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作者:王悦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37期

1986年,张俐从师范院校毕业前夕,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场残疾人文艺晚会,被深深打动:“聋孩子是多么的不幸,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和健全孩子一样,渴望获得知识,渴望认识世界,渴望正常生活,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于是,18岁的张俐毕业后,自愿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决心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33年来,她根植于特教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南昌市启音学校的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孩子们年幼且自理能力差,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张俐常常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内务,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患有智力和听力双重障碍、性格孤僻的女孩姜玲常被她带在身边,贴心照顾。她还常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任班主任期间,她抽屉里学生的病历像作业本一样,有厚厚的一沓。

教师教会聋儿学发音说话要付出的努力是教正常孩子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张俐曾带过的一个班共13位学生。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她为每位学生安排每天至少20分钟的单独训练,13位学生加起来就是4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嘴巴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长久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用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有时把他们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在教舌根音时,她甚至讓孩子把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自己的舌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有些学生已经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交流。她带的班是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各地的聋校教师听课、学习。

为了完善自身从事聋教育的专业性,张俐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特教理论,先后参与“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课题研究。她还曾指导来自江西省各地的近五十名聋校老师的教学与实践。如今,她指导的教师在当地的聋校都是教学骨干,其中有些担任校长或教导主任。

担任校长后的她,重点引导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根据听障学生特点,学校开设了美术绘画、瓷版画、缝纫等职业教育专业,逐渐形成“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孩子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为了培养聋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张俐鼓励孩子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要自尊、自强、自信,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从无知走向有识,从自卑走向坚强,从软弱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

环境育人 润物无声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一个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是在班级这个学习环境中、是在班级这个活动空间中,与同学一起成长进步起来的。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志存高远。其实,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需要引起班主任足够重视的。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 那么,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能直接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与教育和学习相融合的外部文化环境,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长期学习后所产生的疲劳,又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因此,可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学生手写的名言警句等布置教室四面墙壁,还可以将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张贴出来作为表扬栏,以此来营建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用以激励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才能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鞭策后进、激励先进。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尊重学生意见,切合学生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 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班主任强加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如在组建班委员会时,不是按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班级公约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不是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是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制订的班级公约是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班级集体表决形成定案。然后把集体表决的定案制定文本,挂在班级墙上,依决定来处理班级事务。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据可依了,也积极执行,自主管理。 三、积极开展小组竞争,有效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并通过小组间成员的互相影响、互相督促、相互教育,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就根据学生每一次月考的成绩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开展“组内比学,共同进步”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也便于老师分层次教学和提要求。 四、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极为重要,教师的教育风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格。班级管理制度不只是约束学生,对老师同样具有约束力,而且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比如要求学生讲诚信,教师在平时就应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了教育学生遵守时

活动育人 润物无声

活动育人润物无声 少先队教育肩负着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任。少先队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更符合孩子们的天性,更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校少先大队配合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以阵地建设为基础,搭建育人平台 少先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以及良好的少先队阵地,因此,学校把少先队建设作为工作的基础。 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从教师中选拔既有良好道德风尚、责任心强,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担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通过对班队管理在行为规范等方面考核的细化,评选优秀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鼓励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争先创优,以考核促进步。学校大队部定期召开队干会议,培养小干部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建立队委学习、交流制度;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干组成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卫生值日小组,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队干部已是我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一直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学校为少先队添设了工作硬件,搭建育人平台。我大队有工作室、宣传窗、黑板报、鼓号队、公示栏、广播站、校园网、个人博客、QQ群等,教育学生爱护胸前的红领巾、练习“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呼号、学唱激情昂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生在星星火炬的旗帜下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洗礼。通过这些礼仪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价值观从小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培养少年儿童爱国、爱党的思想。 二、注重配合学校主题教育,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为了把行为规范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明确提出了校园文明规范的研究目标。开展了“五小三个好”以及开展“热爱美丽诸城,争当文明小市民”的系列活动。少先队主题队会将主题内容作为班队主题班会重点。发倡议,提要求,利用早读课、班队会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小学生一日行为常规》,并将每年九月份定为班队“常规教育月”,根据学生的实际,切合时宜地开展队会活动,让学生在队会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队会中,改正自己的缺点。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要求做到:“五有五无”。五个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人人有进步。五个无: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划、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在文明礼仪上我们强化训练“四带三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告别娇气,告别陋习,告别坏事。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进行监督评比,做到及时监测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做到每月一总结。在学校营造“学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净化校园空气,实现美好人际关系,打造和谐校园环境。

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作者:王悦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37期 1986年,张俐从师范院校毕业前夕,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场残疾人文艺晚会,被深深打动:“聋孩子是多么的不幸,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和健全孩子一样,渴望获得知识,渴望认识世界,渴望正常生活,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于是,18岁的张俐毕业后,自愿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决心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33年来,她根植于特教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南昌市启音学校的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孩子们年幼且自理能力差,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张俐常常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内务,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患有智力和听力双重障碍、性格孤僻的女孩姜玲常被她带在身边,贴心照顾。她还常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任班主任期间,她抽屉里学生的病历像作业本一样,有厚厚的一沓。 教师教会聋儿学发音说话要付出的努力是教正常孩子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张俐曾带过的一个班共13位学生。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她为每位学生安排每天至少20分钟的单独训练,13位学生加起来就是4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嘴巴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长久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用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有时把他们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在教舌根音时,她甚至讓孩子把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自己的舌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有些学生已经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交流。她带的班是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各地的聋校教师听课、学习。

和风润雨

和风润雨,顺木至天 ——西场小学“和润教育”办学思想综述 城东镇西场小学李建华 古镇西场有一根响着水声的琴弦,碧波轻漾,悠悠十里,她就是文化古镇西场的血脉——拼茶运河。拼茶河水不仅滋养了勤劳敦朴的西场人民,也孕育了有着百年历史的西场小学“和润厚朴”的校风,“和润教育”亦由此而生。 诠释 和润——和风润雨顺木致天 和风润雨:即:“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之意,“教师选择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这样的教学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为学习提供支持,提供环境,提供条件,老师的作用不知不觉施加到学生身上,无痕的教育就像有一个“场”,在场效应作用下,学生被感化,内化。 顺木致天:顺木之天,就是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相信每一粒树种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质。惟其“顺木之天”,才能使这种潜质和天性得以正常发挥。育人正如种树,教必须顺应于人的本身,顺从其天性,潜移默化地影响,造就一个人的品性。 缘起 一是源于《纲要》对我们的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以人的发展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教育为本呼唤教育真正回归到“人”,教育的“道”在于关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这是对教育的“正本清源”。 二是源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思考: 在对学生学习潜能研究的检索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潜能的,且潜能是巨大的;学习潜能既孕育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中,特别是脑潜力中,后天的教育学习,使脑潜力的开发大有空间;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有差异的学习潜能;学习潜能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能力;将脑科学的新成果、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学习潜能的开发研究,在教育教学实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而其中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它展现出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义,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通过扎实的学习,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和创新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精神和品质。润物无声,意味着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张扬和炫耀的。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自己的学识、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启迪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方向,让他们在教育的温室里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楷模和引领者。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健康价值观。教育者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情操,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高境界。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关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者无法逾越的责任和担当。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 教育,是一种无形却又极具感染力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暖心教育,则是一种关怀和温暖注入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内心的成长和情感的培养。暖心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让人心动的美好教育理念。 暖心教育的内涵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暖心教育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导师和情感的引导者。他们用心灵温暖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暖心教育的核心是关爱。关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可以温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成长。在暖心教育中,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老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除了关爱,暖心教育更需要的是耐心。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在暖心教育中,老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规律。老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在暖心教育中,老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智慧。他们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问题。老师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一个暖心教育者的魅力。 暖心教育不仅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暖心教育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会更具同情心和责任感。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将会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暖心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它源自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润物无声地温暖着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用心去体味暖心教育的魅力,让爱和关怀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美好的风景。

以德育人 润物无声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以德育人的含义是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走向成功的重要 步骤之一。 德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 质和优质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引领学生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道德评判为重点,将真善美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中,用温馨的声音和 鲜艳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美学水平。 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使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有 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并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德育还要向学生传达社会风气和人文 精神,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资源,关爱他人,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为社 会做出贡献。 润物无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是指对周围事物悉心呵护的态度。润物无声,既是为 了生物生存繁衍,也是为了维护环境和谐。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润物无声的优秀品质,让学 生从哪怕是微小的事情做起。例如:珍惜水资源,讲卫生,爱护植物和动物等。通过润物 无声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辨别事物、观察事物、保护 事物的能力。 润物无声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学校教育应该贯穿润物无声 的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接受和实践润物无声的价 值观。校园可以举办植树节、环保周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培养他们的环保 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润物无声的行动者。 综上所述,德育和润物无声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通过种种措施,以德育人、润物无声为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做人和做事上都 做到有道德,有情怀,有品质。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润心无声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润心无声 作者:李韫棱李鉴兴 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10期 劳动教育应该和学生年龄、学段相结合,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劳动能力差异,将劳动素养作为根本教育目标。通过调查广州市小学劳动教育情况,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依然存在学科渗透情况差、缺乏考核标准、师资力量不足等情况,小学生劳动观念较弱。针对这些情况,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推进常态化、系统化实施。 一、学科融合,全面推动劳动教育 1.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 劳动教育可以渗透到学科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志愿者服务中,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劳动教育,将劳作、娱乐、技能培养、活动等形式融合起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合作素养。针对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加强“做中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创设、活动实施、交流评价当中,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劳动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劳动教育还体现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 2.以德育促进劳动教育 德育和勞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德育,劳动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变成毫无意义的劳作或娱乐。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开展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德育思想,引导学生从劳动当中感受喜悦,获得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养成乐于劳动、喜爱劳动的内在素养。小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劳动素养,以德育带动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知识,从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 二、文化育人,打造劳动教育新形态 1.培育劳动情感 小学劳动教育要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情感,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陶艺创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设计陶艺制品,共同感受陶艺世界的魅力,利用陶泥制作陶罐、盘子、碗等物品,用彩绘颜料填充颜色,形成一件件艺术品。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学生不但从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也从劳动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劳动,懂得劳动的可贵,才能提高自身劳动素养,不断发挥创新和创造意识。

沐浴润泽教育,促进幸福成长——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润泽教育的探寻之路

沐浴润泽教育,促进幸福成长——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润泽教育的探寻之路 “润泽教育”如兰蕙般灵动绽放,它的幽幽馨香,涤荡着孩子们的心灵,为孩子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抹璀璨的华光。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作为泰州地 区有影响的百年名校,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城东人就在校歌中唱响: “在庠在序,在城之东,莘莘学子,化于春风,知仁行勇,以正启蒙,德智体美,四育同工。”“化”即“润化”之意,让孩子在春风般的教育中“知仁行勇”。 历代城东人,都在默默地追求着“春雨”般的事业——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教 育情怀、行为诠释着不一样的润泽教育。 一、坚持慢的理念,诠释“润泽教育” 曾几何时,受一些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家长、老师失去了一颗平常的心, 到处都在喊的一些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对孩子说:“你 怎么就不能快点呢?你怎么就学不会、学不好呢?你怎么就这么笨呢?”教师和 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有些花现在没开只是它时机未到而已,时机一到它自然就会开放,如果现在 就强行把它掰开,反而会适得其反。 以慢的理念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慢慢地等待孩 子一天天长大,犹如等待含苞待放的花朵。 二、打造“润泽校园”,建设成长乐园 1.让环境文化润起来 纵观我们整个城东小学校园,凡是学生目力所及,都是一草一木皆有意,一 石一图皆有情,一墙一角皆文化。充满了徽派建筑风格与灰白相间色彩的校园,

让学生犹如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古代书院;校园里的桃树、梅树、修竹等各色树木,让我们走进了泰州的评话大师柳敬亭、京剧大师梅兰芳、书画大家郑板桥;隐藏 在树林当中的一块块灵石,有的如静如处子的小兔,有的如蓄势待发的猛虎,有 的如相依的母子,有的如欲展翅凌空的雏鹰……学校墙文化、楼文化、廊文化、 班文化充分利用花草树木、板报橱窗、墙壁走廊、书架展屏等媒介物,在校园内 做到移步换景,景情相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意义。 2.让校园文化润心灵 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净化师生的 心灵,它所关注的是师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正是润泽教育所极力推崇的。 以“图书漂流”为舟楫,营造校园书香。中央电视台报道我校的“图书漂流”活动,是十年来我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个成功范例。孩子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制 作漂流图书,设计放漂寄语,留下漂友感言,徜徉校园处处弥漫经典文化的味道。 以“小讲师,大讲坛”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讲师,大 讲坛”活动是我校的又一成功特色实践。活动的每一个主题都是面向学生“海选”征集,最后由学校结合每月的主题活动确定,各班根据主题组成演讲团队,演讲 团队一般由四五人组成,分别负责材料搜集、PPT制作和演讲等,一切均由学生 自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个“平安果”温润一座城。在新年的第一天,城东小学“梅香小 虎队”的队员带上“平安果”(苹果)走上街头,慰问放弃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 一线、为城市、为市民服务的人们。一时间交通岗亭、消防支队、新华书店、环 保街头都飘溢着“平安果”的香甜和温情。 以“凤城漫步”为载体,让乡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在班级凤城 小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定期走进望海楼、宋城遗址、碑苑、文会堂、农业科技园 等地,通过小导游绘声绘色的介绍,凤城慢慢揭开了它的迷人风姿,同学们更加 体会到以水为脉,以文为魂悠久的泰州历史文脉。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 暖心教育的意思是什么?它指的是教育应该温暖、有人情味。它是一种具有温度和情 感的教育方式。在暖心教育中,教师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 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暖心教育是润物无声的一种教育方式。 那么,润物无声是什么意思呢?润物无声,是指那些善良、周到、细致和体贴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不会引起大众关注,但它们却能带给他人无穷的温馨和感恩。暖心教育润物 无声,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这种人情味和温暖。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暖心教育中, 教师会和学生建立起亲近、信任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和关心。其次, 它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在暖心教育中,教师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 自己,把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联系起来。最后,它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暖心教育中, 教师会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具有哪些好处呢?首先,它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敌意和矛盾。在暖 心教育中,教师能够建立起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善。其次,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暖心教育中,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社会 责任感,使学生的内心更加健康,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率。在暖心教育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心,从而更加愿意投入学习,提 高学习效率。 总之,暖心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温暖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它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敌意和矛盾,促进学生 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推行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尔雅润育教研体会

任务名称:尔雅润育教研体会 一、引言 尔雅润育教研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尔雅润育教研的目的、方法和效果,并分享个人体会和收获。 二、尔雅润育教研的目的 尔雅润育教研旨在通过集体研究和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具体目标包括: 1.增进对课程标准与要求的理解:通过共同探讨与研究,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与 要求,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2.分享有效教学策略与经验:通过分享个人实践经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 方法,提高课堂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3.提高评估与反馈能力:通过合作评估和互相反馈,改进评估方式与工具,提 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4.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发展意 识,促进个体与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尔雅润育教研的方法 尔雅润育教研采用多种方法,以促进有效的学习和合作交流。以下是常见的教研方法: 1.学习小组:组建由数名教师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选择研究主题,并制定学 习计划和目标。小组成员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观摩他人课堂、讨论问题等方 式进行深入学习和交流。 2.教案研讨:教师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教案提交给其他老师进行评估和讨论。通 过集体审查和改进,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和适应性。 3.课题调研:选择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包括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 通过调研结果的分享与分析,提高对该课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教学观摩:邀请其他老师到自己课堂进行观摩,或者到其他老师的课堂进行 观摩。通过观摩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实践。

琴乐育人润物无声——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钢琴课程创新路径探析

琴乐育人润物无声——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钢琴课程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期下,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将思政元素与不同专业课程 进行融合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无论是对学 生成长发展还是教育质量提升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钢琴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 教育分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契机,然而从实际来看,现阶段高校钢琴 课程思政教育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将围绕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钢琴课程创新路径”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钢琴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将其与思政内涵进行巧妙 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培育目标。对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课程 方案的制定者,教师要能够认识到钢琴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同时把握教育过程中 易出现的问题,并保持与时俱进理念,运用创新策略加以优化,从而打造高质高 效钢琴教育课堂。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钢琴课程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充实课堂内容,丰富学生认知 传统钢琴教育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学生的认知很容易受限,文化视野也 相对窄小,长此以往,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是不利的。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钢琴 教学并非单一的技能培养和文化传输,教师还会巧用多样资源,从学生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层面加以引导,以便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也会结合丰富资源 重构教学体系、教育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更多元的信 息内容,感受到更全面的文化熏陶,既能够丰富学生认知,又能够让钢琴课程变 得生动精彩。

(二)有助于促进德育引导,深化立德树人 高校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塑造的关键阶段,然而受多元文 化冲击,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意识很容易在不良导向中受到“侵蚀”,从 而产生错误观念及不良行为。为了夯实德育培养效果,优化学生思想认知,高校 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引导势在必行。尤其是将思政教育和充满艺术气息的钢琴 课程进行巧妙融合,更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能 够助力学生获得正面引领,并优化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效果,从而切实推进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进程。 (三)有助于丰富情感体验,优化美育引导 任何艺术形式的高效教学活动,都不能仅存在于技巧层面,还应真正点燃学 习主体的内在情感。只有融情其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艺术内涵,把握作品中的美。因而在钢琴课程中,当教师立足教学重难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引导 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品析,有助于激发课堂情感色彩,营造美育氛围,促使学生“沉浸式”投入到学习中来,寻找自身与音乐作品间的共鸣,并富有情 感地完成赏析及钢琴弹奏活动,这对于高效开展钢琴教学、促进美育培养来说都 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钢琴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思政意识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师的思想理念对教育活动方案、引导模式具有导向作用,同时,教师的思 政意识很大程度上也会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到完善的思政文化熏陶。然而纵 观高校钢琴教学实际,可以发现,部分教师仍保持传统思想和教导模式,未能深入、全面地将钢琴课程和思政元素进行融合,由此会导致课堂的延展性不强、丰 富度不足、课堂体系不完善。长此以往,学生很难接收到丰富的思政文化洗礼, 便难以有效拓展认知视野,也不利于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 (二)音乐思政资源不足,教学内容较单薄

以乐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音乐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乐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音乐课程与 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摘要:音乐课程是以听觉感知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情感。劳动教育,也称家务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所进行的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日常生活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乐育人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将劳动教育与音乐结合起来,以歌、舞、乐、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劳动之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引言:小学音乐学科是小学生音乐学习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领域。因此要在课程建设中将劳动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当中,通过开展音乐课程与劳技、手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劳动课教学。为使学校音乐课教学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在“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下,我们将“我是小小劳技家”实践活动作为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与理解美 如《我是小小劳技家》一课,我们通过聆听一段旋律、演奏一首乐曲、制作一个乐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美,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将劳动实践活动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如,在《小白兔和黑猫》的一课中,通过聆听“小白兔和黑猫”这首优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小不点儿、大耳朵”和“黑猫警长”等卡通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美丽的草原我是草原美》的课程中,在学习歌曲“小牧羊”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之美。如学生通过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是草原美》让学生感受到了美丽与辽阔。通过学习歌曲《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也有快乐与幸福。又如在学习器乐演奏技巧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旋律、伴奏声音、演奏姿势和演奏

以德育人 润物无声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 习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理智品质和道 德品格。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且学校教育便是实施德育的主要 场所之一。而“润物无声”,则是指以柔和的方式对待他人,让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成为对 别人的影响,并引导他人积极向上。德育与润物无声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德育的方式, 让我们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从而润物无声。 德育,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一种根植于人的内 心深处的品质教育。德育的实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树立正面的价值 观念,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意识。在德育中,学校要通过各 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学会感恩、友爱、正直、诚信、勇敢、自立、自强等一系列的优秀 品质,使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在德育的过程中,德育者要善于用言言行行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俗话说,言传身教, 教育者的行为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者要做学生的榜样,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只有大家都信任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 自己的行为,去感悟和去领悟全能,从而达到品德的完美,去赢得人们的尊敬。 而“润物无声”,则是德育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以柔和的方式对待他人,让自己的 品质和行为成为对别人的影响,并引导他人积极向上。在德育中,不能单纯地强调给学生 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更要引导学生在言行中传播正能量,以品格感化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德育人。 当德育者能够以柔和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温暖中茁壮成长,激发学生内在 的善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 响学生,让他们在德育中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温暖的方式,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 影响,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是我们关于教育的追求。德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更是教育学生要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导他人。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才 能真正做到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德育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 成为有担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柔克刚,以善待人,最终达到德育的目的。 希望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德育的高境界,以柔克刚,用温暖影响世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