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11、对疾病的认识:

以人体部位命名: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专门的病名:疟、疥、蛊、龋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个别关于疾病症状的描述:耳鸣、下痢、失眠、病软、病骨、病旋(眩晕)等。

12、《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书中记载药物数量一般认为共126种。

13、一般认为,汤液创制于商代。汤液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起效迅速,可加入多种药物发挥综合作用,促进后世复方药剂的发展。多种药物之间的适当配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也拓宽了用药范围,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进步。

14、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详细论述八卦内容并使其流传后世的典籍是《周易》。

15、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说。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1、我国药物学专著中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是三品分类法。

2、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

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

5、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

6、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胎产书》。

7、《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8、已知古籍中最早用流水和户枢比喻运动有益人体健康的著作是《脉书》。

9、《黄帝八十一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10、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1、以其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

12、论述杂病病因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学著作是《金匮要略》。

13、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14、《伤寒杂病论》全书载方269首(去除重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故被誉为方书之祖。

15、朱丹溪(朱震亨)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16、我国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扁鹊。

17、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18、“起死回生”的典故,出自扁鹊治愈虢太子尸蹶证的这一史实。

19、西汉时期,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太仓公”或“仓公”的医家是淳于意。

20、《史记》中记述了淳于意曾经治疗过的25个病人的姓名、性别、里居、职业、疾病、治疗、疗效及预后等情况,当时称为诊籍。

21、华佗以其高超的外科医术,受到人们的尊敬,被誉为“外科鼻祖”。

22、华佗发明的全身性麻醉药叫麻沸散。

23、华佗仿照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创制的导引术叫五禽戏。

24、“虎守杏林”的传说出自三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董奉的生平事迹。

25、《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就有: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理论,论述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介绍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26、《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27、《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28、《伤寒杂病论》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2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包括: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以六经辨治伤寒;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奠定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

30、《金匮要略》全书25篇,载方262首,确立了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辨证体系,主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和外科。

31、《难经》在脏腑学说方面的贡献有:指出了三焦的部位;论述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论述了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强调五脏六腑不可伤;首次记载了胰脏并归之于脾。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1、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注释的文献是齐梁年间全元起的《素问训解》。

2、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3、《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内经》全面分类研究。

4、在《素问》的诸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冰的《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5、晋代医家王叔和首开整理编次《伤寒论》之先河。

6、孙思邈对《伤寒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7、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整理归纳出24 种脉象。

8、《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他系统厘定腧穴349 个。

9、《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10、《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11、《本草经集注》首次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以病为纲,类列药物。

12、《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13、《新修本草》共载药844 味。

14、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专著是孟诜所撰的《食疗本草》。

15、李珣所著《海药本草》是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的专书。

16、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的炼丹理论著作。

17、我国第一部药物炮炙学专著是《雷公炮炙论》。

18、我国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为晋代葛洪所撰《肘后救卒方》。

19、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是《刘涓子鬼遗方》。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是唐代蔺道人所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唐代昝殷所撰《经效产宝》。

2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是《颅囟经》。

2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24、鉴真6次东渡日本,为中日医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5、《脉经》的主要成就包括: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整理归纳了24种脉象;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现象;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26、《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包括:归纳厘定腧穴349个;提出分部画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系统阐释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针灸治疗经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200多种。

27、《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主要成就包括: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40余方。28、《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详论医德规范;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重视妇儿病,将其列于卷首。

29、《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记载消渴病人的特征;记载了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记载运用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

30、《经效产宝》的主要成就包括: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妊娠、难产、产后常见证候与施治方药;妊娠期主张以养胎、保胎为要;产期出现难产,提出“内宜用药,外宜用法”;记载血晕的淬醋急救法。

31、《颅囟经》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详论小儿脉法;记载“小儿变蒸”之说。

32、《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广泛记载各科病的病候,覆盖范围广泛;提出“乖戾之气”的概念;详细描述多种寄生虫病;认为月经病与任脉、冲脉、心经、小肠经紧密相关;首次提出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禀赋有关。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1、宋代众多医家对《内经》进行了整理、校勘和专题发挥,有一定影响的有刘伯舒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滑寿的《读素问钞》等著作。

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医著分别是《伤寒微旨论》、《类证活人书》、《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伤寒补亡论》、《注解伤寒论》。

3、朱肱潜心研究伤寒20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方”,后由张蒇增改为《类证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此书深入浅出地阐明《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开创了以方类证、从证论方的先河。

4、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论,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5、许叔微(人称“许学士”)精研伤寒之学,其代表著作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6、滑寿所撰《读素问钞》,将《素问》内容分为藏象、摄生、论治、阴阳、运气等12类,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首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

7、王惟一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针灸铜人”的铸造,是针灸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8、宋代,我国人体解剖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保留了一些根据实物描绘的解剖图谱,分别是《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环中图》,其中《欧希范五脏图》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人体解剖图。

9、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指出致病因素有三种,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10、《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

11、南宋施发撰成《察病指南》,书中以简单线条显示脉诊形象,首创33 种脉象图。

12、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家学术争鸣现象,其中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最著名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

13、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14、张从正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观点,制定汗吐下攻邪三法,被后世称为“攻邪派”。

15、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开山,创立了脏腑辨证理论与中药归经学说。

16、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见解,创立脾胃学说,是补土学派的鼻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故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他的代表著作是《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17、朱震亨提出“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18、《本草图经》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成的版刻药物图谱。

19、《本草衍义》是宋代寇宗奭对两部大型官修本草著作《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所存疏误之处进行修正而作,属于药论性本草著作。

20、宋代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囊括了上自《神农本草经》,下至《嘉佑本草》以前的历代医药文献精华,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本草名著。

21、《圣济总录》是由宋徽宗主持编撰的一部方剂学巨著,共录方约2万首,多以收载宋朝内府及民间验方和医家秘方为主,内容丰富,且具实用价值。

22、宋元著名的私修方书有王兖著《博济方》,严用和著有《严氏济生方》。

23、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是治疗肺痨的专著,创制了10首良方。

24、宋代董汲所著《脚气治法总要》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其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一部较好的儿科专书。

25、宋代外科学家从理论上更加重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注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陈自明著《外科精要》重点论述了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元代齐德之撰《外科精义》,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26、宋金元时期伤科学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永类钤方》和《世医得效方》。

27、《永类钤方》中记载著名的膝关节竹箍箍住法与手术缝合针“曲针”,这是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

28、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系统论述妇产科学的专著。

29、杨康候所著《十产论》,提出了一系列胎儿转正的手法,形成了一套系统指导难产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产科贡献较大。

30、钱乙所撰《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中医儿科专著,被《四库全书》赞为“幼科之鼻祖”。

31、宋元的眼科专著有《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原机启微》。

32、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是南宋时期具有较高文献和临床价值的针灸书。

33、宋慈所撰《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菲德里编的《新编法医学》要早350多年。

34、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京都汴梁太医局下开设“太医局卖药所”或称“熟药所”,统称药局,主要包括“和剂局”和“太平惠民局”两个机构。

35、太医局是宋代进行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国子监采用的三舍法也被引入到医学教育中。

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全书共载药1892 种,它将药物分为16部,60 类。

2、兰茂编撰《滇南本草》,该书是明代出版的一部富有特色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

3、温病学家王孟英的代表作是《温热经纬》。

4、吴有性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疫病学和温病学专著。

5、叶天士提出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模型,成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6、薛雪撰写的《湿热条辨》是湿热病专著,提出了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要领。

7、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对温病学说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8、吴瑭对三焦治法别具慧心,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学术观点。

9、明清时期医学史的代表性专著有李濂编撰的《医史》和王宏翰编撰的《古今医史》。

10、《医宗金鉴》中记载的四种人痘接种法是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

11、人痘接种术被认为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12、汪昂著《本草备要》,该书内容深入浅出,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普及作用的药物学专著。

13、我国古代篇幅最浩大的一部方书是《普济方》。

14、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对内科理、法、方、药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15、陈实功撰有《外科正宗》,是明代以手术疗法治疗外科病为核心的代表医家。

16、亟斋居士在《达生篇》中提出临产时六字诀为睡、忍痛、慢临盆。

17、《重楼玉钥》记载了治疗喉证的著名方剂养阴清肺汤。

18、代表明代针灸学最高成就的著作是高武编撰的《针灸聚英》和杨济时编撰的《针灸大成》。

19、我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20、“推拿”一词最早记载在《小儿推拿秘旨》中。

21、《遵生八笺》的作者是明代的高濂。

22、清代吴谦受命编撰的《医宗金鉴》是一部具有丛书性质的全书。

23、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是《名医类案》。

24、李时珍编著《濒湖脉学》,是一部浅显易学、流传颇广的脉学专著。

25、“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

26、《吴医汇讲》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具有杂志性质的医学刊物。

27、明代来华传教士中,最早传授西医知识者,是意大利的利玛窦。

28、温补派的代表医家有赵献可、张介宾、薛立斋(薛己)。

29、反温补派的代表医家有陈修园、徐大椿。

第七章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1、承淡安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为近百年来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2、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医学生是金韵梅。

3、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创办时间是1924年,创始人是卢乃潼。

4、中西医汇通四大家是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

5、英国传教士合信在广州编译了《全体新论》,这是近代传教士向中国介绍的较为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

6、张锡纯撰《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中西医汇通的代表著作。

7、国医节是每年的 3 月17 日。

8、广东中医院筹建于1927年3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办院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中医医院。

9、1929年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案》,使摧残消灭中医的活动

达到高潮。

第八章中医学的新生

1、1949年10月新中国卫生部成立,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贺诚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军队卫生工作方针。

2、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1990年改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3、1959年4月,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写首版统编中医教材,即“中医学院试用教材”。

4、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现藏中医古籍文献的全面介绍和指导的著作是《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5、青蒿素的发现使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6、日本化的中医药学常常被称为“汉方医学”(“东洋医学”)。

7、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学临床应用步入高潮,尤其针刺麻醉的临床效果得到了世界公认。

8、20世纪50年代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验阶段,卫生部于1955年12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9、包括中医在内的其他传统医学在英国被统称为补充及替代医学。

10、2000年11月,新加坡国会通过传统中医法案,成立了传统中医管理委员会,确立了中医的合法地位。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感使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中“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感使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中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定义 1.所谓感官动词,是指表示人的大脑感觉器官所发出的动作的动词。如:notice / observe / see / look at / watch / hear / listen to / feel(常见的共8词). 2.使役动词是指具有使、让意义的动词。如:have/ let / make(常见的共3词)。 记忆与使用 难点一:如何系统、准确地熟记常见的感官、使役动词 口诀:“注意、观察、三看、二听、一感觉;三个使役半帮助。”注意:“半帮助”是为了易记加上去的(因help后接的to可省可不省,故叫“半帮助”)。 难点二:对感官、使役动词的主动结构后接非谓语动词作宾补的区别 先看感官动词主动结构的用法(以hear为例):hear sb. do/ doing/ done ' 即其后可接do(省to)/ doing/ done作宾补。区别是:1)do/ doing均表主动关系,done表被动关系。 2)do/ doing都可表主动,但do指整个动作,经常性动作或强调动作完成了。doing指动作正在进行或动作的某个片断。

3)done指某事由别人做(被做),也作“遭受”解。 试比较:A)I heared him sing a song. 我听他唱了一首歌(指自始至终整个过程)。 B)I heared him singing a song. 我听见他正在唱歌唱(指当时动作的某个片断)。 C)I heared a song sung.我听见(有人)唱歌(逻辑主语“歌”与“唱”是被动关系。) 再看使役动词主动结构的用法:have sb. do/ doing/ done, make/let sb. do/ done have后也接do(省to)/ doing/ done作宾补,区别是:1)do/ doing 均表主动关系,done表被动关系。 2)do/ doing虽然都表主动,但do指目前和将来或经常性、反复性的动作。Doidoing指目前正在进行的动作。 试比较:A)I won’t have you saying such things about my sister.(指目前正确进行的动作) B)I won’t have you saying such things about my sister.(指目前和将来的动作) C)I shouldn’t have him do that again.(指将来的动作,此处不用doing因do that again暗示将来) D)I am sorry to have had you waiting so long.(指目前正在进行的动作) E)I have had many friends visit me from time to time.

宾语补足语总汇

宾语补足语总汇 六、具体说明: (一)副词作宾语补足语 I found him in yesterday. (二)常接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keep, make, find等。 如:We must keep our classroom clean. (三)常接名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call, name, make, think等。 如:We call them mooncakes. (四)常接动词-ing形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see, watch, hear, find, keep等。如:In the country, we can hear birds singing. (五)常接介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keep, find, leave等。如:I left my pen on my desk at home. (六)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 1. 常接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ask, tell, want, teach, wish等; 2. 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有:see, watch, hear, make, let advise, allow, ask, beg, command, tell, invite, force, oblige, get, help, encourage, persuade, permit, remind, request, order, warn, cause等。如: I often see him play football. She often asks me to help her. We don't allow such things to happen again. Most of the parents agree to forbid their children to smoke. She asked me to answer the phone in her absence. Please remind me to leave her this note. She requested him to go with her. 3. 用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几种说明: ①help后面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可以带to也可以不带to。 如:I often help my mother(to) do some housework. ②在使役动词后作宾语补足语,不定式不带to。有些动词跟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时省去了to,这些动词有:一感二听三让四观看。 一感:feel 二听:hear, listen to 三让:let, have, make 四观看:observe, see, watch, look at 这类动词有:make, let, have等。转为被动语态时,其后通常都用带to的不定式(have没有被动语态)。What would you have me do? 你要我做什么?She made him give up smoking. 她让他戒了烟。Let him do whatever he wishes to do. 他想干什么就让他干吧。 Though he had often made his little sister cry, today he was made to cry by his little sister.虽然经常是他弄哭小妹妹,但今天他却被小妹妹弄哭了 3. 掌握“使役动词have + 宾语+过去分词”的几种含义 在“ hav e +宾语+过去分词”结构中,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have 也可用get 。这一结构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完整版)英语宾语补足语用法详解

Contents 英语宾语补足语用法详解 (2) 一、概念 (2) 二、何时用现在分词、何时用过去分词作主语(宾语)补足语 (2) 三、可以用分词作主语或宾语补足语的动词 (3) 典例精析: (4)

英语宾语补足语用法详解 一、概念 分词作主语补足语和宾语补足语其实是同一成分用于两种不同的句式中。具体地说,主动态句子中的宾语补足语就是被动态句子中的主语补足语。先了解宾语补足语,则很容易了解主语补足语。 宾语补足语:在英语中,某些及物动词不仅需要宾语,而且还要求某个词或词组来补充说明宾语,即表示宾语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这个词或短语称为宾语补足语。有些语法书把宾语和补足语称为复合宾语。 句型:及物动词+宾语(n./pron.)+宾语补足语(n./adj./adv./to do/-ing/-ed/介词短语共7种表示法) 该句型若变成被动语态,即将宾语提到句首作主语,原主动语态中的宾语补足语此时在被动语态中起到补充说明主语的作用,所以改称主语补足语。例如: A cook will be immediately fired if he is found smoking in the kitchen. 此句中smoking是主语he的补足语,所以称为主语补足语。 二、何时用现在分词、何时用过去分词作主语(宾语)补足语 分词作主语(宾语)补足语时,若主语(宾语)与分词之间是主动关系,则用现在分词表示主动; 如果主语(宾语)与分词之间是被动关系,则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例如: He was heard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He was singing.主语he与补足语“唱歌”之间是主动关系,故用现在分词singing。 One of the glasses was found broken. One of the glasses was broken.主语one of the glasses与补足语“打破”之间是被动关系,故用过去分词broken。 Don‘t leave the water running while you brush your teeth.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宾语补足语讲解及练习

精心整理 宾语补足语讲解 一、定义:宾语补足语通常紧跟在宾语之后,对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二、句子结构是:主+谓+宾+宾补 三宾语补足语的词语形式有: 副词,形容,名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带to/不带to),分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四、具体说明: (1)副词作宾语补足语如:Ifoundhim in yesterday. (2)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如:Wemustkeepourclassroom clean. (3)名词作宾语补足语如:Wecallthem mooncakes. (4)介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如:Ileftmypen onmydesk athome. (5)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如:Sheoftenasksme tohelp her. Ioftenseehim play football. 用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几种说明: ①help后面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可以带to也可以不带to。 如:Ioftenhelpmymother(to)dosomehousework. ②在使役动词和感官动词后作宾语补足语,不定式不带to。这些动词有: 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to;三让:let,have,make四观看:observe,see,watch,lookat 如:I saw theboy climb thewall(过程) 如:Theboss makes theboy work dayandnight. 这类动词转为被动语态时,其后不定式符号to要重新加上去(注意have没有被动语态)。 Thoughhehadoften madehislittlesistercry,todayhe wasmadetocry byhislittlesister. 虽然经常是他弄哭小妹妹,但今天他却被小妹妹弄哭了 ③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consider,think,believe,discover,find,imagine,judge,suppose,prove等)后接不定式tobe+形容词或名词"结构作宾语补足语。think,consider,find后的tobe常可省略。 如:Weconsiderhim(tobe)agoodteacher. 如:Heprovedthetheory(tobe)veryimportant. (6)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说明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形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如:Isawtheboy climbing thewall.(片 段) (7)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表示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如:Isawanoldman knockeddown byacarjustnow. (8)“with+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通常在句中作时间、方式、条件、原因等状语。例如: 1、with+宾+形Helefttheroomwiththedoor open.方式 2、with+宾+副Withtheradio on,grandmasleptdeeplyinthechair.伴随 3、with+宾+过去分词Themanwsbroughtinwithhishands tied behindhisback.方式 4、with+宾+不定式Withthisbook tohelpyou,youcanfinishyourworkqickly.条件 5、with+宾+介词短语Themanleftthemeetingwithabook inhishand.伴随 6、with+宾+现在分词Shefellasleepwiththelightburning.伴随 宾语补足语练习题 1.Themanagerdiscussedtheplanthattheywouldliketosee thenextyear.(NMET2000) A.carryout B.carryingout C.carriedout D.tocarryout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with结构做宾补用法

With 结构(with+宾语+宾补)宾补可以是: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定式,副词,adj.,介词短语 可以做定语,伴随状语,原因状语,结果状语等等。 1. 1) With his key lost, he couldn’t get into his house.(钥匙丢了, 他进不了家门. ) 2) With his hair cut, Father looks much younger. (理了发,父亲看上去年轻多了.) 3) He sat there with his eyes closed. (他闭目坐在那儿。) 4) All the afternoon he worked with the door locked. (整个下午他都锁着门在房里工作。) 5) The meeting ended with all the problems settled. (问题解决了,会散了.) 2. 1) With the teacher standing beside, the girl felt a bit uneasy. (老师站在一旁,女孩子感到有点不自在.) 2) She was chatting with her friend, with her child playing beside her. (她在跟朋友闲聊,孩子在旁边玩。) 3) He felt uneasy with the whole class staring at him. (他感到很不安,因为所有的同学都盯着他。) 4) The boy lay on the grass, with his eyes looking into the sky. (小男孩躺在草地上,两眼望着天空。) 5) With night coming on, we started for home. 夜幕降临,我们动身回家。 6) I won’t be able to go on holiday with my mother being ill. (因为妈妈有病,我无法去度假。) 7) He fell asleep with the lamp burning. (他没熄灯就睡着了。) 3.1) I can’t go out with all these clothes to wash. (要洗这些衣服,我无法出去了。) 2) With so many people to help us, we are sure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师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提到历史人物故事中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中的伟人和他们的事迹。但是来到大学,在半个月前我真正以一门课的形式接触了中医,说句实话我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我在的短暂学习与初次的接触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故事和中医的发展史,还有知道了一些在中国中医史上做出贡献的伟人,也体会到了中医的精深,而我对中医的了解的太少。但是就半个月学习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的。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从历史上的那些医学界的伟人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不管你的医术如何,只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为百姓服务的心,又好的医德,那么你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名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医。或许觉得这一切都遥不可及,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保持一份对工作热情、对病人耐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心,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所敬仰、被别人所感激。会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骄傲。一颗热情的心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我们要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要让自己周围的人快乐的生活,学习中国医学史后我知道不管以后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社会中我们不要麻木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作为一名未来大学生,中国医学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既不需要我们帮病人看脉象、分析病情,也不需要我们知道什么阴阳五行讲究,更不需要对于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也不会有病人会问我们这些、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帮病人打针,量体温,或其他护理工作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康复。如果这样看来,中国医学史我们了解与否也没太大的关系。说句实话其实这样说也没什么错的,了解了也只是增加了个人的知识视野。但是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这样问我们:“等到你们以后实习或者是在正式工作的一段时间里,你们也许会用一颗热情的耐心的心去服务照顾每一位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护理工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你们还会这样么,敢保证自己不会变得很世故,会嫌贫爱富,会吗?”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给予老师肯定的回答。是的我会我会一直那样,我坚信自己不管时间怎样的变迁,但是我不会变。后来仔细的回想起来,我们真的能做到那样吗?我真的能做

宾语补足语讲解

宾语补足语讲解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宾语补足语(O b j e c t c o m p l e m e n t)用法归纳概念:英语中含有某些意义的动词跟了宾语后句子仍不完整,还须要一个补足成分,这种补足成分叫做宾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这样的句型为: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充当宾语补足语,用以说明宾语的类属、性质、状态等意义;由非谓语动词即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充当宾语补足语,用以说明宾语的动作。

宾语补足语使用注意事项: ①当感官动词和使役动词,如:see hear notice watch hear observe, listen to, feel(感官动词)make have let get(使役动词)接宾补时,不定式的符号to必须省略。但在被动语态中,动词后要加to。 主动语态:The policeman made him tell everything. 被动语态:He was made to tell everything by the policeman. ②感官动词see, hear, watch, notice, observe后面的宾语补足语既可跟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也可跟现在分词,其区别在于前者表示“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动作”,后者表示“正在发生的瞬间动作”。 I often hear her sing English songs in the room. Suddenly, Zhang Hua heard someone shouting “Fire! Fire!” ③在help后,不定式可以带to,也可不带。 Lucy often helps her brother (to) learn English. ④有些动词只能用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如:keep, mind, prevent, stop。动词find, catch等的宾语可由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

中国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非谓语动词作宾语补足语讲解与练习(修订版)(最新整理)

非谓语动词作宾语补足语 定义:宾语补足语通常是位于宾语之后,说明宾语的状态、特征的成分,多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动名词个分词充当. 如:The sun keeps us warm. We call her Jenny. They found him out. Make yourself at home. They wish you to go with them. I heard him singing. You must get your hair cut. 宾语+宾语补足语=复合宾语,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在逻辑上往往有主表、或者主谓的关系. 一、动词不定式作宾补。 1.V1 + sb. + to do sth. 常用动词有:advise 建议allow 允许ask 叫,请bear 忍受 beg 乞求cause 导致command 命令encourage 鼓励expect 期待forbid 禁止force 迫使get 使 hate 讨厌help 帮助intend 想要invite 邀请 leave 让like 喜欢mean 打算need 需要 oblige 迫使order 命令permit 允许persuade 说服 prefer 宁愿request 请求remind 提醒teach 教 tell 告诉trouble 麻烦want 想要warn 警告 wish 希望wait for 等would like 想要would love 想要would prefer 宁愿 persuade (劝说)sb to do sth =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温馨提示: 1. advise, forbid,allow, permit 这四个词后既可以直接加动名词作宾语,也可以接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即构成 doing sth advise/ forbid/ allow/ permit sb to do sth 2. fear, excuse, refuse, insist, hope, suggest, agree, decide, demand, thank, arrange 等动词后不可接sb to do sth。 They forbade her to leave the country. 他们禁止她离开国家。 Please remind me not to be late for the meeting. 请提醒我开会不要迟到。3. He asked me to keep my word. 他要我信守承诺。 练习: Exercise1 1. I didn’t want my parents _________(help ) me. 2. We’d prefer you __________( take ) the job instead of Zhang. 3. The school ordered all the classroom ________( clean ). 4. My parents expect me _________( go )to a ideal university. 5. Joan promised the dinner ____________( cook ) before we returned. 6. The doctor advised the patient ___________( take ) two pills every four hours. 7. My advisor encouraged ________ a summer course to improve my writing skills. (北京卷) A. for me taking B. me taking C. for me to take D. me to take 8. The teacher asked us ________ so much noise. (北京卷) A. don’t make B. not make C. not making D. not to make 9. The boy wanted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 ________. (全国卷) A. not to B. not to do C. not do it D. do not do 二、在感官动词(feel, listen to, hear, see, look at, watch, notice 等)和使役动词(make, let, have)后,要用不带to 的不定式作宾补。但在这些动词的被动式(如果可以变为被动式的话)后用作主语补足语的不定式要带to。 The boss made her work long hours. 主语谓语宾语宾补 She was made to work long hours (by her boss). 主语谓语主补 诀窍:某些动词真奇怪,to来to去令人猜; 主动语态to离开,被动语态to回来。 记忆方法:一感(feel)、二听(hear, listen to)、三让(let, have, make)、五看(see, look at, watch, notice,observe)。 注:(1) 动词help后,可以加 to,也可以省略to. I will help him (to) clean the room.。 Lucy often helps her brother (to) learn English. 口诀:宾补省to有习惯,只有动词十一个半:五“看”二“听”一“感觉”,三个“使役”紧跟着。一个“帮助”两均可,牢记保你不出错。 练习: 1. Though he had often made his little sister ________, today he was made ________ by his little sister.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