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谈美》

名著导读《谈美》
名著导读《谈美》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河北蠡县中学吴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

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

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会

提练知识点,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教学难点在初读第一章的基础上,综合把握关于审美的精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对美的

认识……(学生站起来各抒己见)

曾经有一位学者专门为美写过一系列的文章,他就是朱光潜,那些文章就是《谈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他对美

的解读。

二、整体了解,初步感受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

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

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

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

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2、内容简介。

《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写于1932年(35岁)在英国留学期间,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他以书信体的形式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3、整体感知。

学生读目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⑷《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⑸《“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⑹《“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⑻《“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⑼《“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⑽《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⑿《“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⒀《“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⒂《“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分类讲解:

⑴美感产生的条件(1----3篇)

⑵美感和相似的心理感受(4--6篇)

⑶美与自然关系(7---8篇)

⑷艺术和游戏的相似(9篇)

⑸艺术创造的条件(10---14篇)

⑹全书的总结(15篇)

4、阅读方法总结一:引读法:读目录,知体式(把握方向)。

补充提示:有多种事物相比较时,运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梳理会更能厘清你对概念的理解。

3、教师展示:

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得上完全的人,真和美是解决精神上的饥渴。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4、如何让自己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观点?

第二段: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

第四段:从此可知……

第五段:美也是如此……

第六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第十二段:我们可以说……

总结:学会把握文本的观点句,通过问句,关联词来厘清文章内容脉络,理清枝叶,抓住主干,简要概括文章的基本观点。

5、阅读方法总结二:摘读法:理枝叶,抓主干(梳理观点)。(二)理解美

1、请举例来阐述你对美的认识。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事例,教师点评。

2、教师展示事例(薰衣草三幅图: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

3、阅读方法总结三:例读法:联事例,悟观点(理解内容)。(三)感悟美

1、学生摘句动笔写体会。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感悟。

2、老师寄语;

“当鸟的翅膀上系上了金子,它就飞不远了。”

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只有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才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自我生命精神才可以最完全的展开,才能更好地完成在名缰利锁心态下,所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3、教师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知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种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你把你自己从你的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去看你的生活,去欣赏,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的玩味于另一人的生活,并从中的得到美感。

4、阅读方法总结四:拓读法:观生活,书感悟(感悟经典)。

5、出示大师寄语: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四、联系现实,总结升华

《谈美》是理论性较强的美学书,大家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本质认识有了更理性的思维,并能用这种理性思考去观照我们的内心,我们的人生。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我们生态环境的危机,也导致了我们精神家园的失落,物欲过分膨胀,高贵精神在解体,低俗平庸成了时尚,心灵空虚浮躁,正如先生所言,我们正需要美学这样一帖清凉散,让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感悟我们的心灵之美。

每每想起朱先生,总不由得想起《我的生死北大》中的这段回忆录:

上中学时,我们去北大玩耍,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我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一定是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我只好一个人走上前,站在矮墙外,双手接过小花。我看见老人的嘴角在动,我知道,他是在努力地微笑。直到考上北大,我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但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竟会是如此矮小的老人!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身高却只有150公分。

那些年的中午,每逢我从图书馆抄近路回宿舍,总会看到朱先生独自静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先生对后生的爱,听着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

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

大三的时候,我从燕南园独自穿行,途经那段残垣,先生又一次隔着矮墙,送过一枝小花。

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

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味它美好的境地,最后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结束今天的这趟寻美探美之旅吧,愿每个同学都能慢慢走,欣赏啊,都能诗意的栖居在这世界上:

许多人在这车流如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五、作业:课后阅读《谈美》原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2)借芭蕉扇共三次:第一次是跟铁扇公主好好说,但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的事儿怀恨在心,不仅不借,还用扇子把孙悟空扇飞了;第二次孙悟空吃了定风丹又来借,铁扇公主扇不飞他,他就变了一个小飞虫进到铁扇公主肚子里折腾,铁扇公主受不了,就给他一把假扇子,结果越扇火越大;第三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终于拿到了真的芭蕉扇,却又被牛魔王骗回,后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才借到了芭蕉扇。 故答案为:⑴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⑵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导读: 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着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着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

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论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论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企业文化的精髓无非是管理人才。所有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的管理而生。各种所谓的现代企业模式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能力。用现代语言组织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和信仰,最大限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种理论盛行,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学在企业文化中的经世致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涵盖范围很广,学科上分为诸多流派。国学的概念虽然很广泛,但主要强调的是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就是国学最核心的作用。现代国学更是在其原本基础之上,与现代思想理念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彰显企业文化很强的品牌意识、产品创新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以当前的企业文化枯燥的管理概念为指导,用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庞杂问题,某一些问题可能很好解决,但是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遇到这种现象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而老是依赖精明的决策者来解决,没有更加适合的运用企业文化执行力,没有一个成规模、效率高的文化应对体制,更没有更和谐、更明智的文化核心思想来指导方向和定位,那么企业的发展迟早会陷入瓶颈。每个企业本身生来就不是具有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发展力,而如果没有一种适合的文化体制来规范和引导企业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就将沦为一个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落后作坊了。 国学的经世致用,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都有所体现,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不是狂言。在企业建设中,我们应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以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和谐之于国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古代思想家中的观点看法出可以看出:大家虽然各自见解不同,但基本都遵循这样一个论点:和谐。无论儒家的仁义;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或者是庄子的自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谈美》作者,作品主要内容。 2、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 3、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 学习重点: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探索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导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德体验,大家来谈谈,你在哪些时刻,或者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了美? 学生:看到美景时、美女,漂亮衣服,一副美丽的画·····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这都是一些现象,从本质上说,美是一门学问,也就是美学,说到这个大家也许就会感觉到深奥难懂,不知所云,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部有关美学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佳作,朱光潜的《谈美》。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生于安徽,朱先生是现代美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86年逝世。他90年的生涯的大部分都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晚年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2、作品介绍: 《谈美》写于1932年,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起很大反响。

之后,作为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了这本《谈美》,此书充分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见解精辟,读来让人津津有味。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语文,文学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我们如果能具备一些基本的审美观念,对美学有个基本了解,对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大有裨益。 三、深入探究《谈美》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一)“免俗”——“美感修养”问题 朱先生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就是说人如果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质所支配,就会失去个人的精神空间。,“免俗”即是对“利益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和情趣,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二)美感如何培养? 朱先书认为“美感”其实是“态度”问题 对一颗松树,不同的人们一般会有三种不同态度: 木材商:这个木料可以做成什么,卖多少钱——实用态度 科学家:这棵树属于什么科,哪一类,如何生长——科学态度 艺术家(普通人):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龙的姿态,感受它高昂的气概——审美态度 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各自功能不同,审美态度虽不实用却可以免俗,净化心灵,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之一 (三)审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距离产生美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是朱先生的观点。 “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冰心原名谢婉莹,是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 2.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3.冰心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164首、《春水》(182首;短篇小说集《超人》、《冬儿姑娘》;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之后》、《樱花赞》等。 4.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5.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7.《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8.冰心是小诗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的特点是:短小;形式自由;富含哲理。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繁星,代表着零星的思想;春水,是因为作者希望在不经意之时将思绪像春水一样流入读者心中。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1.《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主要作者是伊索。 2.《伊索寓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3.《伊索寓言》的主要内容: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①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例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例如:①《赫拉克勒斯和财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①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的,例如:《农夫和蛇》。 ②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例如:《狐狸和山羊》 ③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例如:③《乌龟和老鹰》 (3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④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例如:《蚯蚓和狐狸》《鼹鼠》 ⑤讽刺好逸恶劳的,例如:《蚂蚁和蝉》 ⑥批评贪得无厌的,例如:《骆驼和宙斯》 4.《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凶猛、山羊的怯懦等。 5.《伊索寓言》中一些故事的寓意: 蚂蚁和蝉:先头享乐者,后面往往不幸。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驴和狼: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马和驴: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不愿助人的人,往往自己也遭遇不幸。强者和弱者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

名著导读 无心以出岫——《谈美》 朱光潜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文学理论著作 2、拓展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 1、通读全书,梳理全书纲目及关联 2、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及价值取向。 3、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领会“美”的内涵 四、学习方法: 摘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诵读《蒹葭》 二、导入: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那么,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美”? 三、提纲挈领——美是什么? 1、学生活动一:自由回答自己感受的“美”。

预设学生答案——美女、美景、美文、美物、心灵美 2、教师点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善(实用的态度)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真(科学的态度)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美(美感的态度) 3、教师明确:美即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 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4、悟读: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二、有疑而发——为什么要谈“美”? 1、学生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读“悟读一至四”明确谈美的原因。 悟读资料展示: 悟读一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

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国学漫谈:制艺之辨 邸永君 制艺,即八股文,别称制义、时艺、八比等,简称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相对于古文而言,又称“时文”。随着科举制度之废止,传统时代之终结,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其评价贬斥居多,肯定绝少。而当今时过境迁,百年回首,平心静气,公正客观地评估其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考八股之名,正史最早见于《明史·选举制》。其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而八股文之固定程式,则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其滥觞当在北宋时期,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王安石行新政,以唐代依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诸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而应试文体尚未整齐划一,更未要求对仗排比。但因当时作诗、填词之风强劲,排比、对仗之法几乎是人人皆能,并早已形成习惯,不少士子于不自觉中便运用排比对仗甚至骈体之法撰写文章,其间多有古代典故现身文中,且已有“代圣人立言”之要求。所以在目的、风格及结构等方面,已具八股文之雏形。元代科举,基本沿袭宋制。按经义作文,但又明确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家正式教本,题目只能出自上述诸经典,内容也必须以其为规范。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太祖对制度、文体皆有严格要求、明确规定。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正式规定起、承、转、合之文章格式,分为八段,其中四段又要求各分为两股,八股文正式定型。清承明制,继续沿用。直至戊戌变法,方得松动;最后,又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之废而寿终正寝。 八股文属于命题作文,其基本特点大致有四。其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原文。其二,要代圣人立言。若题目摘孔子一言,则文章主人公便是孔子,士子须以孔子口吻;若摘孟子之言,则相应变为孟子口吻。其三,对经典之理解,皆有所依而不可自由发挥。《四书》主朱子《四书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即蔡沈,笔者注)《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浩《集说》。其四,文章体裁结构有一套严格而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作为开端。入手为起讲后过渡之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此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此外,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定为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约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

论国学与西学的体与用关系

论国学与西学的“体”与“用”关系 古代文学李志云 国学,本只是一个有着明显的思想与文化倾向的特定概念,其实并无太多的学术背景。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与文化,自中华文明诞生之始,国学即已产生并存在,并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几千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曾经高度发达与强势。中国人也没有国学的概念。中国人习惯以中国自居,世界只有一个中华,除此外即为狄夷。中国人眼里华夷之别,而无中西之分。华夷之别,包含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以及傲慢与偏见,中国这个千年老大从来都看不起周边蛮夷,更不谈他们的思想与文化。因此也无所中学与西学之称谓,更不谈国学之概念。 近代以来,冠以“国”的事物实在太多,如“国货”、“国粹”、“国人”、“国语”等,思考这些称谓,这些自古有之的东西,今天都冠以“国”字实在是包含着国人的民族伤感与自卑,也包含着国人的一种民族图强,国学就产生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渐强大,国人又重新恢复了自信,国内掀起了一股股的国学热。中国人仅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却完成了西方百年走完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西方社会却放满了发展的步伐,并产生了科学主义的危机,现代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西人把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华的传统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国外掀起的“汉学”热即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与汉学相对,国内的国学热也是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然而,国学真的是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困境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灵丹妙药吗?正是西学的东渐,我们才得以在现代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在当代的中国,我们能放弃这千年一得的机遇吗? 仔细审视国学的概念,其实有广义与狭义之称,广义的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其外延可指向一国所有之学问,或称“中学”或“国故。所谓“国故”,即包含有过去之学问之意。狭义的国学指的是“儒学”,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学曾经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但这一传统的思想文化在近几百年也曾经阻碍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成

国学漫谈

国学漫谈:仁的生态维度 国学漫谈:仁的生态维度 乔清举 国内外学界之所以长期把儒学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与对“仁”的片面理解不无关系。诚然,“爱人”是仁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说明。不过,历史上仁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汉儒提出了“爱人以及物”的解释,使仁具有了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性内涵。宋儒把仁作为人心的德性、天地的“生生之德”,使仁成为万物的本体,实现了仁、天地生生之德与人心的统一和天与人的贯通。宋儒还进一步主张“为天地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确立了人对于自然的生态责任。 一、“仁,爱人以及物”:生态道德共同体的形成 “道德共同体”是可以用道德态度对待的事物的范围。西方传统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仅仅把人列入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其他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托马斯·阿奎那说:对于动物,“根据神的旨意,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之,可杀死也可以其他方式役使”(转引自《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康德主张,人对于动物“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道德身份只限于作为主体和目的的人。与西方思想颇为不同的是,“仁”作为指示道德共同体的概念,是包括整个外部世界的,不限于人,因而具有生态的性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又说“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非常明确地把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郑玄指出:“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物在中国哲学中是个外延最广的概念,包括人和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所以,“爱人以及物”的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是全部外部世界,“民胞物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物”也莫不如此。《宋史·道学传》提出:“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这可以作为儒家生态道德共同体的注脚。 二、“天地生物之心”:仁的生态本体化与内在化 《易传》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里的“天地”是自然的总名;“生生之德”指自然运行中生命的诞生、完善与和谐的总体趋势,是宇宙演化过程的生态性本质,也可被称为宇宙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概念,其实也具有本体论意义,反映了世界运行的可期待的结果,是事实,也是价值,还是宇宙演化的动力。“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得到了当代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的肯定。生态学家约翰·布鲁克纳说,自然中有“一种有机动力,……按照它的建造和意图把一切都结合成令人惊奇的一片”(《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也说:“进化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它以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的机制,形成一切生物物种与生命过程。”(《哲学走向荒野》)这里的“有机动力”“创造性”,也都可以说是“生生”或“生生之德”。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 中外儿童名著导读讲授纲目: 1.《学记》 2.《论语》 3.《师说》 4.《窗边的小豆豆》 5.《教育漫话》 6.《爱弥儿》 7.《大教学论》 8.《民族主义与教育》 参考书目: 1.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正平,肖朗《教育名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3.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 第一讲绪论 一、我的目标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少人认为,我们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

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因而,阅读经典名著,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把人文经典课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过去许多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朱自清、钱穆等人,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这门课将提供几部中外著名的教育著作,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成为第一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董卿 二、关于经典与名著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公主鞋个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上而言,那么 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1.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进入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

2.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是指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在水一方》等。 三、为何阅读传统经典名著 1.近百年的争论 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越来越远了。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1)鲁迅的看法 1925年,在孙伏园主抚州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 ______ 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 【答案】(1)观音菩萨 (2)斗战胜佛 (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 )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 安。”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 观音菩萨; ⑵斗战胜佛; 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 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⑶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 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论国学之法家文化 时间:2016-07-22 11:03:40 | 作者:张艺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的重要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映迹,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也是文人墨客与有志之士毕生的追求。然而,国学的现代化已逐渐偏离原有的轨道,我们对国学的定义也被锁定在儒家文化这个框架中,将其余优秀文化都拦腰截断。所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我们,不仅要明国学之内涵,更要学习与运用国学思想的积极文化。 秦原本是一方小国,落后到根本不引人注意,然而它最终成就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业绩,这是为什么呢?秦接受商鞅的变革,遵循法治,才实现政治理想。对于法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总看到它残酷暴虐的一面,并没有留意它的积极意义。法家以“以刑去刑”著名,就像爱憎分明般的个性鲜明,它重赏也重罚,对当时作战的士兵起重要作用,可以鼓动士气,联系到现在,也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就好比企业对员工一样,只有奖赏与惩罚并行,员工才会努力工作,取得更好的业务效率。所以“兴功惧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曾说过“法如朝露,纯朴不散”,法家顾名思义就是重法,不仅重法,法家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反保守思想的先河。在现代,我们可以用“创新”来描述。创新是如今社会上提起频率较高的词汇,它对国家,甚至是民族都起着不凡的影响力,它同时打破了陈规的束缚,不断往时代的前列靠拢。法家的反保守思想给我们树立了良好地榜样,也为近代中国史上的各个政变与革命打了先锋战。 法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与拘束力。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稳定秩序,对待事物,我们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抱着更深刻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它。法家,是个弊利皆俱的大家,在我看来,定是利大于弊,不仅是因为它提出依法治国,以法约束人,更应为它是对现代创新意识的映射,法家文化终究是国学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应放大儒学的美好而局限了法学的优点,我们应保持文化的全面性,正确地把握国学的概念,发扬我们华夏子孙流传万古的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2010年12月29日 12:24 来源:新华日报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 徐小跃,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

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 “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如果要问“国学”的精华是什么?那就要说到“儒道佛”了。有的学者就把“国学”主要归结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国过去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见,中国人是多么看重这三家。 对作为“国学”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们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思想。因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思想是由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真正要进入国学的殿堂,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一定要对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所把握。 国学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中国圣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亦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即“道”来改变天下。说白了就是,他们建立学说、提出思想的目的乃是: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 群经之首的《周易》有这么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强调的是通过关注“人文”,以达到变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这里出现了为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概念——人文,这是当下许多人都喜谈的一个概念,“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等。但你要问他究竟什么叫“人文”?恐怕很少人能明了它的深义。《周易》是这样给“人文”下定义的,它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能止于文明的即是人文。这是对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提出的标准。中国古人告诉你作为一个人,要知道“当其所为”和“不当其所为”。也就是说,人一定要知道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里有不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谈美》精彩解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谈美》精彩解读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说是清理过去的美学言论,其实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种新的认识,强调自己新的思维的突破。朱光潜在文中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在他看来,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因为以往的美学大师,每一个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只不过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学的还是辩证的问题。就马克思来说,其美学体系作为哲学这个大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及这里生发出来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朱光潜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理解和吸收马列主义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说,也即是“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观点。这个观点体现在,在以后关于美学的论述中,朱光潜一直恪守马列主义,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美学体系。 在《谈美书简》中,还有的是关于美学具体问题的论述,以及提出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的禁区,这对于我们初学美学、开始接近美学的青年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作为文艺流派和作为创作方法,是应该分别清楚的;但是同时,注意到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机械地给某个作家或具体作品贴上现实主义或是浪漫主义的标签,他非常赞同前苏联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潜结合自己的切身的经历,特别是我们的美学研究在“文革”中收到极大的破坏和干扰,在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一起来冲破禁区吧。”具体说来,要冲破的禁区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这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划定为禁区,被认为是作品中不能表现、研究中给予否定的。我们突破禁区,表现在创作要表现它,研究中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讨论。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正如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

最新名著导读同步训练

名著导读同步训练 《儒林外史》 一、填空题 1.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______代一部杰出的____________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2.《儒林外史》以______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主题明确。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第一回以____________(人名)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____________”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 3.吴敬梓,______代小说家,晚号____________,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名利。 4.《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__________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____________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5.《儒林外史》开篇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借王冕的预言“__________”,表达作者的厌恶之情。这实是全书的__________。 6.在追名逐利的儒林环境中,匡超人从一个____________的青年堕落为一个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 7.范进是因为__________(人名)的惺惺相惜,才被录取为秀才,后又中举的。 8.科举时代,各府县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____________。 9.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辞赋气,应以____________为主。 二、选择题 10.下列人物不是出自《儒林外史》的是() A.婴宁B.沈琼枝 C.牛浦郎D.杜少卿 11.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为重。 A.出人头地B.利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