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出品】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

一、名词解释

1.采风

答:采风是民间文艺学术语。先秦时期称民歌为“风”,故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汉书·食货志》载:“孟冬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比其音律,以闻天子。”民间文艺学借此泛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

2.母题索引

答:母题索引是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之一。将某一部民间叙事作品用极精炼的语言归纳出其情节,将同一类型的作品情节集中在一起,便形成类型索引,供民间文学研究参考。民间文学作品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因受客观环境、人文历史、民族习惯等影响,必然地要在情节上产生某些变异,这种变异有时是在作品原来的基础上变化,有时则对原作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在民间叙事作品的流传中。由于情节的雷同便形成了一定的类型。以民间故事为例,两兄弟型、天鹅处女型、灰姑娘型、蛇郎型等类型故事,就是在流传变异中形成的。

二、论述题

1.简述语境的构成。

答:(1)时间

①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②具体内涵

a.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b.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虽然是自然时间,同时也是文化时间、社会时间、历史时间。不同文类、不同类型或主题的故事、歌谣,有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表演时间,表演者和听众都会自觉地沿袭传统形成的习惯,否则,便是不合时宜,甚至有可能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产生影响。

(2)空间

①含义:即传承人进行表演时具有一定范围的、由传承人与听众共同参与所形成的自然场所。

②具体内涵

a.空间是承载具体表演场景的物理场所,具有自然属性。

b.像时间一样,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空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

c.再次,在传承人的表演中,时间与空间往往紧密联系,构成了传承人表演的时空。(3)传承人

①含义:即民间文学的表演者。

②具体内涵

a.语境研究注重考察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民间文学的表演传统对其口头传承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b.语境研究强调传承人在民间文学传承演变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传承人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4)受众

①含义:即传承人进行民间文学表演时的接受者。

②具体内涵

a.语境理论认为,受众与表演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交流互动的表演场景,民间文学的文本是

表演者与听众交流过程的产物,受众的趣味、爱好、现场的即时反应等因素,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传承人的表演。

b.注重语境研究的表演理论指出,听众对表演者的表演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者,会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与在场的听众积极互动,根据特定的语境而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从而形成了表演的新生性。

(5)表演情境

①含义:即民间文学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具体情景。

②表演情境的理想状态

由惯常的表演者,在惯常的时间地点,以惯常的表演方式,为惯常的观众表演。这种理想的表演情境即所谓“自然语境”,不为非惯常因素所干扰。

③表演情境的特点

表演情境既具有即时性,也具有惯常性:

a.即时性表明传承人的每一次表演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表演事件,是人际互动的特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

b.惯常性表明在一个社区文化体系的表演语境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表演体系。(6)社会结构

①含义

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社会结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关系,承担角色、参与互动的行动者认同于共同的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前提。

②社会结构成为语境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原因

语境研究受到了人类学功能主义以及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

③具体内涵

a.语境研究认为,通过表演,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表演者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受众也对表演者的表演品头论足,这种社会关系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社会结构。

b.在民间文学的表演中,还有一种表演方式,采取与现实生活相反的、颠倒的语言和逻辑,从而暂时改变社会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或者在文本中建构出一个想象的“颠倒的世界”。

(7)文化传统

①含义:总体而言,文化传统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且世代相传。

②洛德发现的歌手学艺的三个阶段

a.聆听阶段,熟悉故事的内容主题、节奏韵律等等;

b.学歌阶段,掌握足够的程式,歌手在反复的学习、使用过程中掌握程式,使之最终成为其诗歌思想的一部分;

c.提高演技和增加演唱篇目,这是歌手逐渐成熟的阶段。

2.试述语境的含义及其类别。

答:(1)语境的含义

①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

②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2)语境的类别

①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②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③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把语境划分为两个大层面

a.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

b.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④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的进一步划分

a.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

b.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

c.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d.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

e.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

f.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g.历史语境。

3.评价“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语境”有两种含义: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

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1)“语境”概念的引入

①马凌诺斯基对语境的关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人类学界,最早关注语境问题的是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因为文化翻译的缘故,他注意到非西方土著社会中的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他早特洛布里安群岛进行田野调查时,当他试图翻译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时,发现要把当地土著的话语翻译成英语非常困难,他认识到土著语言中词句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如果不把他们的词句和当时说话的情景结合,不提供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理解他们的话意。因此,他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后来又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它们分别是: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和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②美国民俗学者对语境的关注:表演理论、民俗志诗学

美国民俗学家、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姆以民俗学的学科视野对语境做了非常细致的划分。他认为民俗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之中,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会赋予民俗以形态、意义和存在。他将语境划分为: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前者认为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后者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六个层面:意义语境、风俗制度语境、交流系统语境、个人语境、情境性语境和历史语境。

(2)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

民俗传承的语境极其复杂。就具体的民俗事象来看,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表演情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因素共同组成了民俗传承的语境。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三份

模拟试题一答案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一)试题一试题二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2 ) 2 、“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3 ) 3 、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为。(3 ) 4 、1920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2 ) 5 、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之别。(3 ) 6 、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3 ) 7 、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层累的历史观和民族的神话史观,对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扎实细致的考证和辨析,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神话学派。(3 ) 8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机智人物。(2 ) 9 、清代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2 ) 10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2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 1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2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3 )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4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2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 (1 )口头语言 (2 )书面语言 (3 )民间语言 (4 )方言 3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民间文学 (2 )通俗文学 (3 )话本小说 (4 )评话 4 、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1 )太极图 (2 )人鱼互生 (3 )宇宙卵 (4 )世界末日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2.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 3.《灰姑娘》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4.《格萨尔》是一部 A.史诗 B.神话 C.传说 D.民间长诗 5.“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谚语 7.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 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 8.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9.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族 10.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 12.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 等结构形式 A.对称式 B.三叠式 C.连锁式 D.四季歌 E.五更调 13.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是 A.《氓》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E.《西洲曲》 14.汉族作为中国华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它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四大传说,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甚广。 2020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 3.1 复习笔记 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一)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 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

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 (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 (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 (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 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 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民间文学试题

中国民间文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是()。 A.全面搜集 B.忠实记录 C.科学整理 D.失事求似 E.主观加工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世说新语》B.《山海经》C.《楚辞》D.《淮南子》 E.《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印度 E.日本 4.民间谚语的分类()。 A.时政谚语B.生活谚语C.农业谚语D.风土谚语 E.情感谚语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 D.习俗传说 E.难老泉的传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6.民间文学 7.神话 8.英雄史诗 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9.生活故事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0.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1.传说与神话、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时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1分)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1分)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传奇效果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但只作为辅助内容存在。(2分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1分)第二,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存在。(1分) 4、一、奇特的幻想和浓郁的生活特性;(2分)二、泛指性或通称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是含糊、不确定;(2分) 12.复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中的任意一个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论述题(20分)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民间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包公传说突出他铁面无私,诸葛亮的传说则突出他的聪明机智,却很少描绘他们的外貌,这在传说艺术中叫做() A、传奇色彩 B、历史性 C、粗线条刻划人物 D、纪念物 2、《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是一则()传说。 A、风物 B、史事 C、人物 D、土特产 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谁的故事?() A、七仙女 B、李老君 C、鲁班 D、石敢当 4、"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拉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这是一首() A、劳动歌 B、仪式歌 C、儿童游戏歌 D、情歌 5、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诗歌盛会称为() A、歌圩 B、耍歌堂 C、三月街 D、花儿会 6、"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这首民歌用的是什么手法?() A、叠字 B、重复 C、双关 D、比喻 7、谜语:"山月随人归",打一明朝作家,谜底:归有光。败笔是() A、底面相犯 B、浅露 C、谜面不成文 D、闲字无着落 8、"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歇后语 9、谜语一则:广州市灯谜协会(打一日用品商标),谜底:虎头牌,主要毛病是() A、闲字无着落 B、谜面不成文 C、底面相犯 D、浅露 10、《大风歌》的作者是()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11、《敕勒歌》是()的民歌。 A、朝鲜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满族 12、《爱尔兰歌谣札记》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拉法格 D、恩格斯 二、多项选择题。(两个以上) 10、清代作家吴趼人从民间笑话、寓言中汲取养料,创作的优秀走品有() A、《俏皮话》 B、《笑林广记》 C、《新笑林广记》 D、《粤风续九》 E、《古遥谚》 14、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民间故事分类法有() A、以神为主的分类法 B、按情节、母题分类 C、以著名故事的题目来概括类型 D、以序号称谓来表现民间故事 15、民间童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A、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浪漫色彩 B、有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故事 C、主人公为通称人物,类型化,没有特定的背景 D、把动物人格化 E、有固定的表现手法,如三段式中间插韵语等 16、下列对民间歌谣的判断正确的有() A、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的 B、口头韵文作品 C、用途最广 D、最富于相象 E、不需人物形象 17、谜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A、知识性 B、疑难性 C、独创性 D、趣味性 E、文学性 三、填空题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C ) A、农民起义传说 B、起义英雄传说 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 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 B )、 A、阿兰?邓迪斯 B、威廉?汤姆斯 C、马林诺夫斯基 D、斯密斯?汤普森 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 它长( B ) A、10多万行 B、50万行以上 C、20余万行 D、30万行以上 4、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 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B )、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D、其它 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D )、 A、精神民俗

B、社会民俗 C、物质民俗 D、语言民俗 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 事、该书出现于( A )、 A、唐代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代 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 的种类名称为( D )、 A、世情书 B、袍打书 C、神魔书 D、短打书 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 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C )、 A、岔断型幽默 B、情感释放型幽默 C、干涉型幽默 D、含蓄型幽默 10、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 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D )、 A、法术歌 B、情歌 C、节令歌 D、礼俗歌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17春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米筛筛米壳在心,嘱妹恋郎要真心,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首民歌用的是()手法。 A. 双关 B. 托物起兴 C. 比喻 D. 白描 正确答案: 2.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A.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B.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C. 岭南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D.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说 正确答案: 3. 狭义的民间歌谣不包括()。 A. 民歌 B. 民谣 C. 史诗 D. 小调 正确答案: 4. ()属于生活故事。 A. 灰姑娘 B. 巧媳妇 C. 蛇郎君 D. 狗耕田故事 正确答案: 5. 筒狄吞卵、姜嫄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 A. 教育作用 B. 认识作用 C. 审美作用 D. 娱乐作用 正确答案: 6. ()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 民歌

B. 歌谣 C. 史诗 D. 神话 正确答案: 7.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 A. 第一人称叙述体 B. 第二人称叙述体 C. 第三人称叙述体 D. 自传体 正确答案: 8.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中。 A. 山海经 B. 搜神记 C. 淮南子 D. 太平御览 正确答案: 9. 古印度最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是()。 A. 摩诃婆罗多 B. 五卷书 C. 伊利亚特 D. 奥赛罗 正确答案: 10. “女娲造人”的神话最早见于()。 A. 《山海经》 B. 《尚书》 C. 《韩非子》 D. 《楚辞》 正确答案: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民间文学》作业考核试题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和表演形式的差异,相声可以分为()等种类。 A. 单口 B. 对口 C. 群活 D. 垫话 正确答案:

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

Forum on Folk Culture 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 萧 放 [摘要] 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 端午;民间文学;分类;功能 [中图分类号] I207.7;K8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214(2013)02-0048-09 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与口头传统的文化功能 “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约瑟夫?皮柏,1991:38)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与节物运用、传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收稿日期] 2013-03-16 [作者简介] 萧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北京,100875。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 4.1 复习笔记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 (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 (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

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他认为起源传说用于解释一件事情的起源,而且因为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而被相信。最为常见的起源传说类型是当地起源传说。轶闻趣事是一种没有被地方化的叙事,它表现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名人)处于一种特有的情形中。 (2)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将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五类: ①人物传说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选择)

民间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2 )2 、“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3 ) 3 、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 为。( 3 ) 4 、 1920 年,北京大学成立 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 究的对象。( 2 ) 5 、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 之别。( 3 ) 6 、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 3 ) 7 、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层累的历史观和民族的神话史观,对中国古典神话的一 些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扎实细 致的考证和辨析,因而形成了著名的 神话学派。( 3 ) 8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 的机智人物。( 2 ) 9 、清代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 作。( 2 ) 10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 艺术手段。( 2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1 、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 作了《离骚》、《天问》、《九歌》 等一系列作品。 ( 1 )吴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 2 )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 3 )岭南民歌和神话传说 ( 4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神话传 说 2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 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 行创作。 ( 1 )口头语言 ( 2 )书面语言 ( 3 )民间语言 ( 4 )方言 3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 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 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1 )民间文学 ( 2 )通俗文学 ( 3 )话本小说 ( 4 )评话 4 、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 ( 1 )太极图 ( 2 )人鱼互生 ( 3 )宇宙卵 ( 4 )世界末日 5 、在《圣经?创世纪》中,() 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 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 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 1)亚当和夏娃 ( 2 )俄狄普斯和海伦 ( 3 )大禹和西王母 ( 4 )女娲和盘古 6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独特的 种类——(),这种以叙述神仙活 动为中心内容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 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 1 )鬼话 ( 2 )仙话 ( 3 )神话 ( 4 )道教故事 7 、()属于生活故事。 ( 1 )灰姑娘 ( 2 )巧媳妇 ( 3 )蛇郎 ( 4 )狗耕田故事 8 、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 有()。 ( 1 )皮影戏 ( 2 )秧歌戏 ( 3 )花灯戏 ( 4 )采茶戏 9 、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 为()。 ( 1 ) Literature ( 2 ) Anthropology ( 3 ) History ( 4 ) Folklore 10 、水浒故事在()时期就广为流 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 容。 ( 1 )明末清初 ( 2 )唐初

自考民间文学习题与试卷集

民间文学习题与试卷集 民间文学半期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 A、审美价值高 B、教育意义大 C、认识价值深刻 D、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2、"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是() A、成语 B、谚语 C、歇后语 D、谜语 3、《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A、人物 B、史事 C、风物 D、技艺 4、《虎门烧烟》是一则()传说。 A、人物 B、史事 C、风物 D、技艺 5、第一次使用"童话"一词的人是() A、阿尔奈 B、瞿秋白 C、山东京传 D、庄子 6、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他"指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7、流传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本菲 B、库仑父子 C、格林 D、胡适 8、《粤风》的编者是() A、屈大均 B、冯梦龙 C、李调元 D、黄遵宪 9"米筛筛米壳在心,嘱妹恋郎要真心,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这首民歌用的是()手法。 A、双关 B、托物起兴 C、比喻 D、白描 10、"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兴 B、借喻 C、双关 D、叠韵 11、谜语一则:"多多多多"(打二民间节目,谜底:七夕,除夕)。这则谜语的败笔是()。 A、浅露 B、底面相犯 C、谜面不成文 D、闲字无着落 12、谜语一则:月巴(打一城市名,谜底:合肥)。这则谜语的主要毛病是() A、谜面不成文 B、扣合不紧 C、底面相犯 D、浅露 二、多项选择题 13、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范围界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作者的范围扩大了 B、民间文学概念发生变化 C、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 D、流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E、体裁发生了变化 14、郭沫若同志说过,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 A、神话 B、民间文艺 C、作家文学 D、童话 E、经过加工的民间文学 15、民间文学单项整理的内容有() A、改换过于偏僻懂得方言方语 B、规整词句 C、增饰文采 D、删节封建迷信思想,神仙鬼怪等 E、删去不必要的重复 16、民间文学艺术特色主要是() A、倾向性鲜明 B、体式和章法较稳定 C、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D、常用拟人法及托物言志 E、结构完整,线索清楚 三、填空题 17、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 18、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_________有机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 第一讲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 四.民间文学的性质 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 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 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 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 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 第五讲神话 一.神话界说与起源 二.神话分类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六讲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概说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七讲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 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 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 第八讲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概说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 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四.歌俗、歌节与歌手 第九讲民间叙事诗 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 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 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 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 第十讲史诗 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 二.史诗的分类 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 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 二.谜语 三.歇后语 第十二讲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概说 二.评书与评话 三.快书与快板 四.相声 第十三讲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 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民间道具戏 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 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 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17.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4.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 (1)这一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 (2)因南朝乐府机关只是在城市搜集民歌,所以这些作品较多是商家女子的歌唱,较少泥土气味,《西洲曲》可以看做是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却比南朝民歌广泛而深刻,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双璧”的《木兰辞》以及《敕勒歌》《折杨柳歌》等都是北朝乐府民歌的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