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中美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中美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中美、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问题分析】:近两年高考关于关于国际关系的考查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印关系等一直是考查的长效热点如:在对外关系的考查中我认为帮助学生掌握中美、中日关系的总体特点,理清影响中美、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认识和处理好中美、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一、中美关系:

1、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①1844 年《望厦条约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③19 世纪60 年代美国人“华尔洋抢队”,镇压洋抢队。

④19 世纪晚期支持日本侵略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⑤20 世纪初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⑥一战到“二战”期间扶持中国政治势力遏制日本法西斯侵略⑦二战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2、现代史上中美关系四个阶段:

①隔绝对峙时期(1949-1971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②打破坚冰时期(1971-1978 )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中美建交双边关系全面发展(1979 —1989 )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 公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

④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89年以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台湾问题成为最敏感的问题。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将在曲折中发展。

【提升认识】: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①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利益来处理中美关系②求同存异,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是稳定发展的关键③坚持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④中美文化碰撞。

二、中日关系

1 、第一阶段:汉、唐、宋元、明清(前期):和平友好交

往是主流。

①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岛来汉朝;

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

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隋唐时期:.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十多次,日本大化改新以

唐朝制度为蓝本。吉备和鉴真

③明清时期: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取

得胜利

2、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1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2)1900 年参于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3)1904-1905 日俄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日本势力增强。

(4)1915 年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 年制造“济南惨案”

(5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1935 年华北事变、1937 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① 1937 年7 月至1938 年10 月是防御阶段日本全面进攻企图速战速决,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抵抗,但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② 1938 年10 月至1945 年8 月初是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政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意

③ 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在这时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争夺与矛盾激烈。中国首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①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②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③日本首相“拜鬼事件”、“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事件”等影响着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

【提升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中日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友好交往一日本侵华一冷战对立一和平交往几个时期:正确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歪曲历史、美化战争、否定侵略罪行的右翼言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复习时要把握中日关系发展中以史为鉴的问题,把握每一个阶段的主干知识,分析中日关系变化的原因,特别重视近代史中两次大规模的侵华

战争。

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环保、信息通

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议会、政党、团体、文教、青年等方面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中美、中日关系

大国关系——中美、中日关系 一.中俄关系 (一) 考点连接 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 (3)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917—1949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④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⑤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特征:友好,建交。表现:①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交。②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③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影响: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特征:对抗和僵持。表现:①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②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③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特征:正常化和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表现: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②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注意:即美苏争霸中的中苏关系 (二)复习注意 1.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联系 2.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相联系 3.俄(苏)改革和中国改革相联系 4.关注能源问题 二、中美关系 (一) 考点连接 1、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特征:追随英法,染指中国表现:①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和俄扮演“调停”的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2、19世纪末,特征:独立侵华。标志: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达20余年的目的。 5、"二战"期间,特征:中美合作。表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①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②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6、抗日战争结束后,特征:扶蒋反共。 7、新中国成立后,特征:对抗。表现:①50年代,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④六十年代,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8、20世纪70年代,特征: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①中美建立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 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 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②中美建交经过 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C.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9、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征:一波三折,时好时坏。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1、以史为鉴,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2、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 三维目标:1、复习了解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 2、了解并分析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 3、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教法:问题教学,启发指导,课件激趣,训练提高 学法:史论结合,政史综合,归纳总结,讨论拓展 双边活动设计 导入: 问题提出: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按课件分时期进行复习学习)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师生重点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1)提问并分析其发生背景: 2)提问结果并分析败因: 3)问:其影响如何?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问: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有哪些? 1)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想灭亡中国。 3)同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结合世界史相关日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内容)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重点学习:日本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提问:日本侵华的事件、暴行及残暴统治? 2)提问: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态度? 3)分析背景、胜因及评价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学习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小结: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见课件归纳总结)(学生举例教师提导补充完成)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近代以来的中美、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美、中日关系及台湾问 题 一、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 历史与现状: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1)鸦片战争前,美国与英国商人非法输入鸦片到中国。 (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中国签定了《望厦条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当“调停人”伙同英法侵略中国。 (4)、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5)、19世纪末,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6)、20世纪20年代,美国提出签定《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帝国主义共管的局面。 (7)、1927后,逐步操控蒋介石政权,并帮助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8)、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干涉统一台湾,致使台海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2、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70年代: 遏制”政策。 3 4 5 如:与日韩联合军演、开航空母舰到

西太平洋地区;对台出售武器,强势介入亚太事务,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称霸全球。 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 争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 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发表讲话,反对美国 单边行动。 二、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一)历史及现状: 1、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1945: (1)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3)1931---1945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 中国。 3 4。 情景再现2: 2005年10月17日,当中 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庆神舟六 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喜庆 气氛中的时候,日本首相小 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 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 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 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 次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外交 部发表声明,指出对这种肆 意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和尊 严、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错 误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民表示强烈愤慨,并向日方 提出强烈抗议。 (1)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占领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完整版)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官店民族中学傅卫华 一、中美关系 1.简述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侵华史实主要有哪些? (1)鸦片战争后,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加强;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抗日战争结束后,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6)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挥所谓“联合国军”武装侵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1941年到1979年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样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 (1)对华政策变化及原因 1941—1945年:积极支援中国,原因是希望中国牵制日本,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压力。 1945—1949年:扶蒋反共,原因是控制中国,扩张在亚洲的势力。 1949—1972年: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原因是新中国的诞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势力,遏制其在亚洲的扩张。 1972—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是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下风,霸权地位急剧衰落,急于调整外交政策;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①美国总是以本国利益为其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在与其交往中,应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争取主动地位。②国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③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怎样正确看待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两国关系? (1)冷战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依然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 (2)中美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遵守《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4.新时期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1)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2)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出现的挑战; (3)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交流才会进步,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只有共赢才有未来。 三、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的状况如何? (1)汉唐时中日友好交往: ①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使臣“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为了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还有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随从。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阿倍仲 麻侣,空海,吉备真备。 ③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④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2)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2.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有哪些?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4)1919年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5)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8)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暴行: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3.新中国何时与日本建立友好邦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历史问题如教科书问题;(2)参拜靖国神社问题;(3)民间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问题;(4)领土问题如钓鱼岛问题;(5)台湾问题;(6)东海油气田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1)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①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②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2)认识: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他们否认侵华战争完全是歪曲历史,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应对少数极右翼分子的逆行倒施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新时期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必须: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对待侵略历史,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第三,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中日之间的分歧,第四,相互尊重,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

第八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 ※“近代化”:日语中至今仍单纯使用“近代化”,不使用“现代化”概念。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的“现代化”定义: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1993年版)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罗荣渠教授的遗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年),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经过了三次模式的转变。 一、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历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经过了从低层次改革到高层次变革两个发展阶段。所谓低层次的改革,就是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而高层次的变革则是国家政冶经济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派或革命派参与以至掌握国家政权。近代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但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1、日本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天保改革: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德川幕府和西南各雄藩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由于连年饥荒,各地民众不断暴动,为加强幕府的统治力量,幕府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于1841-1843年推行改革,由于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故收效甚微。而各雄藩同时期的改革却取得了一定成就。长州藩于1838年压制豪商,保护中下级武士,开展往来大阪的海运贸易,改善了本藩财政。萨摩藩拖延偿还债务,控制糖的收购和销售,充实了本藩的海军力量。肥前、土佐等藩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各藩的改革,中下级武士及部分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各藩的实权,为西南四强藩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安政改革:1853年培理舰队入侵后,为应付外国侵略,幕府和西南各藩在安政年间(1854—1859)进行的改革。幕府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主持下进行了幕政改革,如创办洋学所,翻译西书,吸收西洋文化;编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等。在幕政改革的同时,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破格提拔有才干的武士参与藩政,发展藩营企业和对外贸易,鼓励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创办军火工厂,购炮练兵等。改革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各藩的实力,为未来的倒幕维新运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关于“黄金十年”的再思考 摘要:提到近代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很难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导致了至今中日之间也是问题与摩擦不断。但是,在近年的中国学界,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所谓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是美国历史学家任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通过对当时大量史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谓不新颖独特,让人们对于近代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近代中日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于那段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讲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何谓“黄金十年” 关于“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最先提出的的任达教授,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本人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一书中清楚地谈了这个概念的由来:1986年夏天他在《粉碎了的崇高愿望:东亚同文会与中国,1898——1945》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年蜜月”这一概念。对此,东京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用“十年蜜月”一词是不适当的,因为从当时日本的行为来考虑或者判断的话,完全是对本国利益和安全的关心,用十年蜜月一词就会暗示着中日之间存在着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到了1986年底,任达应时任日本亚洲学会会长薛龙博士的邀请,写出了《被遗忘的黄金十年:日中关系,1898——1907》,“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从而也为围绕“黄金十年”这一概念的著作《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奠定了基础。 任达教授认为,中国在1898年到1910年这十二年间,思想和体制的转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这些成就便无法取得。与惯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的而非侵略的角色。不管怎么样,从1898年到1907年。中日关系是如此富有成效地相对和谐,堪称“黄金十年”。[1]7 二、以日为师——“黄金十年”出现的契机 有关“黄金十年”形成的背景,要分成清政府和日本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清政府,出现的“外交窘境”是重要的原因。甲午战争中,日本这个曾经的学生给老师狠狠的上了一课,整个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本的举动同时也刺激了列强敏感的神经,早就觊觎中国东北的俄国率先发难,联合德、法两国,共同要求日本不得染指辽东半岛,否则将实行武装干涉。日本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嘴边的肥肉吐了出来,另外又向清政府榨取了3000万的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大喜过望,不但给俄、法、德三国的数十名外交家颁发了奖章以表彰他们对中国做出的贡献,而且与俄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国内的亲俄浪潮也掀起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通过与俄国的结盟以“共同防御”日本。时人有曰:“慈禧与李鸿章固夙主亲俄,迨经三国索还辽东,内而廷臣,外而疆吏,乃无不以连俄拒日为言矣”。[2]94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于日本经过维新而摆脱落后走向富强,鲜明的提出要以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中国改革的样本,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有驻日参赞黄遵宪及著名维新派人士梁启超等、。但在当时他们的意见并未成为主流,无论是掌握大权的中央政府或者是颇有实权的地方督抚,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