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策划

第五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策划
第五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策划

第五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策划

一、主要需要解决问题

(一)资金

(二)合办单位

(三)场地安排

(四)宣传

(五)摄像

(六)巡演相关事宜

(七)操办的核心团队

(八)现场灯光、舞台呈现方式

(九)节目内容

(十)节目呈现方式

(十一)能邀请到的琴界和学术界大家

(十二)如何构筑系列活动

(十三)整个活动总体目的与意义何在

(十四)本次音乐会主题

(十五)如何让音乐会保持常设机制

(十六)活动呈现方式:

(十七)資金預算

二、分别论述之

(十三)本次活动总体目的和意义

1、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深不言而明。故古人言“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等,皆为此中明证。

2、大学生为社会文化环节中一特定的群体,其在文化传播中意义非凡。本届音乐会将在前四届活动基础之上,依旧以大学生为其特定对象,意欲团结北京乃至全国各高校古琴社团,将古琴音乐及其文化推广在大学校园之中。

3、“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乃松风琴社发起,并已成功举办四届,积累了一定的举办音乐会和系列活动的经验。“意”“乐”“和”“畅”乃分别为其主题,本次音乐会之主题为“”,取…..之意。

(二)合办单位

1、北京高校各古琴社团: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首师大、传媒大学、中医药大学

2、全国其他地区古琴社团:浙大琴会、浙中医琴社、川大琴社、川师大琴社、复旦琴社(悬)等。

3、“琴和天下”网站

4、北京大学出版社

5、其他合作单位

(九)演出节目

1、节目类型:古琴独奏、琴歌、琴箫合奏、琴吉他合奏、日本筝、笛子等

寒山僧蹤(琴箫合奏);琴歌(能否邀请到小娟出场费)

2、演奏人员(擬目,隨便想):学生(刘亚东)、青年古琴演奏家(巫娜、贾建军、徐波等)、老琴家(陈长林、吴文光、李祥霆等)

3、节目数量:

4、主持人:

#

(十)节目呈现方式

1、如何做的古典

画家朋友如何能否镶嵌到其中(有朋友愿为音乐会作山水画,如何利用)

2、节目表演中如何呈现节目与节目之间如何连接

(十二)构筑系列活动

1、开幕式

2、“雅韵知音”古琴文化系列讲座:古琴的专家;学术界从文化角度切入

3、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各大高校进行巡演;中小学进行巡演、讲座

!

4、如何进行各高校联办

(十三)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1、如何實現品牌效應

2、如何呈現傳統與現代結合

3、如何處理好琴社與其他琴社的關係不能以局限在自我中心之中,走出去。

4、舉辦活動,要鍛煉社員,讓社員有參與感;能從其中學到東西!

整個音樂會“大學生”的定位在哪裡

^

1、是大學生來演奏嗎還是在大學生間的傳播亦或是大學生發起的

當定位在由大學生發起,主要推廣人群為大學生,由古琴老中青界均參與的音樂會形式。這樣,可以提高藝術水準,眾人參與,便於傳播。

方案一

北大百年講堂辦一場;北師大辦一場;川大等學校能聯合辦;再辦幾個雅集,形成系列活動。資金方面,找斫琴家出一部份(因為有北大大的場面,容易找到贊助),北大出版社出一部份。然後,自己再找一定的贊助。

方案二:

其他什麽都沒有搞成。那還是按照原計劃,北師大的辦一場。那麼,資金找院裡出部份,外面贊助部份。

總之,不管外面能否做成,我們自己的計劃照辦!

斫琴师—李一凡

古琴斫琴师、古琴演奏家—李一凡 李一凡—中国斫琴家,古琴演奏家。自幼学习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师从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文光先生。现任郑州市古琴艺术协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河南艺术中心主任,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一凡所制古琴,音色纯净、幽雅,底音浑厚,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深受广大琴人的喜爱,得到了多位琴家和很多琴友的赞赏。 李一凡举止投足都给我一种恭敬虔诚、儒雅的学者之气,为人忠厚而心底善良。 李一凡所制古琴,音色音色纯净、幽雅,低音浑厚,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业内认可度很高。他本人却极看淡这些——“做一张好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掺杂进去太多欲念,一丝杂音都是立马能被识别出来的。”作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一凡因为长期斫琴而留下的老茧向我们显示了这位斫琴人的执着,从此这最古老的乐器在中原“此音不绝有传人”。

李一凡浸淫古琴多年,亲斫古琴名曰“文琴”,而又有北方特色,亦为北方琴。其琴 质地精良,细腻流畅,音色悠远、绵长,受到了业内古琴名家、前辈们的一致好评。 其结合独特斫琴理念,更是将古琴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多年不倦的研习,探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一凡先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 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的、完整的斫琴工艺。李一凡先生始终秉承着以发展传统古文化 的信念,从而执着追求,以琴鉴史,以琴明志。 生活就像河流的回旋,像大海的波涛,像人们的饮食,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享受着现代人的生活,又想去品味远古的风雅,矛盾的人生矛盾的生活。 2000年,李一帆是河南博物院古典音乐乐队的一名古琴演奏员。最初的日子里,他像着了魔一样,爱琴到了痴迷的境界。当时,博物院除了一张演出用琴和展厅 的文物古琴外,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他跑遍大小书店、图书馆查寻;乐队的琴不能带回,排练室就变成了家,他日夜研习,足不出户;为了提高演奏技艺和修养,他也曾 走遍北京、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寻找名师学习;为节省车费,他徒步在陌生的城 市行走,脚板打出了血泡;为了做出一张理想的古琴,他将库存的古琴文物量了又量,把租住的宿舍变成了木工房。

古琴名曲赏析

《古琴名曲赏析》心得体会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典音乐活动策划书

古乐流长,历史回响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活动策划书 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处 二零一二年三月

一、策划书名称: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活动策划书 二、活动背景: 音乐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而同时代欧洲正处于一片荒蛮之中,中国音乐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古琴: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就象个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古琴因为长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优雅诗意的名字,诸如“绿绮”“九霄环佩”“海月清辉”等。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箜篌:如果说古琴是高人名士,那么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在所有乐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别最漂亮的,有着古琴同样悠久的历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圆润又内含悠扬之韵,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时弹奏出旋律的乐器。《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它本来自西域,于是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曲空灵又写意的《湘妃竹》传来,旷野上的行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使人远离喧嚣远离

【小草音乐】巫娜古琴曲

【小草音乐】巫娜古琴曲 巫娜 1979年生于重庆 199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师从古琴演奏家赵家珍女士。 1997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继续深造古琴专业。 2001年,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部,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先生,2004年毕业。 现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巫娜是优秀的青年古琴演奏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古琴研究生,致力于延续和焕发古琴在当代生活的生命力。她9岁习古琴,1992年起获得国内多个民乐比赛的古琴类最高奖项。2004年,她编写出版了《古琴初级教程》,同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个人毕业独奏音乐会。近几年,她活跃在跨界演出的舞台上,积极地与新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及多种艺术活动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在2005年与音乐人窦唯合作“暮良文王”专辑和演出,参与“撒把芥末”系列实验音乐活动,2010年创办“古琴剧场”,与茶道、昆曲、书画等艺术形式合作演出。2008年,她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美考察。2009年,她获得“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古琴青年组金奖。巫娜自2003年创办了自己的古琴工作室,坚持以独

立身份进行古琴教育和推广活动。 巫娜中国第一个古琴硕士。音乐人窦唯的古琴老师。 个人履历 1995年,师从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宗柏教授副修大提琴演奏。开始了对西洋音乐的接触。第二年,加入了本院附中民乐团大提琴声部,参加了大小乐队的排练演出。 1997年,开始副修Double bass的演奏,师从青年贝司演奏家宋艺。于第二年加入了本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的低音贝司部,参加了乐团的排练、录音和演出任务。通过了在民乐团的锻炼,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乐队经验,接触到了众多现代优秀作曲家的现代音乐作品。参加了唱片《火祭——现代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录制。 1997年3月(高中三年级),应台北市立国乐团邀请参加了“台北市传统艺术季”的演出和讲学活动,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作了古琴独奏演出,获得成功。这同时也是台湾国乐界至今邀请内地古琴演奏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人。此次之行为台湾介绍内地青年的琴人的演奏生活状态带去了信息。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公元2015年11月24日,注定是个难忘夜——本人将第一次现场观赏民族音乐演奏。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做实验而丧失了与灵魂音乐现场互动的宝贵机会。据了解,这次演奏会音乐家门演奏了诸多名曲,如《十面埋伏》、《望秦川》、《云雀》等。每当看到节目单,脑海中总会浮现此次演奏会上音符漂流,余音绕梁的悠长的奇幻场景,不禁感叹大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种类繁多的曲艺曲风。 据悉,中国民乐是中国民族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统称。“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乐器”则种类繁多,有堂鼓,花鼓,铃鼓,太平鼓,书鼓,象脚鼓,云锣,钹,钟,磬埙,箫,排萧,八角鼓,笛子,唢呐,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扬琴,古琴等。 民乐演奏的辉煌背后,确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大众尤其是我们这些思想活跃、关注民族未来的大学生思考! 首先,中国民族器乐在广播、电视、影碟等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狭小。在这个流行文化泛滥的社会,中国民族器乐的播出时量远低于流行音乐,且品种地位边缘化。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内地无一家以此为主的音像公司。至于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而且范围狭窄,数量很少,定价昂贵。 还有,民乐表演的商业化和西洋化严重。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用各种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能够重现中国民族音乐昔日的辉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就是尝试中的一种,但是也备受争议。应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为中国民乐注入了某种活力,重新吸引了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女子十二乐坊”却过于注重表演形式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每一次的演出总是“形式大于内容”,观众在“大饱眼福”之后仅仅记住了那些悬在腰际的胡琴和炫目的表演,至于听到了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想起了。另外,因为现今西洋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被逐渐西洋化。像中国的民族乐器交响乐团,将西洋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揉杂于甚至替代于传统的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也将西洋音乐的内涵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乐。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过分西洋化,从而迷失了自我意义。 面对此现状,不禁想起《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良宵》等不朽旋律,它们早已融化在民乐人的生命和血液之中,它们是纯粹为艺术而生,为文化而活。 因此,让民乐回归大众,追求艺术真谛显得异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而又善于随时吸取外来元素的精华以不断丰富自身;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又极富个性,那就是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民族乐器很奇特,每一件乐器的特有音色会立即唤起人们特殊的情感呼应和心灵共鸣。中国的民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结构、音响,乃至思想性、表现力等方面,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和审美情趣拉开了距离。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就有必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使民乐不再成为古老的代名词。因此,中国民乐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丢掉传统,不能丢下传统的本质的演奏方法和其文化内涵,民乐的形式再怎么变,民族神韵、纯正的民乐文化所蕴藏的那种独特表现力和鲜明个性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否则民族的元素会沦为“摆设”,甚至走入低俗的误区。

弹奏古琴的修养问题

弹奏古琴的修养问题 古琴 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虽然赞颂过激,但史绩记载古琴轶事,确有其感人之魅力。如《桓潭新论琴道篇》所载雍门用弹琴能使孟尝君伤感;《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以琴传情与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唐薛易简著《琴诀》中,把古琴的作用概称:“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等。使人闻之,无不对古琴产生敬慕的感情。但是,古琴的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是致力于琴学者,经过积年的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以自己的内涵修养通过熟练的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不是每个弹琴人都能够表达的艺术修养。 我国几千年来把古琴视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乐器。所以研究古琴艺术和撰写古琴论著的人颇多,如:刘向(西元前79年――前8年)著《说苑修文篇》、薛易简(西元725年左右――800年左右)著《琴诀》、冷谦(西元1268――1408左右)著《琴声十六法》、朱权(西元1378――1448年)著《太音大全集抚琴论》以及徐祺(1580年左右――1650左右)著《奚山琴况》等等。绝大部分都是论述古琴美学、操缦规范、格言、艺术风格。由于前人用词简练,陈述含蓄,加上神思神往的渲染,如;明朝朱权在《太音大全集》里曾这样说:“传云,琴瑟虽有妙音,而无妙指,终不能发甚哉,指法之难也。”他仅说一个指法难,究竞难在何处,如何去克服难的指法而得妙音没有深入说下去,后人弹琴也只能心领神会了。又如:《奚山琴况》论述弹奏古琴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虽然对每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如在“细”中,他总结了初学琴者弹起琴来就手指忙个不停,生怕前后音接不上,想延长节拍自己控制不了,就难做到细,存在的问题是分析的很实际,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末深入下去,对普及古琴,帮助今人学习古琴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古琴仍然跳不出“难以理解”的困境,加上有些论述比较抽象,繁琐、重复。给学琴者更产生“高不可攀”的思想。为此,笔者根据几十年业余教授古琴的体会,总结学琴人容易产生的问题,浅谈几点弹奏古琴的修养。 一、弹奏古琴的“超前感”修养 了解古琴和弹奏古琴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认为弹奏一首琴曲不难,如果将琴曲的意境有感情的表达出来确非易事。往往弹奏者只知按指法拨弄琴弦,结果手与愿违,音非意合,干巴巴的使人听之乏味。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 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 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诗词朗诵配乐】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诗词朗诵配乐】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古琴演奏】 B: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个中秋佳节。 a:昆明湖泛起轻柔的涟漪,听鹂馆迎来了贵友嘉宾。 B:在这收获的季节,在这温馨的夜晚, a:让我们共同举杯,向全国人民,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向海外侨胞,道一声——合:中秋节快乐! 第一幕【咏月】 a:从人猿相揖的洪荒时代, B: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21世纪, a:明月一直与我们同在。 B:它在周口店的石头上, a:它在半坡村的陶罐上, B:在司母戊铜鼎是花纹里, a:在擂鼓墩编钟的音符里, B:在仓颉画出的第一幅文字里, a:在孔子山村的第一卷诗集里, B:在奶奶讲的故事里,

a:在妈妈唱的歌谣里, B:在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血液里, a: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 B:从巍巍昆仑到峨峨玉山, a:明月总是与我们相依相伴, B:峨嵋山巅的新月,黄鹤楼的满月, a:二十四桥的春月,洞庭湖心的秋月, B:万历长城的烽火台和大堰河的码头,沐浴着一样的月光a:秦淮河的画舫和日月潭的兰浆搅碎了一样的月影。 B:如水的月光啊,洒在阿里山采茶姑娘的身上, a:如梦的月亮啊,洒在收割油麦陕北后生的身上, B:月亮中国! a:中国月亮! B:元宵节我们给孩子预备了高跷花灯, a:中元节我们给祖先献上红莲和白藕, B:中秋节我们为远方的亲人送去思念和祝福。 a:一年四季我们和月亮一起创造了无穷的欢乐, B:少女在桂树荫中伴月,憧憬着来年与人面相映的季节,a:小伙子在凤尾竹旁跳舞,祈祷着稻谷和爱情的双重收获。B:游子在十里长亭望月,摩挲着身上针脚细腻的衣衫, a:诗人在百尺楼头咏月,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B: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大古琴曲目

1,潇厢水云长度10:20 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1425),古琴浙派创始人南宋郭望楚作,作者是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金兵入侵时,他移居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深感国事飘零,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乐曲通过古琴特有的吟、揉等手法,时而奔放浑厚,借云水掩映,烟波浩瀚的景象描写,抒发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感慨和荡气回肠的爱国热情。这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古曲被历代琴家们所推崇,而流传。 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分十段: 1、洞庭烟雨 2、江汉舒清 3、天光云影 4、水接天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云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澄波 10、影涵万象。 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 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放、热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后再现的“水云声”,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2.广陵散6:55 又名<<广陵止息>>,乐曲原是东汉末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被推测为以战国时期聂政刺琴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受到琴家们的推崇。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 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

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 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秋诗词朗诵音乐会欣赏 【古琴演奏】 B:金风送爽, 丹桂飘香,又是一个中秋佳节。 A:昆明湖泛起轻柔的涟漪,听鹂馆迎来了贵友嘉宾。 B:在这收获的季节,在这温馨的夜晚, A:让我们共同举杯,向全国人民,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向海外侨胞,道一声——合:中秋节快乐! 第一幕【咏月】 A:从人猿相揖的洪荒时代, B: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21世纪, A:明月一直与我们同在。 B:它在周口店的石头上, A:它在半坡村的陶罐上, B:在司母戊铜鼎是花纹里, A:在擂鼓墩编钟的音符里, B:在仓颉画出的第一幅文字里, A:在孔子山村的第一卷诗集里, B:在奶奶讲的故事里, A:在妈妈唱的歌谣里, B:在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血液里, A: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 B:从巍巍昆仑到峨峨玉山, A:明月总是与我们相依相伴, B:峨嵋山巅的新月,黄鹤楼的满月, A:二十四桥的春月,洞庭湖心的秋月,

B:万历长城的烽火台和大堰河的码头,沐浴着一样的月光 A:秦淮河的画舫和日月潭的兰浆搅碎了一样的月影。 B:如水的月光啊,洒在阿里山采茶姑娘的身上, A:如梦的月亮啊,洒在收割油麦陕北后生的身上, B:月亮中国! A:中国月亮! B:元宵节我们给孩子预备了高跷花灯, A:中元节我们给祖先献上红莲和白藕, B:中秋节我们为远方的亲人送去思念和祝福。 A:一年四季我们和月亮一起创造了无穷的欢乐, B:少女在桂树荫中伴月,憧憬着来年与人面相映的季节, A:小伙子在凤尾竹旁跳舞,祈祷着稻谷和爱情的双重收获。 B:游子在十里长亭望月,摩挲着身上针脚细腻的衣衫, A:诗人在百尺楼头咏月,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B: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A:明月几时有 B:明月几时有 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朗诵《水调歌头》(苏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水调歌头》】 A:皎洁的月亮,出现在东方,让人想起那美丽的姑娘。窈窕的姑娘,你在那里月下彷徨,我心焦又心伤。 【朗诵《诗经月出》】 A:有这样一位诗人,酒是他的诗魂,月是他的最爱。他在花间斟下了一壶酒,竟让我们醉了一千年! 【朗诵《月下独酌》(李白)】 B:有这样一位诗人,毕生只留下两首诗,却创造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 古琴历史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 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

古琴演奏会主持人主持词_古琴演奏会

古琴,在我国渊远的音乐史与文学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范畴,是最具有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艺术。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琴演奏会主持人主持词,仅供参考。 古琴演奏会主持人主持词篇1 [主持人入场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欣赏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悦雅古乐府古琴队的专场演奏。我是主持人刘炼。 今天邀请到场的演奏会的嘉宾有 ***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音乐的国度,《高山》《流水》涵养了我们的民族气质。在我们文明古国的大旗上,写满了优美的音乐。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有一种声音,永远在演奏,有一种声音,永远在起伏,这,就是古琴。 [《古琴文化介绍》]

[《流水》主持人串词]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一起聆听这来自古代的绝响,聆听这奏响在今天的琴曲,聆听这传之于未来的音乐。“高山流水吟不尽,空谷觅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而《流水》一曲极尽烟波浩渺、活泼潆洄之致。1977年这首古 者曲就被铸刻在美唱国“旅行”号太空飞船的镀金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请欣赏琴曲《流水》 [《平沙落雁》主持人串词] 王昭君的哀怨,跨不过茫茫沙漠,“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只有南去的秋雁,才能将她对故乡的思念带给亲人。 秋雁来了,秋高气爽,水远沙明,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群大雁展翅飞翔,在空际盘旋顾盼,呼应鸣叫,这样一幅雅致清秀的图画使人产生安宁闲适之感。 请听琴曲《平沙落雁》 [《酒狂》主持人串词]

酒,可以让人沉醉,也可以让人清醒。酒,可以让人成为勇士,也可以让人成为哲人。酒,可以让人潦倒,也可以让人狂放。阮籍的酒,让他欢乐,还是痛苦?在黑暗中,他将怎样把自己的思索寄托在美酒之中?请欣赏《酒狂》 [《关山月》主持人串词] 阴柔是一种美,阳刚更是一种美,是一种属于男性的刚强有力、一往无前、气壮山河的美!在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这种属于男性的美,是黄钟大吕,是家国情怀,是慷慨悲歌。请听《关山月》 [《碧涧流泉》主持人串词] 想象在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之间,淌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时急时缓,仿佛我们置身于山水之间,情飞志扬,心旷神怡。请听琴曲《碧涧流泉》 [《梅花三弄》主持人串词] 故人,可以住在山上,也可以住在城市。朋友,可以是言谈欢笑的故旧,也可以是萍水相逢的新知。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晋的时候,有个叫伊桓的音乐家,笛子演奏出神入化。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久已仰慕。一天,偶然相逢于清溪,王徽之请求聆听

学习古琴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琴的心得体会 时间转瞬即逝,这个学期选修了《古琴演奏技法与鉴赏》,听到老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传授中国古代古琴的历史,一些古人弹琴的技巧,古人对弹琴的感受,使我受益匪浅。古人说:读史可以明鉴,但是在古琴方面,聆听琴声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想要弹我琴,弹出动人心弦的琴声,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练好指法。指法——顾名思义,现在有一把琴,你要如何弹出美妙的琴音,离不开的就是你的两只手,十指,当然,十指未必每首琴曲都必须用到。但是作为弹奏的基础,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有牛叉的才艺演出用脚弹奏,这个可以排除在外了! 纵观古琴史,如何想要弹出一曲动听的琴音,弹琴者在这当中占据了主导的作用。首先弹琴者坐姿要得体,弹琴更要得体,要强调感情的重要性。所以,对于一个出色的琴师,她要把琴曲当做自己的孩子,知音,注入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去对待她们!第二:要弹琴如歌,重视作品的曲调性。一首琴曲有她自己的基准,基调,我们弹琴要遵循琴曲的语调,不能本末倒置。古人常说:对牛弹琴,意思很明显,对于不懂曲调,不懂琴音的的听者来说,即使弹奏的不知是否有曲调,我们仍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这里要虚心学学弹奏的曲调!第三:弹琴要按节奏谈。一个良好的节奏才能谈出令人难忘的琴声。第四:弹琴还要调节气息。一个人只有稳定的气息,他才能弹奏出一首成功的琴音。第五:弹琴要炼骨。何为炼骨?炼骨一词,在不同的发面有

不同的解释。作为古琴,炼骨就是掌握弹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比如高音与低音间的过渡。第六:弹琴要学会取音。只有熟练地了解琴音,才能恰到好处地取得琴声的节奏与音感!第七:弹琴要明白琴谱的道理。知道琴谱的作用,意义。感情的最终从哪里获得?最后,弹琴要辨别门派。不同历史时期,每个古琴名人都有不同的门派。他们代表这这一时期的琴声,代表着这个时期的古琴发展的主体方向。因而,每个时期的琴音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弹琴是需悟性的,需要点时间和过程。有人可以学的很快,一年流水梅花,有人三年弹个平沙。其实这些好比速生杨树和黄花梨的区别,前者适合如方便筷子,后者需洗洗考量制成传世器具。没有那个是一定正确的,只是满足了不同学琴者的需要。 弹琴需多读书,多亲近自然。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弹琴亦然。关于琴谱,我个人觉得从少儿学古琴,琴学备要打好基本见识再从晚清看起,古文的解释和文字的识别和体会有一点积累后再入明代琴谱比较顺手。 琴器,有张好琴可以促使你提高学习古琴的兴趣,一张好琴光听听散音看看外形就是一种享受。至于对音色的鉴赏力,我个人来说是学琴一年之后的某一天去郑州买琴挑了一会又挑挑弹弹一下午,之后开窍了。当然这不是一下午就可以练就的,之前北京,苏州,乌鲁木齐也扒拉了很多琴。只是没有鉴赏力,浪费了很多机会。

浅谈古琴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浅谈古琴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4956000.html,2006-03-17 施宏 记得初学琴时,我的蒙师刘善教先生和我谈到古琴演奏的一些特点时说:“当今琴界各家演奏风格各异尤其是节奏方面:各音乐院校中的专业演奏人员在节奏的把握上十分严格而民间琴家相对来说则比较自由。”这话在当时我并不能十分理解。限于那里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无论节奏有多复杂反正都离不开固定节拍的限制:一曲既成旋律已定节奏还有何自由可言?所能变化的不过是速度、力度而已。习琴日久所闻稍广我对八年前刘先生的这一席话才渐渐有了新的认识缘于古琴音乐的历史及文化内函缘于其审判表现的独特追求,它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既不同于西洋音乐,也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关于节奏的处理了。一般来说,一段乐曲的构成,终离不开一定规律的强弱交替,在本文称之为“节拍”,在传统民乐里则称之为“板眼”。无论是节拍还是板眼,其规律往往是相对固定各式的不断重复,正如一般乐曲前所标明的3/4、4/4之类。即使是民乐中所谓的“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倡其旋律的板眼骨架仍然没变,或一板一眼,工一板三眼,如此重复下去。。。。然而用以上的规则去分析古琴曲,就常常不能相符了。琴曲中虽也讲究强弱的起伏,但是其并无固定的拍节规律:一犟一弱、一强两弱、三弱、四弱、五弱、乃至半强半弱等毫无规律地任意交替,甚至有的琴曲(如《搔首问天》)还出现了非整数拍的散板;非但如此,即使是同一琴曲,到了不同琴家的手里,这种强弱交替的对应或者音符的时值又常常会大相径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琴音乐的这种自由节奏的现象?这其中难道就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琴、棋、诗、画”被称为“文化四艺”。作为读书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艺能似乎就很难被看作“才子”,而“琴”作为四艺之首自然也就脱不了其文化上的干系。自从被抬到了“圣器”的高度之后,古琴再也无法以纯音乐的身份而独立存在了。在文人们看来,一首琴曲也便如一篇文章或是辞赋,在通篇结构上自有其“起、承、转、合”,而在每一乐句中也当然如诵读文章般有“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而这种起伏跌宕又融合于通篇的行文脉络,恰如一幅铁草书法般错落有致,所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绝非机械性的固定节拍所能束缚的。有唐以降,古琴流传了千年的记谱方式一直是“减字谱”——以汉字的偏旁组合来标明指法,从而也确定了每个音符的音高。但是这种记谱方式绝无时值的反映,即如其中的“省”这一各时间有头的符号也并未规定准确的休止时值,该长该短全凭演奏者自由把握。也正是这一原因,“减字谱”在讲求准确的现代文明面前被视为一种不完善的记谱法。在今天,刊印琴谱时“减字谱”与简谱工五线谱并行者有之,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明的古琴记谱法也是层出不穷。然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理论或是方法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旋律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节奏的规定在古琴曲的演奏中如果真得是不可或缺的话,那么在因袭了上千年的减字谱中必定会有所反映。中国的工尺谱中很早就有了板眼的记录方法,近代较晚出现的《梅庵琴谱》中也有了点拍的标注。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猜测,减字谱在一千多年来始终未被加上节奏的标注也许正是先人们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行为中大致来说是比较讲究规范化和自我克制的。一句话,就是强调共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作为精神生活的调剂甚至可以说是弥补的艺术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因素也就显得格外的动人和富有吸引力,这就决定了华夏民族在艺术中所反映出来的审判基调——即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等等。古琴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当一首琴曲在谱上并无明确的节奏规定时,十个打谱的人就能演奏出十种完全不同,或者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曲声来。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自由发挥;甚至赋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演奏赋一琴曲也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精品文档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 公元2015年11月24日,注定是个难忘夜——本人将第一次现场观赏民族音乐演奏。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做实验而丧失了与灵魂音乐现场互动的宝贵 机会。据了解,这次演奏会音乐家门演奏了诸多名曲,如《十面埋伏》、《望秦川》、《云雀》等。每当看到节目单,脑海中总会浮现此次演奏会上音符漂流,余音绕梁的悠长的奇幻场景,不禁感叹大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种类繁多的曲艺曲风。 据悉,中国民乐是中国民族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统称。“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乐器”则种类繁多,有堂鼓,花鼓,铃鼓,太平鼓,书鼓,象脚鼓,云锣,钹,钟,磬埙,箫,排萧,八角鼓,笛子,唢呐,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扬琴,古琴等。 民乐演奏的辉煌背后,确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大众尤其是我们这些思想活跃、关 注民族未来的大学生思考! 首先,中国民族器乐在广播、电视、影碟等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狭小。在这个流行文化泛滥的社会,中国民族器乐的播出时量远低于流行音乐, 且品种地位边缘化。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 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 内地无一家以此为主的音像公司。至于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 而且范围狭窄, 数量很少, 定价昂贵。 还有,民乐表演的商业化和西洋化严重。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用各种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能够重现中国民族音乐昔日的辉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就是尝试中的一种,但是也备受争议。应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为中国民乐注入了某种活力,重新吸引了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女子十二乐坊”却过于注重表演形式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每一次的演出总是“形式大于内容”,观众在“大饱眼福”之后仅仅记住了那些悬在腰际的胡琴和炫目的表演,至于听到了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想起了。另外,因为现今西洋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被逐渐西洋化。像中国的民族乐器交响乐团,将西洋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揉杂于甚至替代于传统的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也将西洋音乐的内涵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乐。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过分西洋化,从而迷失了自我意义。 面对此现状,不禁想起《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良宵》等不朽旋律,它 们早已融化在民乐人的生命和血液之中,它们是纯粹为艺术而生,为文化而活。因此,让民乐回归大众,追求艺术真谛显得异常重要且迫在眉睫。中国的民族音乐如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而又善于随时吸取外来元素的精华以不断丰富自身;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又极富个性,那就是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民族乐器很奇特,每一件乐器的特有音色会立即唤起人们特殊的情感呼应和心灵共鸣。中国的民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结构、音响,乃至思 精品文档

【音乐】古琴雅集主持词

古琴雅集主持词 开场语: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中华传统音乐艺术,大庆古琴第一人刘文涛先生将为我们奉上一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古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在此举办古琴雅集。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琴作为琴、棋、书、画文人四艺之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被推崇为中国国乐。古人把古琴称为圣人之物,传道之器,认为通过“琴”便能“上下与天地同流”,亦能与“万物合一”。古琴具有强烈人文归属感,古人用它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古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古琴雅集正式开始: 中场串词: 1、《良宵引》描写了一个安静而美好的夜晚,“曲小而气度安闲”,“其中吟、揉、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将人们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 2.酒狂,传说为竹林七之一的阮籍所作的《酒狂》,乐曲通过醉酒的神态抒发心中郁闷不得志。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3.梅花三弄。聆听婉转、悠扬的《梅花三弄》,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梅花的高洁与清逸中,陶醉于梅花的婀娜和傲气里。 .4.秋风辞. 秋风闺怨,当我抚琴,悠然感知。相伴弦上暖暖余温,一手拨弦,一手绰注。泛音点点,想象一勾残月当空。此情亦是人间又一美景。 5.忘忧.古语讲“乐以忘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聆听古琴曲《忘忧》,享受人生至乐的境界。 6.红楼梦引子,下面请欣赏《红楼梦引子》,在幽幽的旋律中,体味曹雪芹笔下的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7凤求凰。关于古琴曲--《凤求凰》有一段传说,相传汉时,文人司马相如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8.醉渔唱晚《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9玉楼春晓。《玉楼春晓》亦名《春闺怨》,为诸城派独有琴曲。题名与曲意完全一致,表现在春意氤氲、晓风轻拂之中闺中女子的情愫。女子于春眠乍醒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