或某一频道的目标观众人数占该时段收看电视总人数的百分比。 如:在晚8:20—9:00之间,全国收看电视的平均人数为5亿,而同一时间段收看中央1某节目A 的平均人数为500万,则此时间段节目A的收视率为1%。 传阅率:指的是印刷类媒体(报刊或杂志)平均每份有几人阅读过。例:传阅率为5,表示有五人阅读过(某报纸共卖出100万份,每名购买者阅读后又传给其他四人阅读,则传阅率为5)。 5 价格弹性 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或者说,是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幅度对自变量相对变动幅度所做出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商品需求对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 如:食盐等生活必须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而高档品、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很大,降价促销策略较适合用于后者。 6 媒介效用 媒介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选择媒介商品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度量效用的方法:基数效用法和序数效用法。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示例:图中所示,随着媒介产品消费效用的增长(X轴),媒介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变化曲线] 7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或工厂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考试大纲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6年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考试大纲以下是凯程为同学们整理最近几年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真题:(一)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 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 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2、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3、定量研究方法 4、定性研究方法 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 1、对传播的思考 2、传播的类型 3、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4、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四)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及相关概念

2、三论 3、信息的特征 4、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5、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6、有关符号的理论 7、讯息 (五)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 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 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六)传播的功能 1、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 2、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3、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七)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波洛的传播过程观 2、传播模式的类型 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 4、重要的传播模式

(八)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 2、“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 3、把关的概念、基本过程及把关人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 4、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6、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 (九)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信息娱乐 3、对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 4、大众文化 (十)传播媒介 1、媒介的概念 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3、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4、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5、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6、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7、媒介融合 8、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 9、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

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学 1.一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1)边缘学科的定义 边缘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 (2)传媒经济学是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是在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一 种应用性新学科。传媒经济理论的产生,不仅拓宽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的两种倾向 传媒经济理论是不是我国传播学发挥作用的支点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概念的提出 “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过程 广播电视媒介经济属性探讨 应用传播学体系 传媒经济新理论的推广 传媒经济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 传媒经济学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媒经济学研究

①传媒经济学是传播学与经济学之间相交叉的产物。 ②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相交叉的产物。 ③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3)边缘学科的属性对传媒经济研究的要求 传媒经济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要求传媒经济的研究者和传媒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否则,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交叉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 2.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1)传媒产业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既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2)传媒市场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形成及其重要作用的体现是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 (3)传媒的功能由传媒性质决定。 传媒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决定了传媒效益也有两种,即经济效益和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传媒经济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相对剩余价值 【才思教育解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周转速度 【才思教育解析】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及其各自周转的速度。研究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周转快慢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剩余价值越多。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才思教育解析】指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实 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

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进入垄断阶段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出现了,到异地次时间大战期间,进入了第一个高潮,二战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出现了第三个高潮,并成为当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贯极其重要的现象,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经济增长 【才思教育解析】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1.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才思教育解析】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中衡量生产率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看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被纳人生产函数之内。 知识经济中所指涉的“知识”,不限于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让会科学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对面临的间!题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的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还可分为可编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知识)和意会知识(如个人在实践中所掌握的某种技能和诀窍)。前者可以通过压缩、转化被记录—下来,因而可以传送、储存和复制。后者与个人的经验、背景密切相关,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这两种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通过学习将意会知识更多地转化为编码化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进而又发展新的意会知识和编码化知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CDE2.DE3.BDE4.E5.E6.CD7.DE8.ABCD 9.DE10.E

第一章: 本章主要是对传媒管理研究这一新兴学术领域,做了一个历史趋势的解释以及其发展模式的探究。 20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地球村”的形成越来越紧密地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扮演重要的传播沟通角色的传播媒介,对其的管理研究开始真正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1.首先要区别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五个特点: (1)传媒产品价值得易逝性;(2)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创造力;(3)组织结构;(4)传媒的社会角色(比如:意识形态性、影响力);(5)传统媒体间界限的模糊。 可以说,传媒管理正是一个全球现象,更是跨越了多学科多行业,简而言之,这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科目,这反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传媒从业人员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性知识。 2.管理学介绍 管理学这方面的知识,在这本书里十分重要。因为这本书不再是关注专业从业的中下层人员的知识点,更多是将传媒与管理结合,为中上层人员提供必要的知识。 3.媒介管理:报纸管理、广播管理、电视与有线电视管理 有两点值得一提: (1)各个媒介的管理中,都提到了要与网络的结合,网络作为新媒体,今后必将是学者们重视的一个方面。 (2)电视管理主要的内容: 探讨经济与财务、节目制作与新闻、管理员工及互联网的商业运用等问题来理解电视管理决策制定。 4.媒体行业合并——媒介融合 文章中提到采用多种方法论来研究,进行不同层次分析(包括地方、全国和全球)。 5.全书指引性总结 (1)这一本适合管理层的书 (2)研究领域趋于复合,不可过分拘泥于传媒本身 6.为传媒管理研究设置议程——未来展望 其实“议程设置”对于学习新闻与传播的人并不陌生,简而言之就是对于未来这一学科方向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 (1)广泛性。不同分析层分析,兼顾宏观与全球意义,从高层到基层。 (2)理论与实践结合。 (3)关注媒介整合与融合。 (4)全面认知传媒在市场经济的生存。 (5)社会影响。 (6)传媒管理缺少基准性原则理论。 (7)多学科交叉互动。 (8)分享与讨论。 第二章: 本章主要回顾传媒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历程、独特的研究方法、检验手段以及研究重心的不断变化。 1.什么是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金融压力如何影响各种传播活动、体系、组织和企业的学科,

人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1)理论: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记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记忆)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比较哲学)郑保卫那本比较红,二选一吧。(我选的杨的,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当然最好两本都看一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新版+刘海龙那本(这本很难,但是一定要看) 建议:做笔记。不是抄书,归纳的做笔记。比如,把有关新闻理论的东西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当然在参考老师体系的基础上),然后把上面的三本书揉进去。传播学分专题,比如,传播效果、传播概念、传播规制等等,分一下简单明了容易记忆,把上面两本书揉进自己的笔记。传媒经济可以不做笔记(但是喻国明老师的论文必须做笔记),只有那一本经典的书,理解记忆。(记笔记时可以不按书上的原话,按自己的理解) (2)史:世界的看郑超然、程曼丽那本(纯属个人经验,当然对陈力丹比较感冒,可看他的。我自我觉得郑的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史比较难记,而且跟记英语单词似的,不久就忘了,所以一定要做笔记,把不必要的废话都删掉。天天翻。 (3)实务: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新闻采访学教程》张征 新闻实务的东西没有死记硬背的东西,全靠自己的悟性,但是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应该有的,比如新闻跳笔应该知道是什么。 注意两点:一这部分东西,也要好好看做笔记,千万不要按今年的出题思路去复习,因为题目会变的(我就吃这上面的亏了)。二平时要天天看新闻,注意一下人家的导语、评论是怎么写的。另外,人民网上的时评水平很高,记得复制下来看,自己比较欣赏的背下来(确实很有用,考场上我只用了30分钟就写了一篇时评)。 【记得一定要自己做笔记,人大没有参考书,涉猎面要广,平时看的觉得有用的观点,概念就记下来】 这一阶段,笔记完成了,而且把基本的东西都记得差不多了才行,否则大四会特别紧张。 另外,建议大家买一本辅导书:圣才教育?2012考研专业课辅导系列: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这本书每年都有一本,质量还是很好地。 3.大四 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到两点: 第一,查缺补漏,把笔记完善。把笔记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 第二,把人大新闻学院,尤其是喻国明、陈力丹的论文(近两年),背下来(当然主要是观点,阐释自己发挥)。记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思考,比如陈力丹老师是“问题型”的学者,文章都很犀利。主要有以下方向:新闻稿件问题分析、理论研究(包括新闻、传播、传媒)、新闻传播历史研究、新闻伦理研究等等,做笔记的时候可以稍微分一下类。喻国明老师的论文比较晦涩,但是写的文采飞扬,每一句话都很精准。所以关键是看懂而不是去刻意模仿老师的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1.生产可能性边界 (1)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2)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会移动。每一次技术进步几乎都导致传媒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促使传媒产业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传媒产品或服务。 2.短期与长期 短期和长期时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1)短期是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求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

个时间区间。 (2)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和设备)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 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2.成本 媒介的总成本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不能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1)总可变成本,是指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之和。在短期生产中,总成本是指总可变成本与总固定成本之和。 (2)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对应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其表达公式如下: 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量/产量的变动量 (3)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来看,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因而逐渐下降,平均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先降后升。 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 1.生产者均衡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 2004年传媒经济学 专业一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0分) 1、社会雷达 2、新闻选择 3、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4、信息过载 5、内容分析 6、一城一报 7、舆论三要素 8、循环模式 9、民主参与理论 10、“休眠效果” 二、简析题(50分) 1、试分析流言产生的社会机理,结合实际谈谈大众传媒的“危机对策” 2、简析我国传媒业当前发展趋势与特点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50分) 1、有研究者发表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什么是媒体公信力?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提升传媒公信力?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专业二传媒经济实务 一、名词解释(50分) 1、邮发合一 2、有效发行 3、分类广告 4、动众

5、制片人 二、简析题(50分) 1、试析“免费报纸”的盈利模式 2、案例分析:某电视台新闻中心基本任务规定:完全独立地负责新闻频道节目的播出和管理,并向其他频道提供部分新闻节目,试用组织理论分析某电台新闻中心组织结构图 三、论述(50分) 2005年传媒经济学专业试题 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0分) 1、知情权 2、公共新闻 3、精确新闻报道 4、新闻手段 5、公共广播电视机制 6、媒介素养教育 7、便士报运动 8、抽样调查 9、客观性原则 10、信息沟 二、简答题(50分) 1、简析媒介的公共性。 2、请谈谈美国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对媒介产业的意义。 三、论述题(50分,选做一题) 1、谈谈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大众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轨迹及现实趋势。 2、什么是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经济有哪些环节,怎样提升影响力,请结合实际论述。 传媒经济与管理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对传媒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已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美国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法国、西班牙等国也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报刊和电视。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传媒2020年12月《传媒经济学》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共40道题总分:100分 100分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题,60分 1 3分 以下属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第三次的剥离分别是() A网台分营 B制播分离 C频道分营 D报道与宣传的分离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2 3分 下列属于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是() A拍卖定价 B广告竞标 C院线的票价 D出租车车费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3 3分 当传媒产业中的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当传媒产业存在(),两者的差值即为()。A正外部性,外部损失 B负外部性,外部收益 C正外部性,外部收益 D负外部性,外部损失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4

3分 “传媒经济学是指媒介产业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求。”是()对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ARobert G. Picard BAlbarran B.Alan CAlison Alexander DGillian Doyle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A 解析: 暂无内容 5 3分 用户使用Skype打国际长途,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需要付费相比较为便宜且不受限制。这是由互联网的()特征决定的。 A附着性 B开放性 C边际成本为零 D单点可服务性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B 解析: 暂无内容 6 3分 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所计算出用于计算市场集中度的值称为() AZ指数 B集中度比率(CR集中率) CHHI指数 DF指数 我的得分:3分 我的答案:B 解析: 暂无内容 7 3分 传媒产品随消费者偏好变化而变化、传媒制度的变化而促进传媒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导致传媒产品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交替出现,这样的市场结构表现被称为() A单循环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辅导,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参考书,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招生量较少,招生数为9人,考研难度相对较高。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8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传媒经济学考研考试科目里,传播历史与理论和传播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媒经济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传媒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如下: 传媒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相关领域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为:文化传媒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管理、研究、发型、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影视项目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影视制片人、发行人、策划人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部门 三、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及各细分专业介绍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总额为3万元,学制为2年 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以及个方向15年招生人数如下: 1、传媒产业管理(招收9人) 2、国际文化贸易(招收2人) 3、文化产业管理(招收2人) 4、影视项目管理(招收3人)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

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啊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但是并为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新网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网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所以,利用传媒产业价值链是构造传媒影响力的一个思路。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到达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8.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1)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①传媒经济在研究给定假设的特殊性上,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使传媒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凸显出来。 ②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须的游行的生产要素并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之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由于大量媒体内容以免费或负定价形式发行,并且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媒体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面临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1-15章 1.传媒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念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 2.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3.媒介受众有三个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 4.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5.需求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需求与市场层面需求。 6.报纸“负定价”或免费的奥秘在于其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发行;一是广告。 7.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 8.市场结构是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进行考察的。 9.当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10.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大众传播媒介生产和运营的企业的集合。 11.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市场上所遭受的减损。 12.传媒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 13.传媒并购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交易式无形资产运营、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和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 15.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 1-15章 1.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2.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3.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4.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5.媒介产品市场中卖者改变产量的伸缩性和考场时间长短会影响到媒介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6.“相对常数”理论认为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稳定。 7.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以及就业政策的改变则会引起传媒产业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 8.媒介产业中的大部分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9.公共物品有两大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0.媒介产业的融合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阶段构成。 11.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不同的要素禀赋。 12.传媒资本运营从形式和内容划分,可分为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以及无形资本运营。 13.传媒反并购可以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等。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是指传媒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运筹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 ————————————————————————————————日期: ?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一:《理解传媒经济学》学习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媒介经济学》(以下简称《理解》)这本书在图书馆是被放在新闻传播学书架上的,英文原题是《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本书介绍了现代传媒由于其零边际成本和特殊的市场失灵,而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经济现象和相应的经济规律,以及传媒各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一本普及型教材类读物。因为自己本科学习经济学,感觉《理解》深入浅出,比起大部头经济学的著作要浅显,又充分体现着经济学的逻辑与理性。 虽然只有百来页,但是《理解》用相当清晰的思路从报业、广电和网络四大媒介上做了深入探讨, 该书前段主要结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媒体和经济学相关的“两种商品”、成本、价值实现和外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实化至产业链的分析等?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电影业,着重分析美国在全球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和欧洲堡垒制度;新媒体,包括新媒体的经济学价值、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所存在的疑惑(如p2p问题等);各国对于传媒资源集中化的应对措施(促进资源整合or维持公平)。该书知识系统,叙述条理,几乎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另外参考许多资料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较于国内号称唯一一本媒介经济学专著,《理解》更为切实,更让人容易理解。 《理解》清晰而详细地介绍了与传媒有关的主要经济学概念,并以非经济专业人士的需求为基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与传媒经济学研究 相关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当今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联系经济理论与商业实践,论述了各种传媒行业——广告、电视、电影、印刷媒体和新媒体;审视了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2012年710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应该是六个吧?可是死活只想得起来五个。另外顺序不对 1、刺激-反应理论 2、乔治·赫伯特·米德 3、发展传播学 4、达拉斯·斯密塞 5、双重行动模式 6、? 简答和论述只能凭记忆想起个大概。 二、简单题(15‘*2) 1、简述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的理论贡献。结合实际谈谈实际意义。 2、什么是健康传播,主要内容是什么。谈谈我国的健康传播学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论述(30*3) 1、媒介专业主义的含义?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则。 2、新媒体给我们的传播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作用。以twitter、facebook、微博为例,分析新媒介对人际交流的影响。 3、2011年初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亚太国家和地区播放。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有大量的学员考入北大清华人大中财贸大北师大公安大学中传中戏北航北交大等院校,网站上有他们的视频经验介绍,随时可以查看,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据我去实地考察,凯程全部都有,非常正规。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传媒经济学考研专业指定选作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指定选作2的考纲与喻国明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推荐喻国明老师的书。 指定选作3:(传媒教育专业) 老师明确表明,传媒教育的同学要多读教育学经典著作,多思考。死记硬背不如展现你深刻的思考和观点。因此这里推荐的书也相对多一些。但有的书,其核心思想在专1部分已经重点涉及,因此可以先重点复习没有涉及的部分。 (一)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 1.伊尼斯的传播偏向思想 2.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认识 3.第二媒介时代的媒介与传播 基础阅读: 《传播的偏向》英尼斯 《理解媒介》麦克卢汉 (二)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 1.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2.苏格拉底式对话与孔子的师生对话 3.柏拉图洞穴假说及其教育学上的意义 4.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教育思想 基础阅读: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上、下)王天一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扩展阅读: 《高等教育哲学通论》张楚廷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爱弥儿》卢梭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杨旭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三)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 1.身体语言、言语与口耳相传媒介 2.印刷术之前的媒介 3.印刷媒介 4.电子媒介 5.数字化媒介 (四)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 1.口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 2.书面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 3.电子媒介中的人 4.数字化媒介中的人 5.媒介教育影响的冲突 基础阅读:《传播学总论》有相当一部分重合。教育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媒介性质差异与教育的关系进行思考。据教育的学长说,这是专门的一门课,以课堂互动的形式进行探讨。更多的是开放的思考而不是封闭的答案。 扩展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