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办法,少些抱怨---中职物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多点办法,少些抱怨 --- 中职物理教学

的几点看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大不如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但作为教师并不能放弃这样一些学生,还是尽可能的想通过多方面的尝试和途径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激情,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一、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实干

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我们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因材施教。首先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一天到晚总是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根本没办法教,可是你想想,如果他们的成绩好,他们还会选择我们职业学校吗?对于这样成绩梯度的学生,我们所要做到就是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导致我校学生成绩差的几点原因:一是,对学习已经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远远不够。二是,在学习上缺乏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遭遇一点困难就不想再继续努力下去了。三是、所处的环境学习氛围差,形成恶性循环。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应该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吃苦钻研的精神,严格有法的管理班级,不能照搬照套其他普通高中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要建立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学习体系和方法,我们要让职业教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而不是社会上普遍认为的没有章法的、放羊式的没有希望的教育。

二、张弛有度,教学得法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如何让学生会学、爱学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中发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例如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

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然后再学习概念,效果就很好。再比喻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而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和一个瘦小的小孩相碰,只有小孩才会摔倒,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速度还不行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通过这样的感性铺垫,再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才会牢牢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循序渐进,自成一体。

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物理和数学的基础更是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这种状况是不现实的,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必须要有耐心,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首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就像是鸟儿的翅膀,有了翅膀才能更好地远航。在大的方向上,我要求学生最基本的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要认真听课,多动脑,多动手,多讨论,课下要按时按质完成作业,多巩固。比如学生不善于阅读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定律,我就经常介绍几种理解途径,如重读理解法、类比理解法、实验助解法等,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如学生升入高中以后会经常向我诉苦,上课老师讲都懂,可是一到自己做题目时往往就不会做或者一做就是错,我想这主要是学生在初中时留下来的“死记硬背”的恶习造成的,怎样做到彻底的更正呢,于是我便拟几类例题做专题指导,从读题、审题、解法到解题步骤一一指导和严格要求,一定要将“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这样的通病扼杀在摇篮之中,达到“会”就能做“对”的境界。对于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主要是抓基础,把基础打牢才是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安排,对于课外辅导资料我也是要求他们主要把基础题做完,提高题可以不做。本来课时就有限,如果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恐怕是什么都捞不着了,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才是正应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我们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养成习惯,终身受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我们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在中考中失利,做了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我想还是跟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关系。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在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认真钻研的习惯;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突然这么去约束他们,他们肯定受不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等到习惯成自然的这个结果中间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成功很简单,坚持就行了。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也一定会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会在坚持中慢慢养成。

抓好基础 提升能力 科学备考--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抓好基础提升能力科学备考---- 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朱长忠 回首2011-2012学年的高三复习工作,概括起来有如下体会:复习首先要形成知识体系和掌握物理方法;还要深入研究考纲、高考试题,认真分析高考命题趋势,正确定位备考目标;然后再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抓好基础,重在落实 从第一轮复习开始,教学工作就不是针对明天、下星期或是下个月,而是直接针对一年后的高考,因而对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复习目标的安排、试题的选择、练习的程度都有宏观的把握。 1、统一思想,强化集体备课 全组教师在备课之初首先统一认识,确立目标。集体备课的重点是:备考点,考试说明的要求,备疑点,备重难点,备高考的热点、盲点,备典型例题的启发点拨过程,变式训练等。最后做到目标统一,深度统一,材料统一。通过集体备课制度使我校物理教学真正作到了统一授课计划,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检测,月考和反馈讲评。正是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我校物理成绩的取得,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明确目标,落实基础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复习中,应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理解概念和物理规律,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高考的题型,具体要求如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要求是: (1).为何引入? (2).如何表达,包括文字、公式、图像、图形等表达方式; (3).简单应用。 实验要求是: 说出目的,写出原理,能说出操作步骤(控制是精髓),知道怎样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结论和误差分析。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能量守恒定律

《3.2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2节。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物体与外界发生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W、Q、ΔU的物理意义;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能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实现的原因;知道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两种方式;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热力学能的区别。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中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会用分析和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的失败,使学生明白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就从自然界创造动力来源,人类只能有效有节制地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能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初步建立守恒观念,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具准备】 能量转化类视频、机械能内能转化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回顾复习机械能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转化过程中机械能 的总量变化吗? 2.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 (1)各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荷的运动、原子核内的运动、海水的潮起潮落、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2)各种形式的能:被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相对应能,与上述运动形式对应的能分别是机械能、热力学能、电能、原子能、潮汐能、化学能。 3.提出问题: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吗?若能, 那么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变化不?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热力学能 1.认识热力学能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热力学能”部分,然后归纳出以下各点: (1)什么是热力学能:与热运动对应的能叫热力学能。 (2)热力学能的构成: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构成。 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每个分子的动能、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的热力学能。 由于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会消失的,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任何状态都具有热力学能。 (3)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跟机械能 中的动能定义一样,不过由于物体内分子数目的繁杂,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没办法计算出每一个分子的动能,确定出每一个分子的动能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对研究热现象有用的是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它的标志就

对物理诊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对物理诊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对于物理诊断教学,我们可以从基本知识、诊断工具和诊断技术来探讨教学。一、基本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物理诊断学的核心,基本知识的学习是有效的物理诊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物理诊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学习基础知识才能走上正轨,因此,在物理诊断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给予重视,教学中应当注重转化运用,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诊断能力。 二、诊断工具。物理诊断是一种以物理现象为基础的诊断技术,有许多相关的工具和技术,如压力仪表、温度传感器、电子测试仪、X光等等,如此许多的工具,物理诊断科学家才能及早发现和诊断出设备与机器故障,以良好物理指标及早发现和判断出设备故障,从而避免设备受损或机器故障等不必要的损失,使设备或机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因此,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工具和技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诊断的工具和技术,更好地学习物理诊断。 三、诊断技术。在以上工具的基础上,物理诊断技术更主要涉及到物理参数测试、物理参数监测、数据分析和计算机现代物理诊断技术等内容。物理参数测试技术是在基础技术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仪器设备对被检测的介质的物理属性进行各种测试,以达到判定、鉴定介质的性能和品质要求的一种技术活动。物理诊断技术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也要注意实践练习,重视对物理参数的实

际应用,从而形成熟练掌握物理参数测试技术的能力。 四、综上所述,物理诊断教学要在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把握诊断工具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诊断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结合诊断实践,提高学生情报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诊断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诊断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及时开展实际实践,加强实践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和巩固; 布置实际操作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增强实战能力; 加大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视,通过系统地实践练习,提高学生诊断技术的水平; 教师结合企业实际的诊断技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诊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建立学生成果系统,以确保学生把学习有效地转化成实际能力。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物理诊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诊断能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

《5.5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5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右手定则,能运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通过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的建立过程,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运用,体会科学家独辟蹊径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对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研究过程的了解及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体会物理学研究对社会文明的推进作用,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从科学实验的验证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右手定则。 【教学难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运用。

【教具准备】 条形、蹄型磁体,铁架台,导线,旧干电池,电池组,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复习回顾初中所学电磁感应知识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回顾复习磁通量 面积为S的闭合电路垂直处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穿过电路的磁通量是: 3.提出问题: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 磁感线运动时,电路的磁通量是否变化?为什么? 变化。S变化。 4.教师讲述:从对上一问题的讨论可知,闭合电路发 生电磁感应,出现感应电流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不是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就会发生电磁感应出现感应电流呢?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分子动理论

《3.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温度和气体压强的微观机制;了解分子力的作用特点,物质的扩散现象和分子大小。 2.能运用“类比法”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类比;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是由微观物质构成的,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3.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逐步形成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微观与宏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运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烧杯、水、酒精、香水、铅柱、电子秤、小钢珠等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 (2)分子运动吗?若运动,怎样运动?那些事实可以证明分子的这种运动? (运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扩散现象。) (3)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力吗?是什么性质的力? (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斥力的大小都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而变化。) 2.交流评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探讨与分子有关的知识──分子动理论及其运用。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1.分子大小的认识 (1)分子非常小:人类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分子。 (2)物质内的分子数目非常大:人喝下的一口水中,有几百亿个水分子;直径1μm的小水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跟地球的上的人口数相当。 (3)分子形状各异:在电子显微镜下,人们看到的各种物质分子的形状不同。 (4)分子大小数量级: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球的直径不同,但差异不大,用米做单位表示分子直径,一般是几个10-10m。 (5)长度的又一单位── 2.交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