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李国华赵嘉训

山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太原,030013

摘要

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肌松监测的意义、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神经电刺激模式、各项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和使用范围,并对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正确使用临床肌松监测评估肌松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肌松监测,四个成串刺激,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

1.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1Hz到0.1Hz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

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的电刺激模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的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

3.2 四个成串刺激: 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3]。其间隔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通常每10-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可反应衰减的大小。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T4/T1<1.0,随着阻滞程度的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加深,由T4到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消退时,T1 到T4按顺序出现。去极化阻滞不引起衰减,T4/T1为0.9-1.0。但若持续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其阻滞性质由Ⅰ相转变为Ⅱ相时,该值逐渐变小。如T4/T1<0.70,提示可能发生Ⅱ相阻滞;(T4/T1)<0.50时,提示已发生Ⅱ相阻滞。

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四个成串刺激时电刺激模式和肌力反应情况。

3.3 强直刺激: Tetanic Stimulation, TS

强直刺激由快速发放的电刺激(30, 50或100Hz)形成,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持续5秒的50 Hz电刺激。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和去极化阻滞时,肌肉对持续5秒的50 Hz强直刺激可以保持不变。而非去极化阻滞和使用琥珀胆碱后的Ⅱ相阻滞时,肌力反应出现衰减现象。

3.4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 Post-Tetanic Count Stimulation, PTC

当非去极化阻滞较深,以致对四个成串刺激和单刺激均无肌颤搐反应时使用此模式。其组成是:给予持续5秒的50Hz强直刺激,间隔3秒后改为1Hz 的单刺激,观察单刺激时肌颤搐的次数。该模式可以量化肌肉阻滞的程度,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更敏感地评价残余肌松作用。

3.5 双短强直刺激: Double Burst Stimulation, DBS

双短强直刺激由两串间距750ms的50Hz强直刺激组成,每串强直刺激有3或4个波宽为0.2ms的矩形波。其主要用于没有监测肌颤搐效应记录设备时,通过手感或目测来感觉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临床多使用含3个刺激脉冲的DBS (DBS3,3) 。

3.6 磁力刺激: Magnetic Stimulation

磁力刺激法是将一圆形的磁力刺激线圈(外直径14cm)通过一特制的支架沿受刺激神经的正切向放置,距离皮肤约2-3cm。在磁力刺激线圈的中心,可产生1. 5Tesla的电场。将磁力刺激器的电磁输出调至引起肌肉最大颤搐反应再增加10%的强度,以确保神经肌肉各单元完全去极化。磁力刺激每4-10秒刺激一次,其只能引起神经产生冲动,而不能使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收缩;随着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恢复,肌肉收缩的幅度逐渐增大[4]。

4. 肌松诱发反应的记录

记录方法主要有三种:诱发机械反应测量(机械肌动图),诱发电反应测量(肌电图)和肌肉反应的加速度测量(加速度肌动图)。诱发电位和机械反应代表不同的生理事件。诱发肌电图记录的是一个或多个肌肉的电活动变化,而诱发机械肌动图记录的是与兴奋收缩偶联和肌肉收缩相关联的所有改变。因此用这些方法获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尽管诱发肌电反应通常与诱发机械反应良好相关,然而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对司可林的反应和非去极阻滞恢复期间的TOF比值测量。迄今为止,只有个别研究[5]探究了神经肌肉功能充分恢复临床标准与诱发肌电图反应的相关性。通过同步测量诱发电位和机械反应的方法比较阿曲库铵阻滞临床恢复过程与TOF比值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类型的诱发反应与临床恢复表现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故还需更多研究来确定诱发肌电反应与手术肌松临床标准和神经肌肉阻滞完全恢复之间的相关性。加速度肌动图是手术室和ICU中分析神经肌肉功能的简单方法,要求监测肌肉能自由活动。在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期间,加速度肌动图测得的TOF 比值与肌张力-位移换能器或肌电图测得的TOF比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同时,加速度肌动图的准确性基本可以与机械力学测量方法相媲美[6,7]。

5.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为顺利进行气管内插管或保证全麻患者在术中绝对安静,常给予足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使外周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发生深度阻滞。临床监测最常使用的TOF模式,因其获得数据直观、简单、快捷,在肌松起效阶段结果可靠,但其无法对深度阻滞状态进行评估,且对残余肌松作用进行主观评估时,假阴性率较高。

PTC主要用于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对SS或TOF刺激无反应时对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评估[8,9]。强直刺激后肌颤搐反应(PTT)是非去极化肌松药在接头前区域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敏感指标,而TOF的T1受接头后作用的影响。吸入麻醉药延长非去极化肌松药产生神经肌肉阻滞有效间期的部位主要在接头后膜,故进行PTC监测时会发现PTT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未受影响,但TOF的T1显现时间明显延长,七氟醚和安氟醚最明显,异氟醚次之,氟烷和神经安定麻醉几乎无差异,可能与氟烷麻醉时骨骼肌血流量的增加程度比其它吸入麻

醉药小有关[10]。为防止病人手术期间突然出现随意运动,外周肌神经肌肉阻滞强度需达到PTC=0。由于TS可影响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过程,故使用去极化肌松药后不能使用PTC进行监测[11]。

DBS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一种凭主观感觉(主要是触觉和目测)就能正确有效地判断衰减的方法,以便在无肌颤搐反应记录设备时,仅使用神经刺激器就能对肌松残余作用做出合理可信的判断。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可以认为DBS能在更广的麻醉范围内监测到衰减,故适用于肌松恢复期对衰减程度的判断[12] 。Fruergaard K等[13]的9例病人在术毕神经肌肉功能自然恢复期间,实测TOFr。在12秒交替进行TOF和DBS时,28名观察者不知晓TOFr的测定结果,凭目测和触感判定DBS反应衰减消失时分别相当于实测TOFr为0.69±0.09 和0.74±0.08;目测或触感判定DBS反应衰减消失到实测TOFr> 0.75的时间分别为7.9±5.0min和5.2±2.4min,显示触感评估比目测更准确。

6.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

6.1 人-机连接界面的影响肌松监测仪设有刺激电流输出与信息输入环路,此环路中影响肌松监测的常见因素有:①粘贴电极处的皮肤未处理干净,阻抗增加对照值校准困难;②电极表面导电膏过多,电极间形成短路,对照值校准失真或无法校准;③刺激电极未放在神经干走向的皮肤上,或两个刺激电极间距超过2厘米,即使刺激电流超过70mA仍未获得对照值,使校准失败;④肌电图型肌松监测仪,参考电极与测拾电极间距离<2厘米,监测过程容易出现伪差;⑤长时间连续监测,导电膏性能降低,刺激电流与肌电信息衰减增加,监测数据失真或术毕不能恢复至对照值[14]。

6.2 对照值校准时机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及静脉、吸入麻醉药均可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即使全麻诱导时不使用肌松药,诱导后TOF的T1下降20%~40%[15]。若对照值校准时机选在全麻诱导前、清醒状态下,所需刺激电流小,术中维持既定肌松程度所需肌松药因此而减少,术毕无肌松残余作用,但因全麻药或意识状态的影响,常使肌颤搐反应不能恢复至对照值。若在全麻诱导及意识消失后、静注肌松药前进行校准,要将已经下降的肌颤搐反应提高至100%所需刺激电流增大,降低术毕肌颤搐不能恢复至对照值的发生率。故对照值校准时机宜选在全麻诱导后,静注肌松药前。

6.3 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Heier T[16]在排除麻醉药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后,界定当T1低于对照值的98%时即认为中心体温或局部温度使其下降,证实T1下降幅度与中心体温、被检部位温度降低呈线性相关;并将肌颤搐反应高度与中心体温、拇内收肌及鱼际皮肤温度之间的变化用线性回归表示,依此推测肌颤搐为100%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为引起T1下降的温度阈值。Suzuki T [17]的研究亦表明被检部位皮肤温度维持在32℃以上,可排除低温对T1高度的影响。

6.4 各刺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为准确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及充分逆转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常需联合应用多种刺激发式,但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现认为[18]TOF并不能完全检出肌松药的残余作用,DBS的可信度高于TOF,但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故仍需辅以强直刺激或传统的抬头、握力等试验。神经肌肉阻滞过程中辅以强直刺激,由于其易化作用可发生T1增高的假象[19,20],从而使肌松药用量增加;肌松恢复期此假象可能误导麻醉师过高估计肌松恢复程度[21],导致过早拔管而产生严重的后果[22]。用强直刺激和单刺激判断肌松药阻滞后恢复过程,50Hz与100Hz的强直刺激能够增加单次刺激肌颤搐反应高度,其影响可持续11分钟甚至长达30分钟,造成完全恢复假象[23]。故临床工作中,应结合肌松监测结果和临床表现对患者肌松程度做出正确地判断。

综上所述,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其日益广泛地使用,相关技术必将更加完善。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与完善,神经刺激、信号的采集与换能、结果的处理与显示均可在瞬间完

成,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增多。目前肌松作用监测的发展趋势为:① 肌松监测仪向小型化发展,其结构趋于简单精巧、便于随身携带,价格减低,力求临床应用的普及,麻醉医生甚至可以人手一台;② 肌松监测方法尽可能全面,监测的数据经由电脑处理,并与输液装置连接,可作闭环反馈控制自动给肌松药。理想的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应该是设备精巧、操作灵活方便、实用性强、精确度与灵敏性高,同时将其所致的不适感减轻到最少程度。尽管目前肌松监测仪和监测方法的精确度和敏感性在不断提高,但是由刺激所带来的疼痛与不适感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因此今后肌松监测的改进重点应该是改进神经刺激方法与刺激参数,以减轻或避免疼痛与不适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Gehr LC, Sessler CN.Neuromuscular blockad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22(2):175-88.

2. Rodiera J, Serradell A, Alvarez-Gomez JA, et al.The cuff method: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thod of monitoring neuromuscular function.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5 Nov;49(10):1552-8.

3. Miller RD. Anesthesia.6th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Inc,2005, 1358

4. Iwasaki H, Igarashi M, Namiki A. A preliminary clinical evaluation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ulnar nerve for monitoring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Anaesthesia 2004; 49: 814-6

5. Dahaba AA, Von-Klobucar F, Rehak PH, et al. The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module versus the relaxometez-mechanomyograph for neuromuscular block monitoring. Anesth Analg 2002; 94(3): 591-6

6. Hemmerling T, Donati F.Phonomyography of corrugator supercilii muscle:signal characteristics,best recording site and comparison with acceteromyography. Br J 2002; 88(3): 389-93

7. Hemmerling T, Babin D. Duration of control stimulation does not affect onset and offset of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t the corrugator supercilii muscle measured with phonomyography or acceleromyography. Can J Anaesth 2002;49(9):913-7.

8. Saitoh Y, Kaneda K, Toyooka H, et al. Post-tetanic count and single twitch height at the onset of reflex movement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vecuronium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anaesthesia. Br J Anaesth 2004; 72: 688-690.

9. Saitoh Y, Fujii Y, Toyooka H, et al. Post-tetanic burst: a stimulating patern for profou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Can J Anaesth 2005; 42(12):1096-1100.

10. Bhardwaj A, Castro A, Alkayed N, et al.Anesthetic choice of halothane versus propofol: impact on experimental perioperative stroke.Stroke. 2001 Aug; 32(8) :1920

-1925.

11. Smetzer J, Cohen M R, Amstozer K .Preventing errors with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 2006 Jan;32(1):56-9.

12. Kirkegaard-Nielsen H, Helbo-Hansen H S, Severinsen I K, et al. Double burst monitoring during recovery from atracur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 comparison with train-of-four.Int J Clin Monit Comput. 1996 Nov;13(4):209-15.

13. Fruergaard K, Viby-Mogensen J, Berg H, et al.Tactile evalu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double burst stimulation decreases, but does not eliminate, the problem

of postoperative residual paralysis.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8 Nov;42(10):1168-74.

14. Viby-Mogensen J.Monitoring neuromuscular fun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ntensive Care Med. 1993;19 Suppl 2:S74-9.

15. Eleveld DJ, De Haes A, Proost JH, et al.A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 for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to predict train-of-four twitches.J Pharmacokinet Pharmacodyn. 2003 Apr;30(2):105-18.

16. Heier T, Caldwell JE.Impact of Hypothermia on the Response to Neuromuscular Blocking Drugs.Anesthesiology. 2006 May;104(5):1070-1080. 17. Suzuki T, Kitajima O, Watanabe A, et al.Duration of vecuron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 can be predicted by change of skin temperature over the thenar muscles.J Anesth. 2004;18(3):172-6.

18. McCaul C, Tobin E, Boylan JF, McShane AJ.Atracurium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esidual curarization.Br J Anaesth. 2002 Nov;89(5):766-9.

19. Tripathi M, Tripathi M. A pharmacodynamic basis for the peak effect of vecuronium: peak twitch versus peak tetanic fade.J Indian Med Assoc. 2002 Aug;100(8):491-2, 494, 501.

20. Vincent RD Jr, Brockwell RC, Moreno MC, et al. Posttetanic count revisited: are measurements more reliable using the TOF-Watch accelerographic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J Clin Monit Comput. 2004 Feb;18(1):33-7.

21. Eikermann M, Blobner M, Groeben H, et al. Postoperative upper airway obstruction after recovery of the train of four ratio of the adductor pollicis muscle from neuromuscular blockade.Anesth Analg. 2006 Mar;102(3):937-42.

22. Stadler KS, Schumacher PM, Hirter S, et al. Control of muscle relaxation during anesthesia: a novel approach for clinical routine. IEEE Trans Biomed Eng. 2006 Mar;53(3):387-98.

23. Stout RG, Shine TS, Silverman DG, et al.Recovery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after a combination of mivacurium and rocuronium.Yale J Biol Med. 2004 Sep;77(5-6):149-54.

肌松监测仪操作规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肌松监测仪(TOF-Watch)操作规程 一、使用科室:麻醉科 二、基本操作程序 A)对于未松弛的病人,其步骤为 正确安装电极和传感器――开启TOF-Watch――调整刺激强 度――注入诱导剂――待病人足够放松后进行校正――进行连续 的四个成串刺激 B)对于已松弛的病人,其步骤为 正确安装电极和传感器――开启TOF-Watch――调整刺激强度――进行连续 的四个成串刺激 注:若用于科学研究,建议采取A步骤。 三、使用注意事项 A) 在确定本仪器的电刺激不会影响起搏器功能之前,不得用于带有 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任何其它仪器不得与本仪器的刺激电极相接触。 B) 采用绝缘性材料复盖刺激电极,保证各种电缆不会接触到刺激电极。 C) 每次使用前检查:加速度传感器与刺激电缆的绝缘材料是否完整无损。 D) 刺激方式中止前,不得接触电极。 E)TOF-Watch 肌松监测仪不能在可燃性麻醉药存在的环境中使用。

F) 将患者同时与高频率手术仪器连接可能导致刺激器电极部分燃 烧,可能对刺激器造成破坏。 G) 在密切接近(如1m)短波或微波的治疗仪器中操作,可能产生刺激输出的不稳定性。 H)不得将TOF-Watch 直接放于其它电力仪器之上。如果必须叠放,用于患者前要观察 TOF-Watch,确保其能正常使用。 I)患有神经损伤。Bell 氏麻痹、重症肌无力以及其它神经肌肉麻痹疾患的病人对刺激的反应与正常人相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 TOF-Watch 监测仪在这些病人中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反应。 J)刺激电极不得置放在有感染或损伤的部位。 K) TOF-Watch 根据患者条件提供了许多有关肌松的信息。本仪器监测不能取代迄今为止的任何临床判断或非TOF-Watch 做出的任何 检测。 L) 监测神经肌肉传导或神经肌肉阻断只能使用表面电极。 M) 必须使用有CE 标记的电极。 N) 使用非TOF-Watch 自带的附件、传感器和电缆可能导致电磁适应性能降低。

1 ?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 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 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 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相阻滞; 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 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 ?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 %至25 %的 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3 ?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Sin gle-Twitch Stimulatio 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1Hz到0.1Hz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 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 )的电刺激模 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的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 3.2 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3]。其间隔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 ),通常每10 - 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 ),可反应衰减的大小。神 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 ;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 T4/T1<1.0 ,随着阻滞程度的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加深,由T4到 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消退时,T1到T4按顺序出现。去极化阻滞不引 起衰减,T4/T1为0.9 — 1.0。但若持续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其阻滞性质由I相转变为H

肌松监测仪(TOF-Watch)操作规程 一、使用科室:麻醉科 二、基本操作程序 A)对于未松弛的病人,其步骤为 正确安装电极和传感器――开启TOF-Watch――调整刺激强度――注入诱导 剂――待病人足够放松后进行校正――进行连续的四个成串刺激 B)对于已松弛的病人,其步骤为 正确安装电极和传感器――开启TOF-Watch――调整刺激强度――进行连续 的四个成串刺激 注:若用于科学研究,建议采取A步骤。 三、使用注意事项 A) 在确定本仪器的电刺激不会影响起搏器功能之前,不得用于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任何其它仪器不得与本仪器的刺激电极相接触。 B) 采用绝缘性材料复盖刺激电极,保证各种电缆不会接触到刺激电极。 C) 每次使用前检查:加速度传感器与刺激电缆的绝缘材料是否完整无损。 D) 刺激方式中止前,不得接触电极。 E)TOF-Watch 肌松监测仪不能在可燃性麻醉药存在的环境中使用。 F) 将患者同时与高频率手术仪器连接可能导致刺激器电极部分燃烧,可能对刺激器造 成破坏。 G) 在密切接近(如1m)短波或微波的治疗仪器中操作,可能产生刺激输出的不稳定性。 H)不得将TOF-Watch 直接放于其它电力仪器之上。如果必须叠放,用于患者前要观察TOF-Watch,确保其能正常使用。 I)患有神经损伤。Bell 氏麻痹、重症肌无力以及其它神经肌肉麻痹疾患的病人对刺激的反应与正常人相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TOF-Watch 监测仪在这些病人中会表 现出不同寻常的反应。 J)刺激电极不得置放在有感染或损伤的部位。 K) TOF-Watch 根据患者条件提供了许多有关肌松的信息。本仪器监测不能取代迄今为止的任何临床判断或非TOF-Watch 做出的任何检测。 L) 监测神经肌肉传导或神经肌肉阻断只能使用表面电极。 M) 必须使用有CE 标记的电极。 N) 使用非TOF-Watch 自带的附件、传感器和电缆可能导致电磁适应性能降低。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肌松药临床问题解答 Prof.Dr.Crul JF著 陈锡明杭燕南译孙大金校 1.作用机制 1.1 肌松药在何处产生肌松作用? 肌松药(或称神经肌肉阻滞剂)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或横纹肌运动终板上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肌松药既与接头后受体结合,也与接头前受体结合。接头后受体负责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因此是肌松药的主要作用部位。接头前受体亦参与运动神经的刺激过程,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肌松药产生肌松作用与接头前和接头后两种受体的阻滞有关。 多数肌松药也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如心脏和植物神经系统,这与肌松药的某些不良反应有关,特别是早年使用的肌松药。 肌松药属于完全电离的季鞍类化合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作用。 1.2 肌松药对接头前、后受体的选择性及亲和力的差异有何临床意义? 虽然多数非去极化肌松药对这两类受体的选择性略有差别,一般在临床上的意义不大。肌颤搐反应的抑制主要与接头后受体阻滞有关;而四个成串或强直刺激反应的衰减现象是接头前受体阻滞的结果。小剂量肌松药就可产生接头前受体的阻滞作用。接头后受体的阻滞作用与剂量相关。 1.3 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区别是什么? 根据与接头后胆碱能受体结合产生的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将肌松药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两大类。去极化肌松药具有乙酰胆碱活性,起肌松作用前首先兴奋运动终板,表现为全身肌肉的成束收缩。成束收缩是术后发生肌肉疼痛,以及用药后血清钾骤升的主要原因。 非去极化肌松药在运动终板处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而药物本身无内在兴奋作用,因此不会引起肌肉成束收缩。为此,常将非去极化肌松药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1.4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上有哪些区别? 当今,仅有一种去极化肌松药即琥珀胆碱还在临床上应用,其它可用的肌松药均属非去极化类肌松药。 琥珀胆碱起效非常迅速,常用于快速气管插管,随后再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手术中的肌松作用。目前,一般不再使用琥珀胆碱维持手术中的肌松。某些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可用于常规气管插管,正日益受人们的青昧。这样,气管插管和术中肌松使用同一种药,从而避免琥珀胆碱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也比较符合药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1.5 为何说非去极化肌松药优于去极化肌松药? 因为非去极化肌松药没有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眼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高血钾、恶性高热,以及假性胆碱能酶缺陷时肌松作用延迟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国家,如美国主张小儿麻醉时,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 安全、起效快、作用短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正在逐步进行临床应用,琥珀胆碱将逐渐退出病床应用。 1.6 为什么仍在使用琥珀胆碱? 主要是使用上的习惯,以及琥珀胆碱的价格低于非去极化肌松药。然而,我们在比较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药物本身的费用,还应考虑到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问题。与琥珀胆碱相比,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使用中,用于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是很低的。 1.7 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能一起应用吗? 不能。从药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两类药物一起作用不是好方法,应当废弃。 然而,临床上在下列情况时仍在应用: 为预防肌肉成束收缩和术后肌痛,常在用琥珀胆碱前先给小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用作“预箭毒化”处理。现已知道,“预箭毒化”后琥珀胆碱的作用减弱,插管条件变差。因此,这种使用方法将失去使用目的。 术中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术毕前有时用琥珀胆碱加深肌松作用(如关腹时肌松欠佳)。这种方法并不合理,此时琥珀胆碱的作用难以预料,可能产生混合性的肌松状态。 1。8 什么是双相(11相)阻滞? 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琥珀胆碱后,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可从去极化转变为非去极,称“双相”阻滞、“混合性”阻滞或II相阻滞。II相阻滞的作用时间一般短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间,有时却难以预料,需要长时间的机械通气。 1.9 血浆胆碱酯酶缺陷病人使用琥珀胆碱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 1 页

产品介绍: TOF-Watch? SX 是TOF-Watch 实时肌松监测仪家族中设计 最为考究的一款。秉承了肌松监测在手术室及ICU中使用所 要求的所有特性,同时它也完全符合临床科研要求。清晰的 界面提供了所有的相关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光纤同 步上传到装有TOF-Watch? SX 软件的计算机中。 TOF-Watch? SX在临床上可用于 1.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的类型 2.测定肌松药作用起效时间和气管插管时机的选择 3.维持术中最佳肌松状态 4.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判断 5.神经定位 配置需求: 1.TOF-Watch SX Sales package(肌松监测仪主机及导线) 2.TOF-LINK USB interface incl.TOF-MONITOR program(USB导线及接口,含安装程序) 3.Handadapter(手掌适配器) 4.Stimulation Cable for needle electrode(LA)针电极刺激导线 5.Mounting bracket(clamp for IV-pole)输液架支架

产品名称肌松监测仪 产品型号TOF-Watch?SX 生产企业爱尔兰,欧加农 产品组成产品由监测仪主机、温度传感器、表层加速度传感器组成。 技术参数1)刺激模式 TOF PTC 1Hz ST 0.1Hz ST DBS(3.3或3.2Hz) TET(50或100Hz) 慢速TOF(TOFs)可在1~60min编程 2)刺激电流(0~60mA 阻抗≤5kOhm) 3)刺激脉冲宽度单相200μs 4)刺激脉冲宽度单相300μs 5)根据用户选择的电流校正 6)根据自动设定的亚极量电流校正 7)手动调整传感器灵敏度 8)用户编辑的TOF和TOFs的报警上下限(OFF,计数或%TOF)9)用户编辑的声音报警(ON或OFF) 10) 自动电源关闭(2小时没任何操作) 11) 表面温度探头(20~41.5℃) 12) 连接电脑,实时采集,分析数据 13) 神经定位--LA(1Hz刺激) 电流0~6mA 阻抗≤5kOhm 脉冲宽度40μs单相

第十一章肌松监测仪器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肌松监测中,双重爆发刺激(DBS)与四个成串刺激(TOF)对清醒病人所造成的不适感比较而言() A.DBS大于TOF B.DBS等于TOF C.DBS小于TOF D.结果不确定(大于或小于) E.无法比较 2.下列哪项不属于单次颤搐刺激的特点() A.操作简单 B.病人不适感轻微 C.可以反复测试 D.可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 E.敏感性差 3.肌松监测时,两个刺激电极间的距离最合适的为()。 A.2mm B.3cm C.2cm D.5cm E.4cm 4.DBS3,3表示() A.强直刺激后计数 B.四个成串刺激 C.强直刺激 D.双重爆发刺激(两组刺激且各含3个刺激脉冲) E.双重爆发刺激(三组刺激且各含3个刺激脉冲) 5.DBS法检测肌松的主要优点是() A.操作简单 B.清醒病人易于接受 C.对清醒病人刺激轻于TOF D.显著提高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检出率 E.可做连续动态监测 6.当神经肌肉阻滞深度达到(),四个成串刺激中T2消失。 A.65~75 B.75~80 C.80~90 D.90以上 E.100 7.肌松监测对刺激电流输出进行调整时,应从超强刺激开始后至少()分钟选取参照值。 A.2~4

B.4~6 C.6~8 D.8~10 E.10~12 8.神经肌肉监测时,调定电刺激参数所采用的亚强刺激电流强度一般为()。 A.10~15mA B.10~20mA C.10~30mA D.15~30mA E.20~30mA 9.因检测间隔时间长而不能应用于去极化阻滞监测的电刺激方式是()。 A.强直刺激后计数 B.强直刺激 C.四个成串刺激 D.单次颤搐刺激 E.双重爆发刺激 B型题 (1~5题) A.TOF B.BIS C.单次颤搐刺激 D.DBS E.听觉诱发电位 1.可有效预防术中知晓的是() 2.其监测结果具有明确解剖生理学意义的是() 3.临床上肌松监测目前应用最广的电刺激方式() 4.由两组短暂的强制刺激组成的肌松电刺激方式() 5.病人不适感轻,操作简单的是() (6~8题) A.0 B.0.3 C.0.5 D.0.7 E.1 6.当T4/T1为()时,插管绝对不会出现呛咳 7.当T4/T1为()时,患者未使用肌松药 8.当T4/T1为()时,可考虑拔出气管导管 X型题 1.DBS2,3所包含的信息是() A.双重爆发刺激由三组强直刺激组成 B.双重爆发刺激第一组刺激含2个刺激脉冲 C.双重爆发刺激第二组刺激含3个刺激脉冲 D.双重爆发刺激由两组各含3个刺激脉冲的强直刺激组成 E.双重爆发刺激由三组各含2个刺激脉冲的强直刺激组成

1.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得呼吸支持与呼吸治疗中[1]。由于不同得个体对于肌松药得敏感性与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得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得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得影响,因此通过适宜得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得阻滞程度与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得各种严重并发症得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得安全性与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得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得空间。 肌松监测仪就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得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得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得病人与评价神经肌肉功能得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与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得方法与追加肌松药得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得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得时机及拮抗药得剂量;7、预防肌松药得残余作用所引起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得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得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得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得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得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得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得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得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得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得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得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得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得程度。 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1Hz到0、1Hz得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与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得阻滞作用。 图为注射非去极化与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得电刺激模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得就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得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 3、2 四个成串刺激: 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就是临床应用最广得刺激模式[3]。其间隔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通常每10-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就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得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得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得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可反应衰减得大小。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T4/T1<1、0,随着阻滞程度得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加深,由T4到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消退时,T1 到T4按顺序出现。去极化阻滞不

第八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 选择合适的肌松药,应当根据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 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和______等等。 3. 吸入麻醉药达到一定深度时可以产生肌松,与肌松药合用时,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减少,时效延长,存在量效关系。其增强效应最强的是______。 4. 肌松药可分为、两大类,每类代表药物分别为、。用非去极化松药的拮抗剂是。. 5.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中,临床上常用的刺激方式有、强直刺激、、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肌颤搐计数、双短强直刺激等。 二、判断题 6. 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可以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7. 使用肌松药时必须供氧和维持人工通气,以保证有效的和足够的分钟通气量。 8. 肌松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组胺释放以及去极化肌松药引起的高钾血症是肌松药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常见原因。 9. 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可以加强氯筒箭毒碱和泮库溴胺的肌松作用,但容易被新斯的明拮抗。 三、名词解释 10. 残余肌松作用 11. TOF 四、选择题 A型题 12.静注肌松药产生肌松的顺序,哪项正确:() A.眼肌-颈部肌-上肢肌-下肢肌-腹肌 B.腹肌-下肢肌-上肢肌-颈部肌 C.眼肌-上肢肌-腹肌-下肢肌-颈部肌 D.眼肌-颈部肌-腹肌-上肢肌-下肢肌 E.以上都不是 13. 有关肌松药的使用,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可以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B. 肌松药不能代替麻醉药,应有完善的镇痛。 C. 主张联合用药。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的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的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和良好的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的三要素之一。但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的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其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的监测,有些可达定性,有些指标具有定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的意义 (1决定最佳的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 (2维持适当的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的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的术野,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尤其精细手术的进行。 (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的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 (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 (5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 (6指导肌松药的使用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

(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的鉴别,确诊是否存在肌松药的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 二、肌松药作用的监测方法 1.神经刺激器是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脉冲宽度0.2-0.3ms,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理想的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呈线性输出。输出电压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0-2.5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2.5-5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对刺激的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桡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和余四指屈曲,凭视觉和触觉估计肌松程度。此方法系客观指标,主观评价的方法。 2.加速度仪为新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仪。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公式为f=ma,因质量不变,力的变化与加速度呈正比,即加速度可反映力的变化。测定时将微型加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端腹侧,将刺激电极置于尺神经体表处,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小于5千欧姆,脉冲信号4.2-4.3ms。当尺神经受刺激后,拇指移位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自动显示各项参考数并有图像与数据,以及趋向和打印。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的精确度与机械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李国华赵嘉训 山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 , 太原 , 030013 摘要 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肌松监测的意义、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神经电刺激模式、各项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和使用范围, 并对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正确使用临床肌松监测评估肌松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肌松监测, 四个成串刺激,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 1.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 [1]。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 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 [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 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 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 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 2. 维持适当肌松, 满足手术要求, 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 3. 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 4. 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Ⅱ相阻滞; 5. 节约肌松药用量; 6.

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 7. 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 (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 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 20%至 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 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 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 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 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 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 1Hz 到 0.1Hz 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

1.概述 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使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使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 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和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和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 3.1 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 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1Hz到0.1Hz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 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的电刺激模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的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 3.2 四个成串刺激: 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使用最广的刺激模式[3]。其间隔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通常每10-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和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可反应衰减的大小。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T4/T1<1.0,随着阻滞程度的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加深,由T4到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消退时,T1 到T4按顺序出现。去极化阻滞不引起衰减,T4/T1为0.9-1.0。但若持续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其阻滞性质由Ⅰ相转变为Ⅱ

《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遵循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安排,2009年5~11月在我国一定的地区进行了《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巡讲和解读,现将讨论时与会这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解答。一关于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的拮抗 1麻醉期间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手术结束时是否需常规拮抗? 尽管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中、短时效肌松药,并对其药理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但术后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仍时有发生,严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2009年9月在上海召开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时,Miller R 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曾提到一项纳入86,9483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术后积极拮抗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麻醉风险。《专家共识》建议“术毕无明显指征显示肌松药阻滞作用已完全消退,应进行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的拮抗”,这里没说明是否需“常规”拮抗,但是很明确,要求术中给予肌松药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认真评估是否存在着残留肌松作用,如果存在肌松作用,必须拮抗之,并要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2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时,因阿托品作用起效比新斯的明快,是否应该先给新斯的明,然后再阿托品? 用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时,《专家共识》建议“须同一注射器给予新斯的明和阿托品”,由于根据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影响心率的作用起效时间分别注药可产生心率增快和减缓的大幅度变化,对稳定血流动力不利。拮抗前如心率超过100bpm,可以适当减少给予阿托品的剂量(新斯的明2.5mg和阿托品1.0mg),如心率低于55bpm,可以适当增加给予阿托品的剂量(新斯的明2.5mg和阿托品1.5mg),但必须连续监测心率的变化,当心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时,再按需静注阿托品,以稳定心率。 3在无肌松药效应监测的情况下,术毕给予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最佳时机? 在无肌松药效应监测情况下,术毕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最佳时机应在给予中效肌松药30min后或者长效肌松药50min后,患者开始自主呼吸时。同时需鉴别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对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

第八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教学目的: 1 介绍肌松药的选择及应用方法,讲解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正确应用肌松药拮抗药的指征、方法与注意事项 2、重点讲解肌松药在麻醉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3 重点讲解四个成串刺激(TOF)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肌松药在麻醉中应用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四个成串刺激(TOF)的临床应用 2、熟悉肌松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影响肌松药作用的因素,熟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正确应用肌松药结抗药的指征、方法与注意事项 3、了解肌松药的选择及应用方法,肌松药作用的消退过程与残留肌松作用 教学内容: 1、肌松药的选择及应用方法 2、正确应用肌松药拮抗药的指征、方法与注意事项 3、肌松药在麻醉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4、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 5、重点讲解四个成串刺激(TOF)的临床应用 肌松弛药松弛骨骼肌(简称肌松),是全麻中重要的辅助用药,用以在全麻诱导时便于作气管内插管和在术中保持良好肌松。肌松药不能在病人清醒时应用,更不能替代麻醉药和镇痛药。使用肌松药必须注意气道管理,和根据肌松程度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保证病人有效和足够的每分钟通气量。

肌松药还适用于危重病人在机械通气时消除病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之间的对抗,以及用以治疗痉挛性疾病等。 第一节肌松药在麻醉期间的应用 (一)用于气管插管 (二)起效时间与肌松强度 (三)预给量 (四)肌松的维持 (五)肌松药的复合应用 1.琥珀胆碱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两种不同类型的肌松药合用其作用是拮抗的。琥珀胆碱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合用临床上有三种情况:①诱导时为了减轻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如肌纤维成束收缩,减少术后肌痛,减轻高钾血症及腹内压升高等,在静注琥珀胆碱前数分钟先静注小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其后静注琥珀胆碱的作用被减弱,要保持预期的琥珀胆碱的阻滞深度,必须要增加琥珀胆碱用量。②诱导用琥珀胆碱作气管插管,肌松维持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此时琥珀胆碱增强其后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这可能是琥珀胆碱在去极化肌松消退过程中发生Ⅱ相阻滞所致。同样,在琥珀胆碱反复间断静注或静滴较长时间出现典型的Ⅱ相阻滞时,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引起异常深的神经肌肉传导阻滞。③术中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在接近手术结束时为加深肌松而静注琥珀胆碱,例如为易于缝合腹膜,此时琥珀胆碱的作用既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又产生去.极化阻滞,且可能产生Ⅱ相阻滞,以致延长肌松时间。 2.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复合应用 (1)前后复合应用:两种不同时效的肌松药前后复合应用,则前用的肌松药影响其后加用的另一肌松药的时效,如长时效肌松药后加用中时效或短时效肌松药,长时效肌松药使其后加用的中时效或短时效肌松药的时效延长;反之,短时效肌松药后加用长时效或中时效肌松药,短时效肌松药使其后加用的长时效或中时效肌松药的时效缩短。(2)同时复合应用:其结果可能是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这取决于肌松药的化学结构。目前使用的

第8章肌松药的临床应用一、选择题 A型题 1.肌松药最早应用始于 A.1846年 B.1860年 C.1884年 D.1942年 E.1951年 2.组胺释放作用最强的肌松药是 A.筒箭毒碱 B.泮库溴铵 C.阿曲库铵 D.美维松 E.琥珀胆碱 3.作用最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A.维库溴铵 B.阿曲库铵 C.美维松 D,哌库溴铵 E.罗库溴铵 4.琥珀胆碱用量达下列多少以上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A.50~100mg B.110~150mg C.160~200mg D.210~250mg E.260~300mg 5.给肌松药后骨骼肌的松弛有一定规律,下列哪项描述正确 A.眼轮匝肌肉~隔肌~肋间肌~四肢肌肉 B.眼轮匝肌肉~四肢肌肉~隔肌~肋间肌 C.眼轮匝肌肉~肋间肌~四肢肌肉~隔肌 D.眼轮匝肌肉~上肢肌肉~肋间肌~隔肌 E.眼轮匝肌肉~肋间肌~隔肌~四肢肌肉 6.快诱导气管插管,最常用的肌松药是 A.琥珀胆碱 B.筒箭毒碱 C.维库溴铵 D.泮库溴铵 E.阿曲库铵 7.预注给药剂量一般为插管剂量的 A.1/2 B.1/3~1/4 C.1/5~1/10

D.1/15 E.1/20 8.使用新霉素而致呼吸抑制,用新斯的明拮抗效果不满意时,可行人工呼吸并用适当的药物,以选用下列哪种药物为正确 A.阿托品 B.链激酶 C.葡萄糖酸钙 D.尼可刹米 E.丙烯吗啡 9.肌松药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部位为 A.α蛋白亚基 B.β蛋白亚基 C.γ蛋白亚基 D.σ蛋白亚基 E.σ与β蛋白亚基 10.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次数为 A.1 B.2 C.3 D.4 E.5 11.对神经肌肉接头前膜作用较强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是 A.杜什氯铵 B.泮库溴铵 C.阿库氯铵 D.罗库溴铵 E.阿曲库铵 12.超强刺激的强度应是比产生最大肌收缩效应的强刺激度还要增强 A.5%~9% B.10%~15% C.16%~29% D.20%~25% E.26%~30% 13.各种临床常用的肌肉松弛药化学结构中一般都有与乙酰胆碱相似的季铵基团。三碘季铵酚是例外,有三个此种基团,其他肌松药大多含有几个此种基团 A.1个 B.2个 C.4个 D.5个 E.6个 14.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受体的α蛋白亚基的分子量为 A.40 000 B.50 000 C.60 000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 按照经典的全麻分期,吸入麻醉的深度达三期一级时,肌肉张力正常;达三期二级时,开始松弛;只有达到三期三级时,方可显著地松弛,以满足气管插管的需要;而深达三期四级时,才能完全松弛。40年代前,如遇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只能通过加深麻醉来实现。换句话说,只能通过增加病人的风险来实现。1942年肌松药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大大避免了深全麻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扩大了对麻醉药的选择,提高了控制呼吸的质量。使得临床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它是麻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全身麻醉的四要素:感觉阻断-镇痛,意识阻断-意识消失,运动神经阻滞-肌肉松弛,神经反射的阻断-反射迟钝。因此,肌松药是复合全麻中重要的辅助药,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是麻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二、本文的重点:有关各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特性,不良反应等药理学内容,我们已经学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1.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2.如何评估肌松药的阻滞性质和深度? 第一节肌松药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配合麻醉药进行快速诱导及气管插管,多选用琥珀胆碱或本可松。使咬肌松弛、声门开大,有利于插管操作。

2.浅麻醉下需要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但必须同时进行呼吸管理;一般多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便于术终拮抗,如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应断续监测神经-肌阻滞情况。 3.控制呼吸及扶助呼吸时应用肌松药使操作顺利,特别在开胸手术时可有效地防止纵隔摆动,在胸腔或腹腔内进行精细操作时,可以抑制膈肌运动。另外,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可降低机体代谢30%,有利于增加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储备。 4.低温麻醉时可有效地防止寒战,有利于降低代谢及体温下降。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目的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充分发挥肌松药提供的有利因素,防止由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良作用。要做到此点,除了全面掌握肌松药的药理学知识以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严密呼吸管理:所有肌肉松弛药对呼吸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应用时必须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管理。对呼吸的观察不能只看呼吸的“有”或“无”,更要判断呼吸通气量是否够用,并及时给以扶助。所以应用肌肉松弛药最好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有加压面罩进行控制呼吸的设备,以便在呼吸抑制时,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 2.应用肌松药的病人,术终必须恢复通气量或能自行抬头,才能离开手术室,否则必须携带简易呼吸器回病房。对手术后残余肌松药的处理,不论是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或去极化肌松药,也不论是应用拮抗药或不用拮抗药,其总的原则是在肌张力未充分恢复前均应用人工通气维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避免呼吸性酸中毒以及维持良好的循环,促使肌松药在体内的消除。 3.完善的镇痛:肌松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疼痛反应,也能减少全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有助于在浅麻醉下完成手术。但是肌松药本身没有麻醉和镇痛作用,更不能用其替代麻醉药和镇痛药。如果手术时麻醉过浅,甚至病人神志清醒,则病人能清楚地记忆手术时的情景和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