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硫的转化(第2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节 硫的转化(第2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节 硫的转化(第2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

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掌握硫酸盐的主要性质、应用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预习导学】

一、硫酸盐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硫酸盐

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有关硫酸盐的表格

4

思考:⑴哪些离子会干扰SO42-的检验?

⑵检验SO42-的正确操作是什么?

练习1、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钡溶液

B、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

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

D、加入盐酸酸化了的氯化钡溶液

练习2、已知硫化氢与甲烷一样可在空气中燃烧,当氧气足量时其燃烧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硫。下列转化关系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大16,E是酸。X无论是强酸

(非氧化性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及条件均已略去):

当x是强酸(非氧化性酸)时,A、B、C、D、E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 C、D、E均含有另一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A是,Y是,Z是(填化学名称)。

(2)当X是强酸时,B的摩尔质量为34g/mol,E是(填化学式)

C→D的化学方程式是

(3)当X是强碱时,E是(填化学式),B→C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 二、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思考:1.①形成酸雨的物质有哪些?其来源分别是什么?

②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防止或减少酸雨的形成措施有哪些?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在硫黄、二氧化硫和硫酸这三种物质中,设计实验,探究这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提供的试剂:硫磺、亚硫酸钠、浓硫酸、氢硫酸、酸性KMnO4溶液、氯水、Cu片、O2

1.完成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

23

的方程式(能写离子方程式的写离子方程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①~⑧反应中,体现SO2还原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二氧化硫的量

B、 pH小于5.6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C 、SO2、NO2、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 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 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册第二单元 一、课文篇目 《诗经三首》《离骚》 《孔雀东南飞》《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二、目标导航 本单元复习重点是鉴赏古典诗歌。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点:1、抒情;2、了解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3、明确鉴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把握作品风格,感悟作品意境,鉴赏作品形式。 三、方法指津 复习古典诗歌要多诵读,从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意境,鉴赏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要点回放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注意其中的对比、比兴手法。 《秦风?无衣》是秦国人民抗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

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注意“赋”的表现手法。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烙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孔雀东南飞》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迢迢牵牛星》通过假想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 《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乐观的精神。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六、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五六百年间。其诗以四言为主。《诗经》有六义,“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即《诗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360docs.net/doc/ea13433541.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硫的转化》教学设计

硫的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等知识的理解。 本节内容利用第二章的基本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以硫的转化为线索,探索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本章所在位置恰到好处,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等以及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并且通过对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转化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同一元素当处于不同价态时相互转化规律的理解。 2、知识脉络 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在于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正好能够体现各种含硫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本节教材突出了“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的观点,从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探讨硫的主要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以探讨硫的主要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借助方法导引,在实验室中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从中总结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最后通过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和“酸雨及其防治”的有关知识,体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知识框架 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如下:通过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认识硫单质并了解硫磺的主要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之后归纳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及生产、生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再引导学生了解硫酸的工业生产,酸雨及其防治。 本节课我所讲的内容是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具体知识框架如下:

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2015—2016年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2015年9月,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了。为确保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主要教一个文科班(高三220班)和一个艺术班(高三225班)。这个文科班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后进生较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给其多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其水平能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进一步的进行深化。对于艺术班的教学要提高效率,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四、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13年9月—2014年3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

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案编号:019 主备:复备: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扣观。 【课前预习】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________;工业革命后,增长速度________;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误区警示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一个地区由于人口迁移或流动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之为机械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及其特点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__________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________________国家类型人口问题影响对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 _____ 经济、就业、______、 ______等压力大,导 致积累减少;形成巨 大的____________ 控制人口______ 提高人口________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 人口______严重 ____________不足、 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________,接纳 __ 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还有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1)主要人口问题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③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 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④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2)老龄化特点:①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②高龄化趋势显著;③“未富先老”;④“空 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迅速增加;⑤农村养老问题。 (3)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 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考点对练】 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下图为“我国2005年与205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硫的转化(教案)

硫的转化(教案) 第三节硫的转化(教案)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祝丽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化学必修1教材(鲁科版)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教学内容。在了解硫单质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 二氧化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 序,第二章中初步接触了利用物质的分类观探究物质的性质,本节内容在氧化还原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元素不同价态的转化,铁及铁的氧化物一节已接触过,对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探究,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 .学会运用分类观和价态分析预测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使学生体会研究化学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密;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解决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制意识,逐步树立合理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应用 2.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方案的设计 五、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分类比较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耳朵眼豆陷中的二氧化硫的报道)f问题提出(二氧化硫的性质有哪些?)f 活动探究(1 ?分类观探究S02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2?转化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探究S0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利用有色物质验证S02的的漂白性。)f 得出结论(照应新闻中猜想的SO2的性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_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引入】:放映:孙思邈用硫磺炼丹的视频 【板书】第三节硫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的硫 【讲述】:古代的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硫的用途,对于硫,我们并不陌生,现在听说过的火山所喷发出的硫化氢气体、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等,还有沉积下来的含有硫元素的矿石,以及人体的蛋白质中也会含有硫元素。 1.自然界中的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板书】2 .认识硫单质 (1)物理性质 【讲述】刚才视频里面管硫的单质俗名叫硫磺,颜色是淡黄色的。【总结】学生一起来说硫单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黄色或淡黄色固体,很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熔点,沸点都不高。硫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和斜方硫等。(强调记忆溶解性) 【思考】试管内壁附着硫单质怎么去除? 1、利用物理性质:二硫化碳溶液洗涤试管(此方法学生都能想到) 2、利用化学性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板书】(2)化学性质 1、3S+6NaOH2Na2S+Na2SO3+3H2O(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巩固之前的

知识) (让学生自己配平该方程式) 【讲述】该方程式上就已经出现了硫元素的三种价态。 【板书】不同价态硫的关系转化价态轴 【回顾】回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性质与化合价的关系。进而预测硫单质的化学性质。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实验1】观看实验视频《硫粉与铁粉的反应》。 【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学案上的1-3思考题 1.Fe与S反应实验中,只加热混合物一端就能继续反应,这是为什么? 2.铁与硫的生成物中铁是(+2价还是+3价)如何验证?(提示:生成物不溶于水而溶于稀盐酸) 3.写出Fe与氯气反应方程式,并比较硫、氯气氧化性强弱说明理由。【小组讨论】讨论最终的答案并展示答案。 【板书】Fe + S FeS、2Fe + 3Cl22FeCl3、 【讲述】由此可得硫单质在这起了氧化作用,并且把金属氧化到了它的低价态。和它类似的有铜和硫的反应,汞和硫的反应(温度计)【板书】2Cu + S Cu2S、Hg+S=HgS 【实验2】观看实验视频《硫的燃烧》 【提问】仔细观察实验,总结现象。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1—3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考点分析: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形成商品的条件:第一,第二,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区分:货币的性质与本质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A 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 为什么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本身是是商品,有价值。 C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表示即可。 D 价格是指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A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B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C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分离。 思考: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一样吗?

3.了解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 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 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 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的价格总额 = 待售商品量 x 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 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 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解决通货膨胀 的主要措施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款类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紧缩性财政政 策等。 ②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 软或下跌。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 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解决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宽松的货币 政策如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放宽信贷规模,积极的财政政策。 注意:这一次出现的金融危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同,所采取的财 政和货币政策有相似之处,如我国目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 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则采取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当放宽 信贷规模等措施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4.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第三节 硫的转化(第1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1课时) 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掌握硫及其氧化物、浓硫酸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探究掌握常见漂白的物质及漂白原理 【预习导学】 一、自然界中的硫 1、物理性质: 思考:(1)氯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如何洗涤内壁附有硫的试管? (3)如何将黑火药的成分(C、S、KNO3) 逐一分离出来? 2、化学性质 思考:(1)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试设计实验证明之。(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现象,及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水银洒落在地面上如何处理? 3、硫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火柴及,还可用于制造、 烟花爆竹等。 练习1、下列物质不能用相应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①CuS ②FeS ③Al2S3④Fe2S3 ⑤Cu2S ⑥FeCl2⑦CS2⑧H2S A、②⑤⑧ B、①④⑥ C、③④⑦ D、④⑥⑦ 二、二氧化硫 1.SO2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 _____色、_______气味的有毒气体,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填“大”或“小”),易液化。 2、SO2的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把SO2气体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品红中的现象是什么?分别体现了SO2什么性质? (2)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三氯化铁溶液,氢硫酸(H2S)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3)如何检验SO2中混有CO2气体? 练习2、下列实验一定能证明有SO2存在的是()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③能使品红溶液退色④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退色,再滴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⑤先加入足量NaOH溶液,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 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③④⑤能证明 D、只有④能证明

鲁科版硫的转化时教学设计

鲁科版-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郑州十六中赵亚梅 教材分析: 本节《硫的转化》位于教材第三章的第三节。在学习了前面两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以介绍钠和氯气为例)既有理论知识的 应用又有方法的指导,学生已整体上对如何学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所在位置恰倒好处,并且学生在学习硫元素以前,已经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学习硫元素。 这部分内容包含两点: (1)“自然界中的硫”——通过火山喷发,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使学生对硫元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点内容要求层次低,只需通过一些资料介绍或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 (2)“认识硫单质”——通过对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研究,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了解硫单质转化为其他含硫化合物的方法。硫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是重点,可以采用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总结——实例应用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习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以及含硫物质的主要来源; 2.认识硫的物理性质,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能列举出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硫的物理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预测、实验、分析、归纳、结论等探究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究的喜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硫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教学过程: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硫的转化第一课时》同步练习1

《硫的转化第一课时》同步练习1?浓硫酸是常用的干燥剂。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A. CH、耳、CQ NH B. CQ、出SQ、CI2 C. CQ CH、HCI、HBr D. SQ、CQ、Ha、HS 【解析】能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如的H2S。 A中的NH, C中的HBr, D 中 【答案】B 2 .下列反应中,浓HSQ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 2NaCI(固)+ HSQ(浓)=====Ns t SQ+ 2HCI f △ B. C+ 2H2SCK 浓)=====CQ f + 2SQ f + 2H2Q △ C. Cu+ 2H2SQ(浓)=====CuS(H SQ f + 2H2Q △ D. 2FeQ+ 4H2S(X 浓)=====Fe2(SQ4)3+ SQ f+ 4H0 【解析】HSQ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则表现强氧化性;有硫酸盐生成,则表现酸性。 【答案】CD 3 ?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白纸炭化 B.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 【解析】使白纸炭化表现的是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与铜片的反应需要加热,在 常温下不反应。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一一氨气。 【答案】D 4 ?在如图实验装置中,从实验开始过一段时间,对看到的现象叙述不正确的是( ) 二一卩H试纸 砲和

锻硫酸 A. 苹果块会干瘪 B. 胆矶晶体表面有"白斑” C. 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 pH试纸变红 【解析】浓H2SQ具有脱水性,会使pH试纸变黑。 【答案】D 5.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 常温下,浓硫酸可用铝罐储存,说明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B. 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浓硝酸常显黄色,是因为硝酸不稳定分解 C. 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变黑并有刺激性气体生成,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D. 反应H2S+ CuSQ==CuS!+ HSQ能够进行完全,说明CuS难溶解于H2SQ中 【解析】常温下,浓HbSQ可用铝罐储存,是因为浓HbSQ使铝钝化。 【答案】A 6 .为检验亚硫酸钠中是否混有硫酸钠应选用的试剂为() A. BaCb溶液 B. Ba(NQ)2溶液 C. BaCl2溶液和稀H2SQ D. BaCl2溶液和稀HCI 【解析】将样品先溶解,再加入稀盐酸:SQ「+ 2『===SQf + H2Q,再加入BaCl2溶液: SQ 一+ Ba +===BaSQ Mo 【答案】D 7. 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一、考点概览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①市场与计划②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③市场配置资源④规范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宏观调控 二、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主要立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考查市场调节及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措施类和体现类为主,集中于市场的缺陷和宏观调控措施。材料题多以措施类为主,立足经济发展形势,具体考查资源配置方式,重点考查宏观调控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 三、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主线,明确了资源配置中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运用。复习本课时要把握一对关系,明确两项保障和三个特点。一对关系就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两项保障,即从市场秩序维护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认识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三个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复习中必须明确资源配置两种手段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资源配置方式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立足整个教材,必须认识宏观调控与物价、消费、就业、分配、生产的关系。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主线,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2015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特别要关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走势,认识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这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②结合我国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就业,发展生产,维护公平等措施,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③结合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认识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名师点睛〗: 一个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一个治本之策→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⒈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⒉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制取氧气的方法 ⒊知道氧化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⒋了解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⒌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预习】教材第二单元 【课堂导学】 知识点1 空气 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一个用天平对空气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化学家是:)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可能原因: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为什么? ③能否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为什么? ⒊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⒋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 ,影响 ,破坏 .全球 ,臭氧层和等 保护:加强大气,改善,使用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后才能排放,积极、、等 ⒌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⒍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如登山、潜水、宇航、医疗急救、)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金属切割) ②氮气: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化工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⒎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第三节硫的转化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1 了解关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2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3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氧还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硫单质的化学性 质 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互助合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硫单质有着广泛的用途【教学重点】硫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S单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相关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演示 【教学用具】投影仪,酒精灯,火柴,硫样品,一烧杯水,酒精,CS2,燃烧匙,盛少量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引入】:对于“富士山”这个名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鲁迅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么描述富士山的。“远望去,她像一位美丽的看护妇......”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里,山头些许未融化的白雪,衬托着朵朵淡红的樱花,一幅多么恬静,淡雅的景致。(播放图片)然而温顺的外表有时无法掩饰住内心的火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下她火爆的一面。 【放映】:火山爆发的影片片断 【讲述】:那一瞬间,真可谓是惊心动魄,正是这一“火爆的脾气”让许多附近的居民流离失所。说到这里,大家也许觉得它十恶不赦,难道它真的百害而无一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究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了。 【板书】第三节硫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的硫 1.自然界中的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讲述】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观赏一下人们在火山喷发后其附近地下找到的几种矿物质。 【投影】黄铁矿(FeS2)雄黄(As4S4)雌黄(As2S3)

辰砂(HgS)等含硫矿产的图片 【设问】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些矿物质的分子式有什么共同点? 【回答】?????? 【讲述】这些物质都是火山喷发时候所诞生的他们生性孤僻,总喜欢深藏不露,隐姓埋名地过着地下生活,但是地质学家们“多顾茅庐”,终于请出了他们,让他们为人类生产生活造福。然而俗语说得好“一猪生十仔,十仔各不同”火山爆发是生成地一些物质却偏好热闹,于是闯出地面,在人世间开始他们的生命之旅,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旅途 【投影】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之间的转化图 【讲述】生成的H2S,SO2,SO3等气体在空气中不能安分守己,像SO2,它会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SO3,SO2与SO3溶于水,又分别生成亚硫酸和硫酸。一些微生物又能把他们部分打回原形,变成S与H2S。而像这些矿物质们,在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汽的滋润下,便脱胎换骨成了新的物质如石膏,芒硝等(结合投影中图讲述)我们大家都知道,汞是一种重金属,对人类危害很大。 【设问】大家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吗? 【回答】?????? 【追问】这种物质可以用来处理泄露的汞体现了它的什么性质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板书】2 .认识硫单质 (1)物理性质 【讲述】现在老师手上这试剂瓶中装的是硫单质,它俗名硫磺,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药品进行分组实验,小组之间共同实验讨论,等下请各小组同学汇报你们通过实验得出的硫磺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 【设问】通过你们刚才自己动手的实验,得出硫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可以分别从其色泽硬度,在各物质之间的溶解性来总结归纳一下 【回答】?????? 【讲述】硫单质除了大家刚才归纳的物理性质外,它的熔沸点还比较低,刚才老师提到说古代炼丹家发现可以用硫来处理汞,大家都知道汞是重金属,那这能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