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2014年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2014年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2014年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附件2

2014年度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拟立项团队简介

1、电液控制技术与系统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团队依托省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中心、太重榆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平台,成员中正高级4人,副高级5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平均年龄42岁,形成液压控制元件和系统、液压系统控制与信号处理、电液系统集成及智能化3个研究方向。在开展基础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广、转化研究成果,与榆液集团共同完成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项目,攻克长行程液压缸位置检测和同步控制难题,应用于三峡工程;攻克了热连轧机组自激振荡、生产线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冷轧机组发热等制约带钢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并应用于生产线;与企业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台电液伺服压下无缝钢管连轧机组、矿用液压挖掘机、板坯热修磨机、踏步式热卷取机、高能效电液混驱注塑机等装备,为合作企业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并取得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26项;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青年项目11项。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教授/ 液压控制元件1 权龙 1959.3 带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所长及系统头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教授/ 液压系统控制人 2 熊晓燕 1970.3 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副所长与信号处理及

1

核太原理工大学机械本科/ 电液系统集成3 程珩 1956.11 教授心电子工程研究所学士及智能化成

太重集团榆次液压本科/ 高级工液压控制元件员 4 陈群立 1971.12 工业有限公司学士程师及系统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研究生/电液系统集成5 靳宝全 1972.6 副教授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及智能化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电液系统集成6 武利生 1972.1 副教授工程学院博士及智能化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研究生/电液系统集成7 张红娟 1974.9 副教授工程学院博士及智能化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电液系统集成8 杨敬 1972.4 副教授工程学院博士及智能化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液压系统控制 9 梁义维 1970.7 副教授工程学院博士与信号处理团

队太重集团榆次液压本科/ 液压控制元件10 张凯 1979.08 工程师其工业有限公司学士及系统他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液压系统控制成11 武兵1968.7 讲师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与信号处理员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液压控制元件12 黄家海 1979.5 讲师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及系统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液压系统控制13 韩晓红 1973.12 讲师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与信号处理

太重集团榆次液压本科/ 液压控制元件14 崔景海 1981.01 工程师工业有限公司学士及系统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研究生/液压控制元件15 董致新 1984.6 助教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及系统

2

2、大型专用起重机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依托于太重国家级技术中心,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和产品设计合作中,形成了大型专用起重机创新团队。该团队近几年相继开发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家占领国内市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60t、450t、480t大型铸造起重机系列;二代改良型、三代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用起重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替代了国外进口;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履带吊、全路面起重机;国际上规格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的6400t液压复式起重机等。

团队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正高级职称的4人,副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6人。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开发,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经验。依托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手段,具备了独立研制开发各种起重机的技术基础理论、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职称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带顾翠云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教高/设计员总体方案设计 1 1960.10

教高/ 人王首成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2 1957.05 中心副主任及

团研究生/ 高素荷太原重工教高/室主任结构分析及仿真 3 1958.8 队硕士核高级工程师/4 申昌宏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1965.11 心中心副主任成

刘焕江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教高/设计员电气控制自动化 5 1962.2 员

3

高级工程师/闫俊慧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6 1974.12 副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王志刚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7 1969.01 设计员

工程师/设计8 岳铁刚太原重工 1981.01 大本/学士电气控制自动化员工程师/设计9 武建平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1966.05 员团工程师/设计队10 胡敦忠太原重工 1971.11 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员其

他工程师/设计研究生/ 11 高秀芬太原重工 1975.08 机械结构及功能成硕士员

员工程师/设计12 朱东科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1985.06 员高级工程师/ 研究生/ 13 曹纪生太原重工 1969.06 机械制造工艺硕士经理

高级工程师/14 吴建华太原重工大本/学士机械结构及功能 1976.06 中心副主任

研究生/ 工程师/ 15 顾红泽太原重工机械结构及功能 1979.03 硕士副所长

4

3、零件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团队简介

传承30年光整加工技术研发的深厚积淀,与中国兵器工业第70研究所建立了20年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高层次人才融合交叉以自由磨具光整加工为特色的创新团队。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学科、材料强度与结构冲击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围绕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品质的实际需求,在零件表面完整性评价、光整加工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成果转化及工业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近期解决了异形轴类件、复杂盘类件的光整加工生产难题,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已用于616厂、太重榆液、中国重汽大齿、中信戴卡及中航工业系统等全国25个省市的350余家制造类企业,产生了较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很好的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持续深入进行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正在有序完善并向产业化发展。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研究生零件表面完整性指标带杨胜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1 1964.08 博士

及光整加工新技术头

研究生副教授/光整加工新技术新工人李文辉太原理工大学 2 1975.05 博士副院长艺基础理论及

核研究生磁性磨具光整加工理陈红玲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3 1962.04 心博士论及新技术新工艺

成研究生特种加工理论及新技4 曹明让太原理工大学 1957.01 副教授员博士术新工艺

本科光整加工新装备新工北方天宇机电王进军 1970.05 研究员 5 团技术有限公司学士艺

队研究生复合光整加工新技术其李秀红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 6 1972.06 博士新工艺他

北方天宇机电本科光整加工新装备新工成7 田红军高工 1968.10 员技术有限公司学士艺

5

研究生光整加工共性技术、研8 李唯东太原理工大学讲师 1974.12 博士磨新技术新工艺

研究生两相流光整加工理论9 侯志燕太原理工大学讲师 1974.06 硕士及新技术新工艺

太重煤机有限研究生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及王晓峰助工 10 1986.11 公司硕士应用

研究生滚磨光整加工理论及11 郭戈太原理工大学助工 1987.05 硕士应用

研究生磁性磨具光整加工理12 郭瑾玉太原理工大学助工 1986.09 硕士论及应用

6

4、无缝管轧制技术与装备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依托单位

太原通泽重工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在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太原通泽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无缝钢管热轧装备和工艺研究企业工程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对无缝钢管热连轧机组及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取得了多方面突破,研发出国内第一条直压式电液伺服控制的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2006年在无锡西姆莱斯无缝钢管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已连续运行8年,累计生产无缝钢管500多万吨,为用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后,创新团队针对不同钢管直径进行了系列化研发,共完成

Φ89、Φ114、Φ180、Φ250、Φ366、Φ508 mm 6种规格热连轧机组的研制工作,可满足直径从Φ25 mm到Φ508 mm系列化无缝钢管的生产任务,目前已推广应用4条生产线,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对我国的垄断,并已成功出口印度一条生产线,为企业增加市场份额数十亿元,为用户带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人民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无缝钢管装备国产化进程及行业技术进步。

团队通过长期分工协作、多学科融合、优势互补,依托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已具备自主研发高端钢管热连轧设备的技术基础理论,设计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团队完成了多个重大产品的研发项目,将我国无缝钢管生产装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占领国际市场,为我国装备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高级工程师钢管连轧团太原通泽重工本科郭继保总工程师工艺及设1 1971.10 队有限公司学士技术中心主任备带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高级工程师头姚建社电气传动 2 1964.05 有限公司学士技术中心副主任人

及太原通泽重工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冀文生机械设计 3 1968.02 核有限公

司硕士主任工程师

7

心太原通泽重工本科高级工程师 4 张霖华 1967.12 电气传动成有限公司

学士主任工程师员太原通泽重工本科高级工程师液压传动武光明 5 1964.10 有限公司学士主任工程师及控制

太原通泽重工赵亚东专科工程师轧制设备 6 1977.11 有限公司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液压传动7 张威工程师 1982.01 有限公司学士及控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 8 李敏工程师机械设计 1981.03 有限公司学士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 9 庞斌工程师电气传动团1982.02 有限公司学士队太原通泽重工研究生其10 董少峰工程师连轧工艺 1978.03 他有限公司

硕士

成太原通泽重工研究生液压传动11 员张相臣工程师 1981.11 有限公司

硕士及控制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 12 王东工程师设备设计 1982.01 有限公司学士

太原通泽重工本科自动化 13 李波工程师 1982.06 有限公司学士控制太原通泽重工本科 14 周申吉工程师机械传动 1980.04 有限公司学士

8

5、煤直接转化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简介

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源于“煤直接转化”课题组。为实现煤洁净高效转化,致力于研究煤中无机矿物质及污染元素硫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变迁规律。在煤的组成、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煤中有效组分的分级转化,煤中污染元素的高效、定向脱除,以及煤中矿物质在高温气化条件下的演化行为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突出进展。

以李文研究员为带头人,成员包括1位研究员、7位副研和4位中级研究人员,其中7位拥有博士学位。承担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973计划课题、863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国家基金(重点、青年、面上)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

团队目标是发展和丰富煤的灰化学和硫化学基础理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煤的气化和焦化行业,为我省煤炭能源化工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出生学历职称序号构成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年月学位职务

研究生带李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煤化工 1 1966.06 博士头

人研究生白宗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副研煤化学 2 1979.03 及博士

核研究生白进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副研灰化学 3 1981.01 心博士

成研究生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副研污染物脱除 4 陈皓侃 1968.09 员博士研究生王志青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82.01 助研褐煤利用 5 团博士

队研究生尉迟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63.07 高工水煤浆制备 6 其硕士他研究生 7 郭振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85.06 助研分析表征成硕士研究生员李怀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84.09 助研矿物质演化 8 硕士

9

研究生孔令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86.10 助研灰化学 9 博士

研究生曲先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82.04 副研煤热解 10 硕士

研究生卫小芳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副研煤气化 11 1977.05 博士

研究生 12 齐永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977.09 副研热解脱硫硕士

10

6、煤制替代石油化学品分子筛催化剂及工艺山西省

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团队立足于煤制替代石油化学品技术中的分子筛催化剂和催化工艺,以煤直接制烯烃、煤基合成天然气、煤焦油加工以及费托蜡升级利用等技术过程中的催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发新型多级孔催化材料和催化技术(如图所示)。团队以煤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重点学科等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多名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团队。已实现1000吨/a的分子筛工业化、煤焦油加氢分子筛催化剂载体的工业放大、煤制天然气催化剂和工艺的侧线技术,在煤基甲醇制备燃料油、生物柴油(浮选剂)、柴油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煤制油产品(石蜡烃)的升级转化等催化剂和催化工艺方面已获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研究生/ 教授李瑞丰太原理工大学 1962.11 工业催化 1 博士院长团

研究生/ 多孔催化队2 马静红太原理工大学 1963.06 教授博士新材料带头研究生/ 催化反应范彬彬太原理工大学 1968.03 教授 3 博士机理人

及研究生/ 教授催化工艺 4 李福祥太原理工大学 1963.09 核博士副所长优化

心山西天脊煤化工本科/ 成优高工反应器设计与5 荆宏健 1957.10 成集团有限公司学士副总优化

员山西潞安煤基本科/ 高工能源催化冯永发 1963.10 6 合成油有限责任公学士主任过程

11

研究生/ 教授催化反应 7 郝晓刚太原理工大学 1967.05 博士系主任过程优化

研究生/ 副教授催化剂新 8 郑家军太原理工大学 1972.09 博士中心主任材料

山西天脊煤化工研究生/ 高工催化化学 9 刘金亮 1961.02 集团有限公司

硕士副总工程团

研究生/ 副教授催化剂工艺队10 潘大海太原理工大学 1977.03 博士系副主任优化其

他研究生/ 催化剂性能 11 程文萍太原理工大学 1979.02 副教授成博士评价员

研究生/ 催化剂的 12 于峰太原理工大学 1981.05 副教授博士合成

研究生/ 催化剂的反应13 王琰太原理工大学 1982.09 讲师硕士性能评价研究生/ 催化剂工艺 14 张继龙太原理工大学 1978.03 讲师硕士优化

12

7、油脂绿色功能化深加工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依托单位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团队简介

团队依托表面活性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专注于油脂绿色功能化深加工的研发与产业化,通过对高效催化剂、清洁工艺和创新装备的研发,取得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烷基糖苷APG清洁生产技术”于2007年在上海发凯公司建成了年产1.5万吨规模的装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产值3亿元,新增利税5000万元。“油脂乙氧基化技术”年产10万吨产业化装置已在中轻日化公司建成,目前正在调试试车,预计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研发成果有多套千吨级的生产装置建成。在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和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过程中,本团队与南风集团、波兰重有机所等国内外10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逐渐形成了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创新团队,成员包括行业专家、中青年骨干和年轻的博士、硕士等技术力量,能承担山西省优势资源利用领域煤基表面活性剂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工作,力争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创新团队。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中国日用化学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团杨秀全硕士教授级高工 1 1966/11 工业研究院工艺工程技术队

中国日用化学油脂基含氮衍生物带李秋小博士教授级高工 2 1955/08 工业研究院的绿色制备技术头

人中国日用化学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孙永强硕士教授级高工 3 1973/09 及工业研究院工艺与工程

核中国日用化学油脂深加工产品的4 李运玲博士教授级高工 1965/06 心工业研究院合成工艺技术

成中国日用化学绿色功能材料的制罗毅硕士高级工程师 5 员 1969/07 工业研究院备与性能研究

上海发凯化工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王丰收本科教授级高工 6 1965/01 有限公司分析及应用南风化工集团表面活性剂与洗涤 7 王泽云博士教授级高工1970/10 股份有限公司剂

13

中国日用化学绿色精细化学品的8 白亮硕士工程师 1982/02 工业研究院合成与应用研究

中国日用化学绿色精细化学品的9 张军硕士工程师 1983/09 团工业研究院分析与应用研究队中国日用化学绿色精细化学品的其10 周媛硕士工程师1985/11 工业研究院性能与应用研究他

成中国日用化学油脂基含氮衍生物11 宋永波博士工程师 1980/10 员工业研究院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中国日用化学在读博糖基酰胺类产品的12 智丽飞工程师 1981/12 工业研究院士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日用化学油脂深加工产品的13 侯素珍大专工程师 1966/08 工业研究院化学分析

中国日用化学油脂乙氧基化物的14 孙晋源硕士工程师 1978/10 工业研究院催化研究

中国日用化学油脂乙氧基化物的15 张勇本科工程师 1984/07 工业研究院工程技术探究

14

8、可降解环保色料及超分子环境功能材料山西省科

技创新重点团队

依托单位

山西大学、太原奇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本团队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围绕我省新材料产业链和节能环保重点创新产业行动,开展新型环保可降解色料新材料和煤矿瓦斯治理和检测新材料的研发,解决废旧报纸脱墨和教学办公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为煤矿瓦斯分析监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团队现有研究骨干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6人具有博士后学习经历,10人具有国外、境外学习和研究经历。已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可降解环保色料的研发和应用;

(2)超分子功能材料在环境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超分子纳米环境功能材料气敏传感器的研究。

近年来,团队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而且实现了可降解环保色料的应用,突破了化工染料无法真正绿色降解的工业化壁垒,解决了多年来教室粉尘污染、废旧报纸脱墨等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团队成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的资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多项;授权专利84项(其中61项为国家发明专利, 2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6项专利转让企业,产学研工作进展顺利;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已经选定在2014年9月在发明梦工厂专题报道课题组相关项目。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研究生团董川山西大学教授/主任环境分析化学 1 1963.08 博士队

带研究生李俊芬山西大学副教授分子发光分析 2 1974.06 头博士

15

人研究生李忠平山西大学副教授环境分析化学 3 1978.08 及博士核研究生 4 双少敏山西大学教授超分子化学 1965.11 心博士成加拿大麦克马斯研究生员李应福特大学(山西省“百教授化学与生物化学 5 1962.04 博士人计划”合作教授)

研究生郭玉晶山西大学教授电分析化学 6 1969.12 博士

研究生 7 赵强山西大学教授环境和生物分析 1978.06 博士

山西大学/太原奇

8 周叶红色环保科技有限在读博士讲师药物分析学 1970.10

公司

香港浸会大学(山研究生 9 蔡明发西省“百人计划”合1963.07 教授环境和生物分析博士作教授)

研究生化学与生物传感10 张彦山西大学副教授 1982.08 博士器团

队研究生 11 耿红山西大学副教授大气环境化学 1969.05 其博士他研究生成12 卫艳丽山西大学副教授分子发射光谱 1978.03 博士员研究生 13 李瑞金山西大学副教授环境毒理学 1967.09 博士

山西大学/太原奇研究生 14 刘付永色环保科技有限讲师可降解色料研究1981.11 博士公司

研究生梁文婷山西大学讲师超分子化学 15 1984.06 博士

16

9、激光光谱检测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依托单位

山西大学、太原市海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本团队依托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平台,在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发展了多种激光光谱检测新技术,利用太原海通自动化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集成及产业互补优势,形成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技术及应用和高灵敏高分辨气体光谱检测技术及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围绕山西煤电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在实现节能环保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激光光谱检测的技术攻关。团队现有成员14人,均为高级职称,平均年龄41岁。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研发了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光谱检测技术,研制了煤质在线检测设备、废气监测仪、工业源多组份气体污染排放监测设备等系列产品并已推广应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本团队将在山西省创新团队的支持下建设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节能环保激光光谱检测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出生学历职称构成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年月学位职务

研究生教授肖连团山西大学分子光谱 1 1966.10 博士所长

研究生教授贾锁堂山西大学原子光谱 2 1958.03 博士校长带太原市海通头研究生高级工人张生俊自动化技术自动控制 3 1966.10 硕士程师及有限公司

核研究生教授心尹王保山西大学激光检测技术 4 1965.02 博士副院长

员研究生董磊山西大学副教授光学气体传感器 5 1979.06 博士

研究生固相元素激光山西大学副教授 6 张雷 1981.10 博士检测

17

研究生痕量气体检测及马维光山西大学副教授 7 1976.09 博士激光器技术

太原市海通本科高级工自动化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 8 王红兵 1979.06 硕士程师有限公司

太原市海通本科高级工李平柱自动化技术软件工程 9 1981.07 硕士程师

团有限公司

队太原市海通研究生高级工其阎高伟自动化技术激光检测 10 1967.04 硕士程师有限公司他

研究生成汪丽蓉山西大学副教授激光技术 11 1971.11 博士员

研究生张临杰山西大学副教授激光技术 12 1975.10 博士

研究生赵延霆山西大学副教授光学工程 13 1975.12 博士

研究生马杰山西大学副教授激光技术 14 1980.02 博士

18

10、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照明山西省科技创新区域

团队

依托单位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团队简介

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照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是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近10多年从事LED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应用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支创新团队,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课题3次、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课题1次,多次承担省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项目,并依托于半导体产业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平台,逐渐形成具有先进LED封

装技术研究、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室内外照明、特种照明设计开发及推广的专业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团队在多芯片封装及照明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经拥有高亮度白光LED封装、多芯片封装大功率LED照明应用、灯具配光、LED照明灯具自动化生产、离网式大功率LED移动应急照明等8项关键技术,为LED应用于普通照明领域创出一条新路。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职称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研究生高工许敏 LED封装应用 1 1983.4 明股份有限公司硕士技术总监带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高工头许福贵本科新型导热材料 2 1955.3 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人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高工及李云飞本科 LED室内照明 3 1978.2 明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团

队高工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李诗杰 1953.12 本科 LED室外照明 4 核明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

心本科高工山西光宇半导体照亢锐英 LED场地照明 5 1969.7 成明股份有限公司学士副主任

员山西光宇半导体照高工范龙来本科 LED特种照明 6 1965.2 明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

团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本科高工光源与照明研汤建 7 1973.4 队明股份有限公司学士副总监发

19

其山西光宇半导体照中级晋勇本科 LED结构设计 7 1982.12 他明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成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本科辛凯中级 LED配光设计 8 1985.11 员明股份有限公司学士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研究生王彦鹤中级 LED封装 9 1984.12 明股份有限公司

硕士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研究生王媛中级 LED照明设计 10 1984.1 明股份有限公司硕士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研究生乔宁中级 LED封装材料 11 1984.12 明股份有限公司硕士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本科李兴军中级 LED智能控制 12 1985.12 明股份有限公司学士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LED室外照明杨鹏本科中级 13 1986.8 明股份有限公司设计

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本科知识产权保护成长青中级 14 1984.1 明股份有限公司学士与专利申请

20

11、肿瘤并发症的防治及中药研发山西省科技创新重

点团队

依托单位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团队简介

肿瘤并发症的防治及中药研发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肿瘤病学、药物非临床药物评价中心、山西中药制药中试基地等平台,致力于肿瘤并发症的新药研发、诊疗规范建立、机制研究。团队与山西振动制药股份有限公

司研发了防治肿瘤化疗相关性白细胞低下的升白颗粒,防治放疗相关性放射性直肠炎的肠瑞灌肠剂,并完成了成果转化,转让费用80万,目前升白颗粒已获得临床批件,并作为“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医经方研发”重点开发项目,获资助1000万。肠瑞灌肠剂即将获得临床批件。两药作为制剂,已产生经济效益达500余万。近年来团队始终将肿瘤并发症的防治及中药研发作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治疗肿瘤并发症的中药制剂多种,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开发前景良好。团队组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带头人为国务院特贴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序构出生学历/ 职称/ 姓名所在单位研究方向号成年月学位职务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生/主任医师/院团王晞星 1963.03 中医肿瘤 1 研究院学士长队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生/主任医师/主带刘丽坤 1963.10 中医肿瘤 2 研究院学士任头

人山西省中医药研究生/主任医师/主李宜放 1967.11 中医肿瘤 3 研究院博士任及

核山西省中医药研究生/副主任医师/4 汪欣文 1973.03 中医肿瘤心研究院

硕士副主任

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李晶 1968.06 5 员研究院博士副主任临床

21

山西省中医药本科/学副主任护师/杨晋田 1960.12 临床护理 6 研究院士护士长

江苏省科技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苏科计〔2006〕102号苏财教〔2006〕 2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特征,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长期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我省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为主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组成方式,可分为多单位参与共建或具有多个功能子平台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化平台)和具有单一功能的单一性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单一性平台)。 第四条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我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科技重点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共建共享”的原则,主要依托我省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服务机构等组织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是: (一)对外提供科学仪器设备、自然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试验验证、测试考评、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 (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资源管理与技术支撑服务的人才队伍。 (三)开展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活动。 (四)探索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机制。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会同江苏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省辖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省有关厅局(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和日常运行。 第七条各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省科技厅 1、负责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 2、负责编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 3、负责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和验收; 4、负责制定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组织绩效评估和考核; 5、负责协调网络化平台理事会成员单位,主持理事会工作,指导网络化平台理事会办公室工作; 6、负责审定和聘任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委员会组成人员; 省科技厅委托省科技条件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相关的管理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

附件1: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 申请书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牵头单位: 通讯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制 2011年5月

填写说明及要求 一、填写前请仔细阅读申报通知。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本申请书电子文档请登陆宁波市科技局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ed10536275.html,)下载。 四、该材料评审结束后,不作退还处理。 五、本申请书封面请用180克白卡纸印制,内芯请用70克 复印纸印制,采用胶装装订。

承诺书 经核实,本表中所填数据准确,情况介绍与实际情况相符。本人及单位对所填的数据和情况介绍的真实性负责。 牵头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月日 团队带头人(签字): 年月日 牵头单位(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情况 创新方向名称 所在 创新 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 总计总人 数 40岁以 下人数 高级职称 人数 中级 职称 人数 初级 职称 人数 博士 生人 数 硕士 生人 数 团队带头人姓名性别民族 出生 日期 学位专业技术职称行政 职务 人才类别 学位授予国 或地区及学校联系 电话 传真手机 所在工作单位 (院、系、所、 实验室、中心) 电子 邮箱通信 地址 邮编

其他核心成员 姓名 性 别 出生 年月 技术 资格/ 学位 研究 方向 在团 队中 的 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二、其他成员 其他成员 姓名性别 出生年 月 技术职 称 /学位 研究方 向 在团队 中 的作用 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成员简介 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院士工作站-江苏科技创新平台

江苏省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标准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定位。 2、重点支持建有企业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 3、符合工程中心建设“五有”要求: 有场地:有专门的研发场所,满足研发的需要,独立研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有人员:有一支与主导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企业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与20人。 有投入:拥有一定规模(年销售额原则上不低于5000万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及农业科技型企业可适当放宽至3000万元),有稳定的经费投入,上年度研发投入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2%。 有装备:有研发所需的仪器设备,申报工程中心项目新增研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 有研发业务能力: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上年度知识产权申请须1项以上,承担过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任务。 相关数据以地方统计局上年度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报表数据为依据。 —4 —

江苏省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标准及说明 —5 —

—6 —

—7 —

—8 —

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立项标准 1、符合国家政策,符合企业院士工作站功能定位。 2、建站企业与院士有较好的合作基础,院士团队研发方向与企业主营业务一致,企业与院士及院士所在单位有具体合作内容并签署具体合作协议。 3、建站企业拥有一定规模,上年度销售额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农业科技型企业可适当放宽至8000万元,有稳定的经费投入,上年度研发投入支出占比不低于3%。 建站企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拥有与合作院士研究方向相一致的1项以上知识产权授权。 建站企业拥有一支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其中企业专职研发人员与院士团队人员原则上为5:1。 企业院士工作站独立研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并建有院士及其团队必需的生活保障配套,配有院士专职秘书。 4、重点支持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企业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 —8 —

2011年江苏省“创新团队”公示名单

2011年江苏省“创新团队”公示名单 科技创新团队 1、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张连山团队 领军人才: 张连山,1961年2月生,美国籍,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2010年5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核心成员: 董庆,1965年10月生,美国籍,莱斯大学博士,2010年7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技营运官。 曹国庆,1964年10月生,美国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2010年4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执行总监。 刘佳建,1968年3月生,美国籍,南开大学博士,2010年1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研发总监。 苏鸿声,1958年6月生,加拿大籍,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博士,2010年9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研究所所长。 蒋皓媛:1967年9月生,美国籍,香港理工大学博士,2010年6月任连云港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临床医学总监。 2、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秦凯建团队

领军人才: 秦凯建,1957年10月生,美国籍,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硕士,2010年11月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核心成员: 陈雷,1964年9月生,中国籍,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硕士,2010年12月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设计经理。 黄剑辉,1963年12月生,美国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1年1月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设计经理。 王琪,1973年7月生,中国籍,清华大学博士,2011年1月从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设计经理。 黄伟东,1954年4月生,中国籍,中国科技大学学士,2011年2月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 崔晨,1971年1月生,中国籍,华盛顿大学MBA,2010年3月任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3、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钱海鹏团队 领军人才: 钱海鹏,1965年6月生,比利时籍,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2008年9月任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核心成员: 但胜利,1975年3月生,中国籍,比利时鲁汶大学硕士,2008年9月任凡登(常州)新型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教学内容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 立方案

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方案 一、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立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日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前准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赛。2006年、2009年、2011年共有3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2010年荣获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金奖”。201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然而科技创新竞赛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学习效果,氛围和竞赛成绩。 二、如何组建学术科技创新团队: 1、团结是创新团队之灵魂 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应以团结为核心灵魂,必须能够凝聚思想的和谐氛围和善于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而且能有效缩短磨合时间,便于尽快形成团队合力,不断开拓进取。团结的学术科技创新队员要不计名利、不计分内分外,不计个人得失,任何时候,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都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相反,一支精神涣散、各自为政的团队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披荆斩棘,更不可能取得辉煌耀目的突破性成绩。所以,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队应以团结为前提。2、团队人才的层次结构 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应形成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组织架构。综合我院实际情况,学术第一梯队为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第二梯队为我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第三梯队为我院优秀本科生作为学术发展力量。衔接紧密的梯队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方向、成果,最终凝聚成整体团队。 3、组长和组员的选拔 组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因此,组长应具备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领导才能。组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在团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做到队内职责明确、合作融洽,组织全面、工作协调,发现、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顺畅。优秀的组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学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 组员队员的选拔应本着特长均衡,想象力丰富,善于学习的原则。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特长分配合理是顺利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暂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育和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期为三年,暂定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3-5个。学校将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评选。 第二章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三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在各院、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申报,团队人数5-7人为宜,每个团队应由1~2名高级职称(或博士)、3~4名中级及一定数量的企业科研人员组成。鼓励跨学院、跨部门组合,以提高集成度,发挥群体优势,并形成相对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研究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果,并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开展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良好,已基本配备能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设施和条件,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第七条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职院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理工类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申请专利数不少于2项,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不少于2篇;文科类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期刊论文

发表数不少于4篇。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近三年内原则上应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技 任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理工类不少于5万元,文科 类不少于2万元。 第三章申评程序 第九条团队申请。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填写《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申报表》,随附相关材料交所在院、部。 第十条部门推荐。各院、部根据本部门“十三五”科技任务和科技工作发展要求,对所申报的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思路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将科技创新团队评审表及相关材料提交科技产业处。 第十一条学校评审。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十二条审批发文。分管校长审批后,科技处发文公布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第十三条考核验收。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三年建设周期满,经学校验收合格后,授 予“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第四章建设经费及奖励 第十四条科研启动经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文科类)科研启动经费为1万元,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理工科类)科研启动经费为2万元,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参照学 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学校将择优推荐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参加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 评选,优先推荐申报厅市级以上项目或项目评奖。 第十六条学校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过程中充分考虑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教 师的职业、职称发展,优先设岗并推荐申报本岗位系列高一级职称。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负责人简介 徐维祥 :1963年3月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健行学院院长。 目前聘任岗位:校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向负责人。 人才培养背景:151人才工程。 团队简介 创新团队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联动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展开轴线,利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三省集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研究产业集群生存基础、演进模式和基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的区域互动发展模式,期望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创新团队有以下特点:(1)科研合作密切型创新团队本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性研究GROUP;团队成员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的合作科研项目。(2)高学力人才密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9位成员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3)学术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位讲师组成,形成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 研究方向及目标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是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团队研究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依托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有利条件,围绕产业集

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1、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 2、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健康培育的视角,寻求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优化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优化组织,从而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整体生产率。 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使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开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目标 以学科动态为导向、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研究开发为目的,使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加强跨学科交流,研究项目向高(国家级)、大(大型、重点)、新(新理论、新方法)发展,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有重大进展和创新,在国际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建设好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为成功申报经济学博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为浙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与决策支持,使本团队成为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产业优化组织,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活动简报 2007年9月22号晚上,在朝晖校区A区318教室召开了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郑胜华副教授作主要汇报人,主题为杭州市休闲产业链整合研究。会上先由郑胜华副教授作了主体汇报,然后根据汇报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科技创新团队XX范文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日前揭晓,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等12位科学家以及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等获此殊荣。 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团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 ___、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举办。 其中,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为:陈天石陈云霁兄弟、王泽山、姚檀栋、朱锐、马晶、苏权科、付巧妹、陈和生、常进、何晓顺、黄大年。 xx年度科技创新团队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深渊科考队、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组。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是评选活动的初衷和使命。表彰科技创新人物和团队,既是对奋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1月21日,“科

技盛典——中央电视台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 ___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科学盛宴。 附:xx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___及简介 陈天石陈云霁兄弟 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引领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将寒武纪应用到华为手机中,使先进智能技术普惠千家万户;孵化了国际上首个智能芯片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公司。 xx年11月6日,寒武纪发布3款新品,能耗比大幅超越当年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适用范围覆盖了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各个重点应用领域;其中两款面向云端的寒武纪高性能智能处理器芯片,以及专门为用户打造的寒武纪人工智能系统软件,可全面支撑端云一体的智能处理。这意味着,基于寒武纪软硬件平台,人工智能产业界将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底层自主指令集的智能新生态。 王泽山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申报书

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申报 书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附件 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申报书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专业领域: 申报企业: 推荐单位: 填报日期: 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工作办公室制 2017年度

填写须知 一、本申报书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申报之用。由团队带头人签署承诺、企业填写申报意见、市州科技部门填写初审意见、市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填写推荐意见并盖章方生效。 二、填写内容应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内容及其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不得报送绝密材料。 三、“团队名称”要体现企业名称、创新领域等(如湖南格林新材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格林”是指企业名称,“新材料”是指创新领域)。 四、为便于组织评审,申报书封面“专业领域”请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中选择填写。 五、表中栏目没有内容一律填“无”。 六、本申报书所附的相关证明材料由申报单位对原件进行审核,签署“原件已审核”意见并盖章确认。证明材料的项目证明、获奖证书、论文着作、专利证书等按表中填写顺序编号附复印件;着作、论文、译文将刊物封面、目录及发表论着的首页按表中填写顺序编号附复印件。 七、本申报书采用WORD文档格式按A4纸规格双面打印,并按顺序用胶固定装订成册,并盖骑缝章。 八、本申报书上报时一式3份,所有材料不作退还处理。

一、基本信息(一)企业信息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 【摘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由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关系结构三个主要维度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然后将其的三个主要维度细分为数量不等的细分维度并提炼出各细分维度的衡量指标,最后阐述了依据Delphi技术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期望通过构建成员结构评价体系为团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评价 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具有高倍能放机制,通过增强协作程度,团队能产生很强的核心能力。分工合作是团队工作的基本原理,团队的成员结构会影响到团队的绩效表现。有机的结构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它能提高团队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跨越职能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团队更容易创新。随着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活动必须按一定规则结合成适当的群体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增大集体的效能,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构成状况与团队的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以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多维度的深入分析。 一、关于团队成员结构的研究综述 团队成员结构亦即团队成员的特征总和。英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宾认为“团队的功能取决于团队成员的各种相关力量以及按照各种力量进行调整的程度”。他于1981年提出了团队角色模型,将团队成员划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团队角色理论认为一个成熟的团队是在团队角色不断磨合、冲突、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否形成有效的团队关键在于成员能否有效地扮演自己的团队角色。库恩提出了团队能力角色并结合美耶—布格类型指标指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方法。国内学者也分别对成员结构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管迪研究了团队成员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张立平提出了团队成员学缘结构的定量评价方法;邵俊提出了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知识共享策略;朱晓琴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指标体系。由上可知,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团队成员结构的特定方面进行的,而对团队成员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少。 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团队是以一定的方式或模式将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这种系统化整体所展现的结构形式即为科技创新团队结构。依据创新团队结构结合方式、模式的不同将创新团队成员结构划分为角色结构、素质结构和关系结构三个维度。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的三维分析 1、素质结构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或科研项目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而成。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形成方式看,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与基本条件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积

科研创新团队实施办法讲解

***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更大突破。 3.争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4.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5.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学校重点促进和支持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室、校级专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建设,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拟用3年时间资助建设15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各层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以河南省、教育部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2.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5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五)。 社科类的创新团队标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或以上项目; (3)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创新团队必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校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应在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的课题中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10),承担过具体研究内容(不包括近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般由10-15人构成,骨干成员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和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校级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

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山西省科技厅

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集聚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省科技厅决定实施“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根据国家有关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方向,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在长期持续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群体。 第三条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以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为依托,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在重点学科领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群体。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宗旨是:引深产学研用合作、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科技创新机制。 第五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原则是:目标导向、统筹规划、动态管理、协同推进。按团队水平和建设层次,创新团队分为“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以下简称领军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以下简称重点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以下简称培育团队)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区域团队”(以下简称区域团队)四种类型。 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目标是: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持续创新能力强、团队带动效应突出、在省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凝聚带动一批覆盖全省重点血块科领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形成一批产学研用相互协同、技术与人才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研发取得一批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具有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第二章范围与条件 第七条创新团队主体依托单位应在我省地域范围内,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鼓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 为在我省高等学校进一步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创新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条件 1、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基地为依托,承担属于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主要从事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牵引带动作用、能产生良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自主创新应用研究,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2、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队带头人应为本省高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并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具有主持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经验。 3、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8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 二、资助范围、申报与评审 1、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范围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每年资助20个左右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已获得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资助的团队不再列入本计划支持范围。 2、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由省教育厅下达申报名额,所在高等学校根据上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2XX1年9月4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促进创新团队规范化建设,激励创新、鞭策后进,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根据《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指标对创新团队进行的评判,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评促建,更好发挥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团队每3年为一个评价周期,评价结果使用于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和支持建设中。 第三条评价工作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第四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适用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法规;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申请书; (三)科技创新团队自评估报告; (四)实地考察结果;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评价内容和方式 第六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团队建设方向、团队主要骨干成员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创新环境建设、经济社会效益等。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创新团队行业及专业类别的不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一)对应用基础研究类型创新团队以鼓励科学探索和原始创新为导向,重点从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评价,不刻意追求项目的近期效益。 (二)对技术开发类型创新团队以推动技术进步、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评价重点。 第七条评价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直接组织评价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评价的方式进行。 第三章评价程序 第八条由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被评价的科技创新团队按要求提交自评估报告,对团队自身3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给出自评价意见。 第九条组织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审阅科技创新团队自评估报告,参阅创新团队建设申请书,结合对团队所在依托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按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给出评价意见。 第十条汇总、整理评价意见,形成《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特征,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长期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我省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为主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组成方式,可分为多单位参与共建或具有多个功能子平台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化平台)和具有单一功能的单一性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单一性平台)。 第四条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我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科技重点工作,按照“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共建共享”的原则,主要依托我省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服务机构等组织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实行开

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是: (一)对外提供科学仪器设备、自然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试验验证、测试考评、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 (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资源管理与技术支撑服务的人才队伍。 (三)开展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活动。 (四)探索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机制。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会同江苏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省辖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省有关厅局(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和日常运行。 第七条各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省科技厅 1、负责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 2、负责编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 3、负责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和验收; 4、负责制定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组织绩效评估和考核;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定义 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个 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 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创新团队的特点 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 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 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 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 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 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及 产业化研究等. 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 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 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 作精神.

宁波市2010年开始开展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目前,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团队和第二层次创新团队.从今年评审情况看,第一层次主要是高校研究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力争培育建设3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能力,并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1、依托单位(申报单位) 从重点企业中遴选(重点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及省、宁波市及本市工程技术中心中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 科技合作.依托企业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能提供持续的经费保障、. 2、团队组成 创新团队人员:首席专家(或带头人)、核心人员、其它人员,创新团队规模: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从事研究开发 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在8人以上,且来自企业的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有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 首席专家(职称、学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年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在科研一线工作,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 领导团队开展工作;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是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或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 其它人员:半数以上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具有大学毕业学历;团队成员学科交叉、专业多样、能 力互补,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科研不端行为. 3、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