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课资料]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

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课标解读: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

征。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落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其比商朝的进步之处。

在讲述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时,要求使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考古材料不仅包括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载体——甲骨和青铜器,更主要的还有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在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所在时代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相比之下,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处于后人追溯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但考古材料通常是零碎和散乱的,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历史纵横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生产上已有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定居生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距今7000多年至5000多年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出现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猪纹方钵的发现说明那时人们就已经饲养猪了。

四、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距今5300-4300年左右。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2007年11月29日考古人员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作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墙意味着社会组织从自然村落迈入了等级社会。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

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在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属于良渚文化的纺织品遗存,其中包括丝线、麻布,更令人称奇的是一块被鉴定为最早的"绢织物"的纺织品,材质是经过缫制的家蚕丝,其经纬密度达到每平方寸120根。这说明良渚文明已经掌握了相当发达的养蚕和纺织技术。古籍传说养蚕纺织的始祖是黄帝正妃嫘祖,从发现来看,丝织技术的发源地很可能应是东南中国的良渚文化。

五、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根据典籍记载“三皇”说法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核心概念

一、文明

(一)文明的内涵

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文明及其起源,首先必须对“文明”的含义有个明确的认识,然而有关文明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大有》卦辞:“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又见于《易传·文言》:“天下文明。”《尚书·舜典》也有“浚哲文明”之语。都是指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

尽管对于文明概念的内涵,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孙秋云在《“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一文中认为,对于“文明”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第二,文明亦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第三,文明还指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

(二)文明起源的标志或要素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如下:1.文字、国家要素说;2.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3.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

(三)文明起源的时间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时期,受文明起源的标志影响也是众说纷纭。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应该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李济主张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始;美籍学者张光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一文中指出,“龙山化时期”,最终奠定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唐兰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中对大汶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文字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些陶器文字已经有55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行文字的始祖,由此表明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

(四)文明起源的空间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空间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即“一元论”和“多元论”。根据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和文化分区研究的成果,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苏秉琦和殷玮璋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中指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文明时期,黄河流域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并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各地考古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

丁季华在《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一文中也认为,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有若干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国家

1.国家形成的标志

国家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将国家的出现视为文明社会的开端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恩格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也许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认为,应将国家形成的标志修正为: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

2.早期国家的演进阶段

关于早期国家的演进过程和发展阶段,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将民族学上的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排列的理论,其演进模式为:游团(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国家(阶级社会)。张光直不仅系统地概述了“游团”“部落”“酋邦”“国家”这些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还将它们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对应的结果是: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相当于游团阶段;仰韶文化相当于部落阶段;龙山文化相当于酋邦阶段;从三代(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相当于国家阶段。

三、甲骨文

商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能够得到考古资料确切证实的王朝,这得益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自1928年起,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迄今已出土刻字甲骨约15万片以及大量殷商器物。甲骨文和殷墟重现于世,极大地推动了商史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朱凤瀚在《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第二,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第三,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第四,甲骨文的发现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四、商朝的国家特征

1.商朝的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

2.商朝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制为主的国家结构

卜宪群在《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一书中认为,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的国家结构形式。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又叫大邑商、天邑商。这里“居天下之中”,包括今天的晋东、鲁西、豫北和冀南一带的广阔平原。内服职官即中央王朝职官,数量众多,地位最高者有相、三公、尹、史等,由商王直接任免。其中,中央官僚享有世袭特权,但是官职根据王朝的利益而变动。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卜辞中侯的数量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仓侯、杞侯、侯专等。文献中还有九侯、鄂侯、翼侯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派王族的亲信“诸子”“诸妇”去地方监督当地的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商王朝为了加强对方国的控制,还让方国的首领入朝做官。由于存在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是相当松散的,周边诸侯对商王时叛时服。

3.商朝实行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五、青铜铭文

青铜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青铜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发展以及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商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商朝中期以后,铜器铭文的铸造开始兴起,周代更加兴盛。著名的带有铭文的周代青铜器有“利簋”“毛公鼎”“何尊”等。这些青铜铭文为今人认识周朝历史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实物资料。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族氏,识别用途。西周时期是青铜铭文大发展的时期,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书体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变化。在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宴飨、田猎、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奴隶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以及家史、婚媾等,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情况的重要资料,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这些铭文资料,可以证信古史,弥补史书的缺佚,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上古语言文字和古代书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六、分封制

冯天瑜在《“封建”考论》一书中指出,西周确立封建制,有充分的社会根据,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功能。其一,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重要,所以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封土之制较之以往仅以氏族立邦是一大进步,体现了定居农耕文明(土地为基石)主导地位的正式确立。其二,周人大力推行封建制,与其灭殷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有关。周人起于关中,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在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区域。较落后的周人为控制先进的东方的土地、人民,只得通过“封建”以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整合。其三,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得以展布四方,维系着封建体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这种周王室军政实力在握与诸侯国相对独立(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政权、财权、军权)组成的二元结构,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其四,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

西周的封建制从建立到衰落经历了动态的演变发展历程。日本学者伊藤道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主的殷周史研究》一书中认为,第一,西周实行的封建制度,是随着周族的东进,以治理并入统治范围内的地域并确保其交通线路为目的的。第二,封建是以对土地和臣民进行统治为基础,以赐予土地和臣民的形式实行的。第三,西周中期,西周向东方、南方的扩张停止了,相反,向远方扩张的周族跟留在洛阳、长安的周族之间产生了隔绝,周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渭水沿岸。第四,与此相伴,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大小诸侯领主热衷于抢夺土地,因土地而引起的纠纷频频发生,进而领主间依力量大小互相兼并。第五,由于势力的衰退,周王朝可以新赠与的土地也减少。取代土地赠与的是,委任对直辖地内的居民等的管理权,以此作为对贵族的优惠政策,但这使得周王朝的力量日益变弱,王的权威衰退,以致失去了其控制力。第六,在西周前期,王的命令权能达到诸侯内部,但后期以大贵族为主,实行了贵族的系列化,王臣变为大贵族的私臣的倾向十分突出。

七、宗法制

张帆在《中国古代简史》一书中指出,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从而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

张帆指出,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就是大宗或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管理。从广义的角度看,周天子、诸侯与其子弟亲属的关系也带有很强的宗法关系。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君位,余子分封为卿大夫,其关系颇与宗法制下的大、小宗相似。只不过天子、诸侯具有特定的政治地位,他们对子弟亲属的统辖体现出国家权力亦即政权的特征,不同于大、小宗统辖族众的单纯族权特征。另一方面,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固然不能仅仅以宗子概括,但宗子又的确是他们的一种实际身份,是他们地位在一个侧面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宗,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也是周朝政治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点。

八、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

所有制。秦孝公即位后,就废除了井田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彻。皆为服劳役于公田,其收入全部为领主所有,而其私亩收入全部为个人所有是一种"劳役租税"。

史料阅读

1.《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指夏桀无道,汤受天命起兵伐桀,代之为天下的共主)

2.《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3.《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4.《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5.《逸周书·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 。

邑,指洛邑。度邑,即规划洛邑。《逸周书·度邑》记载了武王灭商后就打算在伊洛地区营建新都,与何尊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相佐。

6.《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与何尊铭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相合。

公开课教案___备课人[1]

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 学习难点: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 二、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雨(yù)雪霏霏:下雪。 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 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EnglishVersion/>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pdysh/> 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品德 <../../../../../../sxpd/> 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 地理 <../../../../../../czdl/> 物理 <../../../../../../czwl/>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历史与社会 <../../../../../../lsysh/>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政治 <../../../../../../sxzz/> 语文 <../../../../../> 数学 <../../../../../../gzsx/> 英语 <../../../../../../ge/> 历史 <../../../../../../gzls/> 地理 <../../../../../../gzdl/> 物理 <../../../../../../gzwl/> 化学 <../../../../../../gzhx/> 生物 <../../../../../../g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数学B版 <../../../../../../gzsxb/> 信息技术 <../../../../../../xxjs/>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

《前后》公开课教案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 理解“前后”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汽车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能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何老师很开心,我还特地为大家请来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巴狗和米兔。这对好朋友呀,最近遇到了件高兴事想和大家分享,一起看看吧! (播放动画)是的,它们意外得到了森林藏宝图,小朋友们,你们想跟着巴狗和米兔一起去森林寻宝吗? 师:太好了,接下来开始我们的寻宝之旅吧!走近美丽的大森林,不远处看到了一座桥,这时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运动会。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生:小鹿在前面、小松鼠在后面 师:说的真棒!孩子!谁能比他声音更洪亮?生:小鹿在前面、小松鼠在后面 师:太好了孩子。刚才在听两位小朋友发言的时候,老师听到两个很重要的,表示位置关系的反义词,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前后 师:是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就在森林寻宝中学习“前后”的知识。(板书:前后)(二)体验探索 师:这时候,又有三只小动物赶了过来。桥上这么多的小动物,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呢? 生:小鹿在最前面、小蜗牛在最后面师:你观察的真认真,谁再来说一说?

生:小鹿在最前面、小蜗牛在最后面 师:你说的也很棒孩子。那你来看看,现在小兔跑在第几?小乌龟在第几? 生:我发现小白兔排在第二,小乌龟在第四。 师:说的很准确孩子。在这些小动物里面,老师最喜欢小松鼠和小兔子了,谁来说说它们的前后关系? 生:小松鼠在前面,小兔在后面。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我们再说两只小动物的位置时,如果用在的前面,_____在的后面,像这样的语言来说就更完整了(板书)现在谁能试着用这两句话来说一说? 生1:小松鼠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 师:说的很好,只是声音有点小,谁能用更响亮的声音再说一次? 生2:小松鼠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 师:你的进步很快孩子,请坐。(老师要告诉你: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还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小乌龟和小蜗牛的前后关系? 生:小乌龟在小蜗牛的前面,小蜗牛在小乌龟的后面。 师:还有很多小朋友想说,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只小动物,并说说它们的前后关系。 ★生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两只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1:我最喜欢的是小鹿和小松鼠。小鹿在小松鼠的前面,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 生2:我最喜欢的是小兔和小乌龟。小兔在小乌龟的前面,小乌龟在小兔的后面。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大家在看看小松鼠在队伍里排在第几?它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生:我发现小松鼠排在第二,它的前面有小鹿,后面有小白兔、乌龟和小蜗牛。 师:你说的完整精彩,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那么小松鼠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呢?它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呢? 生: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小松鼠还在小白兔的前面。师:这位小朋友说的对吗? 生:对! 师:怎么回事啊?小松鼠的位置始终没有动,怎么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呢?现在谁能说说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二章 第二课 动态消息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第二课动态消息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动态新闻的特点 2.了解消息的标题的种类及其作用,并拟写标题。 3.探究“倒金字塔”式结构在消息中的体现。 [重点难点] 概括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 [天天预习] 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动态消息的写作特点是:(1)选择严谨,一事一报。让读者读过报道后,既能感受到每天都有值得关注的新鲜事,又能感觉到时代变化脉搏的跳动。(2)客观叙事、落笔于动。在简短的文字中舒展自如地叙述新闻事实,是动态消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3)统观全局,内涵深邃。一则优秀的动态消息,不仅要写出事物外在的形,还要让人领悟到内在的神。(4)抓住特点,不必求全。把笔墨集中落到写个性特点上,“以少许胜多许”,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技法。(5)一语定意,写好导语。导语总的要求是简短,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6)善用背景,灵活就位。在新闻写作中背景是消息结构的组织部分,主要作用是画龙点睛。(7)事实说话,疏于议论。以叙事为主,用事实说话,以新闻事实蕴含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感人,一般不必发议论。(8)交待来源,真实可靠。 2.新闻标题按其结构来分,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主题可以是一行题或两行题(又称双主题)。复合式题有主题和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名子题、下辅题。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1)主题、辅题、引题、副题的含义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2)主题与辅题的关系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 副题对主题起补充和解释的作用。分两类:第一类是主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个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杜集镇教研室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杜集镇本学期实行集体备课。 现就集体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第一、备课小组集体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备课组长做好备课分工,确定主备人名单及备课内容,(备课分工交教办备案)由主备人准备教学设计并打印,按时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 第二、备课分发给小组成员前,备课组长对主备人教学设计的内容、格式、打印进行检查,没有问题分发给备课小组成员。 第三、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主备人集体备课发言)发言稿基本内容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 模拟、[L、中 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四、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备课组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选择两三个老师),分别指出主备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课人有异议的地方,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备课组长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备课组长及备课组教师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备课组教师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本,备课组长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表,教办统一发学校邮箱) 第五、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进行归纳,提供给主备 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

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 【篇一:幼儿园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因为你快乐,所以 我也快乐】 【篇二:幼儿园中班优质课教案】 小熊学刷牙(中班) 教学目的: ⒈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⒉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学习刷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准备: ⒈听过故事《小熊拔牙》; ⒉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⒊牙齿模型一副;幼儿人手一把牙刷,一支牙膏,一只杯子; ⒋录音机,磁带《刷牙歌》。 教学过程: ⒈开始部分。 老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 请来了那只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 (小熊的出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有了很大兴趣。) 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做游戏。 ⒉基本部分。 ⑴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加深幼儿对不保护牙齿害处的认识。幼儿听过故事《小熊拔牙》,都知道一些不保护牙齿的害处,对幼儿的回答,老师加以概括。) 老师:小熊因为不注意保护牙齿,牙齿被拔掉了。你能告诉我不保 护牙齿还有哪些害处? ①幼儿讨论,交流。 ②老师小结:牙齿如果生病了,会影响我们吃东西。牙疼得不想睡觉,不想吃饭,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牙齿拔光后说话不清楚, 而且也不好看。小熊: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了。不乱吃零

食,每天早上和睡觉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么办呢? ⑵幼儿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①老师:小朋友会刷牙吗?你来教教小熊你是怎么刷牙的? (小熊到小朋友中间去) ②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幼儿各抒已见。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幼儿知道刷牙的方法,但不知如何表达。老师请幼儿用动作示范,老师以语言引导。) ⑶老师示范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肯定幼儿的回答,老师加以补充。) ①刷牙是先要做什么? 醒幼儿在刷牙是要做一些准备。 老师:刷牙是先要在牙刷上挤上牙膏,在杯子里盛满水。然后,用水漱一下口。接着,我们开始刷牙。 ②老师利用模型,边示范,边讲解。 (利用模型讲解更为直观) 老师:上面的牙齿从上往下刷,下面的牙齿从下往上刷。两边的大牙齿要由里往外来回刷。 ③组织幼儿徒手练习。 ④幼儿小结刷牙方法。 (练习的基础上再通过语言小结,加深印象。) ⑷集体练习刷牙。 ①老师强调刷牙方法; a.做好刷牙前的准备; b.刷牙要按一定的规律。 ②放音乐,集体练习刷牙。 (音乐活跃气氛,更增添幼儿兴趣。) ⒊结束部分。 ⑴小熊小结刷牙方法。 老师:小朋友的牙齿都刷得很干净。小熊,你有没有学会刷牙的方法呢?小熊:学会了。 老师:那你给小朋友讲讲吧。

应彩云公开课教案

应彩云绘本故事教案:猜猜我有多爱你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感知可爱的小兔和妈妈之间真诚真切的母子深情。 2.通过妈妈和小朋友面对面的表演和对话交流,体验母子和母女之情。 3.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对妈妈的爱,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绘本PPT 2.图片:星星、太阳、房子、围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认识书名。这本书叫什么名字?这本书里的爱字在哪里?其他的字可以不认识,可是这个爱字你一定要认识. 二、阅读图书(PPT) 1.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爱的故事? 2.我们一起听一听这个爱的故事 晚上,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拉着妈妈的耳朵不放,要他听自己说话,他对妈妈说,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妈妈说:这我可猜不出来。小兔子把手张开,张到无法再张开说:妈妈,我爱你有这么多。妈妈一看,也把手张开,张到无法再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小兔子一看,哦,真多啊? 提问:小兔子用了一个什么动作说明对妈妈的爱呀?用了一个张开的动作,嘴里说:我爱你有这么多?谁来和妈妈比比谁的爱多。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手张开?(因为她爱妈妈)

小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头,妈妈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头,小兔子一看阿,真高啊!小兔又在原地拼命地跳说: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妈妈说: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 提问:小兔子又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对妈妈爱的? 跳得方法:边跳边说: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 举手指头的方法: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头。 小兔子说着说着来到了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花、山、树、小河、竹子……小兔子看到那么多的东西又说出了对妈妈的爱:妈妈,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你能把看到的东西比成对妈妈的爱吗?小草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天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花有多幽美我就有多爱你? 三、谈话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星星、太阳、房子、围巾、 你能用什么来说说看对妈妈的爱! 围巾有多长,我就有多爱你?妈妈说:房子有多高就有多爱你。等等 说着说着:小兔子累了,看着月亮说,妈妈,我爱你从这里到月亮那里,说着,睡着了,妈妈说:傻孩子,妈妈爱你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又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 这里的爱多吗?请把你的爱告诉你爱的人,你最爱谁呢?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正小标宋简体) 课标要求: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在一次函数图象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经历用一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求出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基性质,你能回忆出哪些知识点? 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是一条直线、根据k 、b 的值确定直线经过哪些象限 环节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解方程063=-x (2)当x 取何值时,函数63-=x y 的值为0? 分析: ①从结果来看,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②从形式上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③你能把(2)的解在图象上找出来吗? ④请找出方程063=-x 与一次函数63-=x y 之间存在关系. ⑤你能在函数图象上找出以下方程的解吗? 363=-x 363-=-x 663-=-x 结论:一元一次方程c b kx =+的解可以转化为对应一次函数b kx y +=的函数值为b 时求自变量x 的值;尤其当0=c 时,一元一次方程0=+b kx 的解是一次函数b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补充) 问题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认真分析直线63-=x y 的图象,完成以下各题: (1)当0>y 时,可以得到不等式________,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 则0>y 时63-=x y 对应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2)当0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内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一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做到读能读顺。把古诗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指导生采用多种方式书定。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在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滋味?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韵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到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二读精心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谈谈对你画出的诗句的理解。师可作适当点拨。(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谁也不愿意留下。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呢?看来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四、三读感受意境,学习写法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诗意、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1 动态消息两篇1-人教版

《动态消息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22页“小链接”,概括动态消息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对两则消息的对比分析,能够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3.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分析,能够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比较分析两则动态消息,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对新闻体裁并不陌生,在高一时,学生就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等课文,对新闻报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对不同新闻媒介及新闻体裁的特点、新闻要素、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理解仍停留在较浅层面上,他们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辅助工具:优教云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结合课本18—19页、22页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消息是什么? 消息与其它新闻体裁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消息的结构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动态消息是什么? 动态消息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意 (一)学习要求: 1.自主阅读课文,分别勾划出两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尾。 2.分析两则消息主体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3.思考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互联网助学 利用优教云平台,学生自主阅读课件,梳理两则消息的层次结构。 三、品读文本、思考探究 因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提炼、整合、概括信息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完成文本解读、信息概括、要点整合、方法积累等学习任务。 【思考与探究】 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何异同。 1.标题 形式不同——多行标题/单行标题

(复备)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白沙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复稿) 年级: 六年级学科: 语文时间: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5 周主备人符祥陵 集体 备课备课组 教师王礼罗向梅谭清兰张心芸黄春燕李荣芳 成员 课题《少年闰土》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 教材 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 分析 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 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目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教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重点

教学 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动作、语言等细节,体会人物特点 难点 1. 课前翻阅了《鲁迅传》《鲁迅小说集》《鲁迅与<少年闰土>》,收集并阅读教学了能反映鲁迅先生精神的文章,着重读了《故乡》,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的准备相关资料。 2.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 步骤 1、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不想认识他? 出示闰土画像,师深情地朗诵:“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一、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板题)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齐 导入读课题) 3、师: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我们以前学习了很多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应该怎么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课文通 过哪些具体事例,写出了闰土的哪些特点呢?咱们走进课文,去全面 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先 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二、 (1)出示易读错的生字词,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互动 新授(2)交流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相机归纳板书(回忆—相识—相处 —分别) 三、深入相处,再识闰土 1、好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总是最令人难忘的,请同学们快速浏 览课文第6—16 自然段,重点读读闰土和我的对话内容,用简洁的语

集体备课主备人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主备人教案 课题《少先队员采茶歌》 单元目标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 2.在歌曲演唱方面要注意音准、节奏、吐字、咬字等一般技巧,通过甜美的歌声表达对歌曲的情感 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对歌曲的多次聆听及为歌曲画旋律线等方法使学生学会歌曲并进行小组合作创编歌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了解采茶的过程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教学 重点 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

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 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 准备 课时 一课时 计划 教学设计意见和建议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音阶歌 2.柯尔文手势音阶训练游戏 二、导入 1.出示6、3、2的音阶手势并进行乐句练习及区分两句的相 同与不同 1.加上歌词唱一唱 (重难点突破) 师问:“同学们知道要采什么吗,让我们看一条谜语”---- 出示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生:茶叶

师:“同学们知道怎么样来采茶的吗?一起观看采茶图片”,并介绍茶在中国的意义及种类。结合采茶过程将歌曲中“采呦采呦”一句重复学习,唱准音准。采茶时的动作轻柔,一根一根的来采摘,所以要唱的轻柔。(重难点突破) 生:唱 三:学习歌曲 1.第一遍聆听 师:今天有一队少先队员也来到我们的茶园进行采茶,我们一起来仔细聆听少先队员们采茶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几个字中可以看出来? 生:回答 师:采茶那么辛苦,我们的少先队员的心情却非常的快乐为什么? 生:回答(熟悉歌词及歌曲旋律) 2.第二遍聆听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欢快的心情为茶山画一幅茶山图吧 (感受歌曲旋律) 3.聆听第三遍 师:请同学们自己跟着音乐画一画并思考如果歌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应该从哪里来划分,为什么?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段锦丽 (初二年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二課の「かぜを引きました」語彙の意味と使い方をマスターさせる。それから、会話文Ⅰの勉強と練習を通して、自分の言葉で文章の内容をまと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また、会話文Ⅰの内容について、病院でよく使う日本語でちゃんと自分の意見を述べる能力を訓練し、そして、その能力を向上させる。 作者がそれについてどういう意見か日本語でまとめられる。 教学重点: 1、勉強した知識を使って、話題について自分の意見を発表する学生の能力を訓練することを中心にしたい。 2、言いたいことはちゃんと日本語で表すのが学生にとって難しいことだと思う。 3、学生にどんどん発表させ、間違ってもかまわない。学生のレベルによって指導し、ときには学生に間違いを直させる。また、先生は前もっていくつかの質問を準備し、時折に、用意しておいた話の種を出して、話に花を咲かせる。 教学难点: 本文Ⅰの中から出た文型と文法または文法、文型上の注意点、特に文型の接続方や意味などを説明する。 例文によって解釈する。 教学过程 1、質問。質問を出す。教師が質問を出して、学生の答えをまとめる。

「皆さんは病気になったとき、どうしますか?」 会話 風邪をひきました

2、説明。 1)語彙を読ませる、意味や使い方を説明してから、活用させる。 病人さん ? 風邪をひきました。 ? けがをしました。 ? 頭/のど/お腹/歯が痛いです。 ? 火傷「やけど」をしました。 ? 寒気「さむけ」がします。 ? 熱があります。 お医者さん ? どうしましたか? ? 口を開けてください。 ? 注射をしましょう。 ? お大事に。 ? 無理をしないでください。 ?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新闻阅读与实践》第1章第1课动态消息两篇

1 .动态消息两篇 章节释要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就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他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本单元就通过对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阅读来学习消息,并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写作的大门。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能够区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异同。 2.理清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行文思路,明确标题和导语在消息中的独特地位。 3.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学会为消息拟定标题、概括导语、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4.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1.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来辨析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明确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合理性,掌握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及背景材料的作用,掌握写作消息的要领。 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时事,通过训练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拟定标题及概括导语。 足不出户知天下,想成“达人”看新闻。动态消息被称作新闻报道的“尖兵”。它特别注重时效性,是以报道单一事实为主,能够显示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消息类型。“单一”区别于综合消息;“最新”强调客观性,以区别于述评消息。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和优势。本课我们就借助两篇动态消息来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明确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结构要素。 1.通过这两则消息,说说消息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标题(引题、主标题、副题)、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背景(消息的辅助和衬托部分,一般穿插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出现在导语和结语部分)、结语(消息的尾巴,常常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前三者是主要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2.《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哪些内容?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提示:消息的标题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其特点是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和多行标题。引题:放在主标题前,是为了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引出主标题等。主标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这则消息的题目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引题是“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主标题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强调新闻事实。副题是“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