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生产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生产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生产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生产影响

1、寒潮对东北农业生产和传统民居的影响

寒潮的源地抄就是冬季风的源地。寒潮来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东北地区纬度比较高,距离寒潮源地近,受寒潮影响,冬季

降温幅度很大,气候非常寒冷。受气候影响东北地区农作物很难越冬,因此小麦、油菜等都是春播农作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寒潮可能

带来冻害。受气候影响,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墙体很厚,墙体里有夹层,做成火墙;窗户安装多层玻璃;屋顶斜度大,为了下雪时雪能够

比较容易滑落下去。

2、东北三省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东北三省的气候是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偏亚寒带湿冷气候,即

东北地区大部分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光照充足。降水量中等。早晚温差比较大。

这种气候具体为气温较暖温带低,冬季过于寒冷,大雪天气较多,虽然对土壤的墒情较有利,但不适宜越冬农作物的生长,这种气候决

定了东北地区的熟制为一年一熟,所以东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喜阳耐寒的农作物,大部分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

3、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时们影响??

东北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这种气候决定了东北地区的熟制为一年一熟,适宜种植小麦。

4、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

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

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

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 4.1.1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

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

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

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

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

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

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

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

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

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

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

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

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

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

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

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

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

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

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

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

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

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

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

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3 气候

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

最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

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

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

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

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

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

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

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4 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

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

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

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会加玉米面积的变化重,比如马铃薯枯萎病由于目前夏季气温较低而对马铃薯危害不大,但当平均气温升高4℃时,马铃薯会因此病而损失产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湿度的变化会对病虫害及它们的天敌发生什么影响,目前尚不知.温度和水

分变化很可能导致害虫种间及它们的天敌间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发生变化。 4.5 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

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

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

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

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

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

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

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

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

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

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

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

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

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

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

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

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

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

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

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5、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影响?

全球变暖地球将升温,某些寒冷的地方将变暖,因而更适宜农作

物生长。比如说我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大片,冻土解冻。适当的高

温也将适宜某些喜高温农作物。高温也将融化冰雪,为农作物提供水源。但全球变暖会造成干旱,使更多地区农业生产受损,因而弊大于利。

6、全球变暖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么

1.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作物的生长区域扩大,使得一些在冬季无法成获得作物如今可以生长。

2.全球变暖会导致高纬度地区永冻土的减少,过大了耕地面积,单同时使得一些依赖于永冻土生长的作物将无法生长。

3.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温度升高,使得海洋蒸发加剧,旱涝灾害更明显。

4.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滨海低海拔地区将被淹没,滨海耕地将缩减

5.气候变暖,高纬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使其数量缩减甚至物种灭绝。

7、冷湿的气候会对东北农业生产生哪些影响?

应该有以下几点:1、纬度相当于我国东北北部,较靠近北冰洋冰原气候区,受到影响明显。

2、中央大平原形成了气流通道,无论南方暧湿气候还是北方的寒冷气候均无阻挡,所以美国冬天的冰雪天气格外多且造成的灾害更多。

3、由于五大湖区是水域水的比热高,所以温度不高。

8、全球变暖对农业有巨大影响,那么究竟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会有怎样的后果?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气候正在经历着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科学家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得到气候系统在变暖的结论。而气候变暖的原因已经被普遍接受,即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致使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对于全球变暖,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历史上气候也

周期性地经历过冰期和暖期,所以不足为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控制

全球变暖刻不容缓。这是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对农业、林业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人类健康以及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等都

会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冬季变暖使得一些作物病害虫

容易越冬,繁殖代数增加;变暖还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的蔓延,扩大部分病虫害的地理分布,增加农药等农业成本的投入;气候变暖

也缩短农作物的生育期,可能使产量下降;

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农作物需水量增加,旱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增高,会导致旱涝灾害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加剧。此外,气候变暖将使得施肥量增加,

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会使农民投入增加,其挥发、分解、淋溶流失的增

加也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危害。

气候变暖增加了温度资源,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例

如近几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升温幅度很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低

温冷害减少,单产增加。

气候变暖也可能改变我国的种植制度,两熟制地区将可能北移至

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的北界可能北移500公里左右,由

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农业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我国政府已经有了一系列的适应对策,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等,科学家也提出可以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增产作用来解决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放任气候继续因为人为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迅速变暖,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各国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未来社会方方面面的风险,为了达成这一个共识,人们把目光都聚向了将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并将其比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9、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D

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2020年度联合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2020)

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2020年度联合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2020) 2020年度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拟围绕东北冷涡天气气候研究,面向国内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和高校,设立重点项目2项,每个项目经费50-60万元,均为竞争申报,由学术委员会或临时成立专家组评审,热忱欢迎国内广大科研业务人员积极申报。 1.申报领域 (1)东北亚冷涡对东北汛期降水的影响研究。 研究汛期东北亚冷涡与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急流(锋区)、副热带高压的配置关系及其构成系统的动力结构;研究东北汛期不同降水模态下东北亚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学特点,研究不同冷涡环流型与东北汛期降水强度的关系,为气候预测业务提供支撑。 (2)东北冷涡强对流系统结构及分类预报技术研究。 统计分析东北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出现不同类型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结构及形成演变特征,归纳出东北冷涡背景下分类强对流的天气概念模型。研究建立冷涡背景下短时大风和大冰雹的模式直接预报方法,为预报业务提供冷涡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的分类定量模式预报产品。 2.考核指标 (1)形成在预报业务可推广的科研成果,试用效果良好,具备申报省部级奖励条件;(2)在机理研究方面形成创新成果可进一步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发表高质量论文2篇以上。 3.资助额度 每个申请者每次原则上只能申请1项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的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自批准之日算起。每个申请课题的申请经费为5060万元。 4. 申请条件和项目管理 参见《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5.申请表格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和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重点项目申请书》。请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办公信箱/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CMA;同时,申请书一式四份(签字、盖章齐全)邮至: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路388号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杨阳(收)110166。

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

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 王吉宏1 ,周德平2 ,房彬1 ,赵姝慧1 ,张鹏亮1   (1.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辽宁沈阳110016;2.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 利用事后划定目标区和对比区的非随机化分析方法,对2008年5月10~11日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能合理选择出对比区的情况下,利用此方法可以评价出单次增雨作业的效果,并达到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东北冷涡具有很大的增雨潜力,把握好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作业方式可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关键词 东北冷涡;目标区;对比区;增雨效果中图分类号 P 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9-14264-02Test on Arti f ic i a l Prec i p ita tion Effect i n a Cold Vortex W ea ther Process i n Northea st Chi na W ANG J i 2hong et a l (W 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 of L iaoning Pr ovince,Shenyang,L iaoning 110016) Abstract The artificial p recip itation effect in cold vortex weather p r ocess in 10-11ofMay in 2008in northeast China was tested with non 2random ized analysis method that dividing target and control area after cl oud see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evaluate the single 2artificial p recip ita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ontr ol area could be reas onably selected,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 could reac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in s ome degree .The cold vortex in northeast China had great p reci p itati on potentiality,and the goal of increasing p reci p i 2tation could be achieved if seizing the suitable operation ti m e,operation locati on and operation mode .Key words Cold vortex in northeast China;Target area;Contr ol area;Precip itation effect 作者简介 王吉宏(1959-),女,辽宁东沟人,副研究员,从事人工影响 天气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6205 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科学、客观、定量地评价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对于推动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进展、完善云和降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效益、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支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云和降水的自然变率较大,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稳性,使人工影响的环节和强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将增雨效果从这些自然噪声中检验出来就显得极为困难,目前,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往往求助于统计检验 [1] 。人工增雨作业主要分为随机化试验和非随机化试验。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是随机试验后的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这种方案原则上可做到随机抽样,定量检验出增雨效果并明确其可靠程度。但由于这类试验需要放弃一部分作业机会,且试验周期较长,在实际中很少应用 [2] 。因此目前普遍采用非随机试验 方案。笔者采用事后划定目标区和对比区的非随机化分析方法,对2008年5月10~11日,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单次效果检验,得出了该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 [3-4] 。 1 天气背景与增雨作业概况 1.1 天气背景 2008年5月10日8:00500hPa 欧亚大陆中 纬地区环流为2槽2脊型,俄罗斯远东地区维持阻塞高压,乌拉尔山高压脊缓慢向东移动,推动其前部冷空气东移,5月 10日20:00,东移冷空气与阻塞高压前部倒灌的极地冷空气 在蒙古国东部和并加强为深厚的冷涡系统。冷涡缓慢东移并加强,冷涡分裂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辽宁大部分地区。底层850hPa 冷涡于11日8:00到达华北北部,涡前西南气流逐渐加强,11日20:00山东半岛北部偏南急流建立,暖湿输送加强,辽宁西南部位于急流出口区,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地面华北倒槽向东北移动,11日8:00倒槽顶部到达渤海南 部地区,其前部偏南暖湿气流与高空冷涡后部东移南下冷空气在辽宁西南部交汇,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1.2 增雨作业概况 2008年5月10~11日,辽宁省人工影 响天气办公室在辽西和辽北干旱区 [5] 图1I 、II 、III 区组织了 以增加降水量、缓解局部地区干旱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由于天气不稳定,飞机无法作业,采用火箭进行了增雨作业,共出动火箭51套,发射火箭弹435枚。 2 增雨效果分析 以历史相似天气类型为基础,遵循区域回归试验中试验区与对比区的设计原则,选择对比区时要考虑:①不受催化的影响;②地形面积与目标区大体相仿;③区内雨量站密度1 个/(2×103~5×104h m 2 )。选择过程雨量为统计单元,寻找 相关性较好的对比区建立回归方程,根据作业期影响区与对比区的实测雨量,分析每次人工增雨作业的增雨效果。 2.1 资料的选取与对比区的选定 该研究所选取的对比区 和作业影响区样本为1978~1990年5~8月出现的58个冷涡过程降水资料。 辽宁省每年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大多属于一种应急性抗旱措施,选择作业区和对比区时,事先并没有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需要事后根据实际作业区域分析划定相应的对比区。根据2区设置的要求和催化作业区域情况,在全省范围 内划分出5个面积相近的区域(图1),各区面积约2.5×10 6h m 2 ,各区内有雨量站7~12个。 5月10~11日作业区为I 、II 、III 区,由于当日风向为偏 南风,故可选择的对比区为I V 、V 区。 2.2 统计变量的选择 为使统计分析中所用统计变量具有 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和相对稳定性,该研究使用历史同期冷涡 降水过程雨量χ的区域面积的平均值x 作为统计变量。 首先将图1中各区平均划分成150个网格区域(同I 区),以间隔距离为指标,按照最小二乘法判断各网格区所属的雨量站,从而得到各雨量站网格在其区域中所占的比例λi (i =1,2,…n,n 为区域内的雨量站点数),则各区区域面积 的平均雨量可由下式求得: 责任编辑 常俊香 责任校对 施倩倩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29):14264-14265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强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起这些地区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 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6.南亚高压:夏季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对流层上部高压,也称为“青藏高压”或“大陆高压”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中国夏季天气和大范围旱涝分布的重要环流系统,特别是高压南缘与高压密切相连的热带东风急流,对南亚,中南半岛和中国低纬一带的降水有很大的影响。 7.南方涛动(SOI)热带东太平洋区气压场合热带印度洋区气压场升降呈现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大尺度环流长期变化的一种重要特征,南方涛动指数(SOI)以塔希提和达尔文两地标准化海平面气压表征,SOI为负值。表示东太平洋气压低于印度洋气压,正值表示东太平洋气压高于印度洋气压。 8.ENSO:鉴于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存在紧密的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当厄尔尼诺发生时,SOI下降为负指数,而当拉尼娜发生时,SOI上升为正指数,因此将这种热带大气和海洋耦合的特征称为ENSO,厄尔尼诺称为ENSO暖事件,而拉尼娜则被称为ENSO冷事件。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彭力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本文采用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 NCEP/FNL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月23日—28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等其他方面进行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过程是由上游小槽东移发展而成,被上下两阻塞高压切断达到发展成熟;通过对冷涡发展过程中涡散度剖面分析,发现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十分吻合;此次冷涡降水的产生,伴随着良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大值区域的降水均由锋面所致,其中,24日大值区域降水与对流不稳定有关。 关键词:东北冷涡;降水;诊断分析 一引言 1东北冷涡的定义 东北冷涡的基本定义如下:500hPa天气图上,(35°N~60°N,115°E~145°E)范围内,有一条或一条以上闭合等高线,并且有冷空气和明显的冷槽配合,维持3天或以上的冷性漩涡,定义为东北冷涡。 2东北冷涡简介 东北冷涡(NECV)是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1]。 极地是东北冷涡形成的冷空气源地,东北冷涡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一边旋转一边东移,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加深,有时填塞,它途经我国东北地区,然后移向勘察加半岛。东北冷涡是在东亚阻塞形势下于东北地区发生的较为深厚的冷性低值系统,其空间与时间尺度比低涡、西南低涡等要大一些,一年四季均会出现,其中以初夏和盛夏出现频率最高。它的基本环流特征是对流层中高层为闭合系统,由中高纬度基本西风气流中的深槽向低纬完全分离,在东北区域上空形成东北冷涡;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型环流的分布和演变有密切关系,极涡、副高、印巴低压、青藏高原高压、北非高压等系统的有利配置是各类阻塞形成的根本天气学条件;东西两半球的桥式打通必然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阻塞形势的建立,引发东北冷涡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