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记忆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的知识背景和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大很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排除记忆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存在,对于下面的一些关于记忆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每个致立于从知识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人来说,其帮助是无容质疑的。

一、注意力是记忆的大门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注意力的结果。没有良好的注意力就没有良好的记忆力,良好的记忆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注意力基础上的。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注意力集中记忆时,只要聚

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降低记忆效率。

我们常说记忆可分为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只能将我们当时的体验保留30秒。而且,“工作记忆”只和大脑中正在处理的事情相关。

“长时记忆”储存的容量是无限的,它可以被分为“外显性记忆”和“内显性记忆”两种。曾经发生过的事、当时的情形、和别人说过的话、那些情景带给我们心里的感受,甚至我们一些动作的习惯性方式(比如写字和骑自行车)……这些大脑中的信息,都属于“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是一条通往长期记忆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集中注意力,被打断,或不专心,通往长时记忆的道路就会被封堵。只有在“注意力专注”的情况下,才能将“工作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兴趣是记忆的前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后,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这场球赛各方队员的表现及进球情况,甚至一此细节也历历在目。同样,当你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的时候,你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内容,而且很快容易记住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釆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的接受信息的准状态:轻松、愉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你可以对周围的喧嚣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的全部智能

会集中于一点,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学习的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对这此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你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它,这里你一定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比如:为了争先进位,赶超同学;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你就想象一下,你通过学习达到这些目的后的美好情景吧,它一定会使你激动不已,充满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妨经常对自己说:学习是艰苦一点,但没有今日艰苦的学习,那有明天成功的喜悦?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战胜艰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同学们有过冥思苦想之后成功地解答一题几何题的体会吗?那种心情的愉悦舒坦和巨大的成就感,恐怕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就试一试吧,它会使你的学习充满欢乐。

其次,要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决定于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你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艰苦的事,而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因为通过学习,许多人类和自然的秘密在你面前揭开了神秘了面纱,智慧的大门向你敞开了,你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加上你在该学科成功的体验,你的兴趣就一定会大大增强。为什么我们对某些学科会越学越有趣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科会越学越没趣呢?同学们,你不妨用对待有趣学科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无趣的学科,试试看。当然,兴趣是与成功的体验相伴随的。如果你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吗?这时,希望你能分析一下,没有成功

的原因,你的方法是否恰当?你是否比其它同学更努力?请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吗?请相信:一分汗水,必有一分的收获!

三、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知识我们如果很好地理解了它,就无需有意的去记忆,我们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记得很牢,这是因为理解有助于记忆。

为了证明理解对记忆的作用,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工学生们分别去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和有意义的音节,并将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要复习54次,而为了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复习大约8次就能背诵。

理解在记忆中的作用经常使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解,有人说:数理化知识不需记忆就是误解之一,在学习数理化知识时,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一知识很好地理解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需再花时间去进行记忆,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我们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如果我们准确地理解了密度的定义,就能正确在写出计算物质密度的公式。这样,乍一看来,我们并没有着意去记忆物质密度的公式。其实,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记忆机制已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们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它已在不知不觉地对你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加工、整理和贮存,已经把它纳入到了我们的记忆系统。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知识的过程。和用其它方法记住的知识一样,如果我们对已理解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应用来进行强化,也会很快

从头脑中消失。不同的是,我们理解了的东西,比没有理解的东西记得牢固一些,保持的时间长一些;另外就是理解了的东西,一般是能够很好地应用的东西,没有理解的东西是死的东西,对创造不起作用。

所以,我们提倡在记忆前,对知识要充分的理解,这一方面是为了记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的一方面是为了应用。

四、整理是记忆的助手

不善于记忆的同学,往往是一拿到记忆的材料,就不分轻重、主次,不作任何思维处理就进行反复的朗读。这样往往效果最差,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记忆的知识往往不能迅速准确地提取,成了死的知识。这样的结果是,在头脑中多了一堆记忆垃圾

所以,当你接触到新的记忆材料,不要先忙于记忆。请先考虑下面三个问题:

1.有无记忆的必要,也就说,记忆住它有什么用?

2.我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它吗?

3.除动死记硬背,有没有更好的记忆方法?

如果你能在记忆前考虑上述三个问题,你就会主动地去寻找适合你的记忆方法其实,记忆策略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学会对记忆材料的整理。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实验,下面是16种物体的名称,认真地看2分钟后,在纸上进行默写,看一看,你以记住多少?

1.矿泉水

2.橡皮

3.作业本

4.书

5.钢笔

6.杂志

7.牛奶

8.茶杯9墨水10.苹果11.筷子12.报纸13.盘子14.啤酒15.连环画16.西红柿如是把上述物体分成四种:读、写、吃、喝,再进行记忆,效果会

怎样呢?是不是比第一次不分组时,要记得多?

读:书杂志报纸连环画

写: 钢笔墨水橡皮作业本

吃: 筷子盘子苹果西红柿

喝: 牛奶茶杯啤酒矿泉水

上述实验例子,我仅仅用来说明,在记忆的过程中对识记材料进行整理的重要作用。整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某种规律,通过对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进行分类等方法,使材料条理化,进而降低记忆负担。对记忆材料进行整理的方法有许多,除了上面的实验中对记忆材料进行分类外,常用的方法还有编制提纲、对记忆材料进行简化、编制歌诀、列表比较等等。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地告诉同学们一些对记忆材料进行整理的方法。

五、联想是记忆的桥梁

艾宾浩斯说:记忆主要靠在材料各项之间建立联系。詹姆士说得更直接: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它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记忆,所联想的其它事物,犹如一个一个的钓钩,能把记忆着的事实钩钓出来。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记忆能力,主要来自联想。一个人联想越丰富,越多采,越高超,其记忆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联想犹如一座桥梁,能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联想,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联想的能力不同,联想的形式和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对“雨”的联想,就各有不同。

白居易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仍发生。

杜牧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愈的是:天街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杨万里的是: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丰富的联想能力呢?概括起来,一个人的联想能力的取得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联想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形象来进行的。而我们的头脑中的形象必须来源于生活。天生的聋子无法想象音乐的魅力;天生的盲人无法想象出山河的壮美;一个没有潜入过海底的人,无法勾画岀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时因为他们缺少这些方面的生活经历。比如鲁迅,他曾经想写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始终没能如愿。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长征生活。所以,一个人要想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就必须把自己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多感受、多体验、多思考,多观察,做一个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形象。

二是观察。有生活经历,还必须做一个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有心人。

三是思维。要想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生动形象的联系,我们就必须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方面,有联系的方面。

四是知识。一个人已有的知识越完善,越丰富,就越容易建立起联想。

联想的方法: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奇特联想。我们可以利用意念或形象的联想,将无意义的材料构成有意义联系的内

容。如记忆“高山”、“纸篓”、“桌子”、“电话”、“火焰”等词语,可以运用联想把它们串联成:高山有个纸篓,掉到桌子上,碰翻了电话,燃起了火焰。

六、想象是记忆的翅膀

有时,我们通过联想,很难在无意乂的材料间找到恰当而形象的联系,这时候,我们就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无意的材料找到一种动态的形象化的联系,让它能飞越无意义的障碍,进入一种奇妙无穷的形象联系之中。

七、背诵是记忆的根本

相当于知识的掌握来说,记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是一样的,把知识贮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去,做到要用时能够自由灵活地提取。简单地说,你可以釆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但不能没有背诵。所以,我们说,背诵是记忆的根本。当然,如果你能过目成诵,过目不忘,那么所有的记忆方法对你能说,都属多余。但是,尽管你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记忆方法,但不回到背诵上来,这些记忆方法也等于没用。当然,记忆的对象不同,背诵的要求也不相同,有时,我们只需复述出知识的要点,有时只需记住某些关键的字段,有时,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如数学等理科内容,我们要完整准确地背诵出原文。

背诵也要注意方法,并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下面的一些方法有利于你不的背诵。

首先,在背诵前要根据要记忆材料的不同性质,对记忆的材料进行简化,这样可以减少背诵的量。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背诵过程中阅读与尝试回忆的关系,实验表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下面是阅读与尝试回

三是要注意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就是当你在学习中记住了预定内容后,为更好地巩固记忆而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要想牢记学习内容,有必要进行过度学习;但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超过一定限度,成效不会再继续提高。一般来说,如果学习到恰好能背诵时的学习程度为100%计算,过度学习程度为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效果最佳,不易忘掉。如下表:(见《学习的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信息经过一定通道进入大脑,并按照一定的神经元回路不断重复回转,这一状态还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巩固。因此,他们提倡青少年在学习中,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相对集中,并适当地运用过度学习。集中的学习时间,少年以30~40分钟为宜,青年以50~100分钟为宜。

另外,适当的肢体运动,如在背诵时发出声音,在房子里来回踱步或用手敲打桌子有利于记忆。所以,在进行背诵时,不要过分地拘泥于姿势,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未必不可

八、重复是记忆的窍门

复习在强化记忆中的作用: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只是理解本身还不能导致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这就必须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复习。复习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能帮助理解。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和规律,对刚学过的材料,应该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在复习过程中,学习者时时尝试背诵这些材料,复习的效果就

可以提高。实验表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多少为好呢?根据毕隆的材料,复习之间的间隔为半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十一次,间隔为2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为10小时的时候,则只需要复习5次。另外一个实验表明,在检查过的三种复习间隔(一天、二天、三天)中,一天间隔产生的效果最好。

前苏联“沙塔洛夫教学法”的原理揭示说:“已经记住的材料经过9小时后,大部分都会忘掉,只能保留30%。”也就是说,识记后9小时内,如果不抓紧复习,那么70%就要前功尽弃,不抓紧,超过了这段时间,复习也就失去了很多使用价值。

九、应用是记忆的土壤

应用就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人们在利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将分析出的各种情况与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就会对知识进行回忆、提取、整合,最终将有用的信息运用到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中。从而对过去所识记的知识或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

十、遗忘是记忆的契机

※谈谈对遗忘的认识

1.遗忘就是大脑皮层神经联系的“痕迹”消退或消失。

2.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时间),先多后少(内容)”。

3.遗忘的主要原因:病理性主面的原因;非病理性方面的原因。

4.防止遗忘的主要方法:复习;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联系实际,学以

致用;增进健康,科学用脑、劳逸结合,讲究识记。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

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两种。先前学过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过的材料的抑制作用叫前摄抑制。实验表明,在对无意义的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研究表明,尽可能使前后相邻的学习活动在内容方面不同,就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怎么样才能记得牢忘得少?

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合理组织复习,复习要及时、经常、相似的材料要交替复习,编写复习提纲,复习要把阅读和尝试背诵结合起来;利作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发挥记忆术的作用(附加意义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科学用脑

2.增强记忆内容的趣味性生动形象的事物,易于记忆

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就是在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表象的特征有二:形象性、概括性。表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3.和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争论

总之,增强记忆能力是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自觉性的培养也是记

忆的关键,请背会下面记忆要诀,并时时提醒自己。

注意是记忆的大门,兴趣是记忆的提前,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整理是记忆的助手,联想是记忆的桥梁,想象是记忆的翅膀,背诵是记忆的根本,重复是记忆的窍门,应用是记忆的土壤,遗忘是记忆的契机,疲劳是记忆的敌人,音韵是记忆的媒介,信心是记忆的手杖。

牢记上述要诀,会使你尽快掌握记忆的方法。除了下面介绍的一些提高记忆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例如概要回忆法、对立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辨别特征记忆法、集中与分散记忆法、背诵记忆法等等。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切忌生般硬套某一个模式,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记忆效果。

记忆的基本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编著严泽绵 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的知识背景和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大很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排除记忆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存在,对于下面的一些关于记忆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每个志立于从知识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人来说,其帮助是无容质疑的。 一.兴趣是记忆的前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后,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这场球赛各方队员的表现及进球情况,甚至一此细节也历历在目。同样,当你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的时候,你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内容,而且很快容易记住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的接受信息的准状态:轻松、愉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你可以对周围的喧嚣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的全部智能会集中于一点,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学习的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对这此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你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它,这里你一定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人类……。那么,你就想象一下,你通过学习达到这些目的后的美好情景吧,它一定会使你激动不已,充满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妨经常对自己说:学习是艰苦一点,但没有今日艰苦的学习,那有明天成功的喜悦?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战胜艰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同学们有过冥思苦想之后成功地解答一题几何题的体会吗?那种心情的愉悦和舒坦,恐怕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就试一试吧,它会使你的学习充满欢乐。 其次,要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决定于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你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艰苦的事,而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因为通过学习,许多人类和自然的秘密在你面前揭开了神秘了面纱,智慧的大门向你敞开了,你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加上你在该学科成功的体验,你的兴趣就一定会大大增强。为什么我们对某些学科会越学越有趣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科会越学越没趣呢?同学们,你不妨用对待有趣学科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无趣的学科,试试看。当然,兴趣是与成功的体验相伴随的。如果你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吗?这时,希望你能分析一下,没有成功的原因,你的方法是否恰当?你是否比其它同学更努力?请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吗?请相信:一分汗水,必有一分的收获! 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知识我们如果很好地理解了它,就无需有意的去记忆,我们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记得很牢。这是因为理解有助于记忆。 为了证明理解对记忆的作用,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工学生们分别去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和有意义的音节,并将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要复习54次,而为了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复习大约8次就能背诵。 理解在记忆中的作用经常使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解,有人说:数理化知识不需记忆就是误解之一。在学习数理化知识时,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一知识很好地理解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需再花时间去进行记忆,对于那些理解

记忆规律及其运用

记忆规律及其运用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饿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所以,记忆不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过去经历的反映。 凡是过去的经验都可以储存在大脑中,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它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因而,记忆就可以将人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在时间上把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成一个整体,甚至人可以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都联系起来。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的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识记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能把识记过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是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回忆和再现都是从大脑中往外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可能有保持,没有保持也就不可能有回忆和再认;没有识记不可能有保持,识记了如果没有保持也不会回忆得起来,所以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有关记忆的科学规律

关于科学记忆的方法 ——助你提高初三学习效率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发现人们在记忆的时候,第一天记住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规律不可以改变,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及时复习,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无用功。 二、蔡戈尼记忆效应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体验:考试前突击记忆,效果良好。但是,考后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个就是蔡戈尼记忆效应。紧张状态下人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动用起来,潜能被发掘,所以记忆效果良好。但是,大紧张伴随的就是大放松,记住的东西就这样溜走了。所以,如果想巩固记忆的话,可以在考试后再适当复习一下。 三、肯斯霉的碗 这条规律讲的是,在用来背东西的这段时间,记忆效果最好的是刚开始和最后的时间,中间的记忆效果最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心理学上,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说法。简单地讲,就是在花一段时间记忆知识时,某一时点的知识点会收到前面所记住的知识和后面所记的东西的干扰,因此,记忆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最早所记知识和最后所记知识所受干扰最少,因此,记忆效果也最好。如果用曲线来表示不同时点的记忆效果,就像是一只碗,由此得名。那么,怎样让自己记忆效果好的时间多起来呢?办法实际上很简单,将大碗分成若干

个小碗。也就是说,不要一连几个小时埋头学习,不休息,而应该学习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学。我们每天课时安排也是这个道理。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四、过度复习 实践表明,当一个人刚刚将某些知识记住之后,应该再花150%到200%的时间予以巩固,这样效果最好。也就说,如果你花10分钟备好了一首诗,那么,应该再花15至20分钟记忆。 五、詹金斯的试验 詹金斯是一著名心理学家,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在睡眠之前记得东西不容易遗忘。这个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睡觉之前将今天所学知识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往往能将其牢牢记住。这种现象的原理和肯斯霉的碗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睡觉之后大脑就再也不受什么东西干扰,刚记的东西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六、修利曼的体会 修利曼发现大声朗读对记忆很有好处。这其实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记忆的时候大声朗读,能够将人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多种感官一起运作,效果自然不错。当然,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要区分场合。当年,修理曼就是因为大声朗读而被忍无可忍的房东赶了出来。 七、巴特莱法则 这个法则有的类似于黄金分割,巴特莱发现,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里。在记忆中,可以用

记忆的7大规律 6个要素 3个境界

记忆的7大规律6个要素3个境界 不记则思不起。记忆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记忆是有技巧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哲学不是说吗,世界是发展的,发展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只要我们在认知上了解记忆的规律,运用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工作中,思考的质量就会更高。文章略长,试着耐心读完,笔者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一、记忆的六要素 1.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这和认识论所说的原理是相通的,即理性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倘若只记忆而不理解,就像吃食物而不咀嚼,囫囵吞枣,不能消化,毫无益处。 3.联想是记忆的关键; 4.方法是记忆的途径。记忆讲究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当中。 5.奇特是记忆的秘诀; 6.动脑是记忆的灵魂。 二、记忆的七大规律 ① 主体律: ⑴记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 ⑵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⑶在记忆的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的效果越好。

⑷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越好。 ⑸在记忆的活动中,动脑思考越积极,记忆效果越好。 ② 客体律: ⑴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好。 ⑵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效果好。 ⑶记忆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记忆无节奏、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 ⑷识记系统条理的文章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效果好。 ⑸识记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识记使人厌倦的效果好。 ③ 方法律: ⑴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⑵形象记忆易于抽象记忆。 ⑶奇特记忆优于一般记忆。 ④ 干涉律: ⑴在记忆过程中,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易记,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⑵在记忆过程中,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果。 ⑶识记两种材料或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安排间隔时间的记忆效果好。 ⑤ 强化律: ⑴在记忆活动中,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 ⑵在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效果好。

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知识(1分)(2)有效运用记忆术(1分)(3)进行组块化编码(1分) (4)适当过度学习(1分)(5)合理进行复习(1分)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4、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7、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8、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10、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1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14、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5、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 (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适当地运用无意识记是必要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2)意义识记。意义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与巩固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历来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智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无论对于丰富学生的经验,增长学生的见识,还是对于形成学生的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既然陈述性知识如此重要,我们当然要做到很好的习得与巩固。而在此我所要重点阐述的是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 首先,要想做到很好的知识巩固,必须简单了解我们人类的记忆种类及特点。因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记忆,通过记忆来促进知识的巩固。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与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在瞬时记忆系统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仅1秒左右),且不进行任何加工。其中受到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大部分则随即消逝。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其信息存储在一分钟内,心理学家认为其对于知识学习、思维以及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人们获得的信息就是在此加工的。接着短时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过加工和复习进入长时记忆,得到永久保存。长时记忆容量无限,因此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主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总之,三种记忆层层推进,且各有各的特点,团结协作为我们所得的知识进行加工与整合。 接着,要研究知识的保持,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一下为什么知识会被遗忘,原因是什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实,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所学习过的材料不能正确的回忆或再认。为了解遗忘的规律,更好地防止遗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遗忘规律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这个研究为后来科学家们对遗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那么,既然遗忘是普遍现象,如何来解释它呢?为此,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1)记忆痕迹衰退说。认为学习后必须不断进行练习,否则学习留下的记忆痕迹便会衰退。2)材料间的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所习得的材料或所获的的信息间相互影响,干扰了信息的保持。3)检索困难说。认为信息没有被遗忘,只是缺乏联系,检索困难而已。4)同化说。认为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了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人们遗忘的则是被较为高级的观念所代替的第一级的观念。总之,关于遗忘,众说纷纭,以上对遗忘的各种说法,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我们都可以了解并为己所用。 以上我们简单了解了记忆与遗忘,我想这应该对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怎样很好的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有效保持记忆呢?方法有很多,在此我就列举较普遍且有效的几种方法。 1,提高加工水平。据实验表明,加工程度越深,记得越牢。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材料为一组照片,两组被试分别要求以“性别”和“忠诚水平”对材料进行分类。最后将新照片混入原照片中,要求背时找出原有照片。结果按忠诚水平分类的被试,成绩远远高于“性别”祖。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按“忠诚水平”分所需的信息量及加工程度远远高于前者,信息加工深了,印象深了,自然就不容易忘记。 2,多重编码。其实这种方法很好理解。比如记英语单词,边读边写边记远比单纯的死记硬背记得牢,原因就在此,因为记忆检索困难,所以要设置多重编码来帮助记忆的提取,保持记忆. 3,关键字法。这种方法是只给一些无意义的词运用联想的方法附加其一些意义从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常常听到有些年轻人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说不如以前等等。他们往往认为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二十多岁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几个实验可以告诉诸位朋友。 第一个实验是念数字。要求被试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多位数字,只念一遍不重复,念完之后要求按顺序回忆,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在儿童期是随年龄增长的、到少年期达到成人水平。如三岁时平均短时记忆广度为2,5个数字,六岁时为4个数字,九岁时为4.5个数字,十二岁时为6个数字,十五岁至成人为7个数字。 第二个实验是让中小学生记忆诗词和英语音节,各记15分钟,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记忆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对诗词的平均记忆,七岁时是9.17句,十岁时是16.02句,十八岁时是22.14句,十八岁时记忆的数量是七岁时的2.41倍。英语音节的记忆结果是:七岁是4.73个,十岁是6.43个,十八岁是8.6个,十八岁学生是七岁学生的1.82倍。

上述实验表明,无论是记忆数字,还是记忆有意义或无意义材料,在未成年以前都是逐年增加的,二十多岁正是记忆的全盛时期。另有实验证明,四十五岁以前人的记忆力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四十六岁以后才有明显的减退,五十六岁时的记忆虽然衰退较多,但仍比十一岁儿童好。所以说青年时期应该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但有些青年人为什么会觉得记忆力今不如昔呢?这主要是因为成人要记忆的东西增多了,如社交活动、工作环境、家务等。学习的时间也减少了,不如童年那样单纯、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更主要的是其他事情的干扰比童年时多,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年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记忆力的好坏程度,与我们的主观态度、认识、采取的记忆方法、是否及时复习、外界的干扰程度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青年朋友不要单单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应从各个方面找找原因,采取一些识记技巧、增强记忆力。 可见,化整为零,化大为小,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好方法。|中华励志网|为您提供学习资料|

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精品文档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因此,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方式尝试: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 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复述,信息就会丢失。复述分两种。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记忆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科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落实和巩固知识。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 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 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 精品文档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 规律记忆法 事物是有规律的,掌握其规律,好理解,易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词汇记忆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构词规律,把某些单词分为词根、前缀、后缀来记忆,往往能很快记住单词。学物理时,掌握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对理解力学、热学等不同运动形式有着共同的意义,也便于记忆。 系统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知识放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去理解、去记忆,而不是孤立地记单个事物。 心理学家作过试验,让学生读80个独立的词,读80遍后才能记住,并且很容易遗漏和颠倒。但是,读由80个词组成的一首诗,8遍就能背熟。同理,同学们要记住英语单词,记忆语文中的优美词句,不妨放在课文中去记忆。 实验记忆法 中学物理、化学中有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同学们对学科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观察实验,亲自操作,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因而记忆牢固。可见实验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

协同记忆法 把眼、耳、口和手等几个感觉器官都动员起来,集中记忆一个目标,往往会在脑子里留下比较牢固的记忆。实践证明,边读边写,手脑并用,比单独用脑记忆得牢;而视、听、读、写并重,效果更好。 常见的记忆规律 1.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律 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记忆及其策略

活动目标: 了解记忆的基本规律,掌握一些简单的记忆小诀窍,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能运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重点难点: ⒈重点:掌握记忆的规律与几种记忆方法 ⒉难点:结合先生自身情况,运用记忆规律改进记忆方法 活动形式: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活动准备: 将记忆训练材料写在小黑板上、纸上或制成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记忆力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了记忆力,我们就不可能积累知识,不可能运用知识,也就什么都不会,永远都像个新生儿。记忆力除了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而增强的。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怎样增强记忆力。 二、记忆力测试: 在研究怎样增强记忆力之前,我们每一个同学一定很想了解自己的记忆力如何。现在,我们就先进行一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记忆力究竟如何。请注意我即将出示的纸条,这张纸上有3行数字,每行12个。你可任选一行,在一分钟内读完(平均每5秒钟读一个数),然后默写,看你究竟能写对几个,默写时顺序可以打乱。注意:1、不能边读边写 2、每个人只须记住任意一行。 好,请集中注意力了(出示纸) 73 49 64 83 41 27 62 29 38 93 74 97 57 29 32 47 94 86 14 67 75 28 79 24 36 45 73 29 87 28 43 62 75 59 93 64 学生默写 公布结果:你如果把一组中的12个数字全部写对了,记忆力可以说是惊人的;如果能写下8个以上数字,记忆力可以得优;如果能写下4——7个数字,记忆力只算一般;4个以下,则记忆力很不理想,需要提高。 现在大家对自己的记忆力情况心理有底了吧?记忆力是大脑获取信息,又能根据需要提取出来运用的能力。记是记住(识记,保持),忆是提取(再现) 三、记忆的规律: 1、记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有限性:短时间内的记忆量为7+2组块(CHUNK) 实验:给学生呈现数字串(从5~10位逐次增加),每呈现完一个数字串,让学生马上复述,看学生最多能复述几位(九位左右) 98357 759413 2139475 75382649 378562941 5702934861 (组块为短时间内记忆的单位,可以是一个单词、数字(串)、句子等,与个体对记忆材料熟悉程度有关) (2)无限性:人脑主要是由140亿个左右的人脑细胞构成,在人的一生中最多只用了10%左右的人脑细胞,其余的均在“沉睡”中,有待开发。 2、艾兵浩斯遗忘曲线: 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新内容记忆后1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半天之后开始减慢。不同材料的遗忘规律都是“先快后慢”。 3、新近和首尾效应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陶晶晶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头脑中累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久是记忆。我们可以根据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将记忆进行分类。 二.记忆分类 科学家认为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第一页 “感觉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感觉记忆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信息保存的是形象,保持的时间很短。如果不刻意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感觉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保留下来。 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短时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从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并且容量没有限度。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 由此可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与“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非常重要?当“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后,我们需要很好的保持它。记忆的遗忘和保持是两个矛盾的方面要想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我们先需要了解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然后再从这些规律中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 左德运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1、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猜测式教学活动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学生好奇心最浓、探究欲望最强时,再揭开谜底---呈现新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 (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

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顶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根据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反映识记材料的内涵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理解了的识记材料,记得快、记得牢,也容易提取。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进行复习解读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在学习时,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摄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

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及时复习可以对大脑中接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来学习呢?给大家提几点 小建议: 第一种、框架法。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第二种、有意义学习。大家在学习时发现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 第三种、兴趣学习。所有的人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在学习时要培养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第四种、交替学习。研究表明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第五种、中间学习。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

记忆的规律教案

授课班级初等教育系10级1班授课教师陈芳科目心理学课型新授课课题记忆的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2.使学生掌握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3.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遵循识记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情感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影响识记、保持效果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点师生互动 教学导入(3分钟)1.复习: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 2.导言: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 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记忆,人类的生命也就毫无意义。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为了提高记忆 的效率和效果,我们首先要揭示记忆的基本规律。 以教师提问的方 式复习 新授课(37分钟)一、识记的规律(10分钟) (一)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 成为经验的过程。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2.对材料的理解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3.识记材料的数量 一般,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 使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 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一般,直观形象的材料、视觉的材料、有意义的材料、 有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 5.主体的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下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消极情绪下识记的效 果。 6.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 都影响识记效果。 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3分钟) (一)保持与遗忘 1.保持: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或 教师简单复述概 念 课堂演示:“无意 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谈体验。 课堂演示:“机械 识记和意义识记” 学生谈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回 忆中学阶段识记 材料的体会,并归 纳要点。 教师简单复述概 念

利用记忆规律的好处

合理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深圳市草埔小学郑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许多老师费尽心机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课堂上我们反复强调学生要用心听、用心记,但往往忽略了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每个人的记忆都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经过识字教学对字进行辨识、读写,把字储存在头脑中(存储),过后再见到这个字,才能正确地读出来(提取),甚至能默写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记忆的规律,有意识地使小学生获得巩固知识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将会让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能够迅速识记和回忆事物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注意力,使之保持高度集中,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例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记住汉字的音、形、义、笔划结构,这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都是很枯燥的事情。繁琐的机械记忆让孩子感到十分吃力,如果在识字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游戏,将会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例如在学习生字“朝”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十日十月。几个学生马上就猜出来了。我便让猜中的学生上台进行书写演示,这样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在学习对对子时(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我先引导学生玩游戏,以“天-地”这样简单的对子入手,再一步步扩展,如下:“天上-地下,天上飞-地下爬,天上小鸟飞-地下蚂蚁爬,天上小鸟快快飞-地下蚂蚁慢慢爬……”通过游戏,学生理解了对对子的基本形式,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就会事半功倍。又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二年级下册)时,我先让学生比赛唱关于春天的歌曲,有的唱《春天在哪里》,有的唱《春天花会开》,有的唱《祖国的春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也更加投入了。 二、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 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需要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经过理解的东西,将会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也容易。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如背诵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便是两种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的结果。例如在学习《村居》这首古诗时,许多学生觉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难记住,这时,我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图片进行理解,感受初春绿草发芽,黄莺飞舞,杨柳拂堤的美景,再经过反复朗诵加深印象,十分钟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能准确地背诵全诗,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画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三、声像结合,开发学生的长时记忆,增强学生记忆的持久性。 当前公认的记忆有三种存储模式,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存时间是有限的,而长时记忆的容量则是个天文数字,就像是一个无限大的仓库。怎么样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长时记忆呢?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声像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我们听过的歌曲,往往会很快忘记歌词或旋律,但假若看过一部电影,无论过了多久,我们都可以依稀回忆起其中的情节。声音与视像相结合,将会唤起我们的情绪体验,增强记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由于空间与时间的阻碍,学生并不能得到深切体会。此时,我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了昔日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