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

《3.3 身体的防卫(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

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

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

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

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

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 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

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 ,介绍B 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 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

列表比较体液细胞和细胞免疫

思考: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具有记忆功能)

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

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百计要除去。(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 淋巴细胞)

归纳: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总结人体的免疫类别

课堂练习:

1.下列免疫作用中没有淋巴细胞参与的是( )

A 、细胞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

C 、体液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2.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在三道防线中,居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 、只有第1道防线

B .只有第2道防线

C .1、2两道防线

D .1、3两道防线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3)抗体是由抗原产生的。

(4)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记忆的能力。

(5)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6)T 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

4.当病毒、病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一种抵抗某种病原体的物质,这种类 型 淋巴细胞 病原体所 在 产生免疫物质 防御方式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物质叫 ( )

A.抗原B.抗体

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

5、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的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6.下列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泪液的杀菌作用

B.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完成免疫反应

C.T淋巴细胞直接消灭病原体

D.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完成免疫反应

7.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产生抗体 B.释放淋巴因子

C.免疫记忆能力 D.产生非特异性免疫

8.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移入的器官受人体的“排异作用”而不易成活。这主要是哪种细胞在起作用 ( )

A.红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血小板

后记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

《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 ) 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 (

活动2:教师讲解 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 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 !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 (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 (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 ^ (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 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2019-2020年科学九年级下册第 3 节 身体的防卫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四篇

2019-2020年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 节身体的防卫浙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四 篇 第1题【单选题】 过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指抗体被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下列有关过敏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原是一类抗原 B、能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花粉、牛奶、汽车排放的废气都可能成为过敏原 D、过敏原是一类免疫球蛋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 A、花粉过敏 B、胃肠蠕动 C、扁桃体发炎 D、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据图所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明,种群中具有抗药基因害虫比例A点比B点低 B、乙图表示一个DNA分子 C、丙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量均随温度的 上升而上升 D、丁图可以表示人体经抗原刺激后,体内抗体量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免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超强的免疫系统会消灭病菌,保证器官移植成功 B、一定的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

C、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弱会引起过敏反应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人体的免疫在发挥作用。如图所示皮肤的保护作用是( ) 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后天形成的防御功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反映了人体内的某种生命活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

专题 电能 电功 一、定义: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二、物理意义: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计算公式: 1.定义式:W=UIt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2.导出公式:W=I 2 Rt ,W=t R U 2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电功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通用单位:千瓦时,符号kW ?h ,俗称度,且有1kW ?h=1度= 3.6×106 J 五、电功的测量 1.测量仪表:电能表(1户1表) 2.读数方法:电能表表盘上先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即电流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例1 (天津市中考试题)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的仪表.1 kWh 的电能可供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____h . 精析 电能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仪表.考查能否灵活利用W =Pt 进行计算. 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解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题目给出:W =1kWh P =40W =0.04kW 时间:t = P W =kW 04.0kWh 1=25h 如果选用国际单位,则计算要麻烦得多. 答案 电功,25 电功率 一、电功率的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科学量 二、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电功叫做电功率 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W 四、电功率的单位:1瓦=1焦/秒 五、 电功率计算公式:P=UI 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U= I P I=U P 对于纯电阻电器(只有电阻在做功): P=UI P=I 2 R (已知I 和R 求P) (已知U 和I 求P) P=R U 2 (已知U 和R 求P)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2,学会做澄清和过滤的实验 教学难点 学做过滤的实验 课前准备 混浊的水,明矾,铁架台,漏斗,烧杯,过滤纸,玻璃棒等 擦布 计划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大家都知道水有什么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用的水基本都能达到刚才大家所描述的水的样子,但自然界中所有的水都是这样吗(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不清洁的水进行净化.(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净化水的知识 2,提问:你们以前自己有过净化水的经历和经验吗? 二学习新课 A..学习净化水的方法 1,出示一杯含各总杂质较多的混浊的水,提问: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杯很脏的水,要想把这样一杯水净化干净,应该怎么做呢。 2,引出沉淀的概念。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办法,其中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先将这杯水静止地放在一旁,让里面比较的大的,不容易溶解的物质沉下去,这样的方法叫做——沉淀,也叫澄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入一种叫做明矾的物质,可以提高沉淀的速度,下面,大家分组试一试。 3,谈话:刚才,各种同学都对杯中的水进行了沉淀,现在请大家看看杯子里的水干净了吗?下面,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净化方法,它可以将水中极细小的颗粒净化掉。4,过滤实验。边示范,边讲解过滤实验的要领.

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身体的防卫(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免疫现象。 2 ?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了解抗原和抗体。 4. 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教学重点 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思考: 问题一: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 么? 问题二:人体中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 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 (1) 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 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 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眼泪利其他 分泌物的 溶曲作川 皮肤〔机械阻屉) 脂肪酸 尿液冲饥 通过鼻嗣部纤 E 排除颗拎物 IE 常菌 群 弗迅連 攻变 支%管的 粘液和纤E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E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 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 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E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一一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T细胞免疫

九年级科学上册 3.2 机械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机械能》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如图所示,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碰到木块B时,会将B撞出一段距离。在同样的斜面上滑下,并使木块在同样的平面上滑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木块 B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铁球A的动能大小,很显然,木块B滑出得越远,表明铁球A的动能就越大。 以上就是我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原理。所用的器材, 还应再加一个铁球C,A与C的质量不同, m A>m C。准备好器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进行实验时,你注意一定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因为我们想研究的是动能分别与运动速度、质量的关系,所以应先将不参与研究的变量保持不变才行。 当铁球A在斜面上的位置越高时,它滑下后运动速度就越大,这样我们将铁球A放在斜面不同的高度,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做实验时,用同一个铁球才行,因为这样能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全部教案

12.河流与湖泊 【教材分析】 《河流与湖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起始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河流和湖泊水仅仅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可能有浅显的认识,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可能没有系统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简要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状况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和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 2.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能够描述并比较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教学难点】 做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模拟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 学生材料:彩泥、装水的塑料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生回答。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山大川,河流湖泊,这几个地方大家去过吗?生回答。这节课老师先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这几处的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播放视频) 师: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生:非常美丽,都有水存在. 师:大家看的非常仔细。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地球各处,河流水与湖泊水就是水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河流与湖泊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河流与湖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或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河流与湖泊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交流见过的河流与湖泊,分析两者的特点,并比较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不同1.师:说一说,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和湖泊吗? 生回答:瘦西湖、高邮湖、邵伯湖、大运河、小秦淮河、凤凰岛、玉带河…… 2.师:你见过的河流和湖泊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3.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完成记录单。小组选定代表展示与汇报。4.师总结:大家画的不错。我们国家的河流与湖泊有怎样的分布情况呢?地图上,通常用蓝色的细线表示河流,有长有短。湖泊通常是蓝色的闭合图形,大小不一,形状同湖泊实际形状相同。 5.师: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储水?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 7.师: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三、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1.师:那么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生:降雨,水 2.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科学

浙教2011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 人的健康 第3节 身体的防卫》_8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身体的防卫(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或者说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区分三道防线要抓住关键,有许多概念会出现,但不要挖掘太多、拓展太多。所以第二课时的圣体的防卫,仍然需要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并且在复习过程中,也让学生理解接种疫苗的免疫学原理,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本节设计以预防天花科学史为线索,说明人工免疫的2种方式的概念。让学生从免疫学原理去解释接种牛痘苗起到对天花免疫的作用,总结出注射病原体可以产生人工免疫。从而站在卫生免疫部门的角度,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推行计划免疫,从国家层面有规划的进行传染病免疫。然后以天花疫苗改良的问题,引出另一种人工免疫的方式——注射含抗体的血清。 随后用女子被狗咬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依然患病死亡的例子,基于这样问题进行班级性的探讨,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合作,用免疫学的内容去解释专家对于女士死亡的分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中对比总结2中人工免疫的区别。 通过自学阅读理解人体免疫功能,随后让学生完成判断人体免疫系统是否对列举的5项物质作出反应,学习并且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邀请5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判断并且说明人体免疫的功能,再由其他学生去评价学生的判断,做到共同学习。 对于列举物质中人体免疫系统不做反应的2项,再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时,人体会作出反应。面对无害的物质,比如天花、蛋白质,有些人会出现过敏反应;面对自身正常细胞,有的人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有的人体面对病原体毫无办法,这是免疫缺陷病。需要重点介绍过敏和艾滋病。过敏反应介绍反应机理和预防措施。在介绍艾滋病时,先通过认识艾滋病的作用机理去判断艾滋病病人的死亡原因。然后通过传播途径去列举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最后用小A同学因为携带艾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1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套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科学第 3 节 身体的防卫浙教版复习巩固第六十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科学第3 节身体的防卫浙教版复习巩固第六 十篇 第1题【单选题】 正确、有效地预防艾滋病(AIDS)的措施是( ) A、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 B、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高度腌制食品 C、不吸烟、酗酒,不食用发霉的花生等食物 D、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遵守性道德,坚持“一夫一妻”制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和腺细胞,能够黏附异物(包括病菌),形成痰,排出体外,从免疫的角度看,这属于( ) A、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B、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D、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狂犬病是由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 ) A、狂犬病毒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的基本结构 B、注射到人体的狂犬疫苗属于抗体 C、注射狂犬疫苗让人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狂犬病毒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原物质的是( ) A、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B、肿瘤细胞 C、天花病毒 D、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种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B、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 C、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 D、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麻疹病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 B、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C、特异性免疫一般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D、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 【解析】:

九年级科学上册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1节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 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总结: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之后提问。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讨论: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应该综合考虑价格、是否美观、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三、了解合金及其应用 过渡: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合金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常见的合金有哪些?(重点了解生铁和钢两种铁的合金。) 3、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四、金属的污染与回收利用 1、金属污染的危害。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实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实行验证; 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 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展开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 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实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实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实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实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相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注重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 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