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综述_任宝贵

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综述_任宝贵
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综述_任宝贵

!任宝贵文

近二十年来国外专家对家庭作业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涉及: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学生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人们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对家庭作业的反馈、学校家庭作业政策、家庭作业影响。这些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引言

家庭作业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它是连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家庭作业与教学的成败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学生负担太大,而造成过重负担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作业过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作业应该向何处去、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作业,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庭作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众多教师面临的两难选择。

近二十年来国外对家庭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其中的一些研究,以供教师和专业研究者参考。

二、对国外研究结果的介绍

国外对家庭作业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把这些研究分为以下六类:

(一)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按其研究结果可以把这类研究分为四类:

1.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

HartleyandBranthwaite(Eds)(2000),Cooper,etal.(1999)等都对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三十多个国家的187所初中、89所高中和69所小学中进行。所有这些研究都发现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即家庭作业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

Cooper(1989)对前五十年中有关家庭作业效果的近120个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表明,家庭作业效果与学生年龄密切相关。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几乎是零,对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关度是0.07,对高中学生来说,相关度是0.25。

Cooper在1989年、1994年做了另外三个有关家庭作业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2.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曲线相关

一些家庭作业研究者,如Weston(1999),OsgoodandKeys(1998)等发现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曲线相关,即当作业时间达到最佳时间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而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

3.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呈负相关

2000年DeJong,Westerhof&Creemers在荷兰做了个横向研究以描述荷兰学校家庭作业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布置家庭作业的频度、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有弱的负相关。然而作者说,如果鼓励荷兰教师们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好一点。他们说,它们之间弱的负相关是由于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量是一样的,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做这些作业所需的时间较少。

4.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1989年Chen&Stevenson在美国的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中国的北京、台北,以及日本的仙台等

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综述*

*本文为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编号JJWYYB200612)的研究成果。

的六十多个小学做了个国际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无任何关系,在这三个国家都是如此。然而作者们说,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好像他们之间存在正相关——

—尽管从所收集的数据上看不出来。在家庭作业时间较长的国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较好。如果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有趣、他们认为对其学习有用且喜欢做这些作业,好像这些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学生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Cooper,etal(1998)对田纳西州三个学区的7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特别是6至12年级的学生。

Bonyun(1992)回顾了二十个1985年至1991年的家庭作业研究,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加拿大的高中进行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做的作业多,成绩好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做的作业多。这20个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

(三)对人们对家庭作业的态度的研究

Cooper(1994),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1995)等研究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态度,所有这些研究都发现大多数教师、家长、学生对家庭作业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它鼓励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我约束能力、及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学生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1995)。

Keys&Fernands(1993),Leung(1993)专门研究了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态度,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对家庭作业持积极态度。

Leung(1993)研究了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态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他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即对家庭作业的态度较积极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p<.001)。

(四)对家庭作业反馈的研究

Paschal,Weinstein&Walberg(1984)回顾了1966至1981年间对家庭作业的67个研究,他们发现85%的家庭作业都有效,而教师打过分或有教师评语的家庭作业更有效。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反馈对于4、5年级学生的效果更明显。

Cooper(1994)给教师们提出了对家庭作业反馈的建议。他认为,教师可以用四种反馈方式:1.学生把家庭作业交给教师后,教师可以批改部分或全部作业,然后告诉全班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可以把作业做得更好,也可以在每个学生的作业上写上评语,指出存在的问题;2.教师可以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打分,这些分数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评价的依据;3.教师可以给予口头或书面表扬或批评,其依据就是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如:是否做完、是否认真等)及其准确度;4.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物质奖励,如糖果、提前放学(针对小学生)等。

(五)对学校家庭作业政策的研究

Birmingham,Keys,andLee(1999),FelgateandKendall(2000)等发现,大多数学校有家庭作业政策。其政策内容包括对家庭作业活动类型的建议,对不同年级学生每周(或每天)家庭作业时间的限制,说明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对家庭作业反馈的要求,有些学校还对各门学科家庭作业的时间分配作了具体要求。

Weston(1999)发现,教学效果好的学校通常:自上而下由领导负责家庭作业;注意对家庭作业政策的宣传;指导对家庭作业时间的安排;有科学的家庭作业管理系统(对各门学科家庭作业时间的分配,家庭作业的收集、反馈及分数的纪录,确保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措施等);有激发学生家庭作业动机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不断地评价并修订其政策。

(六)对家庭作业影响的研究

Cooper(1994)把家庭作业的影响总结为以下两个个方面:

1.正面影响:可以增强记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入地理解;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及信息的加工;丰富课程;改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有助于家长对教育的更多参与等。

2.负面影响:使学生对知识性材料失去兴趣;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使学生不能参加一些课余活动或社区活动;造成父母与教师的指导相冲突;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与高收入家庭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

Cooper认为,家庭作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是相对的。以上所列的一些影响好像是自相矛盾的,如家庭作业可以使学生改善对学校的态度但同样也可以使学生厌学,关键在于家庭作业的质与量。有趣且分量适当的家庭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而令人厌烦的、过量的家庭作业则适得其反。

三、结束语

1.对国外研究的评论

国外对家庭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对家庭作业的科学运用。

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家庭作业量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是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的热点,国外专家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把家庭作业时间作为作业量来进行研究的,这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做同样的家庭作业所用时间会有明显的不同,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可能用四十分钟,而那些较差的学生可能用六十分钟甚至八十分钟时间,把家庭作业时间作为家庭作业量就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信度。

其次,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描述研究、相关研究或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很少。这就不利于新的家庭作业理论的产生。

2.国外家庭作业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借鉴意义

大多数对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都表明家庭作业对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因学生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尽管有些研究者发现他们之间存在负相关或无任何关系,但他们都说适当运用家庭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不留家庭作业,应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少留一点家庭作业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学生,其家庭作业量从初一到高三应逐渐增加,但即使对高三学生,也不能布置过多的作业,一定要适量。

这些研究也证明,1988年、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的限制家庭作业时间的两个文件是比较科学的。1988年的文件要求“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1994年又再次重申了以上要求。

学校应有明确的家庭作业政策。自上而下应由领导负责家庭作业,注意对家庭作业政策的宣传,指导对家庭作业时间的安排。学校应有科学的家庭作业管理系统(对各门学科家庭作业时间的分配,家庭作业的收集、反馈及分数的纪录,确保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措施等),有激发学生家庭作业动机的策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在家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家庭作业政策,掌握科学的家庭辅导方法。学校还应该不断地评价并修订其政策。

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要同心协力科学地利用家庭作业来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保证作业内容的相关性(与所学内容相关)、趣味性及作业量的适当性。教师要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及时提供反馈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Bonyun,R..Homework:aReviewofReviewsoftheLiterature[M].Ottawa:OttawaBoardofEducation,CentreforResearch,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Evaluation,1992.2.Chen,C.andStevenson,H.W.Homework:across-culturalexamination[J].ChildDevelopment,1989,60,551~61.

3.Birmingham,P.,Keys,W.andLee,B..Headteachers'MainConcerns(AnnualSurveyofTrendsinEducation,DigestNo.7)[M].Slough:NFER.College,CenterfortheStudyofTesting,Evaluation,andEducationalPolicy,1999.

4.Cooper,H..TheBattleOverHomework:anAdministrator'sGuidetoSettingSoundandEffectivePolicies(ThePractisingAdministrator'sLeadershipSeries)[M].ThousandOaks,CA:CorwinPress,1994.

5.Cooper,H..Homework[M].NewYork,NY:Longman,1989.6.Cooper,H.,Valentine,J.C.,Nye,B.andLIindsay,J.J.Relationshipsbetweenfiveafter-schoolactivitiesandachievement.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J],1999,91,2,369~78.7.Cooper,H.,Lindsay,J.J.,Nye,B.andGreathouse,S..Relationshipsamongattitudesabouthomework,amountofhomeworkassignedandcompleted,andstudentachievement.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J],1998,90,1,70~83.

8.DeJong,R.,Westerhof,K.J.andCreemers,B.P.M.Homeworkandstudentmathachievementinjuniorhighschools[J].

(上接第10页)

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目标。由此,在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新理念下,农村学校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体系,充分挖潜当地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和地理资源等,土法上马,切合实际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与活动。

3.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发展格局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和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课程标准》提倡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增强体育新课程的适应性。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育的地方或校本课程开发,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体育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的课程开发,与国家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地方化或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学情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开发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各校实施,而校本课程则是由学校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本校内予以具体落实。

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的新时期,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更加突显其对全面推进城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作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几年来,在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城市和农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如福建泉州的“南拳”、广西少数民族的“毽球”、山东农村的“秧歌舞”等等。这种提供更多选择、更大创造空间和平台、充满个性的课程开发理念,真正树立了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课程主人翁精神,充分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意、颇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体育教师逐步从课程的“执行者”与“实施者”角色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建设者”角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项目不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予以呈现,而是作为课程内容甚至是一门课程来予以开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实着体育新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体育课程发展格局。

体育课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历经百年沧桑,走过了一条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起伏动荡的坎坷道路。而今,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使命给体育新课程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政策的保障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排除误导,领导的重视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把握正确的方向,师生的共同参与、各地各校的创新开拓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树立强大信心。我们坚信,在新时期体育新课程必能披荆斩棘,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的重围,掀开体育课程改革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河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 ̄79.

5.潘绍伟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2,(4):8 ̄9.

〔汪晓赞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EducationalResearchandEvaluation,2000,6,2,130-57.9.Felgate,R.andKendall,L..Headteachers'MainConcerns(AnnualSurveyofTrendsinEducation,DigestNo.8)[M].Slough:NFER,2000.

10.Hartley,J.andBranthwaite,A.(Eds).TheAppliedPsychologist[M].Secondedition.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2000.

11.Keys,W.andFernandes,C..WhatDoStudentsThinkAboutSchool?ResearchintotheFactorsAssociatedwithPositiveandNegativeAttitudesTowardsSchoolandEducation[M].Slough:NFER,1993.

12.Leung,J.J..Children'sAttitudesTowardSchoolworkandPerceptionofParentalBehaviorsthatSupportSchoolwork[M].Oshkosh,WI:UniversityofWisconsin-Oshkosh,1993.

13.Malkin,A..Homework-thewayforward.PrimaryPractice[J],2000,25,8-14.

14.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Homework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M].London:HMSO,1995.

15.Osgood,J.andKeys,W.Headteachers'MainConcerns(AnnualSurveyofTrendsinEducation,DigestNo.5)[J].Slough:NFER,1998.

16.Paschal,R.A.,Weinstein,T.andWalberg,H.J..Theeffectsofhomeworkonlearning:aquantitativesynthesis.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J],1984,78,2,97 ̄104.

17.Weston,P..Homework:LearningfromPractice[M].London:TheStationeryOffice,1999.

18.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Z].1994.

19.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Z].1988.

〔任宝贵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614004〕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家庭作业的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适度化与科学性研究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课题研究背景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②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③口头、听力作业;④表演作业。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一文中指出:“人为物质环境中的人,好教育必定可以给学生以能力,使他为物质环境中的主宰,去号召环境。”家庭作业的改革,其实质就是给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强烈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成长。家庭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布置家庭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作业形式的设计及其评价。对作业形式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而设计新的作业形式非常有必要。在小学阶段,鉴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我们认为,所谓的“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仅仅是针对课外的书面家庭作业,它绝非不要作业,而是要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适度化和具有科学性。 2.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做好家庭作业的适度化和科学性工作,它至少可以带来这样一些好处,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来契机: (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家庭作业的适度化和科学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2)有利于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养成他们主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7001667.html,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陆钦海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 摘要:布置家庭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巩 固自己已经学习的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简单地将课后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而没有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设计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方法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的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而没有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很多学生在重复性的操作中,对数学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对家庭作业进行科学设计,从而使作业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融入家庭素材,知识活学活用 学生做作业的场所一般都是家庭,如果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家庭中的素材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的内容应有在实践中,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能够积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随手抓一把绿豆,并粗略地估计绿豆的数量,并将数绿豆的步骤记录下来。学生觉得这个作业非常有意思,能够使用家庭中的素材,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去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抓了一把绿豆之后,按照10个一组的方式来进行分组,成功地算出了绿豆的数量;有的学生将绿豆粗略地分成了五组,然后对每组中的绿豆进行计算,将这五个数据整合在一起,得出了绿豆的总体数量。在第二天检查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优秀地完成了任务,使数学知识得到了活学活用。 二、采用分层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面对数学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能够快速完成作业,并且保证良好的准确率,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作业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出错的几率非常高。教师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我为学生设计了家庭作業的试卷,并对题目标记上了ABC三种层次,让学生根据之前分层教学的层次,来完成专属于自己的作业。A层次的作业 除了对基本知识进行掌握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实践类的题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B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浅谈如何布置有效的家庭作业

浅谈如何布置有效的家庭作业 为了科学有效地布置家庭作业,将基础知识﹑背诵﹑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细致地进行日计划,在布置作业时,难易结合。做法如下: 一、科学布置家庭作业。 只有布置了有效的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作业内容科学化。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作业的科学性,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是当天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拓展延伸,或是下一节学习内容的必要铺垫、预习等,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作业无意义。如:学生已经能熟练写会的字词,就不要每天都让学生写;学生已经能熟练计算的数学题也不需要让学生天天去做。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新鲜感、没有了挑战性,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付了事,久之则会淡化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只有科学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自主探究欲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训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2.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还有很多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形式停滞于传统的做法,就是只注重于让学生写。写生字、写词语、默写古诗、计算式题等。诚然,写好写会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写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家庭作业的兴趣,还势必降低学生说、读、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进行家庭作业设计时可让听、说、读、写与做、演、唱、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这样才符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作业、乐于探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如:可让学生把学习的古诗诵读给父母听,把学习的课文情节演给父母看,或让学生动手测量一下家里物品的长度、重量等,也可让学生制作小报、贺卡、写信等。总之,教师要采用多样的作业形式,让每一名学生都乐于参与、乐于学习。 3.作业题应具层次性。 我们知道,学生彼此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要有效地利用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作业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作业设计题目应由易到难,也可设置一定的机动性作业即选做性作业。这样既让中等以下学生“吃饱”,同时也让学优生“吃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4.作业不要太过于拘泥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知识、训练学习技能。因此,在家庭作业设计上教师也要基于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要让学生通过家庭作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更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如:学习完李白的古诗后可让学生找一找李白的诗还有哪些;学习完描写秋天的文章后可让学生读一读其他写秋的文章,比较一下写法等;还可让学生续编故事、仿写课文;再如数学作业,在学习完长度单位后可让学生实地测量物件;学习完面积后可让学生测量并计算红砖面积等。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既能够激发作业兴趣,又训练了综合能力。 二、严格家庭作业要求。 在精心布置家庭作业的同时,教师还要严格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确保作业质量。很多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要及时完成,书写要认真、正确等。除了这样的要求外,教师更应该在完成作业的效果上加以明确,就是学生必须对这些家庭作业达到“真会”。如:很多低中年段教师在语文作业中经常会让学生写生字,一遍拼音、五遍生字、组两个词等,只是在“量”上给以要求,学生也只是写完了事,自己会与否根本不在乎,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出现了一个字学生虽然写过好多遍但仍不会写的现象。据此,教师更应该对作业提出“质”的要求。大可不必让每个学生都写那么多遍,而应要求学生在至少写一、二遍的基础上写会为止。这样好学生既不因机械书写而感到厌倦,学差生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要写会,而不仅于完成数量而已。这样的作业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 要有效利用家庭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除合理布置作业、严格作业要求外,更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如:如何积累和摘抄好词佳句,怎样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等等。教师要把必要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以让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独立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学业拖延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1、学术背景 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 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

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 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 二、主题 1、学业拖延的特征 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 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 1.3 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 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 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

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

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 李学书 [摘要]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作业量大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本文就日内外家庭作业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得出有价值的启示,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家庭作业问题进行再认识与审视。 [关键词]家庭作业;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李学书,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234)。 [原文出处]《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09.10.65—68 在我国,“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曾多次下发关于“减负”的文件,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学生家庭作业量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家庭作业讨论和研究较多的也是关于作业量过大问题。但西方学者对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视角的,其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观点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家庭作业问题进行再认识与审视。 一、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作业内涵的界定还没达成共识。但很多专家学者站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作业做了富有创新性的界定,试图走出狭隘的“工具论”视角和摆脱“技术理性”的干扰,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业的内涵具有有益的启示。 第一,有专家认为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过程。在他们看来,作业指的是通常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外进行的、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的自觉活动,以及增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性。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成绩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特定目标。这种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化,也都是教师必须批改的,直接与学校工作量相关。凯克(R-W-Keck)认为,作业是指学生课后展开的无教师辅导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一定义忽视了合作学习。另外,台湾学者陈龙安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作业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的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是指各种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完成的”。并且将作业分解开来,做了进一步阐述:“‘作’就是创作,其本身就具有‘进行、鼓励’的涵义;‘业’是篇卷,古代书册大版,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这表明,持这种观点的专家把作业看成是一种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第二,有专家看到了作业主体的活动对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从作业主体要素出发对作业进行阐释。如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立足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专门论述了有效操作作业包括作业练习适应情境、训练方式、训练要求三方面内容的策略。又如施良方教授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设计有差异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正式布置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校功课”等。这表明重视其中的主体要素,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主体的活动与需要对作业内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作业内涵的解读,我们以为,作业首先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完成一定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密切相连的学习活动。其次,就作业形式而言,它包括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书面练习;作业的功能应该是多样的,通过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人们不应该仅仅看到作业对课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作用,事实上,它对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家庭作业研究现状 (一)关于家庭作业的功能 中西方学者普遍认可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适量的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内化学生纪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自制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的发展,促进家校合作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迈克尔(Jacob Carmichael)指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做家庭作业,就会对重新做家庭作业感到困难,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所以影响学习成绩。洪淼对高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布置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

浅谈如何布置有效的家庭作业

浅谈如何布置有效的家庭作业 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多年,学生的课业负担已逐步减轻下来,尤其今年省教育厅加大力度监督检查各地办学行为并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其中规定:“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的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老师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生气恼火,甚至于布置惩罚性作业。久而久之,就形成离开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学生就不愿意做作业,虽然理由永远不变:“我忘记拿作业了!”“我忘记记作业了!”一个班内往往就有几个孩子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永远和老师对峙着……甚至有的学生虽然完成还是有些怨声载道:“老师又要布置作业了!”老师呢,整天埋在作业堆中,做着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因此,如何有效地布置家庭作业,对于每一位老师尤为重要。为了科学有效地布置家庭作业,我将时间划分为不同阶段,结合教科书和相关的练习册,粗略地进行周计划,将基础知识﹑背诵﹑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细致地进行日计划,在布置作业时,难易结合。我的做法如下: 一、科学布置家庭作业。 教师要正确认识家庭作业的意义和作用,对每天的家庭作业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绝不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只有布置了有效的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作业设计应有层次性。我们知道,学生彼此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要有效地利用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作业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学生分层:每个班里根据上一学期各次考试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可将一个班的学生按比例分成几个组:比如说,其中成绩较差的组命名为“奋进组”,成绩中等的组命名为“提高组”,成绩最好的组命名为“宏志组”,为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分组一开始,就讲清了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 2、作业内容灵活多样,调动孩子作业的积极性。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方案-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 理论。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 的能力,这说明通过 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 者对员工心理授权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 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 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 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

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报告

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家庭作业是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课外独立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扩大学习效益重要工具。家庭作业是学生独立思考、认识与思维、技能和方法、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现的过程。家庭作业是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学识、情感交往的纽带,家庭作业可以成为老师、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业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抄写、默写、背诵、口算、计算等单调书面作业,家庭作业变得多样化、趣味化。家庭作业是课堂教案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业余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感。有效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对掌握知识、综合实践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成效有着积极的影响。据调查,在当前的教案活动中,很多老师虽然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形式单一,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寻求对策。 摘要:家庭环境是家庭成员成长、生活、学习的活动范围,它不仅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还会对儿童的智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报告从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职业和收入、家庭成员关系几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良好,为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教养方式方法比较理性,但放任子女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大部分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有少数家长较少关心孩子学业。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像是物理学的磁场一样,孩子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里,他会不由自主地按照家庭的期望方向来发展。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好,使孩子的发展符合家长的愿望,符合社会的需要,家长应该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自身的素质,建设学习型家庭;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应端正教育方法,提倡理性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对策 当前社会,尤其是高考前后的报纸上常常报道,高考状元、保送大学等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给家长的心里形成了孩子的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的思想!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不允许学校补课,但家庭作业在教案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家庭作业确实也是提高教案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作业的负担有增无减,教育局提出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家庭作业,试问有多少学校做到了,有多少家长认同?关于家庭作业尤其在学生家庭作业心理<例如:作业动机、态度、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