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

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
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

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受着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外科医师应当熟知这些影响因素,在工作中注意克服引起瘢痕增生的不利因素,提高治疗效果。

(一)内在因素

1.全身因素

(1)种族:瘢痕和瘢痕疙瘩在各种人种都会发生,但有色人种发生率高,其中黑种人最高,黄种人次之,白种人相对较轻,如黑人瘢痕疙瘩的发生率为白种人的6~18倍。

(2)年龄:胎儿创伤愈合后一般无病理性瘢痕发生。青年人创伤愈合后病理性瘢痕发生率较老年人高,且同一部位年轻人病理性瘢痕增生的厚度较老年人厚。如国外Ketch统计200例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在10~20岁发生率最高,占64.4%,20~30岁次之,占14.2%。

(3)体质:个体间对创伤反应存在差异,创伤后瘢痕形成有较大差别。如瘢痕疙瘩常呈家族性多发倾向,同一个人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瘢痕均是瘢痕疙瘩,这说明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与个体体质有关。通常认为瘢痕体质具有以下特点:①家族中有多个患者,具有遗传倾向;②每个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受到不同原因的损伤均可出现瘢痕瘤样增生,那怕是不经意的轻微损伤。

(4)皮肤色素:皮肤色素与瘢痕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如人体的瘢痕疙瘩常发生在色素较集中的部位,而很少发生于含色素较少的手掌或足底;去炎舒松是色素激素的阻滞剂,可使色素减少、胶原降解,使瘢痕与瘢痕疙瘩萎缩;皮肤色素脱失部位不易形成瘢痕。

(5)遗传:瘢痕疙瘩的发生已被公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常可见到一个家族的直系或旁系中三代、二代或同代的兄弟姐妹内同时有瘢痕疙瘩患者。据报道,瘢痕疙瘩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约占25%。

(6)代谢状态:瘢痕和瘢痕疙瘩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怀孕的妇女,这可能与其代谢旺盛,垂体功能状态好,雌激素、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旺盛有关。

2.局部因素

(1)部位:任何深及皮肤网状层的损伤均可形成皮肤瘢痕,但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情况不同,这可能与身体不同的部位皮肤张力不同、软组织多少及血流是否丰富、活动量多少不同有关。皮肤张力大、活动多,如关节部位等发生瘢痕疙瘩的可

节周围的瘢痕发生挛缩畸形的机会较多。同样的损伤强度作用于真皮厚度不同的部位,瘢痕发生的情况也会不一样,如在容易受压的背部受伤后愈合的瘢痕较轻。

(2)皮肤张力线:1973年Borges根据既往资料及实践观察,详细地绘制出皮纹线与张力松弛线,被称为郎格氏线。该线与皮肤瘢痕形成关系密切,临床实践证实:切口或伤口与该线平行,创缘所受张力小,创面愈合后瘢痕较小,反之瘢痕则较大。临床上可根据此线方向作Z成形术,改变瘢痕的张力,减少瘢痕的复发。

(二)外在因素

影响瘢痕形成的外在因素较多,总的来讲包括伤情和治疗因素两部分。

1.伤口与手术切口

(1)伤口与手术切口方向:研究表明皮肤有张力松弛线(郎格氏线),凡伤口与手术切口平行于该线者,所受的张力就小,瘢痕的发生率就低,凡切口垂直于该线者,所受的张

力就大,瘢痕的发生率就高。故手术操作时,应使切口和皮肤纹理或Langer氏线平行,或和面部自然皱褶如额纹、鼻唇沟、鱼尾纹重叠,或沿面部器官如发际、睑缘、鼻翼、唇缘、耳廓、下颌缘、乳晕、乳房下等轮廓线走行。老年人因皮肤松弛下垂,皱纹明显,可按皱纹方向切开。

(2)伤口与手术切口形状:伤口与手术切口直线形者易出现瘢痕挛缩,尤其是跨关节的直线创伤或切口,更易挛缩,以至影响关节的功能。

(3)伤口与手术切口角度:呈90°角垂直于皮肤平面切开或裂开,利于创口的整齐对合,愈合后瘢痕小而轻。相反,斜形切口则导致切口两侧皮肤不易精确对合,愈合后形成的瘢痕较为明显。切开时刀片在皮肤表面的倾斜度越大,真皮的瘢痕就越宽,愈合后瘢痕就越粗大明显。但毛发内切开应沿毛发走向和角度斜形切开,以保护毛根,减少毛发的破坏脱落。 2.组织损伤程度

(1)组织损伤深度:包括植皮手术取皮时的深度,若损伤平面仅伤及真皮浅层,愈合后创面呈淡红色,约3个月左右自行消退,可不留瘢痕;若损伤平面达真皮网状层,创面局部反应较大,伤口愈合后可产生瘢痕。有学者研究证实,瘢痕发生的几率和程度与组织损伤的深度成正比。修复创面的上皮从损伤基底长出,瘢痕相对较轻,而靠周围创缘向创面中心长入,创面愈合的时间长,瘢痕较重。

(2)创面失活组织:创伤和手术不可避免地致使局部组织失活,感染又可加重组织失活的程度,失活组织必须通过组织细胞的吸收而清除、肉芽组织形成填充修复,最后形成的瘢痕与失活组织的程度和量密切相关。创伤处理中应将失活组织和不整齐的创缘去除,以减少瘢痕增生。

3.创面异物若创面有灰尘、滑石粉、棉花纤维、线结、含渣外用药物等异物,易于引起炎症、诱发感染,如不排除,将被纤维组织包裹,最后形成的瘢痕亦将明显。创伤处理时应清除各种异物,彻底清创,尽量避免异物留存于伤口。

4.创面血肿创伤或手术出血未被彻底制止、清除或未被引流而留滞聚集在组织内成为血肿,需要经过自身的清除、吸收、包裹、机化而清除,同时也为感染创造了条件,对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瘢痕与瘢痕疙瘩增生程度。

5.创面感染创伤和手术感染加剧了伤口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创伤扩大、愈合延迟、瘢痕增生明显,面积扩大。故需做好术前的全身和局部条件的准备和计划,术区严密消毒,术中严格操作,术后给予必要的全身支持和药物预防,避免感染的发生和加重。

6.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越早,瘢痕的发生率越低,否则瘢痕的发生率就升高。如Deitch临床观察发现创面在伤后10天愈合就可能出现瘢痕,其发生率为0~6%;若创面在伤后10~14天愈合,瘢痕的发生率为4%~19%;若创面在伤后14~21天愈合,瘢痕的发生率为30%~35%,且多是增生性瘢痕;若创面愈合超过21天,瘢痕的发生率可高达50%~83%。如创面暴露2~4周,肌成纤维细胞占成纤维细胞的40%~50%,瘢痕形成明显。

7.创面修复方法

(1)创面修复方式:创面较小以直接缝合对齐创缘为好。创面较大、较深时采用皮瓣修复较皮片移植效果好,若让其自行愈合,瘢痕增生必定严重。用自体或异体培养的表皮细

缩减轻,肌成纤维细胞减少,瘢痕增生减少;若给予全厚皮移植,创面收缩最小,肌成纤维细胞消退最迅速,瘢痕增生最不明显。

(2)伤口闭合方法:与缝合方式、缝合材料和缝合松紧度等有关。

缝合方式:不同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闭合伤口缝合方法,如间断缝合、褥式缝合、皮内间断缝合、减张缝合等,以期获得最佳的愈合和最小的瘢痕。其中,间断缝合是整形外科最基本和常用的闭合伤口的缝合方法,它可以使皮肤创缘对合整齐,创缘两侧组织高低、厚薄经调整后趋于一致,并利于分次拆线;连续缝合也是一种常用的缝合方法,优点是节省时间,缺点是必须集中拆线;褥式缝合有增加创缘对合接触的组织量及一定的减张作用,故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但应注意不要缝合过宽、结扎过紧。为了避免皮肤表面出现针孔痕迹,可行创缘真皮内缝合,表皮因此也自行对合,这种方法称之为皮内缝合。

缝合材料:分吸收和不吸收两种缝合材料。可吸收缝线目前多为肠线、铬肠线和合成材料,优点是深部缝合后不必拆线可自行吸收,其中以合成纤维制成的缝线可操作性能、强度佳,组织反应轻。不吸收缝线,常用的有丝线、人工合成高分子类尼龙线、涤纶线等,以后两种缝线较佳,它们虽不吸收但在组织内引起的反应很轻微,目前普遍使用。应以伤口张力大小和部位不同而选用缝线粗细,通常小针细线引起的缝合创伤小,瘢痕反应当然也小。目前有学者使用生物的和合成的粘合材料,以图替代缝合线,对预防瘢痕增生有一定的作用。

缝合松紧度:皮肤缝合要求松紧适度,达到创缘完全接触、整齐对合为宜。偏紧,有碍创缘血供,不利愈合,增强瘢痕增生。力量不够,或线结松动而使创缘不能完全接触和整齐对合,也影响愈合和增剧瘢痕增生。

(3)拆线时间:当伤口经缝合后已初步愈合,伤口相合的力量超过伤口两侧的张力,在没有缝线的协助下,伤口也不会裂开时,即可拆除缝线。因全身状态和局部条件的不同,拆线的日期也不同。拆线早,可减轻缝线反应,减少瘢痕形成;而过早,仅依靠细胞间的结合、蛋白间粘合和纤维素间的聚合,伤口闭合的强度尚不足,有伤口裂开之虞;拆线晚,可避免伤口裂开,但缝线反应强,增加了瘢痕增生,在伤口缘两侧留下明显的缝线及针孔痕迹。

正常情况下头面颈部伤口缝线宜在术后5~7天折除,躯干、四肢部位7~10天折线,张力较大部位如关节部、低垂的足部10天以后拆线。皮片移植的缝合线约于术后10天拆除;全层皮肤游离移植拆线可延至术后14天。皮瓣移植10天左右拆线。为减轻缝线反应,减少

等全身性严重疾患、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术区存在瘢痕,术前曾施放疗,有静脉曲张等,拆线时间应后延。

8.其它治疗方法瘢痕的形成过程,也是创面的愈合过程,为避免和减少瘢痕的形成,必须把促进创面愈合放在首要的位置,如应用各种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促进创面愈合。为预防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复发和尚处于活跃增生期的增生性瘢痕术后复发,常于伤口缝合前在创缘内注入一定量的去炎舒松或于术后当天或近日未折线前行放射线照射(X线或β线)。

治疗不当可引起或加重瘢痕增生及瘢痕疙瘩形成,例如包扎固定不妥,植皮时机延误,创面愈合后未进行有效地防治和适当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等,应在工作中加以避免。

9.慢性刺激伤口瘢痕可因磨擦、搔抓、日光照射等慢性刺激而增生。瘢痕瘙痒时搔抓可使表皮破溃,诱使瘢痕增生,而增生的瘢痕又有瘙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瘢痕加重。新愈合的创面长期光照后可致色素沉着,其可增加瘢痕形成。因此应避免伤口的慢性刺激。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8854201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e88542015.html,

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研究

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研究1 刘鹏综述薛越审校 解放军16医院,新疆阿勒泰,836500 创伤的愈合是由多种分子信号高度精密调控的一种复杂过程,在皮肤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其中还有很多种神经肽,它们一部分通过神经系统合成转运而来,一部分由局部神经细胞产生。受伤后,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等信号,促进炎症、血管新生和瘢痕纤维化,而炎症细胞等释放的神经营养因子又可以反过来参与神经纤维的再生。创面的愈合必然存在炎症的发生,而炎症的发生又必然与神经释放的信号有关,神经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这一部分的研究却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了解神经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观察神经肽在皮肤创面的愈合中的作用,发现神经两种异常的皮肤愈合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一种是2型糖尿病引起的慢性难愈型溃疡伤口,另一种是全厚层创伤;众所周知,麻风病可以引起肢端失神经,而麻风杆菌则可以引起肉芽肿,但是却从未出现肥厚性瘢痕[1],糖尿病和慢性长期不愈的溃疡患者,由于受伤的皮肤和伤口边缘处的皮肤神经纤维的数量减少,往往伴有神经营养障碍,常致伤口愈合困难,甚至不愈,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感觉神经障碍常常导致皮肤结构的改变,主要与神经支配血管功能异常、神经分泌活性因子减少以及炎性反应表现过度有关[2]。 神经系统可能通过神经肽的增殖作用参与创面的愈合、促进皮肤伤口的瘢痕愈合,然而对于愈合后瘢痕组织的重塑和成熟却是负相关的[3]。在人体或者实验动物猪的肥厚性瘢痕中增加神经的数量和神经肽的水平,并且减少中性内肽酶的水平可以有效的减轻肥厚性瘢痕的炎症反应[4,5]。 Akaishi S等提出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与神经源性的炎症相关的假说[6],在皮肤损伤后,周围神经持续分泌降钙素相关肽、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肽,在上传痛觉的同时,还在损伤局部启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7,8],通过扩张血管增加伤口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即神经营养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增殖以及新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调节神经免疫反应从而加速创伤愈合[9,10]。细胞因子,特别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对于创面的愈合非常重要;神经系统可能由于神经肽的增殖作用参与创面的愈合[11],SP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肽,为 11 个氨基酸残基的直链多肽,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的末梢部位,属速激肽家族。SP 主要存在于感觉神经纤维、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SP的低表达是胎兔皮肤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外源性SP 可导致胎兔皮肤瘢痕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急性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神经纤维的增生有关,胎儿无瘢痕愈合的细胞因子反应相对成人比较少,失神经创面愈合明显慢,而且炎症渗出相对对照组减少[12]。TGF-β抑制因子直接在神经吻合出的出现证实了其具备重要的促进大鼠下肢活动功能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神经的修复作用刺激神经的再生,TGF-β它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吻合处的瘢痕组织从而加速神经的再生[13]。此外,肝细胞生长因子完全阻止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GFβ1 和β2,用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干细胞治疗的动物,在胶质瘢痕以外的地方出现轴突生长并且明显前爪的功能也得以改善,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对抗胶质瘢痕的形成,而且具有神经营养功能[14]。研究结果表明,颗粒蛋白前体是一种具有抗凋亡和抗炎症特性的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可以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浅谈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本病属于中医“髀杵骨骨折”的范畴。 【诊断标准】 (一)外伤史 老年人遭受轻微的扭转暴力可发生骨折,多数是在走路时滑倒,身体扭转,臀部着地而发生。青壮年发生该骨折较少,多由车祸、高处下坠等强大暴力而引起。 (二)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三)体症 1、畸形:患肢多有短缩、外旋畸形。 2、压痛和叩击并痛:大粗隆部有压痛,患肢纵轴叩击痛阳 性。 3、肿胀:局部肿胀及瘀斑。 4、功能障碍:骨折患者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四)辅助检查 X线: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辩证分型】 (一)中医分型 1、早期:髋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 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2、中期: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减退,活动 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后期: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 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细弱。 (二)西医分型 AO分型 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归为A类骨折。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沿粗隆间线;2、通过大粗隆;3、通过小粗隆。A2型:经粗隆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有一内侧骨折块;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3、在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cm。A3型:反粗隆间骨折,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1、斜形;2、横形;3、粉碎。AO 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既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形态学描述,又可对于预后作出判断。同时在内固定物的选择方面也可出建议。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但髓腔被骨痂封闭。此期为伤后8—12周。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骨折痕迹基本消失。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 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病理学理论指导: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最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及骨折。下述有伤口的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伤口收缩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其方向大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于局部张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瘢痕可使创缘比较牢固地结合。伤口局部抗拉力的强度于伤后不久就开始增加,在第3~5周抗拉力强度增加迅速,然后缓慢下来,至3个月左右抗拉力强度达到顶点不再增加。但这时仍然只达到正常皮肤强度的70%~80%.伤口抗拉力的强度可能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此外,还与一些其它组织成分有关。腹壁切口愈合后,如果瘢痕形成薄弱,抗拉强度较低,加之瘢痕组织本身缺乏弹性,故腹腔内压的作用有时可使愈合口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类似情况还见于心肌及动脉壁较大的瘢痕处,可形成室壁瘤及动脉瘤。 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以内,伤口边缘的表皮基底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当这些细胞彼此相遇时,则停止前进,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因为它可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如果肉芽组织长时间不能将伤口填平,并形成瘢痕,则上皮再生将延缓;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异物及感染等刺激而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高出于皮肤表面,也会阻止表皮再生,因此临床常需将其切除。若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时),则再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往往需要植皮。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如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现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可按原来肌腱纤维方向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浅析老年人骨折

浅析老年人骨折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组织再生能力差,骨质疏松明显,反应较慢,容易跌倒,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极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另外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此,分析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做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对于提咼老年人生 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I 一、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老年人骨折的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科雷氏)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胸及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组织再生能力差,骨折手术的重创会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引起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外,疼痛刺激也可使心脑血管病加重。因此,做好临床对症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措施。 2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分析 老年人骨折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病,造成骨的强 度降低,一旦其受各种低能量的冲击如:跌倒、汽车颠簸等即可引起骨折,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骨折。另外,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降低,肌肉的力量与柔软性也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都

在不断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降低,平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扭伤、摔伤、跌倒等而发生骨折。 二、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尽快地使骨折处复位,给予牢固有效地内固定或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骨折必须全面考虑, 选择对全身影响小、安全性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极力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以减少老年人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情绪不安、焦虑、烦躁、惊恐、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悲观、绝望等各种心理变化,对治疗缺少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语言要亲切、体贴。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可极大促进骨折愈合以达到早日康复。 2皮肤护理 骨折老人由于长期卧床,机体退行性改变加快,患者血液循环

谈谈骨折愈合后期关节僵硬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8542015.html, 谈谈骨折愈合后期关节僵硬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常青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目的通过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好后期康复治疗及家庭护理,以达到治愈骨折愈合后 并发的关节僵硬症。方法针对患者病情,采用中草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及适当功能锻炼, 并遵医嘱执行,减轻和治愈关节僵硬。结果经过大量患者临床使用,疗效较为满意,绝大部 分并发关节僵硬的患者病情得到很大改善甚至痊愈。结论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充分说明了中医 中药的优势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让患者和家属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骨折的治疗效果和后期康复更有保障。 关键词:骨折愈合并发关节僵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guid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lat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family c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ealing of fracture healing after joint stiffness.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umigation,with massage and appropriate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to 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 reduce and cure joint stiffness. Results After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use, the effect is more satisfactory, the vast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joint stiffnes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or cured. Conclus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practic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ree points of treatment, seven nurs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so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change passive acceptance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so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post more protection. Key words:Fracture healing and joint stiffness;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Home nursing 目前,骨伤科在临床治疗骨折时,通常采用的治疗办法①非手术疗法;②手术疗法。患者在医院进行复位和固定之后,通常需要在家继续休养、康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患者在家没有医生和护士的照看,其护理和后期的康复就只能靠家属及患者自己了。因而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家庭护理及康复治疗,对于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尤其重要[1]。骨折愈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在骨科临床中非常多见,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达96%,关节附近的骨折愈合后遗留关节不同程度僵硬几乎达100%。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理疗加功能锻炼,虽然有效,但功能恢复似乎太慢,近年来,我院骨伤科采用中药熏洗[2],配 合手法按摩及适当功能锻炼,治疗了大量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疤痕减少和再生皮肤伤口愈合的新疗法

疤痕减少和皮肤再生愈合的新疗法 J.Matthew 白瑞德1、Gautam S.Ghatnekar1,2,6,约瑟夫A.Palatinus1, Michael O'Quinn1Michael J.约斯特7和罗伯特G.Gourdie1,3,4,5 1部的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2部与比较医学,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3小儿心内科,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4联合克莱姆森大学——医科大学学习生物工程专业,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 5心血管发育生物学中心,171 阿什利大道,查尔斯顿,SC 29425,美国南卡 罗莱纳医科大学 6FirstString 研究公司,涉农三叉戟研究中心,5300 国际大道,建筑C.、套 房201、查尔斯顿,SC 29418,美国 7外科部、哥伦比亚,SC 29208,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院 纤维化的疤痕沉积在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导致毁容和真皮功能丧失。瘢痕分化涉及的多种细胞的类型其可预测和重叠序列中的细胞的活动,包括炎症、迁移和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方法促进了胚胎和成人创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改善瘢痕外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次报道讨论了关于疤痕在非病理性伤口环境下的愈合的平衡转换的新的策略。特别被关注的是基于转化生长因子 (TGF) 的潜在疗法-b信号,最近出人意料的发现是涉及目标差距的缝隙连接蛋白。在促进皮肤无瘢痕愈合的皮肤损伤可学到的是可能提供在其他场景中可再生愈合的基础,如脊髓破裂或心肌梗死的再生愈合。 介绍 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方法已经存在几千年了。 ' 舔的伤口' 这句话可能在科学地证明了哺乳动物的唾液含有的抗菌剂和生长因子在伤口愈合方面起的帮助作用[1]。鉴于这段历史,令人惊讶的是在提高愈合外观的方面在现代临床的缺点仍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以药物为基础的疗法。在临床上没有特许的已被证明可改善过度沉积的疗法用于瘢痕组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皮肤损伤频繁程度和不良结果一致性. 皮肤疤痕的伤口愈合的进展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许多类型的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和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几个极高的评价,详细介绍了细胞、分子和信号转导生物学的正常和非正常的伤口愈合[2-7]。这篇文章具体讨论了的重点放在了健康个体的非病理性创面愈合的伤疤愈合的概念。对药物疗法治疗疤痕的减少的最新进展作出了评述。最近研究表明这有潜力的治疗所引起的转化生长因子(TGF)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理念 一、伤口的定义: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伴或不伴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伤口照护史 4500年前人们就发现:创面被覆盖后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长期以来,曾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敷料,有些是动植物,有些是矿物质。甚至粘土,砂和雪也用作创面覆盖物。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的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棉纱布”时代”: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的细菌对创面的侵袭。之后的一百年,以棉纱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低氧、微酸、适度湿润的环境,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三、干性愈合的缺点: 伤口脱水、结痂,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敷料与创面粘连,更换敷料时患者疼痛;再次性机械损伤 容易发生感染 换药频次快,护理量大 四、湿性愈合的优点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度 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减少疼痛降低感染几率 五、选择敷料时应考虑的因素 渗出量多少 伤口的解剖部位 坏死组织的多少 伤口有无感染 有无死腔或者窦道 六、新型敷料 1、水凝胶敷料(清创胶) 成份:是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加以纯净水组成 优点: –提供湿性、微酸的愈合环境 –保护创面,减轻伤口疼痛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溶解黑痂及坏死组织 –填充窦道及腔隙类伤口 –保护外露骨膜、肌腱、内脏器官等,防止坏死 缺点: –涂抹过多容易造成伤口浸渍; –不能涂抹在正常皮肤上; –需要二级敷料固定 清创胶使用注意事项 1.少量涂抹在坏死组织上,不要涂在正常的皮肤上. 2.对于厚而硬的黑痂皮可预先用刀片在痂皮上划线,可加快清创

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为非常常见的一种关节周围骨折,主要发生在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尤其是女性群体。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本文就其临床评估进行分析,并分别给出了有效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式。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评估;手术;非手术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部骨折的5%左右,主要由于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隶属于肩关节骨折。病发高峰期为:30周岁左右,这阶段骨折患者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损伤而引起,并伴随有脏器损伤或其他骨折;另一个最易发生此类骨折的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特别是老年女性。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在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群体中总占了近70%,且近年来老年群体的发病率急速上升[1]。 1临床评估 1.1临床检查方面肱骨近端骨折常由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由高速运动或交通事故的引起,这种暴力致伤而导致的骨折多伴有血管神经和其他骨折型损伤。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为摔倒时手或者肘部着地,使暴力传至肱骨干而引起。按损伤能量来划分可分为高能量和低能量的损伤,对高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检查是否有无其他骨折、脏器损伤、神经性的血管损伤,甚至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医生共同会诊来确定诊断与治疗的方案。肱骨近端的骨折患者常伴有腋神经的损伤,且不能简单的仅对三角肌区是否有感觉,需要对三角肌肌力进行仔细检查,严重者还需采用神经肌电图进行检查。对低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重点检查并评估骨质疏松及相关内科疾病。骨质疏松状况可通过测量骨密度来鉴定,也可以对骨折处进行薄层CT检查,以了解患者肱骨头骨质状况。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时,对患者以往病史的了解很重要,如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能够对患者手术造成影响的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术中死亡。 1.2影像学检查肱骨近端的骨折最优检查方式之一便是X线检查,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骨折类型,高品质的X线片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的骨折特点。常规检查可选择肩关节创伤的系列片,有腋位、侧位和前后位的X线片。 对于肩关节的移位和骨折的评估而言,CT检查具有较大优势,在三维重建后能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在患者过于疼痛而不能进行常规检查时或者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出现粉碎性骨折时应采取CT检查。但是MRI不是肱骨近端的骨折的常规检测与评估方法。 1.3骨折分型常用的临床骨折分型主要有Neer型、AO分型。Neer型的思想是将肱骨近端划分为肱骨干、小结节、大结节、肱骨头等四个部分,并将其骨折部位的骨折块数量来分型。骨折块是指移位大于1cm及成角大于45°的上述部位。一部分骨折定义为:肱骨近端骨折块成角小于45°或者移位小于1cm,且无论是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快不留疤痕

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概念 伤口愈合和愈合异常是外科医师关心的问题之一。过去二十年间,对伤口愈合生物学的认识已有很大进展。伤口的愈合依靠胶原的合成和沉积,而胶原的合成和分解又必须处于动态平衡,否则必然会引起愈合异常,包括愈合不良和过度愈合。一期愈合仅需轻度上皮形成和收缩,而伤口的二期愈合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胶原的合成和沉积,(2)肉芽组织的上皮形成,(3)伤口的收缩。这些步骤如有异常,即可引起愈合不良或愈合异常。 伤口愈合过程 伤口愈合过程是指机体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人们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四个阶段:凝血期、炎症反应期、细胞增生期、组织重塑期。 一、凝血期 伤口愈合过程之一凝血期,从创面形成的一瞬间开始,机体首先出现的反应是自身的止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一些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反应: 先是创面周围的小血管、毛细血管等反应性收缩使局部血流量减少,即之而来的是暴露的胶原纤维吸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 随后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及前列腺素等,使血管进一步收缩,血流减慢,同时释放的磷脂和ADP将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最后,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也将被启动。凝血过程结束后,机体即开始进行伤口愈合的下一过程。 二、炎症反应期 伤口过程之二炎症反应期,这一时期自创面形成开始的前2-3天。由于局部血管的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组织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使创面局部的血管扩张;同时,因坏死组织,以及可能的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如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创面移动和集中。一方面,粒细胞防止或吞噬入侵的细菌,另一方面,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坏死的组织细胞碎片,同时,组织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自身蛋白溶酶也可以消化溶解坏死的组织细胞碎片,使创面清洁,以便启动组织的修复过程。 巨噬细胞除吞噬消化组织细胞碎片外,同时也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因素。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清创阶段(Debridement phase)。同时,创面会反应性地出现收缩,以期减少创面面积。临床上因这一时期的创面大多被黑色的坏死组织所覆盖,因此也被称为黑色期。而当这一层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创面仍会被一层薄薄的腐烂失活组织所覆盖,使创面外观呈黄色,因此临床上分期时常将此时的创面称为黄色期。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指伤口愈合的3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或延迟而导致伤口 长时间不愈合甚至伤口范围扩大,伤口床有明显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渗出,伴或不伴坏死组织;另一种情况是I型胶原肉芽过道增殖而致瘢痕过度增生、挛缩。 一、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 既往认为,伤口愈合的快慢与好坏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如贫血、体质虚弱者,其伤口愈合将会延迟)、病因及特定的伤口环境。现代研究发现,除上述因素外,营养因素、心理因素及伤口护理的操作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反应期延迟,伤口易感染;营养素缺乏,组织增生受抑制,伤口增殖期停滞,因而营养因素影响者伤口愈合的全过程。心理状态因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免疫力而影响伤口愈合,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伤口愈合,而消极、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则会延迟伤口愈合。任何增加病人不适感的伤口护理操作或不利于营造伤口愈合理想环境的操作都会延迟伤口愈合。 二、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因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伤口愈合不良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清创过程停滞、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或延迟、无上皮再生伴典型的术后并发症(血清肿、血肿、伤口裂开和瘢痕过度形成)以及伤口感染等,上述表现均可引起更炎症的伤口愈合不良。 三、伤口愈合不良的类型与处理 (一)血清肿 1.基本概念:血清肿是指血清渗液集中渗入伤口空隙中,引起局部肿胀。 2.产生原因:可能于伤口边缘的刺激有关,如异物、凝固的坏死物、大团的结扎线、伤口张力过大(缝合过紧、创缘错位)等。 3.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血清肿系高蛋白渗出液,富含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淤滞在伤口空隙中可能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易于生长而致感染。 (二)伤口血肿 1.基本概念:伤口血肿是指血液渗入伤口裂隙中,外观见伤口周围肿胀,有片状红色淤血,若继发性出血明显,病人还可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2.产生原因:伤口血肿产生的原因有:① 伤口血管止血不充分或结扎血管的缝线脱落;② 术后血压升高和塌陷的血管再灌注;③ 活动过度引起出血; ④ 抗凝治疗引起凝血障碍,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 ⑤ 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第VIII因子缺乏)等。 3.可能的并发症:血肿可引起局部张力过大,伤口缝合断裂、裂开,

浅析老年人骨折的原因与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

浅析老年人骨折的原因与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 发表时间:2015-09-09T10:51:17.1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日成1 张立柱1 李海军2 [导读] 1. 吉林省长白县八道沟镇中心卫生院;2. 吉林省通化县人民医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 黄日成1 张立柱1 李海军2 (1. 吉林省长白县八道沟镇中心卫生院 134407;2. 吉林省通化县人民医院 134100)【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75-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而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临床上就诊的老年骨折病人有所增加,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而且骨折并发症更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影响预后。分析骨折原因可以明确看到老年人的骨折特点等,通过针对骨折病因进行有效预防措施,对减少该病的发生以及预防骨 折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老年骨骼生理特点: 成年人骨骸定型以后,组成骨骸的各种成分仍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各种钙盐的比例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老年人骨头中的无机物相对增多,并且碳酸钙大大增加,而磷酸钙却相应减少,具有弹性的有机物所占的成分逐渐降低,所以,他们的骨头变硬变脆,容易骨折。老年人由于代谢改变,多数都有骨质疏松迹象,一旦受外伤,脊柱、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很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后,由于自身体质原因使得手术治疗手段受到制约,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笔者将临床工作老年人骨折常见原因以及骨折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预防老年人骨折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2 老年人骨折的原因: 2.1. 骨质疏松: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钙质的不断流失,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其是中老年人突发骨折首位原因。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分享加大的全身性疾病;与衰老有关(骨质疏松系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但其成分、比例无明显改变,即骨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均等减少。有机质生成正常,但无机矿物盐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与各种骨代谢有关的激素分泌、无机元素储备、分布,乃至各组织、器官的反应能力出现重大变化,骨代谢特点发生改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引发老年骨损伤、影响治疗、愈合、预防的最主要因素。骨质疏松由人体骨含钙量直接反映。骨中钙质含量历经增长、稳定、减少有3 个阶段: ①出生至30 岁左右,是骨质的快速生长期,其中15 岁之前增长尤为迅速;② 30 ~ 45岁骨量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③ 45 岁以后骨量开始减少;④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⑤ 70 岁以上妇女骨丢失可达40% ~ 50%,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脊柱、髋部骨折发生。 2.2. 精神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功能要求低。在自身生理、心理、社会中担当的角色,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显著特征是心理“衰老”,生理功能减退,合并的疾病较多,对外界反应能力低下,保护性反射减慢,发生外伤的机会明显增多,所以老年人骨折十分常见。老年骨折内科伴发病和手术并发症会造成心理恐惧。 2.3 外伤:随着中老年的身体各项机能下降,会使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大幅下降,导致身体平衡性、协调性不稳,在运动、活动、行走、坐立时,对外界反应迟钝稍有不慎便重心不稳,造成外伤导致骨折的发生。常见因跌倒、昏厥、视力问题、外周血管问题、力弱、平衡、关节问题、装鞋不当、使用助行器不当、服用镇痛和安眠药、环境变化、发生意外导致骨折。 2.4 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肿瘤的老年人或者骨转移的患者可以发生自发性病理骨折。 3、促进老年人骨折愈合的措施: 3.1、加强护理措施,中老年骨折后长期卧床,若护理不精心,还要造成其他疾病的发生。如:肌肉萎缩、皮肤弹性差、褥疮、肺部呼吸不畅对骨折愈合很不利,因此要勤翻身,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受压部位垫防压气垫,并合理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帮助患者适当活动。 3.2、掌握老年人骨折治疗原则,老年人一旦发生多发伤,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早期是抢救生命,中期是防治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是矫正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和畸形。急救、复位、固定、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倡导用各种支架或轻便的石膏固定,移位的骨折复位越好、固定越稳定,才可保证无痛的进行功能锻炼。 3.3. 合理的营养: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易消化、清淡、粗纤维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③沿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④持续3 天无大便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缓泻剂或人工排便。合理营养可保障人体良好的营养状态可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即经济条件、偏食、牙齿问题、吞咽不畅、胃肠道功能障碍。 3.4. 适当的心理辅导,积极参加康复训练:确定没有内、外科疾病、没有抑郁、没有营养不良都要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训练。强调骨折邻近关节早期的功能活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早恢复体力,促进骨折愈合。 3.5. 骨质疏松的调理:增加钙质的摄入,主动或者被动运动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肌肉有刺激作用,可减慢或阻止骨质疏松的进展。 3.6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正确对待患病的现实, 协调失衡的心理. 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针对骨折的康复进行积极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对早期愈合有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人发生骨折严重影响今后的生命质量,不良的并发症给老年患者加重病情,临床上我们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骨折发生,对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积极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康复训练对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骨折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医患共同参与,尽早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 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 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 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 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 3.疼痛:神经末梢暴露和肿胀,大量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的刺激性引起伤口局部的疼痛,但缺血坏死所形成的伤口如压疮也可以无疼痛感。 (三)吞噬作用和免疫应答 1.吞噬过程:皮肤组织损伤发生2~4h后,吞噬细胞开始移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碎片、异物和微生物。其吞噬过程为:识别异物后,吞噬细胞向异物移动,然后粘附,伸出伪足将异物包裹、吞并,吞噬体与溶酶体形成吞噬溶酶体,最后将异物消化。 2.伤口的首次清洁:炎症初期阶段,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泌各种炎性介质即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在伤口中,同时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并释放蛋白水解酶,以清除细胞外基质中受损和失活的成分,主要包括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和粘附分子,此过程称为伤口的首次清洁。白细胞的移

浅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整体护理体会

浅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整体护理体会 随着生活条件及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极大地得到提高,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达1/1000左右,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其他系统性疾病,整体护理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综合考虑。我院骨伤科护理组于2009~2014年对5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将整体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21例,女,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股骨颈骨折26例;车祸伤7例,自己跌倒43例,其他伤8例;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15例,近端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23例,PFN近端股骨髓内钉9例,并存的内科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心病,前列腺增生症,肝肾功能不全等。 1.2方法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近端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近端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2护理 2.1专科护理 2.1.1体位及翻身与手术室常规交接患者后,取平卧位,全麻患者需要去枕平卧并把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低血压等呕吐引起窒息,清醒后再取舒适体位。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丁字鞋。术后患肢抬高20~25°,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腘窝要避免受压,避免过度屈髋。有条件者可以让患者卧气垫床。双下肢活动受限时的体位护理,该类患者体位护理比较困难,患者配合艰难,最易发生褥疮,骨突处可垫海棉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我们采用移动患者身体重心及配合躯干托起法,做法是备一长枕(1m),将枕理为坡形,后把患者一侧略抬高,将坡形低的一侧放在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侧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h后换至对侧,一个回合后需2人分别站在患者的两侧,将患者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及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可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单侧下肢活动受限的护理方法是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屈曲健侧膝关节,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与协助,每1~2h1次,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此法简便易行。

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关键词:损伤,修复,创伤愈合 )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最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及骨折。下述有伤口的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击,故局部红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以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2.伤口收缩 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实验证明,伤口甚至可缩小 80%,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动物种类、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5

-HT、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伤口收缩,糖皮质激素及平滑肌拮抗药则能抑制伤口收缩。抑制胶原形成则对伤口收缩没有影响,植皮可使伤口收缩停止。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 的速度增长,其方向大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于局部张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瘢痕可使创缘比较牢固地结合。伤口局部抗拉力的强度于伤后不久就开始增加,在第3~5周抗拉力强度增加迅速,然后缓慢下来,至3个月左右抗拉力强度达到顶点不再增加。但这时仍然只达到正常皮肤强度的70%~80%。伤口抗拉力的强度可能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此外,还与一些其它组织成分有关。腹壁切口愈合后,如果瘢痕形成薄弱,抗拉强度较低,加之瘢痕组织本身缺乏弹性,故腹腔内压的作用有时可使愈合口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类似情况还见于心肌及动脉壁较大的瘢痕处,可形成室壁瘤及动脉瘤。 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以内,伤口边缘的表皮基底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