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 原创:何徐任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

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

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

进化博弈论读书心得

进化博弈论读书报告 汪波 1973年,梅拉德·史密斯和普瑞斯将博弈论的思想引入到生物演化的分析中,二人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ESS ),随着1978年, Taylor 和Jonker 发现了进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进化博弈理论的诞生,因为与复制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进化稳定策略也因此成为进化博弈理论最经典的概念。1982年,梅拉德·史密斯出版了《演化与博弈论》,该书揭示动物群体的行为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也因此书他被称为进化博弈论之父,1995年,Weibull 著作了《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2009年初,Sandholm 出版了《Population Game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专著,这篇读书报告是在看了这三本著作的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之下,理解其中一些浅显的内容后完成的。 一、进化稳定策略最初的模型 进化博弈理论是将博弈论引入到生物学背景下产生的,当生物的特定表现型的适应度依赖于群体中的频率分布时,进化博弈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生物演化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古典博弈中,参与者根据自利的原则表现出理性行为,但在生物进化的背景下是不合适的,由此,理性原则被群体的动态性和稳定性取代,而自利原则则被达尔文的适应度所取代。在一些重要的假设下,将会得到博弈的一个新形式解:进化稳定策略。它是这样一个策略,如果整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存在一个具有突变特征的策略能够侵犯这个种群。 最初的简化的模型由梅拉德·史密斯和普瑞斯给出,他和普瑞斯也给出了进化稳定策略的数学式的描述定义,这一模型的本质特征是假设该群体有无限大的规模,繁衍以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竞争只在两个不存在任何差异的对手间展开即是成对的竞争。生物学中价值是指两个动物为了争夺资源而增加的或者减少的达尔文适应度。故我们用适应度作为最后个体的收益的衡量,假想在这个无限的种群中,有两个策略I 、J ,每一个成员都采取这两个策略之一,且策略的选择是随机的,在有竞争前个体的初始适应度为0w ,再假设整个群体中选择I 的概率为p ,()w I 、()w J 分别表示选择相应策略带来的适应度,而(,)E I J 表示个体选择策略I 而对手选择J 时的收益,其他(,)E I I 等表示类同的意义。 若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竞争当中,则有 0()=+(1-p )(,)(,)w I w E I I p E I J + (1-1) 0 ()=+(1-p )(,)(,)w J w E J I p E J J + (1-2) 稳定的策略具有下列性质:整个种群中几乎所有的个体都采取了这个策略,且这些个体的 适应度必将高于竞争对手或者可能出现的突变异种的适应度,否则竞争对手或者产生的突变 异种会侵害整个种群,以致种群的削弱或者毁灭等,这时此策略便不可能是稳定的策略。若 I 是进化稳定策略,则()()w I w J >,且1p ,所以当I J ≠,有 (,)(,)E I I E J I > (1-3) 当(,)(,)E I I E J I =时有 (,)(,)E I J E J J > (1-4) 满足上述条件(1-3)、(1-4)的策略就称为进化稳定策略,而上述的两个条件1-3、1-4也被认为是判别E SS 的标准条件。 上述的策略是在纯策略情形下考虑的,当策略I 是从一个可能策略集合中随机的选择而

自己写的博弈论结课论文

自己写的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结课论文 宿舍是我们在上课之余,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和舍友们有缘能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一起打水,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对培养我们合作能力和集体生活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宿舍的同学来自天南地北,由于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不同,对不同的事情意见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博弈。 为了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宿舍氛围,身为宿舍长,就要对这个宿舍好好管理。这里每个人之间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场博弈,所以博弈就在身边,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博弈的存在。而这一场场的博弈催促着我们长大,学习并且合理的使用能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并且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每个宿舍都会有本“难念的经”,而我们宿舍最大的问题是因大家的作息时间不统一引出的。宿舍楼除了周五,周六晚上每晚都是十一点准时熄灯,而A同学和B同学习惯了晚睡,所以在熄灯后总会“挑灯夜战”,而这影响了喜欢早睡早起的C同学,使得C同学总是抱怨A,B同学都熄灯了才去洗漱或者发出响声影响睡眠;而A,B同学又抱怨C同学早晨起床太早而弄得休息不好。双方都不肯让步,这一度使得宿舍气氛很不和谐,并且所有同学都开始抱怨宿舍不够好,不够温馨。于是我和C同学单独聊了聊,又和A,B同学私下里沟通,其实大家都愿意宿舍是个温暖的“窝”,只是不知用什么方式达到同时又不愿失了面子,于是我们达成共识:每晚熄灯前所有人必须洗漱完毕,熄灯后尽量不再发出响声,彼此互相体谅,尽量不要打扰别的同学休息;早起的同学也一样,尽量做到不打扰他人。如果可以,尽量宿舍成员作息时间能达成一致。一段时间后,宿舍又恢复了从前的欢声笑语。 页 1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对博弈论的一点认识——学习《经济博弈论》有感

2010年第9卷第9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9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对博弈论的一点认识 ———学习《经济博弈论》有感 □孙 鑫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博弈论》一书的学习,探讨了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实用性,并通过房价博弈的举例, 说明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博弈论;博弈;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孙鑫(1978 ),女,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对《经济博弈论》一书的学习,激发了笔者对博弈论领域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对这一领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我们身边充满 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并非高深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和实用性“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 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由英文“game ”翻译过来,过去每每听到博弈一词,都觉得这是一个高深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如今通过了系统的学习, 才终于可以对“博弈”有一些粗浅的理解。 博弈论的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 ,也翻译为对策论、游戏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体系,博弈论早在 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 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除了少数博弈论专家以外,很少有人知道 它。可是, 近年来却受到高度的重视和青睐。1994年三位致力于博弈论基础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共同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使得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肯定。此后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由博弈论和信 息经济学家莫里斯和维克瑞获得,这进一步肯定了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博弈理论已经渡过了成长期,步入了成熟期。为什么目前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上升得这么 快,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经济学的结合的程度会发展得这么快呢? 首先,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抗性、 竞争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和决策较量更是厂商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些都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的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越来越重视竞争者或合作者的反应,因此经济 决策的“博弈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以给定环境条件下的个体理性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局部均衡理论或一般均衡理论,比较静态分析,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时必然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将研究投注于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忽略掉的,或为了简化讨论避而不谈的,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也就是策略和利益的互动性和互相依赖关系的博弈论,却不存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由于上述忽略和回避造成的经济模型脱离实际的缺陷,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和更加具有应用性,对参加经济互动的各方或国家政府的决策互动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这正是为什么当忽略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传统西方经济学在理解当今世界各种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制订有效政策方面屡屡失灵之后,博弈论却日益受到重视,能够飞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竞争不断加剧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信息的作用和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要求。 · 131·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博弈论读书报告

《妙趣横生博弈论》读书报告 ——山东企业三期:孙雯学校安排读了这么多的书,本以为《妙趣横生博弈论》会很容易懂,但看来看去还是一知半解,仅能就书中一些自己比较认可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了。 一、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 人们在本性上一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如果想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自我中心,而是必须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 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 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二、博弈的“术”与“道”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能算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如果只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不得民心的暴君不可能长期控制一个数目庞大的人群,一个暴徒出现,就足以让整个校园陷入恐慌,但是如果整个校园的人归于理性,团结一致对抗暴徒,就一定不会引起恐慌。 这两个例子表明只要大多数人同时采取行动,其实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 不过,统一行动少不了沟通与合作,偏偏沟通与合作在这个时候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压迫者深知群众的力量有多大,所以还会采取特殊的措施,阻止他们的沟通与合作。因为每个人如果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来行动,结果对集体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囚徒困境可能是博弈论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 博弈论读后感篇一: 博弈论的目的是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发,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 博弈论读后感篇三: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魅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

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博弈论的书心得体会

博弈论的书心得体会 篇一:阅读博弈论类书籍的心得体会 阅读博弈论类书籍的心得体会 图书情报宋静思 最近阅读的书目主要围绕在博弈论领域,由浅入深的从博弈论平话类书籍到博弈论的理论应用类书籍都有一些涉猎。近一个月来我所阅读的书目主要有王则柯的《新编博弈论平话》、高志明的《生存博弈》、黄涛的《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以及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由于个人能力与知识储备的限制,对以上书目的认识理解和心得也是有限的,下面我仅对上述书目中能够引起我思考的一些理论和案例展开分析并阐述我的一点见解,以及提出我所认为的这些博弈理论可以分析的社会现象。 一、对博弈论平话类书籍的心得 首先从王则柯教授的《新编博弈论平话》和高志明教授的《生存博弈》这两本书使我我深刻的认识到博弈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做出决策有重大的意义。它们都是以比较浅显的例子和故事普及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阐发博弈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从囚徒困境、情侣博弈、诺曼底登陆模拟和慕尼黑谈判模拟等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故事入手,介绍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

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对局、帕累托优势、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劣势策略消去法、相对优势策略下划线法、确定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反应函数法、动态博弈的倒推法等博弈论基本方法,在以上两本书的论述中很少使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这两本书是使我对博弈论产生兴趣的启蒙老师,帮助我了解博弈论的若干初步知识。 从最初对这两本书的阅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博弈决策,就拿我们生活中报考什么学校、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何种方式度过周末闲暇时光等这些例子来说,之所以称之为博弈决策,是因为在这些例子当中,我的身边往往存在和我情形相似的决策者,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相互之间产生着很微妙的互动影响。博弈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清晰地揭示蕴涵于这种互动影响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帮助我们建立策略思维的意识。 看过囚徒困境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寡头企业不选择在市场上结盟而是竞相采取低价策略企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又为什么多数情形是非合作博弈。虽然通过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我可以理解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囚徒困境呢?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设想如果两个罪犯充分相信同伙遵守最初的约定死咬着抵赖会有最后的困境出现么?如果联盟内部成员相信彼此遵守约定

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基础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博弈论基础授课教师: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博弈随笔 以前,只是听说博羿——认为是那些?谍战片?似的斗心机,拼命得到所谓的胜利,让我想到?左右互搏术?。今天,挺欢喜的,值得一听,更加值得一想。 老师与学生第一节课,以(身边)故事开场,吸引了在玩、在谈、在写、在愣神的学友的耳朵和眼球,学友们——也学到了些东西,或者与博羿之思想能碰撞闪现出火花,有利益关系吗?一个,望学术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或责任的心。另一个,得点学分或找点乐子或陪伴人或还真有少许的是学的。俗话说的好?愿打,也得愿挨?呀!要么,人数成?抛物线?一样变化,要么是?倒梯形?,这也许就是学生,大学生的规律!而师,或呆板地照本宣科或妙趣横生或平平淡淡。显然,我们比较幸运点! 注:学点东西——还是比较好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一个人,当TA面对TA喜欢或感兴趣的,才会花时间去听(无意评价教育体系),这可能占到大部分吧(希望),少部分随意的点的(暂评),因此,怎么才能延长其喜欢的持续时间:才是关键(除一些真学的)。 总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效率——单位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成果。现在,自己,的确是在玩时间战术,耗得起吗?也许只有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加信心 (说偏了)。没话了,挂住了。 记于二零一二年三月一号晚二十三点五十六分(写了将近四十分

钟) 今天晚上,上课,感觉到了无聊与无奈,选修与专业,浅与深。主要讲了一些博弈的基础知识(概念类),自己也记了一些笔记(各人有各自的学习方法)。而我是靠时间磨靠笔磨的!偏了,,回归正传。她(老师)讲了一些故事——这的确挺吸引人眼球与耳朵的。但下面因为玩,其他的继续。同志们,半推半就的去 STUDY! 3月中旬的一次课,忘了忘了! 今天——2012年3月22日,博弈论的第三次课了(好像学生上课,都是这样似的)。 她,老师讲了纳什均衡的运用实例——一些经典例子:双垄断的博弈——也推倒出了于今下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但,我好像没有像第一次上课那样——认认真真的听:边看着鲁迅的小说边听着老师的?絮叨?,其实——自己挺喜欢数学的:可由初中的喜爱得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知识的无奈——?膨胀?,自己也被自己慢慢的舍弃了! 难道自己没有想过吗?答案,不言而喻! 一个人,可悲的不是知道,而是无知与明明知道而又偏偏无知! 莫伤,也伤不起!三月的最后一节,老师讲了一些?概率性?的纳什均衡。第一小节,师已讲了个例子,同时也演算了一个例子,当下课布臵了一个小问题,在课间做,却无人问津。上课时?自然?鸦雀无声。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博弈论学习感言

安全工程专题课程学后感想 ——学习博弈论有感 通过安全工程专题上对老师所讲的博弈论的学习,初步的认识了博弈论,也学习到了一些博弈方法,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盘棋。不管是戏也好,棋也罢,而我们只是戏中的一个角色,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人们为了生活忙碌着、奔波着,有的人迷茫了,有的人成功了,在错乱的复杂的人生中如何能让我们有备而战,如何让我们把生活中的一切处理的井然有序?当你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好比是你在下棋时计划你的每一步棋子,其实你已经运用了博弈论。 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

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当年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代入司马懿的思维方式中,大概知道司马懿将要采取什么策略思维,将会作什么决策。因为司马懿太过了解诸葛亮的谨慎性格和清楚知道诸葛亮深谋远虑,不会打没把握打赢的仗,所以司马懿怀疑诸葛亮的空城当中会有伏兵。 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博弈的精髓在于策略,了解对手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正如古语所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

关于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

博弈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可以分为:同时决策博弈(静态博弈)、序贯决策博弈(动态博弈)、同时决策博弈与序贯决策博弈的混合博弈。下面是有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欢迎参阅。 博弈小术语: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 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史永东教授来讲授这门课。史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泽尔腾简介

莱茵哈德?泽尔腾简介 一、人物生平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布莱斯劳。由于犹太人的身份,泽尔腾自小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对数学的爱好伴随其一生。 1951~1957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数学,1957年获硕士学位。 1961年,泽尔腾获得马恩法兰克福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1967~1968年,泽尔腾去伯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当客座教授。 1969年接受柏林大学聘请,担任经济学教授至1972年。 1984年,他到波恩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1991年,泽尔腾和夫人伊丽莎白都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伊丽莎白因此下肢瘫痪,并且视力也接近失明。但泽尔腾夫妇对生活仍充满了自信。泽尔腾多次来中国访问,并到过多所大学进行学术演讲。泽尔腾在学术报告中展示出的大师的学术精神与态度、深刻的思想见解以及伟大的学术抱负令聆听其报告的每一个人所敬佩。 1994年泽尔腾教授因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泽尔腾现还任计量经济学社团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名誉院士、青岛大学名誉教授、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顾问、南京审计学院名誉教授。

二、主要著作和学术贡献 1、主要著作 泽尔腾的主要学术论著有:《一项寡头垄断实验》、《关于扩展性博弈中均衡完善概念的再检验》、《连锁商店之谜》、《博弈中均衡选择通论》、《价格制定者厂商的一般均衡》(1974年)、《博弈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1988年,与哈萨尼合作)、《战略理性模型与决策理论丛书:《系列C:博弈论、数学规划及运筹学研究》(1988年)。1994年,由于“莱茵哈德?泽尔腾教授的均衡分析中的完善性的观念大大扩展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应用”,他与约翰?纳什、约翰?哈萨尼共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学术贡献 他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及其应用、实验经济学等。博弈论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但是它在军事、政治、经济许多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运用,其中以在经济学内的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博弈论整个改写了经济学理论。博弈论对人类的更大贡献是,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机会。各国对博弈论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此外,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思维模式更高层次的发展。 泽尔腾针对纳什均衡中的静态分析的不足,在1965年将扩展型博弈推广为动态博弈,并提出了子博弈的概念和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发展了倒推归纳法。1975年发表“关于扩展型博弈中完美均衡概念的再检验”一文,提出了被称之为“颤抖手完美纳什均衡”的概念,

海权论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中国海权 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有限,目前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也来自于沿海地区。到了21世纪中期,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人口的50%集中到沿海地区,这必然给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向海洋索求空间和资源。在此,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中国海权问题。地球实质是个水球,在陆地开拓完成、太空开发任重道远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它所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中国本应是个海洋大国,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权的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最有效的利用海洋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与海洋事务有关的一切东西。然而,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的阶段。所以,中

《博弈论》读书笔记

博弈论 1、博弈论的四要素: (1)、参与人或局中人 (2)、参与方争夺有利资源和利益 (3)、参与者有自主选择的策略 (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 2、懒惰而又聪明的人:适合担当领导职务,因为他的决策力 不会因为琐碎的小事而打扰,不会因为勤奋而导致神经性紧张。 勤奋而又聪明的人:适合担当参谋职务。 懒惰而又愚蠢的人:,不会产生危害,可以委以小任。 勤奋而又愚蠢的人:必须开除,因为这种人会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3、正和博弈,负和博弈,零和博弈。 正和博弈: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负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4、对手和自我同等重要。只有强大的对手才会让你变得更加 优秀。 5、冯诺依曼(用黑板擦证明定理的人):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和核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有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6、博弈论的经济价值: (1)、从博弈双方的合作与否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 博弈。 (2)、从时间的序列性可分为:有序进行的称动态博弈、同时进行的称静态博弈。 (3)、从信息的暴露程度上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 全信息博弈 7、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 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 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 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8、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 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 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 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 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产生原因: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 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 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9、如何打破囚徒困境:最优的策略叫做tit for tat,一报还一 报策略。即决策方在第一轮选择合作,其后每轮决策与对手 的上轮决策相同,对手合作,我下轮就合作,对手背叛我下 轮就背叛。这样的报复性决策其实目的是为了警告对手,让 对手趋于多选择合作。 10、人质困境: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 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它意味着将付出惨重代价。这个困境便就叫做人质 困境。 现在用这个困境阐述一个不同的观点,确切地说,就是惩罚经常压倒回报而处于 上风。独裁者可以通过向大众提供物质乃至精神安慰保持局势稳定,不过,这个 做法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建立在人质困境之上的压迫和恐吓可能是一种代价 小得多的替代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