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

音韵
音韵

音韵学

第一节概论

教学内容:本节讲述音韵学的性质、特点,与语音学的关系。音韵

学的体系,历史分期、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音韵学的特点,学习、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与语音学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语音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语音学以现代语音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实的规范化与正确发展的研究。

二音韵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内容:

上古:先秦《诗经》为代表——古音学

中古:唐宋《切韵》一系的韵书为代表——今音学

近古:元明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北音学

现代:现代普通话北京音系——语音学

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等韵学

(等韵的原理、等韵图的编制、流变)

三音韵学的体系

音韵学研究材料是已经固定的书面语,汉字又是表意文字,要想知道古代人的发

音,实在是太难了,但聪明的学者们到底还是打开了古代语音的大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理清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但是,具体拟测每一个字的读音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汉魏以后,读先秦韵文时,为了和谐押韵而临时改读字音(叶音、叶句、叶韵)宋代最为盛行,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任一历史时期的时间跨度都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么长的时间语音的变化自然是很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林立,再加上政治文化中心几经转移,官话的变化也很大,更不用说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互相渗透了。因此,古音韵的语音体系是综合体系,不是单一体系;古汉语语音拟测不可能完全统一,可以做讲课或有声语言应用参考。

四古音韵部分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状况,具体说来就是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的概况。并了解各个时期声母、韵母、声调的来源,即怎样得出的,怎样变化的。

(一)最初,人们对声韵的使用是给汉字注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最简单的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但没有常用的同音字或者根本没有同音字的时候,这个办法就失效了。于是就产生了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产生时间最迟不会晚于东汉末期(因为东汉服虔、应劭注《汉书》就已经用了反切)。孙炎(叔然)《尔雅音义》大面积整理使用反切的第一本书。

(二)韵文押韵韵文是最早的也是最普及的文学样式,韵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押韵。要押韵就必须分解音节,分离韵母,于是就推动了声韵学的发展。隋陆法言《切韵》以及后来的《唐韵》《广韵》、《平水韵》都与韵文有直接关系。清代的音韵学家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主要也是从韵文开始的。

五古音韵主要概念:

音韵学: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声、纽、声纽、字母、母。

韵、韵母、韵目、韵部、韵类、韵摄。

五音、七音、清浊、

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开合洪细,

第二节古音学

教学内容:本节讲述古音学的韵部、声母、声调的系统。

教学重点:了解古音的声、韵的来源和特点,掌握上古音的韵部、声母系统。了解声调研究状况。

教学难点:声、韵研究方法。记住上古声系,韵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上古韵部的研究方法

1 系联法把韵文中押韵的韵脚字归类,凡是能够押韵的韵脚字串成一串,每一串就基本属于一部。主要资料《诗经》,扩大到《楚辞》和其他韵文。

A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存在问题:(1)《诗经》的韵脚难以确定。因为《诗经》的韵脚复杂:有句尾韵也有句中韵,有句句韵,也有隔句韵,中途有的换韵,有的不换韵,还有交韵。(2)《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音有较大出入。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召南》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齐风》

2 谐声法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

工:江虹红缸杠肛冮讧荭鸿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是可信的。

二上古韵部研究归部状况:

顾炎武分古韵十部

江永十三部《古韵标准》

段玉裁十七部《六书音均表》

孔光森十八部

朱骏声十八部

王念孙二十一部

江有诰二十一部

章炳麟二十二部

戴震二十五部(分阴、入、阳)

黄侃二十八部(分阴、入、阳)

王力三十部

现在大都采用王力的十一类三十部

三上古声部的研究方法

1 谐声法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

工:江虹红缸杠肛冮讧荭鸿

2 反推法

大家通过谐声字也可以大致知道上古的声类,但是它们的实际拟音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很难办的问题。唐末沙门守温遗留下三十字母图,宋代学者根据当时

的语音,补成三十六个字母,就是常说的守温三十六母。清代钱大昕根据这个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研究上古的声母系统,并佐证以方言,首先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说;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综合前人研究,王力提出古代声母共有三十二个。

四上古声调研究

清代开始研究上古声调,顾炎武、江永认为上古四声一贯(只有一个声调)。黄侃:平、入两声;段玉裁:平、上、入三声,孔广森:平、上、去三声;王念孙、江有诰:平、上、去、入四声;王力:先分平入,后分长短: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第三节今音学

教学内容:本节讲述今音学的韵部、声母、声调的系统;中古声母反推上古声纽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了解中古音的声、韵的来源和特点,掌握中古音的韵部、声母系统。了解声调研究状况。

教学难点:声、韵研究方法。记住中古声母系统,中古韵部,声调的分化。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中古声母系统

中古声母系统是唐宋音韵学家在“守温三十六母”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

“守温三十六母”:《玉海》:“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里面有

一个写的很坏、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个字。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六字。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心斜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刘复《敦煌缀琐·守温韵学残卷》《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研究》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考证守温是唐末沙门“南梁”非朝代名而是地名。

中古声系——宋人整理三十六母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边闪半

声母:母、纽、声纽、声。

清:声带不振动,又称不带音。浊:声带振动,又称带音。

全清:声带不振动,不送气。次清:声带不振动,送气。

全浊:声带振动。次浊:鼻音、边音、闪音、半元音。

五音、七音:传统音韵学按发音部位给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作五音,后来又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称为七音。

二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韵母系统主要根据宋·陈彭年等修《大宋重修广韵》。

《颜氏家训》汉末兴反切,此后“音韵锋出”,隋陆法言《切韵》一出,六朝诸家韵书渐亡。但《切韵》已失,近数十年有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三种本子见于世:

1 伯希和劫往法国,存巴黎国民图书馆,敦煌出土,是残卷,简称“王一”。

2 项子京跋本。系统混杂。“王二”。

3 宋濂跋本。是全帙,最好。“王三”。

《唐韵》(亦称《切韵》《广切韵》)唐孙湎作。依《切韵》增字加注,已失。近年发现两种残卷。

《广韵》(亦称《切韵》,后改。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有广切韵之义。

第一本官修韵书。

按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多,分为两卷,计五卷,收2.6万多字。

平:28+29=57 ,上:55,去:60;入34。共206韵。

《广韵》韵类韵母表

平上去入

声声声声

1.东董送屋通摄

2.冬O宋沃

3.锺肿用烛

4.江讲绛觉江摄

5.支纸寘止摄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9.鱼语御遇摄

10.虞虞遇

11.模姥暮

12.齐荠霁蟹

13.O O祭

14.O O泰

15.佳蟹卦

16.皆骇怪

17.O O夬

18.灰贿队

19.咍海代

20.O O废

21.真轸震质臻 22.谆准稕术

23.臻 O O 栉

24.文吻问物

25.欣隐掀迄

26.元阮愿月山 27.魂混慁没臻 28.痕很恨纥臻 29.寒旱翰曷山 30.桓缓换末

31.删潸谏鎋

32.山产襉黠

33.先铣霰屑

34.仙狝线薛

35.萧筱啸效 36.宵小笑

37.肴巧效

38.豪皓号

39,歌哿个果 40.戈果过

41.麻马祃假 42.阳养漾药宕 43.唐荡宕铎

44.庚梗映陌梗

45.耕耿诤麦

46.清静劲昔

47.青迥径锡

48.蒸拯证职曾

49.登等嶝德

50.尤有宥流

51.侯厚候

52.幽黝幼

53.侵寝沁缉侵

54.覃感勘合咸

55. 谈敢阚盍

56.盐琰艳叶

57.添忝掭帖

58.咸豏陷洽

59.衔槛监狎

60.严俨酽业

61.凡范梵乏

数字相同颜色的《广韵》标明通用。平水韵106韵即据此合并。

(为诗文取士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传为平水刘渊所作。)

韵母:

韵:现代汉语中的“韵”指韵母,诗歌的押韵(不计韵头,不计声调)。中

古时期的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同韵。韵书里,把同韵的字(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此时的韵部=韵,比如《广韵》206韵)。每一个韵部选一个字代表,这个代表字就是韵目(比如:东董送屋)。同一韵部的字,因为不计韵头,所以,在同一韵部里,根据不同的韵头可以细分出不同的类别,这就是韵类。根据实际需要和发音特点,宋元等韵学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这就是韵摄。《广韵》中的206韵就合并成了16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

等、呼:传统音韵学按照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响亮程度划分的类别,不圆唇的称为开口呼,圆唇的称作的合口呼;再依据响亮程度分为洪大、次大、细、尤细四等,合为两呼八等。

宋元派:两呼八等两呼:唇形圆:合口呼

不圆:开口呼八等:开口:洪大、次大、细、尤细

合口:洪大、次大、细、尤细

明清派:四呼:开、齐、合、撮(韵母)

三、中古声调:平上去入四声。四声之名,始于齐梁时沈约、周颙,调值已不可考。

中古声系

四中古声系反推上古声系研究:

1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2 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说

3 黄侃:照组分为二等和三等,二等字与精组合流,三等字与端组合流(照二近精,照三近端)

4 曾运乾:(喻母字分三等四等两组,三等归匣母,四等归定母。(喻三归匣,喻四近定)

上古音32声母:

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音)

舌:端透定余泥来(知彻澄娘)(古无舌上音)(喻四近定)

章昌船书禅日(照三近端)

齿: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照二近精)

牙:见溪群疑晓匣(喻三归匣)

喉:影

(王力、郭锡良、荆贵生)

中古声调

中古声调四声:平上去入

中古声调的逐渐分化:

1 平分阴阳: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原来平声的声母是清音的,变成阴平,声母是浊音的,变成阳平(清阴浊阳)。

朝:知纽——阴平。天:透纽——阴平。

袍:并纽——阳平。年:泥纽——阳平。

2 浊上变去:原来上声字声母是全浊的变成去声。清的和次浊的仍是上声。

府:帮纽——上声。岛:端纽——上声。

妇:并纽——去声。稻:定纽——去声。

3 入派三声:原来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里面。事实上,入声字分化的时候,平声字就应该已经开始分化了,究其结果,入声字是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里了。

全浊归阳:白——并纽。(有例外,如:额——疑)

次浊归去:木——明纽。木绿日葉

清音分四:郭——见纽,阴平。哭桌出瞎

博——帮纽,阳平。革命博节

榖——见纽,上声。榖铁北百

客——溪纽,去声。客阔必式

入声字的直观感觉是北方音系里异读多形声字的读音分化比较复杂。革节室至:室致侄

宋词依据的押韵标准——平水韵,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根据《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元曲押韵标准——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对平水韵进行省并,而成19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8韵已经很接近。(《语文知识千问》)

第四节音韵学理论运用

教学内容:本节讲述音韵学理论实际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双声、叠韵在反切、通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反切的切音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双声叠韵

古人对汉字读音的认识特别是运用(比如说反切和古音通假),并不是对单个字读音的分析,而是一组字之间的比照。就是说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之间、本字和借字之间的关系是同音,进一步分析就发现同音字之间的声、韵相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分析的桥梁——双声、叠韵。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韵母相同就是叠韵。比如“踌躇”“珍珠”“踟蹰”都是双声,“经营”“贪婪”“窈窕”都是叠韵。

不过,这里所说的双声叠韵,是指古音而言,比如“觱發”“缤纷”现代音不是双声,上古音则是双声。“芣苢”“蟏蛸”现代音不是叠韵,而上古音则是叠韵。因为我们学习双声叠韵的目的是要解决阅读古籍的某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音声韵的分类,各家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分的粗些,有的分的细些,因此对于双声叠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如“伊威”,脂、微不分的就认为,其不但双声,也叠韵。“栗烈”“觱發”,质月不分的就认为不但双声,也叠韵。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假:古代书面语里因为音同或音近,本来应该写作“甲”却被写作“乙”,甲就叫做本字,乙就叫做借字。一般来说,本字和借字主要是依据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来确定的,字形和字义有联系的是本字,没有联系的是通假字。比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与“挖”的意义没有联系,是通假字,本字是“掘”。再如“八月剥枣”,“剥”的字形与“敲击”意义没有联系,是通假字,本字是“扑”。

如果按照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字形与字义没有关系的字有两种情况,一是临时借用,我们称作通用(通假),一是长久使用,我们称作假借。

无论是通用还是假借,都必须遵从一个规律:本字和借字必须是双声而且叠韵的,也就是必须是音同或者音近的。这里所说的双声、叠韵也是指古音,比如上面举的例子:“阙”和“掘”,“剥”和“扑”,现代汉语的读音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古读音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三双声叠韵和反切

反切方法的使用,主要是为生僻字注音。反切注音之前,注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二是读若法,即用近音字注音。三是引用成语熟语注音,即用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或熟语注音,但这三者都有穷尽,而且不够科学。大约到了汉末,就有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据《颜氏家训》记载,

最早使用反切给汉字注音的是孙炎(叔然)的《尔雅音义》。到曹魏时逐渐流传开来。

反切是用两个字拼合给一个字注音的方法。“音韵辗转相谐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宋毛晃《礼部韵略》)“盖上字为切字之母,下字为切字之韵,苟舍此,无以成音也。”(明李汝珍《音鉴》)。也就是说,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调,共同拼合给被切字注音。

反切上字(声母) + 反切下字(韵母和声调)= 被切字

德(d ) + 红(ong / ) = 东

诗词格律

教学内容:本节讲述诗歌的发展,和诗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词的格律。

教学难点:格律诗的格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诗歌的历史及代表

先秦阶段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四言为主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六言为主

两汉魏晋南北朝

汉乐府

汉代音乐机关——所制乐章、所采民歌(歌、行、吟、引)——文人模仿(拟乐府)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汉——五代乐府、拟乐府)《陌上桑》《敕勒歌》《木兰辞》

《古诗十九首》代表五言抒情诗高峰。《昭明文选》

·五言诗(起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

·七言诗:《乐府歌辞》《玉台新咏》(第一首完整七言诗:

曹丕《燕歌行》——句句用韵)鲍照《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汉末魏初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诗人掀起文人诗歌高潮,

均采用新兴五言,风格慷慨悲凉。奠定五言诗的坚实地位。

建安风骨建安七子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平淡自然,富有意境。

·乐府民歌中,南朝的民歌以情歌为主,体制短小,

清新自然,语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北朝民歌内容广泛,

质朴,豪放刚健。《木兰辞》《敕勒歌》是代表。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宴飨祭祀、郊庙

唐诗

·古体诗(古风、歌行体----歌、行、引)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格律诗的特点:

1 字句固定: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超过八句又符合格律特点的称作排律或长律)

七言八句:七律五言八句:五律

七言四句:七绝五言四句:五绝

2 用韵严格:句尾韵、隔句用韵、(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一韵到底,

中途不换韵。用平声韵。不能出韵。

3 要求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律诗也可以四联都对仗;绝句不必对仗。)

4 讲究平仄:讲究平仄格式。

唐代诗歌的流派:

现实主义:杜甫——直承《诗经》

浪漫主义:李白——直承屈原《楚辞》

现实主义

客观、真实表现现实生活。

浪漫主义

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常借助神化传说、和夸张来表现。

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岑参、高適、王昌龄

宋词

诗词皆源于民歌,如国风、楚辞、乐府之类,都是可以唱的,有些是民歌加工的,也有一些是

文人创作的。最初都是以演唱形式存在的,政府机关设立专门机构采集民歌,加工词、曲、配乐,成为了解民风、宴享娱乐、教化百姓的手段。因为词和曲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歌词既可以唱,也可以读,于是就有了专门写词的作者,又由可唱可读逐渐变成只可诵读不能歌唱诗和词。

比如《阳关三叠》,(“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时是送别时经常演唱的歌,影响非常大。现在原来的曲调早已失传,但是歌词还在,我们现在读起来,仍然是一首好诗。

词的直接源头是民歌。唐代既有读的诗,也有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一般称作曲子词。比如敦煌曲子词。文人也偶尔写一些歌词——曲子词,比如:刘禹锡写的竹枝词、李白写的菩萨蛮,五代时已经有了大量的文人填词,而且有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就是成就很高的填词大家。

北宋时期,文人填词蔚然成风,形成了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后人习惯上与唐诗并称为宋词。第一个贡献最大的作家是柳永,他是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作家,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早期的词作以离愁别绪,春思秋愁,花间月下、闺怨相思为主体,词风缠绵细腻,词评家们习惯上称这类词为婉约词(代表:柳永、李清照、姜夔)。至苏轼,开始把家国大事、抒发胸襟怀抱作为填词内容,辛弃疾继苏轼之后,用词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抨击时政,词风雄浑奔放,形成了宋词的新流派:豪放派。李清照是卓有成就的女词人,所填之词或明丽清新,或沉郁顿挫,感情真挚,口语入词,号称易安体。

词本来都是可以唱的,但词家不一定都懂乐律,(南宋时期的姜夔,是作词作曲全能的作家)后来词谱逐渐失传,词就成了只能诵读、不能歌唱的纯文学作品,文人们只依照格律来填词,现在流传下来的词牌,只在限定该词的字数和格律。

词的结构包括:词牌、词题、词序、正词四个部分,词牌和正词是每首词都具备的,词题和词序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的。长调词分段,第一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

词牌限定词的字数、平仄、用韵、内容。

词牌的来源:

1古曲截来:水调歌头、六幺(录要、绿腰)霓裳羽衣曲(霓裳中序第一)

何满子:白居易诗〈何满子〉: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自注: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2民歌:拾麦子、采桑子、喝驮子

3外来:菩萨蛮、赞普子(西藏君主)、番将子、苏幕遮(新疆浑脱舞曲)

4自度曲:雨霖铃

5名句:(多为同调异名)谢秋娘——忆江南——江南好、

念奴娇——赤壁曲——酹江月——大江东去

词的别名有:诗余、倚声、长短句、填词。

元曲

元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元杂剧和散曲。

金元时期,有一种歌曲类似词而比词自由灵活,可以在字数定格之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散曲。散曲有两种:小令和套数。一支曲子的叫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两支以上为一套。全套必须是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有煞、有尾。全套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散曲的结构:宫调、曲牌、曲题、曲子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音韵美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如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如白居易《浩歌行》: 鬓发苍浪 ..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如韩愈的《榴花》: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 ..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如,《书·五子之歌》的: 呜呼 ..曷归! 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白居易《冬夜》:

音韵学

選字注析

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上一部一頁 顚也。此以同部曡韻爲訓也。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

然其爲訓詁則一也。顚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爲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從一大。於六書爲?意。凡?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翻譯 顛也。這是用同部疊韻的為方法。凡是門,聞,戶、護,尾、微,發、拔,都是這樣的例子。凡是說元、始,天、顛,丕、大,吏、治人者,都是因為六書轉注而有差別。元、始可以換著說,天和顛不能倒著說。所以求事和轉移都對,舉一個物去定名字就難了。然而對於訓詁學卻是一樣的。顛,是人的頭,以這個字作為高的稱謂。初,是女的第一次,這是作為事情的開始。然而天可以作為顛的總稱,臣對於君,子對於父,妻對於夫,民對於食物來說,都叫做天。有至高無上之意,在這方面可以說從屬一、大二字。至高無上,是最大沒有第二可以匹敵,所以從屬一、大。對於六書來說是會意字。凡是會意字和兩個字為一個成語。如一、大為天,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這樣。他前切。 音韻學知識 【1】“疊韻為訓”是段注闡明許書訓釋體例的重要術語之一。段注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手段,總共明確闡述疊韻為訓109例,計115對疊

韻為訓字組。韻部分析表明,同部疊韻為訓占91.3%,異部疊韻為訓占8.7%。語義分析發現,被訓字與主訓字的語義關係受詞性制約。詞性相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同或相近;詞性不同時,其語義關係是相關。因此,從音韻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合韻為訓;從訓詁角度看,段注“疊韻為訓”一部分屬於釋義性訓釋,一部分屬於釋源性訓釋。 【2】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於六書中的一種。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3】六書,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普遍採取的是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六書是後來的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中原音韵性质分析

《中原音韵》性质分析 张 帅 (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中原音韵》与元人作品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中原音韵》到底是周德清根据元人作品归纳而成的,还是根据某一方言而成的,到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用韵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原音韵》是周德清在归纳元人作品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审音的过程做成的。 关键词:中原音韵;元刊杂剧三十种;押韵;出韵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6)05—0062—02 2006年第5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总第117期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用《元刊杂剧三十种》与《中原音韵》进行比较。为什么要用《元刊杂剧三十种》作材料呢?这里有必要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从元代流传下来的唯一元刻本杂剧,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元人杂剧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正如王国维所讲:“凡戏剧诸书,经后要写刊者,往往改易体例,增损字句。此本虽出坊间,多讹别之字,而元剧之真面独赖是以见。”[6]也就是说《元刊杂剧三十种》并没有经过臧懋循或其他明人修改,它在内容、文字上与《元曲选》及其他版本有很大不同,从这三十种杂剧中可以真实地看出元杂剧及元代语言的真实面貌。但由于这个集子是坊刻本,错误很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不过现在已经有了三个比较好的校本,先是台湾郑骞先生的《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7],后有徐沁君先生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8]及宁希元先生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9]。我们是在前人校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用计算机对《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有的韵脚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然后同《中原音韵》进行比较。这样无论从材料方面还是从方法上,都能避免前人研究的一些不足。具体步骤如下: (1)生成《元刊杂剧三十种》及《中原音韵》中韵谱的电子文本。 (2)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韵脚进行标注。标注出每一个韵脚在《中原音韵》中的韵部。 (3)提取韵脚,进行分析比较。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省去比较的过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元刊杂剧三十种》共有31韵字与《中原音韵》不一致,共出现44次。而据我们统计,在整个《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出现5600多次韵脚。我们将这31个出韵的韵字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1)“他”与“多” “他”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歌戈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用作韵脚共有13次,其中6次与歌戈韵互押,有7次与家麻韵互押。“他”分别与两类韵脚互押的频率是对等的。在现代北京话里“他”的韵母为“a”。“他”在《中原音韵》歌戈韵中韵母为“uo”,在家麻韵中韵母为“a”,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韵母可能正在从“uo”向“a”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所以就出现了与歌戈、家麻二韵同押的状况。 “多”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歌戈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有14次做为韵脚,其中13次是与歌戈韵字互押,只有1次与家麻韵字互押,因为仅此一例,并且现代北方话中“多”的韵母仍为“uo”,与歌戈韵一致,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失韵或借韵的现象。 (2)“死”“子”“四” “死”字是支思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有5次做为韵脚出现,其中有1次与齐微韵互押,其他四次都是与支思韵互押。 “子”字是支思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做为韵脚只出现1次,与齐微韵字互押。 “四”字是支思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只做为韵脚出现1次,与齐微韵字互押。 在《中原音韵》时代,支思韵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韵部,跟齐微韵对立,“死”与“子”字都是出自关汉卿的作品,这可能是早期的元人作品中支思韵还没有完全独立。同样的“死”字,出现在比关曲稍晚的《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中就已经和支思韵互押了。至于“四”字,可能是临时的借韵。 (3)“躯”“取”“与”。 “躯”字属于鱼模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有9次做为韵脚出现,其中8次是与鱼模韵字互押的,1次与齐微韵字互押。 “与”字属于鱼模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有5次做为韵脚出现,其中3次是与鱼模韵字互押的,2次与齐微韵字互押。 “取”字属于鱼模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共有3次做为韵脚出现,其中2次是与鱼模韵字互押的,1次与齐微韵字互押。 在北方语音史上,在《中原音韵》以后的《韵略易通》把《中原音韵》的鱼模韵分为呼模和居鱼两部,这是因为鱼模韵字的主元音已经向前腭移动,这种鱼模叶入齐微的现象可能正是反映了这种音变的趋势。 本文中我们只举了这三组共8个韵字作为典型的例子作代表,来分析说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对于《中原音韵》出韵的情况,其他23个韵字也大体分属上面的几种情况:或是反映了一种语音的发展演变趋势,或是一种临时的借韵的现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31个韵字共出现了44次,相对于整个《元刊杂剧三十种》出现5600多次韵脚相比,概率还是很小的,并且他们出现的原因也是可以解释的,这恰好反应了周德清在作《中原音韵》时,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归纳工作,而是经过了他的一个审音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与元人作品一致的;《中原音韵》是周德清在归纳元人作品的基础之上,经过了一个审音的过程,而所审音的标准,只能是当时某种活的方言。 参考文献: [1] 邵鸣九1国音沿革六讲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 [2] 张世禄1中国音韵学史1商务印书馆,1970. [3] 杨耐思1中原音系研究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李新魁1《中原音韵》音系研究1中州书画社,1983. [5] 廖 英1关汉卿戏曲的用韵1中国语文(4),1964. [6] 郑骞1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1台湾:世界书局,1962. [7] 徐沁君1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1中华书局,1980. [8] 宁希元1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1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 3 6 ? 总第117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北大音韵学期末复习要点

北大音韵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了解下列著作的作者和时代 1、三国《声类》三国·李登 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 出自《隋书·经籍志》 2、隋唐《切韵》隋·陆法言 划时代意义的音韵学经典之作 《刊谬补缺切韵》唐·王仁昫 3、宋《广韵》宋·陈彭年、丘雍 出自同一祖本《韵镜》北宋初或更早·作者不可考 南宋·张麟之序列 《通志·七音略》南宋·郑樵 《切韵指掌图》南宋 4、元《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根据戏曲用韵编纂 接近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5、明《韵略易通》明·兰茂 以早梅诗记录二十声母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明·徐孝 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概念 1、五音:古代音韵学将声母发音部位分析为喉、牙、舌、齿、唇五音 由来:《玉篇》“五音声论” 分类方法:发音部位 发音方式 评价:钱大昕“字母之滥觞”;陈澧“字母之椎轮” 字母的起源,但不是字母 音乐“五音”:内容:宫商角徵羽 由来:《尔雅·释乐》 关系:和字母五音比附 2、七音:五音+半舌、半齿 3、牙音:现代语音学:舌根音(舌面后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古代:发音时舌根与软腭接触,舌根紧靠大牙 4、喉音:零声母__ 舌根擦音__ __ 舌面半元音__ 5、重唇音:双唇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6、轻唇音:唇齿音塞擦音__ __ __ 鼻音__ 后人添加擦音__ 半元音__

7、正齿音:舌叶音__ __ __ __ __ 另:舌面前音__ __ __ __ __ 8、舌头音:舌尖中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9、舌上音:舌面前音塞音__ __ __ 鼻音__ 10、齿头音:舌尖前音塞擦音__ __ __ 擦音__ __ 11、清浊:基本概念: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分类概念:全清:清声母不送气塞音/塞擦音 零声母 次清:清声母送气塞音/塞擦音 全浊:浊音塞音/塞擦音 次浊:浊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擦音:清__ __ __ 归入全清 浊__ __ __ 归入全浊 12、字母:古人分析声母 给每一个声母一个汉字作代表如“帮”__ “端”__ 一个音系里的全部字母成为一个字母系统 13、韵:来源:早期音韵学研究与诗歌押韵关系密切 诗歌押韵的条件是韵腹、韵尾相同 语音分析将韵腹、韵尾作为一个整体 韵腹、韵尾相同,声调相同的汉字归为同一部类,每一部类叫做一个韵 14、韵部:韵基(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不同的几个韵 归为一个更大的单位 15、韵系:四声相承:包含同样韵母的平上去入四个韵,可以形成一个系列 配合:同样发音部位上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与相同的韵腹结合 __配__;__配__;__配__ 韵腹+鼻音韵尾构成平上去三韵,成为一个韵部 加上相配的入声韵,成为一个韵系 +零韵尾/元音韵尾没有相配的入声 一个韵部成为一个韵系 16、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如“东”、“冬” 17、韵摄:《切韵》分韵繁多 语音变化,韵部合并 宋代:将韵尾相同、韵腹相同/相近的韵系合并为更大的单位 “摄”:统摄、以少持多 三、传统音韵学分为哪几个分支?根据什么来分? 根据研究对象:古音学对象:上古(先秦两汉)汉语语音 材料:诗歌韵文归纳韵部系统 如《诗经》《楚辞》 形声字探求声母、韵母类别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第9单元——语音与音韵基础

第九单元 【導讀】本課介紹古代漢語語音知識和一些必要的傳統音韻學知識。由於上古漢語的語音研究起步比較晚,而中古音的研究比較成熟,所以後人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基本上是在中古音的基礎上根據上古時期的材料總結推嬗出來的。因此本課在介紹上古音之前都是先介紹中古漢語的相關音系情況,這不僅爲大家學習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提供方便,而且也可以讓大家通過上古音與中古音的比照看出古代漢語語音的演變。本課共分五節。第一節介紹研究上古漢語語音的主要材料。第二節介紹傳統音韻學的一些主要概念術語。第三節介紹古代漢語的聲母系統,先介紹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然後介紹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和一些特點。第四節介紹古代漢語的韻母系統,先介紹中古漢語的韻母系統,然後介紹上古漢語的韻母系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韻母系統基本上是押韻的韻部系統,而不是精確的韻母系統構擬。第五節介紹古代漢語的聲調。聲調的發現是南北朝時期的事,但漢語的聲調是什麽時候産生的目前還不能給出確切的時間答案來,上古漢語有沒有聲調也不能給出絕對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這裏祇介紹中古漢語的四聲和過去學者們對上古漢語聲調的幾種不同看法。 由於漢字不是音素文字,沒有直接反映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實際語音系統情況,所以祇能通過對各種不同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來間接地瞭解古代漢語的語音面貌。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漢字 漢字雖然不是音素文字,但是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構成的,聲旁表示的是字的讀音,也就是說,在造字的時候選擇甲字來作乙字的聲旁,那麽甲字與乙字的讀音肯定是相同的,至少是非常接近的。例如“聞”字從“門”得聲,那麽在造字的時候“聞”的讀音與“門”一定非常接近。使用相同聲旁的字,它們的讀音也必定是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例如“芒”“妄”“忘”“忙”都從“亡”得聲,這些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韻母相同而聲母不同,“芒”“忙”二字聲母是[m],“妄”“忘” “亡”三字是零聲母[] ,但在上古造字的時候它們的聲母一定是相同或非常相近的。根據形聲字的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大量形聲字中的聲旁的分析來歸納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情況了。此外,漢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等,這些材料也都與語音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因此都是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寶貴材料。 二、古代的韻文材料 韻文材料指的是詩歌、辭賦等韻文中的韻腳字。漢語詩歌、辭賦的押韻一般祇能是韻母相同或至少主要元音和韻尾都相同的字才能相押,所以彼此押韻的字,它們的韻母一定相同或至少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詩經?大雅?緜》第二章:“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這一章的韻腳是“父”“馬”“滸”“下”“女”“宇”,它們在現代漢語裏的韻母是不相同的,“父”“滸”韻母爲[u],“馬”爲[a],“下”爲[ia],“女”“宇”爲[y];但在這首詩創作的時候,它們的韻母應該是相同的,至少主要元音是一樣的。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利用詩歌、辭賦等韻文的韻腳字材料來分析歸納詩歌、辭賦創作時期的韻母系統情況,因此古代的韻文材料是研究古代漢語韻母系統的重要材料。 三、古代的注音材料 古代的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獻中的直音、讀若、反切等注音材料。這些材料直接反映被注音字和用來注音的字在古代的讀音,因此也是研究古音非常有價值的材料。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鋪”字,東晉的徐邈注“音敷”,說明當時“鋪”“敷”的讀音相同。“曼”,徐邈注“音萬”,說明當時“曼”“萬”兩字讀音相同。讀若是通過比況的方法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注音。如《說文》:“椵,讀若賈。”“臑,讀若襦。”“莧,讀若丸”,即“椵”與“賈”“臑”與“襦”“莧”與“丸”在東漢時期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例如“東”字,《廣韻》“德紅切”,即取“德”字的聲母和“紅”字的韻母和聲調切出“東”字的讀音。關於反切的具體運用情況在“反切”一節中再詳細介紹。 四、古代的韻書和韻圖 韻書是古人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集在一起,使詩人在詩歌創作時能夠據之選擇韻腳字的一種詞典,如《切韻》《廣韻》《集韻》等;韻圖是古人編制的聲韻調配合的音節表,如宋代的《韻鏡》《七音略》等。韻書不僅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聚在一起,而且在每一韻當中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出若干同音字组(传统称之为“小韻”)並用反切方法進行注音;韻圖則直觀地將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情況都反映出來。所以這兩種材料都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的語音系統情況,是研究古音最有用的材料。不過韻書和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汉语音韵学小史及其功用分析

缘台天地20∞,10 1.序百 讲授或研究汉语史回避不了有关音 韵学钓翘识。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 师怕讲这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也怕学 这类知识,音韵学这门学科成了汉语言 文学专业的薄弱学科。表现为能讲授这 门澡的老崾少。选学这门蝶的学生少。 科研成果少。这种”三少”局面形成的 原因。从对师生们的调查来看,有三个 方面:①多数人认为音韵学知识枯燥。 缺乏激发人ff】的学习兴趣。②传统音韵 学离现时代太远.学习者普遍感受到学 而难以致用。⑨学习者由于缺乏有关音 韵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拿起音韵书而看 不懂。这类不利因素大大制约着这门曾 经辉煌的学科的历史传承+不利巾华文 化的传播。为此.本文从历史和功用的 角度,宏观上对这门学科做些推介和分 析.以飨学习者。 2,语音学和汉语音韵学 语音学和音韵学不同但关系密切。 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 语言声音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科学。 它分柝出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研 究各种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气流机 制,舌位高低前后等等。教会人们如何 分析语音的结构和组成、变化和发展. 如何发现语音的变亿规律。屙时弧练人 们发音,昕音、记音,审音的技术;音 韵学则是研究古汉语的音型和音韵单位 的变化,及其组合规则和发展规律的一 门传统擘同。清代音韵学家劳乃宦在 《等韵一得序》里说我国音韵学有古韵之 学、今韵之学和等韵之学的分别,所谓 “古韵之学.探源六经,旁证诸子,下及 086:语言学习 屈宋,以考唐虞三代秦汉之音也。有今 韵之学.以沈、陆为宗.以‘广韵》、 《集魏》夯本。证以渚名家之诗与有麴之 文,以考六朝庸宋以来之音是也。有等 韵之学,辨字母之重视清浊,别韵摄之 开合正副.按等寻呼,据音定切,以考 入声自然之音是也”。可见。音韵学是古 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记音1:具的运用上。研究目 的方面,语音学意在从人类语言的各种 声音现象中,揭示语音的实质和规律, 从其分支来看,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 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的组合及相互 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 重音等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历史语音 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研究某一语青各个 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规律;描 写语音学则是}葶实呈现某种语言在一定 时期的语音系统的真实存在状态i实验 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 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 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祈、归 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而传统音韵学多采 用系联法、类推法、比较法.前者重科 学后者重经验;在记音问题上,由于古 代设有理代化鹋标音工具,古入记音无 论是譬况、读若、直音还是反切.均是 用汉字标音.而语音学则采用的是国际 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 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r]传统 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 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其研 究对象、目的、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 均有差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3。汉语音鹤学的历史沿蕈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其历史沿革兼及学科性质来看,大致 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3。l。先秦两汉。这一时期可以漫是音 韵学的萌芽期,没有专门的韵书出现, 人们关于音韵的知识散见于汉代学者为 经籍注音,所能做到的大致相当于能分 辨哪些字同音,哪些字双声或叠劫,遇 到不识字对其注音主要采用譬况、读若、 直音等方法。所谓譬况就是采用打比方 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如《公羊传-庄 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考为窖.伐 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何休注:“伐 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 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依 照何休的说法,长言发音舒缓,为字调 中的舒谪,短青发音急促,为字调中的 促调。读若又写作读如。相当于用一个 常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给不识字注音。 如《札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 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 也。”直音就是用一个与被洼音的字完全 同音的字来注音。如《汉书?高帝纪>: “子璺诛灭赵高,遣将将兵距晓关。”服 虔注:“晓音尧。硗山之关。“这三箨注 音方法虽然在人们对语音内部结构知识 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解决了不少注音问题, 但其笨拙性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陈澧 所说:“然囊无弱音之字,弼其发穷, 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发又 穷。”因而,时代呼唤新的注音方法的诞 生,也要求音韵知识有更高的发展.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