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总面积约为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一)、地形地貌

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

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

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零河,西与西安市临潼区为界畔,全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本区境内占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9公里,区境内长27公里,年径流深43毫米;赤水河,东部与华县接壤,全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公里,区内流长公里,年径流深298毫米。境内最大的水库为尤河水库,雄踞于东西两塬之间,库容2450万立方米,是渭南城区饮水的重要来源地。除此而外,南塬还有箭峪、三张等小型水库13个。

三、气侯条件

南塬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一月份平均气温-℃,七月份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为℃,﹥10℃的积温4454℃。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80%的年份为530-600毫米,且集中分布在六、七、八三个月份,占全年

降水量的%,山区降水一般在650毫米以上,初霜期平均在十月下旬,终霜期平均在四月上旬,平均无霜期为219天,年日照时数小时,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阴雨、沙尘暴、干热风、冰雹、霜冻、倒春寒等。

四、土壤条件

南塬范围内的主要土壤种类为娄土、黄土性土、褐土和棕色森林土。娄土主要分布于台塬塬面地带,具有耕性良好,耐旱耐涝,适种广泛,生产水平高等优良特性;黄土性土主要分布在沟坡壕底和坡前的冲积扇上,有机质较缺,养分含量低,但经人为长期耕作,肥力在不断提高。棕色森林土、褐土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土层厚度40-50㎝,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在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林下形成的土类,土壤的特点是:土层薄、砾石多、透气透水、漏水漏肥。

五、植被状况

临渭区南塬植被资源总体较差,林业用地的总面积为万亩,其中:有林地为万亩,未成林造林地为16万亩,灌木林地为万亩,疏林地为万亩,宜林地为万亩,森林资源总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近几年来,随着林业工程的实施和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增强,林区的植被总量和蓄积量都有了大幅增长。

六、动植物资源

南塬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南塬区现已查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150种之多,野生植物的总数量达到47种150属300多种,珍稀树种有白皮松、水曲柳等,药用植物及山野菜的野生资源量也相当丰富。

七、交通

南塬区交通条件相对便捷,主要的交通线路有西合铁路、渭兰公路、渭桥公路、渭花公路,目前从渭南城区发往塬区的主要的公交路线有四条,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60%以上。

八、经济

临渭区南塬是传统的农业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塬区群众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食用菌等,经济树种为核桃、花椒、苹果、山楂及杂果类。近年来,区政府着力推动南塬片区的核桃产业发展,全区核桃栽植总面积已突破5万亩大关,且年增长面积为5000亩以上,核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养殖业主要为生猪、奶牛、奶山羊、笼养鸡。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八、人文及经济资源

临渭区南塬自然景观秀丽多姿、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境内有遐迩闻名的石鼓山,石鼓山文化底蕴深远,可追溯于秦,得名于汉武帝刘秀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得天下的动人传说,现已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渭南八景之一的“象山霁雨”,指的是山区中部群山之巅的二郎山,相传其为周滁的居住地,当年那周滁上山射白额虎,入水斩的故事使人浮想联翩,而与之有关的箭峪,赤水等地名更是耐人寻味,还有秀龙山,天刘山、焚书台、六姑泉、塔山、华夏生态园等景点遍布南塬的各个角落,并和王顺山、兵马俑、华山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开发前景广阔,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产业现状及潜力

(一)种植业

1.核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核桃出口总量增大,国内需求量也增大,核桃果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广阔。对此,我区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主抓,迅速将塬区的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当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在大王、桥南、阳郭、向阳等重点乡镇办的示范带动下,核桃产业已发展万余亩,发展规模最大的大王乡面积超过万亩大关,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

2.香菇由于我区经济林面积较大,冬春修剪后的枝丫材为香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香菇生产市场效益较好,阳郭镇灵阳等村发展香菇取得效益后,带动周边闫村镇、三张镇辖区部分村组发展香菇产业,目前,香菇年生产能力已达600万袋,产量2400 吨,年产值1500万元。

3、苹果、黄桃我区东塬塬面光照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较丰富,适宜苹果和黄桃的生长。丰原、崇凝一带,生产的“长寿塬”牌苹果口感脆、甜,水分大,总面积5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上亿元。三张镇西洛村依托渭北产业园路易食品龙头企业,发展黄桃2000余亩,每公斤价格稳定在元以上,成为当地群众的一项稳定的收入。

(二)、养殖业

近年来,我区加大对塬区的产业扶贫力度,以生猪、奶牛、奶山羊、土鸡蛋为主的养殖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奶牛主要分布在西塬三张、崇凝、阳郭等乡镇,存栏总计8000头。生猪主要分布在以丰原镇为核

心的东塬,年存栏生猪 3万头。秦岭北麓地带,结合林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奶山羊、土鸡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分别达到万只和 2万只。其中大王乡土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三)建材产业

建材产业主要集中在塬区闫村、三张镇,各类砖厂、水泥制品厂100余家,年产值5000余万元,成为支撑塬区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四)、生态旅游业

1.森林旅游山

我区南塬石鼓山、天留山分属省、市级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景色秀丽,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已采取市场运作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2、华夏生态园

华夏生态园由渭南华夏实业有限公司筹建,总面积540余亩,我区整合林业、农发、水利项目资金,扶持生态园建设,已全部绿化,现已栽植各类苗木32万余株,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尤河流域生态环境,为渭南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消暑场所。

3.南塬绿化

我区南塬北坡绿化工程项目区东起赤水河,西至零河,与西安市临潼区接壤,北起陇海铁路线,南靠东西两塬塬面,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公里(开发区良田段面积除外),涉及向阳、丰原、河西、站南、闫村、三张6个乡镇办36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万亩亩,适宜绿化建设的面积为万亩。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

施,共完成南塬北坡杂果林建设万余亩,扶持建成百亩以上的泡桐,核桃、仁用杏、桃、花椒示范基地5个。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在南塬北坡栽植大规格苗木的决策后,我区积极响应,秋季完成了尤河以西亩栽植任务,栽植侧柏、油松大规格苗木万株。今春,计划实施南塬尤河东岸1—8作业区5332亩的栽植任务,栽植大规格苗木 71000株。

三、南塬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发展生产制约因素较大。一是地形地貌复杂,不利耕作;二是植被面积少,因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地下水贫乏,致使缺水问题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大量农副产品外运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投资成本加大。五是地方病多发。秦岭山地地区是碘缺乏区,也是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近年来,我区通过推广使用碘盐等措施使地方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目前塬区仍有大骨节病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生活没有保障。

(二)群众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农户收入水平低、家底薄,没有经营二、三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安于现状,怕担风险舍不得投资,而对粮食种植群众寄有一种安全感,认为种粮虽然没有较大的经济收入,但能解决温饱问题,不饿肚子,小农思想比较严重。

(三)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还不强。塬区大部分乡镇的乡镇企业、个体加工业较少,如大王乡、河西乡等乡镇几乎是空白点。

(四)资金投入量有限,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需求。扶贫开发量大而宽,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近期我们正在协调相关部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以便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二是策划、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年前,我们已安排塬区各乡镇办根据各自实际,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落实人力、财力,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做好了南塬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相关专家及人员成立智囊团,对各乡镇办上报的策划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认真筛选出一批符合我区南塬实际、能有效促进塬区群众增收的切实可行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抓住当前中央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确保建设项目储备充足,接替有序。

三是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一是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塬区绝大部分是旱地、坡地、沟地,发展杂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桃、香菇,投入少,见效快,好管理,群众已得到实惠,容易引导。同时,根据群众的生产习惯,兼顾发展香菇、黄桃等产业,

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在草资源丰富、群众有养殖基础的村,重点发展以奶牛、奶山羊、猪、鸡为主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优化农牧结构、形成农牧促进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活跃农村经济,有效引导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业的市场化生产。

四是继续抓好“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各乡镇办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全区“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扶贫活动安排,进一步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及扶贫帮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帮助各乡镇办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加大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科技人员把核桃、香菇栽培、奶牛饲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五是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工艺业。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的主体力量,如闫村镇以砖瓦为主的建材业已发展到40多个,基本上村村有厂,年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崇凝镇的案板、草辫、竹笼、灯笼等民间工艺制造业、个体加工业已有8个专业村,年收入占人均纯收入50%以上。这些小企业和专业村已成为当地农民货币收入的主渠道。因此,催生小企业、支持培育小企业是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六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今年,我们将重点抓

好尤河东岸1-8标段5223亩的造林绿化工作,今春我区计划栽植侧柏、油松、国槐、女贞等大规格苗木71000株。目前绿化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其次要抓好核桃产业发展,今年计划新发展8000亩,确保使全区的核桃栽植面积突破6万亩大关,力争达到万亩。

七是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我区这几年核桃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来分析,榜样的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年来,我们抓建了30多个核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加大对示范点上的投入,促其实现早成熟、早挂果、早收益,使塬区的核桃栽植实现了由原来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低产零星栽培向现在的科技含量高、品种优良、集中连片规模栽培的转变,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和规模效应,有力地带动并加快全区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为此,在下一步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抓点示范、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用成功的典型和事例来说服、教育、引导群众,有效激发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促进塬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2009年2月13日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和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 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一)、地形地貌 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

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 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1公里,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零河,西与西安市临潼区为界畔,全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本区境内占96.8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9公里,区境内长27公里,年径流深43毫米;赤水河,东部与华县接壤,全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1.4公里,区内流长15.9公里,年径流深298毫米。境内最大的水库为尤河水库,雄踞于东西两塬之间,库容2450万立方米,是渭南城区饮水的重要来源地。除此而外,南塬还有箭峪、三张等小型水库13个。 三、气侯条件 南塬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一月份平均气温-0.8℃,七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0℃的积温4454℃。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80%的年份为530-600毫米,且集中分布在六、七、八三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中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影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等现实基础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遵循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入合作及省上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富民强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区域主体功能调控,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合理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达到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1)。 (二)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详见附件2)。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华山景区总体规划由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审议,转报市政府审批。各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设集合,集合,则() A.B.C.D. 2. 设,则() A.B.C.D. 3. 已知向量,,若,则实数等于()A.B.C.或D.0 4. 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 A.y=x2 C.y=2|x|D.y=cosx B. 5. 设为所在平面内一点,若,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B. C.D. 6.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被誉为“东方模板”,它是由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共七块板组成的.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若在此正方形中任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

的概率为() A.B.C.D. 7. 执行如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结果是() A.B.C.D. 8. 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若,则b+c最大值为() A.B.2 C.D.4 9. 已知直线平面,直线平面,若,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或B. C.D. 10. 已知曲线,,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把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 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B.把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C.把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 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D.把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得到的曲线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曲线 11. 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B. A. C.D. 12. 设为上的奇函数,满足,且当时, ,则( ) A.B. C.D. 二、填空题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园林 渭南临渭区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杨英于印联刘珠珠祝燕王录俊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西距陕西省会西安市50km,交通便利;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温13.6℃,无霜期217天,年降雨量560mm,年日照时长2277小时;雨季集中在7—10月:发展葡萄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关中吐鲁番”。 临渭区最早于1998年引进红地球葡萄,并成功推广适宜红地球的“Y”型架以及越冬管理技术,使红地球葡萄面积迅速扩大。随后,巨峰、户太八号、克伦生、维多利亚、金手指等优良品种相继在临渭区落户,辖区内80%以上的镇、村都栽植了葡萄。 2010年,临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荣誉。2011年,临渭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授予“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荣誉,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渭南综合示范基地”。1产业现状 1.1种植规模和效益截至2015年底,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1.67万hm2(占全省葡萄总面积的30%,占全市的55%),年产量35万t(见表1),产值21亿元,均价6元/kg,形成以下邽、官底、吝店为主的晚熟葡萄基地,以固市、交斜为主的中熟葡萄基地,以官道、孝义为主的早熟葡萄基地。2014年“临渭葡萄”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投入使用。 1.2品种结构临渭区葡萄主栽品种为红地球,面积1.33万hm2,约占全区葡

萄总面积的80%;京亚、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面积1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7%;巨峰、户太8号等中熟品种面积2200hm2,约占全区葡萄总面积的13%。 1.3品牌和质量认证临渭区注册有“渭乐天”、“秦浓”、“慧照”、“淘宝”等10多个自有葡萄品牌,以及公用品牌“临渭葡萄”。2015年,“临渭葡萄”获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全国果品公用品牌50强”。目前,临渭区已创建区级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2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2个,绿色食品葡萄1万亩,取得葡萄出口东盟认证。 1.4产业体系建设临渭区有80多个专业合作社从事苗木繁育、生产技术、农用物资、果品销售等系列服务,有28家包装、冷藏、物流、销售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企业+农户+基地”等新型经营模式被广泛采用。 1.5主要栽植方式避雨棚、“Y”型架及“三带”整枝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栽培架式方面,85%的园采用的“Y”型架(其中单干单臂40%,单干双臂60%),并进行“三带”整枝修剪,10%的园采用单篱架,5%的园采用单篱双臂架。 2存在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临渭区葡萄生产以鲜食为主,80%的品种是红地球,而费雷无核、维多利亚、夏黑等早熟品种仅占7%,巨玫瑰、户太八号等中熟品种仅占13%。主栽品种红地球采收销售集中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市场压力大,易受连续秋雨影响,导致病果、烂果严重。相比之下,早中熟品种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此期降雨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着色均匀,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发布《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重点强调了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国网讯最近,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为抓住召开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契机,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有益经验,加快推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认真分析研究。 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产业是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

1、广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理论界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2、有力拉动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数据可分别扩大到3.7倍、2.7倍、0.9倍。旅游产业的饭店、餐馆、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

陕西省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陕西省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 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 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 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渭南临渭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3) 一、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三、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3) 四、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7) 一、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渭南临渭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我国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统计1班 姓名:王琳 学号:20091701310027 指导教师:刘殿国 日期:2012-04-14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

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而金融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很有潜力的行业,本文主要用多层统计分析来研究城市化率、金融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金融业城市化率从业人口数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其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八五”时期和今后10年, 我国将面临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间题。我国第三产业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是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就业领域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要求。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加大衬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 枚宽一系列有关政策, 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水平, 建立城乡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入员的素质, 等等。 一、问题提出: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就是要研究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要素,在此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金融投资额为自变量做为第一层统计分析研究。然后用城市规划率来研究中国各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比较。 二、研究假设 对该问题提出三个基本假设: 1、金融投资额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正向相关: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已日益加深,对环境的绿化、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保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所以城市广场应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都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另外,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1 ]。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环境概况 渭南市街心广场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内,该区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也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

海南省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海南省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问题、趋势、对策,正文内容就是按这样的顺 序写的) 一、2008年海南企业发展概况(正文内容并不是针对性地写企业发展概况,应是“产业”?)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2008年海南省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生产总值1459.2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61亿元,同比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434.40亿元,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87.22亿元,同比增长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175元,同比增长8.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6.07亿元,同比40.5%。全年1500万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共完成467.22亿元,同比增长61.0%,成为投资增长中的重要部分。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3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9%。全年税收收入总额120.53亿元,同比37%。按各项税收分,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85.3%,营业税增长35.1%,契税增长29.4%。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企业景气监测表明,我省企业景气指数一季度为137.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点;二季度为131.4,比上年同期和比一季度下降11.7点和5.7点,但仍处在高位景气区间;三季度为120.9,比上年同期和二季度下降22.3和10.6点;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加。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全面走低,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6.5和113.0,比三季度下降23.9和7.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3.7和26.7点。(第一段可以考虑配几个图表说明?) (一)第一产业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37.6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全面增长,分别增长5.8%、3.1%、12.7%和9.8%(见图1)。全年种植粮食42.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瓜菜21.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水果17.12万公顷,下降0.4%;热带作物58.44万公顷,增长3.0%。特色优势农业有新的发展,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肉类、水产品、水果、瓜菜等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支撑农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四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70%。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3月5日渭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完成市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我市在西北东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渭南市委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总要求,制定本《纲要》。本纲要作为我市各县(市、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蓝本。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比“九五”时期高1.4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2.4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1.03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1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稳定在190万吨左右,果、菜、畜、林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最大的果品冷藏基地,全国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机械、食品和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加快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5.6%。旅游业和劳务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阎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澄城茨沟等三座大桥建成使用,境内国省道大修改造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1. 国际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采矿采石设备制造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世界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复苏。当前世界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需求市场继续增长。后危机时代,随着矿产资源需求市场的回暖,带动采矿采石设备的需求也继续增长。在国家政策对采矿业的支持下,中国成为全球采矿设备的主要市场。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全球采矿设备需求增长,新型矿业设备需求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除中国外,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其他亚太地区的采矿装备市场需求也相当大。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由于拥有大量矿产资源,其对采矿设备需求也有所上升。 第二,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采矿公司利用其日益增强的购买力与设备供应商结成具有深远意义的商业联盟,使得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竞争导致中小型企业或非专业性的采矿采石设备厂商纷纷以不同方式退出市场,逐渐形成了几大巨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在中国市场之外,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采矿采石设备制造商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整个产业的控制权正在集中于少数企业。 第三,矿山机械租赁市场快速发展。在英国,针对租赁公司的销售额占英国矿山机械总销售额的比重是75%,北美为60%,法国和德国也分别达到了50%和40%。预计未来中国矿山设备租赁业务的规模也将大大增加。

第四,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活动加剧。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同时,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从目前来看,国际高端设备生产地点已有明确的不同。如今,全球各大制造商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中不乏主要零部件生产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采矿采石设备优质零部件供应不足的问题。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世界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呈欧、美、亚三足鼎立得竞争格局,其中高端市场由欧美企业占据,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占领中低端国际市场的同时,正逐步开拓高端市场。 当前国际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众多供应商相互补充的基础分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主导着产业的市场发展方向;第二层次,是众多供应商在互补性分工市场上的竞争,这类竞争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在竞争中培育了一大批“世界加工厂”。第一层次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型竞争,是获得较高利益的竞争,处于这一层次的以欧美国家企业为主,有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久益国际公司、南米尔沃基-比塞洛斯国际集团、模块采矿系统公司、英格索兰基础建设集团、德国的鲁尔集团、瑞典的山特维克集团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韩国的现代集团;第二层次是规模、效率、质量、成本、价格的竞争,它从属第一层次,在竞争中获得经济利益较低,现在我国大部分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企业处于这一层次。 国内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采矿采石设备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品种满足率已达70%以上。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概况 一、市域基本概况 渭南是关天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现辖1区2市8县和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总人口552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渭南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北京时间”由设在我市的国家授时中心蒲城天文台发出。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密度133.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325.8公里,居全省各市之首,是我国公路铁路覆盖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渭南资源能源丰富。探明矿藏51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3098亿元,煤、钼、金、石等资源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探明储量50亿吨,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钼矿,黄金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被授予“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称号。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占全省的40%。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渭南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之一。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苹果产量占全省的20%。近年来设施蔬菜和畜牧产业迅速壮大,已成为关中城市群的“菜篮子”。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成为知名品牌。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诞生于此。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壮丽的山河,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1200余处,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太史祠、党家村、仓颉庙、渭北帝王陵墓群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借助外力招商弓l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五年累计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2元,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