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刻板印象

女性刻板印象
女性刻板印象

中国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之一:柔软、顺从,在中国古代女子就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亡从兄弟、夫亡从子,自己是没有主见的,虽然封建社会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这样的腐朽思想难免根深蒂固,现代的不少女性还是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而在《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电视剧里,王珞丹饰演的钱小样,为了自己追求的个性和自由,不顾母亲反对,自己一人和一陌生男子偷偷跑到北京。

中国传统女性刻板印象之二: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所有的家务活都应该女性来做,女性就应该每天呆在家洗衣、做饭、照顾小孩,她们没有自己的事业;而在《无懈可击》和《爱情睡醒了》中,戚薇饰演的两个角色她们都有自己成功的事业,精明能干,有霸气,工作能力不亚于男性,一改往日家庭主妇的形象。

中国传统女性刻板印象之三:依附男性,在《搜索》这部电影中,思拓公司老总沈流疏的妻子莫小渝本来是一位很依附丈夫的女人,她经济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围着丈夫转,是一个典型的不能独立自主,依赖丈夫的人;可在最后她顿悟了,明白了自己应该掌控自己的生活,勇敢地提出离婚,身心都得到了解脱。

中国传统女性刻板印象之四:保守,不应和除自己丈夫或男朋友以外的男性关系密切,而在《北京的爱情故事》里,杨幂饰演的杨紫曦,她本和吴狄已经分手,身为Andy的女朋友,但依然和吴狄保持密切关系,主动约吴狄吃饭什么的;而伍媚开始更是徘徊在吴狄和他哥哥之间,关系不确定,她们是开放的,敢爱敢恨的。

电视剧或电影中演绎的女性角色,打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这些新的女性形象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女性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和男性平等的,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家务活不应该自己一个人做,丈夫他们也有份,我们也可以有许多异性朋友等等。

也可以使男性认识到:女性她们不是柔弱的,她们也有刚强的一面,她们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女性不在不得不依附男性了,没有了他们,女性依然可以活的很好等等。

总之,这些电视剧里的现代女性形象,有助于女性更好好的认识自己,帮她们找到自信,寻求社会地位的平等。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造成这种偏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与判断人时,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7相关事件编辑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三个老外的中国印象

三个老外的中国印象 2005-10-26 00:00 马文会/编译自美国《视点》 MarkCarter(美国):中国人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2001年来中国前,我对这个国家确实知之甚少。我从来就没去过亚洲,也不认识去过中国的人。我所知道的就是,中国人口众多,有长城,有丝绸,有筷子。仅此而已。我对中国人是什么样子没有概念。在我的家乡内布拉斯加州有一个华人社区,但他们大多数人都独来独往。而在我以前的学校,有一些华人小孩,他们的举止与其他人没什么差别,我从来就不认为他们与我有何不同。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来自中国本土的人。 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最初的印象是这里的人太多了。即使是在乡村,你也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人群。起初,我可能对这些人群和喧闹声有些承受不住,不过现在习惯了。也许,我还习惯得有点儿过头。因为现在我发现,我在中国居住的那个郊外社区安静得有点儿压抑! 令我吃惊的还有这里的人。我总认为亚洲人非常内敛和严肃。而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中国人健谈而友好。令我震惊的还有他们对异国事物的兴趣。 当我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人非常在意其他国家的人对他们的看法。我觉得这有些不同寻常。过去我总认为,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不受外界影响而存在。中国人总问我是否喜欢中国。嗯,我还待在这里啊,不是吗? FionaMason(英国):中国只是模仿圣诞节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9年。与许多西方人一样,在来中国之前,我认为这里对物质的追求,和欧美相比要差很多。而我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更胜一筹。我以前对中国的看法是一个误解。当然了,这里跟我们在功夫片中看到的不可能一样。然而,在中国除了考工商管理硕士和拥有最新款的手机以外,生活之中应该还有更多的乐趣! 我认为,西方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关心全球化的影响。他们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把全球化看作是单一文化的扩张,而这正在扼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一点在中国显而易见。这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经背弃了其自身的文化,去仿效他们所谓的西方文化(那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文化)。我为此感到有些悲哀:因为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在不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照搬西式风格,那么学到的不过是文化的皮毛。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第22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 - 06 - 1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6JZD0039)。 通讯作者简介:郭秀艳(1970 -),女,黑龙江宁安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李春凯,杨立状,罗 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摘要:探讨了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通过预调查,搜集描述上海人的形容词800个,按出现次数和语义相关性,得到28个刻板形容词。采用自编问卷对68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刻板印象的结构包括负面个性、正面个性和生活方式三个维度;(2)沪籍大学生和非沪籍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表现出内群体偏好的倾向;(3)负面个性和正面个性具有稳定性,但生活方式维度随来沪时间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地域刻板印象;上海人;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1 - 0140 - 05 一、引言 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集合群体往往会被赋予某些鲜明的人格特质,如人们倾向于认为法国人浪 漫、德国人严谨,这种概括化的认识通常被称为刻板印象。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风民俗不同,某些省市的居民也拥有独特的“个性”,其中人们对于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尤为突出。 对于上海人独特个性的描述早就见诸于报纸书刊,一些学者描述了外地人对于上海人的种种印象,如易中天曾写过,“‘上海人’这个称谓,在外地人心目中,有时简直就是诸如小气、精明、算 计、虚荣、市侩、不厚道、赶时髦、耍滑头、小心眼、难相处等等‘毛病’的代名词” 。[1] 这些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印象的成因,而心理学研究者则从地域刻板印象的角度加以研究。连淑芳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发现,被试对上海人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倾向于把上海人和精明、时尚、开放、进取等“城市人属性”相联系。[2] 这一结果得到了杨治良、邹庆宇的支持,[3] 同时他也发现这种地域刻板印象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特征的概括认识,那么当一个群体及其所在的地域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印象是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作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其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社会发展程度与时俱进,上海“申博”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上海市政府也早已号召上海市民提高个人品质和综合素质,并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这个十分亲切而形象的口号。我们推测,外地人对于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是一个丰富和多维的结构,并会随来沪时间发生一定变化。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选择在沪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在沪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他们带着对上海的印象来到这里求学,甚至留沪工作,成为新上海人。这一群体好比一个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刻板印象的内容并探析其发展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大学生是未来上海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上海人的印象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就业选择和工作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以及和上海人的相处情况,因此,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人格研究的词汇学方法,[4] 这种方法通过搜集相关心理构念的大量的形容词,然后使用因素分析抽取该构念的内在结构。孙利曾使用该方法对国民刻板印象进行过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初中英语作文:中国印象

初中英语作文:中国印象 【我寄语】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英语作文- 中国印象,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Ive heard a saying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stay in a country for three weeks you can write a book, three months a postcard, and three years nothing! I am now faced with this problem. Having lived in China for about five years, I am totally used to daily life here. That shouldnt be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right? Adapting to a different society and culture is someth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is it not? Usually it would be. However, it makes writing a column about my impressions of China a lot more difficult. Luckily for me two friends from my country, Ireland, came to visit me during the summer. It was their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it was through their eyes that I rediscovered the pleasure of experiencing a foreign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At first I found their remarks and reactions to

人们对女性都有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刻板印象

人们对女性都有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刻板印象 No matter who said it, where it came from, how many search results it pulls on the Internet or how frequently the writers of those infamous articles and blogs use the phrase "research says," one should be able to tell a fact from a fabrication and a cliche from a stereotype. 不管是谁这样说、或是这样的想法是从哪儿来的、亦或是从网上能扒下多少搜索结果、还是那些狗屁文章和博客的作者多么经常地使用“研究表明”这个词,人们都应该从刻板印象的陈词滥调和虚假的谎言中分辨出事实真相来。 Today I want to bust some widely known and some not so common stereotypes, most of which are about women. 今天我要辟清一些众所周知和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刻板印象,其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女人的。 One of my favorites is that women own more shoes than men do. Really? I know dozens of men who have as many as 25 to 30 pairs of shoes. My husband and my best friend are among them with 20 and 15 pair of shoes to their names respectively. 我最喜欢的一个说法就是女人的鞋子肯定比男人多。真的吗?我认识十几个男人,他们的鞋子多达25到30双。我老公和最好的朋友也分别有20和15双鞋。 More women than men are shopaholics. This is a myth purely based on Hollywood movies. Men and women are equally prone to be addicted to shopping. In fact, a study in 2011 in Britain showed that men spend more on impulse buys than women do. 女性购物狂比男性更多。这纯粹是一个基于好莱坞电影的神话。女人和男人都同样容易沉溺于购物。事实上,2011年英国一项研究表明,男人在冲动消费上比女人花钱更多。 Manicures and pedicures are for women. Many men go for manicures and pedicures and there isn’t anything wrong with that. Dirty, chipped nails, cracked heels and hobo feet are only signs of ignorance toward personal hygiene and not a sign of manliness. 修甲是女人的专属。许多男人也会去修甲,这没什么很正常。脏东西、碎裂的指甲、龟裂的脚后跟、以及臭脚只是忽视个人卫生的象征,绝非男子气概的标准。 Men are more competitive than women are. Oh boy, so not true. Women are not only more competitive, but are fierce fighters. Ask someone who has ever worked with a woman, especially someone who has had a woman for a boss.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来举一个例子:如果提到东北人,你会想到什么?北京人呢?蒙古人呢?我想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东北人天性豪爽,外表强悍,激情而张扬;北京人性格随和,自然而随和;内蒙人体型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当中的每个个体均不相同,为什么大家会对他们有近似相同的印象呢? 这种现象就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就是指人们用刻在自己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印象作为固定印象来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的分类;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效应有惊人的一致性;大多是偏见,或者是错误。 比如在一张图片上看到中国人在巴黎街头的喷泉旁用脚玩水,网友就会各种吐槽:真没素质。而如果看到一群外国人在喷泉旁泡脚,人家就是会享受生活。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我们长时间就收一系列相关信息之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具体的成因。 一.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通常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因此从你朋友的身上或多或少会体现出一些你的本质。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句古训: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的朋友是谁。这句话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如果你和一些优秀的人交朋友,那他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你很优秀,反之亦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事业,属于同一个种族,那么他们自然会受到同种文化的熏陶,有相似的特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从评价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观判断及其生活经验也是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首先,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这往往会使他们对被评价者的看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断。还是举地域这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从小接触的各种信息中存在“东北人都很豪爽”及其类似的信息后,他在看到东北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我对面的是一个豪爽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况且在和人接触的过程中,出于本能我们都会想要尽快了解对方所以用其已知信息推断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也是并不奇怪。 三.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的学习方式有关。人类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减少混乱度的方法就是分类法。分类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无规律的变成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其更加具有规律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很早,最晚也应该早于人类第一代阶级社会出现之时。这种放大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书舜典》“.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 可见这种方法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对后世的人们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所以在人们了解到接触对象的信息后,便会自然而然的给其贴上若干相应的分类标签,在这些标签所对应的特征中找到信息并汇总,便有了对这个人、这群人的初步印象,刻板效应也就就此产生了。 除此之外,刻板效应和潜意识之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潜意识包括三个内容,即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不为个人独有,而是一些人所共有的。荣格在医治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对不同种

1983年--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

中文3009字,1800单词,英文字符9330 译文原文出处: 《CHINA IMAGES ABROA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WESTERN DOCUMENTARY FILMS》,Merrilyn Fitzpatrick,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9 (Jan., 1983), pp. 87-98 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 马林.菲茨帕特里克 西方人从这个世纪早期开始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这项工作涵盖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从1905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一直持续到文革之后。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纪录片制作人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关系的变化,同时展示了纪录片自身在过去80年间的发展。 这个世纪的中国经历着最动荡的历史,因此这些影片也主要关注于战争、革命、政治和社会问题。好莱坞系列电影甚至把影片中的中国背景限定在这些动荡的因素里:农民生活(《大地》1937年,《龙种》1944年);军阀混战中的传教士(《六福客栈》1958年);反帝国主义运动(《在北京的55天》1963年)和内战(《圣保罗炮艇》1966年);或者如同解放前的上海那样,成为条约、奢华和阴谋的代名词(Sternber的《上海快车》1932年)。但是,这些影片全部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拍摄,而不是在中国。战火导致的动乱、审查制度以及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挫败了那些外国人人进入中国实地拍摄的念头。因为这些原因,1949年前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实况报道。 从1949年开始,西方纪录片一直受限于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严格控制、中国长期的仇外心理(尤其是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以及一直延续至70早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容敌对状况。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一些微弱的变化开始发生。那些纪录片一般都得到了国家邀请、支持并且是在政府严密控制下拍摄,在选题和拍摄手法上也被受到严格的控制。Edgar Snow和Felix Greene这样的“中国专家”,充当了先驱的作用。然后在如何摆脱中国政府这种家长式的严格控制,坚持影片的公正性方面,他们还不如Chris Marker (《北京的星期天》,1955年),Michelangelo Antonioni(《中国,1974年》)和Joris Ivens(《愚公如何移山》,1976年)。这个时期的影片,很少反应中国人的个性或是导演对于中国的个人看法,他们大多数只是充当了宣传工具而已。事实上,这正是这些影片的最大看点所在,因为它们真切地反映了特殊时期中国政府的诉求。它们被当作记录那个年代稍纵即逝的中国政治的宝贵资料。 尽管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些影片的内容,但制片人的风格和手法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地产

刻板印象

观《My name is Khan》有感 ——论刻板印象 摘要:影片《my name is Khan》描述了9.11事件前后,Khan因伊斯兰教团体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同而发生的生活变化。看了影片后,我了解到刻板印象是基于人们所在团体的知觉去判断别人。我也思考了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以及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即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积极消影响; 一.刻板印象概念 刻板印象[1](stereotype)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二.刻板影响的特征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 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它部分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三.电影中刻板印象的体现 《My name is Khan》中主人公khan有自闭症,但他却是一个天才。Khan是个典型的穆斯林,他在母亲去世后去美国探寻自己的弟弟,他在美国以外收获爱人曼迪亚。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khan母亲在他儿时对他说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只分为好人和坏人”,这句话可以说是khan一生的信念。但似乎这句话并没有被那些种族歧视者所认同,因为从khan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会遭到种族歧视。Khan过安检的时候,几乎是搜身式的安检,就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歧视。911事件之后,更加加深了美国人乃至世界人对穆斯林的歧视。后来khan的爱人曼迪亚的儿子之死似乎也就是因为儿子的姓氏,带有穆斯林的色彩。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就是穆斯林,所以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就将穆斯林等同于了恐怖分子,美国人一遇到他们就会躲开、提到他们就会心生反感。这时世界似乎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而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分了。把一个恐怖组织的错误完全归咎于一个种族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同时用一种固有眼光去看待这个民族对他们来说也是过于偏激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khan进入美国过安检,到后来911事件后作为穆斯林被歧视,这都体现了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他人的影响。因为美国人民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他们对善良穆斯林的误解,妨碍了他们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刻板印象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跟据社会学辞典的解释,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Jary & Jary,1998,P. 673).按照这个定义,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则可以理解为对男性和女性 的一些独有看法,而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而过於简单化的. 在这里我先解释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分别,以免在往后的讨论产生混淆.性是指生理上的分别,一般可由性器官与基因去决定你是属男属女.而性别则是由文化建构出来的,男性和女性可以说成是两种角色,各自有一些特质和受到社会不同的期望. 套用性和性别这个概念, 性别刻板印象就可以被视为把性和性别挂勾.作为男人(man),就需要具备男性化特 质(masculinity),例如独立,理性,主动,有自信等.作为女人(woman),则需要拥有依赖,感性,被动,柔弱这些女性特质(femininity) (Basow,1992). 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性 别刻板印象的成因一直都受到争议.最主要的辩论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两 派(nature vs. nurture).本质主义者(essentialist)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分别是先天形成的,而建构主义者(constructionist)则认为两性间的差别是透过社会及文化建构出来的.现在我会分别从上述两个角度探讨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 自然因素Sex及Gender并未有统一的中文释法.例如,社会学辞典中释本把gender释作「性相」,以避免与一般人把sex解作「性别」产生混淆.国内有性书本则本sex释作「性别」,gender释作「社会性别」.个人认为把gender释作「性相」并不合宜,而释作「社会性别」则略嫌累赘.因此,在本篇文章我会把释法统一,sex会被释作「性」,而gender会被释作「性别」. 0人 0人 回答时间2006-12-26 15:39:31 heming8210翰林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份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起着一种特别的框架和模板的作用,对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的活动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优雅,男性高大)、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理性)、角色行为(如女性照顾孩子、男性修整房屋)、职业(女性作护士、幼儿园老师,男性作科学家、建筑工人等)。1、美国和中国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美国:攻击的,独立的,非情绪性的支配的,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擅长经商的,喜欢冒险的,易于决策,自信,不容侵犯,有雄心的。中国: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力,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挫折的忍受力,果断,自信。2、美国和中国有关女性的刻板印象美国:得体的,温柔的,善解人意的,虔信宗教的,整洁的,安静的,强烈的安全感需要,欣赏艺术和文学,表达细腻的情感。中国:顺从,温柔,善解人意,直觉,虚荣心,机械记忆能力,触觉,群体归属感,重感情。讨论:你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都符合上述气质特征吗?你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完全符合上述气质特征吗?二、刻板印象是怎么形成的?1、生理差别1)基因、性激素2)脑(下脑丘)、人体生理机能3)月经4)妊娠及孕期5)哺乳期讨论:月经、妊娠和哺乳对你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什么影响?生理差异决定社会分工和

《印象中国》教学总结

《印象中国》教学总结 《印象中国》教学总结 本学期担任了五年级《印象中国》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人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上秉承了如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矗 (3)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注意了如下几点: (1)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达到了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 1、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

经典心理学案例

科学心理学所沿用的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我观察法——一种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2.实用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3.以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现象学和场论5.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 6.以整体论作为主要方法论指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 短时记忆是未经思维加工的记忆,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长时记忆是经过加工的记忆,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记忆分为3个阶段:认识,保持和再现认识就是将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信息保持就是将信息储存进大脑的一个过程,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记忆"再现就是将储存的信息提取,或者你 可以理解为"回忆" 苏东坡效应 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 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 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 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 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 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 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对“自我”的认识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增添了难度。鉴此,“苏东坡效应”无疑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览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对准“焦距”。 自我认识的透明度与自我的成熟程度是成正比的,对自我认识得愈清晰,其自我的成熟程度就愈高,反之则低。自我认识的透明度与自我的成熟程度是成正比的,对自我认识得愈清晰,其自我的成熟程度就愈高,反之则低。 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刻板印象和男生女生

6.性别刻板印象和男生女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列举性别刻板印象。 过程与方法:以内省法体验自身性别特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多元的性别特质观念,尊重他人性别特质的选择 重点:探索自身性别特质 难点:理解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性别有不同的认识 教学道具:投影仪、电脑、活动卡 教学内容及过程 Part.1引入(2min) 师:在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青春期时期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了解了性别在生理上的区别。但大家知道么,除了生理上的性别之外还有心理的性别。想知道你自己的心理性别是怎么样的么?下面有一个简单的小测试,来测测你的心理性别。 Part.2心理性别初探(5min) 播放心理性别倾向测试视频。 Part.2男女性别讨论(15min) 师:现在大家先在脑海中想象一个标准的男性形象,想想他有哪些特点,并在这些特点中选6个最有代表性的,填在活动卡上。然后再在脑海中想象一个标准的女性形象,想想她又有哪些特点,选出6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填在活动卡上。 待绝大多数同学填写完成后,请学生分享并记录在黑板上。 Part.3价值澄清(20min) 师:在你写的所有的特点中你最希望自己有哪些?选取其中的5个写在活动卡上,并且注明原因。 师:现在请同学来分享。 Part.4 总结(3min)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文化、社会分工、生理基础等原因为女性和男性建

立了不同的刻板印象。然而现实生活中,男生或者女生群体内部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每个人对于男生或者女生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有自己的认识。如果不能接纳这些差异,就会造成性别歧视的产生。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文化人,我们应该了解自身的性别观,并且接纳不同的性别观,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歧视,减少纷争,为创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