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舞台鹿城之夜2016新春越剧专场演出主持稿

瓯越舞台鹿城之夜2016新春越剧专场演出主持稿
瓯越舞台鹿城之夜2016新春越剧专场演出主持稿

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今天,大家期盼已久的,由温州市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温州市鹿城文化中心承办的“瓯越舞台鹿城之夜”2016新春越剧专场演出终于在这里隆重登场了。

女: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在这里为大家主持今天的演出。

男:首先请允许我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陈晓海

女:我是蔡瑞瑞。在这里,我们代表演出的主办承办等各单位向大家拜个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如意吉祥!(二人共同鞠躬)

男: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这句视情形而定)

女:朋友们,为了能让更多的市民欣赏到本土——“欧风月韵”,今天具有传统特色的折子戏将轮番上演,为广大市民朋友们献上新年的祝福。

男:朋友们,鹿城之夜唱响“瓯越舞台”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已连续举办了8年,鹿城文化中心力求把新年演出季做成一个品牌,倾力为市民打造一场视听盛宴。同时,这对于大力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演出市场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请欣赏折子戏,瓯剧《白蛇传》选段《断桥》。

01、越剧联唱——《追鱼》、《梁祝》、《柳毅传书》、《孟丽君》

女:朋友们,越剧以其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唱腔著称,而对爱情的描述则是如此的丝丝入扣。那么接下里,这四个选段联唱都是描绘了催人泪下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有请张秋霞、黄海珍、周影映、何彩莲、王秀珍、池丽珍、沈红儿、李月华这8位老师为我们带来《追鱼》、《梁祝》、《柳毅传书》和《孟丽君》选段。

02、《玉蜻蜓》选段劝三母

男:观众朋友们,传统剧《玉蜻蜓》原为落地唱书长本曲目,最早在1917年7月17日,由男班梅朵阿顺班上演于上海镜花戏园,于是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常演剧目。玉蜻蜓具有多个知名的版本,一直盛唱不衰,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票友的喜爱。好,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由我们温州红楼越剧团带来的《玉蜻蜓》选段劝三母,掌声有请管晓平、陈小茜(“欠”还是“西”,要问清楚)、虞晓静、徐伶俐四位老师。

03、《西厢记》选段琴心

男:朋友们,你们一定听过有这么四句唱腔,我以前一直听不懂,后来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四句是:“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

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

女:这里我想你不说,好多朋友已经知道这是哪一出了。对,这就是《西厢记》选段《琴心》当中的唱词,而这四句恰恰把当时的情形形容的非常生动。

男:让我们用掌声请出陈蓉老师,一起聆听张生的琴声吧。

04、《孔雀东南飞》选段《惜别离》

女:各位,《孔雀东南飞》乐府诗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男:因《孔雀东南飞》描述的是一段至死不渝的民间爱情故事,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经改编成越剧之后,深受广大越迷朋友的喜爱!

女:而《惜别离》选段的优美唱词,使得该选段成为该剧中的经典唱段。同时,它也是傅派花旦与尹派小生合唱的名家名段。特别受到到广大观众的喜欢。

男:此刻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好的,下面有请陈颐与刘娜钦(?)两位老师为我们送上《惜别离》

05、清唱《沉香扇》选段《书房会》

男:好的,朋友们,接下来的这段将又会做折子戏的演出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会喜欢,那么越剧清唱,则更能让观众们细细的品味优美的唱腔与浓浓的韵味。好,话不多说,让我们马上请出陈菲菲老师为我们带来传统越剧、喜剧《沉香扇》中的选段《书房会》。掌声有请!

06、《何文秀》选段《桑园访妻》

女:越剧传统戏《何文秀》,是越剧尹派艺术的传统剧目。因经常演出,被越剧戏迷、票友所熟悉和喜欢!而《桑园访妻》则是《何文秀》中的经典选段。《何文秀》整体剧情跌宕起伏又不失温馨浪漫,这段《桑园访妻》则是其中很感人的一个选段。何文秀二次遇救逃出以后,做了官,到海宁微服私访。他打听到妻子的住处,恰逢妻子为他做三周年祭。本选段唱词描写了何文秀一路访妻的所见风景、人物心情及对妻子“情义长”感叹!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廖小秋、王惠芸、胡白茹、张红四位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传统越剧《何文秀》中的选段《桑园访妻》。

07、《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

男:朋友们,《玉堂春》不仅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还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据记载,各地方戏剧种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而如今则是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流行歌曲等等。《玉堂春》全剧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苏三

起解》、《三堂会审》二折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而越剧《玉堂春》来源于京剧,除了秉承原剧本的精彩剧情,在唱腔与表演上也另有一番风味。好,接下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越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掌声有请林小老师、蒋莉莉老师。

08、《唐伯虎点秋香》选段《点秋香》

女:观众朋友们,刚才说到被改编成影视剧越剧曲目,那么我想越剧《唐伯虎点秋香》肯定可以名列前茅。它讲诉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与华府丫头秋香的欢喜情缘,该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由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更是让大家难以忘怀,当然,越剧《唐伯虎》则多了更多了越韵风味,剧情节奏欢快明朗,以唱为主,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更加映衬了“才子佳人”这个主题。好,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清楚徐微微老师为我们带来《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选段《点秋香》。

09、《浪荡子》选段《叹钟点》

男: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欣赏了那么多的越剧古装戏,接下里,让我们换换口味。接下来将要上场的是一部越剧时装戏的选段。是由徐进于1947年编剧。

女:它的题材则是取自当时的上海的现实生活。该剧内容贴近现实,有鲜明的上海特色,演唱以清板为主,气口运用灵活多变,感情表现细腻,犹如同观众娓娓而谈。

男:掼腔突破常规,上句不是像越剧常用的落在6上,而是通过6为装饰音巧妙地过渡到5,构成特殊的色彩和韵味,是尹派唱腔的代表作之一。

女:说到这里,有的观众可能可能已经猜出来是什么剧目了。好的,接下里让我们有请潘旭老师,为我们表演越剧时装剧《浪荡子》选段《叹钟点》

10、红楼组合表演《葬花》、《金玉良缘》、《太虚玄镜》选段

男:各位,又到了我们今晚演出的重头戏时刻。朋友们,越剧《红楼梦》无论是舞台还是银幕作品,都已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深深地印在人们记忆里。许多烩炙人口的唱段广为传唱。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老师,因此剧开始确立了王派。并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公认,剧中唱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多少观众为王派的魅力所倾倒,下面有请朱旭军、张少红、黄坚武、黄小丽四位老师为我们送上红楼组合表演《葬花》、《金玉良缘》、《太虚玄镜》选段,请欣赏。

男:朋友们,今晚舞台,群星灿烂,妙音悦耳,流派纷呈的唱腔,让我们既一饱眼福,又一饱耳福。

女:我们衷心祝愿越剧流派在万紫千红的文艺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男:今天的“瓯越舞台鹿城之夜”2016新春越剧专场演出,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祝越剧流派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更加繁荣兴旺,大放异彩,祝大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女:再一次感谢今天所有观众朋友的带来,感谢所有的演员,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感谢各位的辛勤劳动,谢谢大家!

合:我们明年再见!

越剧表演串词

越剧表演串词 篇一:节目串词 a欢歌咏祥泰B劲舞福门开a尊敬的各位领导B亲爱的战友们aB大家晚上好a金龙辞旧岁B银蛇报春来 a在这辞旧迎新的难忘时刻,我们临平雷达站全站官兵欢聚一堂,共同迎接20XX年的到来 B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a下面我宣布20XX年临平雷达站《庆新春话使命》春节联欢晚会 aB现在开始! a曾经年少,曾经痴狂,曾经的风风雨雨,只剩下落了一地的相思。a请给我一杯忘情水,让我忘了这一切,我愿用我一世的眼泪,换你一生的快乐无忧。a请欣赏歌曲《忘情水》,表演者,卢青龙 a时光荏苒,青春在这里绽放,为了从军报国理想我们相聚在这里。B在这个欢聚的时刻,我们两位主持人要衷心的祝愿在场的每一位战友和你们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a岁月更迭,梦想依旧灿烂,美好的理想将在这里放飞。B回顾20XX 年,我们要感谢同志们在各个岗位上的无私付出,aB你们辛苦了!a接下来由张超杰、倪驰宇为我们带来配乐诗朗诵《我为什么怀念雷达站》,大家掌声有请 a互动游戏投飞镖

B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B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B下面请欣赏越剧《五女拜寿》,表演者章伟 a战友们,越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曲调优美动听,故事催人泪下。 B欣赏完了经典的越剧五女拜寿,是否触起了您心里的那根传统文化的弦呢? a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情怀; B爱不一定是拥有,伸开双臂保护着她,为她编制出一个最美的童话a接下来让我们听一首《童话》,演唱者江亮 a节目先进行到这里,下面再次进入我们的互动游戏环节。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盲人过河,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要考验一个人的灵巧性和记忆力 游戏者要在蒙上双眼的情况下穿过预先设置的障碍物,身体未解除障碍物并到达终点则为挑战成功 aXx,你看,舞蹈也看了,歌曲也听了,接下来你准备介绍什么节目给大家? B你别急嘛,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 请欣赏由何晓龙为我们带来的一段脱口秀表演 B不知道刚刚欢乐的脱口秀有没有驱走冬日的严寒,让大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呢?

关于小学生越剧特色教育研究的

关于小学生越剧特色教育研究的 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缘起: 1.契合素质教育的大背景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性质和功能、思想与观念、目的与 效益、方式与方法上均有拔萃的提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适应社会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主体是全体学生,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发展个性特长,关键是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丰富嵊州的地域文化 嵊州是名闻遐迩的“越剧之乡”,是越剧的发源地。越剧既是嵊州的特色文化,又是嵊州的传统产业。越剧之乡,越星璀璨,积淀了丰富的越乡文化底蕴,发展越剧特色教育有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特别是1995年,嵊州市委市府高瞻远瞩,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展越剧事业,下决心要把嵊州市建设成为越乡文化体育特色城市,擎起了“振兴越剧从娃娃抓起”的大旗,剡溪两岸的袅袅越音为我校开展越剧特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 城南小学创办于1993年8月,年轻而富有朝气。新办学校如何争创一流,办出特色?1996年3月我们提出了“学校规范加越剧特色,教学超前加越剧特点,学生合格加越剧特长”的“三特”办学宗旨。当有的学校还忙于“背书”,苦于“抄写”,疲于“应试”,困扰在“作业太多,时间太长,书包太重”的抱怨声中时,城南小学便毅然决定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蓬勃兴起越剧特色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来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和覆盖面,提高学生的档次和品位。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快出人才,出 好人才。 (2)具体目标:①加强越剧特色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师生的越剧演唱、 表演水平。 A.师生每学期至少学会5~6首尹桂芳、周宝奎、袁雪芬、傅全香、 范瑞娟、王文娟和徐玉兰等越剧名家的精曲唱段:《沙漠王子》、《盘妻索妻》、《何文秀·桑园访妻》、《送凤冠》、《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 厢记》《红楼梦》等。 B.“小小越剧团”的每个学员必须学会踢腿、鹞子翻身、劈叉、 指法等戏曲基本功;领会四工合调、哀哀调、四腔,运用尺调腔、弦下调等腔调。 C.一年内,能组合排演越剧选段,小型剧目。 D.一年后,综合运用袁派、傅派、范派、尹派艺术,灵活排练越剧戏目, 推出精品,走上越剧大舞台。 ②.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越剧特色教育体系。 ③.营造越剧特色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多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促使他们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2.实验对象 一~六年级学生。 三.实验的主要举措: 实验依据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进行。经历了学习尝试、实验操作和实验总结三个阶段,为了使实验顺利进 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组建实验班子 1.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绍兴市学科带头人)和音乐教研组长(市教坛新秀)组成的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使之观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起决策作 用。

戏曲——越剧妆

戏曲——越剧妆 1、贴美目贴:调整眼睛的形状;一定要贴在双眼皮的印上;外眼角要高于内眼 角,有时为了强调舞台艺术效果,可以贴双层美目贴,使眼睛更加明亮有神。 (先贴美目贴以防打底油后粘贴效果不牢靠,形成大小眼影响美观。) 2、上底油。用凡士林油薄薄均匀地涂抹在脸部,既为保护皮肤和卸妆方便,也 为了画出的妆面滋润,否则妆面干燥会出现很多细小的皱纹影响美观。3、拍底色。用肉色的化妆油彩拍打在脸部的各个部位,薄薄一层,尤其要注意嘴窝、鼻窝、眼窝、耳朵、下颏、颈部,拍打需均匀周到,如有疏漏就会显得妆面很脏。有眼袋、黑眼圈的可局部适当多拍一些,起到遮盖作用。下颏到颈部要由多到少,由有到无逐渐过渡,为了舞台的整体效果好看,底色颜色的深浅,尽量与同台配合的演员相一致,如扮演夫妻、恋人的小生要与旦角一致,一堂中的几个龙套要一致。 3、抹红脸颊。越剧化妆与京剧化妆的区别就在于此,越剧服装比较淡雅,妆容 也忌大面积涂红,用红色的油彩从眼中位置上下眼睑开始到耳部,由深到浅地向外侧润开。脸型偏瘦的演员,红色就要宽一些;脸型宽的演员,红色就要窄一些,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这两边的红脸颊抹好之后,基本上是以眼睛的部位为中心向四周由深红变浅红,这个过渡要非常自然,给人以立体感和真实感,绝不能像两块红布一样贴在两边的脸颊上。 4、拍粉定妆。因为抹上的油彩有油彩的光亮,它的油性又很容易在脸部发生变 化,容易使妆容花掉,所以要敷一层粉定型,使油彩牢固地与皮肤接触在一起。一般用粉扑掸上一层,扑上粉后让扑粉多停留一些时间,再用粉刷把多余的粉刷掉就可以了。这样能够增加脸部油彩的稳定性和层次感。 5、画眉毛:用斜面笔蘸浅棕,一定要顺着自己眉毛的走向画,眉头部分要淡入 逐渐到眉中最深,眉尾处逐渐淡下来,小生的眉毛粗一点,眉头的三分之二处起眉峰,眉峰要稍立起来;花旦的眉毛细一点,扬一点;用灰色眉笔在棕色上面一根一根地画眉毛,用黑色眉笔画灰色中间。这样眉毛画出来有立体感。 6、画眼影及鼻影,打眼影顺着双眼皮兜出红色,下眼帘从内眼角1/3处开始要 前窄后宽地涂上红色;从眼部向耳上方由深到浅逐渐润开,这个红色要同腮红衔接上;鼻影用中号刷子蘸一点点浅棕在鼻侧打出鼻影,鼻影要从上至下都打到,鼻翼两侧也要打上一些。鼻梁低的人打深一些,中间鼻梁留白处留的窄一些,效果会更好。、 7、画黑眼线:眼睛往下看画上眼线,内眼角最细,外眼角最宽,内眼角和外眼 角都要画,内眼角往下兜一下再回来,外眼角要高于内眼角,大眼睛就宽一点,小眼睛就窄一点;眼睛往上看画下眼线,下眼线从外眼角向内画至瞳孔下方既可,由宽至窄自然过渡。切忌上下眼线画满形成鸟眼效果。 8、贴假睫毛:贴在上眼睫毛的根部,内低外高,为了强调效果,也有贴双层假 睫毛的,假睫毛能使眼睛更加灵动深邃。用眼线液把睫毛上下都涂黑,与其他妆衔接好。

越剧调研报告

拿什么来拯救你,越剧 关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越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一直以其清悠婉丽的声腔,真切动人的表演,极具江南地方 色彩而为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一、目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越 剧教育在内的戏曲教育开始面临困境。 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越剧演 出愈来愈面临观众减少、专业剧团难以 生存的尴尬局面,许多剧团已纷纷停演 或转业。从种种迹象来看,越剧正面临 着重大的考验。通过对越剧发源地—— 嵊州市市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希望能了 解越剧在发源地的发展状况,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越剧之现状 虽然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护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越剧的前景仍是令人担心。全 国的专业越剧院团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6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不足35家。而大多数的 民间职业越剧团则以农村市场为主,但由于市场较小,剧团得不到较大的发展。而受各种文 化娱乐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地区,则前来观看的观众较少,并基本集中在40岁上下,而年轻 一代少有人问津。 三、调查、统计 通过对200位嵊州市市民分年龄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越剧的观众越来越趋向老龄化, 年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少。与 此同时,在受调查的市民中会唱越剧的比例随年龄的递减而减少。在200位受访者中, 有78.72%的50岁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越剧,且有70.21%会经常观看越剧节目,更有53.19% 会唱越剧,而且几乎每 人都会哼几句。36~50 岁的受访者有66.67%喜欢越剧,并且有 51.11%的市民会经常观看越剧节目,42.22%会偶尔观看,并有51.11%的市民会 唱越剧,60%的市民 校课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越剧特色教育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获得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在对200位嵊州市有必要的。有近40.3%的10~25 岁的受访者 表示喜欢越剧,并有19.3%的 人表示会观看越剧,42%的人会唱一点越剧,并有63%的人表示愿意去学习越剧。 四、数据分析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越剧面 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越剧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嵊州学生从小接触越剧, 学习越剧,培养了他们对越剧的兴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情况依然很严峻, 不会唱越剧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同时会唱的比例却在迅速下降。我们可以预测将来越剧很 有可能面临泛而不精,缺少高水平演员的尴尬局面,甚至重演男班后继无人而被取代的悲剧。 因此,虽然越剧教育有利于越剧的推广和普及,但是仍不能解决其生存的根本问题。同时, 随着现代流行的娱乐节目的增加,使得大批的青年观众不再关注越剧的相关节目,导致其收 视率远没有其他节目的高。同时还缺少一些大型的越剧活动吸引观众。种种以上这些使越剧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然而任何剧种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越剧亦是如此,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表演风格的形成,大体可分三个重要阶段。 四十年代改革前是一个阶段。有人曾把一阶段的剧种状况比作婴儿之嗷嗷待哺,说她“出生前先天不足,出生后奶水不足”。这一概话括,颇为形象。据老一辈们回忆、记述,虽然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以施银花、赵瑞花、王否花和姚水娟、筱丹桂为代表的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在艺术上已经作了不少探索、改良,从而使其较之男班的演出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上海舞台上的女子越剧,基本还是演的没有剧本没有准词的“幕表戏”、“路头戏”。演员根据幕表师傅的简单说戏,了解一个剧情大概,就可以舞台上随机应变、自由发挥。“坐唱”时期的精陋习气仍很浓,舞台动作也极为简单,表演人物也较粗糙、概念化。演哭时袖子离眼三寸,只拉哭腔,不动感情;一句哭腔起调后抑或一个唱段中间,演员均可从检场人员那里接过茶壶喝水润喉,吐痰清嗓,甚至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表演中,或简单套用一些京剧程式,或自然主义、形式主

义地照搬生活动作,图解唱词内容。除了这些早期难以避免的简陋舞台表演外,在诸如《僵尸拜月》、《阴阳河挑水》等一类坏剧目中,则还有不少黄色、恐惧、不健康的表演。 身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孤岛”上海,面对越剧舞台上随处可见的陋习秽风,这个年轻剧种究竟如何立足生存,如何成长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严肃思考着的越剧工作者面前。自1928年起,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姐妹,凭着她们对社会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决心冲出旧的艺术天地。袁雪芬首先响亮地提出“要我演,除非改”法,,她主动削减自己的包银,以供改革新越剧表演之用;同防范老板流氓、反动统治的破坏迫害,;她们还尽最大努力,如饥似渴地向姐妹艺术和兄弟剧种刻苦学习。她们一手伸向京剧;昆曲等古老剧种;一手伸向话剧、电影等新文艺,广采博取,融化吸收,慢慢滋养丰富自己,弥补不足。这就是以后越剧界流行的把话剧和昆曲称作越剧的“养父养母”或“两个奶娘”等说法之来由。这个阶段,也就是越剧界常说的四十年代改革阶段。 越剧革新的先行者强烈要求剔除旧越剧中低级、粗俗、凶杀、黄色的坏东西,希望把旧越剧改革成适应时代需要,能对社会对人们能起“高台教化”作用的严肃正派、优美健康的艺术,其用心是良苦的,其精神是可贵的。所以,她们在改革中能注意边学习边吸收,同时修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越剧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越剧 汉服团整理提供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 1

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10]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

尹派艺术与越剧

尹派艺术与越剧 摘要: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尹派越剧艺术的表演,既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戏曲传统基本功底,又极其注意戏情戏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尹派越剧艺术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而且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融编、导、演、音、美等为一体,力求整体效果的完美无缺。 关键词:尹派艺术越剧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尹派越剧艺术的表演,既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戏曲传统基本功底,又极其注意戏情戏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尹派越剧艺术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而且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融编、导、演、音、美等为一体,力求整体效果的完美无缺。为发展越剧事业,必须不断推出优秀的剧目,培养越剧新人,追求艺术创新,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越剧发展史上,尹桂芳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越剧届曾有“十生九尹”的说法,其中之“尹”便是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艺术。越剧产生于上个世纪初期,多以“的笃班”、“小歌班”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20世纪40年代后,尹派艺术的形成已渐趋成熟,成为越剧获得重大发展的标志。 尹派艺术的崛起首推尹桂芳先生的不懈努力。尹桂芳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生、《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沙漠王子》中的罗兰王子、《何文秀》中的何文秀、《玉蜻蜓》中的申贵升和徐元宰,以及《屈原》中的屈原等人物形象。她的唱腔的声、情、意、韵、味同她表演的手、眼、身、法、步既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给人以整体美和和谐美的享受;又是从不凝固而常演常新的,于细微处变化无穷。她的表演格调清丽高雅,风度翩翩,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她的唱腔深沉委婉、韵味醇厚、独具一格。尹桂芳的舞台演出,有“一戏百看不厌,一曲百听不厌”的好评,以至同一出戏的每次演出都使人皆有鲜活的感觉、美妙的发现和甜蜜的回味。正因为这样,她的舞台演出会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倾倒和迷恋。 50年代以后,尹派唱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等人在越坛迅速崛起,日渐成为青年一代戏剧演员的领头羊后,“尹派”唱腔一时风靡,天下有志学尹派者不计其数。尹派艺术的特色是深沉、流畅舒展,缠绵柔和,而在天然中包含深情,这需要真情和全面的功能。尹桂芳之所以能在《屈原》中成功地展示了另一种大夫的沉着、老练、极具胆识的风貌和神韵,也正是出于她的情与功,她以尹派老生的风格,精湛高超的技艺,把屈原的豪放之情、爱国的报负、忠贞和孤愤的内心表演得淋漓尽致,以致她主演的《屈原》已成为越剧界难以逾越的高峰。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今天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

纪念越剧晚会主持词

纪念越剧晚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晚上好。 XX年的春天,江南的大地,风清花开,莺飞草长,我们迎来了越剧百年庆典。趟过岁月的长河,撩起中国戏曲艺术的帷幕,遥想19XX年的春天,也是江南,也是我们浙江,嵊县剡溪旁,几位艺人,一个小小的演艺群体,在乡村简陋的草台上,唱响了一种叫“落地唱书”戏文,由于,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开启了一种叫越剧的剧种的历史源头。 百年来,越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术品种,拥有广大的观众,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越剧有着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建国后,越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就拥有十多个民间越剧剧团,她们活跃在乡间,名声在外,成为一个绚丽的文化景观。 越剧百年华诞,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梨园盛事。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越剧百年华诞。几代人将同台演出,有我们老一代的表演艺术家,她们宝刀不老,雄风犹在;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她们飒爽英姿活跃在舞台上;还有是年轻的一代,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碧玉簪》是越剧传统经典剧目,倾注几代艺人的心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62年拍摄电影时这部电影更造就了金派艺术的辉煌。下面就欢迎柯微为大家演唱《碧玉簪》选段。原创:https://www.360docs.net/doc/e911255749.html, “蝶盟良缘一朝订,心若磐石永不移”。千百年来传颂不息的“梁祝”传说与“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同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美丽动人,深受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在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大陆,把梁祝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下面请··戏曲协会为我们表演梁祝中的《十八相送》。

越剧服装

越剧服装 简介 作为新兴剧种的越剧,在刚进入大城市时,演出大型剧目,采用的是传统的戏衣。20世纪40年代,越剧演员同一些从事编剧、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合作,开始对越剧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采用灯光、布景和改革服装。 特点 在服装的改革上,越剧受到京剧古装戏和话剧历史剧两个方面的影响,但对传统戏曲服装也有所继承,经过多年尝试、创造,逐渐形成了下列几个特点: 样式设计 ①在样式的设计上,借鉴古代仕女画较多,旦脚服装尤为明显。上衣有圆领、斜领、对开领;袖子有用水袖和不用水袖而放长衣袖两种;裙子大多做成百摺式,系在上衣外面,有的还在长裙外面加一短式腰裙。此外,各种佩带的装饰性附件较多。 服装色彩 ②在服装的色彩上多用中间色,比之传统戏曲的下五色有很大的丰富;在纹样装饰上多用边花、角花、暗花,力求简洁、淡雅,这同传统戏衣的浓重的装饰风格恰成对比。 服装用料 ③服装的用料,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 结合上述的服装特点,在盔头和旦脚的头饰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同越剧演唱上的优美的抒情风格是比较协调的。 历史发展 小歌班初期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借用生活中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一担豆腐皮篾篓里,走农村

跑城镇,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行头样式,多为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绍兴文戏时期 越剧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有专管"私彩大衣"的人,负责主要演员的服装穿戴和保管。这些"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添置,或由过房娘资助添置,旁人是不能穿用的。有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私彩行头"的主要演员,则用借债的方法来添备"私彩行头"。临时有人生病,客串当头牌的演员,则穿"香衣班头"的服装。"香衣班头"即是专管穿衣、借衣的小老板。一般姓名不上水牌的角色及担任旗牌和龙套的群众演员,均穿"堂中行头"。"堂中行头"往往由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借而来。 专管"私彩行头"的人,称"私彩大";专管"堂中行头"的人,叫"堂中大衣"。"堂中大衣"中,又分男角堂(专管男角穿衣)、女角堂(专管女角穿衣)。一些主要演员非常重视自己的"私彩行头"(也叫"私房行头"),往往戏班老板在搭班聘用演员时,也要看演员"私彩行头"的多少,当时的观众也是看人看行头,看行头看人,因此名演员竞相炫耀行头,有的小旦演出一夜连换十多套新服装。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越剧舞台上出现金亮的光片服装,演员互相攀比行头,攀比穿戴之风曾盛行一时,从而形成舞台上人人头上珠光宝气,个个身上光片闪闪的现象。有些演员演穷书生时,也是满身光片,更有甚者,丑角在演古装戏时,把清末女子服装原封不动穿上舞台,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现象。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quot;杂乱无章"时期。 1943年春,大来剧场演出的《雨夜惊梦》,韩义对剧中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由老板出资定制。这是越剧服装专门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的服装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的《香妃》。因该剧角色既有汉族、满族又有回族,既有帝王将相,又有军士、百姓,为了艺术上的完美,所有角色的服装,统由韩义设计。服装设计图在剧务部通过后,由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的主次贴一部分服装费,附加在演员的包银(工资)中。这是重大的改革,使越剧服装样式统一到导演构思中来。这时期的越剧服装,强调历史时代感,与传统的戏曲服装相去甚远。如1944年1月,从大来剧场演出的《木兰从军》开始,服装按朝代设计,但片面追求历史的、生活的真实,把水袖去掉,改成宽袍大袖,后感到这样与长袖善舞的戏曲表演风格相悖,才又恢复水袖。在衣料上,大量地用市场上的成品花布、缎、纱、绸、纺做戏服,如雪声剧团演出的《绝代艳后》就用了长纱,《卖花女》就用了花布料。在纹样上,改变了以前传统服装纹样过于繁琐、浓艳的花纹,改成以简炼、集中、素净的风格为主,主要集中领圈、袖口、门襟上面,纹样以回纹、云纹居多。服装绣花的方法,原先是把花纹绣在整件服装上,这样的服装经过一二个戏穿下来,衣料变旧,又不能洗。后来改革把花纹绣在小纺上(一种较薄的绸料)剪下来,缝制在服装上,可以多次使用,服装又有新鲜感。在40年代后期,越剧服装的改革,通过各种成败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拥有一批设计、制作队伍。如服装设计者有幸熙、苏石风、韩义、张坚安,服装纹样设计者有谢杏生,服装制作有金琴生、张荣

越剧赏析论文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赏析 10戏文单宇航 在众多经典云集的中国戏曲剧种中,每一类都有其孕育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特有的传统风情,所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独到之处。江南自古有着深厚的文明积淀,尤以独特的方言和淳朴的民风昭著。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过程里,也随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曲剧中,犹如昆曲、越剧、淮剧、沪剧等等,作为南方特有的剧中,几百年的发展成长,这些南方代表剧中之间相互融合、互补其长。又随之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其中作为发源成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带,繁荣于浙、沪、苏一代的越剧更是以优美婉转的腔调,含蓄而动情的曲词,通俗易懂的情节,流传千古,家喻户晓。 《十八相送》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脍炙人口的选段,十八相送之名源于戏曲中的特定设置,从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就读的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中都是十八里,所以此选段因此而得名。在这出看似简单的惜别相送的戏中,看似简单的情节却孕育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欲说还羞的担忧,直抒胸臆的表白,以及含沙射影的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了离别之外的别的情绪表达。在这出戏中,情景交融之情和写实与写意的相互结合,更好地丰富了演员的表演。 越剧就其本身而论,其腔调和曲词多婉转优雅,听上去声声入耳,质朴无华。在《十八相送》这出选段中,伴奏更是欢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很难听出其中的离别悲凉之感,而更多的则是听到了两者细腻而真挚的爱慕之情,是暖人之意。而且没有一丝晦涩枯燥之感,由于伴奏和强调的原因,其唱词也是异常的清晰,丝毫没有乏味的感觉。 简简单单的送别,情节之外却是一波三折,戏中有戏。长时的书院生活,两者之情早已超出了同窗惜别之意。女儿身的祝英台也早已是心生爱慕。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所以在沿途之外,她借路畔风景来诉说心怀,本以为梁山伯能够心领神会,却不知,出乎其意外。所以这就是这出选段中有趣的一个方面,说左右而言其他。尝试了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暗示和影射。知道祝英台将沿途的风景说遍,一连影射了九个比喻,将十八里的景致都说尽了,梁山伯依旧是不领风情,长亭惜别,最后祝英台还是凭借这自己的聪明才智,假托婚约,借口为妹妹做媒,留下媒妁之说,实为让梁山伯早日前去迎亲,这是点睛之笔,将祝英台活泼俏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精致。也为了后面的《梁祝》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伏笔。在傅全香、范瑞娟演绎的版本之中,两人的表演独具特色,各有千秋,范瑞娟在唱腔上继承了了男班正调腔的基础,吸收了京剧中的特色的唱腔音调和滑腔的处理,形成了音调宽厚洪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表演上大方稳健、柔和之中透漏着男子的阳刚之美。而傅全香的长调真挚深沉,独具韵味,温文尔雅,极好的表达了女性的柔和之美,却又不失伪装身份,权衡取舍之中恰到好处。“演员只有充分地利用舞台的假定性,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感的世界才可以得到观众的共鸣,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里,传递出珍贵的美学价值”。一路上,祝英台欲将终身相许给梁山伯,但碍于女孩子的羞涩,急中生智之时巧妙地运用了多处比喻,从“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稀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创建于一九五一年,朴实的艺术风格,严谨的舞台作风,执着的探索精神,深受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成为蜚声省内外的省一级艺术表演团体,多次被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 剧团目前剧团拥有国家高级艺术职称15人(其中正高级4人),中级艺术职称19多人,艺术队伍建设形成梯次。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正茁壮成长,他们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秉承剧团的优良传统,为越剧艺术的繁荣谱写新的篇章。50多年来,乐清市越剧团创作、移植、排练了上百部批立意新颖,风格各异的优秀剧目。现常演剧目有《章纶》、《新三笑》、《杨贵妃后传》、《一夜新娘》、《洗马桥》、《江流记》、《狸猫换太子》、《双玉蝉》、《三试浪荡子》、《花中君子》、《秦宫遗恨》、《莫问奴归处》、《孟丽君》等几十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凭借优良的舞台作风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多次在省、市戏剧节汇演中获高奖。并于1985年冬晋京,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2000年11月,应邀赴香港演出,获得赞誉。新闻界30多家报刊、电台先后撰文评价和报道,中央、浙江等电视台皆有演出录像播放,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成为越剧演出团体佼佼者之一。近十年来更是屡创佳绩:1999年,《洗马桥》获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2001年,《洗马桥》入选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勇夺12项大奖,并与央视联袂打造成四集戏曲电视剧,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奖、浙江省及温州市精

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一夜新娘》荣获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2006年,《杨贵妃后传》先后荣获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和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奖”等诸多奖项。几十年来,剧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先后北上南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厚爱和好评,全国多家新闻单位,《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知名报刊媒体曾对剧团的演出盛况进行了报道。

主持稿,越剧

主持稿,越剧 篇一:纪念越剧百年晚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晚上好。 20XX年的春天,江南的大地,风清花开,莺飞草长,我们迎来了越剧百年庆典。趟过岁月的长河,撩起中国戏曲艺术的帷幕,遥想1906年的春天,也是江南,也是我们浙江,嵊县剡溪旁,几位艺人,一个小小的演艺群体,在乡村简陋的草台上,唱响了一种叫“落地唱书”戏文,由于,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开启了一种叫越剧的剧种的历史源头。 百年来,越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 传说。梁祝的故事美丽动人,深受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在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大陆,把梁祝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下面请··戏曲协会为我们表演梁祝中的《十八相送》。 白素贞仰慕人间,携小青来到杭州,西湖雨中逢许仙,许仙借伞于白素贞,于是故事发生了。不用我多说了,相信大家明白这说的就是《白蛇传》了。那接着就请陈丽君为我们演唱《白蛇传》选段《西湖山水》。

越剧是一个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剧种,其秀美典雅的艺术气质和细腻委婉的表演风格,在传统舞台艺术中独树一帜。“越剧历史上有过两次辉煌的巅峰,一次是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老艺术家创作了《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目,把越剧推向全国;另一次则是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创的《五女拜寿》为代表掀起的越剧热潮,出现了‘小百花’各地盛放的景象。” 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戏曲,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到20世纪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红楼梦》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巅峰之作改编而成的越剧经典之作。一出《红楼梦》,感动几代人。当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凄美绝伦,轰动一时,不知迷倒过多少观众。下面请就请···为大家演唱《红楼梦》选段。 袁雪芬主演由鲁迅著名小说《社福》改编的《祥林嫂》,为越剧改革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剧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出现重大的突破。下面是由陈彩霞、潘光宗对唱《祥林嫂》中国的戏曲种类丰富多彩,南北剧种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给人们以美妙的享受。下面是戏曲联唱。 篇二:《花好月缘》越剧折子戏专场主持稿

《经典越剧选》越剧电影、全剧

1962年版《碧玉簪》avi格式 (帅帅的陈少春老师~~~这是我拿dvd截的图,实际没这种效果! ) 导演:吴永刚

编剧:吴永刚 摄影:彭恩礼罗从周 演员:魏凤娟(顾文友) 米玉棠(李兴) 沉正心(翠环) 丁孝甫(王甫) 张慧娟(春香) 郑采君(媒婆) 陈少春(王玉林) 金采凤(李秀英) 周宝奎(陆氏) 郑忠梅(王裕) 钱妙花(李廷甫) 李夫人(姚水娟) 内容简介: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吏部尚书李廷甫之女李秀英,聪明贤惠,容貌秀丽,李廷甫将她许配好友之子王玉林。秀英的表兄顾文友,对这桩婚事很嫉妒,遂与媒婆密定奸计。秀英出嫁之日,媒婆暗中偷走秀英的碧玉簪,连同伪造的情书,一起放在洞房,有意让玉林拾得。玉林气愤万分,撇下新房中的李秀英,任她虚度良宵。此后,秀英一直受他的冷落和凌辱。一次,玉林寻机殴打秀英,秀英母李夫人得知后,要丈夫李廷甫回来和玉林评理。玉林当场拿出证物—情书和玉簪。李廷甫见物证,也疑女儿行为不端,拔剑欲斩,亏得婆婆相护。经过追查,真相大白。李廷甫痛惜秀英被折磨成病,带她回家调养。玉林万分愧憾,悔恨不已。之后,他考中状元,送上凤冠霞披向秀英赎罪,秀英不肯接受。最后,经玉林再三恳求和双方家长的劝慰,秀英才与他和好。

《碧玉簪》是越剧传统经典剧目,倾注几代艺人的心血。这部电影更造就了金派艺术的辉煌。1962年拍摄电影时,请了姚水娟扮演李夫人一角,使这位当年的“越剧皇后”得以留下唯一一份影像资料,更显弥足珍贵。 风雨渔樵(舞台章瑞虹华怡青)rm格式 此剧改编自《朱太守风雨渔樵》,元曲名如是,后来的戏曲里又有名《马前泼水》《买臣休妻》《烂柯山》等,这应该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精华之作了。 但不得不说,这部戏的改编幅度是蛮大的,至少对熟悉原剧的人来说恐怕要转好大一个弯。尽管如此,这部戏还是编得相当精彩,个人尤其推崇《逼休》一折,真正骂得畅快淋漓!

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是当地的一种说唱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后来小歌班进军海和杭州,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文革”期间,越剧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了冲击,流传的范围大幅度缩减。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剧界经过一系列改革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浙江的“小百花”效应和上海的“红楼”现象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演员和编、导、音、舞、美专业人才,越剧在新时期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的艺术流派,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争奇斗艳,各具独特的色和香,装点着越苑的满园春色,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人们喜爱越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越剧拥有一批独树一帜的流派、专业和业余的演出经常有流派演唱会,观众中有许多人是某派迷,对某一流派格外喜爱,直到入迷的程度,这说明流派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

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其流派形成于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在《越剧唱腔研究》中队当时著名的越剧演员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后来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现今存在的流派有很多,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王派,戚派,陆派,吕派,金派,毕派等都是有其各自的特色,是越剧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由王文娟(工花旦)创立的王派是当今越剧比较突出且受欢迎的一个流派。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也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演唱时她以真声为主,吐字雅中显浓艳。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朴实中见华彩,于淡中把不同曲调、多种板式组织为成套唱腔,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红楼梦·焚稿》中的“一弯冷月照诗魂”也是集中体现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这段[弦下腔]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转折,运用旋律高低起伏、节奏顿挫,赋予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绝”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

为舞台而作,为观众而写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 丁娴瑶 上海越剧院原副院长、编剧薛允璜在越剧创作之路上已经走过近50个年头,他所发表、演出的戏曲作品有二十余部。薛允璜作品题材多样,无论是现代剧,如《忠魂曲》、《舞台姐妹》;还是历史故事剧,如《唐伯虎》、《问君能有几多愁》等;或是对古典题材和外国戏剧的改编作品,如《玉簪记》、《王子复仇记》等,他的作品总是经得住舞台的考验,常有连演50场以上的演出盛况,深受观众的喜爱。他退休后完成的代表作之一《早春二月》不但荣获上海市宝钢艺术奖,更是被改编、拍摄成8集越剧电视剧,在圈内以及观众中影响甚大。 面对成功,薛允璜坚持在创作中持有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只为观众而创作。他“为观众写戏”的创作理念是让他避免了剧作家多有“案头剧”或作品“叫好不叫座”之窘境的关键所在。他了解到满足观众欣赏需求的关键要素,并成功地融入自己的创作。 关键要素之一:观众需要一个好故事。 在薛允璜的作品中,一个好故事必定有离合悲欢的元素。离合悲欢,首先体现在情节的曲折起伏。这里的曲折起伏并不等同于情节的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纷繁的情节线索会成为戏曲叙事的累赘,也会对演员的唱做表演产生干扰。薛允璜的作品情节简明,但却实现了曲折起伏。试看薛允璜创作于1984年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唐伯虎》1,他笔下的唐伯虎,跟以往戏文中的唐伯虎不同,创作中没有采用多见于民间传说中的“三笑”、“点秋香”的情节。他在创作前参阅了大量相关的史料和诗文记载,采用了另一种创作思路,即从人物的坎坷遭遇中编故事,既使情节实现了曲折起伏,也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见,情节的“曲折起伏”为丰富人物形象而服务,为人物的情感抒发、演员的唱做表演而服务,最终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为目的。 再者,薛允璜注重情节的趣味性。越剧以抒情感人为重,表现悲剧为多。然而,一个悲剧题材的越剧故事中也需要喜剧的成份。薛允璜创作的历史故事剧《太平公主》讲述的是女皇武则天与亲生女儿太平公主之间的种种恩怨。处理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题材,薛允璜独具心思地在戏的第一场作了一个太平公主与夫婿薛绍玩捉迷藏游戏的情节安排。游戏中,公主机灵地装男腔扮太子、扮老院公,把薛绍逗得团团转。这个情节里,太平公主的聪明、狡猾与薛绍的老实、傻气形成鲜明对比,有了喜剧的效果,逗乐了观众,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兴趣。“捉迷藏”的情节安排,一来刻画了公主最初天真单纯、活泼可爱的形象,二来也写出了公

越剧发音

越剧发源在浙江嵊县,早期演员都是当地劳动人民出身,舞台唱念语音纯系嵊县方言的生活语音(即当地人们日常交际的口头语音)。其后,随着本剧种的发展,演出从农村、城镇,扩展到大中城市,演出剧目也不断丰富,除演出生活小戏外,还向京剧、绍剧等古老剧种学习表演和移植剧目。因演出官带戏和宫闱戏,需要打"官腔",用"官话",因此唱念中就较多使用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言(即读书音)。 40年代,从袁雪芬开始的越剧改革(新越剧)在上海掀起,越剧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革新,越剧的舞台语音也逐渐起了变化。为了达到舞台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演员在唱念中舍弃一些嵊县方言中过于俚俗的土语土音,除大量运用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音外,对有些字的读音,还吸收、融化了话剧、昆剧使用的国语和中州韵中的语音音素。建国以后,有些字的读音则向普通话靠拢,变成带有本方言特色的嵊县官话。这种从嵊县方言音变读成近似普通话和中州韵的常用字,据1980年调查统计,约有350多个。 越剧舞台语音,在行内通称"越白"。其中用嵊县方言中的书面语音和近似普通话的读音,称为"官白"。沿用嵊县方言中的生活语音,称为"土白"。现今越剧舞台上使用的语音,以"官白"为主,"土白"则是作为色彩性的艺术语言来使用的。在演出传统剧目中的生活小戏(如《箍桶记》之类)和某些小丑角色,常"土白"。 "越白"的基础语音乃是嵊县方言音。它是吴语系的一个支流,与中古语音一脉相承。"越白"的声(声母)、韵(韵母)、调(声调),都较完整地保留着汉语中古语音的特点,如声母的清浊成对,并由此构成声调上阴阳相对,以及入声的全部存在。"越白"自成音韵体系,它有28个声母(零声母除外),44个韵母,7个声调,形成20道韵辙,构成1129个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