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 复制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 复制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 复制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淑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对个体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步定型时期,即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既具有健康的一面,但人格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令人忧虑。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确定青少年人格教育的任务;做好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预测和控制;关注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人格成长;加强研究,探索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人格健康人格教育

近年来人格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语,人格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涉及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在心理学中人格指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那些心理特征的综合,属于探讨完整的个体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人格具有一系列特征,人格的特独性指人格是特定的遗传、环境、教育和生活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理特征;稳定性指人格一旦形成,即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保持一致;整合性指人格是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矛盾统一性,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份是个体的认知方式、性格、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其中的自我意识又具有本质性意义;社会性指人格为社会人所有,又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获得和变化,总是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功能性指人格品质的具体作用,“人格决定命运”,也可以说人格是人一切精神和行为活动的依据,人生成败的根源。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人格教育的较佳时期。在人的生命全程中,人格发展经历着开始形成——初步定型——趋向成熟——稳定——再适应——再认同的不同阶段。青少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其间人格中的几个核心成份随年龄的增长而初步稳定,比起小学毕业前的11、2年,其可塑性逐渐下降,但还远未稳定成熟,所以这一时期是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一个较佳时期。一是培养健康人格和矫正不良人格的余地较大,二是此时期如能养成健康人格模式则会有利于青少年终生的实现自我、奉献社会与幸福生活。

从当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的、健康的一面需要通过教育弘扬、巩固和维护,另一方面青少年人格发展不足、成熟度低、问题人格发生率高、表现复杂及少数青少年人格的畸形发展,又需要通过教育进行矫正和改变。

近年来人格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中一个热点问题,从党和政府的文件到百姓日常的议论,从学校到家庭,人们到处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讨论这个问题,但仍较难形成共识,人格教育一直处在概念模糊、目标随意的状态。

笔者多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兼做心理咨询辅导,通过教学中的学习和对教育、咨询、辅导实践的反思,以为下述几个方面或许可作为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健康人格教育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和统筹协调。据此,在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中我们的主要理念应当是:

人格教育是对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在教育中首先要把青少年看成人,看成未成年人,看成有潜能的正在发展的有美好前景的人,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未来承担着重大责任和义务,也能做出贡献的人,而非社会的负担、家庭的麻烦、老师的“压力源”。

人格教育要坚持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人格教育和培养中,应作到首先善于发现、肯定、欣赏和爱护青少年人格发展中那些积极的、健康的、理性的、闪光的、社会化的品质,而不是总盯着他们的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更不是一叶障目,以局部的人格问题否定一个孩子或否定一代青少年。

人格教育是人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重视研究和适应孩子的需要和动机及其差异,重视其基本需求的满足,但人格教育的本质乃做人教育、立人教育,是引导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将青少年的人性中本能的欲望和能量引导到社会文明的方向,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的教育。

人格教育是适应现实的教育,又是人生教育、生涯教育。即青少年人格教育必须适应其年龄特征、现实的发展水平及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又必须立足于孩

子的终生发展,培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应使之能适应自身终生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格教育是健康性教育,更是发展性教育。青少年人格教育必须面对其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做到创设各种条件预防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问题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消除,对人格障碍也应耐心地去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全面系统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正面的培养和发展,是潜能的开发,而不是“治病”。

人格教育是外在行为的教育,更是内在品质的培养教育。青少年人格教育需要关注其行为的社会规范性与健康文明性,需要规则和行为强化,但内在的品质养成却是根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过程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格发展的内外品质的统一性。

人格教育中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十分重要,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过程更重要。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个体自身的主动性在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中具有动力和调控的双重作用,在不良人格的矫正中更需要青少年自身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二、正确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人格健康,概而言之即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但关于人格健康的具体标准,心理学中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由于其学术观点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准确的意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健康意味着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平衡。马斯洛则认为健康人格的标志是自我实现并描述了自我实现的人的十几个方面的特征。在卡尔罗杰斯看来人格健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与自我经验的协调,即机能充分发挥的、健全的、幸福的人,并描述了健全人的心理特征。我国学者杨国枢、王登峰等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发现,中、西方对人格健康的理解虽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对人性的积极关注,但又存在有诸多差异,西方文化重视的是人格平等,个体人格,独立性人格,通过认知和家教促进人格发展,偏重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中国文化重视的是人格不平等,群体人格,依附性人格,通过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发展,偏重于道德人格的养成。在此基础上,他们经过多年反复具体研究探讨,提出了中国人健康人格结构的七个特征,即;①外向性(活跃、合群、乐观)、②人际关

系(利他、诚信、重感情)、③行为风格(严谨、自信、沉稳)、④才干(决断、坚韧、机敏)、⑤情绪性(耐性、爽直)、⑥善良(宽和、热情)、⑦处世态度(自信、淡泊)。

参考国内外有关人格健康的研究见解,结合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要求及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我们可初步确定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标准如下:

①有不断增强的独立自主性;②喜欢学习、参与和创造;③与周围环境有较好的接触;④对人友善、有爱心、能合作;⑤气质协调;⑥性格活泼、愉快、热情、乐观、开朗,有责任心,讲诚信;⑦悦纳自我,自尊、自信,有基本的自我控制;⑧富于理想,面向未来;⑨做事有目标、有计划,并能坚持到底;⑩善待困难、干扰、挫折和诱惑,善待成功与荣誉。

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标准,在教育活动中应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上去把握,从任何角度和标准看都是一个成长和积累的过程。同时,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心理绝对健康的人,也就没有人格绝对健康的青少年。衡量一个孩子人格是否健康,主要把握三点。一是视其诸多人格特征中是否多数特征是积极的健全的;二是视其核心性特征,即性格特别是自我意识、价值观是否健全,有无积极的理想和抱负;三是视其人格特征是否有基本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如内部人格品质与外部行为之间,各种人格特征相互之间及主要人格特征特别是自我意识发展是否逐步趋于稳定统一,无明显的矛盾冲突。

三、明确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

前述已提到目前在青少年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格概念的模糊性和教育的目的的随意性。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未能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似乎什么都是人格教育,什么又都不是人格教育,有人还非常形象地说人格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根据我们对人格的理解,对青少年人格健康的理解,下述任务是必须加以重视并实现的。

首先,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防止和消除非理性认知方式。正确积极的认知是健全人格发展形成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认知风格。人格教育中应重点教育青少年客观地认识自身及环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待

自己、他人和社会,防止和克服其认知发展中容易出现的主观、极端、偏激、武断的倾向。

第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意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的情意品质。即增强愉快心境,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防止和克服青少年容易发生的冲动、郁闷、冷漠、怯懦、胆小和易受干扰与诱惑的倾向。

第三,培养青少年健全的性格,预防和消除问题性格。即培养青少年乐观、开朗、有责任心和富于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为人处事中讲诚信的品质。预防和克服青少年性格发展中易出现的悲观、狭隘、缺乏责任心、自私自利、浮夸躁动的消极性格倾向。

第四,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自我意识。即教育青少年逐步学会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信自尊,学习自控,提高自律水平和独立性。防止青少年易发生的自我否定、自吹或自擂、自卑或过分自恋,依赖、自我中心、自我放任、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或因自我矛盾冲突而引发的各种自我迷失、困惑与彷徨。

第五,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防止做人观念问题。即引导青少年热爱人生,对人生有理想和追求,有高成就动机,能不断增加利他主义价值追求,愿做并做道德高尚的人。在做人的基本观念上,防止青少年易出现的对人生的消极观念,如无价值观、享乐主义、现实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及模糊的道德观念,消极的道德定向等。

第六,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行为模式,预防和消除问题行为。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地用社会行为规范与规则去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防止和消除青少年中易出现的问题行为,如目前中学生中发生率较高的打架、骂人、逃课、考试作弊、违反交通规则、乱扔垃圾、欺负同伴、伤害动物、乱写乱划、作息无常、过度消费、吸烟、喝酒、迷信、赌博、沉迷网络等。

四、做好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预测和控制

预测指根据个体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预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可能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多年研究所揭示的规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

种预测的可能性。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步定型阶段,其人格发展变化尚具有较明显的可塑性,加之此前在童年期人格发展的初步基础,更增加了预测的可能性。

控制指根据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设法使需要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创设某些条件,特别是心理社会背景条件,使教育所期望的健康人格特点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不出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改变某些不健康的人格特点。预测控制的主要对策是:

首先,了解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弄清当代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优势、健康的方面及薄弱的问题方面。从横向的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及纵向的早期、童年期人格发展历程中确定各种因素在当代青少年群体或个体人格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这样的了解既是为了预测和控制的目标,也可给预测和控制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第二,优化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环境。制约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环境。我国青少年人格成长的社会背景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理念,优越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高度重视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等。但也存在有不利的方面,如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观念,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矛盾,域外文化垃圾的渗入,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及媒体在市场影响下的不良导向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加快社会文化建设,治理社会生活的负面现象,二是如何教育青少年学习分辨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有效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第三,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特殊的。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成长中的作用最直接、最系统,开始最早,结束最晚。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做人教育、人格教育,家庭在人格发展中具有奠基作用又有持续作用。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重视人格养成的。但若干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家庭人格教育越来越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几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分校,家长则成了应试教育的助手。只管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于其他不顾,甚至人为地加大孩子的种种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在青少年人格教育中首先要引起家长对孩子人格成长的重视,并彻底承担起家庭人格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将家庭人格教育具体地渗透和贯穿于全部

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活动之中。家长要为青少年树立健康人格的好榜样;引导孩子分辨社会生活中各种人格品质的是非美丑;优化家庭内外各类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强化孩子的个性品质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人格与行为问题等。

第四,改革学校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成长,尤其是不顾学生人格发展而一门心思地抓高考、抓分数和名次。其中的各地的一些重点中学,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势,这种教育体制害了学生,害了家长,也害了教师,把所有人都卷入了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中。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无论从现实或长远看均危害极大,尤其对青少年品德、人格与身体健康的摧残和忽视,其后果不仅关系到一些人,而是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对我国的社会文明和综合国力的建设已构成了一个大隐患。当然,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蹶而就,但学校的教育理念、态度和方法必须改变,即重视人格教育,实施人格教育,以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渗透人格教育,将说理、说服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融为一体,与各科教学融为一体。

第五,对青少年中的各类人格问题必须做到“三早”。青少年时期是极易发生各类人格问题的时期,个别学生已发展为人格障碍。这里所谓“三早”是指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容易发生的人格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正。发现越早,尽快弄清孩子的人格问题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并给以矫正,其教育效果越佳。否则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到一定年龄人格问题一旦稳定其矫正难度会加大,矫正起来十分困难,二是人格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产生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人格偏常,表现严重的情感障碍(智力是正常的),行为目的和动机不明确,缺乏自知,病态人格极稳定,个别的到四、五十岁可能会缓解,矫正起来极其困难,药物、环境影响和教育对人格障碍均收效甚微。人格障碍对当事者自身的发展、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环境适应均会带来一系列难题,也会对周围环境、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第六,关注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人格成长。所谓特殊群体指由于种种社会与自然原因而导致某一部分人具有相似性特点的群体。处于青少年期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会形成特殊群体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中可能有些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有些是消极的不健康的。如女性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的健康的一面一般表现为

责任心、同情心、注重人际关系、细心、认真、坚韧等,但也可能发生担心失败、恐惧成功、繁化认知、追求完美等。又如离异家庭青少年,一般会有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但也易发生自卑、敏感、多疑。因此,在人格教育中对不同性别青少年、非健全家庭青少年、独生子女、贫困(或富裕)家庭青少年、留守或流动家庭青少年、肢体残障青少年及成长中有缺失或留有心灵创伤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帮助他们在人格成长中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第七,将人格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人格教育是一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发展变化的缓慢积累过程、细水长流地渗透过程,一种外在影响与自我认同协调的过程。所以,人格教育切忌讲空洞的、八面不粘大而不当的道理,人格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逐步养成的。人们常讲养成行为,收获习惯;养成习惯,收获性格;养成性格,收获命运。养即渗透、积累、内化;成即稳定、成熟、自然而然、习惯化、自动化。养成要通过全部环境与教育影响,通过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又符合教育要求的各种活动和训练,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

第八,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结构的核心组成,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内部条件。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典型的发展内含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因此,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不仅标志着其人格健康的状况,也关系到其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后者主要表现为其自主功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即青少年能否主动地认识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和监控自我,是否以一个主动自觉的主体出现面对自我的发展,有效解决自己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整合内部自我与外部自我的矛盾,适应自身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进而促进自己人格的发展和成熟,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和各种人格问题的发生。我们常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青少年人格教育中,发挥内因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自我教育,一是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分析评价自己,特别是分析评价自己人格发展的状况,增强人格发展的自知之明;二是激发青少年成长的内部动力,即增强其主动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需要和动机;三是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只有这样,一切环境改善、教育影响才能奏效。

最后,一定要防止“师源性”、“亲源性”和“伙伴性”人格问题的发生。从

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看到青少年人格问题、人格障碍的发生不少是来源于教师、家长和同龄伙伴的影响的。如教师因自身的种种压力或品德修养差或人格缺陷、人格障碍而任意伤学生自尊心、否定学生价值、辱没学生人格、随意处罚以至体罚学生或对少数心目中好学生的偏爱、迁就;家长随意训斥、打骂、讽刺挖苦,或以自己的不良人格、消极社会态度给孩子消极示范;同龄伙伴缺乏友好态度,排斥、打击、欺负、施加伙伴压力,或交流消极为人处世观念等。这类刺激源的影响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常为人所忽视,然而其实际影响却是十分恶劣的。许多有人格问题或人格障碍的青少年,仔细分析其成长过程可明显地看到,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在这类刺激源的影响下经过不断的量变质变而形成的,其中的量变表现为此类刺激的持续作用过程,质变体现为此类刺激的某一特殊事件的冲击,甚至微妙到一件事即可导致一个孩子终生难解的情结和人格阴影。

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尤其是其中的观念与对策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然而这却是青少年成长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任务期待着所有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与家长的热情投入和努力探索,以便促使我国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2021年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话说人格教育。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 ___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 ___护封建统治的 ___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 ___,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教育论文《话说人格教育》。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___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 N o.4V o l.29 A ug.2008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李伟强,甘 超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4—0135—03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有专家预测,21世纪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的人格健全者[1]。通常所说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等,一般是对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的一种表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品质上的完美程度和标准”[2],而很少涉及到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从而给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和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明确健全人格的涵义,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格发展的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未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能协调个体的内部关系的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充分的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指标,包含“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等一些要素[3-5]。简单来说,健全人格强调健康和全面两方面,健康是保证,全面是要求。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发展状态[6]。 从心理学视角,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即应具有内隐的人格心理特质和外显的人格行为特征,其中人格心理特质调节人格行为特征,而人格行为特征又可内化为人格心理特征。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特质应是健康、全面的,而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也应是合乎个体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再次,健全人格还应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即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环境及知识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健全人格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8—04—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3jqw58)。 作者简介:李伟强(1975—),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心理研究。 135 DOI:10.13914/https://www.360docs.net/doc/ed6469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ed646937.html,43-1453/z.2008.04.033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_1052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尤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为主要媒介。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教育将人格教育置于重要位置。青少年必须培养坚强的心理意志,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人格教育的涵义和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1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和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自古有之,其中不乏服?沼谌胧篮屯瞥绯?然世外的思想,但都对人性方面做出过深刻的思考。古代的人性论研究中人格教育多采用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七种方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现今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人格研究及其人格教育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中国人历来将“做人”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应当德才兼备。这些要求更偏向于人性、品格的培养,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综合国内外研究者所作定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涉及个体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健全发展。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能够良好融入社会的前提,个体的人格障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羁绊。青少年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人格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品格施加影响,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为人格教育。 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 2.1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健康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青少年心理机能和人格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备较大的可塑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敏捷,积极求知,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想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青少年普遍的人格特点使得青少年能够快速汲取“营养”以成长,同时容易受挫。人格教育如能恰当利用青少年性格优势,克服心理缺陷,积极塑造有利于人际关系发展和有利于正确认识学习和现实状况的心理机制,则能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信念,避免误入歧途。长远看来,良好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在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方面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而且能够使得青少年找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从而指导其行为。 2.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完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青少年健康知识讲座

“生理知识知多少”—青少年健康知识讲座 一、名称: “生理知识知多少”青少年健康知识讲座 二、编号: CSCTX01.P2*******.10 三、理念/理论架构: 理念:青少年是一个人的生理及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男女特性逐 步凸显,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趋于成熟。青春发育是人一生中的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殖系统逐渐成熟,其他脏器亦逐渐成熟和健全,神经系统也已经发育完全。随着青少年生理期的成熟,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青少年的生殖生理及性心理是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的源泉和最基本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生理知识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身体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为了促进青少年对生理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田心社区服务中心针对此主题开展关于青少年的讲座。 理论架构:第一,埃里克森生命八阶段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有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他也告诉我们要重视各个阶段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相关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青少年处于生理成熟的关键期,本能冲动如果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传统观念上的原因,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的生理知识教育较为缺乏,因此加强青少年生理知识教育是必要的。 第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重建。因此,对于青少年发展时期,也要对其进行认知的构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生理知识,促进其发展。 四、目的/目标: 目的:提高青少年生理健康的意识,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目标:(1)普及青少年生理健康知识(2)及时掌握青少年生理疾病和防治的方法(3)增 强青少年的生理自我保护能力。 五、对象: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邵阳县黄塘乡中学胡小花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湖南邵东龙姓学生杀害班主任,湖南隆回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安徽蒙城五个学生群殴老师,而学生群殴学生并拍视频取乐的今年就有数起。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了。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三、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和现象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标准(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健康与亚健康 虽然人们生活的水平是在逐步的提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健康的问题。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不是健康的状态,而是非常危险的非健康状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是健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就相当于保险丝断开之前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心理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解决。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 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有感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学习有感 2012年4月21日上午8:30我们在法制频道观看了于丹的《青少年人格教育》讲座,作为父母我们深有感触,并深有同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太注重青少年的书本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太脆弱,禁不起挫折,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金字塔里,父母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中心,人际不和,带给他们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中小学教育要给他们什么?要给他们文化,给他们拯救自己人生的力量。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彷徨时,文化可以拯救他们的心灵。自己的心胸开朗了,忧思就少了许多。这就是仁者无忧。”于丹认为,

家长们最应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让自己发达的心去发达别人,用宽容、善良和悲悯之心去洞悉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当他们成人后,看到别的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老人就觉得是自己的老人,能不爱他们吗?是呀,独生子女最缺少懂得他人的教育。懂得比爱更深刻,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很多孩子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么们内心缺少宽容和包容。”所以要教育他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 通过学习于丹老师的讲座,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人格老师,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 学生最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 意义与对策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健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意义对策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一、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

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㈡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 教育中学生;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青少年健康知识

青少年健康知识 1、青春期指的是:由童年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特别是性生理成熟时期。 2、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是: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功能的健全,生殖器官的成熟。 3、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长胡须、长阴毛、喉结突出、声调较低。这是由于辜丸分泌雄性激素引起的。 4、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骨盆宽大、乳腺发达、长阴毛、声调较高。这是由于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引起的。 5、到了青春期,男性出现首次遗精,女性出现月经初潮,标志着:男性靠丸和女性卵巢逐渐发育成熟。 6、青春期大脑发育一个重要特点是:大脑的兴奋性比较强,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7、青少年在变声期,保护噪子要做到:不能过分劳累,尤其声带不能过分疲劳,要节制大喊大叫;避免伤风感冒;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物;禁止吸烟和副酒。 8、座疮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和肥皂彻底清洗两次脸,禁用碱性强的肥皂,不用多油脂和刺激性强的化妆品。同时,洗脸时用的毛巾要轻擦皮肤,让淤积的皮脂从皮肤排出,但不要用手去挤、掐、挖粉刺以免感染。 9、青春期的思维、情感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感情丰富、强烈而持久但又容易动情感,自尊心强。

10、中学生主要行为活动是:学习。 11、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最好方式是:以群体交往为主。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包括班级、小组)活动。 12、患近视眼配戴眼镜要到医院检查:经医院作散睦验光,使睫状肌完全麻痹,才能检查出准确的度数。 13、青少年患近视眼是配戴:凹透镜加以纠正。 14、为了保护视力,看电视时的座位与电视机的距离最好是:荧光屏对角线的4-6倍。 15、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在学习时容易发生:疲劳。 16、预防青少年高血压病,在膳食中做到:“三少”:少吃高脂肪、少吃精制糖、少吃食盐。“三多”: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糙米等,多吃豆粉及豆制品,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鱼类、各种植物油)。 17、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素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包括脂肪、磷脂)、元机盐、维生素、水。 18、平衡膳食要求做到: 粗细粮搭配、动植物油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 19、中学生在学习紧张时(尤其考试期间),除了要注意劳逸结合外,在饮食方面要做到: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并提高膳食质量。这样从日常食物中吸取的各种营养成份,可以满足紧张的脑力劳动的需要。依赖吃补药如营养保健品,不是最佳选择。 20、体育锻炼的膳食基本要求是:量少质精、发热量高、体积小、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21、腆缺乏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智力发育。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从5、6岁就进入学校,至少要在学校学习9年,有的要在学校学习16至20年。学校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1.教育目标的片面性助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1)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在一段时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挂帅,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是造成德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的重要原因。而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的结果就是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而且“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其结果使一些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不良。 (3)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比如,尊重只强调对父母、

教师的尊重,而忽视对同学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抗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合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方法的失误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营养轻精神养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浮躁短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小学就是只追求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考试的机器,使得那些心理还很脆弱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方法,面临一些自认为走投无路的难题,在极度恐惧和不知所措时就选择极端的方式,有的自毁,有的走向犯罪道路。 3.教师人格不完善促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模仿程度越高。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其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有一生的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自私狭隘、浅薄粗暴的教师,会在行为上,动辄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他在课堂上教的知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详述: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 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

青少年健康人格

摘要:21世纪青少年的人格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体的正确发育,而且,决定着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人格,因为,青少年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生活,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本文将会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来分析影响现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原因和谈谈如何培养现代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培养 何谓之人格?古往今来,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见解。所谓人格就是指个人所具有的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气质、性格及其个别差异的混合体,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又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心身组织。那么是否所有的人格都是健康的呢?何为之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又应有那些特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格都是健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就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的特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特征也可以认为是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点、新的行为方式。这是首要的一点。(2)准备与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4)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6)在公共和个人生活中注重计划性。(7)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独到的见解。(8)具有良好的可依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知识,愿意根据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 (12)了解生产和过程,并希望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健康人格应该包括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客观理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良好和谐的心理状态、友善的社会交际、不断改造自己的动机。青少年若没有健康的人格,无论对于个人、民族还是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意义非常重大。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试题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试题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北师大集宁附中中学生健康教育测试题 年级班姓名:得分_______ (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满分100分) 1.肺结核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A.消化道 B.母婴传播 C.呼吸道 2.学习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缺乏有关。 A.铜 B.铁 C.锌 3.长期大量饮酒对人体的哪个脏器损害最严重() A.心脏 B.肝脏 C.肾脏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毒品的是() A.鸦片 B.摇头丸 C.雪茄 5.下列哪种方法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A.接种乙肝疫苗 B.服用药物 C.勤洗手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抽烟是成熟的表现 B.学习、工作压力太大时,可以用吸烟来缓解压力 C.吸烟容易上瘾,而使人成瘾的物质是尼古丁 7.吸毒可能会传播下列哪种疾病() A.甲型肝炎 B.艾滋病 C.乙、丙型肝炎 8.预防接种是为了() A.预防癌症 B.预防传染病 C.预防中毒 9.如果不吃早餐,血液里缺少(),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A.脂肪 B.维生素 C.葡萄糖 10.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A.坚持食用碘盐 B.多吃海产品 C.锻炼身体 11.长期吸烟容易引起什么疾病() A.结构病 B.支气管炎 C.肺水肿

12.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曾写下《七律·送瘟神》一首,这道诗歌颂的是我国人民防治哪种疾病的壮举() A.鼠疫 B.天花 C.血吸虫病 13.发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 A.牙发育畸形 B.偏食营养不良 C.口腔不洁有细菌存在 14.夏季在烈日下剧烈运动出汗过多时,为预防中暑应多喝() A.糖水 B.淡盐水 C.白开水 15.碘缺乏会导致獐、青少年() A.生长发育和智力受影响 B.身材高大 C.心理疾病 16.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起,到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称为艾滋病的潜伏期。艾滋病的潜伏期通常是() 周个月—10年 17.外出回家,你应该() A.吃东西时再洗手 B.立即洗手 C.手脏才洗手 18.杀灭在体外艾滋病病毒的方法中,下面哪条是对的() A.不使用消毒剂,即可自然灭亡 B.病毒很脆弱,日常使用的消毒剂即可杀灭 C.生命力很强,一般消毒药物无法杀灭 19.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引起的 A.别人与你接触传染 B.遗传 C.吃了不清洁的食物 20.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 A.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B.心率不齐 C.头晕 21.肺结核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低热、咳嗽、咳痰3周以上或咯血 B.咳嗽、咽 C.咳嗽、高烧或头疼 22.下列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是:() A.血液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性传播 23.眼在调节松驰状态下,远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这种眼称为()。 A.正视眼 B.近视眼 C.远视眼 24.夜盲症主要由于体内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