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造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发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24例产妇临床资料。结果本资料中有16例(66.67%)患者发生脂肪液化,3例(12.50%)发生切口感染,1

例(4.17%)发生切口血肿,4例(16.66%)合并营养不良、贫血;并且本资料中血脂高于正常水平7.5mmol/l的患者有2例,占

8.33%。该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医生术前、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这样能够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并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0-01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剖宫产娩出胎儿的方法。但是随着不断增高的剖宫产率,相关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剖宫产术后所引起的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其不仅仅会对产妇及其家属的精神、躯体、家庭、经济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产妇发生生命危险。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发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24例产妇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08T11:29:59.777Z 来源:《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年5卷5期作者:郝丽娜[导读] 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重在对软产道撕裂伤的预防,应加强对会阴侧切的手法和适应症学习,熟练掌握缝合技巧,规范手术助产规程,严密观察产程进程,能显著提高会阴侧切伤口愈合率,减少愈合不良的发生。黑龙江省森工总(红十字)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目的:探讨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产妇行阴道分娩的45例 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45例会阴侧切伤口愈合良好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结果:观察组营养不良率、胎膜早破率、阴道检查次数超过3次、切口缝合对合不佳率、合并其他阴道疾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重在对软产道撕裂伤的预防,应加强对会阴侧切的手法和适应症学习,熟练掌握缝合技巧,规范手术助产规程,严密观察产程进程,能显著提高会阴侧切伤口愈合率,减少愈合不良的发生。关键词: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护理对策Analysis of causes of poor healing of perineal incision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poor healing of obstetric perineal side cut wounds and analysi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vaginal delivery of vaginal delivery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1818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45 patients with good perineal side-cut wound healing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to analyze perineal side-cut wounds. Reasons for poor healing and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The malnutrition rate,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vaginal examinations more than 3 times, poor rate of incision suture, and other vaginal dise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 Conclusion: The obstetric perineal lateral incision wound healing is serious in the prevention of laceration of soft birth canal.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and indication of perineal lateral incision, master the suture technique, standardize the surgical midwifery procedure, and closely observe the labor proces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ineal side cut wound healing rat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poor healing. Key words: perineal incision; poor healing; nursing strategy 在临床产科会阴切开缝合是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这种方式是辅助分娩比较常用的方式。目前会阴切开助产的分娩方式有增无减,出现了很多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扰[1]。本研究对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会阴侧切口分娩愈合不良的患者共计90例,其中45例经过临床诊断均为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3-3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5±2.14)岁;其中有25例患者为初产妇,有20例为经产妇,平均产次为(1.4±0.5)次。 1.2方法 对比两组之间的营养不良率、胎膜早破率、阴道检查次数超过3次、切口缝合对合不佳率、合并阴道感染率,分析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 2.结果 两组患者发生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因素分析见下表。观察组营养不良率、胎膜早破率、阴道检查次数超过3次、切口缝合对合不佳率、合并阴道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原因分析如下: 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感染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感染可导致切口裂开,伤口表面附着糜烂或有脓性分泌物,使得切口无法正常愈合。感染主要由产前合并阴道感染、胎膜早破时间过长、产后出血、产时未严格无菌操作、反复阴道检查、缝合留有死腔、产后会阴切口护理不当等,均可破坏生殖道防御功能,增加了病原体侵入概率[2]。 会阴切口对位缝合不佳:缝合对位过密过紧、组织对合不齐、缝合留有死腔均会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缝合对位过密过紧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引起排斥反应,不利于切口愈合;组织对合不齐可导致愈合缓慢;缝合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3]。 营养不良:这也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原因,产后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可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削弱组织愈合能力。 减少妇产科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护理措施如下:改进缝合技术:要想降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首先需要提升操作人员的会阴切口缝合技术,保证组织解剖位置得到充分恢复,这是保证切口愈合良好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复杂性裂伤患者,应当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生进行缝合操作。缝合时应当保证松紧度适宜,避免缝合过松导致止血效果差,过紧影响局部血运,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会阴切开缝合术应用极为普遍,但是并不是所有阴道分娩产妇都需要施行该术式。为了降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应当对该手术指征进行严格掌握,通常而言,早产儿、巨大儿、会阴部高度水肿等情况的产妇适合接受会阴切开缝合术,以便促使分娩的顺利进行。

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护理

会阴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护理 【关键词】愈合 侧切缝合术是常用,减轻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给造成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纠纷的,现将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叙述如下: 1 原因 1.1 产妇本身因素 1.1.1 性和性炎 是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 1.1.2 及巨儿 产妇会阴侧切口不够大造成会阴重度裂伤,延长缝合时间,增加机会。 1.1.3 机体抵抗力下降 产妇、、等引起局部伤口化脓感染。 1.1.4 卫生差 造成感染或短时间内用力排造成会阴切口全层裂开。 1.2 医疗方面 1.2.1 不合要求 造成切口污染。 1.2.2 缝合技术不佳 留有死腔或缝线过密、结扎过紧,影响供应致使局部或造成愈合不良。 2 处理措施及效果

2.1 再次缝合 会阴切口裂开的产妇立即用平车送回产房。如切口严重感染,彻底清创后大于(3×2×1. 5)cm应在输入的同时会阴局部给予油纱条引流,待渗出物明显减少、后送回产房清创。在产房边给予安慰,一边在严格和阴部阻滞下再次缝合。 2.2 期待疗法和回访相结合 如切口小于(3×2×1.5)cm,给予抗感染和局部治疗,急性消退后出院。 3 出院指导 3.1 说明引起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使产妇真正。 3.2 嘱产妇心情舒畅,注意营养饮食和休息,强调合理营养和足够对切口愈合的重要性。 3.3 教会产妇护理的方法,侧切术后取健侧卧位,勤换卫生纸或护垫,大后清洗会阴切口,告诉家属高锰酸押坐浴的方法,尤其强调配置方法、浓度、水温、坐浴时间等,强调保持会阴部清洁的重要性。 3.4 教会家属会毒换药和烤灯的使用方法。 3.5 约定复查的时间和科室的联系电话。 4 讨论 4.1 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教 产患有阴道炎、患者要及时诊治,讲解知识,尤其第二产程产妇与助产人员的配合直接影响会阴裂伤的程度。教会产妇观察伤口和自我护理的方法。 4.2 严格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 对于会阴体高度、巨大儿、等已经明确的证实施会阴侧切。一般不轻易施行侧切术。 4.3 提高助产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剖宫产率逐年增高,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也不断增多,就要求我们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诊治并治疗,现就临床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如下: 1.非感染性因素: (1)术后吸收热:是无菌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手术应激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一般不超过38·5G o,3天后会退热。 (2)泌乳热:产后3~4日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可引起发热,称泌乳热。一般<38.5℃,时间 <24h。术后3日或4日却突然出现中度热,伴乳房充盈、硬结及轻微触痛,无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 粒细胞的明显升高,经适当乳房按摩尤其是及时母乳喂养乳汁排空后,多于当日迅速退热次日不再 反复。 (3)药物热:一般药物热多由抗生素引起,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导致白细胞内致热源的释放,多见于术后6-10天突然高热或者体 温下降后重新高热;均在每次静滴用药后2小时左右出现,39-41摄氏度,呈 弛张热;应用一般退烧药效果差;停用抗生素后一周亦未在出现高热;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米索前列醇也可引起发热。 (4)脂肪液化:脂肪液化是脂肪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肥胖;使用电刀;术中机械刺激;酒精进入伤口;术中缝合技术 不佳,打结过紧,残留死腔等;内科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咳嗽;羊水污染;多次剖宫产等等,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及 时拆线,敞开引流,3-5天即可愈合。 2. 感染性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 (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感染

(3)切口部位血肿 (4)泌尿系感染 (5)下肢静脉栓塞 (6)全身性因素:贫血等 手术切口的感染 曾经管过一个也是剖腹产术后的病人,术后一直都是发热,最高到过39度左右,因为后来应用了高级的抗生素,血Rt wbc也正常了,体温不算太高了,都术后6天了,刀口的脓液才出来,切口感染,把切口清创之后,体温就正常了。2呼吸系统 术后的上呼吸到感染,病人咽部充血,红肿,或是有脓苔,发热还是体温比较高的,更严重还有肺炎的,所以,发热的病人一定要仔细查体。 3泌尿系统的感染 就是我这个病人,术后虽然我们就留置尿管24小时,可是也有感染的,所以,遇到发热的,一定要检查血尿常规。 4脱水热 一般是婴幼儿的事情,咱们术后都大量补液了,而且术前禁食水的时候也很短,一般不考虑。 5输液反应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与术后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与术后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7-18T15:33:37.5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刘玉华 [导读] 剖宫产术后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 554200 摘要:目的对比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与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产妇使用优质术后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护理常规;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剖宫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剖宫产率>40%[1]。剖官产过程当中孕妇会出现一定疼痛感,从而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产妇的术后泌乳以及康复。因此做好剖宫产的术后护理有重要价值。尤其是随着产妇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2]。我院在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过程当中应用优质护理,取得理想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50例,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27.1±1.2岁,其中初产妇105例,经产妇45例;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1±0.5周。所有产妇均属于单胎剖宫产,排除合并有严重妊娠并发症产妇。将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75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以及孕周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术后护理,剖宫产前2d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以及血糖等方面的检查,同时筛查感染性疾病,确保无影响剖宫产的指征,并做好剖宫产准备。术后为产妇应用头孢曲松钠以及头胞塞噻肟钠预防感染[3]。 1.2.2研究组产妇护理方法。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在产妇术后及时提供护理,充分了解她们的术中状况,以认真的态度同产妇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她们配合护理工作[4]。护理人员要向产妇介绍术后需要注意事项同时说明原因,随时询问她们的疼痛感觉并观察其情绪,鼓励产妇表达心中感受,针对性提供不良情绪的疏导,鼓励她们克服疼痛。通过心理护理确保产妇精神放松,有利于身体恢复以及乳汁分泌。 第二,疼痛护理。在麻醉作用消失之后,护理人员要观察产妇疼痛状况并进行评估。针对产妇的情况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例如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分散她们的注意力,或通过轻按产妇伤口附近的皮肤让她们获得舒适感受,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自控泵镇痛以及药物止痛。疼痛护理的措施需要征求产妇的意见,让产妇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5]。 第三,体位护理。术后护理人员要协助产妇处取平卧位休息,6h之后协助产妇进行翻身运动,以产妇的感觉舒适作为原则,调节产妇的具体体位。可以在在产妇的背部以及两腿间垫软枕,从而帮助产妇侧卧位或者翻身,减轻疼痛并保持舒适的体位。 第四,康复锻炼。因手术创伤及母乳喂养,身体能量消耗大,要增加营养,合理安排膳食。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在术后进行翻身以及下床活动,让她们克服疼痛障碍,强化术后的康复锻炼,从而顺利实现产后生理功能恢复。 第五,并发症护理。我们应向剖宫产术后产妇宣教麻醉消失后上下肢肌肉可做收放动作,术后6 h就可在床上多做翻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尿路感染;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护理人员要根据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为产妇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为产妇介绍并发症对于预后的影响,确保产妇能够积极配合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结论 护理学见舒适定义为没有病痛折磨并且心情愉悦的体验状态,破坏这一状态的因素都会导致舒适。随着护理学理念的转变,找出不舒适的影响因素,并且在避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甚至消除产妇的不舒适是护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剖宫产术后的产妇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并且往往会担心母乳喂养、新生儿状况以及切口疤痕等,从而有着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产妇长时间处于相同的体位,容易出现腰酸背痛,导致焦虑、失眠等,严重情况下甚至拒绝检查与护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安慰产妇,让产妇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满足感,照顾关注新生儿,从而最大限度忘记伤口以及宫缩疼痛等,确保产妇处于理想的身心状态。母乳可以说是婴儿的最好饮料与食品,哺乳过程可以增进母子的感情,加速婴儿智力以及心理发育。但是剖宫产术后产妇手术刀口疼痛以及体位不适,会影响到早吸吮以及母乳喂养。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母乳喂养指导以及乳房护理,早期实现婴儿的有效吸吮,刺激乳汁的分泌,避免产妇乳房胀痛以及婴儿吸吮困难,最终显著改进母乳喂养成功率,让产妇体会到喂奶满足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剖宫产术后还需要帮助产

影响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

影响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 影响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有: (1)脂肪液化。特别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 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较多渗液, 影响切口愈合。 (2)无菌性毒性反应。切口暴露时间较长, 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引起无菌性毒性反应, 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细菌毒力的大小, 伤口内有无血肿开口异物、局部组织和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灭菌操作是否严格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另外,切口脂肪液化处理不当亦可造成感染。 (3)全身性因素。全身状态主要包括年老体弱、恶性疾病、糖尿病、血浆蛋白低下、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均可影响切口的愈合。 ◎年龄老化:衰老是引起创伤愈合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各组织细胞本身的再生能力已显著减弱,加之血管老化导致血液供应减少。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致使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对伤口的机械性强化的过程也显著迟缓。◎营养低下: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可使组织细胞再生不良或缓慢,尤其当含硫氨酸(如蛋氨酸)缺乏时,常导致伤口组织细胞生长障碍,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成纤维细胞无法成熟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维生素缺乏的影响更大,如维生素C缺乏虽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再生,但使其合成胶原的功能发生障碍(包括脯氨酸的羟化障碍),且影响其转化为纤维细胞,使其瘢痕形成少,抗拉力强度弱;维生素A1 、B2和B6的缺乏则导致纤维化不良;全身和局部锌含量降低也致愈合迟缓。 ◎用药不当: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致使愈合不良;青霉胺也有类似作用,并减弱其抗拉力强度,系因其能与胶原a-肽链上的醛基结合,干扰胶原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形成,致使胶原纤维失去稳定性,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吸收。 (4)局部因素:局部因素主要有感染及异物,局部血循环不良(局部营养供应不良)及神经支配受损,这些产生的根本原因跟医生无菌操作技术、术中缝合技术、止血不彻底、电刀使用不当等有关。 ◎感染与异物:伤口感染十分多见,并易致化脓,据称仅需100个细菌就足以造成皮下脓肿。感染后深出物很多,可加大伤口局部张力,每致伤口哆开甚至破裂(包括正在愈合及已缝合的伤口),尤其化脓菌产生的一些霉素及酶类可引起细胞坏死,胶原纤维和胶原溶解,从而加重组织损伤,防碍愈合。 ◎局部血循环不良: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既保证所需的营养和氧,也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控制局部感染。反之,则影响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延滞愈合,特别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刀口,药物作用及营养输送很难到过伤口。 ◎神经支配受损:植物神经受损时可致局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影响组织细胞再生。麻风性皮肤溃疡长期不愈,即系因神经受累所致。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3-06-03T10:16:03.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侯继源 [导读] 近年来,由于人群老龄化、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侯继源 (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卫生院 45901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草药对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患者均采用中草药清洁换药。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无需二期缝合。结论:中草药对切口愈合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切口愈合不良清洁换药脂肪液化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75-02 近年来,由于人群老龄化、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28例,现将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59岁。上腹部手术1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下腹部手术16例(包括阑尾切除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9例,其他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4例,支气管哮喘14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脂肪液化24例。多发生于术后5—7天。 1.2 方法与效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严格无菌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局部应用中草药(黄芪60g、大黄20g、黄芩20g、黄柏20g、白芷20g、川芎30g、当归30g、红花30g、浓煎取汁300ml,高温灭菌后备用)。切口渗出较少,部分愈合不良者,拆除少部分缝线,内置中草药纱条引流,局部红外线理疗,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愈合时间5—10天,无需二期缝合。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脂肪游离着,拆除大部分缝线,以中草药纱布塌渍,局部红外线理疗,渗液多时,早晚各1次,当渗液较少时,每日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天,无需二期缝合。同时增加营养,无需应用抗生素。 2 讨论 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包括:(1)全身因素:营养不良、循环障碍或有抑制组织炎症反应和影响胶原细胞生长的因素;(2)局部因素:切口内有血肿、异物和坏死组织或缝合不良以及局部感染等因素。 2.1 全身因素 2.1.1 年龄组织的再生能力岁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加之血管的硬化使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而且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周期明显延长。 2.1.2 营养切口愈合必须以充分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基础,信息RNA的合成转录,各种酶的生化作用,必须在特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参与下完成。蛋白质缺乏,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缺乏时,常导致组织细胞再生不良或者缓慢,肉芽组织生成受阻。糖、脂肪的代谢可为组织的再生、修复提供能量。维生素类物质在组织的再生及修补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维生素C缺乏将使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发生障碍,同时还会影响其转化为纤维细胞,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等缺乏时,会导致纤维化不良。微量元素锌缺乏时,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和速度都会减慢。 2.1.3 潜在性或伴发疾病糖尿病由于巨噬细胞功能受损,致使患者罹患感染性疾病,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也易于并发周围神经病和血管疾病,导致血液供应障碍[1]。贫血,因为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周围组织缺氧而影响。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动脉硬化症等疾病,也对切口愈合存在一定的影响。 2.1.4 肥胖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太多的脂肪组织会导致切口的张力增加,阻碍局部血液循环。 2.1.5 长期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肝脏内蛋白质的合成,而对外周组织(肌肉、皮肤、淋巴或纤维细胞等)则抑制其合成,促进分解,对脑组织无明显影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可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及病理体征,诱发和加重感染,切口愈合不良[2]。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致使切口愈合不良。 2.2 局部因素 2.2.1 电刀损伤术中合理使用电刀减少热损伤是无创技术的关键之一。瞬间的电流通过术野组织,可使组织切割、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血管闭塞而止血。同时高热也可使组织细胞内蛋白质包括酶系统变性,导致组织坏死,其中真皮层的损害可使皮肤发生障碍,脂肪细胞在受热以及营养血管痉挛、栓塞的作用下发生坏死液化。 2.2.2 引流不畅多于术后3—7天发生,可有体温升高,局部红、肿、胀、痛。经及早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定时切口清洁换药而愈。 2.2.3 切口感染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护理不当,切口感染,影响愈合。 2.2.4 皮缘对位不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综合上述,在手术过程中,应慎用电刀和电凝止血,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术中操作精细,仔细止血,严密缝合,不留死腔,皮缘对合整齐,充分引流。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治疗护理恰当,术前、术后加强营养,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在正常水平,调整病人的整体状况。 中草药黄芪、黄芩、黄柏、大黄、白芷、川芎、当归、红花是以四黄汤为基础加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祛腐,润肤生肌的作用,对切口愈合不良具有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2—77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99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不良指伤口愈合的3个生物学阶段出现明显的停滞或延迟而导致伤口 长时间不愈合甚至伤口范围扩大,伤口床有明显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渗出,伴或不伴坏死组织;另一种情况是I型胶原肉芽过道增殖而致瘢痕过度增生、挛缩。 一、伤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 既往认为,伤口愈合的快慢与好坏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如贫血、体质虚弱者,其伤口愈合将会延迟)、病因及特定的伤口环境。现代研究发现,除上述因素外,营养因素、心理因素及伤口护理的操作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反应期延迟,伤口易感染;营养素缺乏,组织增生受抑制,伤口增殖期停滞,因而营养因素影响者伤口愈合的全过程。心理状态因影响病人的食欲、睡眠和免疫力而影响伤口愈合,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伤口愈合,而消极、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则会延迟伤口愈合。任何增加病人不适感的伤口护理操作或不利于营造伤口愈合理想环境的操作都会延迟伤口愈合。 二、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因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伤口愈合不良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清创过程停滞、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或延迟、无上皮再生伴典型的术后并发症(血清肿、血肿、伤口裂开和瘢痕过度形成)以及伤口感染等,上述表现均可引起更炎症的伤口愈合不良。 三、伤口愈合不良的类型与处理 (一)血清肿 1.基本概念:血清肿是指血清渗液集中渗入伤口空隙中,引起局部肿胀。 2.产生原因:可能于伤口边缘的刺激有关,如异物、凝固的坏死物、大团的结扎线、伤口张力过大(缝合过紧、创缘错位)等。 3.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血清肿系高蛋白渗出液,富含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淤滞在伤口空隙中可能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易于生长而致感染。 (二)伤口血肿 1.基本概念:伤口血肿是指血液渗入伤口裂隙中,外观见伤口周围肿胀,有片状红色淤血,若继发性出血明显,病人还可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2.产生原因:伤口血肿产生的原因有:① 伤口血管止血不充分或结扎血管的缝线脱落;② 术后血压升高和塌陷的血管再灌注;③ 活动过度引起出血; ④ 抗凝治疗引起凝血障碍,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 ⑤ 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第VIII因子缺乏)等。 3.可能的并发症:血肿可引起局部张力过大,伤口缝合断裂、裂开,

剖宫产术后60例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60例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 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60例其临床护理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通过为产妇实施全面的剖宫产术后护理,所有60例的生命体征平稳,刀口 愈合良好,没有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给予所有产妇关于新生儿母乳喂 养的指导,确保母乳喂养成功,保护母婴安全。结论:在剖宫产术后的护理过程中,积极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尿管护理、疼痛护理、心 理护理等各方面的护理工作,对于产妇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62-02 难产是临床上产科常见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就是剖宫产,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数量逐年上升,若不能及时做好剖宫产术后的护理工作,很容 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对产妇的预后及母乳的喂养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就主要对 我院2013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80例剖宫产产妇的术后护理体会予以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 80例,产妇的年龄处于22岁到41岁之间,孕周为35到42周,所有患者都是在持续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开展剖宫产术,手术后都应用镇痛泵,并实施母婴同室 管理。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手术之后,要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工作,尤其是术后的6到8小时,依 据患者的病情每隔半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要为患者测一次呼吸、脉搏与血压, 并要每天为患者测量4次体温,并做好记录,手术之后的1到2天,由于存在吸 收热,患者的体温通常在38℃左右,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升高应该立即通知医生 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另一方面,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 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宫底应该是在脐平,或者是脐以下,如果患者的宫底在脐 上或者是更高,应当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子宫收缩不良,应该及时报告医生做出相 应的处理[1]。 1.2.2 体位护理 手术之后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若患者存在呕吐反应,应该将患者的头偏向 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并建议患者开展早期的翻身活动,通常情 况下,在手术之后的2到4小时就可以翻身,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对于静脉回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术过24小时之后可以帮助产妇下床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减轻盆腔粘连,帮助体力的恢复,对于排出恶露也具有积极的 作用,还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 用[2]。 1.2.3 饮食护理 通常需要在手术之后禁食6个小时,6个小时之后,患者在进少量水之后,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 年第9 期总第24 期( 上半月刊) >> 经验交流 陈鹃2006-7-3 1:05:32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 年 5 月第6 卷第9 期 关键词: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做了1602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39例,感染率2.43%,现结合文献分析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根据外科疗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因素[1]。 术前相关因素为潜在高危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初产、腹壁脂肪层厚、破膜时间延长(>24h)、产程延长(>12h)、羊膜腔感染、子宫内胎儿监护(>8h)、阴道检查及多次肛诊、全身感染、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疤痕子宫等。有文献报道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社会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 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论证了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为51~ 63min[3]。如手术时间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术中出血,筋膜下血肿<5cm可自然吸收,但容易造成粘连,血肿>5cm的大多数变成脓肿。产妇表现有感染体征,大约1个月左右,筋膜下血肿破溃,脓肿经筋膜腹壁伤口排出。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的存在。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将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资料显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3]。 术后因素主要为手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 2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预防方法 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及时纠正贫血,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对有阴道炎的孕妇及时治疗,晚期避免性

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8324015.html, 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 作者:聂文翠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2期 【摘要】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 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血肿、切口疝等。通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病原因分析,得出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由多因素引起,提高认识,正确指导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围手术期给药预防、控制病房内细菌数量、减少手术时间及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是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200-011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1.1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切口脂肪液化,大多发生在手术后4~12 d,一般无发热,少数也可伴有发热 ,渗液中混有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发现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第二类为切口感染,伴发热, 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 1.2诊断标准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1.3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治疗方法 第一类如切口较浅,局限于皮下组织,给予拆除缝合线,每日换药,后期可用蝶形胶布拉合。如果裂口较深, 需先行切口撑开引流,拆除皮下缝线,清除坏死组织,清除死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及0.5%甲硝唑液冲洗切口,0.5%甲硝唑液打湿纱布或康复新液打湿纱布后行切口局部引流,1次/d,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二期缝合。对于第二类切口,需先行切口撑开引流,拆除皮下缝线,用片状刮匙搔刮切口,清除坏死组织,清除死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及0.5%甲硝唑液冲洗切 口,0.5%甲硝唑液打湿纱布引流,1次/d,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二期缝合。 2 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2.1 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原因

剖宫产术后观察和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观察和护理体会 摘要】剖宫产是在麻醉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及胎儿附 属物,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组织缝合。是产科较大的手术,有出血、感染和 损伤周围脏器的危险。因此,加强剖宫产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D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332-01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不同,是在麻醉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 胎儿及胎儿附属物,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组织缝合。 是产科较大的手术,有出血、感染和损伤周围脏器的危险。同时,剖宫产也 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机状态的有效方法。然而剖宫产毕竟 是较大的手术,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加强剖宫产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现将对剖宫产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产妇回病房后立即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 意保暖,防治呼吸道感染。接尿管固定床旁,勿折压,观察尿液性状、颜色,正 确记录尿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打折,漏液。术后6 小时密切观察 产妇呼吸、血压、脉搏、神志、子宫收缩情况,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术后1-2 天产妇体温稍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属正常术后吸收热,无需特殊处理,嘱 其多饮水,注意休息即可。如术后持续高热,应考虑是否有切口感染及乳腺炎的 发生,应加强抗生素控制感染。 2.观察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一般情况下产妇术后宫底平脐或脐下。如 宫底脐上或更高,应考虑子宫出血或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影响子宫收缩,要给予正 确处理。可遵医嘱给予静脉点滴缩宫素,按摩子宫,应用止血剂,防止因子宫收 缩乏力而导致阴道大出血的情况。 3.腹部切口护理产妇回病房后即刻置腹带,以减轻切口压力。术后数小时内 切口疼痛最为剧烈,指导产妇学会缓解疼痛的方法:如何,让产妇多看看自己的 小宝宝,让其感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疼痛剧烈时可给予药物止痛,一般术 后24 小时疼痛减轻。疼痛能忍受的将产妇置于舒适体位,产妇咳嗽、恶心、呕 吐时嘱咐其压住伤口两侧,防止缝线断裂。坚持无菌换药原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受潮湿摩擦等刺激。 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术后体位护理术后多翻身尽早床上活动,剖宫产术大多采用连续硬膜外麻 醉或腰麻术后6-12 小时内去枕平卧位后可取半卧位,协助产妇每2 小时翻身一次,由于手术对肠道的刺激及受麻醉药的影响,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都有不同程度的肠 胀气,因而发生腹胀。多做翻身动作可使麻痹的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更快,尽早排 气而解除腹胀,防止肠粘连,并使腹肌松弛,减轻切口疼痛,同时有利于恶露的 排出,防止恶露淤积宫腔内引起感染,影响子宫复旧。 还可预防褥疮的发生,又利于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应鼓励产妇咳嗽排痰,有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排出。 5.心理护理大部分孕妇对剖宫产缺乏正确认识,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剖宫 产术后产妇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惧怕切口疼痛,对新生儿照顾以及母乳喂养缺乏 经验,使产妇产生心理负担,加上长时间卧床,产妇出现腰酸背痛、焦虑、失眠等,给产妇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护士应针对病人的不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措施,主动进行宣教,安慰患者,增加产妇自信心,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和顾虑,

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

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接受侧剪产分娩后出现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现象的8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分析愈合不良的原因和护理效果。结果:造成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包括原有阴道炎症、伤口缝合技术不当、过早拆线、产后出血等。观察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会引起产妇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引入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并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 标签:会阴伤口;愈合不良;护理干预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会阴侧剪或自然裂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妇产科伤口,而近年来随着巨大儿、早产儿等现象的增多,产妇会阴伤口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在临床治疗中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则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降低产妇预后。为此,分析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是降低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接受侧剪产分娩后出现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现象的86例产妇,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医师确诊为会阴伤口愈合不良;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生殖器疾病、恶性肿瘤、患有免疫性疾病等情况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年龄20.5~35.5岁、均值(27.0±1。2)岁,初产妇31名、经产妇12名;对照组年龄20.2~34.9岁、均值为(27.1±1.2)岁,初产妇30名、经产妇13名。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参与本次研究的86名产妇进行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通过医师会诊讨论、与患者交谈确定最终原因。 其次,对两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用药护理、会阴卫生护理、饮食指导、基础心理护理、药物镇痛治疗护理、口头宣教日常自我护理注意事项。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产后定期监测:在产后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的会阴伤口进行检查,做好会阴伤口周围皮肤的换药、清洁、消毒工作;指导产妇做出正确的卧姿防止对伤口产生压迫。2)心理健康教育: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会导致患者的心理状况发生改变,对于会阴伤口愈合不良患者而言,由于疾病的存在,自己的工作、生活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2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 科别:妇二科床号:12床住院号2014001985 姓名::*** 性别:女年龄:26民族:汉职业:农民籍贯:甘肃文化程度;初中发病节气:立夏入院方式:步入 入院日期:2014-05-13 手术日期: 2014-05-14 现病史:患者,女,26岁,主因:孕40+2W,无产兆要求入院剖宫分娩,门诊以“孕足月待产 ”收住。入院时见: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腰酸下坠感,无阴道流血流液,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 。产查胎方位ROA胎心140次/分,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于2014-05-14 08;30在“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程顺利术中于9:00剖娩一男婴,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响亮,面色口唇红润。常规结扎脐带。体重3600克,产妇术程顺利,术毕于10:00安返病室,麻醉清醒,术后予去枕平卧切口至沙袋抗炎缩宫补液等对症处理。产妇切口疼痛可忍,切口敷料整洁无渗出,已虚恭,进食半流食后无腹胀,子宫收缩可,阴道恶露量适少,其子面色口唇红润,吃奶水可,二便调。现产妇术后第六天,神志清,精神可,线已拆,切口愈合良好,食纳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T:36.8℃ ,P:96次/分,R:23次/分,BP:118/73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月经史:15岁初潮,婚育史:26岁结婚,孕1产0。 辅助检查:B超提示:晚孕,单活胎,头位。胎儿双顶径约9.6cm,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妊娠足月西医诊断:1.妊娠40+2W;2.巨大儿? *术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子宫收缩有关 2.焦虑与担心术中疼痛、新生儿性别与期望不符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产后生活护理不了解 4.潜在并发证脐带脱垂,羊水栓塞。 胎儿1.有受伤的危险与胎儿巨大引起头盆不称有关 2.潜在并发证宫内窘迫,缺氧 三.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介绍入院环境,包括责任护士,主管医生 2.告诉患者生产前,宫缩痛是正常的,让其正确对待疼痛。 3.做好术前护理宣教,术前禁食水, 4.保持床单位的整洁,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给患者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准备及注意事项。 6.讲解相关知识,消除焦虑心理。 (2)病情观察1.入院后左侧卧位,必要时给与氧气吸入 2.监测胎心,胎动听胎心每日6次,吸氧30分钟每日两次,自数胎动1小时每日3次 3.观察产程进展,如出现阴道流血流液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置。 *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术后切口疼痛子宫收缩有关 2.营养失调与禁食水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术后生活护理不了解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和留置尿管有关 5.有亲子依恋改变的危险与术后疲惫,疼痛和婴儿性别有关。 6.呼吸形态紊乱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7.潜在并发证尿潴留,腹胀,切口感染,乳房胀痛,产后出血 新生儿1.有受伤的危险烫伤 2.潜在并发证窒息,臀红,脐部感染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床边接班,产妇被送回病房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了解术中出血,补液等情况及目前状况。,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体位,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以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持续沙袋加压切口8小时。手术8小时后取半卧位,以减少炎症及腹胀的发生。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3疼痛护理:疼痛无法耐受时,遵医嘱於止痛针剂。告知患者,产后应用缩宫素也会导致宫缩痛,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子宫复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