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然气价格

国际天然气价格
国际天然气价格

国际天然气没有统一的价格,而是形成了北美、欧洲、亚太三大主要市场。北美地区天然气自给能力较强,市场发达、市场竞争决定天然气价格。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则以进口LNG为主,价格更多与原油挂钩。欧洲地区既有大量管输进口天然气,也有LNG,管输气价格主要谈判确定,LNG 主要挂靠原油。

一、为什么要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答: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国家根据这个改革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2005年以来,国家依据弥补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3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对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天然气生产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供气方式趋于复杂。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以及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多条管道相继投产,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已初步形成,供气方式逐步由单气源、单管道转变为多气源、多路径、网络化供应。终端用户难以区分天然气来源和流向,再按现行机制分别制定出厂和管输价格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价格监管的难度增大。

二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而国内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2006年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通常采取与原油或石油产品价格挂钩的方式,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攀升,进口天然气价格也不断上涨,形成国产气价格低、进口气价格高的格局。进口气价格按照国产气价格执行,造成企业进口气业务巨额亏损,不利于调动经营者进口天然气积极性。同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又放大了不合理需求,一些地方盲目上马天然气加工项目。长此以往,天然气市场供应难以保障。

三是约束企业成本的要求逐步增强。“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使得价格主要依据成本变化而调整,难以反映消费需求对价格的制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从需求侧约束企业生产和进口成本的不合理上升,促进天然气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率,进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广东、广西的门站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答:确定试点地区的门站价格,分三个步骤:

首先,选择计价基准点。综合考虑我国天然气市场资源流向、消费和管道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场(中心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

其次,计算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以市场形成价格的进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并按照60%和40%权重加权计算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然后,按

照0.9的折价系数,即把中心市场门站价格确定为等热值可替代能源价格的90%。这样做有利于保持天然气的价格优势,鼓励用户合理使用天然气。

第三,确定广东、广西门站价格。以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为基础,根据天然气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并兼顾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两省(区)门站价格。

为什么选择上海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

答:“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法,核心是要反映市场需求的约束作用。根据国际经验,一般把天然气集散地或主销区作为计价基准点。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唐、西南、珠三角等多个天然气消费中心,其中长三角地区多管道、多气源汇集的特点最为明显,上海尤为典型。从供应结构看,上海既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川气东送等重要管道天然气的交汇中心,又接收东海气,还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从需求方面看,上海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因此,选择上海市场作为计算门站价格的计价基准点是合理的。

改革什么时候向全国推广?在试点期间,其他省份的天然气价格如何管理?

答:我们将认真总结广东、广西两省(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经验,评估改革措施对各方面的影响,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其他未实施新机制的省份,要通过分步调整天然气价格,疏导价格矛盾,使天然气价格水平逐步接近与可替代能源合理比价关系。考虑到试点地区用户对新机制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一改革未在全国推广前,两省(区)的门站价格按照新机制确定后,价格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

我国常规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600295)、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松辽、东海、莺-琼和渤海湾九大盆地。至2009年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超过7万亿立方米,进入世界储量前列国,但探明率只有12%左右,勘探潜力大。

近年来,我国国内天然气产量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2%,在2009年世界前10名产气大国中,排名第七。

2000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平均消费增速高达16%,超过除核能之外的其他一次能源的增速。天然气消费集中在川渝、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四大地区。四川、北京、江苏、广东位于前几位。

我国2009年起天然气供需缺口开始显现,当年国内供应缺口5.1%。2010年扩大到9.8%。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预计,到2015年、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30%、40%左右。

2007年国家发布《天然气利用政策》,天然气消费结构日益优化,城市燃气和发电比

例逐渐上升,形成相对均衡的结构。

为解决天然气供求矛盾的问题,天然气发展提出了“海陆并举、液气俱重、多种渠道、保障供应”的发展举措。对于常规天然气,主要通过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气进口。

未来常规天然气的供应格局将由目前的单一的国内供应为主转变为国产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多气源联合供气。

非常规天然气是指尚未充分认识、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进行开发的一类天然气资源。按照资源禀赋特征和赋存的介质分类,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水溶气、浅层生物气等。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达280.6 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01 倍。目前,我国致密砂岩气、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形成了工业规模的产能,而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尚处于调查、研究或是小规模开发阶段。

煤制天然气项目具有能源转化效率高、单位热值耗水量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优点,是煤制能源产品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但煤制气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其经济性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煤炭价格和天然气销售价格是关键影响因素。

作为天然气的可替代能源,近年来液化石油气的发展受到天然气市场迅速扩张的影响而呈现出增长停滞或下降的趋势。

在天然气以管道方式供应和价格偏低的优势迅速扩张的时期,LPG 行业需要寻找机会

在中小城镇和广大乡村以及城市边缘管道天然气达不到的地方投资基础设施,发展用户需求。

2018年全国及广东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2018年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1 天然气总体概况 1.1 1LNG行业需求格局 2017年,在年度趋势方面,由于冬季采暖采购高峰,项目维修和供应反弹,全球LNG现货价格呈现U型趋势。 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2018继续放缓,全球天然气需求稳步上升至3.67万亿立方米,较去年年上升1.7%。全球天然气产量约为3.78万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2%。LNG 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高于2017年的10%,中国、亚太其他国家、欧洲和其他地区将各占增量的25%。 据IHS预计,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将从2017年的15%降至2018年的8%,而韩国将继续推迟核电站的维护计划,并相应增加液化天然气发电站和可再生能源;日本至少有四座反应堆将被推迟;孟加拉国、巴拿马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将开始进口LNG;埃及Zohr天然气田将开始生产天然气,预计到2018年,埃及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减少60%,至270万吨,所有这些都将对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产生影响。 另外,澳大利亚最近对天然气出口实施限制,以缓解国内对天然气短缺的担忧,稳定天然气价格。从2019年开始,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限制在8000万吨(合1104亿立方米)。

尽管未来7年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产能预计将从目前的每年7700万吨增加到1亿吨,但卡塔尔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断恶化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的出口和出口路线。 从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供需情况,项目开发进度和国家竞争力,在北美地区自2020年以来增加了增长潜力,而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有一些机会,并在2030年前后的事情该地区有望成为液化天然气供应的增长潜力。1.2 全国天然气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供应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国内气田向多源、多类型的天然气供应模式转变。国内气源主要来自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松辽盆地等;进口LNG主要通过中亚(约550亿立方米)、中缅管道(约120亿立方米)进口的天然气,另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于2019年从东北向内陆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41.4亿立方米),与中亚管线的西北和中缅管线的西南部相辅相成;近海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 另外,2018年7月19日,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向中国供应的第一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海峡抵达江苏省如东LNG接收站。根据双方签署的长期采购和销售协议,中石油将从2019年起每年从亚马尔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41.4亿立方米),开启向中国供应LNG的新篇章。

公用事业: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Table_Summary]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行业专题报告行业研究方正证券研究所证券研究报告 燃气Ⅱ行业2018.09.20/推荐 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 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步落地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总体思 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管控中游的管输和配气这两个 垄断环节的收益率,放开上游气源及下游销售环节的市场化竞 争及定价机制。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 2017年9月,中石油、中石化下属13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执 行管道运输核定价格,管道运输企业按核定的运输价格向用户 收取运输费用,核定后的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之前下降15%左 右。目前跨省的主干管道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投资 建设,未来国家将剥离两桶油的长输管道资产,组成国家管道 公司促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 7%。2017年6月,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 意见》,提出配气价格准许收益为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 目前各地城市燃气都在进行成本监审,最终各地城市燃气配气 的调整方案应于18-19年逐步核定完成。本次政策意图通过规 范城燃配气价格鼓励燃气行业健康发展,通过降低部分地区原 来配气的超额收益为燃气用户降低能耗成本促进燃气消费。 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 (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 时日。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将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 下调0.7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价格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 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 价格。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自6月10日起居民门站 价格将与非居民门站价格相衔接。我国目前上游气源供给是寡 头垄断格局,上游真正的市场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达到 天然气体制改革目标后,拥有便宜气源的上游企业可以直接与 下游用户签订供气协议,通过明码标价的管输和配气网络将天 然气输送到下游用气企业,达到真正的市场化。 (2)下游销售价格联动,城燃顺价不及预期。从定价方式 来看,居民用户的用气价格是物价局统一定价;工商业用户和 电厂及大工业用户则是由物价局规定最高限价,供气企业再和 用户协商定价。目前,各省份的居民门站价格调整已于6月10 日完成,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燃气销售价格调整还在陆续进行, 但是顺价进度低于预期。长期来看,本次居民天然气门站价格 改革将有利于燃气价格未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配气环节应 该同管输一样单独定价。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燃气行业是特许经 营制度,带来配售难以分离以及不向第三方开放等问题,配气 环节的改革还将需要依靠政府接下来的政策去推进。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配气价格与接驳费调整风险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DOC)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国产天然气的不断上产、大型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大型长输管道的建设,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预计未来随着供气气源的多元化,供气管网的网络化,天然气的覆盖面积和利用领域将更加宽广,将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天然气利用市场 1总论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燃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有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时代。目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2008年全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0656亿立方米,消费量为30187亿立方米。预计,全球天然气产业在未来仍将持续发展。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天然气普及率还比较低,我国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天然气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长期在3%左右徘徊。有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过程和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过程一样,也将经过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2004年月12月30日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正式商业运作,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阶段由启动期向发展期迈进,预计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30年。在此期间,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快,逐步形成全国天然气统一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建设和产量将迅速增长,进口天然气渠道将不断拓宽,非常规天然气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供气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2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 2.1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行业对各类能源的巨大需求。1999

2018年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报告

2018年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报告 一、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 (3)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 (4)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 (5) 二、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 (6) 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时日 (6) 2、下游销售价格联动,城燃顺价不及预期 (7)

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步落地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管控中游的管输和配气这两个垄断环节的收益率,放开上游气源及下游销售环节的市场化竞争及定价机制。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2017 年9 月,中石油、中石化下属13 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执行管道运输核定价格,管道运输企业按核定的运输价格向用户收取运输费用,核定后的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之前下降15%左右。目前跨省的主干管道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投资建设,未来国家将剥离两桶油的长输管道资产,组成国家管道公司促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2017 年6 月,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配气价格准许收益为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目前各地城市燃气都在进行成本监审,最终各地城市燃气配气的调整方案应于 18-19年逐步核定完成。本次政策意图通过规范城燃配气价格鼓励燃气行业健康发展,通过降低部分地区原来配气的超额收益为燃气用户降低能耗成本促进燃气消费。 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时日。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将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0.7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价格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自6月10

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

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 2010-12-22 摘要:分析并展望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天然气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对策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清洁、高效的化石燃料,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低。天然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表观消费量为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与国内产量相比,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达40多亿立方米。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普及率仍比较低。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长期在3%左右。但随着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和产量将迅速增长,进口天然气渠道将不断拓宽,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供气格局。因此,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也将不断提高。 1? 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分析 ? 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天然气消费量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势头。1996年以前,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缓慢,1996年以后,随着大型长输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天然气消费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到2006年天然气消费量达561亿立方米,约为2000年的2倍。最近10年是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期(见图1),年均增长近5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超过%。自2004年我国“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来,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近100亿立方米。 2010年前4个月,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这也是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首次突破20%,与2009年同期相比,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从%升至%。 但从消费构成来看,多年来天然气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2%-3%。1996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79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远远低于23%的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875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说明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也表明实现“2020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10%”[3]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 天然气产量不断递增,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达830亿立方米(见图2),2000-2009年我国天然气年均增速为15%。 从我国天然气的气源来看,2006年以前我国天然气消费所有用气均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及个别地方公司供应的国产天然气。2006年国内第一个进口LNG项目——广东深圳大鹏LNG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开始利用境外天然气。2009年12月底,我国开始进口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拉开了大规模利用境外管道气的序幕。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实施国内、国外? “两种资源”战略,落实的进口天然气项目将越来越多,进口天然气占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2010年1-4月,我国生产天然气亿立方米,同比增长%,增速较平稳。我国自2006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进口数量逐年增加,预计2010年天然气进口量会超过150亿立方米。 ? 我国天然气市场覆盖面更加广泛 在“九五”之前,我国尚未大规模修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天然气消费基本上呈现“就近利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油气田周边,生产区基本上即消费区。其中仅川渝气区周边消费量就占全国40%以上。

2018年全国及广东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docx

2018 年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1天然气总体概况 1.1 1LNG 行业需求格局 2017 年,在年度趋势方面,由于冬季采暖采购高峰,项 目维修和供应反弹,全球LNG现货价格呈现U型趋势。 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 2018 继续放缓,全球天然气需求稳步上升至 3.67 万亿立方米,较去年年上升 1.7%。全球天然气产量约为 3.78 万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 2%。 LNG 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高于 2017 年的 10%,中国、亚太其他国 家、欧洲和其他地区将各占增量的25%。 据 IHS 预计, 2018 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将从 2017 年的 15%降至 2018 年的 8%,而韩国将继续推迟核电站 的维护计划,并相应增加液化天然气发电站和可再生能源; 日本至少有四座反应堆将被推迟;孟加拉国、巴拿马和俄罗 斯的加里宁格勒将开始进口LNG;埃及 Zohr 天然气田将开始生产天然气,预计到2018 年,埃及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 减少 60%,至 270 万吨,所有这些都将对全球液化天然气需 求产生影响。 另外,澳大利亚最近对天然气出口实施限制,以缓解国 内对天然气短缺的担忧,稳定天然气价格。从2019 年开始,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限制在8000万吨 ( 合 1104亿立方米 ) 。

尽管未来 7 年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产能预计将从目前的 每年 7700 万吨增加到 1 亿吨,但卡塔尔与埃及、沙特阿拉 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断恶化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该国的出口和出口路线。 从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供需情况, 项目开发进度和国家 竞争力 , 在北美地区自2020 年以来增加了增长潜力, 而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有一些机会, 并在 2030 年前后的事情该地区有望成为液化天然气供应的增长潜力。 1.2全国天然气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供 应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国内气田向多源、多 类型的天然气供应模式转变。国内气源主要来自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松辽盆地等; 进口 LNG主要通过中亚(约550 亿立方米)、中缅管道(约120亿立方米)进口的天然气,另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将于 2019 年从东北向内陆供应300 万吨液化天然气(41.4亿立方米 ) ,与中亚管线的西北和中缅管线的西南部相辅相成; 近海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 另外, 2018 年 7 月 19 日,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项 目向中国供应的第一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海峡抵达 江苏省如东LNG接收站。根据双方签署的长期采购和销售协 议,中石油将从 2019 年起每年从亚马尔进口 300 万吨液化天然气 (41.4 亿立方米 ) ,开启向中国供应 LNG的新篇章。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国产天然气的不断上产、大型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大型长输管道的建设,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预计未来随着供气气源的多元化,供气管网的网络化,天然气的覆盖面积和利用领域将更加宽广,将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天然气利用市场 1总论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燃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有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时代。目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2008年全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0656亿立方米,消费量为30187亿立方米。预计,全球天然气产业在未来仍将持续发展。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天然气普及率还比较低,我国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天然气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长期在3%左右徘徊。有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过程和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过程一样,也将经过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2004年月12月30日西气

东输管道工程正式商业运作,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阶段由启动期向发展期迈进,预计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30年。在此期间,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快,逐步形成全国天然气统一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建设和产量将迅速增长,进口天然气渠道将不断拓宽,非常规天然气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供气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2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 2.1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行业对各类能源的巨大需求。199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10.3%;2008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7.7%。 随着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天然气市场消费量呈现爆炸式增长。1996年以前,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缓慢;1996年以后,随着大型长输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天然气消费消费量迅速增长,至2006年,10年间消费量增长了2倍。 图1显示了2000年~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化情况。从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趋势看,最近十年是天然气增长的快速期,年均增长接近5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而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来,全国天然气的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长接近100亿立方米。根据统计,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达到780亿立方米,是2000年全国的天然气消费量的3倍多。

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演变及价格变化综述

摘要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分为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价格双轨制时期和政府指导价时期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在介绍和分析各阶段的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和价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出几点基本结论:实行政府定价是我国过去天然气价格管理的主要形式;天然气价格变化是各种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天然气价格水平总体提高集中反映了天然气商品本身的价值规律;市场定价机制将在未来天然气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是政府和企业在天然气价格改革中必须坚守的法治底线。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政府定价市场定价双轨制改革 天然气作为基础能源和清洁燃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随着我国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定价机制及今后的价格改革走向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系统研究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历程,以便为全面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总结经验,本文就建国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分期作一初步研究,回顾历次天然气价格变化,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气价格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定价机制均不尽相同。把握时代变迁脉搏,追寻天然气价格调整和变化轨迹,本文将建国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分为三个不同历史阶段。 一、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82年4月,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由国家统一定价,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 我国最初的天然气价格分为计算产值的价格和调拨价格两类。从1952年开始,工业生产资料调拨价格(出厂价格),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及有关工业部委负责管理,其中天然气价格由燃料工业部行使管理职能。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天然气的地区,也是国家最早实施天然气价格管理的地区。早在1953年,全国石油会议就确定四川盆地为我国油气勘探重点区域,并由此拉开了四川油气工业的发展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四川盆地开始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建成我国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789596.html,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孙伟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选天然气产业改 革政策方向、完善“市场净回值”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并轨、落实储气库费形成机制和完善数字管网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1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1.1 现行“市场竞价”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天然气的销售定价中,有50%的份额由市场定价。但是,中国的天然气销售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管道营运公司负责统购统销,由于历史原因,中石油占有大部分的市场和管网,天然气的销售基本由负责管输业务的天然气公司负责,因此,管道垄断性因素存在是必然的,市场竞价程度受限。 1.2 现行“市场净回值”定价机制存在缺陷 在天然气的销售定价中,占30%的份额由“基准价加上浮20%、下浮不限”的弹性机制来确定,此时的基准价目前仍由“市场净回值”来确定,虽然“市场净回值”定价是我国天然气定价方式的重大进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定价基准点单一、调整时间过长及节点模糊、与替代能源挂钩不真实等问题。 1.3 缺乏价格联动 目前城市燃气供气价格仍需价格听证会确定,上游价格调整难以快速体现到终端用户价格,上中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不完善。 1.4 价格类型缺失、不完善 无明确的储气库费,影响相关方投资和建设地下储气库的积极性;季节定价差别不足,难以有效调节日趋加大的天然气季节需求峰谷差。 1.5 门站价格制度有碍产业改革 虽然符合当前我国上中游一体化运营的实际情况,但是门站价格将出厂价与管输费捆绑在一起,有碍输气管道的公平开放和独立运营改革,不利于无管道的资源上输销售。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DOC)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DOC)

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国产天然气的不断上产、大型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等大型长输管道的建设,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预计未来随着供气气源的多元化,供气管网的网络化,天然气的覆盖面积和利用领域将更加宽广,将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天然气利用市场 1总论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燃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有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时代。目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2008年全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0656亿立方米,消费量为30187亿立方米。预计,全球天然气产业在未来仍将持续发展。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天然气普及率还比较低,我国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天然气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长期在3%左右徘徊。有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过程和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过程一样,也将经过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2004年月12月30日西气

东输管道工程正式商业运作,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发育阶段由启动期向发展期迈进,预计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30年。在此期间,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快,逐步形成全国天然气统一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建设和产量将迅速增长,进口天然气渠道将不断拓宽,非常规天然气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供气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2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 2.1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行业对各类能源的巨大需求。199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10.3%;2008年,这一比例增加到17.7%。 随着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天然气市场消费量呈现爆炸式增长。1996年以前,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缓慢;1996年以后,随着大型长输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天然气消费消费量迅速增长,至2006年,10年间消费量增长了2倍。 图1显示了2000年~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化情况。从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趋势看,最近十年是天然气增长的快速期,年均增长接近5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而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来,全国天然气的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长接近100亿立方米。根据统计,200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达到780亿立方米,是2000年全国的天然气消费量的3倍多。

天然气价格政策

现行定价模式 在现有的定价机制下,国家与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天然气价格时,不管就是出厂价、管输价还就是终端用户价格,均采用成本加成法,即依据天然气成本加合理利润并兼顾用户承受能力来确定天然气价格。 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天然气价格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依据天然气供应的自然流程实行分段管制定价。我国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对象为直供大用户与城市燃气用户。直供大用户就是一些天然气消费量很大的工业企业,其天然气价格由大用户与天然气管道公司谈判形成。城市燃气门站就是干线输气管道的最后一站,也就是天然气进入城市配气系统的入口点,城市门站价格由地方配气公司与天然气管道公司谈判形成。在国家的计划管理之下,国家发改委制定天然气出厂价(井口价加净化费)与管输价,地方配气公司的气价由当地政府通过下属的物价局制定。 如图: 天然气价格政策发展 1994年,政府对天然气实行进口基准价,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10% 2002年,国家调整了天然气价格结构,首次采用了价格调整机制,并且实行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与煤炭原油及液化石油气的联动体系。 2005年,发改委出台了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政策,将用户分为化肥、直供工业与城市燃气等三大类,同时根据气体来源(如长庆油田、青海油田、大港)等地区实行一档或二档的不同气体价格。当时规定天然气每年调整一次,其调整系数也就是根据原油、煤炭与LPG等加权 价格来制定的。但实际未能实现每年调整。 2007年11月,由于国内长期气价比较低,促使发改委将工业气体价格一次性地调整了35% 左右,同时提高了车用天然气的价格。 2010年4月,发改委对国家统一运价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08元 2010年5月底,政府再度宣布调整国产陆上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为0、23元/立方米。同时,一二档气价并轨。 2011年12月,在广东广西实行天然气改革。确定了统一的、最高上限的门站价格。广东、广西的门站价格,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的进口燃料油与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并按照60%与40%权重加权计算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然后,按照0、9的折价系数,即把中心市场门站价格确定为等热值可替代能源价格的90%。随后,以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为基础,根据天然气主体流向与管输费用,并兼顾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 定两省(区)门站价格(2、74元/立方米与2、57元/立方米)。

全国及广东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年全国及广东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作者:————————————————————————————————日期:

2018年天然气供应形势及价格分析 1 天然气总体概况 1.1 1LNG行业需求格局 2017年,在年度趋势方面,由于冬季采暖采购高峰,项目维修和供应反弹,全球LNG现货价格呈现U型趋势。 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2018继续放缓,全球天然气需求稳步上升至3.67万亿立方米,较去年年上升1.7%。全球天然气产量约为3.78万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2%。LNG 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高于2017年的10%,中国、亚太其他国家、欧洲和其他地区将各占增量的25%。 据IHS预计,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将从2017年的15%降至2018年的8%,而韩国将继续推迟核电站的维护计划,并相应增加液化天然气发电站和可再生能源;日本至少有四座反应堆将被推迟;孟加拉国、巴拿马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将开始进口LNG;埃及Zohr天然气田将开始生产天然气,预计到2018年,埃及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减少60%,至270万吨,所有这些都将对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产生影响。 另外,澳大利亚最近对天然气出口实施限制,以缓解国内对天然气短缺的担忧,稳定天然气价格。从2019年开始,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限制在8000万吨(合1104亿立方米)。

尽管未来7年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产能预计将从目前的每年7700万吨增加到1亿吨,但卡塔尔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断恶化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的出口和出口路线。 从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供需情况,项目开发进度和国家竞争力,在北美地区自2020年以来增加了增长潜力,而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有一些机会,并在2030年前后的事情该地区有望成为液化天然气供应的增长潜力。1.2 全国天然气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供应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国内气田向多源、多类型的天然气供应模式转变。国内气源主要来自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松辽盆地等;进口LNG主要通过中亚(约550亿立方米)、中缅管道(约120亿立方米)进口的天然气,另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于2019年从东北向内陆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41.4亿立方米),与中亚管线的西北和中缅管线的西南部相辅相成;近海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 另外,2018年7月19日,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向中国供应的第一船液化天然气通过北极东北海峡抵达江苏省如东LNG接收站。根据双方签署的长期采购和销售协议,中石油将从2019年起每年从亚马尔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41.4亿立方米),开启向中国供应LNG的新篇章。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

74620 公共政策论文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 随着天然气资源使用面积的不断延展,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难度也不断提升,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制约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还会给予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积极对于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 (一)不遵守市场经济定价基本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并且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但是我国国内天然气的价格确实受到国家调控的影响,并没有遵循市场紧急产品定价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是与市场化运作脱节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也难以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价格的调整。

(二)缺乏健全的天然气配套发展链 从当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模式来看,在单气源,单管道的发展初期,还可以给予用户提供管道末端的运输和销售捆绑式的供气服务。但是,随着上述单一的供应渠道,管道被改变,势必要求天然气生产向天然气消费方向转移,由此价格体系中销售环节的缺失,就难以保证天然气的有效供应。简单来讲,当前没有与天然气产业链相互配套的设施,这已然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难以起作用 现阶段的天然气定价是以成本为基础来进行的,这样的定价方式存在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发挥效能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政府和天然气企业之间信息部队称,政府难以对于天然气企业的成本进行估算,很可能出现政府政策与企业成本变动不吻合,并且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执行的价格政策刚性太强,难以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二、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天然气资源,其牵涉的面积将越发广泛,如果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放置,将会给予后期的改革工作造成更大的负面因素。因此,需要积极树立改革

全球天然气定价规则一览

全球天然气定价规则一览 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受限于地理上的区域分割,天然气国际贸易大多数是通过管线或船运达成交易,地理上的限制与昂贵的运输费用(长途国际管道建设和液化天然气船运费用)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天然气市场具有明确的区域特性,并形成了4个相互独立的自然天然气定价体系。 总结来自国际天然气联盟(IGU)公开的信息,这4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气定价体系的特点是: 一、北美与英国:不同气源之间的竞争定价 北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实行不同气源之间的竞争定价。这3国政府以往都在一定水平上对井口价格进行干预,但随着天然气市场与监管政策的发展,供应端出现了充足并富有竞争力的多元供应,用户能够在众多供应商中自由选择,管输系统四通八达并实现了非歧视性的“第三方准入”。在此基础上,天然气作为商品的短期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庖代了长期合同。在北美形成了以亨利枢纽(Henry Hub)为核心的定价系统,在英国定价系统中也形成了一个虚拟平衡点(NBP)。尽管采用相同的商品定价机制,但北美与英国的天然气市场还是相互独立的。 二、欧洲大陆: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 欧洲大陆采用的是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来开展天然气贸易。这一模式源于荷兰在1962年针对格罗宁根(Groningen)超大气田天然气生产采取的国内天然气定价政策。该政策将天然气价格调整与3种石油燃料(柴油、高硫和低硫重质燃油)的市场价格按照百分比挂钩,然后根据“传递要素”进行调整来分担风险。这一模式随后被出口合同所采用,进而影响东北亚的LNG定价。欧盟虽然出台了多个天然气法令来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但由于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的分割,至今还没有做到像美国那样的自由准入和具有市场流动性。 三、东北亚: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 东北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LNG贸易定价体系源自日本。由于日本当年引进LNG主要是为了替代原油发电,因此在长期合同中采用了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公式。虽然这一定价方式已经不契合日本和亚太其他国家的市场现状,但目前尚无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设定JCC封顶价格和封底价格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四、俄罗斯与中亚地区:双边垄断的定价模式 俄罗斯与中亚地区采用双边垄断(垄断出口和垄断进口)的定价模式,通常采用政府间谈判来确定供应给非欧盟用户的天然气价格。 由于4大区域市场之间并没有相互交易及竞争的关系存在,故各区域市场的价格有极明显的差异。目前随着全球天然气开采区域与天然气消费区域的变化,以上形成的天然气价格

国外天然气经济研究现状与动向

国外天然气经济研究现状与动向 胡奥林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 摘要国外从事天然气经济研究的主要是一些国际性机构或组织,也包括一些国家级能源经济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及咨询公司。研究方向包括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包括世界天然气统计分析、天然气供应与需求预测、市场开发与发展趋势、天然气消费与利用政策、天然气工业体制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与体制等。本文介绍了国外主要天然气经济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向、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提出了加强我国天然气经济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经济能源经济天然气供应天然气需求天然气市场天然气消费天然气 价格 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和天然气市场开发离不开天然气经济研究的引导和拉动。不仅公司的业绩指标和发展战略需要有经济学的证明,而且国家在出台新政策或改革政策之前,以及在制定天然气工业与市场的发展规划时,事先也要进行详细的经济分析和实证研究。随着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天然气经济研究受到世界许多知名研究机构、大学院校及跨国油气公司的关注、重视和参与,研究领域涉及勘探开发到终端消费利用各环节的整个天然气链。 1 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方向 国外专门从事天然气经济研究的机构不多,比较突出的是法国的国际天然气信息中心(CEDIGAZ),更多的是一些能源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下属的研究所、院校研究所和一些跨国公司的研究部门进行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经济研究。 1.1 法国国际天然气信息中心 法国国际天然气信息中心(CEDIGAZ)是一家提供天然气信息的国际协会组织,目前共有会员195家,遍及44个国家,包括大部分一流国际油气公司、银行、咨询公司、工程公司等。CEDIGAZ的研究方向包括,定期编辑出版天然气信息产品;天然气经济数据库建设;天然气专题研究。 2001年之前,CEDIGAZ每年都要出版《年度世界天然气调查》。这是一本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介绍世界天然气工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其内容包括全世界及各国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井口产量、商品量(消费量)、贸易量、天然气管道现状、天然气价格、年度天然气工业重大事件、主要国家的天然气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未来天然气需求预测等。由于报告数据来源较为真实可靠,数据历史悠久,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好,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被行业内外广泛引用。近年来,虽然该报告没能继续发行,但其成员可以通过CEDIGAZ 的门户网站进入它的天然气数据库,查询世界各国上年度及历史天然气工业统计数据。

国际天然气价格

国际天然气没有统一的价格,而是形成了北美、欧洲、亚太三大主要市场。北美地区天然气自给能力较强,市场发达、市场竞争决定天然气价格。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则以进口LNG为主,价格更多与原油挂钩。欧洲地区既有大量管输进口天然气,也有LNG,管输气价格主要谈判确定,LNG 主要挂靠原油。 一、为什么要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答: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国家根据这个改革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2005年以来,国家依据弥补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3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对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天然气生产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供气方式趋于复杂。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以及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多条管道相继投产,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已初步形成,供气方式逐步由单气源、单管道转变为多气源、多路径、网络化供应。终端用户难以区分天然气来源和流向,再按现行机制分别制定出厂和管输价格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价格监管的难度增大。 二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而国内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2006年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通常采取与原油或石油产品价格挂钩的方式,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攀升,进口天然气价格也不断上涨,形成国产气价格低、进口气价格高的格局。进口气价格按照国产气价格执行,造成企业进口气业务巨额亏损,不利于调动经营者进口天然气积极性。同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又放大了不合理需求,一些地方盲目上马天然气加工项目。长此以往,天然气市场供应难以保障。 三是约束企业成本的要求逐步增强。“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使得价格主要依据成本变化而调整,难以反映消费需求对价格的制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从需求侧约束企业生产和进口成本的不合理上升,促进天然气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率,进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广东、广西的门站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答:确定试点地区的门站价格,分三个步骤: 首先,选择计价基准点。综合考虑我国天然气市场资源流向、消费和管道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场(中心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 其次,计算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以市场形成价格的进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并按照60%和40%权重加权计算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然后,按

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

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与战 略对策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 2010-12-22 摘要:分析并展望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天然气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对策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清洁、高效的化石燃料,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低。天然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24%。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表观消费量为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与国内产量相比,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达40多亿立方米。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普及率仍比较低。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长期在3%左右。但随着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国内各大气田的天然气产能和产量将迅速增长,进口天然气渠道将不断拓宽,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供气格局。因此,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也将不断提高。 1 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分析 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天然气消费量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势头。1996年以前,由于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缓慢,1996年以后,随着大型长输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天然气消费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到2006年天然气消费量达561亿立方米,约为2000年的2倍。最近10年是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期(见图1),年均增长近5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超过%。自2004年我国“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来,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近100亿立方米。 2010年前4个月,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这也是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首次突破20%,与2009年同期相比,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从%升至%。 但从消费构成来看,多年来天然气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2%-3%。1996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79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远远低于23%的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875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说明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也表明实现“2020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10%”[3]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天然气产量不断递增,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达830亿立方米(见图2),2000-2009年我国天然气年均增速为15%。 从我国天然气的气源来看,2006年以前我国天然气消费所有用气均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及个别地方公司供应的国产天然气。2006年国内第一个进口LNG项目——广东深圳大鹏LNG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开始利用境外天然气。2009年12月底,我国开始进口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拉开了大规模利用境外管道气的序幕。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实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战略,落实的进口天然气项目将越来越多,进口天然气占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2010年1-4月,我国生产天然气亿立方米,同比增长%,增速较平稳。我国自2006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进口数量逐年增加,预计2010年天然气进口量会超过150亿立方米。 我国天然气市场覆盖面更加广泛 在“九五”之前,我国尚未大规模修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天然气消费基本上呈现“就近利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油气田周边,生产区基本上即消费区。其中仅川渝气区周边消费量就占全国40%以上。从地域分布上看,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拥有大型油气田资源的四川、重庆、黑龙江、辽宁、新疆、山东、河南等省、市、自治区,用气基本上以油气田生产自用和油气田周边化肥、化工用气为主。 随着我国陕京线、陕京二线、西气东输、涩宁兰、忠武线、崖港线、南海东方气田输气管线等一系列长输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投产,截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管线总长度已达32000千米,国家天然气基干管网框架的雏形基本形成。天然气消费开始从生产基地大规模地向中、东部地区拓展,覆盖区域日益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