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第5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第5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第五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最初由德杜费(Christian deDuve)等于1955年用分级分离技术从鼠肝细胞成功分离。这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对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起降解或消化作用的小体,故名溶酶体。溶酶体与人类疾病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溶酶体异常会引发很多疾病,如痛风和矽肺等。

1.溶酶体的结构

溶酶体外包有单层膜,厚度约为7~lOnm。与其他细胞器膜不同的是,溶酶体膜的磷脂成分与质膜相近,便于质膜与溶酶体膜结合。与细胞其他膜结构上的不同,溶酶体膜上有H+——ATPase,它水解ATP将质子转运到溶酶体内,以维持其酸性环境;溶酶体膜上的转运蛋白,可将有待降解的生物大分子转运进溶酶体,并将水解的产物转运出去;溶酶体膜内表面含有大量糖链,可以防止膜被水解酶水解,膜外表面带负电荷,主要为唾液酸,可能与膜融合识别有关。溶酶体内含密度不等的酸性水解酶。现已知各类细胞的溶酶体中约含酶60种,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的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脂酶、组织蛋白酶、核糖核酸酶以及芳香基硫酸酶脂A和B等。各类溶酶体所含水解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溶酶体里的酶是糖蛋白,但也有例外,如鼠肝细胞和肾细胞溶酶体里的酶大部分是脂蛋白。

2 溶酶体的功能

溶酶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溶酶体,这种溶酶体只含水解酶而不含被催化的底物,这是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溶酶体;另一种为次级溶酶体,不仅含有水解酶,而且还含有大量被催化的底物,这是一种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内的各种消化活动。细胞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摄人外周物质和消灭入侵病菌,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可将吞噬进来的病菌或异源物质隔离并消化。

随着溶酶体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溶酶体的其他功能不断被发现,包括溶酶体自噬作用以及溶酶体在细胞代谢、免疫、激素分泌调节等活动中的功能。在生物有机体发育、衰老及组织更新过程中,细胞通过溶酶体发生的自吞噬作用,可将蛋白及细胞器消化[引。在胞吞过程中,溶酶体参与了胆固醇的代谢和受体的内化等重要细胞活动。一些溶酶体也承担着存储、转运和分泌某些生物物质的功能,因而被称为分泌型溶酶体,如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破骨细胞对骨组

织的再吸收,自然杀伤细胞向靶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等都与溶酶体的活动有关。研究还发现,溶酶体参与了受钙离子调控的细胞膜修复。

3 溶酶体与疾病

3.1 溶酶体膜失常与疾病

溶酶体膜是一层单位膜,在正常情况下,它有明显的屏障作用,可防止水解酶进入胞质,以免细胞的结构被破坏而造成细胞的死亡。如果某些原因使溶酶体膜受损,各种水解酶便会进入胞质而使细胞分解;如果进入细胞间质,可导致组织自溶。矽肺、痛风等疾病的发生就与溶酶体膜遭受破坏有关。

3.1.1 矽肺矽肺(silicosis)

是工业上的一种职业病,临床表现是肺的弹性降低,肺功能损害。矽肺是肺部吸人矽尘后,矽粉末(SiO2)被组织中(主要是肺部)的吞噬细胞吞噬,但是溶酶体不能破坏矽粉末,而矽粉末却能使溶酶体膜破坏,释放出其中的水解酶,引起细胞死亡;释放出的矽粉末再被健康的吞噬细胞吞噬可产生同样的结果,造成肺部细胞死亡,导致肺原纤维沉积,降低肺的弹性,损伤肺的功能。目前治疗矽肺,可用克矽平类药物中的聚乙烯吡啶氧化物控制矽肺病程,当克矽平和矽粒进入溶酶体时,克矽平上的氢原子立即与矽酸分子结合,阻止矽酸分子与溶酶体膜结合,从而保护溶酶体膜不被破坏。

3.1.2 痛风

痛风即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其发病原因与沉积在骨膜腔和结缔组织中的尿酸结晶有关,该结晶被中性粒细胞吞噬,释放肺原酶,破坏软骨组织而产生炎症。此病所导致的关节骨膜组织的炎症性变化以及关节软骨细胞的坏死,被认为是细胞内的溶酶体的局部释放所致引。具体机理可能是某种类风湿因子,如抗IgG,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促使这些细胞中的溶酶体酶的外泄。而其中的一些酶,如胶原酶,能腐蚀软骨,产生关节的局部损害,而软骨消化的代谢产物,如硫酸软骨素,又能促使激肽的产生而参与关节的炎症反应。当前临床上用膜稳定剂如消炎痛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3.2 先天性溶酶体病

先天性溶酶体病是指遗传所致溶酶体内的酶(主要是酸性水解酶)、激活蛋白、转运蛋白或溶酶体蛋白加工校正酶的缺乏而引起溶酶体功能缺陷,造成次级溶酶体内相应底物不能被消化,底物积蓄,代谢障碍,故又称贮积性疾病(1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LSDs) 。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造成的某种溶酶体酶的缺

失或者功能丧失往往会影响整个机体的溶酶体功能。目前已经发现有将近50种不同的蛋白与溶酶体的功能相关,并且仍有很多相关蛋白不断被发现,同时新的溶酶体贮积性疾病也不断发现。

遗传性溶酶体疾病影响机体许多组织和器官,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疾病对大脑功能有显著性影响,导致患者反应迟钝、痴呆、精神分裂以及抓狂等症状。这些病症是由于患者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发生了病变造成的,包括神经细胞营养失调、溶酶体内蛋白质变性、新生细胞凋亡等。也有研究发现,机体溶酶体缺乏会造成细胞代谢产物堆积,破坏机体的稳态调节。溶酶体疾病不仅影响机体某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往往也会影响到整个机体代谢活动的协调性,引起多种疾病。目前已知此类疾病有40种以上,大致可分为糖原贮积病、脂质沉积病和黏多糖沉积病等几大类。

3.2.1 糖原贮积病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disease,GSD),又名Pompe病,发病原因是肝和肌细胞的溶酶体缺乏一种酸性一葡萄糖苷酶。正常时此酶分解糖原,而此酶缺乏时,溶酶体吞噬的过剩糖原无法降解,大量堆积在次级溶酶体内使其肿胀,最终导致溶酶体破裂,其他酶漏出,严重破坏组织细胞。此病属常染色体缺陷性遗传病,患者多为小孩,常在两周岁以前死亡。

3.2.2 脑苷脂沉积病

脑苷脂沉积病(glucocerbroside lipidcsis),又名Gaucher病,是巨噬细胞和脑神经细胞的溶酶体缺乏p。葡萄糖苷酶(B—glucocerehrosidase)造成的。大量的葡萄糖脑苷脂沉积在这些细胞溶酶体内,巨噬细胞变成Gaucher细胞,患者的.肝、脾和淋巴结等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和脑干神经系统发生变性、萎缩。此病多发生于婴儿,病程进展很快,常在1岁内死亡,如果幼年后才发病,则病程进展慢,最长者可活l0多年。

3.2.3 台一萨氏综合征

台一萨氏综合征(Tay—sa—chs diesease),溶酶体缺少氨基已糖酯酶A(p—N—hexosaminidase),后果是GM2神经节苷脂不能水解而贮积在溶酶体中,从而使细胞发生功能损害。该病在德系犹太人中发病率最高,我国极少见。表现为家族性痴呆,大脑黄斑变性。本病以神经细胞受损较明显,因此,神经组织功能障碍很突出,表现为渐进性失明、痴呆和瘫痪。我国有报道的病例至今只有两例。

3.2.4 黏多糖沉积病

黏多糖沉积病(mucopolysae—chafidosis)是一组黏多糖进行性代谢障碍的遗传病。病理是溶酶体内缺乏黏多糖降解酶,因而不能分解黏多糖类,使这些物

质堆积在次级溶酶体内。患者面容粗犷,骨骼异常,智力发育不全,内脏功能普遍受损,角膜混浊。患儿体内有糖胺聚糖沉积,以脑、心、肝、脾较为显著,角膜、骨、肌腱次之,心脏受累以瓣膜、心肌为主。临床表现也有差异,目前共分为7型。

3.2.5 其他疾病

出生时非免疫性胎儿水肿患儿的10%为LSDs患者,如黏多糖病VII、黏脂(mucolip ido—ses)II、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唾液酸贮积症、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戈谢病(gaucher disease)以及播散性脂质肉芽肿病(Farber病)等。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身材矮小(多发性骨发育障碍)、面容粗陋、肝脾肿大、角膜混浊、血管角化瘤等体征的患儿,需要进行系列检查排除LSDs,如检测尿中寡糖、葡萄糖胺聚糖(黏多糖)水平和白细胞/成纤维细胞酶活性。目前通过绒毛及羊水细胞培养,可对几乎全部的LSDs进行可靠的产前诊断。

3.3 溶酶体与癌症的关系

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肿瘤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其活性增强。溶酶体分解代谢中的部分产物可作为肿瘤细胞新生之物质基础。溶酶体与癌细胞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推测:

①某些致癌物质进入细胞后,在与染色体整合之前,先储存在溶酶体内,这已被放射性自显影技术所证实;

②致癌物质能够引起细胞分裂调节机能的障碍和染色体异常,这可能与溶酶体释放水解酶的作用有关;

③有些作用于溶酶体的物质,如巴豆油等,能影响溶酶体膜的透性,因而诱发细胞的异常分裂;

④在细胞核膜残缺或丧失的情况下,核膜对物质的保护作用丧失,溶酶体即可溶解染色体,引起细胞突变;

⑤癌基因的活化可能改变癌细胞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经常从核周区域转移到外周区域,其内含物有时会释放到胞外,便于癌细胞转移和侵染;

⑥溶酶体代谢过程中的部分产物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但是,溶酶体与肿瘤发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尚待进一步探索。

3.4 溶酶体与休克

在休克过程中,机体微循环发生紊乱,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供能系统,使膜不稳定,引起溶酶体酶的外漏,造成细胞与机体的损伤。休克时机体细胞内溶酶体增多,体积增大,吞体显著增加。溶酶体内的酶向组织内外释放,多在肝和肠系膜等处引起细胞和组织自溶。因此,在休克时,测定淋巴液和血液中溶酶

体酶的含量,可作为细胞损伤程度的定量指标。通常以酸性磷酸酶、B2葡萄糖醛酸酶与组织蛋白酶为指标。有人提出休克时由于缺血、缺氧,细胞pH值下降(pH值约为5),酸性水解酶活化并水解溶酶体膜,最终导致溶酶体膜裂解而释放溶酶体酶,使组织细胞自溶。

此外,溶酶体还与细胞老化及心脏、肝脏的某些疾病有密切关系。

4 .展望

迄今为止,关于溶酶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很多,对溶酶体遗传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溶酶体与肿瘤细胞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由世界研究溶酶体疾病的科学家组成的Lysosomal Disease Network联盟,自2003年开始已经举行了四次溶酶体疾病大会,专门对最新的溶酶体研究进展进行沟通交流,大大推动了溶酶体疾病的研究进程。但是,多数研究目前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这些基础研究成果虽然对溶酶体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例如,最近发现的溶酶体参与受钙离子调控的细胞膜的修复,其中很多细节问题因为没有实验证据而缺乏说服力。对于溶酶体结构的完整性与生命活动的相关性的研究等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机理需要进一步探索。另外,溶酶体作为靶点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溶酶体参与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也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溶酶体的结构、功能与疾病

真核生物细胞器 溶酶体的研究综述 摘要:溶酶体(lysosomes)是具有一组水解酶、并起消化作用的细胞器。溶酶体为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外被单位膜,内含多种更至些壁堕,能分解各种内生性或外源性物质,被视为细胞内的消化装置。所有动物细胞(除成熟的红细胞外)和许多植物细胞均有溶酶体。它是细胞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器。内部基质含有多种高浓度的酸性水解酶。许多研究表明,溶酶体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病理过程和药理作用等方面都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溶酶体的发现、化学组成、结构、发生、功能极其与人类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之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溶酶体发现化学组成结构发生功能 前言:溶酶体(lysosome)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Christian de Duve(1955)在大鼠肝脏中,从比线粒体分区稍轻的地方得到含有水解酶的颗粒分区,并以可进行水解(lyso)的小体(some)这个意义而命名为溶解体(lysosome)。溶酶体中含有40种以上的酸性水解酶,是在酸性区域具有最适pH的水解酶组。据电子显微镜观察,溶酶体是由6~8毫微米厚的单层膜所围着的直径为0.4微米至数微米的颗粒或小泡。由于其形态极其多样化,所以把对酸性磷酸酶活性为阳性的物质鉴定为溶酶体。溶酶体可分为三大类,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和残余小体。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数目可多可少,大小也不等,溶酶体的pH为5左右,是其中酶促反应的最适pH。 1 溶酶体的发现 1955年de Duve与Novikoff首次发现溶酶体(lysosome)。德迪夫(DE Duve,Christian Rene)比利时细胞学家。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Christian de Duve 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亚细胞组分时发现了溶酶体,不过,溶酶体的发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de Duve 对胰岛素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作用很感兴趣, 他打算通过对葡糖-6-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定位来研究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该酶在细胞内的作用是向血液中释放葡萄糖。 在试验中,他们选用酸性磷酸酶作为对照,因为酸性磷酸酶并不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他们先用0.25M的蔗糖对肝组织进行匀浆,然后用差速离心分离细胞组分。实验中发现葡糖-6-磷酸酶总是与微粒体在一起被分离。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微粒体就是破碎的线粒体囊泡,由于葡糖-6-磷酸酶只与微粒体相关, 并不与线粒体一起被分离, 这就有理由推测, 微粒体是不同于线粒体的细胞结构。

溶酶体病综述

溶酶体酶的异常释放引起的两种疾病综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的从细胞生物水平上解释有关疾病,溶酶体酶异常释放会引起某些疾病,本文就溶酶体酶的异常释放引起的两种疾病——矽肺、痛风,从细胞水平,对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溶酶体溶酶体酶矽肺痛风发病机制 【正文】 1.矽肺 1.1概述 硅沉着病又称为矽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最早被认识的职业性肺病,见于有多年硅尘吸入史的患者。患者因长期吸入大量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石英)粉尘导致永久性肺组织瘢痕形成。严重时影响呼吸功能,丧失劳动力。可分为速发型和晚发型。 矽肺多在从事接触二氧化硅粉尘的矿工、工人、工种兵和农民(参加铁路建设、乡镇工业接触粉尘的工种)中发生。接触石英粉尘是否会发病取决于多种因素,长期处于高二氧化硅的环境易感矽肺,此外,还可因在短期内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即使脱离接触后,也可能若干年后出现晚发性矽肺。接触粉尘快者不到1年,慢者可在10多年后发生矽肺。 矽肺(silicosis)是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矽结节形成是肺部纤维化最简单的形式,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其发病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2矽肺发病机制 石英是如何引起肺纤维化的,学者们曾提出过多种假说,如机械刺激学说,化学中毒学说和硅酸聚合学说;近年又提出可表面活性学说和免疫学说,但都难以圆满的解释发病过程,现概括如下: (1)石英颗粒表面的羟基活性基团与肺泡巨噬细胞、多核白细胞等构成氢键,产生氢的交换和电子传递,使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高、进而破裂。 (2)石英在粉碎过程中,硅氧键断裂产生硅载自由基,于空气中的O2, CO2、水或液体中水反应生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参与生物膜过氧化反应,引起膜损伤。 (3)石英损害巨噬细胞膜,导致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和Ca+-ATP酶失活,线粒体和内织网Ca+-ATP酶失活,钙离子由细胞器释放入胞浆,细胞外的钙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形成“钙超载”,导致细胞死亡、破裂。 (4)巨噬细胞受损后,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纤维粘联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等。这些因子参与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或网织纤维及胶原纤维的合成。 (5)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在石英的作用下,变性肿胀,崩解脱落,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不能及时修补时,基底膜受损松解,暴露间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增生。 (6)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及受损后,启动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在网状纤维上,形成矽结节透明样物质。 2 矽肺纤维化发生中的细胞机制 肺泡巨噬细胞是矽尘作用的主要靶细胞。矽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矽尘颗粒,细胞活化并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和致纤维化因子,如活性氧(ROS)、活性氮(RNS)、脂多糖(LPS)、细

溶酶体研究进展

溶酶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 其存在的完整性与动物生理病理均密切相关。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为单层膜所包围的细胞质结构,内部pH 4~5,含丰富的水解酶,具有细胞内的消化功能。新形成的初级溶酶体经过与多种其他结构反复融合,形成具有多种形态的有膜小泡,并对包裹在其中的分子进行消化。因此,溶酶体具有溶解或消化的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关键词:溶酶体; 细胞器; 生命活动 一、前言 溶酶体( Lysosome) 于20 世纪50 年代被发现,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 发现其在动物大多数门中存在。植物的液泡也可被认为是一种溶酶体。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具有与高等动物十分相似的溶酶体,其功能是作为细胞内的消化管道。只有原核生物没有溶酶体。典型的细胞中含有约数百个溶酶体, 直径介于几百纳米至几个微米之间, 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 其数量和形态有很大差异, 即使在同一种细胞中, 其大小、形态也不尽相同( 异质性细胞器)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可分离出较高纯度的溶酶体, 通过对酸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染色, 可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目前还可以利用免疫亲和抗体或荧光染料进行原位观察。 二、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 溶酶体最外层为单层脂膜,7 ~10 nm 厚,其磷脂成分与质膜接近,而与其他细胞器膜组成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质膜与溶酶体膜融合的结果。一般认为,溶酶体膜主要是从高尔基体出芽生成,再与细胞内的吞噬泡融合。鞘磷脂可通过胆固醇与膜紧密结合稳定溶酶体,可能是其与胆固醇结合影响了膜的流动性,形成了有利于膜稳定的结构。溶酶体膜与细胞其他膜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溶酶体膜上有V型H+-ATPase,通过水解ATP将质子转运到溶酶体内,以维持其酸性环境;膜上含有多种转运蛋白,可将有待降解的生物大分子转运进溶酶体,并将水解的产物转运出去;膜内表面含有大量糖链,可以防止其被水解酶水解,膜外表面带负电荷,主要为唾液酸,可能与膜融合的识别有关。 溶酶体内部pH比胞液的pH低大约2个单位,该酸性环境不仅有利于维持其水解酶活性, 还有利于催化酶的水解过程。碱性物质可以升高溶酶体内的pH,抑制其对蛋白质的降解。低pH也是多种生物大分子跨溶酶体膜转运的调控因素之一,溶酶体的大多数转运体系都对跨膜pH 梯度敏感。溶酶体的质子漏出(质子梯度改变)会影响其他离子的通透平衡, 进而影响溶酶体的渗透稳定性。此外,V型H+-ATPase抑制剂( Bafilomycin A 或Concanamycin A1) 可引起凋亡,而F型H+-ATPase抑制剂寡霉素( Oligomycin)则无此作用。 溶酶体内Ca2+含量约为400μmol,比胞液的浓度高很多,升高溶酶体内pH可以使其Ca2+浓度下降,因此溶酶体也被认为是细胞内的钙库。GPN通过选择性渗透膨胀,使溶酶体通透,细胞内Ca2+浓度上升了近10倍。该现象是否会对细胞的钙离子信号途径产生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溶酶体膜可保证其内部金属离子的富集,这些金属离子如Fe3+产生的自由基可加速溶酶体内物质的降解。溶酶体内含有约60 种水解酶,大多是糖蛋白。可溶性的酶多以阴离子复合形式存在, 结合性酶多以水溶性多聚阳离子复合形式结合于带负电的膜上(在溶酶体内低于pH 5 的环境下),并不水解所结合的膜脂分

溶酶体与人类疾病

溶酶体与人类疾病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 最初由德杜费( deDuve) 等于1955 年用分级分离技术从鼠肝细胞分离出来的,这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对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起溶解与消化作用的小体,故名溶酶体,溶酶体与人类疾病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如果溶酶体异常,会引发很多疾病,如痛风、矽肺等。 1 溶酶体的结构与发生 溶酶体外面包有单层膜,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可变性,且与其消化活动的不同阶段有关,一般呈圆形小泡,直径0. 25 —0. 5 微米。内含密度不等的酸性水解酶。现已知各类细胞的溶酶体中含酶约60 种,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的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核糖核酸酶以及芳香基硫酸酶脂A 和B 等。各类溶酶体所含水解酶也有所不同,如溶菌酶多见于具有防御功能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溶酶体溶解酶能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在肝脏或其它组织细胞的溶酶体中没有发现溶菌酶。溶酶体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蛋白,并含有较多的鞘磷脂。大多数溶酶体里的酶是糖蛋白,但也有例外,如鼠肝细胞和肾细胞溶酶体里的酶大部分是脂蛋白。一般认为,溶酶体里的酶在粗面内质网的核蛋白处合成,经滑面内质网运转到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群,大泡、小泡三部分组成,在那里经过加工、分拣与浓缩,被覆外膜,形成囊泡,然后离开高尔基复合体,形成初级溶酶体。 2溶酶体的功能 免机体患相应的疾病,脾脏中巨噬细胞的活动及时清除了衰老的红细胞,保证了血液中单位体积内新鲜健康的红细胞数目。内吞物质消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吞饮作用,该作用是指细胞内吞小颗粒状物质和水溶性大分子如抗体、酶、激素和毒素等。与吞噬作用不同,动物和人体所有的细胞几乎都有吞饮功能,吞饮作用的生理意义比较突出的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构建细胞结构的基本化学成分。 2. 1. 2 细胞内残余物质的消化正常或病变情况下,细胞内一部分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分泌颗粒甚至溶酶体本身由于衰老、病变或过多时需要初级溶酶体将它们消化处理,即所谓的自噬活动。自噬活动的结果是溶酶体酶将细胞需处理的部分结构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糖及脂肪等,当细胞合成新的大分子或形成新的细胞器时可重新利用。但是,真核细胞内自噬活动频率在生理情况下是很低的,只有很少种类的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能观察到细胞内自噬现象。 2. 1. 3 参与细胞外物质的消化不管初级或次级溶酶体,它们的活动范围只限于细胞内,其内部的水解酶通常也不会溢出细胞外,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溶酶体也可以通过出胞作用将溶酶体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分解细胞外物质,如破骨细胞可将溶酶体酶释放到细胞外,降解骨的有机基质,参与骨组织的吸收和改建。精子的顶体其本质也 是一种溶酶体,在受精过程中,顶体中的酶被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卵外周的卵泡细胞,便于精子进入卵细胞达到受精的目的。 2. 2 参与机体免疫过程 体内有一种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细胞叫巨噬细胞,当病原体或异物与巨噬细胞相遇时,会导致这类细胞进行趋化移动,互相接触并通过吞噬作用将病原体或异物捕捉入细胞内。实际上,这些被捕捉到细胞内的病原体或异物对机体通常具有抗原的特性,初级溶酶体将与它们融合形成异溶酶体,异溶酶体一般可降解90 %左右的抗原物质,剩下10 %左右的抗原物质则不被降解,而是有可能加工成一种远比病原菌或异物强的免疫原性复合物,此过程叫抗原加工。加工后的抗原复合物被转移到巨噬细胞膜上并被T 淋巴细胞识别,T 淋巴细胞受此抗原刺激后,会出现活跃的免疫应答现象。例如,再将抗原转交给其他T 细胞 3. 2. 2 Gaucher 病此病又称脑苷脂沉积病,是巨噬细胞和脑神经细胞的溶酶体缺乏β-

溶酶体详解-过程、分类、意义

溶酶体 溶酶体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溶酶体具单层膜,形状多种多样,是0.025~0.8微米的泡状结构,内含许多水解酶,溶酶体在细胞中的功能,是分解从外界进入到细胞内的物质,也可消化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当细胞衰老时,其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消化整个细胞而使其死亡。 溶酶体(lysosomes)一般为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大小(在电镜下显示多为球形,但存在橄球形)直径约0.025~0.8微米;内含多种水解酶,专为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1955年由比利时学者Cristian de Duve(1917-2013)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 中文名溶酶体外文名lysosomes 概述 已发现溶酶体内有60余种酸性水解酶(至2006年),包括蛋白酶、核酸酶、磷酸酶、糖苷酶、脂肪酶、磷酸酯酶及硫酸脂酶等。这些酶控制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大分子物质的消化。因此,溶酶体具有溶解或消化的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在大鼠肝脏中,从比线粒体分区稍轻的地方得到含有水解酶的颗粒分区,并以可进行水解(lyso)的小体(some)这个意义而命名为溶解体(lysosome;lss)。溶酶体中的酶是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蛋白酶、芳基硫酸醋酶、B-葡糖苷酸酶、乙酰基转移酶等,是在酸性区域具有最适pH的水解酶组。据电子显微镜观察,溶酶体是由6~8纳米厚的单层膜所围着的直径为0.4微米至数微米的颗粒或小泡。由于其形态极其多样化,所以把对酸性磷酸酶活性为阳性的物质鉴定为溶酶体。 特点 溶酶体的酶有3个特点: (1)溶酶体表面高度糖基化,有助于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膜蛋白多为糖蛋白,溶酶体膜内表面带负电荷,有助于溶酶体中的酶保持游离状态。这对行使正常功能和防止细胞自身被消化有着重要意义; (2)所有水解酶在pH值=5左右时活性最佳,但其周围胞质中pH值=7.2。溶酶体膜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胞质中的H+(氢离子)泵入溶酶体,以维持其pH值=5;

第5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第五讲人类溶酶体与溶酶体疾病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最初由德杜费(Christian deDuve)等于1955年用分级分离技术从鼠肝细胞成功分离。这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对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起降解或消化作用的小体,故名溶酶体。溶酶体与人类疾病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溶酶体异常会引发很多疾病,如痛风和矽肺等。 1.溶酶体的结构 溶酶体外包有单层膜,厚度约为7~lOnm。与其他细胞器膜不同的是,溶酶体膜的磷脂成分与质膜相近,便于质膜与溶酶体膜结合。与细胞其他膜结构上的不同,溶酶体膜上有H+——ATPase,它水解ATP将质子转运到溶酶体内,以维持其酸性环境;溶酶体膜上的转运蛋白,可将有待降解的生物大分子转运进溶酶体,并将水解的产物转运出去;溶酶体膜内表面含有大量糖链,可以防止膜被水解酶水解,膜外表面带负电荷,主要为唾液酸,可能与膜融合识别有关。溶酶体内含密度不等的酸性水解酶。现已知各类细胞的溶酶体中约含酶60种,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的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脂酶、组织蛋白酶、核糖核酸酶以及芳香基硫酸酶脂A和B等。各类溶酶体所含水解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溶酶体里的酶是糖蛋白,但也有例外,如鼠肝细胞和肾细胞溶酶体里的酶大部分是脂蛋白。 2 溶酶体的功能 溶酶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溶酶体,这种溶酶体只含水解酶而不含被催化的底物,这是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溶酶体;另一种为次级溶酶体,不仅含有水解酶,而且还含有大量被催化的底物,这是一种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内的各种消化活动。细胞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摄人外周物质和消灭入侵病菌,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可将吞噬进来的病菌或异源物质隔离并消化。 随着溶酶体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溶酶体的其他功能不断被发现,包括溶酶体自噬作用以及溶酶体在细胞代谢、免疫、激素分泌调节等活动中的功能。在生物有机体发育、衰老及组织更新过程中,细胞通过溶酶体发生的自吞噬作用,可将蛋白及细胞器消化[引。在胞吞过程中,溶酶体参与了胆固醇的代谢和受体的内化等重要细胞活动。一些溶酶体也承担着存储、转运和分泌某些生物物质的功能,因而被称为分泌型溶酶体,如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破骨细胞对骨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