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北京,男,教授)

摘要

体生命全过程心理规律的探索。这个进展,既体现在研究体制或内容上,又表

现在研究方法和方式上。展望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前途是乐观的,但发展心理

学会在研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实现整体化上进行变革。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现状进展展望

回顾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从1882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算起,在100多年的历程中,发展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在近二三十

年来,发展心理学的进展更为迅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传统对儿童、青少年

的研究,扩展到对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可以说,发展心理学

是当今心理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考察一门学科的发展变化,必须从其总体结构或研究体制着眼,方可辩证地把

握学科发展的全局。在考察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时,我们可以从横向和

纵向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所谓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

问题。分析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不断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其二,发展心理学的

研究越来越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纷纷出现,这种现象的产

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从历史原因上说,人类对

世界的把握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整体化的综合性把握;一种是个别化的分析

性把握,这两种形态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作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晶,

当今的科学发展表现在高度分化、高度专门化基础上的高度整体化的特征,新

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出现便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交叉学科的出现,正是由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的,是发

展心理学研究深化的必然结果。从现实背景来看,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

学科进步、产生新的学科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

文明的进步,“认识自己”逐步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保持良好的心态,精神

愉悦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共同的需求,这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新兴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的外在原因。

发展心理语言学(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就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

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发展心理语言学“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

学家麦克尼尔(McNeill)在1966首次使用并做了理论阐述。从那时起,经过

近30年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逐渐成熟,成为一门基本独立于心理语言学的学科,为个体心理发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这个学科的产生源于乔姆

斯基(Moam Chomsky)的心理语言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发展心理

学家有感于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对乔氏的理论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修改:

(1)把以句法为核心转变为以语义为核心,认为语义是儿童语言的中心成份;(2)改语言的先天获得性为社会制约性,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受社会背景制约的。由此,发展心理语言学逐渐独立于心理语言学而成为独立的交叉学科。

也正因如此,发展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为儿童早期言语的

内容及其背景;其二,个体早期言语的社会化问题,并形成了一些颇富新意的

理论。

发展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理生物学的

结合,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68年美国一批心理学家创办的《发展心理生物学》杂志。从那时起至今,发展心理生物学已由萌芽状态逐渐发展成型,成为发展

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专门学科。它围绕个体生命全过程中的行为、

心理形成的基础而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乳儿的能力;第二,智力的遗传性问题;第三,气质的生物学基础;第四,非人类种系

的智力水平问题。这类研究有四个主要特点:(1)与进化论和遗传学密切相关,这个学科的研究者基本上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有的人还接受了胚胎学家

的复演说观点;(2)深受现代心理生物学对亲子关系研究的影响,这种研究为发展心理生物学带来了独特的观念和方法;(3)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促进

了发展心理生物学的发展,如对大脑神经系统的理化分析、对未成熟动物的药

物学和神经系统发展的解剖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都已运用于发展心理生物学

之中;(4)重视对早期经验的研究,这一学科的研究者普遍承认早期经验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力图探寻早期经验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因果作用模型。

除了上面提到的发展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生物学之外,近二三十年来,发展

心理学领域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交叉学科,如发展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相结合而

产生的发展心理病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而出现的发展心理社会学等,由

于这些新的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人们更习惯地称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那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青少年期。然而,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人们对个体从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

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重点上,突出地强调研究个体早

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个体的早期阶段,他们采用精心

设计的现代化方法,着力研究婴幼儿认知能力的表现与发展、社会性的表现与

发展、以及环境与早期智力发展、与早期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早期心理发

展的关键期等问题,使这方面的研究日益繁荣起来。

对个体中老年期研究的重视,直接来源于发展心理学中“生命全程观”的影响。“生命全程观”作为一个术语,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近10多年,它

才逐步发展并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和理论,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1)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数量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

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家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2)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

必然;(3)临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对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发展心理学家就中老年期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最深入的

探讨,并形成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和理论。

(二)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所谓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变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

在近年来,这种变化直接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着眼点转向发

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努力更多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

其中尤以下列方面为代表:(1)对胎儿发育和优生问题的研究;(2)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早期教育的研究;(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4)青少年

生理变化的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5)中老年智力特征的研究;(6)中老年

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7)个体性别化的实现问题的研究;(8)电

视与个体发展的研究;(9)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等等。当然,上述9方面只是我们的看法,在此,我们仅介绍其中的两个方面。

1.关于电视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本世纪50年代电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它对儿童的认知、学习行为及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有关的研究(如Corteen & Williams, 1986; Bandura, 1963; Winn, 1977)偏重于调查电视对儿童社会行为及学业成就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考虑到电视对儿童发展的潜在影响而精心制作的电视节目,对儿童的社会

性行为和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趋于揭示儿童收看电

视的认知机制及其发展特点(Lorch等,1979;Anderson等,1976,1981;Wright等,1984;Collins等,1982),这其中,儿童对电视信息的注意和理

解已成为研究的中心内容。对于儿童注意和理解电视信息的心理机制,研究者

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设,即被动反应理论和主动加工理论(Anderson & Lorch, 1983)。持被动反应理论的研究者(如Singer, 1980)认为,儿童对电视的注

意主要受电视呈现的知觉特征的影响,儿童对电视的注意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化

的反应,他们只能产生低水平的被动加工,而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

主动加工理论的研究者(如Lorch, 1979; Smith等,1987)则认为,儿童能对节目

中可理解的信息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加工和理解,儿童在电视面前并不是一个被

动的接受者,决定儿童对电视信息加工的因素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兴趣以及电

视信息的可理解性,儿童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电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

并产生儿童化的理解。罗砌(Lorch, 1981)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整合,他区分

了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两种信息,一种是显性信息,即电视节目直接呈现给人

们的感觉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即在电视节目背后需要经过思维加工的信息。人们对前一种信息论获得是通过被动反应理论可以得以解释的,而对后一种信息的获得则可用主动加工理论来解释。据此,胡斯顿和莱特(Huston 及Wright,1989)认为,儿童对电视信息的加工既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这主要依赖于儿童接受的节目的特点。

2.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引进教育,被视为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趋势,也

是进入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20多年来,教育研究人员、计算机教育专家

对于计算机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对学生学习过

程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80年代初,许多研究者乐观地预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进入中小学,将使现有的教育体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变革却未见端倪。客观地说,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信息的呈现、个别化教学、即时反馈、人机对话以及学生参

与教学等方面具有一些潜在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的发挥还有赖于其他

条件的完备,技术的发展仅仅为教学改革和学生认知技能的训练提供了较为优

越的物质手段。克拉克(Clark,1994)指出,媒体只是一种传递教学工具,它本

身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真正影响成绩的是工具所传递的内容。库立克

(Kulic,1986;1987)曾对有关CAI效果的研究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

他得出结论说,CAI的不同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年级水平、能力水平和呈现的教

学类型。现在总的看来,CAI与传统教学相比好坏参半,这主要受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的性质与难度、软件的特点、软件类型以及教师使用CAI的方法等因

素有影响。因此,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便于教师使用的CAI系统,将是CAI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又加速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进展。

(一)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系统科学原理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尽管这些理论产生的时间和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但它们的许多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却是相通的,其实质是各有侧重地探讨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具体地说,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使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特定对象及其发展的方法。这样,由系统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就具有了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成为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学的基础性依据,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系统科学方法对发展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系统科学原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个体心理发展观。系统的方法要求将个体的心理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但不是子系统特点的机械相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个体的心理通过信息的组织、转换和自我调节,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又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更高的有序状态而向前发展着。这样就使得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其次,系统科学原理有助于我们确立科学的研究思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并确立自己

的位置的。在心理学的传统研究中,人们崇尚精确的实验设计、严格控制的实

验方法,但这种研究倾向对于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的心理结构而言,其弊端是

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近年来,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兴起

了“生态化运动”,强调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真实情境中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可以说是系统科学大批量在发展心理研究中的突出体现。第三,系统科

学原理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有重大的影响。从研究方式上说,考虑

到个体心理系统的从属与包含关系,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仅仅靠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联合,共同探

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上说,单变量的设计、单方法的运用,显

然不足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多变量综合设计、多方法综合运用成

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共同趋向。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强调研究的生态化是70年代末以来在西方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所谓“生态化运动(the ecologicalm ovement)”是指强调在现实

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

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体

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变化,都是该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实

验室实验由于情境系人为创设,且变量控制严格,孤立考察某个或某些因素对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而难以揭示自然条件下个人本的真实心理和行为。为此,就要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离开实验室,走向现实环境,把实验室研究

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现实环境中去,在其中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

系。正是在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设计方

式和研究方法,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准实验设计方法。

准实验设计方法主要是由库克和坎贝尔(Cook & Cambel,1968)发展起来的。“所谓准实验设计,是指在现场情境中不能用真实验设计以选择样本、控制实

验情境或处理有关变量,但可以用真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计划收集资料。准

实验设计在某种程序上满足了对个体发展研究的生态化要求,其适应范围更广,更能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因而,这种设计思想一经出现,就为广大

研究生所重视,纷纷在自己的研究中加以运用。目前,准实验设计已经发展出

多种类型,如非等组比较组设计、间隔时间序列设计、轮组设计等,而且还在

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设计方式已经尽善尽美,这种设

计方式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地去完善。

(三)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后者所涉及的文化是纷繁复杂的,

因此,对个体发展问题的研究常常不是发展心理学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探讨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发展

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分析起来,这种

跨学科的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水平:其一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科学领域内的

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这种心理学多分支协同的研究方式,使心理学各分

支之间形成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的动态过程,大大推进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各有关学科的协作。发展心理学研

究所涉及的许多课题,除需要与心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加强协作之外,通常需

要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相关学科加强合作研究。以对老年期智力特征的研究为例,之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哲学、老年学、思维科学、病理学、神经解剖学、

生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仅靠发展心理学一门学科是很难完成的。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

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寻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个体行为表现和心理

发展的类似性和特殊性,即探讨哪些心理发展规律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存在,

哪些心理发展规律在各文化背景下均普遍地存在。作为研究方式的一种新趋势,跨文化研究涉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类型进行实验设计、被试取样、研究和统计

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推论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历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于解释人类心理、行为的起源及其发

展过程、弄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需要程度、探讨个体心理发展

的规律及春适用范围、建立发展心理学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心理学

研究者来说,跨文化研究也促进了发展心理学家的合作与交流,这对发展心理

学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杂性,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

的方法上出现了综合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探讨特定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发展心理学中,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过去,人们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采用并满足于单一

方法,这样就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弄清心理发展的真实规律。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强调和大量使用多变量设计。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单变量设计,其弊端是显

而易见的,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和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采用多

变量设计,以揭示个体心理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

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在个体发展研究中,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是两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类型,近年来,在越来越重

视纵向设计的同时,研究者探索将这两种设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所谓聚合式

交叉设计,这种设计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个体心理特点的总体

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个体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

发展,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收理发展的影响;(4)注重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近年来,研究者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开始注意定性分

析作用。他们首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事实、不同年龄个体心理活动的状况进行

充分地观察和了解,由此对其性质和意义作出定性分析,然后对定性分析的结

果按一定维度进行编码,作出定量化的研究。这样,就加深了对个体心理发展

的过程、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获得较为全面的数据资料,挖掘出这些数据资料

背后的深层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也日益现代化。在目

前相关的发展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设备以及各种专门化的研究工具和手

段(如视崖装置、眼动仪、多导仪等到选题邓大量的运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更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的现代化,大

大地提高了发展心学研究的精度与科学性水平。以计算机为例,它在发展心理

学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我们把计算机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功能概括为四

个方面:(1)控制研究过程,如用来呈现刺激、控制其他仪器、对被试反应进行自动记录等;(2)处理、分析研究数据,这是最普遍的用法。它一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研究数据进行管理,如用FOXBASE数

据库等;一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常见的统计软件包有SPSS(Statistical package of Social Science)、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等;(3)模拟羽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研究者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被试的特定心理过程进行模拟,试图对难以进行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

时行分析,在实际中应用较多的是功能模拟和思维模拟;(4)作为训练工具。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除了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之外,在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面,计算机也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理测验的计算机化便是一个例证。

(五)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数量化一直是心理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在过去,

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特征并不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特

别是应用数学的发展,在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程度越来越高,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我们曾将这种数量化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1)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大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这是由个体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所决定的,是生态化趋势的要求和反映。从另一方面说,计算机的出现对于发展心理研究中的多变量设计和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采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计算机,靠人工是很难完成多元统计分析任务的;(2)建立模型成为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点金术”。近年来,验证型多元统计

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检验其合理性,成为一些研究者惯常的研究方式,翻阅发展心理学的权威杂志,采用路径分析或LISREL技术验证模型的文

章数量越来越多;(3)数学领域的一些先进的方法或思想日益得到广泛的使用,如模糊数学方法和拓扑原理在发展心理学中的使用;(4)用数量化的方法改进

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严谨、更具有可比性,这其中典型的例证就是元分析

技术的出现与运用。

由此可见,数量化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具重要特征,它对发展心理学

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

我们也注意到,心理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完全数量化的不可能性,某些过分追

求统计复杂化的倾向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

三、对发展心理学未来的展望

当我们从研究体制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发展心理学的近况作了总结后,发展

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将从两个

方面来回答:

(一)对发展心理学前途的看法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发展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

价值。从心理学的现状来看,有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可

以像物理学那样严格的实证研究了(Simon,1986);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心理学

是一门危机学科(Leahey,1980),研究者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统一的思

想和徇标准。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着手理论的整合(Gilgen,1980)或

重回到哲学心理学中去(Misiak,1973)。我们认为,心理学的现状既不那么悲观,也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那么乐观,以平常心来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心理学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现在还不能说心理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还

有待心理学家们共同努力。那么,这种努力的心要性有多大呢?这就要求我们

了解心理学存在的价值。我们认为,发展心理学存在的价值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人类存在的角度说,“认识自己”是其永恒的追求。早在古希腊

时代,苏格拉底在其墓碑上就刻有“认识自己”这句名言,从哲学的角度讲,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之一;其次,从人类本能的角度说,“发展自己”是其根本需求。使自己能更好的发展,与社会协调相处,这可能

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需要,这是发展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再次,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发展心理学家去解决。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人们

的物质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使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加剧,心理上的不适应感

越来越多,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这是社会对发展心理学家的要求。由此,我们

可以得出结论,发展心理学的前途是光明的。

当然,虽然发展心理学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但我们还必须重视几个不稳定因素:(1)过分追求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极端化就是所谓数字游戏,本身很简单的东西结果被装扮的很神秘;(2)研究的内容过分琐碎,仅凭研究者的个人兴趣;(3)缺乏理论的事例,只有散在的材料。这些问题如不认真注意,就有可能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这是一个非常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就此,我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们的看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

如前所述,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研究体

制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上,这种进步必然带来发展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上的变革,那些适应于表态的封闭体制的思维方式必然向反映整体化趋势的新的思维方式

发展,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蒋由原来的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代表的牛顿-笛卡尔范式向系统论、相对论和辩证法的方向过渡。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必将引起发

展心理学研究体制和研究思路的更大范围的发展。因为思维方式的变革历来与

科学的体制的突破相呼应,正如库恩(Kuhn,1968)所说,新范式的出现将给科

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那么,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向何方变化呢?我们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

方面:(1)从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发展心理学以往的研究多是把个体的心理看厉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或元素,而忽

略了其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其结果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变化的问

题静止化,把立体的问题平面化,甚至线性化,这可能是过去发展心理学发展

缓慢的根本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变化,

系统的思想必然成为研究者主要的思维方式。采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者

们就可以以个体的心理裨有更深入、科学的认识,用系统论的原理指导发展心

理学的研究将会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可以预见,系统论原理将成为发展心理

学研究者的指导思想;(2)从对心理现象的唯五性确证过渡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接受与容忍。当把心理当做一个实体来看待时,那么它的值就是单一的,

即在某种特定的背景下,某心理现象具有唯一性,不存在“既A又B”的状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行为主义的心理观,根据这种观点,当我们了解了一个行为

的状况时,就等于探测到这个行为所代表的心理的本质。但这种唯一性并不是

人类心理现象存在的真实状况,个体的心理更多地表现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当把系统论原理引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之后,研究者们逐渐接受了心理现象有

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开始把发展心理的研究放在一个

更广阔的背景中,认真地考虑不同因素、不同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考虑个体

心理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3)在考察心理现象的历果关系时由直接的单一线性联系过渡到多维线性联系,甚至非线性联系。因果关系是整个自然科学赖以

存在的基石,自然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传

统的发展心理研究中所探讨的因果关系是直接的单一、线性关系,最典型的是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S-R公式。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系统论原

理引入发展心理学研究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心理现象间不存在单一的线性

因果关系,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系统活动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或至少是多元线性的因果关系。现在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流行的多元统计

分析就是以多元线性模型为其基本假设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发展心理学

的研究中,还会出现非线性的分析手段。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趋势

我们曾在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中总结了5方面的进展,这5方面将在未

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其中,我们要特别强调3个方面,即现场研究的大量

采用,研究方法的综合程度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更加现代化。这里,我们仅

对理场研究作一点简单的说明:随着生态化运动的兴起,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现场研究又重新受到重视,可以预计,现场研究(包括自然观察和现场实验)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自然观察方面,由于观察手段的不断更新,使

研究者可以越来越精确的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资料,加上观察理论的日益成型,观察设计的日益精确,使得自然观察在未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仍是主要的研

究方法之一,现场实验部分地吸收了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克服了两

者的不足,因此,在未来会被广泛地使用,当然,现场研究本身并不是完美无

缺的,在未来仍需进一步发展。

3.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趋势

未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研究先题的应用性

倾向越来越明显,发展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具体地说,

在早期研究中,胎儿发育与优生问题的研究继续得到加强,早期智力开发问题

仍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对学龄儿童的研究中,对儿童社会关系

的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等将是发展心理学家需要着力研

究的课题;对青少年期的研究中,影响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因素及其道德教育的

研究、青少年生理变化的心理反应的研究等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对成人期

的研究将着重探究讨社会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成年人心理健康的

状况与特点、成年人对紧张事物的应对机制等问题;在对老年期的研究中,发

展心理学家将着重研究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影响老年人

衰退的各种因素、老年人的孤独问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问题等。当然,上面

所列仅是我们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4.发展心理研究中更大范围的整体化趋势

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起主导作用的世纪。这对于心理学家来说确实是

极富吸引力的。在人类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下下,

心理学要成为世纪的带头学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我们认为,心理学要成

为未来的带头学科,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体化。我们首先来看这种变化

的必要性,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说,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要求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人类发展至今天,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很

高的水平,但精神生活却远远滞后,据1996年9月1日《参考消息》报道,全

世界的50多亿人中,有15亿人患有或曾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疾病,这个数

字有一定夸大的倾向,但也使人猛醒,如何更好地调节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理应由心理学家来主要承担,因此,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这句话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我们承担得起这个艰

巨的任务吗?就现有的心理学研究水平而言,它和社会心理学的期望还有很大

距离。要承担起这个任务,心理学必须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发展,实现心理学

更大范围的整体化。从可能性上看,实现更大范围的整体化是有可能的,首先,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料,为更大范

围的整合提供了基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方法论上

的借鉴和启发,技术手段上的充实;再次,近年来,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

学领域内已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这为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体化提供

了有益的预演。因此,发展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的整体化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主要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2]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和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彭聃龄、贺雯:《中国儿童与电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5]Anderson, D. R. & Bryant, J. (1983)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vevi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Collins, W. A. (1983), Interpretation and inference in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7]Huston, A. C. & Wright, J. C. (1983), Childrens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s of fomat featur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Simonson, M, R. , etc, (1994) Educational computing foundations(2th). Mi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9]Chen-Lin C Kulik & James A. Kulik, (1991).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s-assisted instruction: Anupdated 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Berk, L. E. (1989). Child Development Allyn and Bacon.

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简介:张杨(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浅析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张 杨 (吉林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我国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办。对于这一学科,目前国内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各个院校的办学情况也是五花八门。致使这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所在,并展望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以期为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47—02 艺术管理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它产 生于人类广泛从事的艺术活动的基础上,由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建构而成,以艺术学理论为基 础, 以管理学为依托,又充分吸取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素养,具有严谨的综合性的学理结构。从其诞生至今,经由人们几十年来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有着新颖而丰富的内容。 一、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国外几十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摸索,学科建设、体系还不完善。在我国艺术管理至今还没有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专业,而只是在公共事业管理以及美术学、音乐学、影视学等艺术理论类本科专业中以一个方向的形式存在。其专业归属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将其设置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下,这类院校对其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如中央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另一类是设置在艺术理论专业之下,如美术学、影视学、音乐学等。这类院 校对其毕业生则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但是不管艺术 管理设置在哪类专业之下,在实际办学中,其人才培养方向是大致相同的,即具有艺术能力及理论背景的专业人才。 一般来讲,新生事物都有蓬勃的生命力,几年间,艺术管理专业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并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许多艺术院校与甚至综合类院校依靠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纷纷开设此系,并将其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艺术管理如此热门,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各类艺术组织数量激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领域人才稀缺,因此国家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正在逐年增加。种种因素将艺术管理专业打造成了我国最热门的学科专业之一。 二、艺术管理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艺术管理学科在各高等院校建立起来后,学科的定位并不明确。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专业的名称和课程设计上。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学校,在称谓上五花八门,有艺术管理、文化艺术管理、艺术策划和文化产业管理等多种名称,学科命名上的不统一 7 4

(完整word版)混沌理论要点

混沌理论要点: 1. 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 当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并不确定时,便产生非线性现象。比如说利率提高1%(原因),市场反应(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取决于人群对该消息的解释。 再如美国家森林公园,每年都由雷电引起数百起火灾(起因相同),仿佛老天爷每年都要向大地投放火星大小相同的成百上千个未熄的烟头,于是几百次火灾被引发,并蔓延、终止,有时烧毁数亩、有时蔓延数百亩,有时……1988年那次,使黄石公园全部150万亩森林片草无存(该公园去年已被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剔除)。以致其它森林公园为防止枯草积得太厚,还不得不让消防人员,每年人为制造些火灾。 量子世界、人类历史、地震、天气运行……莫不如此。远至恐龙时代的大小生态灭绝事件,近至非典、上月的北美大停电、各国证券市场,每年无数个烟头被仍向场内,引发或大或小的震动,并蔓延、终止……但到底哪个烟头,才是那颗重要的烟头? 相同的初始力,令人瞠目的结果,是所有混沌系统的基本特征。大家都不难理解,曾救了萨达姆命的藏身之所,这次偏就成了送命之处,但很多人却很难理解同样一个历史点位,并不代表同样的未来。许多历史学家在逐次的趋势和循环中,搜寻说得过去的理由与解释,显然是用错了工具。这些传统观念产生于匀衡物理和天文学中,而合适的工具,却在非线性的非匀衡物理中。新物理学家们则开始用模拟游戏代替方程式,去发现事态运行的规律。 2.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 伦敦气象局计算机系统每日处理覆盖全欧洲的数千个气象站的上亿条数据,一次洛伦兹将5.06127输入为5.06,万分之一的省略,提供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天气预报。于是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从此,令人着迷、发人深省的“蝴蝶效应”,就以其大胆的想象力与迷人美学色彩,更加之深刻科学内涵与内在哲学魅力,倾倒了不断在复杂系统中苦苦求索的芸芸众生。“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认为,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微小。但混沌理论认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台球桌面:撞击母球不到1度的微小偏差,会使台面出现纵线与横折两种极端迥异的走势。一个储蓄组合的未来资产变化模拟图,也仅因规则改为不计零数,模型便立即报废。导致蝗灾的因素有不下两百种,漏算或误算其中2%,不久20%的因素都会相应改换,一切也就大相径庭。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更是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醉了一个农夫,丢了一颗铁钉;丢了一颗铁钉,少安一付马掌;少了一付马掌,跛了一匹战马;跛了一匹战马,摔坏一位将军;死了一个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系统对无数变化,何时极度敏感,何时能消化掉而不予理会,对此人类不是无能为力,而是丝毫都无能为力——地球上每天亿万只蝴蝶上下翻飞、百万只苍鹰鼓翼、千百只大鹏展翅……初始力或相同、或不同,初始因素本身虽不大,但经时间积累后的结果,已远非人们当初之想当然。 从前我们经常听到“明年将现暖冬”“下月平均气温将低于去年同期”等说法,但拥有超乎想像的完备数据的美国家气象局去年已宣布:“从此再不对超过10天的气象做任何预测。”这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又一步飞跃。 3. 能量法则 完全不同于线性代数的产物——概率论。该法则是不同国度的学者们,耗时巨大的独立研究后,最终共同发现的一项新的重要自然法则,已被证实是一个适用于上千种的模板的、普遍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 势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1],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 世纪60 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70 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 [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 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 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

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 占50%左右[3]。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 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 栽培。 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 [4]。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中兽医医药杂志J TCVM 2005年第4期 综述专论兽用中草药研究开发展望 梁剑平1,张应禄2,李滋睿2 (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S85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54(2005)04-0021-03 兽用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由于它无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害,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畜禽养殖者的欢迎。有关专家认为,兽用中草药由于不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逐步取代化学药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开发商机凸现。兽用中草药是我国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畜禽的繁殖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兽用中草药当成提高畜禽健康质量的重要手段,与西方现代兽医药共同用于临床。欧美各国在/回归大自然0的口号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兽用中草药的研究,一些兽用中草药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1畜牧业发展对兽用中草药开发及其技术需求分析近些年来,食品安全、药残与耐药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禁用了许多兽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美国基于人畜交叉抗药性的顾虑而撤销了恩诺沙星与沙拉沙星在禽类使用的注册标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再审批任何氟喹诺酮类作为兽药。2000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提出了限制对家畜使用化学抗菌药新建议。近年来发现化药、抗生素类具有毒副作用及其残留,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引起/三致0和损害免疫功能。自1987年以来,英国和法国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 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是兽用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种丰富,药物种植面积大,品种齐全,但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5%。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我国中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工艺较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这是中兽药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兽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瓶颈0。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中药材的质量规范标准,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所列的药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2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国外由于受到中药资源的限制,中兽药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多糖、寡糖。多糖能提高动 收稿日期:2004-12-27 项目来源:/十五0国家攻关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梁剑平(196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兽药研究。物免疫力,其中消化道免疫占动物免疫系统的很大部分,因而能对消化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肠道黏膜内的IgA 抗体还可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抗体细胞毒素直接杀灭细菌。寡糖为1~9个单糖所组成,由于其能促进猪、鸡肠道内有益菌群优势形成,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等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寡糖是最有希望替代化药与抗生素的天然物质。其研究主要通过完成了菌种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酶的生产条件、酶的纯化与特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酶的高产菌株选育、寡糖的组分、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以及酶和寡糖的工业生产试验等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结合极端菌及极端酶的特性,以新的方法解决了酶的碱、盐、热稳定性、酶活力、寡糖生成率等,实现了极端B-聚糖酶以及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国内在多糖、寡糖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已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成功的生产出甘露寡糖。除多糖、寡糖研究外,中兽药主要是围绕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进行了中药的方剂学,有效单体的提取、合成及结构修饰,与中兽药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为在新兽药创制中,重要的环节是要保证有高质量的、稳定可控的中药材原料。 2.1中药资源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药材进口的数量明显减少。云南西双版纳分布的植物锡生藤已合成新药/傣肌松0,与进口的/氯化箭毒碱0有相似的肌肉松弛作用。从进口药材的国产近缘植物中寻找代用品的实例还有很多,如以国产安息香代进口安息香;以国产马钱子代进口马钱子;以西藏胡黄连代进口胡黄连;以白木香代沉香等等,应用有效成分为指标,从近缘科、属中扩大药源,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大量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已进行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小檗属、薯蓣属、鼠尾草属、葛属、黄连属、大黄属、甘草属、石蒜属、丹参属、金银花属、莨菪类、蒿类、柴胡属、淫羊藿属、苦参属等植物。 2.2科研开发形成新的局面 2.2.1提取和合成制药在提取和合成制药的研究及生产 21

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横空出世,这种管理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从此,人们的理性代替了传统经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后,管理学的新观点、新研究就不断出现,这些理论与时俱进,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这些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断进行完善。 发展一百多年的管理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过去的这些研究理论是财富,它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更是财富,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的含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泰罗、法约尔、德鲁克、孔茨等管理学家对管理学的定义,总体来说,管理学被分为广义和狭义,泰罗和孔茨提出的是广义的管理学,包括很多管理学科,涵盖对象很广泛,适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法约尔和德鲁克提出的则是狭义的管理学,只适用于特定的领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阐述。总之,管理学是一种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原

理的管理科学,即一般管理学,它是一种基础学科。 管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五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它经过多年发展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成就。 二、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管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体系,它们都各有特点,都为它们所处的时期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理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都互有借鉴,存在一定的联系,管理学的现状同过去相比,有一定的特色: (一)从目标上来说,管理学都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使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组织要想在竞争中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目前,各个国家的管理学派都在寻找最佳的途径,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和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学适用的领域展开科学的论证和研究; (二)从管理方法上说,现在的管理学有显着的量化特征,决策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实、叙述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检查的情况,切忌在笔录中作评论、推断。现场笔录应该是执法人员在现场所看、所听的实录,而不应是询问笔录。2.2 贴近案情 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点,再收缩到具体需要重点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总体摆放、堆码再聚焦到具体商品数量,包装标签及现场痕迹等等。同时,对现场从业人员在从事何种活动,也要作好记录。对与具体案情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写,而对于与案情关联紧密的商品、标识、人员作业情况、工具、原料、广告、检查过程,甚至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地面污水痕迹、废弃损毁物品的状况都应详记,并尽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2.3 抓住重点 现场检查中,往往可以意外地发现一些对定案十分关键的证据,要注意策略,可以采取以虚掩实、迂回反抄的方法将这些证据予以固定、提取。3 制作要点 3.1 当事人在被检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由来或 当事人与被检查场所的关系。3.2 场所的概况。情况复杂的场所应交代方位,必 要时绘图说明。 3.3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工具、设施的名称、规格、数量、状况、摆放位置、使用情况及相关的书证、物证。3.4 与违法行为有关的人员的活动情况,包括当事人及其职工、帮工以及顾问、消费者的情况。3.5 检查人员检查的活动及结果。3.6 当事人在检查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行为。3.7 交代现场询问当事人、旁证人员,现场摄影、录像、绘图,当事人主动提交的证据的情况。3.8 交代抽样取证、强制措施的情况。情况复杂、 规模较大的场所,可以按照分工,由检查人员按照各自的检查任务,分别制作笔录,但最后应制作汇总笔录,总结整个检查情况。3.9 《现场检查笔录》应在现场检查时当场制作,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3.10 笔录写好后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签章(逐页)。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并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有其他人在场时,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综 述? 尘肺病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崔 萍,侯 强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收稿日期]2007204230 山东省医药卫生计划科技项目 项目号:(2003-133) [摘要] 我国尘肺病是危害人数最多的职业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职业病的80%,建国以来,政府对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十分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回顾了近50年尘肺病临床治疗的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治疗(营养、运动)、西药、中药、肺灌洗几个方面,分别概述了与其相关的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疗效。提倡目前依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抗纤维化、减轻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抗脂质过氧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提出霜桑叶有望成为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依从性好治疗尘肺病的新药。 [关键词] 尘肺病;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中医中药;肺灌洗 [中图分类号]R1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31(2007)0320226204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被称为中国头号职业病,卫生部称截至2005年,中国尘肺累积病例607570

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谢振东谢胜利刘永清 摘要:论述了学习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学习与学习控制系统的基本定义,着重讨论了学习控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目前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发展与展望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 for Learning Control Theory of Nonlinear Systems XIE Zhendong,XIE Shengli and LIU Yongqing (Depatr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P.R.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for the basic theory of learning control is discussed. After giving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control, we mainly discuss the background of learning control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for learning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researched. Key words:nonlinear systems; learning control;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 1 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的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for learning control theory of nonlinear systems) 1.1 引言(Introduction) 对于高速运动机械手的控制,Uchiyama提出一个思想[1]:不断重复一个轨线的控制尝试,并以此修正控制律,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日本学者Arimoto[2]等人根据这种思想于1984年针对机器人系统的控制研究,提出了迭代学习控制这一新颖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只是利用控制系统先前的控制经验,根据测量系统的实际输出信号和期望信号来寻求一个理想的输入,使被控对象产生期望的运动.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和期望信号,不象适应控制那样,对系统要进行复杂的参数估计[3,4],也不象一般控制方法那样,不能简化被控对象的动力学描述.特别是在一类具有较强的非线性耦合和较高的位置重复精度的动力学系统(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中,学习控制有着很好的应用,如T.Sugie[5],M.Katic[6],H.Park[7]的工作.迭代学习控制方法提出后,受到了控制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针对各种机器人系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选择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真题)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聚合交叉研究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15年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最近发展区儿童智能发展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或成人帮助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同化(真题)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顺应(真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07年 平衡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格赛尔儿童发展量表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双生子爬梯实验,顺序的16年 视实验涯吉布森 婴儿依恋(真题)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建筑性游戏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在建筑性游戏中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 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10年元记忆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 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参加;这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座山实验基于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的视角和观点。 守恒实验基于“液体守恒”等试验,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自我中心性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认为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认识不到他人的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和看到 自我概念一个人最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13年 类包含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包含认识能力。譬如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 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观点采择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10年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讲名目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二、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设计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㈠观看法 ⒈定义 在个体的成长进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受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打算地对被观看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进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看法。 ⒉分类 观看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青年的行为作直截了当的观看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看法;如果观看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操纵观看法。 ⒊注意事项 ⑴在“单盲”情形下,观看的成效才较为客观可靠。 ⑵幸免观看者的偏见,即观看要客观、真实,观看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点的阻碍。 ⑶预备观看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⒋评判

要紧优点是被观看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要紧缺点是观看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看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阻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讲明其缘故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操纵其发生。 观看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觉咨询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⒌进展心理学研究动态——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看法曾长时刻受到冷落。然而,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阻碍的持续扩大,观看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的缘故有五: ⑴由于观看法能够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形,因此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判。 ⑵观看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⑶幸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咨询题。 ⑷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看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能够重播、慢放,能够对被观看的行为事件进行认真、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⑸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看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㈡调查法 ⒈定义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形。 ⒉分类 调查可采纳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咨询卷调查,也称咨询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咨询卷,被调查者在咨询卷上回答咨询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

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综述了我国无土栽培的突出特点及发展现状,对我国无土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就无土栽培研究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土栽培;突出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re reviewe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problems soilless cultivation are discussed, and some of the solution, the use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research prospect. keywords: soilless cultivation;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s3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土栽培俗称水培或水耕,是一种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与其他设备来栽培作物的农业技术。它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发展较快的一项高新技术,也是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目前按根系固定方式可分为液体基质和固体基质两种栽培方式。液体基质(即水培)又可分坐浴式、浅水式及喷雾式。固体基质分有机和无机基质两种。其中有机基质有锯木屑、草炭、甘蔗渣、酒糟、炭化壳谷等,无机基质有砂、陶砾、火山灰岩、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教学内容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有关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的读书报告 1.概述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 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控制领域,网络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领控制系统的结构发生着变化。通过公用或专用的通信网络来代替传统控制系统中的点对点结构已越来越普遍。这种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网络控制系统(NCSS)与传统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相比。NCSS具有成本低、功耗小、安装与维护简便、可实现资源共享、能进行远程操作等优点。若采用无线网络,NCSS还可以实现某些特殊用途的控制系统,这是传统的点对点结构的控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NCSS的诸多优点使其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 航空航天、制造过程以及国防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然而,网络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通信介质。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丢包以及时序错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恶化系统性能以及导致NCSS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传统控制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NCSS的分析和设计。为保证NCSS稳定并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必须深入研究NCSS并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分析和设计理论。近年来,NCSS的研究得到了来自控制领域、信号处理领域、以及通讯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关注,相关文献层出不穷。本文力图回顾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总结并指出这一领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2.网络控制中的基本问题 2.1 时延 由于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的物理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网络时延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网络传输速率以及数据包大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数值变化可呈现随机、时变等特性。在NCSS的研究中,时延的数学描述主要采用以下3类模型: 固定时延模型、具有上下界的随机时延模型以及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概率时延模型。 2.2 丢包 由于网络节点的缓冲区溢出、路由器拥塞、连接中断等原因,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会出现丢失现象;丢包受网络协议、负载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在NCSS的研究中,丢包的数学描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确定性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平均丢包率或最大连续丢包量来描述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