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病110

丹毒病110
丹毒病110

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丹毒的患者。

一、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ICD-10 编码:A46.X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李曰

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丹毒病(丹毒)临床常见证候:

(1)风热毒蕴证

(2)湿热毒蕴证

(3)毒热入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病(丹毒)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丹毒(ICD-10 编码:A46.X01)。

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

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

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

用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

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

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

利湿通络。

(三)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法: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方药:紫雪散。并针对风热、湿热辩证口服普济消毒饮或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

2 .外治法

外用金黄膏外敷,1日换一次。7天为1疗程。外用药物过敏者禁用。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3.可辩证选用中成药口服

4.其他疗法:砭镰法: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

部皮肤,放血泄毒。针灸疗法: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此仅适用于下肢丹毒。

(九)完成路径标准

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患者无发热。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能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疾病发作或加重,需要治疗,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丹毒病(TCD:BWC080) 和丹毒(ICD-10 编码:A46.X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7天实际住院时间: 天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考试,大网站收集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 篇一: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二、预后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 1.中医疗法: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治法:散风清火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治法:清肝泄热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治法:利湿清热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15g,黄柏10g。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 4.胎火胎毒治法:凉营清热解毒。方药:紫花地丁20g,鲜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5g,银花15g,连翘2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5.毒邪内攻治法:凉血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2g,黄芩10g,生山栀10g,连翘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15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阴虚舌绛无苔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三、外治 1.外敷:初起红肿甚者,外用玉露散、鲜银花露调敷,或玉露膏

丹毒病人的护理

丹毒病人的护理 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治疗非常的重要,病人的护理也是很重要,如果在病人的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很好的护理,那么对病情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丹毒病人的护理 一. 饮食方面的护理。 丹毒病人在日常的饮食当中一定要保证清淡为主,应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因高热时胃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高热可致水分丧失,因此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对于那些偏热的食物比如说牛肉,羊肉以及海鲜类等都应当避免食用的,而且辛辣的食物在发病的期间也是禁止食用的。还有人们平常所说的发的食物也是禁止食用的。 二. 日常行为方面的护理。 1.病人要卧床休息,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需要隔离。 2.要用枕头将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抗感染治疗,肌肉或静脉注射青霉素。 4.病人发热至38.5℃以上时,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枕冰袋(热水袋灌上冰水),同时可根据医嘱服退热药物。 5.因丹毒有传染性,所以接触病人后一定要用肥皂洗净双手 6.对于丹毒患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应当要养成勤洗脚的习惯,并且要经常性的清洁下肢的卫生,要保证晾晒的袜子得到足够的阳光或者是紫外线的照晒。对于经常穿着的鞋袜应当常更换。在发病期间是一定要戒烟,戒酒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可以预防接触性传染的,发病期间一定要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这样容易导致病毒感染其他部位的皮肤。 三. 痊愈后的护理。 当丹毒病人痊愈之后,发病部位往往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应当继续保持持续的用药,不要过早的停药,还要切记保护原发部位不要受到撞伤,虫叮蚊咬或者是用力搔抓的。 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日常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更快痊愈,而且还能够防止人们在病情治愈后反复发作的。 丹毒的注意事项 1.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症状消退后,仍需坚持用药1周以免复发。 2.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发病机理 (Erysipelas) 本病系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丹"。 丹毒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病和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丹毒病(丹毒)临床常见证候: (1)风热毒蕴证 (2)湿热毒蕴证 (3)毒热入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病(丹毒)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病和丹毒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用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丹毒病110

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丹毒的患者。 一、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ICD-10 编码:A46.X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李曰 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丹毒病(丹毒)临床常见证候: (1)风热毒蕴证 (2)湿热毒蕴证 (3)毒热入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病(丹毒)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丹毒(ICD-10 编码:A46.X01)。 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 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 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 用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 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 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 利湿通络。 (三)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法: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方药:紫雪散。并针对风热、湿热辩证口服普济消毒饮或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 2 .外治法 外用金黄膏外敷,1日换一次。7天为1疗程。外用药物过敏者禁用。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3.可辩证选用中成药口服 4.其他疗法:砭镰法: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 部皮肤,放血泄毒。针灸疗法: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此仅适用于下肢丹毒。 (九)完成路径标准 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患者无发热。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能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疾病发作或加重,需要治疗,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