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推荐阅读:

2014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政法干警群223139882

随着一年一度的政法干警考试的来临,同学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备考工作,但是如何才能在政法干警面试中脱颖而出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准备方法,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方式,让你轻松进考场,得心应手应对各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政法干警面试中,考察方式和考察知识点与一般的省考是有所区别的,就政法干警的考试而言,现岗位特色趋向于特点化+重视自我认知与执行能力的考察的特点。

那么面对这种特定身份和背景的题目,就更要求我们答题的时候要有所区别,政法干警考察的实质就是法治、公平、正义等基础意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树立法治性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考试作答中。

首先,大家一定会问到底什么是法治思维呢?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从十八大报告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严格准确的概念,不过大家要明确一点,这里核心要义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候,都必须以法律为根本准则,必须把法治方式作为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如何在题目中体现法治思维呢?今天以这样一个问题为例给大家做简要的介绍:

背景:沈阳刺死城管小贩夏俊峰被依法执行死刑,2009年11月,沈阳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夏俊峰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外,夏俊峰还需要向原告赔偿约65.9万余元。随后夏俊峰家属提出上诉,且很多市民打抱不平。但是在2011年5月9日,在辽宁高院二审宣判,法院终审时维持了一审判决,判处夏俊峰死刑。

题目:对于夏俊峰事件你怎么看?

分析:大多数人可能看到城管问题,就会想到城管与小贩这个一直谈了很多年的问题,在这一“对立“群体中,小贩属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而我们内心直接趋向于主观判断,把观点立在城管暴力执法上,开始剖析城管暴力执法带来的弊端,但是作为我们考政法干警的考生来说,这种作答方式显然就不够客观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已经选择站在了广大普通群众的角度,用单纯的道义及同情代替了法治思维。

在背景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夏俊峰被判死刑,是因为夏俊峰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这个已经是既定事实,材料中同时还提到很多市民打抱不平,之所以有这一

做法也正是因为市民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那么这个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是否能让我们在看到执法管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淡漠呢。

这个例子主要是告诉我们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妥善处理程序与实体,法理与人情关系。美国法律界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真正做到维护了法律的程序正义,随着法律发展过程,我们应该明确这一点,在传统思维方式中,缺乏对程序的尊重,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公平,当然法治思维体现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做逐一列举,那么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我们在面试以及备考中要如何做:

1、学习法律知识、积少成多。现在距离面试还有一定时间,我们可以每天不断看书,补充知识面。因为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我们大脑的思考过程,要想真正形成法治思维,就要不断运用法律概念,做出符合法律逻辑规律的推理和判断,得出符合法律逻辑的合法结论。

2、严格树立公平正义思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提倡公平正义,这也是法治思维的灵魂所在。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思考问题,看待问题。

3、仔细审题,认真分析,切莫主观判断。在拿到题目之后,要注意抓关键词,分析题目要点,真正做到读清题、读懂题,再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要主观下定义。

4、注意执法规范性。现在的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标准。尤其在高法高检文件中,严格要求法律程序,公安机关也越来越规范,都需要我们严格的操作标准合法性思维,而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很多题目特定身份会涉及到类似出警等题目,那这些就需要同学们去牢牢把握执法规范了。

更多内容查看黄山人事考试网黄山政法干警考试网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形成法治素养教育、法治素养实践和法治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目前,无论是在政策范畴还是在学术领域,“学生法治素养”均是一个使用频次较少的政策用语和学术概念。在已生效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20XX年7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使用了“学生法治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为了丰富“学生法治素养” 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为教育政策法规中合理使用“学生法治素养”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为探索建立综合性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进行充分地论述和解析非常必要。 一、解析法治素养相关概念 从理论上辨析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需要厘清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关系 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是递进式的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法律素養强调的是主体所具有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状态和程度,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 法制素养是在法律素养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和文本层面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凸显主体对法律规定的服从、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可。 法治素养则是在法制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的、规范化的“法”的运行机制,重视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民主参与和主动监督,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在明晰法治素养与相关概念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这一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生法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训练,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尊崇捍卫的状态。 具体来说,学生法治素养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依法履行自身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树立法治观念并形成法治信仰。 二、分析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 (一)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在环境营造、观念转变和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制教育;意义;方法 何为法治思维?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治国理政者在尊崇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范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并形成结论或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是指政治行为主体以法律规范作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行动指南之思维方式。法治思维说到底是指政治行为主体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准绳的思维、是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维。法治思维不仅是不同于人治思维和德治思维等的概念,也是不同于法律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两个概念仅有一字之差,看似是一回事,实则却不同。虽然二者都是根据法律来思考,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来观察、分析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按照法律本身的内容规定和精神原则来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职业性思维。这种思维突出的是规则性、程序性和平衡性。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是否必然蕴含着价值判断上有所不同。法治思维一定蕴含着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安全秩序、权利优先、人权保障等方面的价值判断,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而法律思维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判断及其标准。其二,在适用主体和范围上有所不同。

—论法治思维培养

论如何培养干部群众的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彰显了养成法治思维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迫切性。法治思维是指法治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以法治的方式定纷止争的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法律至上,防止以权压法 (一)树立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领导干部首先要模范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切实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将法律内化为自身的本能,而非将法律仅视为“治世之工具”,如此才能塑造全民之法律信仰,推动法治进程。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所谓权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理法之间,关乎民生重计……”。此话指出了领导干部要有慎权意识,要将权力的行使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三)加强自我监督。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还需良吏。”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抵制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官本位思想 (一)要听民声。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弱势群体,其表达诉求的渠道不畅,易引发对社会的利益结构及分配机制的不满,此愤怒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危害比较严重的泄愤或社会骚乱事件。

(二)要知民情。在社会矛盾发生时,领导干部要主动介入,不逃避,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加强与公众沟通,分析其诉求是否合法,并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的调查情况等。 (三)要护民权。当纠纷经由调解、裁决等方式未得以解决时,民众往往就踏上信访之路。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对信访存在认识误区,结果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有效破解此困境,应当对信访制度实行法治化改革,引导民众有序信访,重塑新的涉诉信访处理机制,保障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 三、要坚持程序思维,防止以言代法 (一)保障民众的知情权。法治政府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制度的公正合理透明,更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而民众的知情权是其有效参与的前提。故有必要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培育民众的权利意识。 (二)树立民众参与原则。任何决策的做出都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越全面,决策才能越正确。如立法中的听证制度,可以使立法者以听证会的方式了解专家学者及利害关系人的建议和意见;司法和行政程序中的参与原则,使决策者能够兼听则明。故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公众的有效参与,并且赋予参与者表达自己意思的机会。确保事关民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能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四、要坚持平等思想,防止特权思想 (一)坚持机会平等。俗话说“不怕财富不平等,就怕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将导致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被“马

自觉培育法治思维

自觉培育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刚才用相对比较多的时间汇报了全会的主要内容,当然讲的主要是一些梗概,因为决定还没有正式的公布。我下面再稍微讲一下第三部分,就是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大家为什么强调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实际上这是有考虑的,这个主要是面对行政部门,也就是执法部门的。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案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他们都体现共同特点,就是行政和执法。因为各国都注重效果,你可以出台一个行政政策,可以做出一个行政行为,但最后都要看效果。法治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遵守法治思维,依法办事,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对最后的政绩考核是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的。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可能在座的各位都有听过,英国政府的一个案例,他表现的也是,怎么样用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来达成好的行政效果。这是一个历史事件,18世纪的晚期,那个时候澳洲还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英国政府有移民政策,要把本土的人送到澳洲,让他们在那边休养生息、繁殖。但是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因为是长途运送,路上拥挤不堪,海风、海浪等条件恶劣,所以移民途中死了很多人,死亡率很高。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就做了一些调查,做了一个改变,改变这个行政行为。以前是某艘商业运输船,我上了100个移民,每个人假设付1个英镑,就付给你100个英镑,作为运费。现在呢,做了改变,不是说我上船多少人给你多少钱,而是到了之后,下船多少人给你多少钱。这是一个简单的法治思维,用一个行政手段提高了他的存活率、降低了他的死亡率。一个行政人员处理这样的事,法律手段是很好用的。 我们是非常关注法律的,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我在学法律之前学了6年的人类学,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等,学完人类学就学法律了,法律实际上是一个强大的手段,它可以改变大家的思想、改变大家的行为。 大家就说,正面、反面例子都有。大家可能看报纸、看电视都看到了,比如说拆迁,按照面积来进行补偿,那他就把小院盖成房子,一层变成多层,你是根据这个来的,用别的没有办法解释,只能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还有“假离婚”现象等等。作为行政部门就要看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对他理解了,就会更好地达到你所要的行政效果,来解决一些问题,改善有关情况等等,法律是一个很好用的手段。 第二个例子,就是醉驾,通过立法醉驾就入刑了,符合各国的案例,入刑之后大家看看,醉驾率真的少了,我觉得全国各地都不会提出异议,醉驾就是少了,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举一个反例,也可能会有错误立法或者不慎立法,比如说黄灯停,你把黄灯当成红灯了,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一个,北京市大家都有感触的,就是现在摇号买车,法学界有一个争议,就是你有没有权利来限购,因为你限制了我购买的权利,这个有没有合法性,这个可以讨论。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认为是合理合法的,因为这确实解决或者缓和了现实的拥堵问题。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行政的个案。 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像天津滨海新区,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行政执法案例。行政审批局建立了在滨海新区,用1枚公章代替了以前100多个公章,所以在行政领域有很多办法是可以更好的达到行政效果的,1枚公章代替过去那么多枚公章中间有一个规定,比如权限立法等等。把一些问题规定起来,这也是一个法律手段,也是法律方式,很多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这也是法律达到的一个典型案例,现在大家也接受的。 另外一个案例,上海自贸区的行政法规、行政决策,包括行政行为,都有一些新的风气。比如说,因为他要处理一些新的事项,有很多要依法有据,于是就出台了一些新的规章和规定,行政行为也有些改变。你看,他是用法治这个方式来考虑的,我觉得这是比较正面的案例。 就是很多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如果用符合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方式来处理,就是依法处理,会有各方面的红利。 反面案例不好举,就举两个,而且也都是切实发生,新华社有过公开或者半公开报道的。有一个是这样,新华社的一个记者对一个市委书记进行调研,这个都有镜头记录的,这个书记在车上跟这个记者大谈加强法治的重要性,讲的非常好,完全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而且讲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跟踪调查的下半段,下车之后他去拆迁现场指挥拆迁,这个拆、那个拆,而且很多是依法无据的,这是一个例子。就是说表面上体现法律思维、法治精神,但在具体办事的时候还是老一套。老一套在以前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能反而会被认为能干,但是现在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包括追究制度、政绩考核都不一样了。这个引用的是记者的调查,实际上我们身边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 另外一个也是新华社的调查,是讲市委书记干预司法的,采用的是老一套的思维,我是市委书记,我管干部,你是法院的院长,你比我低一级,你是检察院的检察长,比低我一级,所以就应该怎样怎样。后来这个书记也出事了,这个反面案例实际上也非常普遍。我们以前的一些行为方式正在转型,从思维到办事、从想到做都要有一个转变。十八届四

2020年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在环境营造、观念转变和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制教育;意义;方法 何为法治思维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治国理政者在尊崇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范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并形成结论或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是指政治行为主体以法律规范作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行动指南之思维方式。法治思维说到底是指政治行为主体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准绳的思维、是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维。法治思维不仅是不同于人治思维和德治思维等的概念,也是不同于法律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两个概念仅有一字之差,看似是一回事,实则却不同。虽然二者都是根据法律来思考,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来观察、分析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按照法律本身的内容规定和精神原则来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职业性思维。这种思维突出的是规则性、程序性和平衡性。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是否必然蕴含着价值判断上有所不同。法治思维一定蕴含着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安全秩序、权利优先、人权保障等方面的价值判断,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而法律思维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判断及其标准。其二,在适用主体和范围上有所不同。法治思维作为相对于人治维而言的概念,侧重于强调一种社会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通常来说主要应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所掌握运用(也不排斥普通公民的掌握和运用)。而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般来讲应为法律职业者所掌握运用。简而言之,法治思维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和政府、政党与各级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遵循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在当代中国,法治思维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新思维,具体体现为: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的权限内行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法治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其包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通过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渐养成。江泽民曾经指出,“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艰巨性,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无疑是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努力探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途径

浅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必须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其对法律的信仰,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重视法治信仰的宣传。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 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是新时期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而且有助于推动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融洽地融入法治社会。 一、法治思维相关概念界定 (一)、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的精神、规定与原则,对相关法律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解决的意识过程,是用法治的理念、法律知识与法律规定去实施法律的具体过程。而当法治思维成为个人的思维习惯时,这种思维方式也将会伴随其终生,并影响终身。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培养他们去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对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能正确的去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决策的思想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能去灵活运用法律原?t、逻辑以及法律规范作出符合法治理念相适 应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 我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无论对大学生还是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作为年轻且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是培养全民法治思维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教育引导能更加理性地看待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关系。理性认识法治思维方式,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前提。把大学生作为为突破口,通过大学生的示范和影响,有助于带动其他群体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人法治意识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推荐阅读: 2014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面试辅导课程 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政法干警群223139882 随着一年一度的政法干警考试的来临,同学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备考工作,但是如何才能在政法干警面试中脱颖而出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准备方法,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方式,让你轻松进考场,得心应手应对各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政法干警面试中,考察方式和考察知识点与一般的省考是有所区别的,就政法干警的考试而言,现岗位特色趋向于特点化+重视自我认知与执行能力的考察的特点。 那么面对这种特定身份和背景的题目,就更要求我们答题的时候要有所区别,政法干警考察的实质就是法治、公平、正义等基础意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树立法治性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考试作答中。 首先,大家一定会问到底什么是法治思维呢?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从十八大报告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严格准确的概念,不过大家要明确一点,这里核心要义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候,都必须以法律为根本准则,必须把法治方式作为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如何在题目中体现法治思维呢?今天以这样一个问题为例给大家做简要的介绍: 背景:沈阳刺死城管小贩夏俊峰被依法执行死刑,2009年11月,沈阳市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夏俊峰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外,夏俊峰还需要向原告赔偿约65.9万余元。随后夏俊峰家属提出上诉,且很多市民打抱不平。但是在2011年5月9日,在辽宁高院二审宣判,法院终审时维持了一审判决,判处夏俊峰死刑。 题目:对于夏俊峰事件你怎么看? 分析:大多数人可能看到城管问题,就会想到城管与小贩这个一直谈了很多年的问题,在这一“对立“群体中,小贩属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而我们内心直接趋向于主观判断,把观点立在城管暴力执法上,开始剖析城管暴力执法带来的弊端,但是作为我们考政法干警的考生来说,这种作答方式显然就不够客观了,其实这个时候你已经选择站在了广大普通群众的角度,用单纯的道义及同情代替了法治思维。 在背景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夏俊峰被判死刑,是因为夏俊峰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这个已经是既定事实,材料中同时还提到很多市民打抱不平,之所以有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