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研究

(一)归因的慨念

归因理论是海德(Heider)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其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这一过程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

归因在每个社会领域都有体现,是人类的成功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有他自生经验总结出来的行为原因和它行为之间的看法和观念。即归因是指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人们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1]。归因的作用主要在于帮组人们可以更好的归纳经验,使之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归因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2],在体育中,归因是指人们怎样解释运动训练水平的快慢以及运动比赛的成功与失败。

(二)归因训练的概念

是近年来归因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归因方式,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其基本原则是: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归因训

练通过归因的转变,促进积极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3]。归因训练在教育、管理、运动等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归因训练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方面是有效的。其基本指导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又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二、归因理论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在规模与深度上都有一个较大的进展,这是因为归因理论对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与行为结果有较大的解释价值。另一方面,动机与情感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又为检验归因理论提供理想的研究点,体育运动是最能有效应用归因理论的社会成就领域之一。但归因训练的研究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文献综述如下:

陈颖刚[4]老师在“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提升我校篮球队运动训练水平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1.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因材施教。2.教练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3.教练要为队员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4.克服归因偏差。5.归因训练有助于篮球训练的系统性和目的性。

庞伊婷[5]老师在“归因训练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足球辅修课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得出以下结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足球辅修课的学习成败的归因不尽一致,他们的归因方式存在许多不尽人意

的地方,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改善归因方式"通过归因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追求成功动机,降低避免失败的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足球学习成绩,但成绩不是检验归因训练的唯一标准。

张超,张金铭[6]老师在“归因训练对大学生体育课动机水平和成绩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针对大学生的归因训练与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已趋成熟,在他们经历较多的成败情境,对自身的评价已趋客观和稳定,因此训练中不宜采用直接或者强制的方法和手段,应更多的采用间接以及言语的暗示方法。

程毅[7]在《体育教学情境再归因训练研究:积极运动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行为坚持与再归因训练》中提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直接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并且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归因方式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关系做了多维的分析考察,提出了通过再归因训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消极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积极体育活动态度的设想及具体措施。

钟泽[8]在《体育院系男篮专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研究》中采用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院系篮球专项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归因倾向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在成功情景下,学生倾向于做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在失败情景下,学生倾向于做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性的归因,研究结果为体育院系篮球教学、训练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骆午风[9]在《运用归因训练改善体育院系学生排球学习效能的研究》中实验性的将归因训练引入到体院排球教学中,通过恰当、系统

的归因训练来调整和优化学生的归因模式,使大学生的成败归因方式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能力、努力;失败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努力、方法策略。最终,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得到了缓解,体育学习自我效能、学业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阳海英,张庆建[10]在《归因训练对体育后进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中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体育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不同程度的后进生其提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徐锡杰,王峦鸾[11]在《归因训练在高等中医院校篮球专项课中的实验研究》中,在篮球专选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归因训练教学干预,实验后得出结论:归因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归因模式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而且对学生的成就动机、篮球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他还提出,为了增强归因训练的效果,实施归因训练时应该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以及结合其他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盛绍增[12]采用归因维度和效能期望量表对女运动员比赛中的归因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女运动员的归因稳定性(CD2)维度受训练年限的影响较大。盛绍增发现,若一个女运动员有5年或5年以上的训练时间,那么她的稳定性归因就明显的高于那些训练不足5年的女运动员。在自我可控制性(CD3)维度方面,主力和非主力运动员也存在显着差异,不管比赛结果如何,与非主力队员相比,主力队员更倾向归因于自我可控性的因素。

郭建强[13]在《“归因训练”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运用》中,在实验班的乒乓球教学中运用了归因理论及归因方法,并对实验班的运

动员进行归因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结果显示有接受过归因训练的运动员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在《运动归因训练的心理效应》中,马妍、张洪斌和罗湘林共同探讨了运动归因的心理效应,他们认为:正确的运动归因训练的实施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的情感,提高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和成就动机,并能够帮助运动员塑造良好人格。

谭朕斌[14]在《提高篮球课战术基础配合教学效果的探讨》中,以“认知结构”理论为依据,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配对区分法”进行前测与后测,设计具有充分理论根据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篮球战术基础配合教学中。探索了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途径,改善和提高学生篮球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篮球战术意识,提高战术基础配合的教学效果,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配合的能力。

何运健[15]在《浅谈师范院校体育系篮球专项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中认为,仅仅通过简单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的传授对于实现专项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合理的专项教学和训练活动,在促进学生篮球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经过切身体验,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而在众多的训练内容中,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余丽华[16]在《篮球战术意识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思考》中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涵义、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进行了探讨,战术决策需要从临场比赛获取多方的信息,准确、及时、全面的临场信息是运动员正确决策的前提和依据。临场信息不仅包括对手信息,而且包括己方信息,

不仅包括主题信息,而且包括环境信息,己方信息既包括本人的信息,也包括同伴信息。

冯洪,李宁、王次农,邱月婷[17]在《篮球战术思维训练模式的实验研究》中以体育专业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思维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认为战术思维训练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开放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保持良好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

管仁利[18]在《篮球战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研制与应研究》中,对篮球专项班的学生进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学实验,从探究兴趣、掌握方法、运用方法三个方面的学生自评和传切配合、掩护配合、关门配合的战术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认为,该模式在篮球战术教学中,运用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实效性高的教学方法与灵活的组织方法,形成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多边互动的教学过程,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运动技术技能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进取、实践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篮球战术教学效果。

郭建强[19]在《“归因训练”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运用》将归因理论及其方法运用在选项课教学中,把说服、组织讨论、布置作业与讲评、反馈、个别咨询等内容进行归因训练,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结果显示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和巩固乒乓球技术动作。

总结:有上述综述可知,在竞技体育方面,目前对运动员心理技

能训练的关注正在逐渐提高。归因训练作为一种认知干预技术,对运动员失利之后的心理调整、恢复应是十分有利的。而在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方面,有效的归因训练会对学生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归因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对如何利用该理论帮助学生和运动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期望水平,对体育教学与训练有着重要意义。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已有很多,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归因研究有着大多围绕在归因效果论的范围内进行的,缺乏对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重其他学科、轻体育;重竞技体育、轻体育教学的现象,而且更突出的问题是体育领域中归因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而忽视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要求,对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的归因研究更是为数不多。

目前在在体育教学和篮球教学运用归因训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归因研究涉及面较狭窄,研究焦点几乎都集中在自我归因上,实验任务通常是故事情节;归因训练运用到其他领域研究中越来越多,而把归因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很少,系统的将归因训练运用到体育普修课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还未看到;从已有把归因训练应用到教学实践的文献中看到,它们只强调对教学实验过程的教学干预和实验后的归因指导,未对实验前的实验对象进行原有气质类型、动机、情绪等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做的弊端是

不能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在归因训练中进行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缺少针对性;对变量操作和控制不够严谨,归因训练是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是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目前没有办法进行量化的控制,大多数将归因训练作为自变量,将技术成绩作为因变量,实验中没把这些因素量化以便于进行操作,操作定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控制性、可观测性,如果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就使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8.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80.

[3]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

[4]陈颖刚.运用归因训练理论提升我校篮球队运动员水平的U l一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98-99.

[5]庞伊婷,归因训练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足球辅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3:12.

[6]张超,张金铭.归因训练对大学生体育课动机水平和成绩影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34-35.

[7]程毅.体育教学情境再归因训练研究:积极运动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行为与再归因训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40-42. [8]钟泽.体育院系男篮专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研究[J].吉林体

育学院学报,2006,13(4):100-101.

[9]骆午风.运用归因训练改善体育院系学生排球学习效能的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92-94

[10]阳海英,张庆建.归因训练对体育后进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08(5):70-73.

[11]徐锡杰,王峦鸾.归因训练在高等中医院校篮球专项课中的试验研究[J].体育科技,2008(1):89-92.

[12]盛绍增关于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的研究[J]1中国体育科技,2000(5):45-46

[13]郭建强.“归因训练”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20-21.

[14]谭朕斌.提高篮球课战术基础配合教学效果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4(2):52-56.

[15]何运健.浅谈师范院校体育系篮球专项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75-77.

[16]余丽华.篮球战术意识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69-71.

[17]冯洪,李宁等.篮球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模式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20-121.

[18]管仁利.篮球战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8-130.

[19]郭建强.“归因训练”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

育学刊,2005(1):20-21.

大学体育理论教程

体育理论复习资料 一、运动损伤 1、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身体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 2、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思想麻痹大意)、(准备活动不当)、(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运动量过大或过于剧烈)、(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低下)、(教学组织不当)。 3、肌肉拉伤通常是由于(肌肉猛烈收缩)或(用力牵伸时超过肌肉本身承受的能力)所引起的。主要与准备活动不足,(动作不协调)有关,或者由于肌肉的(韧性)和(弹性)较差更易被拉伤。 4、肌肉拉伤表现:(压痛)、(肌肉痉挛)、严重的出现(肌肉撕裂),产生剧烈疼痛。 5、韧带有较强的抗伤能力,以保护关节的正常活动,防止关节出现异常。但如果(外力使关节活动超越韧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发生韧带损伤。 6、韧带损伤表现:轻度的只产生(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的水肿);严重的(韧带撕裂丧失功能),(疼痛、水肿、淤血)。 7、韧带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8、韧带扭伤易发部位是(踝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所以平时要加强这些易伤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练习,对曾经发生扭伤的部位,锻炼时可采用(护踝、护膝、护腕)等保护措施。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防止(运动量过大和过度疲劳),注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技巧),切勿操之过急。 9、(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表现:(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宜缓解)。处置方法:(牵引、使之伸长和松弛);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冬季室外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适当补充淡盐水及维生素B1),疲劳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等)。 10、造成骨折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受直接暴力撞击所致),第二种是(间接暴力)。骨折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断裂)。表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功能丧失、肌肉发生痉挛,受伤部位畸形,严重时拌有出血神经损伤、发烧、口渴直至休克)。骨折后应立刻停止运动(止血包扎、切记不要移动伤肢,用夹板及代用品固定伤肢送医院,休克要点按人中穴和急救)。 11、运动损伤的急救的原则1(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急救)。2 (准确判断)。3 (分工明确,临危不惧)。4 (快抢、快救、快运送)。 12、急救方法(1)止血法:①(冷敷法): ②(抬高伤肢法): ③(压迫法): (2)搬运法:(扶持法、托抱法、椅抬法和3人托抱法)等。 13、运动中腹痛的处置:一般采用(减慢运动速度,进行腹式呼吸,按压疼痛部位)等方法,短时间内即可减轻疼痛,直至消失。如果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必要时可(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大肠俞等穴位)。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诊治。预防运动中腹痛应在运动前(避免饮食或饮水过多),并做

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理论课试题 1、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 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c___活动。 A、生产 B 、劳动C 、社会文化 2、现代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__c ___ 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中学体育 B 、大学体育 C 、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是指通过体育课教学、__c___和训练以及运动竞 赛等形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过程。 A、早操B 、课间操C 、课外体育锻炼 4、群众体育是指广大国民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调节精神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b___活动。 A、经济 B 、体育C 、商业 5、体育的功能包括 a 、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A、健身功能 B 、健美功能 C 、健康功能

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 b 为基本手段, 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 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A、合理营养 B 、身体练习C 、体育竞赛 7、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 康,掌握体育三基, a 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具体实现的。 A、培养道德品质 B 、提高运动水平 C 、提 高身体机能 &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__c _____ 、课余体育活动。 A、体育训练 B 、体育竞赛 C 、体育课程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去争取 优异成绩而进行的__a __________ 和竞赛。 A、运动训练B 、理论教学 C 、基础练习 10、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关于中学生对体育训练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学生对体育训练态度的研究 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陈立伟 摘要: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大到培养后备人才,小到培养终身锻炼习惯,而训练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学生良好的训练态度,其中包括对训练价值的认识;训练特殊意义的认识;主动参与的理由;对训练生活的评价和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因此,从态度的概念和内部结构看,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的训练的形成与个人需要、训练价值观密切关联.当前,研究态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对训练效果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态度尤其重要.使之学生养成训练习惯的过程变成转变学生训练态度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生认识态度效果转变 前言 在当今先进的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注重人的行为,而中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行为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训练的效果、技能的形成,乃至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而任何行为的产生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对体育训练行为态度进行研究,特别要对学生训练态度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必要的研究,这对转变学生的训练态度、提高素养、深化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根据态度的概念与内部的结构确定调查的内容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指一个人对待某人、事物和某种组织及事业、某种活动或自己的思想行为所持的一种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稳定的、概括的倾向性.根据态度的概念和内部结构,从五个方面来研究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态度.(1)对训练价值的认识(2) 训练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的认识(3)主动和直接参与训练的理由(4)对体育训练生活的评价(5)主动直接参与的积极性.{(1)-(3)是对训练态度情感因素的考察,(5)是对训练态度的行动因素的考察} 1.2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测定态度和参与训练人数的度量表

“言行不一与社会态度”心理学实验述评

“言行不一与社会态度”心理学实验述评 一研究背景: 人们总是会对他人或某一团体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称之为“社会态度”。从逻辑上讲,一个人对于某一个态度对象(或人,或事物)的态度将会影响其对待该对象的行为。在心理学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要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拉皮尔对它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应出的假设性态度未必能真正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纵观人们对拉皮尔著名研究的后继讨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二经典实验: 1 理论假设: 拉皮尔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即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2实验方法: 这项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着重探讨真实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评估与其相关的假设性态度。 (1)真实行为阶段: 拉皮尔与他的中国朋友开车两次沿太平洋海岸线周游美国,旅游线路总长度约为1.6万公里。仔细研究拉皮尔的文章后我们发现,他此次旅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态度,而他在旅行中对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的关注纯粹是一种巧合。拉皮尔并没有告诉这对中国夫妇,他对他们每到一处所受到的接待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他解释说,如果他们知道了详细情况,就会变得不自然,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降低研究的效度。 在1930—1933年间,他们共住过67家旅舍、汽车旅馆和“旅行者之家”,在184家饭店和咖啡馆用餐。拉皮尔一直对旅馆接待员、男侍者、开电梯的工作人员以及女服务员对中国夫妇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准确而详细的记录。为了防止因自己的出现使这些人的反应有所改变,拉皮尔经常让中国夫妇订房间、买食宿用品,而他自己则负责照看行李,并且总让他们先进人餐馆。稍后,我们将对这对中国夫妇所受到的礼遇进行详细的讨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__重点_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总论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完善自我身心与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一、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体育基本理论:是指体育宏观性,全局性的知识体系,关于体育整体性综合性的基础理论。 二、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体育基本理论其研究对象只能是体育的整体实践,更确切地说是体育整体实践层面。 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基本概念、体育基本观念、体育的基本规律、体育的基本方法。 体育的基本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包括: 1、体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体育及其内在要素与外在的各种社会要素或系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3、体育与体育相关运作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4、现代国际体育内在系统或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学习和研究体育基本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现代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2、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崇高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

3、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体育体制、体育运作和体育改革等 4、也有助于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科学的各种知识理论体系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第一章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古代体育概念 古代达的希腊是近代欧洲体育之源。 第二节近代体育概念 “体操”一词是在洋务运动后期传人中国并开始使用的。 第二章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第一节“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1916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体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使用体育运动术语的四条原则: 第一,符合体育运动本质第二、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三,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语言要简洁 “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 1、国际上的根源 2、翻译上的根源 3、认识上的根源 体育概念之争的认识根源,说到底是对体育的属性、本质、功能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节体育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 体育: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

体育基本理论复习资料最新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整体观的提出和应用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济还不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2由于国情所致。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集中统一领导,即举国体制。3体育整体观的应用可促进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1体育价值观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2体育价值观受主体的体育经验、体育知识、体育感受、体育审美等影响。3受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4受客观上体育功能发挥情况的制约。 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体育价值目标2体育价值选择3体育价值取向4体育价值标准5体育价值评价。 体育理念: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应,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1竞争观念2规则观念3民主观念4开放观念5民族观念6协同观念7主体精神。 科学体育观:就是对于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科学体育观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目标导向:体育科学化 体育的科学化主要包括体育管理科学化、运动训练科学化、全民健身科学化等。 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主要内容:科学选材;科学诊断;理想的训练目标及目标模型;科学的训练计划;有效的组织与控制训练活动;科学地组织竞赛;训练信息化;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良好的训练环境;高效率的训练管理; 实施全民健身科学化的基本点在于科学、实效。具体要求:1制定科学求实的全民健身计划,使之目标可行,措施得当,操作性强,监测方便,符合国情、省情和民情民意;实施计划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或“虎头蛇尾”,后劲不足。2重视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与推广普及。3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方法或手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4加强全民健身的科技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 体育形态:是指体育实践的相对稳定形式或状态,又称体育形式。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 学校体育的构成:1体育教学2课外体育活动3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4早操和课间操5科学的作息时间和保健措施。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意义:1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2学校体育设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制和提高竟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学校体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体质带到增强,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4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5学校体育对于美誉也有积极作用6学校体育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休闲活动。 学校体育的目的: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学校体育的任务: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形成健美的体格和良好的姿势;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使学生张武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锻炼和卫生习惯,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3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特别设对体育基础较好且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应经性科学的训练,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4通过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现代意思和美育教育。 体育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1是教育目标明晰化。2是教学科目综合化3是教学方法学科化。 竞技体育: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 2019-08-16 1问题提出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直接参与性和积累的对抗性,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以促进人际交往[1]。因此,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扩大人际交往形成一定的价值规范。与此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形体外貌以及体能发生的变化[2],从而提高自信,增强自尊,降低缺陷感,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而促进体育学习。缺陷感是源于人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和外貌五个方面的情感评价。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3]。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性以及缺陷感的现状调查上,直接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关于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立足于性别、年级、专业、户口类型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缺陷感进行了探讨,认为男生缺陷感低于女生、理科生缺陷感低于文科生、城镇户口大学生缺陷感低于农村户口大学生[4-5]。缺陷感高的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缺陷感低的学生[6],女大学生在缺陷感各个维度上均高于男生,而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女生体育锻炼得分低于男生[7-8],由此假设,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与缺陷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预测作用。基于此,分析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与缺陷感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2.1.1缺陷感量表。缺陷感量表意在评定自尊,共23项,五级评分,低分值代表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心较低。Fleming等第二次修订时,为使该量表与Shavelson的“多维自尊模型”相一致,增加了一些项目,形成三个分量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及自尊,并且采用了七级评分。此后Fleming等(1984)再次修订该量表,使它更加接近Shavelson等人的模型,条目增到33项,并扩展成5个分量表,新加外貌及体能。样本全部来源于高校学生[9]。根据研究需要,采用Janis和Field(1959)编制的《缺陷感量表》中的体能与外貌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实测。经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2.1.2锻炼态度量表。研究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10]。《锻炼态度量表》由行为态度、目标状态、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8个维度构成,共70个题

体育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内容随意、无重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孩子们在走、跑、跳、平衡、钻爬等的活动中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了体质。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以此为目标,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很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是以活动内容代替目标,体育活动也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因为体育游戏是孩子喜欢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而体育活动应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比如:立定跳远活动中,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幼儿自主探索立定跳远的环节和比赛游戏环节上,却忽视了教师正确示范立定跳远动作以及幼儿正确练习的环节中。 2、最求创意,轻视内容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崇尚创新,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要求幼儿创新。有的教师单纯追求表面的新颖、热闹,重视形式上的翻新,器械运用上的独特。这个问题在公开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比如在一段时间内统统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玩圈、玩轮胎、玩竹筒、玩纸盒等等,不管这“一物”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是否对“增强幼儿体质”有益,往往导致内容拼凑,器械“中看不中用”。 3、活动组织难以做到“收放自如” 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特别喜欢“动”的活动,在体育活动时组织过程中,由于活动环节缺少一环扣一环,老师往往在放开孩子活动后很难再收回孩子的思维进行有序的开展,更是无法吸引孩子的。就很难做到收放自如。比如:在孩子进行跑步活动时,由于孩子都很喜欢跑,而老师又没有在跑的基础上有更好的环节去吸引孩子,这样就会导致课堂一片混乱。 4、体育教学中轻视辅助活动

科学态度的概述

科学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概述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心理学界最早使用“态度”这个术语的是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他认为态度是把判断式思维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倾向和心理定势的概念比较接近.19世纪末,心理学家兰格在实行反应时研究的一项实验中发现,如果一个被试者特别注意自己将要作出的反应的时候,也即被试心理上对需要自己作出的反应有所准备的时候,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快于其他没有心理准备的被试.兰格这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就是态度.后来的学者进一步认为,态度不但仅是“行为的准备”事实上它包含了认知和情感的因素.我国心理学家卢家楣提出,态度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态度”这个概念:首先,态度是一种反应倾向,而不是反应本身.其次态度与水平不同,水平决定人们是否能够去完成某种任务,解决所谓“能不能”的问题,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去完成某种任务,解决所谓“愿不愿”的问题,另外态度不是天生的,态度形成和转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个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研究发现,态度由三要素组成: 一是认知成分,指个体是态度对象的感知、理解\信念\和评价. 二是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爱与厌恶等.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即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 “愿不愿做”、“爱不爱干”等等,也就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要素是互相协调一致的.例如,一个学生理解到“学科学很有用”,甚至一个小学生仅仅因为感觉到“科学老师上课很特别”,他就会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或者偏爱,并且产生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的意向.但有时态度的三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此时往往情感成分起主要作用.比如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知道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可我就是不喜欢、不愿意这么做”,虽然理解到位了,但感情上还是“别”不过来,内心缺少意愿.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专门的规定.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在人们理解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时候,如果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而人的价值观,能够说是态度的凝炼,个体的有些态度经过时间的冲刷而留存下来,融进了人格,于是就变成了价值观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基本理论、体育概论真题

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标准答题卷上)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广义的) 2健康 3体育制度 4体育手段 5身体锻炼 二、正误判断(须简要说明判断依据。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唯一动因 2体育是一门科学 3体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是政治经济的工具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体育目的任务唯一要考虑的依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奥运争光”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及其关系 2《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对国民提出的“一二一”要求 3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4我国体育的社会组织 5身体练习质量的评定 四每题30分,共60分) 1“增强体质”的主要内容 2“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2005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竞技运动 2体育产业 3身体锻炼 4体能 5体育手段 二正误判断 1速度素质就是指人的身体移动快慢的能力 2人的多种需要是体育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3动作的准确性表现为符合竞赛规则要求 三简述 1动作的要素 2对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的内容和基本标准 3体育健身功能的具体表现 四论述提 1分析新闻媒体对体育的促进作用和不良影响 2根据目前体育运动的现状谈谈其未来发展趋势

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标准答题卷上)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体育科学观群众体育体育娱乐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体能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身体练习的分类 2.简述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 3.简述动作质量和效果的评定标准 4.体育的健身功能可从哪些方面体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我国体育的任务 2.试述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试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体育文献综述

体育文献综述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

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

2003年6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un.2003第29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 ocial Sciences) Vol.29No.3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Ξ 张林,黎兵,刘永兴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对成就动机这一行为的内部推动力 有不同的解释,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对有关成就动机的不同理论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分 析、归纳,以期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03)03-0077-05 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望,也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意义而言,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一同被视为社会繁荣进步的几个重要指标。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界有关成就动机的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大量涌现, 70年代以后更成上升的趋势,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总结以及实验研究的归纳综述,旨在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并探讨成就动机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了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成就动机具有多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1953)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景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2〕Atkinson(1958)进一步提出冒险偏好模型(risk pref2 erence model),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motive achieve,Ms)和对失败的回避(motive to avoid fail2 ure,Mf)两种倾向的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2〕无论个体寻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动机的组合强度如何,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的情景时,寻求成功大于回避失败倾向,或是回避失败大于寻求成功的倾向的个体,都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最强的动机水平,因为这时情景的不确定性最大。但是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任务的难度时,两类被试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Ms>Mf的个体将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与此同时,Mf>Ms的个体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极端水平。Atkinson (1957)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2〕有强烈追求成功倾向的个体,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进取心等;回避失败倾向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消极退缩。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个体的成就动机具 ? 7 7 ? Ξ〔收稿日期〕2002-09-03 〔作者简介〕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体育基本理论复习资料新颖

实用文档 体育基本理论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整体观的提出和应用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济还不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2由于国情所致。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集中统一领导,即举国体制。3体育整体观的应用可促进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1体育价值观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2体育价值观受主体的体育经验、体育知识、体育感受、体育审美等影响。3受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4受客观上体育功能发挥情况的制约。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体育价值目标2体育价值选择3体育价值取向4体育价值标准5体育价值评价。体育理念: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应,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1竞争观念2规则观念3民主观念4开放观念5民族观念6协同观念7主体精神。科学体育观:就是对于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科学体育观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目标导向:体育科学化体育的科学化主要包括体育管理科学化、运动训练科学化、全民健身科学化等。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主要内容:科学选材;科学诊断;理想的训练目标及目标模型;科学的训练计划;有效的组织与控制训练活动;科学地组织竞赛;训练信息化;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良好的训练环境;高效率的训练管理;实施全民健身科学化的基本点在于科学、实效。具体要求:1制定科学求实的全民健身计划,使之目标可行,措施得当,操作性强,监测方便,符合国情、省情和民情民意;实施计划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或“虎头蛇尾”,后劲不足。2重视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与推广普及。3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

体育行为学综述

体育行为研究综述 谢瑞丰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73165 摘要:对体育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尽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体育行为的影响,依据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提出建立体育行为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育行为;研究综述 Summary of Sports Behavior Xie Ruife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273165 Abstract:Be in progress to sports behavior research summing up a sum discuss that, have brought forward the direction owing a field the effort studying in the days to come: Consider impacts of synthetically factor effect over sports behavior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e to the full , judge by the behavior science basic concept , suggest that building sports behavior necessity. Keywords:Sports Behavior;Review 一、前言 在体育运动、活动中,会发现很多不同的行为现象。有的人酷爱某种休闲运动, 有的人却只喜欢观赏体育比赛,有些学生课外自主体育活动很积极,对体育课却没什么积极性。这些体育行为看似无一定之规,其实都符合行为规律,都可以通过行为科学预以解释和研究。 近年来,“体育行为”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一些科研文章中,但究竟什么是体育行为,为什么研究体育行为,尚未见系统论述。为此建立与发展体育行为学,通过体育行为学的研究揭示体育行为的规律,利用体育行为学来预测和调控人们的体育行为就成一个非常现实的新课题。为了更好地认识体育行为和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必要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二、体育行为学 (一)概念 所谓行为,哲学家认为,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生物学家认为,行为是指可以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以及由唾液等液体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在体育管理实践中,根据其目的的任务,我们认为体育行为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概念:体育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现代管理学科。它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是综合研究体育行为的交叉学科。体育行为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行为的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 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 一、引言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二、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 归因理论从50 年代末到7 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变化过程,进入80 年代,尽管归因研究不复繁荣,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80 年代是归因研究的复兴时期。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研究论文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