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根据考纲整理的考点)

人格心理学(根据考纲整理的考点)
人格心理学(根据考纲整理的考点)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如何理解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937年奥尔伯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直接导致人格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主要有2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美学的发展。其他来源: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他于1883年发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科学理论: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

前科学理论(日常理论):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

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特殊性,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最重要的标准)可检验性简洁性,有用性,逻辑一致性,概括能力。

吉尔和齐格乐提出9对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元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论原则:

(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伦理性原则---是人格心理学研究需要强调的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3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19世纪20世纪初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研究中心的精神分析的形成,对科学心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弗洛伊德创立的体系称为古典精神分析。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布雷尔曾用过谈话疗法,安娜将这种方法称为谈话疗法,又戏称为扫烟囱,弗洛伊德在谈话

疗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自由联想法。

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动力观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这种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独创的。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形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然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

无意识: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感情等。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无意识的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无否定和怀疑,无意识观念的能量大,易于变形和替换。

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说作了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

自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格结构的表层,部分位于意识之中,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自我追求现实原则,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又称理想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与准则的代表,按照社会道德监督自我的行动。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追求道德,良心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自我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统一和完整,自我发展了很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有几种: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

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广义的性:包括生殖活动也包括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就是指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称为力比多。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之为倒退。

肛门期停滞所导致的人格特征称为肛门型特征。肛门型人格有两个亚型:一是肛门便秘型(易出现强迫症,洁僻等问题)另一种肛门排泄型(易出现不自信,冲动等问题)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和幽默四种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混合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第一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器官缺陷与补偿,自卑感,追求优越,社会兴趣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第二发展其他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自卑感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

追求优越:一个人有自卑感,就需要将其克服,但要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超过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

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阿德勒根据社会兴趣划分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生活风格的形成: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始终坚持本我对自我的主导作用,本我控制自我,而安娜则更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本我对心理活动并没有绝对的支配作用,相反自我对本我可以起到约束和指导的作用。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自我的发展路线:

(1)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2)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3)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4)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5)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6)从以处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真正创建自我心理学是海因兹哈特曼,1939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

哈特曼区分了两种自我的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性和二级自我自主。由于它们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并不依赖于本我的发展,因此称为一级自我自主。二级自我自主:是指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那些自我机能,就是指最初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

理智化这种应对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作一种适应过程,通过与环境的适应,理智化作用转化为人的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变成了作为适应的二级自我自主,他又把这个过程称为机能转换。

能量中性化:是把本能的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生殖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她把神经症分为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神经症。

霍妮归纳了三种神经症人格的类型:趋向他人(依从型)反对他人(敌对型)逃避型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把自我区分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1)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

(2)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3)现实自我是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气质、性格与人格: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使人成为独一无二之个体的特征。气质与性格不同,气质是体质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可变的,它是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构成。

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性格取向:分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非生产性取向: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生产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惠,其性格特征体现在思维、工作和情感过程中。社会性格: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人两部分:一是个体性格,二是社会性格。

社会性格的基本特性:第一它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心理,第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第五章特质论

特质: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起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人格特质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公是相对独立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人格特质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常规研究方法,特殊规律研究法。

主要特质:最能描述自己个性的5-10种最能说明某一个体人格的特质称之为主要特质

次要特质:后者表现在个体生活的某些有限领域,且在人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相对小些。核心特质:某一种单一特质有时会主宰一个人的人格,少数个体可以用核心特质来描述。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原因。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健康人格具有6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特质及其分类

(1)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3)动力特质:能外能辅助

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客观测试材料

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一个人的天赋特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

大五人格因素

高登伯格的大五人格因素:神经质:焦虑-平静不安全感-安全感不满自我-满意自我

外倾性:好交际- 喜欢玩笑-庄重感情丰富-含蓄开放性:因袭传统-富于想象

寻求变化-墨守成规自主-顺从随和性:软心肠-无情信任-怀疑乐于助人-不合作

责任心:良好秩序-秩序紊乱细心-粗心自我约束-意志脆弱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文化与制度

文化:林顿和卡丁纳将文化描述为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

卡丁纳将制度区分为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对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将人格看成一种类似于物理的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换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

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

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对自己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划分人格发展六个阶段:(1)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2)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3)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4)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5)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6)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默里确认了童年期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有三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口腔、肛门和性蕾三个人格阶段相对应,还引进了另两个阶段,即幽闭阶段和尿道阶段。

默里的人格理论:心因性需要,压力

默里区分了两种情境:一种为现实情境,压力,意指那些实际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来描述。另一种虚拟情境压力,它是个体在该情景中所觉察到的环境压力。

默里极其重视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人格结构的第四个方面: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是指个人的希望,即个人对一未来某一时刻的自我所持的想法。自我理想与超我有密切关系,它们的一致与不一致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志:在正常

人身上,自我理想与超我是相一致的,在罪犯或精神病患者中,自我理想与超我是不一致的。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芳德和奥泽,他们发现情景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动范围介于0.36-0.42之间。

唤起的交互作用:这是指个体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个性化过程。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由一个经验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这些东西也许曾经在意识中出现,但由于种种的原因而被压抑或忽视了。由于这些东西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并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结: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承认和赞许。有时这原型也称顺从的原型。

阿妮玛和阿怩姆斯:又称异性原型。阿妮玛是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阴影:也称同性原型是原型中最强大的和最具威胁的一个,它包含了人的心灵中通过遗传获得的最黑暗、最隐秘和最邪恶的倾向,因而称之为阴影。

自性:也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人格动力论:等值原则熵增加原则

荣格的人格发展论:1.童年时期(出生到青春期)2. 青年期(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3.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4.老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

荣格心理类型:两个态度(内外倾型)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说谎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

人格特质的变异大约有三分之二可归咎于遗传上的差异。

布斯与普洛明的EAS :情绪性E 活动性A 交际性S

大脑额叶病变不仅能改变人的认知功能,也能影响情绪和情感。

第八章行为学习论

行为主义学习论是华生倡导遥一个心理学派。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斯金纳把有机会的反应分为两类:一类应答性反应,另一类操作性反应。

强化及其原理

(一)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1)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2)强化刺激可能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二)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三)强化物的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是指那些不需要学习也起到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等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二级强化物是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而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名声,地位,财富,认可,分数,表扬,关注等)。概括化的强化物:那些与许多一级强化物联系在一起的二级强化物(金钱,母亲)

(四)强化的安排: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强化,即第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二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有两种安排方式;根据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强化和根据反应时间间隔决定的时间间隔强化。

(五)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消退:如果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一种随后出现的强化物强化,那么,将该强化物撤除,此操作反应就会随之消退。

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

类化:又称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分化:又称辨别化,是一种类化相反的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行为的塑和矫正

强化相倚原理:也叫链索法。认为只要我们把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小步骤,精确地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进,学习的过程总会达到成功。

第三节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它们叫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二级内驱力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强化:他们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四要素,学习才能够发生。

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

(一)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二)语言和二级泛化

(三)(1)冲突的四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2)移置作用,(3)挫折和攻击

(四)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神经症就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冲突被压抑而导致的。(五)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1)喂食情境(2)排泄训练(3)早期的性教育

(4)激怒-冲突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一)(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也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2)替代强化:强化对于榜样而言是一种直接强化,而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立榜样、杀一儆百)(3)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4)观察学

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二)自我效能感:

(三)行为适应与治疗。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沙弗概括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看待意识经验,反对像精分把意识自我贬低为无意识本我所驱使的奴仆,也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自我看成是行为的副产品。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论。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1)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二)五种基本需要:

二、自我实现的理论

(一)自我实现的概念: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二)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务实型自我实现者超越型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15种共同的人格特征:(1)准确地认识现实(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10)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13)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14)富于创造性(15)具有抵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1)我们没有发展得更好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自我概念的缩减,即我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力看法比较保守。(2)我们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3)自我实现的第三个主观上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4)自我实现的第四种阻力是成功恐惧。这种对成功的恐惧心理还包含马斯少所说的“约拿情结”。约拿情结:一方面,他像每个正常的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的约拿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

(四)自我实现的途径:第一条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条路强调自我修养,关注个人潜能的发挥,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个人生活完满幸福。这是一种个人内在发展的途径。第二条途径强调改变社会环境,为自我实现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多数人的成长提供所需的资源。自我实现的8条具体途径或方法:(1)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真正进入“无无”的境界,从而完完全全成为自己。(2)每当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的选择时,要尽量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安全的退却。(3)要

有高度的自发性,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而不是倾听父母、老师和领导等外部权威的声音。(4)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任。(5)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顺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敢于怀众不同,要有勇气作出自己的选择,一步一步地迈向自我实现的远大目标。(6)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7)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我实现的意义重大。(8)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摆脱约拿情结,敢于接受自己的命运、职责、承认自己的内存潜能。

第三节罗杰斯自我理论

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

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全部经验。在个体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自我概念。

在自我概念中,罗杰斯区分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成分。

现实自我:是指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

理想自我: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高的价值的感知和含义。

自我一致的概念:是自我系统运行有关,它是指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即有维持自我系统的需要。

二、人格的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

(一)自我实现倾向:罗杰斯认为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

(二)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

(三)价值的条件

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经验的开放,机能完善者不需要防御机制,所有经验都是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意识。(2)协调的自我,机能完善者的自我结构与经验协调一致,并且具有灵活性,以便同化新的经验。

(3)机体估价过程,机能完善者以自己的实现倾向作为估价经验的参考体系,不在乎世人的价值条件。

(4)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机能完善者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都给予肯定,他们不觉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在冲动。

(5)与同事和睦相片,机能完善者乐于给他人以无条件积极看待,同情他人,为他人所喜爱。

罗杰斯认为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具有以下特征:

(1)对经验日益开放

(2)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

(3)对自己的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强。

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

自我实现受阻到恢复正常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威胁的经验(2)防御过程(3)心理调整(4)瓦解和崩溃(5)重新整合

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存在的概念:是指伯具体存在,即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存在是个人的整体,跟爱、意识一样,无法将其分割或抽象化,也难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存在特点:具有意识性、自由选择性、动态性以及与非存在的统一性等特点。

存在的三个世界: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1)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生理的内在环境(如生理需求、本能、驱力)。(2)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

罗洛·梅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衙的现实化。

人格的特征:中心性,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焦虑。

第十章认知论

第一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

场依存-场独立:棒框测验,身体顺应测验,转屋测验。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有几个特征: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第二,普通性,第三,稳定性。

心理分化论

分化

自我--非自我的分化心理机能分化神经生理机能分化

场依存--场独立分裂机能分裂

认知有限的人有组织的控制特殊化防卫大脑半球机能单侧化改组技能际交往技能

威特金晚年的分化论模式

第二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用“人是科学家”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构念的含义及CPC的循环:CPC循环的三个周期,周视期,先取期,控制

周视期:就是在接触事物的最先时间,人们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察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或陈述构念。

先取期:就是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

控制期: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

第三节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

一、行为预测理论

(一)行为潜势:罗特用行为潜势一词来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预期:罗特用预期这个概念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也即是他对自己在该情境下做出该行为会得到该结果有多大信心、多少把握。罗特区分了特殊的预期和类化的预期。特殊的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在某一特殊的情境中作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它是基于个体以往在这种特殊情境中的诸多经验而形成的。类化的预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一般性的、相关或相似的多种情境下作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它是个体在若干相关情境中的经验累积而成。(三)强化的效价:是指行为者信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四)心理情境:罗特强调对某一行为的发生率预测一定是要与特定的心理情境密切相联系的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大纲心理学基础综合

634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心理实验与统计、变态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约80分 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约100分 心理实验与统计约60分 变态心理学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Ⅲ考查范围 一、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心理观念。 (2)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2.视觉的基本现象 3.听觉的基本现象 (三)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2.知觉的特性 3.错觉 (四)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一般问题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基本概念 (五)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识记——信息编码 3.保持——信息存储 4.再现——信息提取与恢复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推理 3.问题解决 (七)语言 1.语言的一般概念 2.语言的理解 (八)动机 1.动机的概念与种类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九)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情绪、情感的种类 3.表情 4.情绪理论 (十)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3.能力的测量 4.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十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和测量 3.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十二)学习 1.学习的一般概念 2.学习理论 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人格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对心理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六个流派 3.人格与文化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最新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的要求 现代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 人格心理学是从整体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知学派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以及人格评估等几个方面。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者认识到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的定义、特征和含义,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人格的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以及当代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词典和主要教科书中的人格定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类型、理想人格、人格评估、中国古代的人格学说和现代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和当前动态。 (三)前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结构、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复习过程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 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二、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doc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法律 一、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宪法监督 (二)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 (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 二、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有效要件,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代理的概念、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所有权的内容,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善意取得,用益物权和担保

物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债发生的原因,债的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格式合同,合同的效力,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合同的担保(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的概念、内容及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 (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 (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产的处理 (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特殊侵权责任 (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 (十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民事案件的管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证据,法院调解,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关规定,第二审程序相关规定,审判监督程序 三、刑法 (一)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犯罪构成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 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人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7、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也成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③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额心理活动同事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一心二用。 ④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